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宗教 >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8月
ISBN:9787208092365
作者:[德]马克斯·韦伯
页数:440页

感悟大师!

韦伯知于社会学,就像牛顿知于物理学。这本书带给我太多的思考,书中打破了天主教的一统格局,从而也就打破教会在国家中的地位。使人们信仰上帝不再通过教会,而是自己直接跟上帝沟通!人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增加财富,使社会变得井井有条,人们把赚钱作为“有段”,而不是“目的”。这点对现在的中国有很大的意义!我感觉现在身边人们都在“为钱而钱”!一味的追求物欲上满足,如果是这样的话,和我们每个人家中的老鼠没有区别!

读书过程中的疑问

在看安东尼.吉登斯的导言中存在以下几个疑问:P17韦伯在创作《新教伦理》时从有意与英国政治经济学分道扬镳的所谓经济学的“历史学派”汲取灵感,该学派强调作为一个整体的文化之历史背景中参考经济生活。?英国政治经济学难道不强调整体的文化历史背景吗?P24“民族国家以及全职官僚制度行政发展提供可能,这是东方文明难以难以企及的”文中说此时是造成东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不同的因素之一我从顾准文集中了解到,中国的官僚制度是发达的,而且是全职的,此处是否有误

理性、天职观、职业责任及资本主义精神

前言相信资本主义在很多人的脑海里都留有负面的影响,认为资本主义就是丑恶,如果没有具体感觉的话,至少下意识认为是不好的。这是拜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所赐,从小我们就被灌输了这样的思想,而我们没有自己分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观点就伴随我们一直下去。在读这本书之前,我虽然对资本主义只是抱有不置可否的较为温和的态度。然而我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仍然受到了较为剧烈的冲击和震撼。其中的一些观点和论断我十分赞同,也引发了我对资本主义,甚至于我们周边的事物如上面我提到的思想观点的灌输的思考。《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由德国的马克思韦伯所著,是其作品《宗教社会学论集》的第一部分,全书分为宗教关系与社会分层、资本主义精神、路德的“天职”观、入世苦行主义的宗教基础和苦行主义和资本主义精神五部分。笔者将会就本书的出现的西方文化的理性因素、新教的“天职观”及前两点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影响这三点浅谈对本书的理解。西方文化的理性因素在本书的开头作者的导语中,其实就已经阐明了一个观点:西方文化当中含有理性的因素。这造成了西方的科学、艺术和宗教等方方面面相对于东方来说更具有系统性和理性。如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历史学,但只限于记录和评述史实且受主观意识的影响,缺乏西方修昔底德坚持理智和批判态度的研究方法,再如建筑方面古代亚洲对采用尖顶拱门作为装饰手段很熟悉,但却没能像西方能够采用哥特式拱顶以分散压力,并以此构造各种空间的屋顶。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巴比伦、印度等东方地区国家同西方一样虽然出现过资本主义的组织形式和活动,但为什么最终没能走向西方的资本主义道路或后来形成成熟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原因。获取、逐利、赚钱这些冲动其实与资本主义毫不相干,这些其实根深蒂固地存放于所有人的内心当中。如果从经济行为要适应货币收入与货币支出二者之间的比较来看,世界上所有文明国家都存在着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企业。所以说资本主义形成是简单粗暴地归结为对财富和欲望的追求是站不住脚的,也是非理性的。理性因素使得生活在西方的工业者和资本家们不同于其他地区,他们创造公司财产与个人财产法定的分离,现代簿记制度,使得工业组织与有条不紊的市场保持一致。从萌芽一步一步发展成为成熟、发达、理性的资本主义。本书没有在起源上阐释这种理性因素的起源,本文也不在这里就这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但可以得出的是,这些理性因素是西方资本主义精神和日后成熟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和源泉。一切与之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皆出于这种在古代西方出现的理性主义因素。职业责任和“天职观”职业责任是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社会伦理中最重要的特征,作者在本书中也举出了恰当的例子:通过控制工资的涨跌来把握和促进生产。荷兰的皮的考特拉认为低工资可以增加劳动的物质收益,但实际效果非常有限。一旦所在行业需要技术性劳动,需要使用机器,需要专注和创新精神的话这样的方法注定失败。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人们所从事的生产需要高度的责任感,如果缺乏这样的责任感,工作就会变成了时时思考如何才能最为舒服最为省力地去挣得惯常得到的工资,少量的工业资本拥有者可以这样思考,因为这样可以促进自己的工厂不断创新提高效率,但当这种想法侵入到普通的生产工人时,长此以往资本主义也会寸步难行。这种职业责任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存在和作用作者也通过雇佣信仰宗教尤其是虔敬派的德国女工的例子予以说明“她们有集中精神的能力、对个人工作有绝对必须的责任感、最常与算计收入高低的经济头脑,以及能够将极大提高工作业绩的冷静的自制和节俭结合在一起。”宗教的教义赋予了信教工人这样的职业责任,对该时期的工业生产必定会有正面的影响。所谓的“天职观”,抛弃了原来天主教讲道德训令区分为“命令”和“劝告”。而是表明上帝所允许的唯一的生活方式是要个人完成在俗世中的位置所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即完成自己所谓上帝派与其的“天职”。这是可以说是新教的核心教义。路德派所认为的职业,是指人们必须作为神圣旨意加以接受的并必须使自己适应的东西,并且不再依附苦行责任。另一种思想就是认为职业劳动是上帝规定的唯一任务,要求人们要服从权威,安于现状。但路德派的“天职观”更为被当时接受。这样的“天职观”是为人们的世俗活动进行道德辩护。在今天我们看来,这样的观念从客观上对西方的资本主义发展是起到推动作用的。当然这是现代资本主义取得了支配地位,摆脱了所有的旧束缚之后才出现的现象。然而回到宗教改革的时代,其实在许多宗教改革家和团体中,推动所谓的资本主义和其精神的发展不能够确定的看做就是他们工作的目标。他们所关心的只是灵魂的救赎才是他们生活和工作的中心,推动资本主义及其精神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路德这些改革家们所没有预料到的,甚至于说一些改革家对任何意义上的资本主义都绝不表示支持。宗教教义仍然将追求财富的欲望斥为“卑贱”,甚至对那些职责那些必须为之,因而合乎道德正义的赢利行为也弃如敝屣。虽然当时像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等地这种对于对金融资本势力有了一定的妥协和让步,但对于为获利而获利的行为视为耻辱的情感也从来为被彻底征服。这些行为之所以被允许是因为现实生活所必须并且一时间无法改变而已。当时的资本主义集团也需要依附于教会传统,他们的事业会被勉强容忍,与道德无关。许多富人在弥留之际,会将巨额的资产捐给教会或者其他有需要的人作为“良心钱”或对自己一生“罪恶”灵魂的忏悔。这或许可以看作是现代西方慈善文化的源头吧。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即王权兴起教权衰落逐渐使得“天职观”为广大当时的新型企业家打开了道德上的方便之门。宗教教义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更多的是起到铺垫而不再是束缚。理性因素、“天职观”及职业责任对资本主义精神发展的影响可以说,西方文化中的理性因素是西方式的资本主义精神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宗教改革中产生的职业责任和“天职观”的新教义则为资本主义精神添加了至关重要的实质和内容。使得资本主义精神不只是空想,而是付诸于实践,并且能引导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思想。书中提到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可以理解为理性主义整体发展的一部分。笔者认为是准确的,资本主义精神发展的历史其实就是西方古代理性因素逐渐走向系统化的历史。古代的理性充其量的只能算是因素,在古代西方的科学、文化等方面体现的有理性的思想,它尚未形成体系,难以对整个社会造成推动作用,它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是相应同步的,并且在发展过程中是相互利用的,并不是一方是另一方发展的基础。理性因素逐渐成熟系统化使得当时的人们在理性的组织下进行劳动,客观上理性也较为科学地发展了资本主义生产力,从而不断地丰满资本主义的羽翼和丰富资本主义精神;而随着资本主义精神的丰满又使得人们一改过去,采用世俗利益出发去认识和评判世界,也不断地往理性主义里添加内容。然而就整体来看,笔者认为理性因素先于资本主义精神产生,况且理性主义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才出现了资本主义精神,因而作者的观点仍然是正确的。但如果将资本主义精神换成资本主义,若按照作者的观点,那么其就不是理性主义整体发展的一部分了。在阅读本书之前,笔者就之前的历史学习中认为新教改革所产生的新教义为资本家和企业家们提供了道德的保障,新教义赋予了他们追求利益的财富的权利。让他们可以毫无后顾之忧追求原来所顾忌的利润和金钱。在阅读完本书之后,笔者对于此的认识是有改变的。新教义中形成的“天职观”和职业责任其实是对教徒道德上的限制,要求在教徒们在上帝所安排的位置上好好工作,安于现状,要对自己所在的位置有责任感,以心中的信仰和在自己位置上的勤勉来向上帝感恩。富人出现的逻辑顺序应该是因为他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严守上帝的安排从而兢兢业业,在创造出财富之后又恪守着教义中节俭的信条,于是财富慢慢的积累,这些人就成为了富人。而不是一些精于计算的人一开始就奔着金钱而去从而创造出财富。“天职观”和职业责任塑造的其实是一群真正虔诚信仰上帝的资产阶级,而这帮资产阶级所形成的资本主义精神是带有虔诚,感恩,温和和忠诚的。只不过是发展到后来至当代资本主义精神逐渐的衰落变味了,带来的更多是负面的印象。这也是为何作者看衰资本主义发展前景的原因之一。笔者认为上述带有虔诚、感恩、温和和忠诚的才是最纯粹的资本主义精神。在这里仍要说明的一点,笔者所表示的资本主义精神是只西方式的资本主义精神,虽然世界大多数国家都走资本主义道路,但都仅限于模仿,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非西方国家进行了长时间的发展仍然未能够将成预想的社会。资本主义精神的传承就更加无从谈起。所以资本主义精神现仍然只存在西方国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也只可能继续存在于西方国家。如今资本主义精神正面临衰落和枯萎。这样虽然暂时没有对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很大的影响。但是长久来看,精神逐渐衰落的资本主义世界相信也会越来越困难。如何找回那纯粹的精神将会变的越来越重要。诚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有许多其他方面联系和影响。笔者在本文只取以上三点作为讨论,必然会有一些不全面和欠妥之处。也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两个韦伯。

整本书的字里行间,充斥着两个韦伯。一个是国家主义者的韦伯,另一个是自由主义者的韦伯。这两个韦伯,一直处在紧张冲突之中。因为自由主义和国家主义,本就是极难相处的。韦伯终其一生,都在为解决当时德国的国家富强和自由主义的关系问题而伤神。所以,他提出的解决办法,自然是在救亡图存的基础之上,去寻求国家富强。在这一点上,他跟当年的严复真可算得上是殊途同归了。无关乎人格分裂,但真实的韦伯确就是一个再矛盾不过的个体。他的父亲,是个具有享乐主义倾向的右翼自由党,而母亲,却是个虔诚的、信守禁欲教条的基督徒。所以,韦伯从父亲那里继承了民族主义观念;而从母亲那里,匡阔了新教禁欲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的关联。所以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讲,韦伯的母亲大约起了至关重要的遗传作用。就好像娜塔莉饰演的黑天鹅。一方面,被母亲禁锢着,恪守陈规。一方面,却又被托马斯引诱着,去突破内心的禁锢。如此而已。所以抛开他提出的所有创见,包括对资本主义起源的重述,对宗教改革中“天职”的理解,对世俗伦理的概括,等等等等。在我看来,他不过是在陈述自己幼年的人格。就好像他自己预感的资本主义的未来一样。“专家没有灵魂,纵欲者没有心肝。这个废物幻想着它自己已达到前所未能有的文明程度”。不是么。

正文看得不甚懂,最后的撕逼文深深吸引了我!ㄟ(⊙ω⊙ㄟ)哈

看的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阎克文翻译的版本,好厚实一本啊!其实主体内容就中间一小块,其余部分都是其他作家写的导读啊,还有就是后边附录部分。国外的书啊基本正文一半,注释一半,注释往往很有料,但总是比正文还难啃,对知识面、理论基础的要求都不是蜻蜓点水就可以的。看我这版的童鞋要记住了,先看中间再看导读最后附录,或者先中间再附录最后导读。像我这种拿起来就顺序啃的童鞋这次可就吃亏了,前边看了半天不知所云(人家都是读后感啊!而且是很有学术理论的读后感!),看了正文再去翻看导读,才会更深刻,很多不明白的地方人家比你更懂,有益于自己的理解。当然,经典的书怎么可能让你一遍就过啊,要不然怎么流芳百世啊,肯定得细细咀嚼啊,一遍嚼不透嚼两边,反正一遍翻看下来我是云里雾里啊。结论是懂滴,新教伦理对资本主义精神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或者说资本主义精神来源于宗教伦理。因为对宗教根本不了解,啥加尔文宗、循道宗、浸礼宗巴拉巴拉,只在历史书上知道有“加尔文”这个人,对所有西方宗教一概不甚了解,看起来就非常费力,还是适合专业人士阅读,提前做点宗教方面的功课会比较好。韦伯在此书中所说的“资本主义精神”和我们平常理解的不太一样,这个精神最崇尚的是“诚信”,并且具有“理性”与“克制”,而这又和宗教伦理的某些部分相契合,宗教伦理先于资本主义精神,自然就是从那传承而出。和我们今天研究“儒家文化与资本主义精神”、“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经济”感觉相仿,大框架我是知道,细节部分还是得仔细研读!另外附录中马克斯.韦伯所写的《关于“资本主义精神”的反批评结束语》,不爽拉什法尔教授的偏颇批判,洋洋洒洒数千字亲子上阵,手撕拉什法尔教授,那个痛快,那个酣畅淋漓,一个义愤填膺的耿直boy跃然纸上,学术界撕逼撕出新高度!!堪称名人撕逼楷模!!摆事实、讲道理,理论丰厚、逻辑清晰,没点智商的人根本玩不来!啊啊啊啊!我好像关注偏了o(╯□╰)o

颠覆中国人价值观的一本书

我们怎样看待资本主义?怎样看待西方文化?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非常好的道理,相信理性。越是精密的理性精神就越是依赖一种虔诚的宗教信仰,这种悖逆却被揭示是天然合理的。我们无法理解,是啊,我们怎能理解?理性精神和理性不一样,我们可以说自己有理性的一面,但是我们很难说自己有理性精神,这很复杂,但能够说明西方人的可敬。仔细一想才能明白,西方社会如艺术品一样精美的法典和政治制度是如何来的,文学艺术以及竞技体育是如何被组织起来的,包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规律,背后都有着浓浓的人文精神和利他主义在起作用。面对西方的态度,我们还不如20年代的大学生。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其实看完之后对这本书的印象不是很深刻,不知道是因为翻译的问题,还是本人水平的问题,估计会是后者多一点。个人认为,韦伯的书比涂尔干的书难懂一点,至少对我而言是这样的。感觉涂尔干的书思路比较清晰,观点也比较明确和突出,语言也稍微易懂一点。韦伯的则比较抽象和难懂,也很难把握它的核心主旨。可能这就是实证主义和解释主义的风格差异吧。《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新教伦理促进了资本主义精神的滋长,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或者更直接一点,新教伦理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生成的资本主义却有可能抛弃孕育它的伦理精神,这也是韦伯所担心的。何为新教伦理,新教伦理是指那样的一种伦理观,它是经过宗教改革后产生的一种有别于中世纪传统伦理观的新的宗教观念。它坚持禁欲主义,却不排斥尘世生活。是一种尘世内的禁欲观。而中世纪的教会伦理是一种排斥尘世的禁欲主义。可以这么说,宗教改革使新教徒从寂静冷清的教堂走向了喧嚣的尘世。他们将在尘世间完成“上帝的救赎”,体现“上帝的荣耀”和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而财富和合理的经济活动将是他们达到上述目的的手段。他们可以享有财富,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体现上帝的荣耀。但同时又被要求尽量的节俭,禁止奢侈和挥霍的生活。就是这样一种尘世内的禁欲观滋生了现代资本主义所需要的一切。就是这样一种以合理追求财富为“天职”的宗教观念渐渐演变和孕育成了现代的资本主义精神。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精神“是指个人把努力增加自己的资本并以此为目的的活动视为一种尽职尽责的行动,把赚钱本身当作一种目的,当作一种职业责任,被看作是一种美德和能力的表现。”值得注意的是,韦伯所认为的理性资本主义是建立在合理收支计算、合理安排生产经营活动并以此产生合法利润的基础上的,而不是通过抢掠、非法占有等暴力手段来获得财富和原始积累。对我而言,也是充满了疑问。资本主义精神会不会过时呢?或者是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进行注释或者添加新的内容而获得持久的生命力?资本主义精神又与社会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精神)有什么不同呢?二者是一种继承和发展的延续性关系,还是一种排斥和矛盾的敌对性关系呢?y/2015.2.11

二马的博弈

相对于资本主义精神,资本主义在传统的历史书中似乎书写的频率更高一些。在传统关于资本主义兴起的解释里,马克思的理论是占主导地位的。简而言之就是,生产技术的提高导致劳动力的剩余,过剩的劳动力聚集在交通便利之处,城市再次兴起,同时货币关系渗透进了传统庄园,庄园衰败。资本原始积累而导致的资本主义萌芽使之产生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等之后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但资本主义精神?好像未有耳闻。而且人们习惯于用一种经济决定论的观点来看待这个词语,先有资本主义的发生,后有资本主义精神。当然,马克斯韦伯一定不是这么认为的,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试图从宗教伦理的角度重新对资本主义的兴起做一解释。不过,他并不是想要用自己的“唯心主义”来推翻前面的“唯物主义”。而更多的是提供了资本主义兴起的另一个因素,更确切的说是宗教与资本主义兴起之间一个动态的过程。由此,历史的推理不再是单一的线条,而更似一个棋盘一样的格局。韦伯的思想概括起来就是,资本主义是一种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制度,资本积累的目的就是资本积累。归正宗教义中的“预定论”指的就是上帝是否将你视为选定的子民已是命中注定。你必须有自信自己已被上帝选中。而世俗生活,即努力工作赚钱,“被认为是获得这种自信的最佳途径”。由此,资本越积越多,人变得越来越富有,但还是要恪守自己勤劳朴实的本分。这就是所谓的“入世禁欲主义”,但同时,现实情况是,“宗教的形式尚存,但其中的精神却在迅速消逝”,“被功利主义的世俗心取而代之”。至此,宗教这个托孤者终于功成身退,将资本主义送上了另外一辆车。值得注意的是,韦伯并没有将信义宗与资本主义精神划上什么关系。书中的一句话写到“宗教信徒可以通过感知自己是盛放圣灵的花瓶或是执行神意的工具,来确信自己已经蒙受天恩。当他感知自己是盛放圣灵的花瓶时,他的宗教生活会趋向于神秘主义和感性主义。当他感知自己是执行神意的工具时,则会趋向于禁欲主义;路德的立场接近于前一种类型,而加尔文主义则明确地属于后者。”在两宗都同意“因信称义”的基础上,路德像是中世纪修道院的修士,而加尔文则是那位“入世禁欲主义”者,积极地赚取利润以增添“上帝的荣耀”。这些话就像是重要的一剂,对人们的金钱观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颠覆。如果看一下一个世纪前科西莫•德•美第奇的画像,会发现他的手紧张地握着,就好像生怕人们对他的商业行为指指点点一样。这也是美第奇家族,作为银行世家,全力用金钱支持文艺复兴的部分原因。犹太人,撇开其没有立国这一根本原因,其教义中对高利贷合法性的认可是遭基督徒迫害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个世纪前基督徒以金钱为耻,甚至认为乞讨(基督教中的托钵修会)才是值得称颂的行为。如此惊人的改变不得不说是宗教改革的结果。那么,我们该如何审视韦伯的思想,使之成为一个动态的格局,而不是单链式的逻辑推断呢?我们可以将时间锁定在14到16世纪,将当时的大事件摆出来分析,其实还是很明朗的。不妨以欧洲生产技术的提高为起点:欧洲生产技术提高,与此同时,鼠疫蔓延,冲刷着欧洲本就不多的人口。技术的进一步提高成为当务之急。鼠疫也让人们心怀绝望。发生类似“为什么神职人员在上帝发怒之前不先警示我们”的呐喊。人民的怀疑,正在进行资本积累的人对教会严重不满。教会自身,经历了阿维尼翁之囚,教会大分裂的动荡,也已是风烛残年。好似一个垂死挣扎的人,然而,让一个垂死的人放弃生命(衰落的教会放弃其既得利益)。其反抗也一定是最激烈的。赎罪券这一导火索拉开了双方的战幕。摆脱教会,因信称义,路德基于个人经验的灵感打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当时处于资本主义刚刚兴起的时代,贫富差距,安全卫生等问题都很突出,加尔文将其称为上帝的设定,借以神加以解释当时空前变化的商业与价格,发财与破产,成功与失败等个人意志不能决定的事。这样的精神根植于人们的心中,“资产阶级”也由这样共同的价值观真正成为了一个阶级,并在未来主宰了世界。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在这样一个格局中互相扶持。直到资本主义发展到宗教只是种形式的状态,这种关系才告破裂。读过本书后,回过头来看这些话“十六、十七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刚刚兴起,还不够强大,不能建立同自己阶级地位完全适应的意识形态,需要借用宗教作为自己意识形态的外衣。资产阶级曾经一度找到路德教作为自己意识形态的外衣,但是不够理想。路德叛变以后,资产阶级继续寻找真正适合自己阶级利益的宗教外衣,于是加尔文教应运而生。”当时资产阶级根本就还未成为一个阶级,更别说寻找自己觉得已经存在的那一种精神了。其实当时的人真的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么?资本主义精神并不是在资本主义伊始就固定等待着被寻找,而是与社会其它多种因素融合形成的精神。当然,我们并不是否认资本主义需要发展的客观精神需要,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后来反对韦伯学说的学者也抛出了关于亚洲经济奇迹的论调。这说明资本主义这种经济模式是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的。这也算是对历史书上这种论点的小反思吧。

其实看导言就够了

对于缺少西方宗教背景的人来说,看前面的导言就够了,看正文反而会因为背景知识不够,看得非常费劲的。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有一本指定阅读的书

上次老师指定一本,没读书,挨批了!这次不敢!提前温习一下“通读全章,却可以隐约感受到一种倾向或一种独特的“精神”文明:精于职业,精于赚钱是一种美德。这种美德同时与这样一个词语相联“天职”。我们可以在其它的文本中找到韦伯对“资本主义”的界定:“凡是在生产经济中,一群人的需要,不论是什么性质的,是通过企业的途径得到满足的话,那么就是资本主义。简言之,理性的资本主义企业是从事资本核算的企业,即应用现代会计学,编制资产负债表,通过计算来控制生产效率的生产性企业,)。上述韦伯对资本主义的定义,也许我们无法完全理解。但无疑可以抽取几个相当有概括性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理性、资本主义企业、资金核算、计算。可以说:资本主义作为西方社会变迁的结果之一,依赖于更广泛的社会文化,社会精神即韦伯所说的“个人或集体总的态度”或说“社会组织或个人态度问题”的理性化。这种理性化是属于韦伯所界定的关于社会行动的四种理想类型中的一种:“伦理理性的行为”,这类社会行动可以根据行动所具有的对固有的自觉信仰来界定,如此,它是独立于任何功能动机的,仅仅受制于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标准。我想这一理想类型的定义无疑正是理解韦伯宗教社会最重要的钥匙。因为属于这一行动类型的人从事行动时“主观上常常认定行为具有无条件的,排他的价值,因此不会考虑行动的后果及完成行动的条件是否具备。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的行动仅仅服务于他们的尊严、义务、美、信仰或是某件事情的重要性之信念,在付诸行动的过程中不计任何后果、条件。虽然资本主义一经成熟,理性化充斥整个社会,人们便会抛弃上帝。正如《新教伦理》一书结尾时韦伯不无担心的那样:“当竭尽天职已不再与精神和文化的最高价值发生直接联系的时候,或者从另一方面来说,当天职观念已转化为经济冲动。从而也就不再感受到的时候,一般地讲,个人也就根本不会再试图找什么理由为之辩护了。”也就是说人的行为已从“价值理性行动”转变成“工具理性行动”时,韦伯悲哀地说:“没人知道将来会是谁在铁笼里生活。”这便成了另外一个问题了。希望不要再次挨批啊!

我们再度迷失了

自从新教伦理重新塑造世俗并树立它在尘世的理想起,物质开始对人类生存获得的一种前所未有的控制力量,它不断生长、不屈不挠。今天,以及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大获全胜,不再需要这种精神的支持,天职责任的观念在现代社会已像死去的宗教,当竭尽天职已经不再需要与精神和文化的最高价值直接联系,人不在试图寻找理由为自己辩护时,我们再度迷失了。

资本主义也要流淌着道德血液

2011年3月,温家宝总理针对房价高企的局面说过这样一句话:“企业家的血管里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引发诸多反响。经历了经济改革三十年的中国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摸爬滚打了无数次,遭遇过各种类型的坑蒙拐骗、管制寻租,面对温总理讲话的第一反应便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是逐利,要求房地产商拥有道德感恐怕无异于缘木求鱼。在我们的大脑所形成的“常识”中,如下一些观念不可动摇: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类的自私自利,理性经济人在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不经意间促进了社会整体的发展。伴随着全球化浪潮和外国资本的大举入境,加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与商人打交道的经验,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资本主义和道德绝缘,市场经济和神圣的使命感毫无关联。事实真得如此吗?马克思 韦伯在其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给出了不一样的论述。经济的发展必然离不开文化社会基础,在亚洲、非洲、美洲的许多国家,历史上都曾经出现过资本主义的萌芽,但现代经济体系之所以在欧洲兴起并席卷全球,其背后有着非常深刻的原因,在韦伯看来,这个原因便是新教所倡导的禁欲主义使教众拥有了一种独特的职业观念,这里的新教主要指拥有广泛信仰基础的加尔文教和之后的清教。在德语的Beruf(职业、天职)一词中,以及或许更明确地在英语的calling(职业、神召)一词中,至少包含这样一层宗教观念:职业是上帝安排的任务。如果我们考察一下这个词在文明语言中的历史,那就会发现,无论是在以信仰天主教为主的诸民族的语言中,还是在古代民族的语言中,都没有任何表示与我们所知的“职业”(就其是一种终生的任务,一种确定的工作领域这种意义而言)相似的概念的词,而在所有信奉新教的主要民族中,这个词却一直沿用至今。在新教徒看来,职业是践行上帝召唤的一种手段,是上帝授予自己的光荣任务,为了进入天堂,便须在人世间完成好上帝的任务。具体到日常生活中,必须勤劳、兢兢业业地工作,在通过劳动取得财富后,不能将它们随意挥霍,因为教徒将这些财富看作是上帝的信物,人只是受托管理着上帝恩赐给他的财产,他必须象寓言中的仆人那样,对托付给他的每一个便士都有所交待。因此,仅仅为了自己的享受而不是为了上帝的荣耀而花费这笔财产的任何一部分都是非常危险的。因此必须节俭行事,必须控制自己浪费财富、恣意享受生活的欲望。由新教的禁欲主义发展形成的职业观念,此后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禁欲主义的节俭必然要导致资本的积累。强加在财富消费上的种种限制使资本用于生产性投资成为可能,从而也就自然而然地增加了财富。按照马克思韦伯的说法,这种职业观念“孕育了现代经济人”。反观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我们未曾看见过这样一层伦理基础。绝大多数人的经济活动只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求,与清教徒怀着对上帝的爱与信仰辛勤工作不同,中国人在进行经济活动或劳动时,心头从未浮现过一丝道德感和神圣感,他们不是将工作视为事业,仅仅将工作看成一种维持生命的手段。商人的内心缺乏崇高感和责任感,外部监管体系又非常不完整,在这种内外环境下挣扎的的市场,出现地沟油、苏丹红这类谋财害命的商品就不足为奇了。韦伯在书中的一段话,即是对他所处时代的一种描述,也像是对于未来的一种预言:许多国家的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按西方的标准来看一直是落后的,但在靠赚钱以谋取私利方面使绝对不讲道德的作法普遍盛行,却恰恰是那些国家一直具有的一个突出的典型特征。正如所有的雇主都知道的那样,这些国家(可用意大利与德国作比较)的劳动者缺乏自觉性(coscienziosita ),这一点以前是、现在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是这些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资本主义无法利用那些信奉无纪律的自由自在的信条的人的劳动,正如它不能利用那些在与他人往来中给人以完全不讲道德的印象的人一样。因此,和我们最初想象的不一样,仅仅让每个人都拥有赚钱欲望并不能带来现代资本主义,失去了道德感支撑的市场经济如同跛足的残疾人,无法在奔向文明的道路上踏实前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在如今的中国被反复提及,而他另一本名著《道德情操论》,他自己认为比《国富论》更重要,却少用人认真读过并从中汲取滋养。在当下中国,我们已见到了缺少道德感的资本主义带来的种种怪象:官商结合、缺乏诚信、唯利是图、目光短浅、毫无底线。现在是必须做出改变的时刻了。http://www.lanqc.com/archives/172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在历史的浩如烟海的名人中,我常常怀疑,什么原因让他们成了流芳百世抑或家喻户晓的人物,什么原因让他们拥有在各自的领域中被尊称为祖师般的地位,这一点常常使我困惑。当然,譬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得、牛顿、爱因斯坦、科斯、弗里德曼;譬如孔子、老子、李白、康熙、李叔同、金庸,我一点都不会感到奇怪,更不会怀疑各位先贤们是如何取得自己的成就的。然而,像德鲁克、孔德、冯特、亚当斯密;像墨子、韩非子、竹林七贤、傅雷等很多很多并非站在社会主流进程中的大师们是怎么成名的呢。正像你能预见到的一样,我也开始怀疑马克思•韦伯是如何为经济学届做出这么大的贡献的。这里我不想用如韦伯在写他那本被后世誉为其最知名从而奠定其研究文化和宗教对经济体系影响的根基的著作中所采用的笔法,满篇的佶屈聱牙句子,艰涩难解的词汇,纷繁复杂的语法,又贯以全文的倒推式的提问作答,我希望能以简明扼要的叙述来展现在读完《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后的感受,与你分享读与思考中的趣味。我不想让读者您把我读韦伯该书时所带那种的愤恨不已、尊敬中的厌恶的感情带到这里来,所以还是先把我在本文开始表示的怀疑作一解释。牛顿,不必说他的天文学成就,不必说他的数学成就,也不必说他的自然哲学成就,单说他的物理学的万有引力就足以名垂于百世了,那是一个让人类社会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定律,他改变了一切。李白,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集诗人、神仙家、驴友、纵横家为一身的伟大天才,高力士曾为他脱靴,杨贵妃曾为他磨墨。杜甫赞之曰: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如牛顿、李白者,不出名就会让人类在相关领域退步到原始社会。因此,您可以看出我对他们成为名人是怀着极高的崇敬的。孔德是搞社会学的,傅雷是玩翻译的,他们也有实力,成就了一番事业,为后人的进步做了很大的贡献,然而这种贡献还没到牛顿和李白的水平,可以说他们就像是中共发展历史中的瞿秋白,没有他们还有另外一批人,如卢梭、罗曼罗兰,他们的出现只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不是突破性的变革。自然而然我就生发出一种在您看来有点嫉妒的怀疑,虽然我不认同是嫉妒,我仅仅是怀疑但并没有失去对他们的由衷的敬意。我之所以要在这里叙述自己的这一怀疑,就是想让您获悉我是带着一种这样的怀疑的心情读的这本书,因此在以后我的表述里一些看似不合常理的话就在这里先得到了验证,请您耐下心来。如果没有读完《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没有人敢说这是一本什么书,没有人敢猜测这本书要表达什么,即使您读了通常在其他书里能提纲挈领的导论,在这本书里的导论中,您只能愈发的糊涂和不解,作者到底要叙述什么?我敢说,如果不是吾师的要求,我是不可能耐着性子能把他的导论看完的,何况通篇全文呢。然而,这是一个转折性的然而,因为当你读完全书后又会发现他所要表达的意思却再也简单不过,洋洋洒洒几万字是在说清教徒的思想影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首先韦伯将资本主义精神定义为一种拥护追求经济利益的理想,其次韦伯主张有很多原因使我们应该从宗教改革运动的宗教思想里寻找这种精神的根源。德国人的严谨性在这里又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仅仅为表达这一主题,韦伯遍举例证,一丝不苟,丝丝入扣,充分而又详实的论证了该观点,治学的严谨性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他的每一句话都是在为前一句话作解释又是为后一句话做铺垫,好像在回答前一问题却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如果韦伯能改行写武侠小说,可能不会比金庸差,最次也不会沦落到李凉之流。读完全文,韦伯的意思我明白了,虽然可能在宗教和社会相关领域的问题我未能探明眉目,在宗教对经济的影响方面却得其皮毛。首先是导论,这里引用导论中的第一段话,让您感受一下韦伯的文风和翻译者的翻译神采。一个在近代的欧洲文明中成长起来的人,在研究任何有关世界历史的问题时,都不免会反躬自问:在西方文明中而且仅仅在西方文明中才显现出来的那些文化现象——这些现象(正如我们常爱认为的那样)存在于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和普遍价值的发展中,——究竟应归结为哪些事件的合成作用呢?韦伯想要在导论中告诉我们什么呢?我粗略地做了一个图表,又把韦伯表述的顺序倒过来还原成正常的思维顺序。韦伯的思路很清晰了,他为了探究资本主义的起源问题,即资本主义精神的起源从而引发了一系列逻辑推理和思考过程,最终希望能从宗教中得到解释。那韦伯为了证明这一问题都做了哪些论证呢?韦伯是德国人,是西方人,思维习惯和我们中国人有着明显的不同,同时他把这一不同升华到科学发展的不同上来。他说,成系统的神学是受到希腊文化影响的基督教的名下的,而在东方,科学不存在,只具有高度精确性的知识和观测,然而缺乏数学基础、推理证明、实验方法、理性;缺乏系统严密的思维形式、理性化类型;缺乏一种理性、系统的、专门化的科学职业;缺乏一个经过特殊训练的组织系统;缺乏一个拥有理性的成文宪法和理性制定的法律。我不想和早已不在世的韦伯争论他的这些观点的正确性,虽然我们能很容易从中国和印度的历史中举出很多反证来。接着他定义了资本主义精神,在论述自由劳动之理性的资本主义组织方式为什么在西方存在而非东方,他用了这样一句话来描述东方,“他们的活动在过去主要地具有一种非理性的和投机的性质,或趋向于凭借武力以获利,尤其是获取劫掠品,无论这些劫掠品是直接通过战争还是以剥削附属国,长期劫掠其财政收入的形式而取得的。”姑且不论其合理性,看看西方的野蛮掠夺史就知道以这样的说法评论东方是不确切的也是不负责任的。韦伯之所以敢于或者能够说这样的话是因为他发现在西方近代史上发展了一种极其不同的资本主义形式:(在形式上的)自由劳动之理性的资本主义组织方式。韦伯的确很擅长从结果来推断原因,他把东方及其他地方没有出现这种特殊的资本主义形式或者略有迹象归结为东方和其他地方的非理性,当然他忘记了西方自己的非理性。然而韦伯毕竟还给了东方一点点面子,他认同了资本主义企业的现代理性组织的两个重要因素在东方和其他地方也存在,但只不过是小小的开端,东方和其他地方没有理性的商业簿记方式以及公有财产和私有财产在法律上的分离。图表中所展示的韦伯的论证体系看似严谨,然而论证却没有像他所要表达的那样坚不可破。韦伯的观点我赞同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不想绕弯子,从哲学上讲,韦伯所想要说明的是意识对现实的历史发展起到了决定作用,这是唯心的历史主义。但韦伯毕竟是谦虚的,他也告诫那些迄今未得门径的读者不要夸大他们这些考察的重要性,他只希望在子的核心观点上没有错误,承认了自己不是行家里手,只是竭尽所能。所幸的是,韦伯的观点从一个新的角度探讨了以精神、思想的因素来解释历史进程的方法,视角新颖而富于启发性。在这我引用一个卖书的出版商的对该书的介绍来归纳一下这本书的内容:研究西方社会宗教力量是否和在什么程度上影响了资本主义精神的质的形成及其在全世界的量的传播;研究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在哪些具体方面可以从宗教力量中找到解释,作者考虑到西方社会物质基础、社会政治组织形式和宗教改革时期流行的观念之间相互影响的极其混乱状态,选择从研究宗教信仰形式和实际伦理道德观念之间是否存在和在哪些方面存在相互关联的问题作为突破口,阐述宗教运动通过这些关系影响物质文化发展的方式和总的方向,试图估价现代文化的发展在何种程度上应归因于这些宗教力量,在何种程度上应归因于其他因素。导论所要阐述的内容就完成了。本书的第一、二、三章分别论述宗教派别和社会分层、资本主义精神、路德的“职业”概念(本书的研究任务)。接下来,我就尝试把韦伯的观点简述一下,而具体的思路仍是按韦伯的逻辑。首先是第一章:新教徒增多为什么会带来资本主义的职业结构?韦伯论述如下:1,新教徒继承了较多的物质财富。2,由环境所得的心理和精神特征决定了对职业的选择。3,善于发扬经济理性主义精神。由于以上三点内容,决定了新教徒的所有权和管理地位,进而决定了资本主义的职业结构。韦伯又很大方的举出一个从反面正视自己的例子,为什么天主教徒较少参与德国近代经济生活?他以娴熟的笔法充分地展示了这一点,虽然屈从于一个统治集团的少数民族或少数派宗教会以一种异乎寻常的力量介入经济结构,但是天主教徒从未表现到这样善于发扬经济理性主义的程度,因此必须从其宗教信仰的永恒内在特征中寻求差异的解释。当然,韦伯为解答一个问题一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韦伯总有方法解答的。他从德国和法国两国的宗教对比中寻求答案,让我们看一下他的做法。下层天主教徒:热衷于生活享乐法国上层天主教徒:公然敌视宗教 苦修来世、禁欲主义、推测 宗教虔诚。下层新教徒:专心致志于世俗的经济生活 身体力行资本主以获取德国 上层新教徒:多宗教漠不关心双方具有极其密切的关系结合体现在加尔文教派极度的虔诚和毫不逊色的经商手腕的结合解答完这个问题,必然韦伯接着提出问题:旧日的新教精神和现代的资本主义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应该从其纯粹的宗教品性中寻找。又提出问题:贸易优势、自由政治制度和虔诚连为一体不可能吗?从而要探讨在基督教的不同分支中历史存在过的宗教思想的各自特性和相互差别。韦伯的严谨性在这一章得到了又一次印证,如果说多我有什么启发的话,那就是这一点。现在社会的著作多如牛毛,各种作品在墙壁上、书店里、网络上漫天飞舞,倘若那些作者们看看韦伯是如何写作的,那么世上的纸张浪费何止减少一半啊。 第二章承接前一章论述资本主义精神。资本主义精神 对象是历史个体、诸要素的文化底蕴的连接的复合体,从历史中抽取部分组成整体。资本主义精神 仅是为分析目的而言,从其他立场出发,也同样获得重要的特征。资本主义精神 暂时性的描述:本杰明•富兰克林的描述,古恩伯格的概括“从牛身上刮油,从人身上刮钱。(关于这两个人我们不妨记住,因为韦伯在后文中要引用他们论证自己的观点)韦伯在这里给我们了一个新的对比,来说明他所要读者明白的资本主义精神是什么。我又大胆地引用了韦伯的这个对比。富兰克林宣扬的:认为个人有增加自己的资本的责任和目的(伦理色彩的劝世格言)。雅各布•福格表现的:商人的大胆和在道德上不具褒贬色彩的个人嗜好本文的资本主义精神就是指富兰克林所宣扬的即近代资本主义精神。富兰克林的所有道德观念都有功利主义色彩。韦伯在这里提出只讨论西方和美国的资本主义,东方和其他地方因不具备他所认 为的独特的精神气质而被再一次鄙视。韦伯就富兰克林宣扬的为什么是资本主义精神作出了解释。宣扬的至善:尽可能多的挣钱,把获利作为人生目的。看似非理性,却是资本主义的一条首要原则。一个人对天职负有责任是资产阶级文化的基本基础,社会伦理中最具代表性的东西。他再一次从反面论证这一点,韦伯指出,许多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程度是落后的,靠赚钱谋取私利方面是不讲道德的做法却普遍盛行。这归结于劳动者缺乏自觉性。细心的您再次看到,韦伯把那野蛮的掠夺又一次加到西方之外的地方,倘若韦伯做了中国古代的晋侯,里克也同样会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韦伯的伟大之处又一次体现出来,他又提出新的问题,宣扬的至善不只是出现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恰恰相反,在前资本主义时期也找到其由来。韦伯每一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就像否定之否定一样,论证的滴水不漏,但这只是逻辑上的论证,事实究竟是什么呢?鱼游水中,冷暖自知。对比前资本主义,韦伯说明了资本主义精神是一种要求伦理认可的确定的生活准则。对此例证很详尽:1,近代资本主义通过提高劳动强度而开始提高人的劳动生产率,必然会遭遇到来自前资本主义劳动的抵制。2,庞大的后备军有利于量的扩大,却不利于质的发展。3,宗教背景下最可能战胜传统主义:以劳动为自身目的和视劳动为天职。论证完这个问题的韦伯又提出了资本主义的适应性与宗教因素在资本主义早期发展是怎样结合的?他举了一个很有趣的小例子,卫斯理教徒遭到迫害是由于他们非常愿意劳动。在此,富兰克林的话得到了引用,理性地且系统地追求利润的态度,即所谓资本主义精神。从而企业的资本主义形式和经营企业的精神处于相互适应的关系,一方面这种态度在资本主义企业中找到了他最合适的表达,另一方面企业又从资本主义精神那里汲取到最合适的动力。韦伯认为,处于上升时期的工业中产阶级体现了资本主义精神,资本主义形式可以按照传统资本主义精神来经营,但是理性化过程的结果以及在残酷竞争的压力下,闲适自在的生活态度让位于冷酷无情的节俭。这是一场革命,并由资本主义精神发挥作用。近代资本主义扩张的动力不适用于资本主义活动的资本额的来源问题,更重要的是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问题。韦伯的观点在这里充分展现,精神是主要动力,决定了社会的发展。夸大了精神的作用,我认为韦伯是这样的。在这种资本主义精神的驱使下,需要人们不断地工作的事业业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了。接下来,韦伯为我们揭示了现代人已经走入的一个迷雾般的深渊,希望当代人能从韦伯这句不在意间提起的话中得到警醒。韦伯说:“从个人的幸福观点看,这类生活是如此地不合理性,在生活中,一个人为了他的事业才生存,而不是为了他的生存才经营事业。”被生活操纵,成为事业、生活奴隶的人今天太普遍了,追求幸福的人们却成了幸福的奴隶,如果让我来评判这本书中韦伯的最伟大之处,那么毫无疑问便是他不经意间的这句话。禁欲主义在这一章中暂露头角,就是一种比起富兰克林提出的自我克制更为诚实的谦虚。拥有这一观念的人才是真正成功的企业家,是反对拜金欲的产物。我又不得不佩服韦伯的伟大了,他看到了成为一名真正企业家的特质,在这一点上我是很认同的,那就是节俭禁欲,因为资本的积累和集聚在初期必须靠资本家的节俭,把节俭的钱作为资本利用,从而资本家的事业获得更为长足的发展。韦伯还说,“我们的个人主义的政治、法律和经济体制,具有一些为我们的经济秩序所独有的组织形式和总体结构形式。在这种体制下,资本主义精神是可以理解为纯粹的适应的结果。正如上面已经说过的那样,资本主义制度迫切需要人们投身于赚钱的事业。”事实上,资本主义制度已经不再求助于任何宗教力量了,宗教已经不能和国家制定的规章制度同日而语了,而人们的商业利益和社会利益决定着观点和态度。至此,韦伯的观点已经很清晰了,韦伯认为,开始时,宗教影响了资本主义精神,当资本主义精神适应以后,就不再受宗教影响,而是受利益影响。个人资本主义也在第二章中得到了简单的阐述:这种经济是以严格的核算为基础而理性化的,是以富有远见和小心谨慎来追求她所欲表达的成功。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完全可以理解为理性主义整体发展的一部分,而且可以从理性主义对于生活基本问题的根本立场中演绎出来。从而韦伯的观点得到了完美逻辑论证,新教形成了一个先于纯粹理性哲学发展的阶段。理性主义是一个历史概念。韦伯接着提出了新的问题:理性思想的这一特殊具体的形式到底是谁的精神产品?因为关于一种职业以及在这职业中献身于劳动的观念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这一观念从纯粹幸福论所强调的个人利益这一角度来看完全是非理性的,但它却一直是,并且至今仍然是我们资本主义文化的最有特征的因素之一。这里我们特别感兴趣的恰恰就是存在于这一观念之中、以及存在于每一种关于职业的观念之中的那种非理性因素的起源问题。接着第三章就对职业观念做了详尽的阐述。韦伯所认可的职业思想引出了所有新教教派的核心教理:上帝应许的唯一生存方式,不是要人们以苦修的禁欲主义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人完成个人在现世里所处地位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他的天职。 这里,韦伯重点讲了路德这个人,他首先认为路德不具备任何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精神,但路德作为改革家在宗教意义上的职业观念对世俗活动的影响非常巨大。路德的职业观念是传统主义的,即职业是人不得不接受的、必须使自己适从的、神所注定的事。韦伯另外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就是,他每举出一个例子,便要说在此之前已经存在这样的例子,和他那否定之否定的逻辑推理互相映照。当然,在逻辑上,路德表现的是严谨性,在可读性上,他又表现出了冗余感。韦伯举出路德,是为了说加尔文主义的重大作用,没有加尔文主义,路德的工作不可能会有持久和实际的成功。他的结论是宗教影响的力量造成了今天我们所以意识到的差异。接着韦伯以加尔文和其他派别的著作来研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关系。韦伯的观点是宗教的改革者们也没意识到宗教改革文化后果同他们本人所想要的达到的目的相去甚远,宗教力量影响了资本主义质的形成及其在全世界的量的传播。韦伯下一步想要说明的就是,是否有这种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的程度。本书的下篇与宗教历史有太多的关联,抱着对历史知识的兴趣我勇敢地读了过去,但最终还是发现自己没有也不再想弄明白关于世俗主义的宗教基础,姑且认为韦伯的论证也是严密而有效的,那么就可以得出作者想要得出的结论来: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是与新教伦理分不开的。新教加尔文教派所信奉的预定论认为,上帝所要救赎的并非全部世人,而只是其中的选民。谁将要成为选民而得到救赎或谁将被弃绝,都是上帝预先确定的,个人的行为对于解救自己无能为力。韦伯看来,预定论认为个人对于改变自己的命运无能为力,这就在新教徒的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的紧张和焦虑,教徒只能以世俗职业上的成就来确定上帝对自己的恩宠并以此证明上帝的存在。于是创造出自成了一种神圣的天职,世俗经济行为的成功不是为了创造可供于享受和挥霍的财富,而是为了证实上帝对自己的恩宠。从而,预定论的宗教伦理就导致了勤勉刻苦,把创造财富视为一桩严肃事业的资本主义精神。那么在做出这样一个总结之后,韦伯的伟大论述便结束了。让我们在回顾一下。毫无疑问的是马克斯•韦伯是当代西方影响很大的一位思想家。它致力于探讨这样一个问题,即近代资本主义为什么仅仅出现在西方,而同时期的东方却呈现出停滞之势?韦伯注重对资本主义经济兴起过程中非经济因素的重要意义的深究。他论述了新教伦理与近代理性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生成发育关系,并对东西方宗教文化传统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韦伯从独特的角度思考,带领我们踏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社会学领域。使人们发现新教禁欲主义思想确实为资本主义制度在其形成阶段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促进作用,而这种促进作用源于新教宗教信仰的某些伦理要求与资本主义制度发展所需的经济动机模式之间的选择性亲和。至此我们不仅认识到了该问题思考的一个全新的视角,同时领略到马克斯•韦伯这位大师犀利的洞察力、活跃的思考精神和严谨的致学态度。在网站上看到别人评论说“韦伯之于社会学,正如牛顿至于物理学”。这包含对出两位大师在各自领域所作贡献的肯定之外,还表达了对他们治学精神的崇敬。至此,我对马克思•韦伯的怀疑变得模糊了,韦伯的作品和他的成就让我不知如何坚持自己的怀疑,也不知如何消除这种怀疑。那么,在开始之时,我为什么怀疑这位伟大的韦伯呢,您知道吗?

精神信仰与经济活动——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有感

这本书其实四五年前我就该读,当时可是我们课程上的必读书目,可是田国强自诩成功的教育方式就是让“海归”不断教导美版的高微高宏高级计量,天天被这些课程搞得无比痛苦,反而没有时间去读“土鳖”们布置的经典书目阅读。不过我现在可以去跟当年那些“土鳖”老师们说,我这几年把这些书目都渐渐补上了,倒不是我良心发现,而是随着年龄阅历和读书经验的增长,越来越发现这些经典书目的宝贵,领悟到这些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有着无法取代的理由。言归正传,这本书其实很难读透,看了一遍只能明白个大概,对于其中很多的基督教分支教义的精神,实在是看得味如嚼蜡,恨不得有一个快进键。一个叫做卡尔马克思,一个叫做马克思韦伯,全都是德国人,有一点重要思想是一致的,那就是一些因果链之间有着互动的辩证关系。有时候结果可以进一步加强原因甚至成为原因。但具体到这本书,我觉得马克思本人未必会同意韦伯的观点,就是意识并不总是物质基础的反映,有的时候意识可以反过来推动社会结构的改变。我朝传统历史课本总是说,我国早在明末就已经有资本主义萌芽,如果没有西方的入侵,那么经过漫长的岁月后,我国也会发展出蓬勃的资本主义。这种传统论调中从论据到论点都经不起认真推敲。韦伯发现,资本主义在西方世界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思想方面的解放,新教不同于原先诸多远离世俗的宗教,它将辛勤劳动以获取利润视为荣耀上帝的手段。韦伯提出,从前的人们并不是本性就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而是获得满足基本需求后便不再拼命劳作。而新教伦理彻底改变了这种局面,终究使得资本主义蓬勃发展起来。“倘若财富意味着人履行其职业责任,则它不仅在道德上是正确的,而且是应该的、必须的。”“期待自己一贫如洗不啻是希望自己病入膏肓,它名为弘扬善行,实为贬损上帝的荣耀。”但是新教伦理同时也要求人们辛勤劳作但是不去消费,例如你只需要十元钱却鼓励你去挣100元并且还不让你消费。(如果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我们的老板要开心死了,大家都不要休假了,拼命工作来荣耀上帝吧••••••)这种消费方面的节制其实与资本主义的需求是冲突的。大家都不消费,那资本主义怎么发展?于是待资本主义茁壮成长后,又过河拆桥抛弃了原先的新教伦理,一方面鼓励大家拼命挣钱,另一方面又鼓励大家拼命消费。一方面,书中对于资本主义如此的发展抱着不乐观的态度,让人对如今社会的发展也觉得不安,另一方面,韦伯在书中多处展现出的人文关怀,毕竟让人心里多了些慰藉。精神上的枷锁远远比物质上的枷锁更加可怕。你不知不觉受到某种文化和思维的控制,那其实也就罢了,起码死心塌地也是一种快乐。就怕是挣扎在两种思想之间,一方面又想追求另一种幸福和快乐,可是却又摆脱不了原先那个思想枷锁,痛苦不堪。意志是非常重要的,目前这个环境中,精神力量的强大作用总是在无情现实的打击下被我们低估。总是说自己意志坚定,那么就请在逆境中展现出来,以努力赢得尊敬,以努力赢得爱慕,以努力获取幸福。

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韦伯的这本书很著名,但是实际上浅显易懂,是一篇长文。。。我先简单介绍一下他讨论的历史背景。 熟悉欧洲史的朋友都知道宗教革命,路德把格列高利的“两把剑”的理论改成“两个王国”理论,点燃了对天主教统治的第一把火,后来蔓延到英国乃至全欧洲。在路德的理论里,教会属于‘天上王国’,应该受到《福音书》的统治监督;而此生此世的王国便是与之相对的罪与死的王国,人人都有原罪,即地上王国,受到法律的约束。宗教革命后,教会的威望和统治受到极大的动摇,但是韦伯意识到宗教改革并非代表教会完全失去了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控制,而是采取了另一种方式,从而取代了传统的控制方式。 宗教革命的直接后果就是新教势力的抬头,从而打破了天主教的垄断。天主教在手工业更加趋向于保守的姿态,教派教义注重来生,和禁欲,所以天主教缺乏一种开拓进取的精神,而是鼓励人们安守一个行业,并最终成为该行业熟练的师傅。而艰苦劳动与积极进取的精神常常被总结于新教势力的启蒙。孟德斯鸠说英国人在三件事情上走在世界前面:虔诚、商业、自由。 按照韦伯的定义,资本主义的经济行为是一种依赖于交换机制以牟取利润的行为。这并非强调应当鼓励物质欲望,而是说这种交易依赖于形式上的公平和互惠。在市场上雇佣廉价的剩余劳动力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必要因素。教会中,禁欲一直备受鼓励的,而劳动又是备受推崇的禁欲方法。所以这就为资本主义中将劳动视为天职提供了道德基础。英国的加尔文教派中,财富的累计对于教会不再被看成是累赘或是有违道德,人们反而视之为提高教会威望的方法之一,此教派的人员可以动用资产谋取利润。 在新教的伦理中,对于资本主义发展最为重要的伦理道德就是职业道德。韦伯认为这是资本主义文化的根本基础。与之对抗的是传统主义,即人的天性不是想赚很多的钱,他们习惯与现有的生活状态。职业思想是新教伦理的核心,上帝并非鼓励人们历经苦行来超越世俗,而是立足于现世所处的地位,去完成自己在现世中所赋予的责任与义务,这是上帝允许的生存方式。路德也说履行职业的劳动是一种同胞爱。 富兰克林曾说信用即是金钱。在现代经济制度下,只要合法,赚钱被看成是一种能力和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新教在教义上的开明化促使了商业精神的发展,而职业道德、积极进取和维持信用也成为资本主义精神发展的重要内涵。 不过韦伯讨论的是资本主义初期精神的发展,随着历史的推移,资本主义精神开始出现分化,有空我会拿贝尔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来说说资本主义精神上的转变。

思维定成败

若是没有宗教改革,欧洲的天空,或许还是阴暗,只有一群孤独而好斗的人文主义者,在半空中嘲讽和呐喊,而岿然不动的,依然是那千年壁垒。本书的作者韦伯,通过以精神思想因素来解释历史进程的方法,考察了16世界西方宗教改革以来的基督教新教与现代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正是因为新教中的种种实用伦理观念,构成了资本主义精神本质的根源,这种精神得到社会的认可并在其中弥漫,形成了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社会精神气质或社会心态。它作为近代欧洲所独具的价值体系,驱动着人们按照合理化原则进行社会行动,最终导致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因此,在作者看来,这种资本主义不仅仅是经济学与政治学的范畴,而且还是一个社会学和文化学的范畴,即被当做一种整体性的文明来理解,认为它是18世界以来在欧洲科学、技术、政治、经济、法律、艺术、宗教中占主导地位的理性主义精神发展的结果,是现代西方文明的本质体现。在这样一种文明中,依靠勤勉、刻苦、利用健全的会计制度和精心盘算,把资本投入生产和流通过程,从而获取预期的利润,所有这一切构成了一个经济合理性的观念。这样的观念大大地促进了西方世界的财富与文化的积累,总体看使得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文明不断向前进步,具有可持续性。书中对于宗教信念的分析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因为它的目的在于剖析其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类似于因果的关系。因此,接下来我会挑选出书中几个比较重要的线索,借此说明新教伦理是如何构成资本主义的本质精神的。关于人与上帝:新教加尔文教派所信奉的“预定论”认为,上帝所要救赎的并非全部世人,而只是其中的“选民”。谁将要成为“选民”而得到救赎或谁将被弃绝,都是上帝预先确定了的,个人的行为对于解救自己无能为力。“第九章(论自由意志)第三条:人,由于他堕入罪恶状态,所以完全丧失了达到任何崇高的善的意志能力以及与此相伴随的灵魂得救。因此,一个自然人,完全与善背道而驰而且在罪孽中死去,便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变自己,或为这种善做任何准备。“第三章(论上帝永恒天命)第三条,按照上帝的旨意,为了体现上帝的荣耀,一部分人与天使被预先赐予永恒的生命,另一部分则预先注定了永恒的死亡。“第五条,人类中被赐予永恒生命的,上帝在创世之前就已根据他恒古不变的意旨、他的秘示和良好愿望而选中了耶稣,并给予他永恒的荣耀,这完全是出于上帝慷慨的恩宠与慈悲,并没有预见人或耶稣的信仰、善行及坚韧,也没有预见任何其它条件或理由使上帝给予恩宠或慈悲,一切归功于上帝伟大的恩宠。“第七条,上帝对其余的人感到满意,按照上帝意旨的秘示,依据他的意志,上帝施予或拒绝仁慈,完全随其所愿。使他统治自己的造物的荣耀得以展现,注定他们因为自己的罪孽感到羞辱并遭到天谴,一切归于上帝伟大的正义。“第十章(论有效的神召),第一条,所有上帝赐予永恒生命的人,也只有那些人,上帝都会在他预定神召的时候,以圣言或圣灵进行有效召唤(将他们从浮生罪恶与死亡的状态中选召出来)……剔去他们的铁石之心,赐予他们肉体的心,更新他们的意志,并以上帝的无上威力,使他们坚定地从善。这一种论调,我们可以称为为预定论,既认为人的一切都是上帝赋予的,人类的身体,头脑,意志,心灵等等,都是上帝的恩赐。另外,每一个人都是罪恶的,这是个无法否定以及改变的事实。对此,人们能做的就是珍惜上帝赐予的荣耀,珍惜上帝恩赐的这个赎罪的机会,做好自己,全身心投入地去做上帝吩咐你所做的事情,这样,才有可能得到上帝最后的救赎。但是,这种得到救赎的机会,也不是人类能够主观能动去争取的,最后还是由荣耀的上帝做决定。故人类必须认清楚自己的卑微,尽忠尽职,以求得到上帝的原谅。这样在人类的有生之前,才得以洗脱自己的罪名。这样的一种论调,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评论它具有的积极意义。由于人类都是罪恶的,卑微的,因此,没有哪些人是比较高尚的,所有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同等的渺小。在人类的思维方式里,就会自然而然地认同人生而平等,一个人无论积累了多少财富,在社会上享有多高的地位,都没有任何理由可以看不起任何一个人。而当这种平等的价值观得到普遍的认可,整个社会的沟通成本就会大大减少,人们的幸福感也会因此而得到提高。另外,平等的个人地位同样给予了人们希望,正如美国梦所阐释的那样,只要你愿意努力,你就能为自己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人们奋斗的积极性,从总体上推进经济的进步。关于人与职位:个人应当永远安守上帝给他安排的身份、地位和职业,把自己的世俗活动限制在生活中既定的职业范围内。只是对于那些有着特别的宗教背景,特别是有虔信派背景的女孩子来说,才有不同的情形。人们时常听说,并且调查统计也证实了,这些人往往有最好的经济教育机会,集中精神的能力,以及绝对重要的忠于职守的责任感,这些与严格计算高收入可能性的经济观,与极大地提高了效率的自制力和节俭心最经常地结合在一起。这就为对资本主义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那种以劳动为自身目的和视劳动为天职的观念提供了最有利的基础相反,劳动必须是被当作一种绝对的自身目的,当作一项天职来从事。但是,这样一种态度绝对不是天然的产物。它是不能单凭低工资或高工资刺激起来的,它只能是长期而艰苦的教育的结果。在德语的Beruf职业、天职一词中,以及或许更明确地在英语的calling职业、神召一词中,至少含有一个宗教的概念:上帝安排的任务——这一点不会被人误解,越是在具体情况下强调这个词,这一概念就越明确。但是,至少有一点无疑是新的:个人道德活动所能采取的最高形式,应是对其履行世俗事务的义务进行评价。正是这一点必然使日常的世俗活动具有了宗教意义,并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了职业的思想。这样,职业思想便引出了所有新教教派的核心教理:上帝应许的唯一生存方式,不是要人们以苦修的禁欲主义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人完成个人在现世里所处地位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他的天职。从新教伦理促成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个结果往回看,如果这是一个为了促进社会发展而制定的计划,那么这个计划的制定者可以说是十分的聪明并极具前瞻性。在新教的伦理中,人们的世俗活动中的工作职位被看做是天职,既上帝安排的任务。因此工作对于人类的意义,在宗教的定义中被崇高地认为是上帝的神召。这样,劳动被看做是一种绝对的自身目的,也就是说,人们努力工作干活并不是为了赚钱,并不是为了赢得社会尊重,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目的,劳动既是目的。那么这样的思维又有什么好处呢?第一,劳动不分贵贱,因为这是上帝的神召,而上帝是绝对公正的,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不同的职位也一样。因此,人们忠于自己的职位,不因为待遇不同而感到气馁,也不因为体面与否而晦气。人们会尽力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因为只有这样他所做之事才能荣耀上帝。想想当今中国面临的劳工荒,就可以知道这种理念是多么的宝贵。第二,劳工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在这么一个崇尚劳动的社会里,财富也会得到不断的积累,因此这种思维不仅在微观上使人人各安其职,在宏观上也会大大促进社会的进步。关于财富-------恰到好处的禁欲主义观点“切记,时间就是金钱。假如一个人凭自己的劳动一天能挣十先令,那么,如果他这天外出或闲坐半天,即使这其间只花了六便士,也不能认为这就是他全部的耗费;他其实花掉了、或应说是白扔了另外五个先令。“切记,信用就是金钱。如果有人把钱借给我,到期之后又不取回,那么,他就是把利息给了我,或者说是把我在这段时间里可用这笔钱获得的利息给了我。假如一个人信用好,借贷得多并善于利用这些钱,那么他就会由此得来相当数目的钱。“切记,金钱具有孳生繁衍性。金钱可生金钱,孳生的金钱又可再生,如此生生不己。五先令经周转变成六先令,再周转变成七先令三便士,如此周转下去变到一百英镑。金钱越多,每次周转再生的钱也就越多,这样,收益也就增长得越来越快。谁若把一口下崽的母猪杀了,实际上就是毁了它一千代。谁若是糟踏了一个五先令的硬币,实际上就是毁了所有它本可生出的钱,很可能是几十英镑。”这种禁欲主义行为意味着人的整个一生必须与上帝的意志保持理性的一致,而且这种禁欲主义再也不是一种不堪承受的负担(opus supererogationis),而是每一个确信拯救的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与自然生活不同的圣徒们的宗教生活再也不是在离开尘世的修道院里度过,而是在尘世及其各种机构里度过一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这种在现世之中(但又是为了来世的缘故)将行为理性化,正是禁欲主义新教的职业观引起的结果。他们执持反对态度的真实道德依据是:占有财富将导致懈怠,享受财富会造成游手好闲与屈从于肉体享乐的诱惑,最重要的是,它将使人放弃对正义人生的追求。事实上,反对占有财富的全部理由就是它可能召致放纵懈怠。因为,圣徒的永恒安息是在彼岸世界,而在尘世生活里,人为了确保他蒙承神恩的殊遇,他必得“完成主所指派于他的工作,直至白昼隐退”。按照主之意志的明确昭示,惟有劳作而非悠闲享乐方可增益上帝的荣耀。这一部分的内容,作者描述了禁欲主义新教诸分支,包括加尔文主义,虔敬注意,循道宗和浸礼宗诸教派,的实用伦理观,而这些都是作为禁欲主义的宗教基础而反作用于禁欲主义的。虽然这几个分钟在关于禁欲主义的观点上不能完全相同,但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有表达了这么一个共同的观点:禁欲是对上帝恩宠的负责行为。而联系到财富方面,这方面的内容实际上表达出一个有趣的逻辑,即新教主义的财富观认为人们应该勤奋努力履行其职---对上帝恩宠的争取,这无疑会促进财富在人手中的增长。但另一方面,其禁欲主义限制人们对手中财富的滥用,因为你的地位身份财富都是上帝的恩赐,而鼓励将财富作为资本再投入。这样一种逻辑关系,实际上对人们手中资本的应用施加了强大的推进作用,大大地增加了资本规模的夸张速度,最终作用到整个社会的进步。总结上文三点所描述的内容,我们可以找到一条清晰的思路,也就是在上帝的恩宠与人们对上帝负责的前提下(新教伦理),资本的被创造与再利用形成了一个有效的良性循环,再我看来,就犹如帮助西方社会养成了一个良好的用钱习惯。这样一种逻辑关系,可以被概括为:信仰影响思维方式,思维影响行为,行为造就习惯,习惯决定成败。给我们的启示然而,反观我国现在所处的状态,状况不容乐观。先不说由于文化大革命导致的文化断层给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就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本身而言,也似乎与现代商业文明格格不入。借用郎咸平教授的书《谁在谋杀中国经济》里的一段话希望引起大家的思考: “不管你盖了多少高楼大厦,也不管你登了多少世界高峰,可是在老百姓看来,你的心灵就是高不过一座坟头!你说这是不是中国企业家的悲哀?但这还不算是真正让人悲哀的。你想想,多少中国人流了多少血汗,污染了多少环境,才生产出来的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就这样不但动辄被贸易制裁,还永远得不到人家的尊重。更悲哀的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这么大的内需市场在这30年来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几个企业,不要说没有几个真正让世界尊敬的,就连让我们中国人自己心服口服的也没几个。最悲哀的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中国人和中国企业家很少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你有没有想过,这些悲哀有多少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魔咒呢? ”任何的文化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它必定有自身的限制,这取决于长期的历史积淀,社会制度和所在地域特点等。在《创业的国度》这本书中,描述了以色列人不惧权威,敢于挑战的精神在他们的商业氛围得到发扬光大,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力的精神动力。但是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到,这一种颇具“破坏性”的精神,很有可能会为社会的安定注入一些不安的因素,而对于其传统文化的发展,也会有相应的负面影响。同样的道理,在我们的传统中华文化中,有一种“四两拨千斤”的思想受到了大多数中华子弟的推崇。他们认为这种“以小博大”的方法,是一种智慧的体现,换句话说,在更深一个层次,他们会认为用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收益,是正确的,是聪明人的行为,是值得推崇的。殊不知,很有可能就是这种思维,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社会浮躁的风气,如前一阵子狂热的炒房风潮,蔬菜价格的猛烈上涨,甚至是现在看起来显得有点愚蠢的买盐风波,其背后,都能够看到这种“投机取巧”的思想的影子。如果我们敢于诚实地面对自己,摆脱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这种虚伪的大帽,就会很清晰地发现,在这种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人们更希望通过投机致富而不是通过踏踏实实的辛勤劳动,而这样无疑是不利于现代商业文明的发展的。这时候,再回头看看备受推崇的大商人胡雪岩,或许,他的做法就不那么值得受推崇了。前文中已经讲述了思维方式对结果的重要影响,而思维方式往往就由一个民族的文化所决定,也就是说,文化这个问题,是一个源头性质的问题,如果不重视,将会引发一连串不良的效应,最终的恶果将会通过蝴蝶效应被放大。因此,我们要认真审视我们自己的中华文化,勇敢地面对其中的劣根性,打破僵化的思维,正如日本人擅长做的那样,将他人好的东西结合自身的传统进行再创造达到更优的利用,这样做的话,一定能使我国在如今竞争激烈危机四伏的全球化背景下创造出独有的竞争力。套用一句老话,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而这里所指的民族文化,必须是经过了我们自身的辩证审判后留下的,并且,这种自省的做法需要得到永远的延续。

书评不敢写,其实是书摘

总体上来看,对我个人想法的冲击还是挺大的。前半段太多的历史,看到后半段我才渐渐明白,财富的获得是上帝的祝福,仅此这一条,就不难理解为何资本主义可以与宗教联系在一起了。“我们必须敦促所有的基督徒都尽其所能获得他们所能获得的一切,节省下他们所能节省的一切,事实上也就是敦促他们发家致富。”“如果这种禁欲主义的生活态度经得起考验,那么财产越多,为了上帝的荣耀保住这笔财产并竭尽全力增加之的这种责任感就越是沉重。”“在清教徒心目中,一切生活现象皆是由上帝设定的,而如果他赐予某个选民获利的机缘,那么他必定抱有某种目的,所以虔信的基督徒理应服膺上帝的召唤,要尽可能地利用这天赐良机。”“时光无价,因之虚掷一寸光阴即是丧失一寸为上帝之荣耀而效劳的宝贵时辰。”“因为,圣徒的永恒安息是在彼岸世界,而在尘世生活里,人为了确保他蒙承神恩的殊遇,他必得“完成主所指派于他的工作,直至白昼隐退” 主的意志明确昭示,唯有劳作而非悠闲享乐方可增益上帝的荣耀。”怪不得会有“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这样的说法。怪不得会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说法。我的好多困惑得到解决。仅仅当财富诱使人无所事事,沉溺于罪恶的人生享乐之时,它在道德上方是邪恶的。读完大体上感觉我有出家潜质,人们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获得上帝的恩宠。更进一步把劳动本身作为人生的目的,这是上帝的圣训。西塞罗,富兰克林,芒格,有点感觉。

论资本主义精神

新教如加尔文教主张财富的积累以及禁欲思想,同时认为劳动才是维护上帝荣耀的表现,这极大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此,我也是十分赞同的。处于中世纪的欧洲,传统的宗教思想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经济的发展了,为此,新的宗教定义出现也就成了必然的趋势。预定论让人们无法选择此生命运的改变。然而,努力劳动却又成为人们善的表现。在上帝的指引下,人们勤奋工作。同时,新教那鼓励人们采取冒险进取的生活态度同样也使欧洲的商业发展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理性起源

与现代资本主义精神的起源相比,韦伯在《宗教社会学序言》中所言的理性更引起我的注意。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大机器时代、及至金融资本主义,宗教在资本主义及其精神中的地位在逐渐淡化,中国在资本主义精神或称之为商业精神上的落后会逐渐减小,而中国如何在各个实业、科学、文化、艺术领域真正地培育起理性的精神,有一批奉行理性主义和克己省身的人,将各个领域的发展水平真正提高,目前来看还无解,也最令人揪心。这书被多位奉为经典,以至于正文只有短短110页,全书却厚达400多页,其余全是各类导读、注释。韦伯说,现代的资本主义精神源于新教的天职论和入世禁欲主义。天职论即工商业者以盈利或赚钱,当然更本质的意义上是将劳动或职业作为自己的天职,作为上帝对自己命运的安排,教徒履行天职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判断是否获得了上帝的恩宠。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资本家在赚了足够多的钱之后还要不停的赚钱,他们把赚钱,创造税收和贸易,给社会提供就业机会当做自己的天职,普通的劳动者同样把劳动当做自己的天职。禁欲主义,即拒绝任何的浪费,但又是入世的禁欲主义,如果合理即可以消费,因此新教徒的工商业者赚钱而不奢侈。天职论和入世的禁欲主义结合,使新教徒辛勤工作,同时十分俭朴,财富的积累成为可能。这些与路德教派,以及再往前传统主义的天主教形成了不同。路德教主张天职论,但它的天职论指各人应自安天命,能满足基本需求就可以,传统的天主教则以行乞为荣,厌恶一切和金钱和贪婪。作者所持不是绝对的唯心主义,也不是绝对的唯物主义,他认为这都是片面的,教义对现实有影响,现实对教义也在发生反作用,难以说谁决定谁。他同时举了各类形式的资本主义和对财富的贪婪在欧洲、亚洲很多国家早已有之,但只有在新教徒的国家和地区才出现了理性的资本主义,因此难以说明唯物论者的“上层建筑论”。在新教教义里,尤其是在加尔文宗中,可以看到强烈的对自我的强调。教徒是否得到上帝的恩宠,是否履行了天职,完全在于自己的感知,没有权威的教会来告诉你结果,也没有任何公开的评价标准,教徒只能靠自己的善举和自觉意识,文中将其称之为“自助者天助”。我相信有很多人想不明白为什么理性的现代资本主义会在欧洲发生,而不是在文明古国的中国或印度。韦伯提了一个新教伦理的解释,但为什么欧洲会有新教的教义呢?欧洲的宗教产生了多个分支,中间有了一个适合孕育现代资本主义精神的新教,这与中国形成了鲜明对比,两千年的独尊儒教,只引四书五经的经典,却缺乏新的诠释,使得在中国出现一种适用资本主义诞生的理论基础或宗教基础成为不可能。那为什么欧洲宗教会有多个分支呢?往上追溯可能是由于地理或其他原因,而这个原因不是简单的,我现在读的书里还没有人完全说明白。黄仁宇所谓的中国未在数目字上管理也不能解释精神和文化层面的东西(当然作者在其著作《中国大历史》中持地理决定论),资本主义及其精神绝不仅是数目字的管理这么一个工具化的解释,有很深的社会学原因在里面。作者对新教教义的描述,不禁让人想起中国封建至近代农村的地主和士绅,这些人有类似的特点,赚钱,但不乱花,有了积蓄,却绝不止步,继续买地置田,但由于中国朝代更替的频繁,君权的过度强大,使得封建的原始积累总是不能很好完成,几乎过几十年或几百年都要洗牌推倒重来。从这个角度讲,现代的资本主义精神也许和宗教又没有关系,像新教徒那样入世的禁欲主义精神在不信奉天主教的中国地主身上也有,也就是说在一个大的人群里总会有这么一部分人有这样的精神,在欧洲,他们对教义进行了重新的阐释,使之成为新教。从书中的描述想到一个有意思的点,是关于节俭,真正自己辛苦赚钱的资本家其实是很节俭的,他们以浪费为耻,不论在西方所谓具有现代资本主义精神的资本家,或者在中国的士绅阶级(如以晋商为代表),而浪费和奢侈的人在欧洲和中国都往往是官吏以及其他不劳而获者,这其实引出了另外一个命题,即资本家和资本主义的贪婪需要重新认识,贪婪和过度奢侈也许更多地源于不合理的制度设计和财富攫取体制。西方社会学的研究很精细,没有一个先验的绝对正确的理论,大家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真理辩辩便明。这本书的观点读者可以不认同,但至少为我们开了一扇窗,在一个新的更广的角度去思考我们原以为确定的东西。下面说说书的质量本身。对于读者来说,序言、前言、导言、导论、导读重复性非常强,可以略读,附录含有的信息量远小于正文,而注释对于非专业研究者来说也基本上是天书,因此可以直接从宗教社会学序言开始看,并且忽略注释。这也使得精读全书的性价比较低,我建议大部分读者到图书馆借一本读读中间的110页作者原著即可。正文第四章写的过于晦涩难懂,里面有无数不知所云的名词,无数一看就是英语直译的各类从句,而这些从句往往不能够传递太多信息量,这有两个可能,一是作者写就写的这样乱七八糟,二是译者对作者的原意理解不透彻,因此只能采取这样直译的枯燥方式,二者应皆而有之。读者读第四章甚至是读整本书的时候不需要逐字逐句读,你实在没办法判断你花时间是因为你没有领悟韦伯,或者是翻译者翻译的太糟糕。这也是我对于国外的经典著作一向只读英文原版的原因。对于译者来说,一是可以考虑提高第四章的翻译质量,二是下次出版时出一个精简版,把序言、前言、导言、导论、导读留一个,把注释和附录删掉,同时再出一个全版,因为对于大部分读者来说,他能读懂的有用的信息,也就是韦伯写的中间那110页。出两个版本便于大家选择,也能够大大降低成本。对于以后想写书的各位大拿来说,则要注意把复杂的理论简单化,任何复杂的理论都要注意用简单的语言说给读者,我想,没有笨的读者,只有不真懂这门学科的作者。理性起源,似乎偏题了。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