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自传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人文 > 季羡林自传

出版社:当代中国
出版日期:2008-4
ISBN:9787801706812
作者:季羡林
页数:385页

后记

季羡林先生的人生道路坎坷艰辛又丰富多彩。用季先生自己的话说:“在这一条十分漫长的路上,我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旁边有深山大泽,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路太长了,时间太长了,影子太多了,回忆太重了……”把季先生的一生真实而又完整地记述出来,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季先生从一个农村穷孩子成长为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所走过的道路。写一部完整的自传,也是季先生的夙愿。但季先生已经九十七岁高龄,实已无力为之。所幸,季先生在过去不同时间所写的回忆自己不同时期经历的文稿,基本上完整记录了他从童年到现在的经历。经季先生授权,我们在这些文稿基础上,编辑了这本《季羡林自传》。为了真实而完整地体现季先生对自己一生经历的记录,我们在编辑工作中忠实于季先生的原稿文字,只是为了全书风格的一致和连贯,经季先生同意,对部分标题做了改动。编者2008年3月

作者简介

《季羡林自传》作者季羡林先生用自己的笔,讲述了他从山东临清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一步一步成长为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的人生历程,记述了他九十多年来所遇到的人和事,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展示了他个人的奋斗经历和情感世界。

书籍目录

一、我的童年 最穷的村中最穷的家 父辈们 每天最高的享受 开始认字 离开故乡二、小学记忆 进入一师附小 做过一次生意 转入新育小学 新育小学的校舍 新育小学的教员和职员 在新育小学学习的一般情况 看捆猪  看杀人  九月九庙会 看戏 学英文 国文竞赛  第一次“造反” 偷看小说  蚂蚱进城  想念母亲三、中学时光 进入正谊中学 我的几个老师 考入北园高中 在北园高中的生活和学习 在济南高中 荣誉感继续作美 要革命 上国文课 毕业旅行筹款晚会四、清华学子 报考邮政局 考入清华大学 在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对我影响最大的两门课程五、教书谋生 回母校当国文教员 小小一招 又长了一番见识 “拿到了没有?”六、去国途中 天赐良机 在“满洲”车上 在哈尔滨 过西伯利亚 在莫斯科七、德国十年 初抵柏林 哥廷根 道路终于找到了 怀念母亲 两年生活 章用一家 汉学研究所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完成学业,尝试回国 大轰炸 在饥饿地狱中 山中逸趣 烽火连八岁,家书抵亿金 德国的老师们 学习吐火罗文 女房东 反希特勒的人们 伯恩克(Boehncke)一家 迈耶(Meyer)一家 纳粹的末日——美国兵进城 盟国  优胜记略 留在德国的中国人 别哥廷根八、滞留欧洲 赴瑞士  在弗德堡(Friboygr) 同使馆的斗争 从瑞士到法国马赛九、游子归途 船上生活 在西贡 回到祖国的怀抱十、在北京大学(1946-1948) 思想斗争 终于找到了学术上的出路 出路的表现 出路主流中的一个小漩涡——《浮屠与佛》十一、在北京大学(1949-1965) 眼前充满光明 陷入会议的漩涡 批判的狂潮汹涌澎湃 1950年至1956年的学术研究 政治运动 1957年至1965年的学术研究十二、在北京大学(1966-1977) 从社教运动谈起 1966年6月4日 对号入座 快活半年  自己跳出来  抄家 在“自绝于人民”的边缘 千钧一发 劳改的初级阶段 大批斗 太平庄 自己亲手搭起牛棚  牛棚生活 牛棚转移 半解放 在延庆新华营 完全解放 翻译《罗摩衍那》 一个小插曲 一幕闹剧 恢复组织生活十三、在北京大学(1978-1993) 政治环境 我这一阶段的学术研究十四、耄耋之年 迎新怀旧 九十述怀 我疾病的早期历史 一进西苑医院 西苑二进宫 西苑三进宫 张衡插曲 艰苦挣扎 三○一医院 皮肤科群星谱 两次大会诊 三○一英雄小聚义 死的浮想 皮癌的威胁 奇迹的出现 院领导给我留下的印象 病房里的日常生活 第三次大会诊 简短的评估 反躬自省 辞“国学大师” 辞“学界(术)泰斗” 辞“国宝” “夫子自道” 对未来的悬思 回家 三进宫 医生也要向病人学点儿什么 难得糊涂 九三述怀 九十五岁初度 我不能封笔附录 季羡林年谱编后记

编辑推荐

读《季羡林自传》,品位人生!我现在一闭眼就看到一个小男孩,在夏天里浑身上下一丝不挂,滚在黄土地里,然后跳入浑浊的小里去冲洗。再滚,再冲;再冲,再滚。难道这就是我吗?六岁那年,我从那个小村庄里走出,走向通都大邑,一走就走了九十多年,我走过阳关大道,我也跨过独木小桥,有时候歪打正着,有时候也正打歪着,坎坎坷坷,跌跌撞撞,磕磕碰碰,推推搡搡,云里,雾里……

内容概要

季羡林,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康庄镇,2009年7月11日病逝于北京。

他博古通今,被称为“学界泰斗”。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人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等。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大学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他先后担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和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著作已经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有24卷,内容包括印度古代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印度历史与文化、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佛教、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糖史、吐火罗文、散文、序跋以及梵文与其他语种文学作品的翻译。

季羡林创建东方语文系,开拓了中国东方学学术园地。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著作等身,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

章节摘录

一、我的童年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最穷的村中最穷的家七十多年前的中国,刚刚推翻了清代的统治,神州大地,一片混乱,一片黑暗。我最早的关于政治的回忆,就是“朝廷”二字。当时的乡下人管当皇帝叫坐朝廷,于是“朝廷’’二字就成了皇帝的别名。我总以为朝廷这种东西似乎不是人,而是有极大权力的玩意儿。乡下人一提到它,好像都肃然起敬。我当然更是如此。总之,当时皇威犹在,旧习未除,是大清帝国的继续,毫无万象更新之象。我就是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刻,于1911年8月6日,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改临清市)的一个小村庄——官庄。当时全中国的经济形势是南方富而山东(也包括北方其它省份)穷。专就山东论,是东部富而西部穷。我们县在山东西部又是最穷的县,我们村在穷县中是最穷的村,而我们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穷的家。父辈们我们家据说并不是一向如此。在我诞生前似乎也曾有过比较好的日子。可是我降生时祖父、祖母都已去世。我父亲的亲兄弟共有三人,最小的一个(大排行是第十一,我们把他叫一叔)送给了别人,改了姓。我父亲同另外的一个弟弟(九叔)孤苦伶仃,相依为命。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两个无父无母的孤儿,活下去是什么滋味,活着是多么困难,概可想见。他们的堂伯父是一个举人,是方圆几十里最有学问的人物,做官做到一个什么县的教谕,也算是最大的官。他曾养育过我父亲和叔父,据说待他们很不错。可是家庭大,人多是非多。他们俩有几次饿得到枣林里去拣落到地上的干枣充饥。最后还是被迫弃家(其实已经没了家)出走,兄弟俩逃到济南去谋生。“文化大革命”中我自己“跳出来”反对那一位臭名昭著的“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的作者,惹得她大发雌威,两次派人到我老家官庄去调查,一心一意要把我“打成”地主。老家的人告诉那几个“革命”小将,说如果开诉苦大会,季羡林是官庄的第一名诉苦者,他连贫农都不够。我父亲和叔父到了济南以后,人地生疏,拉过洋车,扛过大件,当过警察,卖过苦力。

图书封面


 季羡林自传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我现在一闭上眼就看到一个小男孩,在夏天里浑身上下一丝不挂,滚在黄土地里,然后跳入浑浊的小河里去冲洗。再滚,再冲:再冲,再滚。难道这就是我吗?。。。。。。”漫漫人生,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     对季老的大名仰慕已久了,看过一些电视里的访谈节目,耳闻过他为报到新生看包的故事,但并未真正详读过季老的作品,也没有系统了解过季老的生平。这一部《季羡林自传》49万字,十四个部分,比较详尽地记录了季老90多年的人生岁月,全部读完对这位看尽人生的长者更加敬佩、爱戴。全书大体上可分为求学、留学、动乱、著作、老年五个部分,读罢仿佛随同作者一同经历了一遍人生。在少年时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季羡林就是山东贫苦人家一个普通的男孩,调皮可爱,也许年幼的时候谈不上好学,但应该还是十分聪明的。青少年学习过程中,没有特别的压力和动力,但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看过后面的内容再来分析,我想还是认真踏实的态度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学校当传授知识,培养正确的观念,教育人才而不是庸才。一直不赞成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扼杀创造力,分数至上,且不是物质刺激就是讽刺挖苦,再加上不良习气大举入侵校园对孩子价值观的影响,不知道有多少季羡林、爱迪生在当代中国消失于无形中。德国十年的留洋生活是季老生命中很重要的时光,且偏偏又是二战时期法西斯大本营,真是很难得的经历。季老为我们还原了二战时期德国真实的生活状态,对待希特勒和战争的态度,同我们了解的日尔曼民族既契合又有差异。在那种特殊的环境中,德国人身在其中其实是很懵懂的,许多事都是战争结束甚至若干年后逐渐梳理出来的,德国本土并不是二战主战场,德国人对侵略战争的感受远不如中国人民深刻。因而说二战平淡无奇地开始,又平淡无奇地结束正反映了当时德国人的心里状态。文革应该比二战恐怖多了。对于80年代出生的我们来讲,很难想象中国历史上这惊心动魄的十年,在那种畸形的环境中人也全部扭曲,人性中恶的一面被充分调动,许多事情简直无法理解,许多行为根本不可理喻,荒唐而悲哀。以前看过冯骥才的《一百个人的十年》,真是觉得一代人就这样被牺牲了,如果没有经历这样的一个十年,不知道中国的现在会是怎样。季老由于家庭出身太好而并没在文革一开始就受到严重冲击,但这样一个学富五车百分之二百的典型的知识分子想一直幸免于难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之后必然逐渐成为被批斗的对象,哪怕已经是年过五旬,也还是需要作高难度的“喷气式”,以及一系列的批斗批斗批斗。唉,昔日谦恭的学生一转身就往你身上砸臭鸡蛋,甚至拳脚相加,变脸跟川剧绝技一样快。在险些走上自杀道路前,阴差阳错捡回一条性命,可那种平静淡漠的感觉读来却心惊胆战,这样的“运动”千万别再搞了吧。耄耋之年后, 季老笔耕不辍,专心学术,同时要对抗不时出现的病疾,直面年迈和死亡。对于生活了将近一个世纪的老人而言,业已高寿应该值得欣喜,但当生命最后的任务是面临死亡时,如何保持一份坦然豁达的心境其实是一个重大的人生课题。长寿是大部分人的愿望,而如何对待长寿恐怕还不是每个人都考虑过的问题。在治学上,季老一生严谨认真,对印度学、巴利文、梵文、吐火罗文等研究深入。作学问必须摒弃功名利禄的外因,潜下心来踏实钻研。季老很早就站稳了学术权威的位置,因此不必讲任何学术外的原因引入研究中,所著成果皆是个人心血,全部经得起学术推敲和历史检验。在自传中,季老逐年将所著成果列出,分出类别和轻重,对重要的成果简要归纳介绍,对于没有新观点的文章毫不讳言,唯有大师才有如此气度。看着丰硕而扎实的著述,当前弥漫着腐败气息的学术界当觉汗颜。作学问和做人有关,之所以能在学术上去的如此辉煌的成就,于季老作人的态度有密切关系。实事求是是对季老品格最准确的概括,谦虚而不虚伪,客观绝不夸大。季老对自己在研究领域的成绩不予否认,但只是认为这是份内工作,丝毫没有因此而有丝毫清高,且对自己学业上的各位恩师一一感念,并辞去“国学大师”“国宝”等头衔,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识、客观的评价,而其高贵的品格早已为世人牢牢记取。那些有了一点成绩就唯恐天下人不知道,时刻想着为自己铸碑立传的人,在季老的面前是多么卑微渺小。厚厚的一本书,大部分是作者的经历,其中也有很大部分的专业论文介绍,但文字却清新流畅、通俗易懂。其实文中处处可见季老深厚的国学功底,虽然他反复申明自己不是专门研究国学的,但熟读诗书的底子随时跃然纸上,博晓古今中外文化的积淀显而易见,可文章却没有炫耀华丽的辞藻,语言质朴平实,介绍专著深入浅出,文如其人,满腹学识而又平易近人。今年季老已是97岁高龄,总理看望时依然思维敏捷对答如流,衷心希望老人家长寿安康吧。
  •     多少年过去了,摄影师魏德运怎样也忘不了第一次为季羡林先生拍照的那个遥远而漫长的下午。铅灰色的京城春天用处女般羞涩的双臂,环抱着喧嚣的中关村和静谧的燕园。一个前手机时代的迟到者,携带着一架通灵的海鸥DF-2国产相机,怀着关中大汉少有的赧然和满腔的精诚,轻轻叩开了耄耋老人质朴青翠的门扉。摄影是人类对岁月的采撷,抑或是岁月向人类的的馈赠?那架分量不轻的黑匣子是否会真正吸走生灵的魂魄,还是为世人记录下永生的一刻?鉴于千百年来人们对柏拉图的洞穴延续着长久的迷恋,具有神奇功能的照相机在对大千世界捕风捉影的同时,也完成了对洞穴的转化和超越,努力践行着艺术家的理念和信仰。摄影师坚守在他的镜头背后,成为了伫立在历史长虹之下的现代招魂术士。在现实与超现实之间,魏德运穿过一张张迎面而来、表情各异的面孔,终于把镜头安放在季老那张宁静的书桌前。人生若只如初见,季老先生谦和的笑容中无不流露出他卓尔不凡的风雅气度和高山流水般的长者襟怀,冥冥之中的魏德运感到,这注定是他个人创作史上一次划时代的拍摄经历。从迈进季宅的门槛到靠近季老的书桌这短短的几步路程中,魏德运仿佛越过层层无形莽原,抵达到了一处林中空地,那必将是一处等待神性莅临的澄明之境,就连季老的白猫毛毛也天使般焕发着奕奕神采。以窗帘为界,屋外,俨然另一方天地;屋内,昏黄的台灯袅袅弥漫。季老在书桌前坐定,运思于空间中的一点,神情自若。“观古今于须臾,抚沧海于一瞬”。当一位经纶满腹的大学者与一位才华横溢的摄影师的相遇究竟意味着什么?当一种知识的宽度和人格的高度被镜头赋格为光与影的耦合,这个世界到底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魏德运食指下的快门闪烁不过几秒钟,时间却永远定格在了这一刻。这位悟性甚高的摄影家,用一只手替季老抵挡住了从外界纷至沓来的诸如“国学大师”、“学界泰斗”等虚幻头衔和光环,另一只手则用相机稳稳地呈现出一位东方寿者的平常面容和本真轮廓。这是一幅映在时间脊背上的肖像,它像一泓快要从指缝中溢出的山泉,充满着静物中的无穷动感,一派拉奥孔般的品质从照片平面跃然而出:微昂的额头朝向照片边框之外的某处牵情之所,素白飘然的眉须记载着行走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苍黄,清辉如炬的目光望穿经卷中劳碌消乏的百年焦虑,坚毅的嘴角透出一位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铮铮傲骨。如今的季老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时常与它豢养的白猫和乌龟谈笑风生。他概括自己的一生“没有大激烈,没有大震动,是一个平凡人的平凡的经历”。漫长多艰的生命历程早已使他练就了面对空气独白的本领,尤其是当他桃李遍地、名满华夏之后,无尽的孤独反而自四面八方来袭。思想者即孤独者,上天赋予了他高贵的思想,也同时使他浸染了高贵的孤独。无论是谁,当在夜幕下注视一张老人苍老的面庞时,最易悲悯动容。其实,每个人的身上都藏着一张老人的脸,随着年华流逝,我们都慢慢地向这张脸靠近,最终变成它,就像太阳经过了整日的燃烧后,在慢慢地在靠近群山时幻化为一轮透着血色的柔和可爱的圆。如果我们的人生一路都在经历着进化,那么这张老人的脸所展示的该是我们生命形式最高等的样态吧。季老的脸在灯光中堆满了故事,又好像空白如洗。故乡的歪脖树、清华的草坪、西渡的轮船、德意志的图书馆、燕园的红楼、文革的牛棚……那些过往岁月里的记忆云烟缭绕着他瘦削平坦的面部,在灯光映成的光亮与黑暗的部分交叠徘徊,霎时间又遁入一派空灵,雪藏进这位大隐者的皱纹之中。季老的双瞳熠熠生彩,目光投向斜上方,那是朝圣者的姿态,是朝拜佛祖或上帝的姿态。他所瞭望的事物是镜头无力捕捉也不必捕捉的,镜头能够制造一种方向感和层次感就已善莫大焉。思想者即忧郁者。如果说眼睛是思想的门户,那么此刻的季老心中确有牵挂,但牵挂的是什么,谁也猜不到。我们只能通过这幅照片获知,他的牵挂在远处,也在上方,那里装着一个丰满的过去和一个无形的未来,而此时的室内装着的全是被智者固化了的时间。魏德运将这快门闪动的两三秒钟拉长为一个世纪,也让寸把长的照片底片浓缩进整个国运民生。同时,在盯住季老双目的那一刹那,摄影师也将观看照片的我们点化为瞬间的入定者。仰视机位的拍摄角度让我们也保持着仰视的姿态,让我们在照片之外也做一幅与季老同样的姿态,一幅可供我们片刻思考的可贵姿态。观看季老的肖像,不但看到了他之沧桑和他之担忧,而且看到了每一国人之沧桑和每一国人之担忧。魏德运食指下的这一“看”,造就了千千万万的我们的“看”,镜头最终抓住的仿佛不是季老,而是我们。所以,魏德运所拍摄的照片都具有一扇镜子的功能,他照出一人之面孔,也即照出万人之面孔。“成了!”魏德运潇洒地把相机扔到一边,像画家完成油画后兴奋异常地扔掉画笔。“成了!”——这也是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就死那一刻吐出的唯一一句话(《约翰福音》)。是的,季老的摄影肖像完成了,这是季老和魏德运的轻松,却成为我们每一个观看者内心的沉重。季老终于在2009年7月11日安静的走了,他留下的照片却让缅怀者悲伤而坚定。摄影师在那个春季阴霾的下午已经为这位受人爱戴的老者创造了一种崭新的生命形式。一幅照片让一种精神永远活着,这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平面深似古井,水面光洁如镜,不起一丝波澜,它让我们安静,给我们空间,促我们向上,恰如季老安详的面容在我们脑海里婴孩般光鲜,激起世人对一种高尚人格的顶礼膜拜。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2014年01月13日20:49:49 读完于iPad
  •     季先生文章写得直接,率真,幽默风趣,很真实,自然。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先生的性格和风骨。岂止于米 相期以茶,可惜啊!也可惜我读这本书有残缺,中间缺漏挺多。
  •     全面了解他的一生,包括对知识的渴求,包括对人生的态度,包括对亲人的关怀,还包括他对猫的爱
  •     如题。
    这是我看完季老自传后除去敬佩、敬仰之外的最大感受。
    看着附录上的长达7页的季老年谱,回首自己走过的不长也不算短的28个年头,内心满是愧疚与惶恐,曾经那么多年,我不仅辜负了象牙塔里的青春当日,也愧对于辛勤栽培、帮助过自己的良师益友。平凡如我者,当然不能与季老作比,只甘愿做一个朝拜者,循着大师的足迹,在自己钟爱却疏忽日久的领域里踽踽前行,纵使不能到达顶峰,也要尝尽途中的酸甜苦辣。
    学习,如论何时起步,都不为晚。自励,并共勉之。
  •     看这本传记时适逢我的心情比较阴霾,季老的自传里并没有任何对自己丰功伟绩的吹嘘,也没有对自己种种丰富的阅历而炫耀,只是很谦虚的很诚恳的在回忆,省事着自己的一生。字字句句都体现了季老简朴求实的人格,文中多处引用过去日记表达最真实的情感。写大学毕业任教时的种种难处让他总是想到什么地方去哭一场,写在哥根廷上学是别人对他的种种的好,都让我感动,仿佛我亲眼看着这一切的发生,也随着他或喜,或悲。但更多的是被文字中不经意间传递的人格所感动!
  •     一代大师,崇拜啊,读了他的书觉得自己的价值观有了变化。
  •     季老写这本书的时候已经耄耋之年了,但是通读全书时,仿佛在与一位同龄的邻家阳光大男孩一起漫步在人生的道路上。面对无法控制变迁的人情世故,始终抱着积极向上的心态。让季老念念不忘的一幕,是在暴雪之后的晚上,深一步浅一步的扶着年迈的导师从学校一直回到家。只是想象下这个画面,就足够温馨感人。
  •     这是一本很厚重的书,它记录了大师的一生。值得一看!
  •     补。
  •     四星半
  •     永远的标杆!
  •     仰慕季羡林,所以就买了,不错的一本书
  •     没人比你更了解自己
  •     能细细品评大师的风采了!
  •     季老走了!
    心底无限悲痛!
    再次捧起那本《季羡林自传》,心底和眼眶都是湿的。因为季老,才终于明白什么样的人才是纯粹的文人!高洁的情操,朴素执着的对文学的追求,纯粹单纯的生活,不追求物质的享受,拥有博大的胸怀,“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季老就是一泓清泉,平静,不争,就像他自己的文字,没有某些文人酸溜溜的装饰,也没有悲世愤俗的张狂,他的字里行间都是沉淀,对岁月和人生最真实的沉淀,像黄土一般深厚!
    曾经为季老鸣不平,觉得一位老人家怎么能容忍那些种种的所谓对他的“尊敬”,以及无端的攻击,可是我们的季老只是微笑着,平淡的摆摆手。是呀,对于季老来说,所有赞美的词语都显得苍白无力,更何况是子虚乌有的污蔑呢?
    忘不了那样一位老人:瘦削的脸上总是一副淡定的表情,怀中抱着他喜爱的猫,慈祥地笑着。
  •     真的是好书,受益终生。季羡林老先生最值得学习得一点是他永远谦虚勤学的精神!
  •     这本书挺棒的,但还是很多没看懂,应该是人生境界不一样吧,相信将来再拿出来看的话我能收获更多
  •     读完了《季羡林自传》,49万字。

    季老一生都在说他自幼并无大志。但是纵观他的一生却又如此辉煌。

    在他的一生中我看到的只有永久的勤奋,还有静如止水的生活态度。在治学的态度上他是严谨的、求实的;即陈寅恪先生的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对我来说,我最有感悟的是季老的勤奋。他每天早上4点多起床,5点多吃早餐。然后就开始每天的学术研究工作。他的一生有很多荣誉头衔,他也留下了很多颇具价值的学术资料,出版了许多自己的著作。我所读的多是季老的散文,他的文章情节发展不是跌宕起伏的那一类,却是清新古朴,意蕴颇深的一类。能够带给人快乐,启迪人的深思,深化灵魂。

    季老在清华读的是西洋文学系,主修德文。大学毕业后,到德国哥根廷大学留学十年,主修印度史。在留德的十年间,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饱受战难之灾,饥饿之苦。可他却依然如故,学习研究,没有怨言。他在其间也经历了爱情,然而他却没有去摘爱情的果实,因为家里已有发妻。我只能说他很中矩,当然,更多的是一个人对家庭应有的责任感。

    回国后,季老看到了国家的困境,毅然拒绝的到剑桥大学任教的请柬。他是深爱故土,深爱祖国的,在他身上能看到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并且担任北大文学系教授。之后又经历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的饥饿岁月,经历了灭绝人性的文化大革命(其间差点自绝于人民)。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伴随中国的改革开放、社会发展,他的人生他才回到常态,也才有了良好的安心的环境去进行学术研究。

    季老在苦难中的淡定,一生孜孜不倦的著述,踏踏实实的过日子。这都是一个普通人也能够做到的。但他的平凡却铸就了伟大与不朽。而我们也就只有循着步伐向他学习,他是我们值得敬重的老师。以后我要多读季老的散文,我也要拥有一颗淡然恬静的心,随我一生。
  •     挺简单的内容描写,不像是一位大师的自传,倒像是一位老人在回味自己九十几年的光阴。挺耐人寻味的。
  •     看了三分之一,挺好看的。从大师的生命历程中可以得到很多人生的启示!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一个字:“真”。
  •     如果哪位读者觉得前面有点枯燥的话
    请一定坚持读到留学那部分,往后就一直非常精彩了
    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很淳朴自然,不讲大道理,却影响人于无形之中
    现在的时代太浮躁了,其实生活可以很简单 简单就是幸福 就是美
  •     轻松浅笑说着沉重的事,大师。
  •     敬佩季老的乐观奋斗和治学,值得拜读。
  •     值得尊敬的大师,他经历过的磨难我无法想象,但他留给世界的留给中国的财富无法估量。他说,死亡是生的对立面,我们不畏惧死亡,我们不畏惧世界。
  •     作为学术泰斗的季羡林大师,能用非常平和、亲近的话语来讲述自己的经历,让人如沐春风。特别是作为有过在济南读书经历的我,更是感到特别的亲切。而季大师在轻描淡写中表现出的那种对学术的追求,更是让人钦佩。对他的做人、对他的治学都觉得由衷的钦佩。这是一本值得读、值得反复读的好书
  •     这个月3号收到的书,免的运费,感觉当当网的态度还是很不错的,所以先赞下。季老的书是第一次拜读,目前看到一半,大部分有空的时间都抱着它了。很值得看,要成功,必定要付出万倍的付出,当然这中间也要选择好自己的兴趣所向。季老文字质朴,看似普通的介绍自己的一生,但读来却很舒服。有些地方也不乏幽默之处。我们80后的小辈,更应该多从中反思和领悟。
  •     星辰不如日辉是因为它太遥远了啊!
  •     对于我们现在的成年人来说,已经对工作没有了激情,更谈不上学习了,看了季老先生的自传,才觉得我们对社会的贡献实在是太小了,应该多学习,充实自己。人家那样的大师都那么谦虚,我们在人家面前也就是一个文盲。很值得看的一本书,有志者都应该看一看。
  •     很好的书,对了解季羡林先生很有帮助。
  •     很不错的书,一口气读下来的,感受到了,老一辈人的酸甜苦辣,书中让我最快乐的是他在德国的那段时光,最悲哀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祝愿老人健康长寿!
  •     大文学家的成长之路
  •     咀嚼。回想。魅力。指导。感谢。
  •     大学里面读的第一本自传,印象深刻。季羡林老先生求学经历,激励我大一不断努力,很励志的一本自传。一代大儒是这样炼成的,膜拜!
  •     讲文化大革命那段的非常震惊~看下来发现季老很喜欢用唐太宗、秦王的例子
  •     在暑假期间我家旁边家乐福三楼买的盗版书籍(当时不知道是盗版),看完之后很崇拜季老,他学识渊博,德国欧洲十几年回来文革,遭受那么多苦难,但一直保持乐观心态,专著学士,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是一位真正的文人以及大师。
  •     大家
  •     喜欢看自传,真实。
  •     当当网,书齐全,价格也便宜,最重要的是方便快速。所以买书我就会首选当当网了!孩子的老师让给孩子选择一本自传,要有激励、奋进的过程,所以,选了这本书,读完后发现,这是一本适合任何年龄层次的人看的书。推荐大家读哦!
  •     国学大师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     大师离世,学界痛惜。季先生的自传概括了他的一生。他以平常心看人生,以感恩的心待别人,现示了他应对世事的豁达胸怀和治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即是良师也是益友,他的优良品德值得学习。通过这本书,不仅共享了大师的精神财富,还可以了解一个时代的发展过程,并感悟那段历史。读一遍,获益匪浅。
  •     曾经给过些力量
  •     大师
  •     让人敬佩的老人
  •     这本书相当于季羡林文章的一个集子。
    虽然当当送货还是一如既往地慢,可是送货人员态度很好。而且书的品质很好,尚未开封。
    是一本值得珍藏值得细读的好书。
  •     大师就是大师啊 不论是文笔还是内容都是常人难以达到的!
    读此书,受益颇多!
  •     成功是有理由的......很多人徒羡成功人士的风光,却不知道他们成名的背后付出了多少心血.作学问是一件很艰辛的事情,要有看得透浮世炎凉,耐得住孤身寂寞的心性.透过平易的文字,品味大师风采
  •     书不错,厚厚的一本,就是感觉字有点小了,大概是内容太多的缘故吧
  •     看完季老先生的自传,深感自己光阴虚度啊。。。值得重复温习
  •     老爷子的人生值得品味
  •     季老先生真真是我最钦佩的大家,言语朴素而中肯率直,对事件不加渲染不加感情色彩的传达出来,仿佛和季先生共同经历了一次人生,好书好书
  •     大师自传慢慢看
  •     内容很不错,喜欢季羡林。一代大师,永远学习的榜样。自传很清新自然,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季老的不同寻常的一生:坎坎坷坷,跌跌撞撞,磕磕碰碰,推推搡搡,云里,雾里……
  •     我心中名副其实的学者、大师,文革的那段经历看得很揪心
  •     去年看到季大师仙逝的新闻,才想到买他的书,先看了这本自传,九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人生旅程,以散文与日记式的展现眼前,让人唏嘘不已。值得一看,记得最深的一句话:就是他的感悟:人生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只有痛苦。还有他的人生座右铭:纵浪大化中,不惧也不喜。认同,继续会买他的书,大师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     季老
  •     读他的自传如同读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朴实而亲切
  •     语言平实,但亲切,故事真实,而又有启发!读完之后,感觉很不错,现在好书不多!
  •     我喜欢读传记,特别是自传,因为我不相信那些已经被篡改的历史。本书附录里的《季羡林年谱》中,就有最鲜活的例子。整个年谱洋洋洒洒占去7个页码,但关于文革,只有区区10个字: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季老一生宝贵的十年,只剩10个冰冷的字,这10个字,抹去了一代人的辛酸血泪,抹去了一代人的无耻兽行。这样冰冷的历史,我不爱读,我当然也不信。我们常以德国为例子,批判日本对二战反思不彻底,但对于与二战一样,给国人带来沉重灾难的文革,我们的反思,甚至连“鬼子”都不如。在历史里,我们找不到反思的素材,那我们就看看自传吧。
  •     一代大师的生平,值得每一位国人拜读,如果能够认真研读,将一生受益。
  •     最爱说自己是耄耋之年!一股浓浓的谦虚态,可毕竟大师还是大师,说起往事都像一本厚重的历史故事书。
  •     佩服季老的为人处事之道。
  •     季老无愧于大师的称号,真正的智者。
  •     季先生的这本自传由历年文稿中相关资料汇编整理而成,是经季先生本人认可了的。先生在书中几次谈到我,第343、344两页更列出一节“张衡插曲”专门说我。内容我未必完全同意,但先生的厚爱是我感激万分!先生之于我,实有一层肝胆相照的情分。当年先生出版《牛棚杂忆》,我曾赠先生数语曰:“人文泰斗,华夏荣光。十年一忆,万载传芳!”其后先生庆祝九十大寿和全集出版,会上众人多有盛称先生教书育人为道德文章者,我愤然直言:教书育人,凡夫俗子皆能为之,何足道哉!先生之道德文章,是李大钊烈士“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中的大道德、大文章,是释迦牟尼“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献身精神,是悲悯认识普度众生的博爱胸怀!一时间满座哗然、掌声雷动。......
  •     首先书是无罪的,我承认我在祖国的大西北,距离比较远,运输途中书难免磕磕碰碰,这我能理解,不过五本书让我整整等等了28天,说句不好听的,有那时间我五本书都读完了!!免费送达,都是屁话,有那时间,我骑毛驴到北京取回来了!!!!!!!!!!!!!!!!!!!!!!!!!!!
  •     了解了季老先生的经历,学习
  •     老先生的传记确实值得一读,中国的大师们的心得。
  •     越是大师越平凡.
  •     买这本书最开始是因为那篇“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书到来后,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幼年的贫穷,异国他乡求学的困顿,文革中挨批挨斗的种种细节……甚至连那些稍带一点学术味道但总觉得遥不可及的部分也读得津津有味。梵文、吐火罗文,等等,竟可以感觉到也许它们不似我肤浅想象中的枯燥——那其实竟是一个个奇妙的世界?大约这感受,是来自于季老先生的娓娓而谈吧。……很想给爸爸买一本,或者给他看看,他也经历过颠沛流离的人生,多么希望他也能写下一些我几乎完全不曾了解的他的人生、他的生活,这对做晚辈的,该是一笔多么丰厚的财产……
  •     季老97年来一直真实透明地做着他为人的本分,看前满是期待,看时仿佛随先生走过他的人生历程,看后更是受益匪浅啊!
  •     值得学习的一位大师!!
  •     读该书,让我们认识了季先生,认识了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最为重要的是让我们更深刻的认识“文革”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破坏是毁灭性的,这决不是危言。季先生人格魅力是可敬,在当时有这样气节的学者是不多的。
  •     我喜欢(尊敬、崇拜)这老头~~
  •     谦虚而博学 笃志而清新 值得敬仰的大师级人物
  •     季羡林先生一生研究佛典甚多,但他却是无宗教信仰的人?不信因果轮回,这个又该当如何看这个问题? 是否是因为认知太透,认为佛只是一个有悟到的人?是后人把佛神化?如此这般这宗教界又当如何看待?
  •     之前看过留德十年,就已经被季老的幽默和可爱打动,看书的过程就像在看一部电影,许多镜头在放下书许久之后还会在脑中盘旋,一代名师也是从年青懵懂一路走来,有过懊恼,有过悲伤,也有过感情萌动的时候,季老在记述回忆的时候估计也会常常笑出声来吧.我就是这样的,在看书的过程中常常不自觉地笑出声来.季老的形象越发可爱越发真实了,真好.这本书当中有留德十年的大部分内容.所以建议买这本书的童鞋可以不用买留德十年.我自个儿是买了的,因为有德国情结~~ 大家各自斟酌喽.
  •     季老在自传中把苦难写得很轻很轻。

    没有饭吃的童年,国外孤单的生活,艰苦的学业,战争下生命受到威胁,生死离别,十年动荡,尊严受践踏,病痛折磨……

    有时候甚至在看这些苦难的时候让人忍不住要笑一笑。

    可是,这些苦难真的很重很重。

    季老在自传中把真情写得很重很重。

    亲人之间,朋友之间,师生之间,邻居、房东、同事,甚至不认识的陌生人之间的真情,让我们看到的是纯净美好的人世;美妙的大自然,异域的风土,学术的魅力,人性的宽容,专业的追求,信念的执着,职业的操守,让我们看到的是沉静恬淡的境界。

    看似稀疏平常,在季老看来这些却是很重很重。

    在这些轻与重之间,季老睿智地做出了选择。这种睿智背后,是一颗赤子般的心。这颗心不在金黄的深秋,却在萌芽的初春,就伴着季老一路走来,走出了一块人格的丰碑,供我们瞻仰。
  •     除了写人生经历还有一些佛学知识
  •     看了季羡林先生的自传,感觉不太喜欢这个老头的风格,谨小慎微的样子。季先生留德十年,学的是梵语、斯拉夫语、吐火罗语,就是没搞国学。而且,他引用鲁迅评价当时留学生的话:“在外国拿老子庄子得学位,回国又拿康德黑格尔做文章。”季先生鄙薄这种留学生,自己绝不愿去了德国还研究国学。所以,季先生真的不是国学大师。
  •     我很喜欢看文革那段时间所发生的故事,老一辈的人写书所使用的文笔感觉现在的作者都不常用的,反正就是喜欢啦,这本书包装得也很好。
  •     大智慧者 更愿意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滴 他们善于忘记痛苦 更善于感恩世界和人生
  •     挺详细的,留学德国的经历说的很通透
  •     多么沉重的事在季老的文字里总这么朴实的、轻松浅笑的道来~~
  •     朋友推荐的,感觉一般!!!
  •     看生活。
  •     要了解季羡林,从这部书看起,非常全面。
  •     买了很多季先生的书,很喜欢他的文字,这本书还在阅读中。
  •     书的质量很好,一直很尊敬季羡林老先生,对于他的自传非常感兴趣。
  •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读来全书透着一股淡然之气,顺其自然,不强求不刻意,挺好的。
  •     一代大师的成长历程与对这个世界的认识。
  •     读着,内心特别平静
  •     这部传记别有风味,语言平实,如话家常,值得一读。书中记叙的季羡林的少年求学的章节富有感染力,佩服季羡林大师的聪明智慧和吃苦耐劳的品质。
  •     我认真阅读了此书,对季羡林大师有了更多认识,希望更多的人看看这本书
  •     喜欢看名人传纪,可以看到过去的历史和名人是怎么过来的,这本书很平淡很真实,
  •     总有那么一些共鸣的地方。
  •     季老先生的书,值得一看。
  •     读此书,季老仿佛身边人,没有浮华,更多谦卑。机遇与选择铸就了今日的大师级别,否则也许仅是济南的一名捧着铁饭碗的小教员。从不辜负岁月不蹉跎人生,这里应反思自己。但遗憾的是书里关于季老的家庭生活交代极少,我觉的仅是个人学习事业生活的自述而缺少家庭生活,显得不甚完整,在德国的十年,原生的家庭是怎样一个状态呢,好奇!
  •     对于文化大革命及真实的民国有一定的认识
  •     走近大师,膜拜大师
  •     季老的一生谦逊勤奋,治学严谨,刻苦钻研的精神令人敬畏,令人向往。他一生勤勤恳恳,恪尽职守,却有一颗宽广博爱之心,忧国忧民,更令人肃然起敬,令人折服。
    伴随着季老一生的自述,也为我们展现了中国百年的历史:动荡、波澜转阔—稳健发展,令人感叹世事沧桑,物换星移。
    读完之后,感叹大师的思想深广精髓,对国家民族发展的堪忧与展望,激励我们年轻一代不要沉溺于个人的安逸幸福,要放开眼界胸怀,尽心职守,为社会尽一份责。
  •     我特别喜欢人物传记,又是一代大师的作品,我想一定会有所收获的,将会受益匪浅。
  •     当年的教育无与伦比啊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