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巴利三藏.经藏-长部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宗教 > 汉译巴利三藏.经藏-长部

出版社:中西书局
出版日期:2012-8-1
ISBN:9787547503829
页数:591页

作者简介

这部著作由梵网经、沙门果经、阿摩昼经、种德经等三十四部经书组成,较为完整、系统地体现了印度早期佛教经典的风貌。此书整合中、泰两国佛学研究界的力量,力求通过明白晓畅的现代汉语,复原早期印度佛教经典中所体现的哲学与宗教观念。书中附有大量的梵文佛教专有名词,方便研究者核查词汇、对照研究。

书籍目录

巴利佛典的由来
探径于《长部》
有关译文体例的简单说明
戒蕴品
一、梵网经
二、沙门果经
三、阿摩昼经
四、种德经
五、究罗檀陀经
六、摩诃梨经
七、阁利耶经
八、大狮子吼经
九、布吒波陀经
十、须婆经
十一、坚固经
十二、露遮经
十三、三明经
大品
十四、大本经
十五、大缘经
十六、大般涅槃经
十七、大善见王经
十八、人中牛王经
十九、大典尊经
二十、大会经
二十一、帝释所问经
二十二、大念住经
二十三、弊宿经
波梨品
二十四、波梨经
二十五、优昙钵狮吼经
二十六、转轮圣王狮吼经
二十七、知源经
二十八、净信经
二十九、清净经
三十、三十二相经
三十一、教授尸迦罗越经
三十二、阿吒那智经
三十三、合诵经
三十四、十上经
附录一
附录二
译后记

编辑推荐

  《汉译巴利三藏·经藏·长部》由梵网经、沙门果经、阿摩昼经、种德经等三十四部经书组成,较为完整、系统地体现了印度早期佛教经典的风貌。此书整合中、泰两国佛学研究界的力量,力求通过明白晓畅的现代汉语,复原早期印度佛教经典中所体现的哲学与宗教观念。书中附有大量的梵文佛教专有名词,方便研究者核查词汇、对照研究。

章节摘录

  1.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于委若国金藥鹿野林中。尔时,裸形外道迦叶前往世尊处,到了以后,他与世尊互相问好,互致问候,互叙亲切友好的话语,然后立于一旁。站于一旁的裸形迦叶对世尊这样说道:  2.“尊者乔达摩,我曾如是听闻:‘沙门乔达摩批评一切苦行,一向都责备和非议所有过着弊秽生活的苦行者。’尊者乔达摩,那些说‘沙门乔达摩批评一切苦行,一向都责备和非议所有过着弊秽生活的苦行者,之人,他们所言,是乔达摩所说的吗?没有以不实来诽谤尊者乔达摩吗?还是说某些异类同党的言论和随附不该受到谴责呢?我等实不愿诬陷尊者乔达摩。”  3.“迦叶,那些说‘沙门乔达摩批评一切苦行,一向都责备和非议所有过着弊秽生活的苦行者’之人,他们所说并非我所言,而是以谎言和不实来诽谤我。迦叶,我以清净、超越人眼的天眼(……)看见某个过着弊秽生活的苦行者在身坏命终以后生于恶处、恶趣、堕处、地狱。迦叶,我以清净、超越人眼的天眼(……)看见某个过着弊秽生活的苦行者在身坏命终以后生于善趣、天界。迦叶,我以清净、超越人眼的天眼(……)看见某个苦行甚微的苦行者(……)在身坏命终以后生于恶处、恶趣、堕处、地狱。迦叶,我以清净超人之天眼(……)看见某个苦行甚微的苦行者在身坏命终以后生于善趣、天界。迦叶,既然我能如实了知这些苦行者来、去、死、生,我又如何会斥责一切苦行,责备和非难所有过着弊秽生活的苦行者?  4.“迦叶,有一些沙门、婆罗门智慧、聪明、善辩,就像能断除丝发(的持弓手),他们能以智慧断除偏见。他们在一些方面与我契合,在一些方面又同我相违。他们所称善的,我们亦称善。他们所不称善的,我们亦不称善。他们所称善的,我们或不称善。他们所不称善的,我们或称善。我们所称善的,他们亦称善。我们所不称善的,他们亦不称善。我们所称善的,他们或不称善。我们所不称善的,他们或称善。  5.“去向他们那里后,我如是说道:‘仁友,在这些方面我们不能达成一致,姑且放在一边罢。在那些一致的事情上,就此让智者们通过询问,刨根问底,探索,将导师与导师相比较,将僧伽与僧伽相比较:“那些在尊者看来是不善的、被视为不善的法,那些应被责备的、被视为应被责备的法,那些不应被侍奉的、被视为不应被侍奉的法,那些不合于圣的、被视为不合于圣的法,那些黑的、被视为是黑的法,这些法是谁将其无余舍弃?尊者,是沙门乔达摩,还是其他宗派的大师?”’  6.“迦叶,或有智者们询问、刨根问底、探索,由是会这样说:‘那些在尊者看来是不善的、被视为不善的法,那些应被责备的、被视为应被责备的法,那些不应被侍奉的、被视为不应被侍奉的法,那些不合于圣的、被视为不合于圣的法,那些黑的、被视为是黑的法,这些法沙门乔达摩无余舍弃,其他宗派大师仅部分舍弃。’迦叶,若是如此,此等询问、刨根问底、进行探索的智者将会给予我们最大程度的称许。  ……

图书封面


 汉译巴利三藏.经藏-长部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很赞叹大陆终于有大规模翻译巴利经典了!计划很庞大,真开心,翻译得很不错。关键是有泰国比丘等参与校正翻译等,期待中部与相应部等经典出版!另外中西书局的排版印刷等也很赞,书品质量很好,适合珍藏。支持!“2009年8月22日,北京大学梵文贝叶经与佛教文献研究所与泰国法身寺法胜大学(Dhammakāya University)就巴利文佛典汉译项目签署了合作意向书。东方学研究院院长王邦维教授,梵文贝叶经与佛教文献研究所现任所长段晴教授,以及南亚系副主任萨尔吉博士共同出席了在泰国法身寺法胜大学举行的签约仪式。 《巴利文三藏》是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圣典,与汉文《大藏经》及藏文《甘珠尔》、《丹珠尔》共同构成世界三大完整佛典。原始佛教思想在《巴利文三藏》中有更多的体现。对于佛教发展史、南亚历史文化等诸多领域,《巴利文三藏》是最为重要的基础文献。目前,巴利文佛典已被全文或部分译为僧伽罗语、缅甸语、泰语、英语、德语、法语、日语等多种语言,这些译本不但体现了佛教思想更为广泛的传播,也反映了在世界范围内学术领域已经达到的水平。直接从巴利文译出现代汉语的、完整的《巴利文三藏》,是中华继往学者的夙愿。这一夙愿,将在北京大学梵文贝叶经与佛教文献研究所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逐渐成为现实。 ”
  •     巴利三藏剩余翻译部分希望继续出版,这是我读过的最好最真实的佛经~~~~~~~~~~~~~~~~~~~~~~~~~~~~~~~~~~~~~~~~~~~~~~~~~~~~~~~~~~~~~~~~~~~~~~~~~~~~~~~~~~~~~~~~~~~~~~~~~~~~~~~~~~~~~~~~~~~~~~~~~~
  •     新译巴利《长部》杂谈《上海书评》转来徐文堪先生关于新译巴利《长部》的书评,述论精详,令人钦佩。本文打算就徐先生文中没有涉及的地方尝试提出几条批评性的意见,继续扮演“白脸”,发点儿不谐和音。  段晴教授在《有关译文体例的简单说明》里提到:“……需要特别说明,参加《长部》翻译的学生多达九名。每个人的翻译风格会有差异。笔者支持差异的存在,不对翻译风格进行统一。”据了解,段教授的九名学生年龄均在二、三十岁的样子,这让我想到高楠顺次郎监修《南传大藏经》时所组译经团队的年龄结构。以《南传大藏经》第六卷所收巴利《长部》第一册(昭和十年[1935]六月初版)为例,译者分别是荻原云来(1869-1947,《须婆经》)、长井真琴(1881-1970,《阿摩昼经》与《究罗檀头经》)、木村泰贤(1881-1930,《阇利经》与《布吒婆楼经》)、宇井伯寿(1882-1963,《梵网经》)、羽溪了谛(1883-1974,《沙门果经》)、赤沼智善(1884-1937,《摩诃梨经》)、山田龙城(1895-1979,《三明经》)、金仓圆照(1896-1987,《迦叶狮子吼经》)、花山信胜(1898-1995,《露遮经》)、久野芳隆(1898-1944,《种德经》)、坂本幸男(1899-1973,《坚固经》)和平等通昭(1903生,《大本经》)。其中主要的译者都在五十岁以上,书出版时已经成名。像荻原已经过了六十,和高楠属同辈。长井、木村(时已去世)、宇井、羽溪和赤沼都年过五十,而且不是东京帝大的教授(长井、木村、宇井),就是大谷大学或京都帝大的教授(赤沼、羽溪)。山田、金仓、花山、久野、坂本和平等也都在三十五岁上下,金仓已是东北帝大教授。两相比照,我们这边的译经团队是不是有点儿过于年轻化了呢?另外,在译文风格统一这么关键的地方,段教授忽然要支持“学术民主”,尊重个体差异,不求团队统一,这到底是尊重学生人格呢,还是客观上本来就缺乏有效的操作规则,主观上自己又懒得来统一呢?让人看不明白。我不是巴利佛典专家,无法评价译文的得失。不过,段教授的前言《探径于〈长部〉》,多少还能看懂一些,只是感觉不仅在学术上没有任何发明,而且还有很多错误。比如她把佛教中镇护北方的多闻天王当成在南方(第19页),把道宣写成“道安”(第27页),误认为“玄奘回国,初住在慈恩寺”以及“公元657年,西明寺建成”(第28页,玄奘回国最初住在弘福寺,而西明寺实建成于658年)等等,但这些还都是小问题(有些可能是笔误或印误)。问题较大的是段教授做的那张巴利《长部》和汉译《长阿含》勘同表(第7-8页)。这张表上同时还注出了汉译藏经中一些可与巴利《长部》或汉译《长阿含》勘同的单译经,只可惜应该勘同而却未勘同的漏网之经实在太多了。这些可与巴利《长部》或汉译《长阿含》勘同的单译经,都编进《大正藏》第一册,紧跟在《长阿含》的后面,很容易查到。段教授前言凡引用《长阿含》之处,都是用中华电子佛典协会的电子版,难道说她写前言时始终就没翻过纸本的《大正藏》吗?  巴利《长部》第32经,段教授认为就是已佚的唐那提三藏所译《阿吒那智经》。对这一观点我持保留态度,这里单来说说谁是那提。仿佛故意恶心玄奘似的,今本唐道宣《续高僧传》卷四《玄奘传》后面附有一篇那提小传,讲述了一段那提遭到玄奘排挤打压、所学不得施展的辛酸故事。段教授很同情那提的遭遇,她在前言结语里用的“以期抱麟之士,善言广说”这句话,恐怕就是受了《那提传》“夫以抱麟之叹,代有斯踪,知人难哉”的直接启发。但问题是,能否从“抱麟之叹”打造出“抱麟之士”这样一个词呢?建议段教授去翻翻字典,或者请教一下身边研究古典文学的老师。在撮述完《那提传》的内容后,段教授感慨说“这是在《长部》翻译结束时,在相关题目下,所获得的对历史的新认识”。这只能说是段教授个人“所获得的对历史的新认识”吧。因为那提一事,前人早就讨论多回,已经不“新”了。且不说段教授提到的林藜光1935年在《亚洲报》(Journal asiatique)上发表的有关那提的文章,熊十力在1957年写的《唐世佛学旧派反对玄奘之暗潮》(刊于《中国哲学史论文初集》),段教授显然就没看过。熊十力不像段教授那么单纯,前人说啥就信啥,他是专门来替玄奘辩诬的,因为他觉得《那提传》中的材料有“种种虚造,自露奸诈”,“盖当时旧派反对奘师新译,借那提之事,以造作谣言,诬陷奘师,群情如风波,转相传播,而奘师遂受千古不白之冤”。张建木也发表过一篇《读〈续高僧传·那提传〉质疑》(《现代佛学》1964年第3期,后收进《张建木文选》第42-46页),对传中材料做了全面而透彻的辨析,最后得出结论“《那提传》中的记述最好不要当作信史来征引”。引用《那提传》的人,都要考虑熊十力尤其是张建木的质疑。段教授的老师季羡林在《大唐西域记校注》前言里,曾据《那提传》讽刺玄奘说:“这里的玄奘简直像是一个地头蛇,一个把头……因此,我想借用恩格斯评论黑格尔和歌德的一段话来评论玄奘:‘黑格尔是一个德国人而且和他的同时代人歌德一样拖着一根庸人的辫子。歌德和黑格尔在自己的领域中都是奥林帕斯山上的宙斯,但是两人都没有完全脱去德 国的庸人气味。’玄奘在自己领域内算得上是一个宙斯。但是他的某一些行为,难道就没有一点庸人习气吗。”和段教授一样,季羡林完全把《那提传》当信史看待,熊十力和张建木的质疑文章,大概他根本就没读过。从段教授对《续高僧传》中《玄奘传》和《那提传》的引述来看,好些个关键地方她都没有看懂。比如《玄奘传》说玄奘计划翻译《大般若经》时,“不久下敕令住玉华,翻经供给一准京寺,遂得托静不爽译功”,段教授引述说“玄奘便以‘托静不爽译功’为由,遵旨迁往玉华寺了,并在那里完成了《大般若经》的翻译”。原文“遂得托静不爽译功”,说的是玄奘迁到玉华寺(玉华宫)后,有安静的环境可以托身,所以才能顺利译完《大般若》,表述的是一种结果。但是照段教授的理解,这几个字却变成玄奘迁居玉华的理由了。再如《那提传》中提到那提对于“小乘五部毗尼,外道四韦陀论,莫不洞达源底”,段教授转述成“无论小乘五部,还是毗尼外道,以及四韦陀论,莫不洞达源底”。按“毗尼”是“律”字音译,佛灭后小乘部派兴诤,律藏随之裂为五家,即法藏部《四分律》、说一切有部《十诵律》、迦叶遗部《解脱律》、弥沙塞部《五分律》和大众部《摩诃僧祇律》(《翻译名义集》卷十“律分五部篇第四十一”)。这就是“小乘五部毗尼”,“毗尼”不可与下文“外道”连读,再说“毗尼外道”的意思也不通嘛。“外道”两字应与“四韦陀论”连读,指佛教视为“外道”的婆罗门教的四《吠陀》。我还是那句话,连汉文佛典都看不明白,要想在梵巴佛典上有发明,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最后再说几句题外话。就我所知,较早在国内教授巴利《长部》的学者是汤用彤,《内学》第一辑已有他在支那内学院开设巴利语《长阿含·游行经》(《长部·大般涅槃经》)课程的记录。最近我又有机会在友人赵建永的帮助下参观汤用彤藏书,虽未见到与巴利《游行经》有关的材料,却看到一份有学术史料价值的支那内学院油印讲义。这部油印讲义包含六篇文稿,即《楞伽疏决》(欧阳渐撰,定稿刊于《内学》第二辑)、《杂阿含经颂长行略系——蕴品》(聂耦庚撰,凡例刊于《内学》第一辑)、《异部宗轮论参考》(题“鹙子辑”,“鹙子”是吕澂的号)、《答马济中唯识缘生净土三疑》(未题作者名,似是欧阳渐手笔)、《阿含经序》(欧阳渐撰,定稿刊于《海潮音》和《佛化新青年》)和《小乘所传释尊行化时方略表》(题“吕澂剏稿”,此略表即《东方杂志》第21卷第22号[民国13年11月25日]上吕澂《释迦一代教化时地考》最后所附表格),其中《异部宗轮论参考》尤其关涉到中国早期巴利佛典研究的历史。《参考》分六节,第五节“研究各部异义应用之典籍”和第六节“南传部执一览”,与发表在《内学》第二辑的《南传小乘部执》有密切关系。《南传小乘部执》题何载阳译,文末有编者尾跋:“右稿为何君昨年在研究部译出。现始得闲为之详校,因附弁言编入刊内。编者识。”熟悉内学院情况的人,都知道这个编者肯定就是吕澂,但苦无直接证据。《参考》第五节“研究各部异义应用之典籍”里有这么一段话:  《说事论》(佛灭后二百二十八年至九百年间所出)南方七种毗昙之第五。巴利文曰《迦他跋偷》(Kathavatthu),相传为第三次华氏城结集时上座目犍连子帝须所撰(佛灭后二百二十八年)。口传于锡兰,至佛灭后四百年大寺结集时,始有定本。又五百年,觉音为之注解。于论中各种异义,十九皆能详其部别。于是数百年来南方所传小乘部执之异同大略尽矣。西纪一九一五年,缅甸学者谢庄恩与英国达维夫人校译此论告竣,系以叙文目次,由英伦巴利圣典学会印行。今勘此译,可见原书凡十三品,二百十六题,皆上座部假设他宗异义而闢之。虽自部别无所立,但从所破亦约略可见其主张也。论出异宗凡十七部之多,其间有甚后起者。帝须集论之时,不应预为破斥故,此论中必多后人掺入之文也。依达维氏之说,觉音注释于正量、一切有、鸡胤、贤胄、饮光、犊子、僧祇、化地八部宗义,多用彼部现作如是说等词,故当其时应仍存在云。藉此亦可考见各部先后兴衰之一斑。  这段话大同于《南传小乘部执》的弁言,可见编者正是吕澂。《参考》最后所附《南传部执一览》,与《南传小乘部执》的正文一样,是译自巴利论书《说事论》(亦译《论事》)的英译本。吕澂的译稿与他修订的何载阳译文几乎句句不同,从中可以看出他在研究上逐步纠正错误取得进步的痕迹,毕竟他那时还只是个三十不到的青年。北大方面将来肯定也会把巴利《论事》提上翻译日程,但这书可不是好玩的,一定要有遭遇滑铁卢的心理准备。(http://www.dfdaily.com/html/1170/2012/11/25/899253.shtml)这是原稿,有几处小改动,编辑没调整过来。    

精彩短评 (总计32条)

  •     非常好!看后受益后世。
  •     不僅內容好,紙張也很舒服,能便宜點就好了
  •     音译名词用了北传梵文系的翻法,应该根据巴利文发音音译才好。
  •     不容置疑的经典。收藏,慢慢阅读。
  •     非常的好 希望能把巴利文三藏都翻译成汉文的
  •     期待早日能看到《中部》、《相应部》的翻译
  •     补记
  •     功德无量
  •     巴利文佛典,被翻译出来。仅此一件,功德无量。
  •     非常喜欢,希望把剩余的经文出全!
  •     确实经典,呕心之作
  •     刚读了几页,应该必读书籍
  •     把巴利文佛经译成白话,有另一风貌。
  •     短评里“一念轮回”的评论同意一半,无论汉传还是原典都有其宝贵和缺陷之处。
  •     的确是经典之作,很满意,强烈推荐!
  •     了解原始佛教的难得好书。愿如临佛前,如沐佛恩,法喜充满。
  •     希望能够早日见到剩余的经文。在《十上经》中有一处错误,讲到八因八缘时,只说到第二因、第二缘就突然中断了,应该是误删了剩余六因六缘的片段,只好去元亨寺版的南传大藏经里找了这一段来看。
  •     可以和长阿含经对照阅读。不足之处是书的封壳有压痕。
  •     希望把三藏全翻译过来。
  •     翻译既不失古风也不会难懂,这种事还是得会原典的语言学界的大神来弄,要是真的听了南怀瑾之流自己不去精进还不让别人学原文的愚夫的话,哪有这么好的译作
  •     书很好,希望自己能好好领会内容
  •     裝幀和簡體讀起來不舒服,還有毛邊。其他幾部譯文該誰管啊··在一部佛經的評論里還要譏諷前人及其他讀者,真是··
  •     愿世尊正法流布神州,饶益末法众生,于烦恼污浊中,得清净地,行八圣道,守十善,听闻此狮子吼,法喜充满。
  •     巴利语是原始摩羯陀国的语言,原汁原味,还原佛在世的情景和说法语境,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加之现代汉语的翻译,更有可读性,可理解性。功德无量。
  •     文言成分有点多,如果能更白话一点就好了。毕竟悉达多当时是口语说的。中国的文言有独特的韵味,但是半文半白会让人感觉很怪。其次巴利文和中文区别的注释还欠缺一些。文风不统一也是其中一个问题。既然是学术,我觉得可以做的更好。国内南传上座部佛教也在民间自主发展,如果学术能和民间互动就好了。比如比丘翻译成比库,和北传佛教区分开来时很有必要的。反正在我看来汉传佛教已经不是正法了。
  •     大念处经,沙门果经,合诵经,十上经。南无佛。感谢佛祖。
  •     希望能把其他的巴利文典籍翻译下,赞一个!
  •     是我期待很久的一本佛经
  •     很想读一读
  •     总的来说还可以
  •     原始佛经再现了佛陀在世时的真实场景,使我们有机会再次聆听佛陀的教导,如身临其境。译者功德无量。
  •     信、达做的不错,雅还有改进的空间。但已经很满意了。期盼继续许晴教师与他的团队再接再厉,能够把《中部》、《相应部》等也翻译出来,功德圆满!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