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的本质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宗教 > 基督教的本质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1984-10-1
ISBN:9787100017558
作者:费尔巴哈
页数:432页

作者简介

现在,在《基督教的本质》中,宗教影像既不被当作思想——至少不是思辨宗教哲学的意义上的那种思想——,也不被当作事物,而是就被当作影像来加以讨论。这就是说,在这本著作中,既不像基督教神话学那样把神学看作神秘的行为论(Pragmatologie),也不像思辨宗教哲学那样把神学看作本体论,而是把神学看作精神病理学。
作者在《基督教的本质》中所遵循的方法,是完全客观的方法——分析化学的方法。因而,在一切必要的和可能的地方,他都援引了文件(部分在正文底下,部分放在专门的《附录》之中),以便使由分析而得的结论合法化,也就是说,证明这些结论是有客观上的根由的。所以,如果人们觉得从他的方法得出的结果是怪诞的、非法的,那末,秉公而断,罪过并不在于他,而是在于对象。

书籍目录

1841年初版序言
1843年第二版序言
1848年第三版序言
导论
第一章概论人的本质
第二章概论宗教的本质
第一部分宗教之真正的、即人本学的本质
第三章作为理智本质的

编辑推荐

《基督教并不神秘》: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内容概要

作者:(德国)费尔巴哈 译者:荣震华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宗教根源于人跟动物的本质区别:动物没有宗教。虽然老一辈的无批判的动物志学者确认象除有其他许多可贵属性外,还具有宗教虔诚之美德,然而,象的宗教,终究是属于寓言范围之内的。居维叶,最通晓动物界的学者之一,根据亲身的观察,并不认为象比狗处于更高的精神阶段。但是,究竟什么是人跟动物的本质区别呢?对这个问题的最简单、最一般、最通俗的回答是:意识。只是,这里所说的意识是在严格意义上的;因为,如果是就自我感或感性的识别力这意义而言,就根据一定的显著标志而作出的对外界事物的知觉甚或判断这意义而言,那末,这样的意识,很难说动物就不具备。只有将自己的类、自己的本质性当作对象的那种生物,才具有最严格意义上的意识。动物固然将自己的个体当作对象,因此它有自我感,但是,它不能将自己的类当作对象,因此它没有那种由知识而得名的意识。什么地方有意识,什么地方就有从事科学的才能。科学是对类的意识。在生活中,我们跟个体打交道,而在科学中,我们是跟类打交道。但是,只有将自己的类、自己的本质性当作对象来对待的生物,才能够把别的事物或实体各按其本质特性作为对象。所以,动物只有单一的生活,而人却具有双重的生活。在动物,内在生活跟外在生活合而为一,而人,却既有内在生活,又有外在生活。人的内在生活,是对他的类、他的本质发生关系的生活。人思维,其实就是人跟自己本人交谈、讲话。没有外在的另一个个体,动物就不能行使类的职能;而人,即使没有另一个人,仍旧能够行使思维、讲话这种类的职能,因为,思维.讲话是真正的类的职能。人本身,既是“我”,又是“你”;他能够将自己假设成别人,这正是因为他不仅把自己的个体性当作对象,而且也把自己的类、自己的本质当作对象。

图书封面


 基督教的本质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费尔巴哈从基督教信仰的各个方面解读上帝的本质,将上帝还原为人。这一点,对于“正统”基督教神学来讲,实际是否定了基督教的基本信仰。从另一个角度看,他的上帝观并不是对上帝的否定,相反却是对上帝的肯定。但是换个角度解读的还是基督教吗?界定基督教的界限在哪里?
  •     我不能算是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但是我很喜欢吃肉,更喜欢吃猪肉,还经常去吃毛血旺,所以,严格说来,我的思想更接近于伊壁鸠鲁学派。当然,我并不反对宗教信仰,相反,我喜欢和有信仰的人交往,毕竟,他们的思维模式要比一般人好掌握一些。但不得不说,在我接触过的信教的人中间,几乎没有人能把宗教的本质说清楚,他们往往更重视对生活习惯和仪式的一些规定,并从中找到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人的天性中有寻求寄托的一面,大部分走进信仰的人也都是因为寻求寄托,因此,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的依赖感的具象化。通过费尔巴哈对神学和人本学的比较,上帝所具有的本质,实际上都是人的类的本质。上帝的完善性,就是人类灵魂的完善性,一切属神的本质都是类的规定。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何以路德的新教改革如此强调信徒与上帝直接对话,直接通过上帝获得救赎,除了反对教会以外,我们不妨从更高的宗教层面来看:“基督是主观性之全能,是被自然之一切束缚与法则中救赎出来的心,是弃绝世界、唯以自己为念的心情,是心愿之成全,是幻想是升天,是心之复活节,所以,基督就是基督教与异教的区别。” 实际上,按照费尔巴哈的理解,在基督教中,人唯以自己为念,使自己脱离了整个世界,不受自然束缚,是将人的主观性发挥到了最极致。    既然上帝的本质就是类的本质,其中起桥梁作用,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是人的主观性——无限的意识。对于自我神化出来的这么一个对象,人类是如何来理解他与上帝之间的关系?费尔巴哈认为,人类的历史说到底就是宗教的历史,而这个历史表明人日益剥夺上帝和增加自己。起初,人毫无区别地否定自己的一切,将一切都置身于自身之外,交给上帝。他举了以色列人的例子:他们把一切极其自然的意向——甚至也包括洁癖——都表象成为积极的神命。《圣经•旧约》申命记中就有关于人连自己的便溺都有可能遭受上帝的离弃的说法。 因为上帝是人特选出来的最主观的、最固有的本质,上帝愈是主观、愈是属人,人就愈是放弃自己的主观性、自己的人性。费尔巴哈用人的动脉和静脉的跳动以及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来比喻宗教发展的历史:“象动脉的跳动使血液一直流送到最外面的肢体,而静脉的跳动再把血液运送回来一样,一般地,象生命依赖于心脏之不间断的收缩和舒张一样,宗教也是这样。在宗教上的‘收缩’中,人将自己的本质从自身之中分出,人自己驱逐自己,自己否决自己;而在宗教的‘舒张’中,人又把被驱逐出去的本质重新取回心中。只有上帝,才是由自身而行为的、由自身而活动的存在者,——这是宗教斥力之作用;上帝是寓于我、伴同我、通过我、针对我、为了我而行为着的存在者,是我的得救、我的良意善行之原则,从而也就是我自己的善良的原则和本质,——这是宗教吸力之作用。” 其实,脱开笼罩在神学上面的神话,它也不过是哲学的一部分。谁认识了人,谁也就认识了上帝,认识了基督教的本质。由此,上帝是存在的。谁也无法否定上帝,否则他就否定了人,否定了人具有的主观性、无限的意识以及类的品质。现在,在人类社会中起支配作用的已经不再是宗教、上帝,取而代之的是自然科学,是生产力。恩格斯曾经在《反杜林论》之九中写道:“当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的时候,现在还在宗教中反映出来的最后的异己力量才会消失,因而宗教反映本身也就随着消失。理由很简单,因为那时再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反映了。”林语堂曾经说过:“在事实上,中国从来没有人因教义而信基督教。”目前在大陆活跃的传教士大多是韩国人,而且相当一部分为留学生。根据可靠消息,在很多高校比如兰州大学,有些留学生为了拉拢大学生入教,常常请他们吃饭,为他们解决生活困难,施与“恩惠”等等,异常和睦,他们都有国内的教会支助经费。而这些学生入教后,往往把基督耶稣当作一种“菩萨”进行功利式膜拜。同时,这种功利性的“劝诱”也是韩国留学生传教士的主要手段。在中国农村,类似当年“拜上帝会”的现象依然不断。有些民众建立自发的基督教教会,在河南农村,有一个叫“东方闪电”的支派,他们实行的传教方式颇耐人寻味:通过派遣教会中的 姐妹到一些老光棍家中进行家务劳动援助,甚至嫁给他们,来进行“拉人入会”的活动。   这样的怪现状体现在国内的教堂、教会、教义、传教等各个方面。在西方社会,基督教与非西方的伊斯兰教水火不容。在信仰同一个上帝的基督教内部,不同教派之间也是水火不容,这种水火不容在黑暗的中世纪将基督教的不宽容性发挥到了极致。正由于这种不宽容,后来才有必要将“宗教信仰自由”当作宪政原则。而在中国,这种仪式和信条从来就不是绝对的。只要是神,大家都可以祭拜,一个人在一天之内可以祭拜众多的神,他可以进寺庙拜佛,也可以进道观拜神,还可以拜地方上不知名的小神,没有人会为此感到惊诧。当他们听说某个神特别灵验时,可能会一拥而上,这时神的香火就特别旺盛;当大家听说某个神不再灵验时,神的香火可能就会逐渐衰落。人们可以今天拜此神,明天拜彼神。人们希望发财时可以去拜财神,希望得到儿子时可以去拜观音,需要求雨时可以去拜龙王、拜城隍爷,每一项具体事务都有具体的神去管辖;甚至找不到具体管辖的神,人们也可以去求助于既有管其它事务的神,到龙王面前求财、到城隍爷面前求子也未尝不可。不同宗教的神职人员也可以同时为人们服务,比如在葬礼上,民间信仰的神职人员礼生、佛家的和尚、道家的道士可以同时出现,他们在同一个仪式中为主家服务,不过服务的程序阶段不同而已,这些神职人员互相相处融洽,就好像他们本来就属于同一个宗教的神职人员一样。正因为中国的不同宗教之间互相宽容,信仰原本就完全自由,所以“宗教信仰自由”从来就不成为问题。在西方的宗教经验中,虔诚的信徒是不会轻易改宗的。在基督教、犹太教、东正教、伊斯兰教之间穿梭几乎没有,在基督教内部不同教派之间转换也不多见,改换宗派在社会生活中要面临极大的压力。因此,所谓神学,归根到底还是人本学,这也就是为什么基督教传入中国后,和中国本土文化产生如此激烈的碰撞,而佛教却没有同类情况的原因。
  •     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一书出版于1841年,是作者运用其人本学和自然学的观点在宗教,或者基督教本质以及对象上的一次精彩阐述。费尔巴哈通过人本学的角度来揭示了宗教的本质、上帝的存在。上帝是否存在?在讨论这个问题以前,我们先要明确作者的一个基本哲学观点,那就是“质”(即本质)与“存在”两者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质并不是跟存在区别开来的,质不外就是实在的存在。……我只有通过质才认识存在。” 也就是说,质是世界上任何事物存在的前提和根本。只要有了质,任何事物就可以被证明是存在的。证明上帝的存在也是如此。人是具有主观性的,这就表现在人是具有意识的。人的意识并不是简单如同毛虫能够区别出这种树叶与那种树叶的这种意识。显然,毛虫不能够思考除自身以外的东西,它的意识是有限的,而人则不然。人具有能够将自己的类(指人类)、自己的本质作为对象的意识,因此,也就是对无限的东西或意识的无限性的意识。基于这样一种意识,构成了宗教的基础。基于意识的对象,构成了宗教的对象。众所周知,人思维,其实就是人跟人自己交谈。当人用无限性的意识来思维自己类的本质(人与人类不同。如果将人类看作是一个整体,这里的“类”是指人类所能意识到的所有人的优秀和美好的品质,按照书中所说,就是理智、意志和爱)时,就会使自己的本质对立起来并且对象化,进而神化这个对象,神或者上帝的观念于是就在人的意识中形成。上帝就是所有人类美好品质的集合。人的本质其实也就是上帝的本质,只不过是人将自己放到了自己的对立面上。在作者看来,“宗教是,而且只能是人对自己的本质——不是有限的、有止境的,而是无限的本质——的意识。” 人的本质是确定的,从而上帝的本质也就是存在的。作者在书中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上帝是存在的。属神的东西和属人的东西的对立,是一种虚幻的对立,它不过是人的本质跟人的个体之间的对立。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上帝是以怎样的形式存在的呢?或者上帝具有怎样的品质呢?这是费尔巴哈在书中论述的重点。人的类本质是具有理智、意志和爱的。同样的,上帝无非就是上述所有理智、意志和爱的集合。首先,作者所理解的理智也就是知性、理性,是人类天生具有的能力,它不同于感性的心。每一个人或许每天会体验着人生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从而,人的情感,人的心是不同的、个体的、特殊的。相反,理智则是普遍的,是超乎人的。如果我们把人的感性当作是人格的话,那么理智就是寓于人之中的超人格的和非人格的力量或本质性。理智控制着人,控制着我们的情感,甚至控制着我们的行为。试问一个心智正常的人怎么可能会做不合常理或者失去理智的事情呢?就算他真的做了不合常理的事,那也只是我们看起来不合常理,他个人是认为合常理的。没人能够摆脱自己的理性,更不可能违背自己的理性。人是如此,那么上帝也是这样的。上帝虽然是你无限意志的对象化,他是一切,能够做一切,或者说有着无限的全能。但是,同人一样,上帝怎么可能做跟自己、跟理性相矛盾的东西呢?人怎么可能会信仰一个跟自己理智矛盾的上帝呢?于是,作者称理智为上帝的上帝,理智既是人的类本质,也同样是上帝的本质。谈到意志时,费尔巴哈认为意志力是品性之能量。因此,在论述“作为道德本质或法律的上帝”时,作者也通过人本学的分析,从而得出了“上帝是人自己的良心。”每当基督徒向上帝忏悔自己的罪过时,他难道不是把上帝当作他最内在的思想和意念的法官吗?在东方,我们受儒家学说和佛教的思想影响。这些学说就是我们道德层面上的教科书。我们判断一件事情或某个人是否道德时,判断的依据或标准其实就是我们常常所熟知的先贤的话语和佛教的启示。如惩恶扬善、尊老爱幼等。而在西方,维持道德的是上帝,是基督教。人会将上帝作为自身道德准则的典型和模范,从而引导自己从善如流,接受上帝的道德规范。可是,作为理智和意志的上帝似乎还是离我们太远、太抽象了,因为它无法感受到人的苦痛、无法宽恕我们的罪行,要知道人们都是有罪的。当人们面对着一个具有理智和道德、法律的上帝时,他们如何能够获得宽恕呢?要知道,理智和法律只知道判罪,只有心才是怜悯人的。在此,我们不妨举个例子。当作为法官的父亲正在审理堂下作为罪犯的儿子,此刻他的理智和法律会告诉他应该公正审理、不可徇私情,可是他的心又何尝不怜悯自己的孩子呢?上帝一方面是法官,另一方面也是父亲,具有爱人之心、怜悯之心。因此,“上帝并不是作为抽象的理智上帝而来宽恕人的罪,他是作为人、作为肉身的、感性的上帝而来宽恕人的罪的。” 这便是作者强调的“爱”,即心之本质。我们并不是抽象的存在者,而是有血有肉的存在者。为此,我们不可能期待一个抽象的上帝来宽恕我们的罪行,使人解脱苦痛。作者十分强调上帝的属人,他十分注重三位一体中的第二格,即圣子。在作者看来,耶稣是上帝在人世的化身,他与圣母玛利亚具有母子关系,与上帝具有父子关系,这便是“三位一体与圣母之秘密”。因此是感性化了的上帝,它不再代表抽象的理智或知性,而是代表对人的慈悲、怜悯和爱。耶稣的受难也代表了肉身的、感性的上帝来到世间代替人类去赎罪。作者论述的“化身之秘密或作为心之本质的上帝”就是指圣子而言。它是心之本质的上帝,是爱人的上帝。归结起来,上帝就是一颗对人无微不至的心。每一个人都可以为不同的事情向上帝祷告、祈祷,以求获得上帝的原谅。在祈祷中,我将上帝引入属人的烦恼之中,我让他参与我的苦痛和需要。上帝对于我的申诉并不是充耳不闻的,上帝怜悯我。它能感受我的感受,它能体会我的体会。这便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关爱。或许上帝并不爱,因为它本身便是爱。甚至,来拯救和宽恕人的罪的不是别的,正是基督的宝血,使我们洗净了自己身上的罪。于是,上帝“受难之秘密”也就是感情之秘密。心之本质所需要的是一位感性的、富有感情的上帝。通过作者人本学的比较,上帝所具有的本质,实际上都是人的类的本质。上帝的完善性,就是我们灵魂的完善性,一切属神的本质都是类的规定。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何以路德的新教改革如此强调信徒与上帝直接对话,直接通过上帝获得救赎,除了反对教会以外,我们不妨从更高的宗教层面来看:“基督是主观性之全能,是被自然之一切束缚与法则中救赎出来的心,是弃绝世界、唯以自己为念的心情,是心愿之成全,是幻想是升天,是心之复活节,所以,基督就是基督教与异教的区别。” 实际上,按照作者的理解,在基督教中,人唯以自己为念,使自己脱离了整个世界,不受自然束缚,是将人的主观性发挥到了最极致。既然上帝的本质就是类的本质,其中起桥梁作用,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是人的主观性——无限的意识。对于自我神化出来的这么一个对象,人类是如何来理解他与上帝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人类的历史说到底就是宗教的历史,而这个历史表明人日益剥夺上帝和增加自己。起初,人毫无区别地否定自己的一切,将一切都置身于自身之外,交给上帝。作者举了以色列人的例子:他们把一切极其自然的意向——甚至也包括洁癖——都表象成为积极的神命。《圣经•旧约》申命记中就有关于人连自己的便溺都有可能遭受上帝的离弃的说法。 因为上帝是人特选出来的最主观的、最固有的本质,上帝愈是主观、愈是属人,人就愈是放弃自己的主观性、自己的人性。费尔巴哈用人的动脉和静脉的跳动以及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来比喻宗教发展的历史:“象动脉的跳动使血液一直流送到最外面的肢体,而静脉的跳动再把血液运送回来一样,一般地,象生命依赖于心脏之不间断的收缩和舒张一样,宗教也是这样。在宗教上的‘收缩’中,人将自己的本质从自身之中分出,人自己驱逐自己,自己否决自己;而在宗教的‘舒张’中,人又把被驱逐出去的本质重新取回心中。只有上帝,才是由自身而行为的、由自身而活动的存在者,——这是宗教斥力之作用;上帝是寓于我、伴同我、通过我、针对我、为了我而行为着的存在者,是我的得救、我的良意善行之原则,从而也就是我自己的善良的原则和本质,——这是宗教吸力之作用。”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伴随着自然科学的不断进步和哲学思辨的不断深入,我们是否还应该信仰上帝呢?首先看看我们反对信仰上帝的理由。其一,作为无神论者,我们认为上帝是不存在的。可是,《基督教的本质》一书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作者是通过人本学来认识上帝的,把上帝的各种规定还原或溶解为人的本质。该书的主旨在于:谁认识了人,谁也就认识了上帝,认识了基督教的本质。由此,上帝是存在的。谁也无法否定上帝,否则他就否定了人,否定了人具有的主观性、无限的意识以及类的品质。其二,在人类社会中起支配作用的已经不再是宗教、上帝,取而代之的是自然科学,是生产力。恩格斯曾经在《反杜林论》之九中写道:“当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的时候,现在还在宗教中反映出来的最后的异己力量才会消失,因而宗教反映本身也就随着消失。理由很简单,因为那时再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反映了。”如此一来,宗教确实没有存在的意义了。纵观整个人类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物质生产力有了质的飞跃。人类在物质上的进步是毋庸讳言的。可是,相比起物质上的财富,人类的精神呢?或者说人类的精神世界是进步的吗?在此,笔者不敢苟同。否则也不会在基督教的腹地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灾难,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这些都是科学带给我们的。当然,基督教史中也有残酷镇压异端的运动和宗教的不宽容。但这些都是与一定的统治阶层一起完成的。《圣经》中何曾有过教导我们以暴力掠夺别人的领土、财产,屠杀在自己看来是低贱的种族呢?笔者不敢妄谈科学如何,也不敢妄议宗教,只是就个人而言,每一个人都必须给自己设定一位“上帝”,也就是说,给自己设定一个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被意识和被意愿的本质重要的生活意向,是天才之一瞥,是自我认识之焦点——是自然与精神在人里面的统一。在这个“上帝”中,人是和他真实交流的,人是按照他的旨意行善和爱人的。当然,这一切都是人和人之间真和善。人们通过上帝可以使自己不断地自我净化,自我提升,不断地向完美的上帝接近,也即是向人类的本质的完善接近。

精彩短评 (总计64条)

  •     神学就是人学,人学就是神学。关注神学人类学的同时关注哲学人类学。
  •     有点感性
  •     费尔巴哈认真的,理性的审视一切—— 这是真正的宗教,真正的信,真正的现世
  •     N年前买的,最近看完,想搞清马克思为什么要终结费尔巴哈。看完觉得,终结的理由,并不充分,因为,我以为,作者深入到了宗教的真正本质。这种对于宗教本质的揭示,从心理学的角度理解,似乎非常容易。语言也算通俗易懂,并且作者从多个角度对主要论点(基督教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进行反复认证,多看几遍,不懂也懂了。
  •     如果是内容,那当然是没得说的了;如果是指书的质量,不错,挺有书卷的感觉的。再一次惊异于费尔巴哈的洞见;再一次肯定商务印书馆的权威。
  •     没有实力把它读完。。。
  •     路德维希·安德列斯·冯·费尔巴哈 这书读的,能记住这么个名字就特知足了!
  •     基督教就是我自己
  •     可以打十星不……
  •     比较绕。。但是按照既然青年马克思就是超级费尔巴哈,就没有什么理由拒绝这本书。
  •     质量很低,,,,里面的纸张很薄,使我想起来初中用的盗版的语文书, 字体不清楚。。。。。。。。很无语
  •     看这样的书,千万要小心。
  •     总体感觉费前辈缺乏康德的那种开创性和高屋建瓴,也缺乏黑格尔庞大严密的体系。他的书的好处就是没有康德和黑尔格著作那么难读,相对来说比较直观。对于基督教的评判,虽然有道理,但未免偏颇了。
  •     这是经过了时间检验的经典之作、经典译本,现在这本书并非到处都可以买到。
  •     为毛只有87人评价。。。
  •     充斥着偷换概念和“主观理性”,帮助不大。
  •     西方人自己对自己宗教的看法,很好奇。
  •     其实是为了找那句“人没有对象,就成了无”才看的,结果没翻两页就找到了。
  •     我是因为阅读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才进入该书阅读的
  •     多么有爱呀TAT
  •     非哲学专业人士读这玩意纯属自虐身心。 唯物主义的又一次伟大胜利。
  •     普兰丁格说,我们必须跨过这条火焰之河
  •     如果从善避恶是建立在对神敬畏以及灵魂救赎的基础之上,那么本质上也是出于自私利己的动机。真正的善是无私无求的奉献,是礼义廉耻、天理良知,是努力去做一个更好的人。惧怕上苍审判所以不得不做点好事,那纯粹是伪善。若懂得内省,又何必向神忏悔。内省不疚,自然无忧无惧。
  •     嗲书
  •     人怎样思维、怎样主张,他的上帝也就怎样思维和主张;人有多大的价值,他的上帝就也有这么大的价值,绝不会再多一些。
  •     需重读 看不懂
  •     为了填补那一个月的空缺,特意买了这本书,没想到到现在还没看完。
  •     The Essence of Christianity by Ludwig Feuerbach.: Commercial Press. | 这个世界本身是完整的一体,一些人把人类无力了解的那一部分划出来,像盲人描述色彩一样给出自己的定义和解释,即是最早的宗教。于是随着时间流逝,一个个神学的概念定义着彼此,盖起越来越高的空中楼阁。住在这座空中楼阁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开始与努力理解世界的人们争夺地盘。世俗基督教说:“我将拯救你,只要你……”可我怎会让你用一幅似是而非的图景轻易蒙混过去?你如何能让我信服?如何能让我信服?
  •     社会拥有宗教属性
  •     由于意识形态的缘故,费尔巴哈并不受什么重视,但只有读了才能真正了解他的深刻。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对象化的理论基本上就是在重复费尔巴哈。
  •     没读完
  •     真理
  •     书的内容非常好,印刷排版水平非常差,纸张质量低下,正反面字迹可以透视,字迹色墨轻重不一,阅读每一个字非常吃力,影响视力,看几行字眼睛就会疲劳,为了不伤害眼睛,我请求给我换一个版本的此书!
  •     毛都读不懂
  •     出了比较好久没其他的了
  •     虽然这是一本老书,但是它非常客观地揭示了基督教的许多隐晦之处,让人不得不赞叹。
  •     不知是纸张的缘故还是印刷本身的问题,整篇书籍文字像是墨没干一样,字迹阴显,笔画不清,甚至还有些字缺笔画,这次的书买的不太满意
  •     马克思肯定受此书影响巨大。比如老马在1844里有这样一段“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音乐对他来说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本质力量之一的确证”。费尔巴哈是这么说的:……因为感情只向感情说话,感情的对象本身只是感情……感情的对象化就是对象化的感情。
  •     誰若不再有超自然的願望,誰也就不再有超自然的本質。
  •     good enough~
  •     没有仔细读
  •     马克思哲学创作之本源,当然马更超过,不过这个本质论很深刻,把形而上学引向另一个实际开端。
  •     如果你信神,你最好是个自然神论者
  •     费尔巴哈从基督教信仰的各个方面解读上帝的本质,将上帝还原为人。这一点,对于“正统”基督教神学来讲,实际是否定了基督教的基本信仰。从另一个角度看,他的上帝观并不是对上帝的否定,相反却是对上帝的肯定。但是换个角度解读的还是基督教吗?界定基督教的界限在哪里?
  •     没有实力读完....
  •     没有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算什么呢?
  •     翻閱 為了使上帝富有,人必須赤貧;為了使上帝成為一切,人就成了無。
  •     啊,修行不够看不太懂。
  •     唯物的观点论证了上帝不过是人类幻想的产物。他大胆宣告“自然和人之外一无所有。”青年黑格尔派的代表作。
  •     呼呼
  •     典型的哲学家的啰嗦句式 作为西方首批能够独立思考跳脱出基督教蒙蔽的人,值得尊敬
  •     纺织机女工似的讲解。
  •     费尔巴哈拥有可贵的勇气、智慧和判断力,只是投放的时候摔了一跤。
  •     认清移鼠邪教本质!远离精神鸦片!
  •     书很新。没有任何瑕疵。
  •     。
  •     太多的同义反复,不过宗教的本质可能正是同义反复
  •      (德)费尔巴哈
  •     有神,无神是对立面。旁观者轻,当局者迷呀!
  •     :B97/5837
  •     人本
  •     内容基本上忘记了,读了快一年了
  •     从人本学的角度揭示了上帝和宗教存在的奥秘;内化上帝是其核心观点;
  •     +_+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