周作人的是非功过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文学家 > 周作人的是非功过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70-1
ISBN:9787020079339
作者:舒芜
页数:433页

作者简介

《周作人的是非功过》内容简介:作看以“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的情感态度,对周作人在现代文学史、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作用和地位,文化心态,自我论和宽容论,妇女论,以及“五四”之后的变化。对鲁迅的攻击与附逆投敌等,进行了历史、客观的评价与深刻、透辟的论述。对周作人的散文艺术的解读和阐释,尤为精当,是独具只眼的。
此著充分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养、深邃的眼光、精湛的造诣、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和细腻的审美鉴赏力。

书籍目录

上编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周作人概观理性的清朗与现实的阴暗——周作人的文化心态我思,故我在——周作人的自我论和宽容论女性的发现——周作人的妇女论向低处广处看——周作人的文艺文化结构观重在思想革命——周作人论新文学新文化运动中国新文学史的“溯源”——周作人对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的批判两个鬼的文章——周作人的散文艺术    下编鲁迅、周作人失和以前的兄弟关系周作人对鲁迅的影射攻击鲁迅、周作人失和决裂后的间接联系鲁迅、周作人后期的相同点

编辑推荐

《周作人的是非功过》:在希腊神话中,猫头鹰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原型;在黑格尔的词典里,它是哲思的别名;而在鲁迅的生命世界中、它更是人格意志的象征。鲁迅一生都在寻找中国的猫头鹰。他虽不擅丹青,却描画过猫头鹰的图案。我们选取其中的一幅,作为丛书的标志。我们渴慕智慧,我们祈求新声。这便是“猫头鹰学术文丛”的由来。

前言

有一种猛禽,古时名“枭”,俗称“猫头鹰”。它习性古怪:黑夜活动,白昼栖息;即便睡去,也睁着一只眼睛。这独异的生活方式,使它拥有了与众不同的目光和视野。猫头鹰飞翔时悄无声息,偶尔发出一两声怪叫,难免令人惊悚。在希腊神话中,它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原型;在黑格尔的词典里,它是哲思的别名;而在鲁迅的生命世界中,它更是人格意志的象征。鲁迅一生都在寻找中国的猫头鹰。他虽不擅丹青,却描画过猫头鹰的图案。我们选取其中的一幅,作为丛书的标志。我们渴慕智慧,我们企求新声。这便是“猫头鹰学术文丛”的由来。编者

章节摘录

一周作人是谁?今天中国青年读者恐怕不少人答不上来;有些人能答出一点,大概也只说得出他是鲁迅的弟弟,也是个作家,很不争气,堕落成了汉奸,如此而已。如果告诉他们:周作人在“五四”时期曾经是中国新青年心目中一个辉煌的名字,后来虽然逐渐暗淡了,但是,据周建人回忆,抗战前不久,冯雪峰还表示过这样的意思:“周作人是中国第一流的文学家,鲁迅去世后,他的学识文章,没有人能相比。”后来,抗战爆发,周作人留在沦陷了的北平,全国文艺界和广大读者十分关心他的安危出处,郭沫若在上海发表了怀念周作人的文章,引用古诗“如可赎兮,人百其身”,说是只要周作人脱险南来,“比如就像我这样的人,为了掉换他,就死上几千百个都是不算一回事的”。可是,五个月后周作人就辜负了这些关心,背叛了祖国;而郭沫若当时正是冒险从日本潜回祖国来参加抗战,为爱国青年所敬仰的。今天的青年听到这些情况,恐怕吃惊不小,将信将疑。其实,这都不是太远的事,文艺界八十岁以上的老前辈们,都亲身经历过周作人的名字闪闪发光的时代。那么,是不是要责怪青年对历史的无知,和极左文艺思想对历史的歪曲呢?当然二者都是事实,但是,还有另一个事实:周作人的确在祖国呼吸存亡之际,背叛了祖国,背叛了受难的人民,这是无可原谅的,不能不受到惩罚的。历史是无情的。然而,历史又是有情的、公正的,这也常常是一个“曲线中的直线”的进程。近些年来,研究周作人的论著陆续发表了,周作人的历史功绩逐步透露给青年读者了,周作人作品的选集也开始公开出版了。周作人这一本账,现在看来是可以动手清理的时候了。这是很值得做的。因为周作人的身上,就有中国新文学史和新文化运动史的一半;不了解周作人,就不可能了解一部完整的中国新文学史和新文化运动史。鲁迅的存在,离不开他毕生和周作人的相依存相矛盾的关系,不了解周作人,也不可能了解一个完整的鲁迅。至于周作人的悲剧,则是和中国文化传统、中国知识分子历史性格有着甚深的联系;不了解周作人,就不可能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中国文化,什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和道路。二究竟怎样来估价周作人的历史功绩,是首先要碰到的问题,或者说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周作人问题的一个前提。今天已经是新的时期,我们已经能够而且应该把科学的态度和正义的愤怒很好地结合起来,“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对周作人先前的历史功绩,我们要实事求是地给以肯定,要肯定个够,不怕承认他在“五四”新文学新文化运动中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都是当时最高的水平,没有人超过他,没有人能代替他。关于周作人的多方面的贡献,阿英曾有一个概括的评价:“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干部之一的周作人,在初期,是作为文艺理论家、批评家,以至于介绍世界文学的译家而存在的。他的论文《平民的文学》(1918)、《人的文学》(1918)、《新文学的要求》(1920),不仅表明了他个人的文学上的主张,对于当时的运动,也发生了很广大的影响。批评方面,《自己的园地》(1922)一辑,确立了中国新文艺批评的础石,同时也横扫了当时文坛上的反动势力的‘学衡派’批评家的封建思想。《沉沦》、《情诗》二评,在中国新文学运动史上,可说是很重要的文献。说到介绍,从最初的《域外小说集》,到《点滴》、《现代小说译丛》、《现代日本小说集》、《玛加尔的梦》、《陀螺》等成册的作品的翻译,是更足以证明他对于中国的新文学运动,曾经贡献了怎样巨大的力。但是,到了一九二四年以后,他的努力与发展,却移向另一方面——小品文的写作,这以后周作人的名字,是和‘小品文’不可分离的被记忆在读者们的心里,他的前期的诸姿态,遂为他的小品文的盛名所掩。”阿英的概括,很得要领;我们再补充一个方面,即文化思想和文化评论方面,就更完整了。周作人在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提出“思想革命”的口号,文化思想上的问题是他一直看重的。他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介绍外国文学思潮,讲外国文学史,目的都是为了文化思想战线上的斗争。他的各个方面的历史功绩,正因为都具有文化思想上的意义,才高出于当时的一般的水平,也才能够成为我们不该拒绝的遗产。“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家很多,文学家而同时还是思想家的,大概只有鲁迅和周作人两人,尽管两人的思想不相同,各人的思想前后也有变化,但是,他们对社会的影响主要是思想上的影响,则是一样的。

图书封面


 周作人的是非功过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2条)

  •     补记
  •     纸张很好,内容很翔实。是研究周作人的好书。
  •     人都是有缺憾的,没有缺憾的那是神
    勇士不代表就没有软弱
    只是面对方式不同而已
  •     #纪念周作人诞辰130周年 1885.1.16-2015.1.16# 此书的大名早有耳闻,今日找来一看方知并无虚传。个人以为是目前看过的周作人研究论著中水平最高之一。力荐。
  •     书的装潢不错,内容比较客观地列举了一些认识周作人先生的文化人所见到的周先生的回忆。
  •     当时自己想做的鲁迅日记研究,原来人家早就做了
  •        鲁迅和周作人失和之后,周作人从爱情婚姻、思想政治到艺术文化各个方面对鲁迅进行攻击和影射。按我认为的常情来说,自己的亲哥哥,尤其是对自己的人生帮助诸多,明着攻击也就够可以的了,并且还要时时影射着,更甚者,在鲁迅去世将近十年的时候,周作人仍旧用怨毒的语言对其进行评价。我一直想不明白,什么样的家庭矛盾能把两兄弟搞成这样,这可能不仅仅是知道所谓明确的原因就能解答的问题,恐怕之间掺杂着很多不能用理论来说明的人性吧。
       虽然我之前也一直不能完全确定对鲁迅和周作人这二人的评价是不是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这应该也是不能避免的吧。不过后来看下来,有时的确不免觉得自兄弟失和之后,周作人是有点被猪油蒙了心了,说来也是,他要不是被蒙了心,后来也不至于为了过分看重自己所追求的生活态度与人生境界而去为日本人做事。话说当年抗战一爆发,周作人留在沦陷了的北平,全国对他的安危关怀备至,郭沫若恨不得自己去死也要把他换回来,怎么没几月他就辜负了这种人的心,背叛了祖国呢。
      
       鲁迅虽然只比周作人大四岁,但是恐怕思想上成熟的程度要比这个弟弟大不仅仅四岁。
       从大历史方面上讲,鲁迅这一生都是极其清醒犀利的。按安安的话说就是迷茫人人都有,但有的人在迷茫中沉沦了,有的人却依然不懈寻找。鲁迅也说过类似于希望与失望同样虚妄,然而如果不去奋斗,就什么都不会有这样的话。(原话记不住了。)所以鲁迅这一生的奋斗对大方向的认知都是前瞻的并且正确的——这也是我最敬佩鲁迅先生之一点。而在这方面,不言自明,周作人就完全弯曲了……
       从个人角度讲呢,兄弟二人失和之前,鲁迅对二弟关怀备至,给予厚望,并且即使是失和之后,鲁迅对周作人在翻译等方面的能力还是充分信任。而弟弟的态度就显得比较极端或者说幼稚了。
       我想作为弟弟来讲,一直受哥哥照顾,本来可能心智上就有一些异处,这些异处的成熟与否可能与年龄无关,或者说也可能一辈子都不能完全成熟独立起来。而作为生在父亲早逝的家庭中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长兄一般是同时肩负着父亲与哥哥的双重角色,鲁迅就正是如此。做弟弟的未成熟时一般对长兄都是极崇敬的,然而当弟弟自己逐渐长大,认为自己成熟了独立了,翅膀比较硬了的时候,对兄长的感情就会产生细微的变化,这种崇敬的感情可能就变得复杂。而在生活中,感情上一点点细微的变化都可能产生蝴蝶效应。
      
       周作人后来的思想是追求“冲淡平和”,对这四个字描述的生活态度我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受,因为这个生活态度的度是很不好掌握的,周作人就是没搞清楚这个度结果把其中的颓废一路发展下去,最后成了汉奸(我实在是不愿意说这个词……)。
      
       鲁迅、周作人兄弟一九二三年失和,先前兄弟关系很好。他们的老友许寿裳形容他们二人的关系为“兄弟怡怡”。“兄弟怡怡”是孔子教子路之语,向来用作兄弟和悦的最高形容。
       从我读的这本书来看,鲁迅这个大哥做的真是没得说:
       1893年,鲁迅家庭遭遇巨大变故,兄弟二人被送到外婆家避难。可以说从那时起,鲁迅就逐渐担负起了照顾幼弟弟的担子,这时候鲁迅也不过13岁。1894年父亲重病,家里的担子就基本撂给鲁迅了,作为长子他成天跑当铺和药店。并且还得时不时和弟弟一起给父亲找奇怪的药引子。
       父亲去世后,鲁迅作为孙辈的代表参与分家,被叔祖辈的人强迫斥责,但始终没有在契约上签字。鲁迅自己当时十分愤恨郁郁。而这时候周作人正在杭州陪侍祖父,对此毫不知情,大哥对他也从未提起,是周作人n年后读了鲁迅的日记才得知此事。作为长兄,这种事可能还有不少,可见从幼年时候起,鲁迅的性子就刚硬,这也表明他对弟弟的爱也是含蓄而深沉的。
       此外,贯穿周作人的从幼年到青年成长经历的——从绍兴到江南学堂,从江南学堂到日本,回国后又从故乡来到北京,一直都是长兄的步伐。周作人一直以长兄为榜样,并且时时处处得到了长兄的鼓励与支持。当然了,鲁迅与周作人的生活之间帮助是双方面的,但不能否认的是,鲁迅对周作人的帮助,无论在生活还是事业上,都是更多的。
       在兄弟二人共同在日本留学的三年间,可以说周作人在生活上得到了鲁迅的全方位照顾。这是周作人到了晚年自己不止一次回忆过的,大意是说自己其实会不会日本语都没什么大碍,因为生活上无论什么事情都是由鲁迅代办的,自己则平稳无事。
       这样的日子过了三年,直到鲁迅的留日生活结束。许寿裳是这样回忆这件事的:鲁迅对我说‘你回国很好,我也只好回国去,因为起孟将结婚,从此费用增多,我不能不去谋事,庶几有所资助。’”起孟就是周作人,这意思再明白不过:我二弟要结婚,钱不够用,理应我这个做大哥的出去谋生资助。这事不是鲁迅自己说出来的,而是他的好友说的;并且即虽然鲁迅自己提及过:“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他也是这么说的,“几个别人的”其实即是周作人夫妇,但因为这个话是出自二人决裂后,所以鲁迅不愿明说以免有“市恩”的嫌疑。
       话说周作人后来从日本回国后,先回到故乡绍兴住了一段时间,之后又追随鲁迅来到北京,这之后便是鲁迅和周作人“兄弟怡怡”关系的最后一个阶段了。
       到北京后,兄弟二人首先同住在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的绍兴县馆的补树书屋。后来周作人回日本接妻女一同回国时,鲁迅赶紧在北京开始了买屋活动,买到了八道湾十一号宅后,他把母亲妻子以及弟弟建人一家一同接来居住。说起来比较郁郁,这间房子就是见证了鲁迅周作人兄弟失和的地方。
      一起住在八道湾期间,周作人患过一次肋膜炎。他从住院到养病一共度过了将近六个月时间,这其中还夹杂了建人的小孩因病住院将近一个月时间。这段时间,鲁迅为了这两个弟弟,可谓尽心尽力,除了联系医院和养病之处不说,光钱就借了11次,甚至还把自己一向视若珍宝的藏书给买了一部,我理解对于爱书之人来说,此举一定是痛心疾首的。可见其付出和牺牲之大。
       其实在这周作人生病住院大概一年前,周建人的儿子也因为肺炎住了两个月院,这两个月中鲁迅这个做大伯父的,守了21个夜,除此之外每天还上下午各过去看一次或者全天在医院。而其间周作人只有白天在,从未守过夜。我读的书中作者揣摩这应该是鲁迅为周作人着想而让他不必前来守夜,但是我总觉得不妥,就算大哥不让,自己一夜都不在恐怕也有点说不过去吧。这话可能感情色彩浓了一点,但是我觉得这个守夜可不是什么轻松的工作,做弟弟的也要为大哥着想么;也或许是周作人一向都是很听大哥的话的,在那时也仍旧如此;又或者还有什么外人无法猜度的原因也未可知吧。
       本来之前一起住的时候,鲁迅是和周作人夫妇一起吃饭的,但是到了1921年9月,鲁迅的日记上突然记载了开始自己吃饭的事情。虽然鲁迅对此事记载不多,但这事后面的隐意,还是不由得大家不纷纷猜测揣摩。
       一件特别为众多研究家所注重的事情就是在鲁迅周作人兄弟失和前十一天,二人还在日记中对最后一次同游的事情进行了记载。但另一方面,其实也常常出现二人同游,但日记中并不都记及对方的情况,而其中又以鲁迅记周作人而周作人不记鲁迅居多。
       我读起来比较寒心的是这件事:1923年3月底鲁迅从车上摔下来掉了两颗牙,而周作人对这件事只字未提。然而当年鲁迅独自在江南水师念书的时候,写信告诉弟弟学堂火药爆炸,自己手上受伤之事,周作人日记中的痛惜之情可谓甚众。说起来这牙摔掉了不比当年手上扎了碎玻璃严重么?这两相比较而来,真是让人伤感痛心。
       我想从这个细节上大概能够想象出对于二人的矛盾,弟弟心中的恨意更重。而恰恰相反的是,对于鲁迅这样铁骨铮铮的战士而言,对于自己至亲的人,内心反而缱绻柔软一些。就像鲁迅曾经说过的“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果然是如此吧。话说俩兄弟虽然之前打了架,但是先送绝交信的还是周作人,一般干这种事的人心都比较硬一点,恐怕当时鲁迅对这个弟弟还不能这么绝情,而周作人的态度倒来得干脆了,真让人有点一不做二不休的感觉。
       可见,虽然具体细节与原因至今不明,但是鲁迅和周作人兄弟二人的矛盾就是从一起住在八道湾这三年中开始明显的孕育发展的。
       前面提到我对鲁迅敬佩之事之一,而之二就鲁迅先生这并不长的一生中,尽管有比别人更多的家庭琐事需要他一一亲自处理,然而他还是为中国的文化历史做出了众多的、巨大的贡献。
      
       也不是没有想过,如果鲁迅先生没有去世得那么早,这兄弟二人,日后的路是不是还能言和呢?即使不可能再过上“兄弟怡怡”的生活,起码还是有可能和缓的吧。
       然而,清醒而坚定的战士从来都是早逝的。平淡冲和的人还要孤独地活下去。
      
  •     “干丝”一段引文出镜率真的真的太高了,抗议
  •     尤其是混杂在历史中...尤其是这历史由于天生的人为的因素被搅得更乱了,...呵呵...资料的缺失或稀少...诶.令我等好奇之人实在无奈.只有叹一声而已.
  •     价钱满意,but书脊有破损。。不影响阅读就是了
  •     我上次不知在哪里看到,说都觉得鲁迅是勇士,那是溢美之词。
    其实他也有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也曾是贪生怕死之徒......
    唉,历史总是不可言说的......
    我也不愿让自己对鲁迅的敬慕之情褪色。
  •     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     周作人的许多观点在当时不合时宜,放在在今日却很合适。另,舒芜做人虽有争议,但也是个有才的。(有文化的和没文化的“文人”就是不一样)
  •     看到很多人推荐这本研究周作人的书,刚好读过一点他的书,于是自己找来读一下。虽然还没读完,总体感觉是,对这本书的评价太过了。书中一些论证,毫无逻辑,出发点也很怪,谈到周作人的文学,却又处处政治挂帅,先有结论,为了得出结论,不惜歪曲事实。完全没有客观而中立的研究。读本书前,并不了解舒芜。有了疑惑以后,查了一下。只能说:任何时候,能力大小都还好,认真做事就可以,人品才是第一位的,人品决定书品。
  •     意识形态厚重,迷雾重重,你带着主观色彩,哎~
  •     对这本书是怀着期待的心情去看的,但并没有出现期待要看到的东西不完全是失望,毕竟我们必须尊重历史,只是期待从另一个角度来观察、了解人生,等等
  •     比较公允。此学者一腔热血感于字行间。
  •     不错
  •     家事啊...
  •     研读知堂者不可不读舒芜《周作人的是非功过》一书,此老目光毒辣,持论平正,深得“知人论世”之三昧,书中对周作人的成就作出了充分肯定,对周作人落水原因之分析多诛心之论,对鲁迅与周作人关系的爬梳,亦至为周到细密,令人一看恍然有悟,足为后辈之楷模。此书实为周作人乃至二周研究中之佼佼者,纵著者因胡风案有失节之恶名,然可因人废书乎?读者不能不察也!
  •     真是知人善论。
  •     周作人那样对待鲁迅就是精神上的杀父情节在作怪,周二看了那么多霭理斯,他自己也应该也明白吧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