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天佛地(全八册)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宗教 > 梵天佛地(全八册)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2
ISBN:9787532554638
作者:[意]图齐 著,魏正中 萨尔吉 主编
页数:2384页

作者简介

本书原稿由意大利著名东方学、上世纪国际上最著名的藏学家图齐所著。现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意大利籍教授魏正中(Vignato Giuseppe)、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萨尔吉博士组织专家翻译。本书在国际上有意文、英文等版本,而通行的英文本错误很多。此次翻译初稿以英文本为基础,再参阅意大利逐句核校,保证了原著的准确性;本书译者到西藏多处实地考察,重新核对了全部文字,并作了大量补充和更正,澄清了资料的原始性;本书译者还对藏语、梵语和藏传佛教词汇增加了注释,扩充了图表和译名对照等,既符合国际学术规范,也加强了本书的可读性。总而言之,本书是图齐乃至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藏学著作,而汉译本将是超越英文版本乃至意大利文原本的最佳版本。全书四卷七册,再加一本索引及译名对照表,共8册。各卷内容为《西北印度和西藏西部的塔与擦擦》、《仁钦桑波与西藏佛教的复兴》、《西藏西部的寺院及其艺术特征》及《江孜及其寺院》。书稿内容庞杂,图表非常多,使用了大量藏、梵文献,涉及众多印度和中国西藏宗教学以及古代西藏考古、艺术和建筑学的相关内容。

书籍目录

第一卷  西北印度和西藏西部的塔和擦擦——试论藏族宗教艺术及其意义第二卷  仁钦桑波及公元1000年左右藏传佛教的复兴第三卷  西藏西部的寺院及其艺术象征  第一册  斯比蒂与库那瓦  第二册  扎布让第四卷  江孜及其寺院  第一册  佛寺总论  第二册  题记  第三册  图版  索引及译名对照表

编辑推荐

《梵天佛地(套装共8册)》:亚欧丛书

前言

在逝世二十五年后的今天,毕其一生于学术探险与拓荒的朱塞佩·图齐(Giuseppe Tucci,1894~1984)提出的联合各族群和文明的崇高理念,仍然生机勃勃,激发着后继者的热情。对此,最雄辩的证据就是这位伟大的东方学家于1932至1941年在意大利皇家学院出版的四卷七册里程碑式的巨著,Indo-tibetica[印度一西藏]中译本《梵天佛地》的出版。因此,以这部译著作为意大利亚非研究院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共同组织、魏正中(Giuseppe Vignato)和达仁利(Francesco D Arelli)编辑的“亚欧丛书”的第一种,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以“亚欧”作为意大利和中国研究机构联合组织出版的系列丛书的标题可以追溯至图齐视亚欧大陆从史前时代就为一体的核心理念。此种一体在亚欧间不同文明的彼此接触中、在东西方重大历史事件的持续内在联系中、在文化交流和商贸政治往来中、在宗教哲学思想建构问的实际互动中历历可见。它突破了文明史和政治史研究领域的种族中心论和狭隘的局限性,揭示了“亚欧”这一主题:尽管其中的构成元素丰富多彩,但它的定位并不仅仅出于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地理概念,更是如同这一地域般辽阔的精神内涵。一直以来,图齐都在致力于拆除“东方和西方数个世纪因误解而形成的隔阂”,消解“所有最伟大的灵魂历练均来自于我们西方世界,尤其是地中海地区的自负”——此种诱惑,对任何时空下但凡拥有伟大文治武功传统的文明而言似乎都无法抗拒。图齐认为东西方联合的肯綮在于人文传统的交互往来,而意大利文明和中国文明在东方和西方的交流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并且至今仍跋涉于先辈智者们找寻共鸣而非对立的漫长征途之上。

章节摘录

插图:一般来说,藏族学者的创见只表现在注疏上,在其他方面他们对印度原著或被视为权威的藏族前辈的著作保持着或多或少的忠诚。由于佛塔在藏民族的宗教和艺术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将我目前所见到的上述第三和第四部文献中论述藏地率堵波的印度原型并提供了建筑学方面的精确信息和营造方法的章节抄录并翻译作为附录一。但因藏文文献学刚刚起步,而这两部论书充满了今天可用的词典中或未收录或不曾给出恰当解释的技术和建筑学专门词汇,翻译并非易事。尽管这类文献与通常考虑西藏问题时吸引注意力的文献有很大差异,其重要性毋庸质疑,因为它提供了目前所知寥寥无几的藏民族技术知识和实践活动的虽很少却有趣的线索[2]。为了更好地理解附录一的译文,这里先给出文献所描述的莲聚塔、菩提塔的立面图(插图1.a,插图2)。为更加清楚起见,还以相同比例配附一幅唐卡上的塔及其立面图(图版1,插图1.b)。这样有助于明确了解藏族建筑师使用的通常是象征性术语的关于塔各部分的真正涵义。否则,就算我把它们直译过来,如不明白与某词确切对应的塔的部位,所译的词语仍然几乎无法理解。研究这些文献可以获得藏民族绘制建筑物草图的方法、建筑物各部分的比例关系、测量方式及建筑术语等某些值得关注的信息。正如下文即将论及的,由于藏地继承了印度传统,从中也可对仅有残篇断简留存的印度建筑学文献有一个大致了解。

图书封面


 梵天佛地(全八册)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译序呈现于读者面前的这套丛书是意大利著名藏学家图齐(G. Tucci)的著作,原著题名为Indo-Tibetica, 即中国学术界所熟知的“印度-西藏”,汉译本更名为《梵天佛地》。翻译这一著作的最初想法孕育于距西藏不远的崇山峻岭中。1999年,北京大学考古系诸位师生在云南剑川石窟进行考古调查期间,在旖旎的山色中,翻译计划脱胎而出。回到北京后,我们与帕尔马中国艺术博物馆的负责人谈及了这一项目,他们从一开始就充分信任这一项目,并且在这些年中一直予以支持。诸位襄助人士中尤其需要提及的是马利尼(F. Marini)和米拉尼(D. Milani)。在此,我们诚挚地感谢帕尔马中国艺术博物馆,没有他们的支持,《梵天佛地》的汉译工作就无法展开。感谢意大利猞猁学院院长威森迪尼(E. Vesentini)为《梵天佛地》的汉译提供了免费版权;感谢意大利亚非研究院院长尼奥尼(G. Gnoli)对这一项目自始至终的支持,为工作的最终圆满完成提供了诸多专门帮助。感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为翻译工作,尤其在最后阶段提供的诸多便利条件;我们也非常荣幸译本能被列入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梵天佛地》的重要性对于藏传佛教、藏地考古、藏族历史、艺术等领域的研究者自不待言,书中提供的图版资料价值也弥足珍贵,它们记录了上世纪前半叶藏地部分寺廊古迹的状况,这些古迹在随后的岁月中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有些甚至损毁殆尽,使得部分图版成为它们所留下的唯一图像资料。鉴于原著所附图版质量不高,汉译本尽力利用了原始底片来冲印出版。《梵天佛地》前三卷的底片所有权属于意大利亚非研究院,现保存于罗马国家东方艺术博物馆,图齐照片档案室的负责人纳莱兹尼(O. Nalesini)不辞辛苦地帮助我们搜寻相关资料,查找底片档案,并予以修复冲印。《梵天佛地》第四卷的底片所有权属于马拉依尼(F. Maraini),他是1937年随同图齐入藏考察的摄影师,老先生虽年逾九十,但仍然热情地为我们提供了出版所需的照片。获得版权和图版资料后,在帕尔马中国艺术博物和意大利亚非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下,汉译工作得以顺利展开。随着翻译的进行,在尽力解决此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过程中,译本也逐渐呈现出其特有的性质和定位。图齐原著为意大利文,涵盖了考古、艺术史、佛教学、文献学等众多主题,而且引用了大量的梵文、藏文、汉文文献,翻译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鉴于国内学术界的现状,我们在各个阶段,从各个方面和众多学者进行了通力合作,因此,该译本是诸多学者辛勤合作的结晶。初稿所据的底本是《梵天佛地》的英译本 ,李翎翻译了第一卷、第三卷;何利群翻译了第二卷,并由李翎修订;熊文彬翻译了第四卷,并由陈庆英修订。初稿完成后,接下来的工作则依据意大利原本进行。首先,我们根据意大利原文对初稿进行了初校,除魏正中(G. Vignato)负责意大利文外,李志荣承担了第一、二卷的初校,萨尔吉承担了第三卷第一册、第四卷的初校,郑国栋承担了第三卷第二册的初校。在核对意大利原文的过程中,我们的翻译理念也逐渐成熟:其一,为保持学术著作的严谨性,原著所引的梵、藏文献需再次校对核实,同时,书中的一些疏漏、不确之处也需核实订正;其二,原著问世已逾半个多世纪,在此期间一些新的研究成果相继出现,我们也尽量在汉译中予以参考和体现;其三,原著探讨的是东方宗教哲学,受众则是西方读者,因此许多概念、论述以西方宗教哲学为背景,汉译本则尽力想将这些概念、论述还原至东方宗教哲学,尤其是藏传佛教哲学的背景下来理解,并为这些概念、论述寻找合适的汉语表述。因此,我们的工作不仅仅是单纯的翻译,而是翻译加上校订和注解,这也是我们为何称汉译本为译注的原因。因此,基于以上考虑,接下来的工作由萨尔吉和魏正中承担。为了核实、规范原著所引藏文文献及其出处,我们前往意大利亚非研究院查阅了图齐收藏的相关藏文文献。除了极个别藏文文献无法找寻查阅外,我们对原书所引的藏文文献逐条进行了仔细核对。《梵天佛地》第四卷第二册主要是对江孜十万佛塔题记的转录和译注,在处理题记的过程中一些问题凸显而出,因此有必要予以核实。在国家文物局和西藏自治区、日喀则、江孜各级文物管理部门的许可和支持下,我们前往西藏江孜实地考察了原始题记,对每间佛殿的题记进行了仔细核对,不仅修订了图齐的录文,而且发现了图齐录文的多处遗漏,这些遗漏从个别词句到整间佛殿不等,总量约占整个录文的三分之一。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我们对整个题记予以了转录,题记的汉译则根据藏文予以直译,为了体现藏文行文的风貌,藏文的偈颂部分汉译用偈颂体翻译,字数亦与藏文的音节数一致。我们相信,完整、忠实地转录和翻译十万佛塔的所有题记也是图齐发表题记的初衷。由于条件所限,关于塔波寺部分题记的核实,我们参考的是新近的研究成果 。通过以上工作,我们修订了原著所用资料中的不确和疏漏之处,相应地,这些引文资料的汉译也直接依据的是原始文献,除了原著没有特别指明文献出处的极个别的例外。 逐步地,译本进入了精审校注的阶段:我们对照意大利原文,逐字逐句地对译本进行了重校。以译者注的形式添加了图齐本人在后续著作中对原著的修订、补充和说明,以及其他学者所指明的原著疏漏,还有我们所能尽力参考的引用文献的相关汉译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原著中描述古迹的不确和疏漏之处根据文献和实地考察结果予以修正,明显的印刷错误则直接予以改正。原著对参考和引用的文献多为简略标注,我们则遵循当今的学术规范统一处理,予以补充完善,这项工作由达仁利(F. D’Arelli)和萨尔吉承担。原著参考的藏文文献中有些是珍本、孤本,在国内很难寻获,为了嘉惠学人,意大利亚非研究院同意我们影印出版原著未予刊布的部分藏文文献。出于便利阅读此书的考虑,我们还增添了一些插图。为了正确定位原著提供的十万佛塔各间佛殿的壁画图版,也为了更容易理解图齐对此的描述,根据实地考察成果,我们在汉译中增添绘制了十万佛塔部分佛殿示意图。为了统一各卷册的译名术语,我们将全书索引单独成册,并予以补充完善,增添了梵藏汉词汇对照表。在长达十年的翻译工作中,我们从诸多机构和个人得到了慷慨的资助,他们是:帕尔马中国艺术博物馆、意大利中央银行、意大利亚非研究院、北京中国学中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钦哲基金会、罗穆阿尔多•德•比安科基金会、胡玉川和刘蕊伉俪,在此,我们向他们表示诚挚地感谢。翻译工作得到了诸多学者的大力襄助,孙华、菲力贝克(E. De Rossi Filibeck)、克莱门蒂(M. Clemente)、斯菲拉(F. Sferra)、冀洛源、汪夃、林敬和(E. Rossetto)、田沛(P. Field)等人给我们的工作提供了不同的支持,在此我们向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还有诸多人士对本书的翻译出版提供了各种建议,限于篇幅,无法在此一一列举,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谢意。上海古籍出版社为了推动学术,与意大利亚非研究院共同承担了译本的出版。在编辑校对过程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出版社同仁在处理这样杂有诸多文字的繁难译本中不辞辛苦、认真负责的精神,在此我们向上海古籍出版社表示由衷的谢意。虽然我们多方努力,力求精准,但由于我们学识浅陋,译本可能还存在着过错疏漏,敬请方家不吝赐教。魏正中 萨尔吉2009年11月5日
  •     目前研究西藏艺术的人,基本上以这套书为蓝本,主要是集中在14世纪初期和中期的西藏佛教艺术研究,以夏鲁寺的考古内容为主,详细阐述(猜测)了印度佛教艺术对西藏13,14世纪佛教艺术的影响。后续现在研究西藏佛教艺术的论文多少都会引用本作。虽然很多观点值得商榷,但不可否认作者的第一手资料还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当时还存在的寺院后来毁于文革)。
  •     美妙的、动人心魄的游历。由对藏地佛塔的开始,次论仁青桑波对佛教中兴的意义,以及西部寺院的分布和艺术特征,再由对藏地佛教曼荼罗表征的十万佛塔的事无巨细的综述作结。图齐对藏地佛教与印度教结合实况的了解颇为中肯。这也是他在书中一以贯之的论点。第三卷综论寺院分布,亦称详实,然对寺院与壁画风格的变迁缺少深入的分析。第四卷纵论江孜寺院,以江孜白居寺十万佛塔为中心,层层梳理,着墨甚重,蔚为壮观。卷前的导论佛塔中巨大的壁绘曼荼罗与本识的关系,又照应第一卷对佛塔与擦擦普及的内因;其中微意,俨如暗示此即”世界的图示”,深契藏地佛教中佛陀所开示的”密意图集“。书的译名颇见匠心。赞。2014.4.17

精彩短评 (总计12条)

  •     业界良心
  •     我是在去西藏前买的此书,因为对西藏有太多未知,买回来也只是翻翻而已。到了西藏,我相信每一个凡人都会轻易地被藏传佛教的精神力量所打动。回来后迫不及待地再翻开此书,作者通过精炼的文字和大量细致深入地调查成果,让我们深入浅出地了解梵天佛地之精髓,还在继续阅读中......,另外文字翻译的非常精准,包装印刷也恰到好处。
  •     :无
  •     书中详细记载了图齐在西藏的考察和收获,有大量的珍贵一手资料。能翻译称中文对相关研究非常有帮助!
  •     月天蝎要读佛学书
  •     好书!强烈推荐!著名藏学家朱塞佩·图齐的巨著,巨细靡遗的描绘了西藏西部寺院的壁画与诸神,图像精美绝伦,印刷质量上乘,绝对是研究西藏文化的不二之选。
  •     很喜欢里面的地图,纸张和包装真是没有话说,很精致。就是有点太专业了,目前只是收藏供着。。
  •     扎实的不要不要滴
  •     藏传佛教美术风格研究的权威。世界顶级大师。
  •     补记
  •     看不懂!
  •     在梵天佛地的世界里,是绕不开图齐的研究了。内容与装帧都很美呵。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