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狱的思想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宗教 > 地狱的思想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7-01
ISBN:9787220069161
作者:梅原猛
页数:224页

作者简介

本书第一部《地狱思想》,详尽分析了作为贯穿于日本思想史和文化史中的地狱思想的谱系,论述了地狱思想的起源,及其从原始佛教到中国天台大师智□再到日本的源信、善导、法然及亲鸾的历史发展,探讨了地狱与极乐的内在关系,东西方的地狱观的差别,以及地狱思想在形成日本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本书第二部《地狱文学》,通过对《源氏物语》、《平家物语》、世阿弥的能、近松的戏剧、宫泽贤治的诗与童话以及太宰治的小说等日本著名的文学作品的分析,论述了佛教的地狱思想对日本文学的深刻影响。

书籍目录

序言第一部 地狱思想  第一章 什么是地狱    地狱果真消失了吗    原始佛教的厌世观    大乘佛教中的生命赞歌    地狱的思想加深了生命的思想  第二章 对苦与欲望的哲学考察(释迦)    被遗忘的释迦的真实    献给智与爱的一生    存在产生的四种苦    使心灵破碎的四种苦    三种欲望与拯救的方法    与西方文明相对立的东方智慧  第三章 佛中有地狱(智□)     地狱的思想起始于苏美尔    智□对佛教体系理解的方法    精神的三千位相    在空与假的人生中认真地生活下去  第四章 地狱与极乐的结合(源信)     《往生要集》宣说的六道    祈念阿弥陀净土    智□的认识和善导的飞跃    现世的苦恼培育乌托邦的幻想  第五章 战胜无明黑暗的光(法然与亲鸾)     知的否定与信仰的绝对化——法然的他力本愿    烦恼的愚暗与永恒的生命之光    在现世看地狱和佛——亲鸾的生命赞歌    东方与西方的地狱——苦恼的文明与罪恶的文明第二部 地狱文学  第六章 苦恼之鬼——《源氏物语》     本居宣长的《源氏物语》论    《源氏物语》的佛教性格    六条御息所的执念    为心中之鬼苦恼的柏木    浮舟与两个男人——薰与□亲王    从爱欲世界走向清净世界  第七章 阿修罗的世界——《平家物语》     围绕六道的物语    冷彻的作者之眼    我执之人——清盛    忧愁之人——重盛    到来的地狱    赤裸的人性    命运的抵抗者    无英雄的战记文学  第八章 妄执之灵——世阿弥的世界    元曲与能    能的超人的特质    怨灵之舞    被异化的人剧    被逐出贵族社会的流放者——蝉丸    反逆者——逆发女    老人的邪恋    出色的戏剧    象征美学的谱系    两出邪淫之剧  第九章 走向死亡之道——近松的世界    赞美情死之剧    近松戏剧的三种结构    爱欲的纯粹性    女人的破灭    男人的破灭(一)——《曾根崎情死》    男人的破灭(二)——《情死天网岛》    血溅中的净土  第十章 超越修罗世界——宫泽贤治的世界    与地狱对决的近代文学者    宫泽贤治与佛教    永恒的生命    贤治为什么要写诗与童话    凝视修罗    修罗的悲哀    菩萨行的精神    从修罗世界到佛的世界  第十一章 戏谑的地狱——太宰的世界    强烈的地狱画的印象    死前的自我辩解    对地主人物形象的反叛    人生的戏谑师    同马克思主义相遇    至死之道    富土山与月见草般配    从战败到自杀    太宰为何写小说    太宰与我后记

编辑推荐

  一提起地狱,人们立即会想到极乐。地狱和极乐是佛教带来的迷信。地狱和极乐的思想如果和伦理的善恶因果故事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又将会怎样呢?《地狱的思想》第一部分详尽分析了地狱思想的系谱,阐明了地狱思想的含义及其在日本思想方面的地位,以及从释迦到亲鸾的思想发展。第二部分,作者用这种地狱思想的观点来看日本文学,论述了佛教的地狱思想对日本文学的深刻影响。

内容概要

梅原猛,日本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剧作家、文化活动家。1925年出生于日本仙台市。京都大学文学御哲学科毕业。历任立命馆大学、国立民族博物馆教授,以及京都市立艺术大学教授和校长。1989年创立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任第一任所长。此外,还担任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日本委员会委员和日本笔会会长等。现为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顾问,京都市立艺术大学以及中国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名誉教授等。 梅原猛博学多才,在哲学、宗教和文学艺术等领域均有很深的造诣和独特的见解,创立了“梅原日本学”和“梅原古代学”学派,曾获得“每日出版文化奖”、“大佛次郎奖”和“大谷竹次郎奖”等。1992年被表彰为“日本文化功劳者”。其著作等身,收入集英社和小学馆出版的40卷《梅原猛著作集》。

图书封面


 地狱的思想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日本文学与中国文学渊源颇深,但是所表现出来的气质却大相径庭。比如同为佛教文化中的地狱形象在中国小说中只是现世世界的一种投影,《西游记》中的阎罗王、判官师爷与朝廷的衙门无异;但是日本文学中的地狱意识就丰富得多了,而且由于传统文化的持续影响力,地狱形象甚至在其近现代文学中亦有着极富冲击力的表现。像是永井荷风的《地狱之花》与芥川龙之介的《地狱变》都直接以地狱为题目了。“地狱”不仅仅是对应于“天庭”的一个官僚场所,而是放置在了生的反面,作为紧贴在生命后边的深渊而出现,有着强烈的形而上的哲学与象征意味。日本文学中有关“地狱”方面的系统论述,在日本学者梅原猛的《地狱的思想》一书中得到了一个很好的梳理。此书分为两大部分,上半部分是“地狱思想”,作者从释迦牟尼出发,指出人生受苦受难的本质,以及对欲望的克服。在原初佛教那里,并不存在地狱的概念,地狱的形象来自中东的两河文明,东西方的地狱思想其实都是来源于苏美尔文明。佛教随着不断地传播,才逐渐融合了地狱的概念。作者特别提到中国隋代的高僧智顗,他创立天台宗,提出一心三观、圆融三谛、一念三千的佛理。他不再只将地狱当做一个具体的方位,而是与人心紧密相连的存在。不仅地狱中有佛的心,佛的身上也隐藏着地狱的心,这只在一念的善恶之间,真是做到了完全的众生平等,而且对人类生存的本相有了极为深刻的观照与反省。智顗的思想在日本由源信、法然与亲鸾等高僧发扬光大,深彻影响了日本的文化与文学。书的下半部分是“地狱文学”,主要论述了《源氏物语》、《平家物语》、世阿弥、近松门左卫门、宫泽贤治与太宰治等作品与作家所体现出来的地狱思想。对于日本文学爱好者来说,这部分的内容可谓是一场盛宴,从地狱的角度来审视这些经典作品,的确有着非常惊人的发现。许多的日本文学的确做到了一面凝视生的黑暗,一面尽情歌唱生的赞歌,这种人生存在的基本张力直到今天也是文学的核心母题。这不禁让人对日本的小说成就暗自钦佩。作者在书中也直白地臧否了中日的文学成就,他说中国在诗文方面要超过日本,但是日本的小说成就却是要超越中国的。听起来不大顺耳,但这点是不得不承认的,仅《源氏物语》就要比《红楼梦》成书早了将近八百年,更不论当代日本小说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中国文化长期以诗为文之正宗,叙事的传统被视为市井小道,从“小说”这个词上就可以看出这点。但十九世纪以来,小说已经成为文学中的集大成者,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局限或许也与这种轻叙事与虚构的文化传统不无关系。这是一点题外话了。地狱,梵文为Niraya(泥犁)或Naraka(那洛迦),意为永不快乐的、可厌的、永远痛苦的境界,是六道轮回中的最惨环节。汉语的“地狱”二字生动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兼并性”,“地”与原始信仰中的地下冥界联系在了一起,“狱”以官府的牢狱形象为蓝本,使原本抽象的佛理有了一个具体的依托。这样尽管具体可感了,但思辨的色彩就减弱了很多。南朝刘义庆的《幽明录》首先写到了入冥与阎罗的故事情节,而王琰的《冥祥记》则是最集中地收录了巡游地狱的故事,以后涉及地狱的文本也大致循着差不多的模式。因此,在中国文学有关地狱的文本中,地狱便仅仅只是一个场所或背景,并没有深入到对人生本相的揭示与思辨中来。《红楼梦》之所以伟大,除去众说纷纭的那些,我以为它是第一次在中国文化中写出了世界与人生的无边无际的冷硬空虚,逼近了佛教出世的精神关怀。而这一点,在本质上与地狱思想是相通的,都是看清了各种事相的虚妄。只不过,在个体心灵的挣扎与反叛上的力度上要小一些。在人间阅历越深,饱受磨砺的我们也许会越来越倾向于相信生是接近地狱,而不是靠近极乐的。这也是无须悲伤的事实,就像加缪笔下的西绪弗斯一样,认清了自己荒谬的处境,却依然荒谬地生活下去,这便是生存的勇气吧。其实,生命在地狱深渊的反衬下,才愈加闪耀出了无比高贵的光泽。正如书中的一段话:“在我的生命中有世界,在世界之中有我的生命。瞬间的生命无限丰富,深深地闪耀着无限的光芒。这就是佛教所说的庄严世界,一个个生命出色地闪耀着永恒之光。”
  •     原本是为了读宫泽贤治的一章,后来发现整本书都很有趣。特别是自己一直很想系统了解日本的佛教观对文化的影响,日本古典文化受佛教影响极深,但日本本土佛教又非常有自己的特色,要全面了解貌似很麻烦。梅原先生放弃了全面阐述的尝试,只选取一个角度深挖,由点及面,论述很有条理的,而且用语很流畅,翻译也很好,读起来相当愉快。国人对日本文化一直有很大的误解偏见,似乎总是很片面看待,又或者一味盲目自大,以为不过是拾我天朝文化的牙慧。日本文化有其自身特点,同时也在不断变化,明治维新后受西方文化影响,全盘西化,过于激进地吸收,传统的东西渐渐退入台后,在年轻的一代中形成断层,很遗憾。中日两国关系也很微妙,中国年轻一代对日态度,多半是持激进态度的民粹观念者或盲目追捧标榜时尚的哈日族,再不然就是猎奇,少有真心想去深入了解异文化内涵。这种了解,并不是建立在“友好”的政治态度基础上,而是抛弃主观成见,超越国别、“异族”的差异,真正喜欢、有心去理解和体会另外一种文化的美。如果你真能抱有这样一种心理,我非常推荐梅原猛的这本书。因为梅原猛本身不是佛学家,所以他的介绍是按照旁观者理解的思路,比之京极夏彦在《铁鼠》中晦涩的解释,要容易读多了。他诠释地狱的思想,基于大乘佛教观点:一面凝视生的黑暗,一面尽情歌唱生的赞歌。地狱思想就是通过这种对黑暗的凝视,看到自己灵魂深处,在黑暗的极深处未必不能发现光明。这种观念即使在今天的日本文化中还是留下非常鲜明的烙印。正是这二者构成了日本文化很吸引人的地方,比起物哀,比起从儒家思想中发展出的武士道的忠义,更有代表性。梅原提出一种新思路,以生命的思想、心的思想和地狱的思想三项原理来区分日本佛教思想流派。他认为日本文化的健康性,就在于把阴暗的思想深深吸收进自己内部,并由此证明生的力量的强大与健康,可以经受阴暗的虚无主义考验的生命的顽强,能够正视人生阴暗面的生的勇气。“我并不尊重那些内心没有阴暗面的人,他们欠缺正视生的真相的勇气和诚实。我也不喜欢那些不能在自己的内心歌唱强烈的生命的欢喜之歌的人,他们缺少强烈的生的冲动。日本人一面有生命的哲学,同时又有地狱的哲学,而把它们统一起来的是心的哲学。……把虚无主义当作自己生的一面吸收进内部,正是杰出的生的智慧。”释迦创立佛教之初,是没有地狱的观念的。原始佛教带有浓烈的伦理色彩与实存性,后来才被发展出世界观的概念,包括极乐与地狱等。释迦本人是理性主义者,反对迷信,也始终拒绝对世界起源之类形而上学的宇宙论问题给予解答。箭射进身体内,人感到痛苦,首要先拔出箭,次要才是了解箭是什么箭,用什么制造的—— 这是释迦的想法。重要的是首先解救自己的苦恼,而不是谈论世界是什么之类的问题。但是对于民众理解来说,要从纯理性上彻悟并否定欲望是很困难的,很可能是为了宣扬学说的方便,利用了当时已经存在于民众中的地狱思想。因果也是同样。释迦原始佛教中的因果仅存于现世的伦理性,同也是为了方便说服民众将其宣扬为超越现世的概念,地狱思想被无限引进,并不断丰富和精密化。平安时代以前,日本本土的神道教与密教属于生命的思想,唯识宗是心的思想,天台宗则是地狱的思想。神道教是属于崇拜自然神的多神教,密教之所以在日本容易被接受,很可能就与神道教造就日本民众中根深蒂固的万物有灵说相关。唯识学是佛教很多流派的基础学问,所谓识就是心。识有八种: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前五识是五感,意识近似于欧洲哲学所说的意识或者理性的意识,末那识可能近似于佛洛伊德的无意识的意识,阿赖耶识则是一种可以被称为宇宙意识的识。天台宗是一种严格自省的教派,是最澄师从中国的天台大师智顗传到日本创立的教派,其核心即为十界,尤其是对前六界即六道世界作深入的观照。他主张要彻底凝视人的烦恼相、迷茫相与魔相。同样的模式,解释镰仓以后的佛教,也可以按日莲宗、禅宗、净土教分别与生命、心、地狱三种概念对应。区别于空海密宗以大日为中心的生命论,日莲宗的生命论是以释迦为中心,而且只信仰法,相当不宽容。,如果按照佛洛姆的理论区分,就是具有很强烈的父系宗教信仰色彩。禅宗区别于唯识宗,则在于唯识宗是以分析的方法从学术上研究心,而禅宗则认为心不能从概念上掌握,而是实践性以体验直接探求。净土宗的地狱观与极乐结合在一起,否定现世的倾向更强烈,并且不像天台宗通过对六道、十界的观相以求得救,只是企图通过念佛达到往生极乐。最澄师从的中国天台大师智顗,提出三谛圆融的教说,一定程度上回答了生存与虚无的问题。三谛圆融,是指三种彻悟的融合,即彻悟到人生是空、人生是假、人生是中。不知空、假,只知中的人,好的来说是现实主义,坏的来说是庸俗;知道人生是空,却安居于这种空的思想中,好的来说是具有批判精神的知识分子,坏的来说就是虚无主义者;知道人生是假,却安居于假的思想中,好的来说是理想主义者,坏的来说就是空想家。具备三谛,就是明知人生是空和假,但还要认真在这样的人生中生活的彻悟。不过要达到这样的彻悟非普通人所能及。后来另一位天台大师源信提出,要通过对一个佛即阿弥陀佛的观想来悟出这个三谛圆通的真理。开始产生了念佛这一方便可行的形式——只是渐渐变成流于形式的功利手段,却是没想到的。继续说到净土宗。在无常感中,有一种不能诚实度过人生的人们的哀叹。人心是爱欲、名利欲和虚伪心的大海,人不可能有什么真实的心,所谓真实的心也是戴着一副假面具,被无数愚暗的烦恼腐蚀着。这也是亲鸾的烦恼。他的观点,恶是不应该隐藏的,绝望是无可救药的。彻底凝视自身的恶,彻底深究自身的绝望,在这样的彻底中会产生得救的办法。在净土宗中,被归纳为他力信仰的佛。亲鸾以普照四方的光代替人相貌的佛,他说无明的黑暗虽深,但光的神秘更加不可思议。想着生命的深邃,不由就会喜悦放声高歌生命的欢喜之歌,但高歌的背后依然是一颗凝视黑暗沉重悲伤的心。喜欢的原因,不仅是因为书中比较清晰梳理了日本佛教流派本身,更是了解各个宗派为了解开乱世中众生之苦,为了探讨人生的终极所做的不懈努力。回溯佛教在日本的传播过程,可以看到教义是在信徒的不断诠释中丰富起来的,并不存在唯一的正论,但是济世护生的本意是共通的,从天台宗的最澄、源信到净土宗的法然、亲鸾,都是一样的。虽然,从目的倒推手段,为了能不断贴近民众,有时甚至不惜采用假想宣传,包括念佛、他力信仰这些手段,不断自圆其说,却也是很感人的。嘲笑地狱与极乐的虚构,无助于加深对人的认识。应该问的是:地狱与极乐的思想给人的心灵带来了什么?这种思想扎根于人们内心的什么要求?我们如果不相信地狱和极乐,这些要求怎样才能得到满足?这些问题其实不仅限于佛教的范围,也可以作为对所有宗教出发点的询问。梅原猛说,所谓的圣人恐怕都是这样一种人—— 他们由于对人寄托了过多同情,自己相信会给人带来安慰的美梦,并向人们热烈宣传这样的梦。即使这是拯救人的幻想,但他们都敢于相信这种幻象。他也自嘲说自己不相信幻想,大概就是因为自己缺少对人的爱。然而他自己的文字阐述中也充满人性的光辉和强烈的感情色彩,怎么会说没有爱呢?下半本是地狱文学的阐述,个人比较喜欢关于平家物语、能乐以及宫泽贤治的三章,特别对贤治先生的分析写得非常好,很感动。其他几章也不错。就不做摘录了。顺便一提,序言实在太寒了。对日本文学也不了解,书中提到的作品一本都没看过,这样也能写序,无语中。太不负责任了。书还是很好看的,再推荐一次。
  •     一上来半本书,有些人大概会觉得无聊。我也不是很爱读佛教史综述之类的文字,但作者对“极乐”和“地狱”的比较,确实别出心裁,显得出地狱比极乐世界要更智慧、也更现实。我很难不同意,极乐只是一种虚弱的乌托邦之说。虽谓之“地狱的思想”,其实作者是企图把日本佛教梳理一遍,地狱不止是用恐怖来挥发力量的,甚而就索性是对现世生活的洞见。文中也屡现中日佛教、儒教文化对比,作者必定是偏重感性的人,他认为儒教无情性,只偏重虚伪的道德;相反,佛教本是更见人性的,但历史上的误读过多,真言天台密宗等等复杂门派又侧重不同,导致佛教哲学也式微已久。下半本书大概会让更多人觉得津津有味吧。名为“地狱文学”最让我眼睛放光的是用作者用“地狱观”这种线索挑选出日本文学史上的著作,并简短地加以人物分析,从其命运、乃至作者的态度中挖掘出故事背后的思维方式。毋宁说,地狱观只能成为一种“线索”,而不是主题论。对《源氏物语》,梅原猛先生想必是爱极了吧!在此,针对本居宣长的“物哀怜”说展开驳论,要说明紫式部的大爱慈悲是基于根深蒂固的佛教思想。对《平家物语》的论述则显得更明晰。“人间即地狱”,观到六道之苦的女院并非是夸大其辞,而恰如作者所言,是日本文化中“凝视人生之苦”精神之显现。其后对阿世弥的两出能剧的分析,我个人相当喜欢。因为历来对能剧的介绍就不多,站在地狱观的立场上其实倒比任何艺术论都更贴近对这种艺术的理解。至于太宰治一章,我倒是觉得有点泛泛而谈;但对宫泽賢治的童话的诠释,令我有种恍然大悟的冲动,之前看时确实并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现在竟觉得称其为“童话”反倒是很草率的。这本书写得早,作者若不是像自称的“懒汉”那样,理应放大这个思想,继续基督教和佛教对地狱的见解和表现,若能放在今日,融入恐怖漫画和小说和电影之类内容,想必就更好看了呢。不过如此说来,那倒像是我想写的书了。另外,一则困惑很深——开篇的序实在让人摸不到头绪,若是不理解也不想理解、不喜欢也不愿意多读这类文字的人,为什么一定要被委托写序言呢?

精彩短评 (总计27条)

  •     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间天
  •     结合作品分析,相当有意思,装帧一般
  •     原想是很厚很重的一本,没想到如此明了轻薄,但绝不轻和薄,地狱文学的支撑会让更多的人喜欢和读进去。
  •     喜欢梅原猛的文笔!
  •     这算是我第一次在豆瓣吐槽吧。作者一开始在序言就那么说:“无论从哪一方面说,我都是一个与其说喜欢怠惰真理,毋宁说喜欢有勇气的谬误的人。”来推卸责任。作者本身对佛教“苦”的理解发生根本的谬误,且认为地狱观是从释迦而来。把叔本华和尼采都拉进来让人看得一头雾水。果然,正见很重要。
  •     自以为是的学者就是这样。。。
  •     虽说是这样一个书名,但读完后,心里却是阵阵暖流。
  •     图书馆里看了一遍,但还是决定收藏一本,梅原猛的东西写的通俗易懂,想了解日本文化,也了解一种世界观,不失为捷径
  •     对写序的那个何光泸无语了
  •     作者从地狱的角度看到日本宗教文化中的地狱思想,这种主观的总结,无可无不可。能彻底的看到人生的苦恼(即地狱)也未尝不是件好事。
  •     在北图站着看完一章后就买了。。。 对日本文化有兴趣必读 对中国也有参考价值 总之是很好看的书 强推
  •     日本同是被佛教影响的国家,在其各大文学作品如《源世物语》,地狱的思想占了很重要的地位
  •     有助于理解日本文学
  •     解释角度有的颇新鲜 不过 不乏牵强附会之处吧
  •     地狱的思想,说白了,就是一个只有烦恼的地方。
  •     读过这本书后有一种顿悟感。从前一直很困惑日本文学为何走着两种极端,现在看来,无疑是大小乘佛教所给予的影响。这本书太棒了,可惜市面上已经没有销售,只能从学校图书馆借到了。
  •     书本身是很有意思的,就是内页用纸和字体的大小看起来有点不讲究……
  •     还是讲的有些浅显了
  •     日本宗教特别佛教地狱思想在日本的发展传承。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解析地狱思想对日本人以及社会思想的影响。
  •     总觉得没读到东西。。是作者的问题还是翻译的问题?
  •     “释迦佛灭五六百年之后,马虎的印度人还在制造所谓‘释迦亲著’的佛教著作!引进佛教经典的时候,马虎的中国人根本不对照原著!给我们认真的日本人造成了多大的困惑你们要怎么赔!”——真是对不起啊梅原猛先生【挖鼻
  •     明明最该讲的是芥川啊。
  •     好书!
  •     不对胃口
  •     : B949.313/4974
  •     今天刚刚收到,这本书的封面实在是太沧桑了,感觉像被大象踩过,而且不止一头大象……偏偏同时买的《魍魉之匣》和《姑获鸟之夏》又新又华丽,还包着膜,反差太大了!!不过令人欣慰的是里面还不破烂,翻了一下内容也还不错。
  •     好看啊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