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悟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宗教 > 证悟

出版社: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6月
ISBN:9787807092643
作者:[泰] 阿姜查,保罗•布里特编
页数:228页

作者简介

本书是阿姜查的资深弟子保罗•布里特所编译的阿姜查的教法开示。在其中,阿姜查教导我们如何活出佛法、以法为身,并为我们铺陈了一条环环相扣的道路:闻法、思法、修法、见法、证法与传法。阿姜查的说法秉承了泰国的森林传统,善用日常生活以及森林云游的经验,进行生动譬喻,使人了解外在自然的法则,正足以令人契入佛法,于不经意间将人导入智慧与解脱。

书籍目录

序 在觉察中安住杰克·康菲尔德英译者序 教导苦与苦的止息英文版致谢导论 进附录法的道路第一章 闻法第二章 思法  现在法  猎人的陷阱第三章 修法  寂灭之道  戒带来快乐——于松克朗的开示  修习禅定  在家修——别让猴儿烧了你的房子  出家的生活——人们为什么要出家?  是日已过——对巴蓬寺尼众之讲话第四章 见法  幡陈如觉悟了  摸索第五章 证法  超越因果  让它成为涅榘之因第六章 传法附录 词汇表

编辑推荐

  法,是什么,我们所追求的法——戒律与教导,是帮助我们了解的工具。教导是语言,法并不存在于语言中。语言是一条道路,为人们指出方向,引导心去认识与了解法。因此教导本身并不是法。  到哪里去求法?无论前往一问寺庙,或再往其他寺庙寻找,或到森林行脚与参访,它都一直在那里。法,就在你自身之内——就在你的身上。  拼命努力,就能证法吗?刻意追求放下,则永远放不下,无论尝试多久,都办不到。但是,在那一刻,当阿难决定停下来休息时,他放弃追求成就,只是用已经建立起来的正念进行休息,心一放下,他就看见并觉悟了。  《证悟:阿姜查的见道历程》给您指引。

前言

  在觉察中安住  杰克·康菲尔德  当第一批西方弟子于20世纪60年代抵达巴蓬寺[Wat PahPong]时,阿姜查并未给予他们特殊的礼遇与照顾,不同于泰国以往对待西方僧侣的惯例。他并未放宽寺庙的要求与训练,而是坐在位于丛林中央之茅棚一隅的板凳上,盯着他们瞧。就像表匠揭开表盖,仔细检视里面的精密仪器一样,关切他们是否了解世间之苦与灭苦之道。然后他会笑着邀请他们聆听,并参与共修,如果他们够勇敢的话。  在那几年,僧团的人数还不多,很少人听过阿姜查禅师的名字。25年后,他已经成为当代最受敬重的森林禅修大师之一。J993年,在他的寺庙有近百万人,和泰国国王与王后一起参加他的葬礼,向他表达最后的敬意。

内容概要

阿姜查(Ajahn Chah,1918—1992),近代泰国最著名的法师之一。9岁出家,20岁正式受戒为比丘。1946年通过最高级的正规佛学课程考试后,开始托钵行脚,寻师访道。1948年在森林中与20世纪伟大的森林禅师阿姜曼相遇,获得重要的启发,改变了他的修行方法。1954年回到家乡乌汶省巴蓬森林,追随者日多,于是有了著名的巴蓬寺。阿姜查的教导方式简明深远,吸引了不少西方人士前来受教。其中包括杰克•康菲尔德(Jack Kornfield)、保罗•布里特(Paul Breiter)、阿玛洛比丘(Amaro Bhikkhu)、甘比罗比丘等。除本书外,其他著作还有《关于这颗心:戒•定•慧》、《无常》、《宁静的森林水池:阿姜查的内观禅修》等。

章节摘录

  有教养的饿鬼  佛陀说像我这样的一个老师,也可能会变成饿鬼——一个有教养的饿鬼。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想说一个故事,一个很有意思的寓言。这个故事有点长,请你们耐心听下去。 有一个大善人,只要是有益于人的事,他都会全力以赴。他做事很精细,甚至有些挑剔。每件事都要求整洁有序,当他的小孩、侄女或外甥来访时,他都会有些不高兴。无论是扫帚或水壶,都一定得放在固定的位置上。如果有人不照着他的方式做,他就会不高兴。 不过,他是一位善良而严谨的好人。有一天,他想要在森林里盖一座供人休憩的会堂(sala):“嗯!在这里盖一座会堂不错,可以为我累积更多的功德……商贾与旅人都可以在此落脚与休息,他们将会感到非常舒适与感激。”打定主意之后,他便开始建造,供人使用  后来,他去世了。在他死后,因为执著于自己的善行,他的意识回来住在这里,这个过去他生活与行善的地方。他常去审视那间会堂,看看有没有整理好。当他发现有些地方凌乱时,他就很沮丧。当他看见那里整齐清洁时,他就很高兴。因为他的心就像这样——善良、整洁与一丝不苟。  有一天,好几百个商人来此逗留,吃完饭后,就去睡觉,躺成一长列。  这个会堂的主人,现在成了“有教养的”饿鬼,前来审视他们的睡相是否整齐。上下左右环顾之后,他发现他们的头没有排成一条直线,于是他开始拉他们的脚,以将头排正。他不停地拉,一列接着一列,直到都调整好为止。但是,接着他看他们的脚,现在脚又参差不齐了,怎么办?因此他又开始拉他们的头,以调整脚的位置。  好不容易完成后,他发现头的位置又歪了。他很纳闷:“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他就这样折腾了一整夜,片刻也不得安宁。终于他放弃了。他试着坐下来检讨其中的原因,忽然灵光一现:每个人都不一样。他们的身高不同,因此无法排成一条直线。他心中的石头终于得以放下,因为他看见有些人高、有些人矮,事实就是如此。 他放下了,并且觉得好一点,因为他看见每个人都不一样。先前,他期望他们都一样。当他们不一样时,他就想要让他们一样。不过这是不可能的,因此他才会痛苦。接着他停下来思维这件事,才看见实相:“啊,人就像那样,他们都不一样高。”他才觉得好一点。  执著之苦  我们的情况也是一样。我们必须看见事情的因,必须看见人都是不一样的。这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因为有些事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我们不能砍掉他们的脚,好让他们都一样高。执著会让我们陷入错误的欲望与想象中。  我们每个人就像这样,有不同的工作与职责,有些人比较快速而有效率,有些人则比较慢——存在着各种差异。如果见解错误,很容易就沦为饿鬼。我也一样,一不留意就会变成饿鬼,但是我会很快觉醒:“嘿!你快变成饿鬼了,快斩断它。” 我有弟子,我希望他们进步,能照着我的训练方式发展。有时候我会为此而苦恼,当这种情况出现时,我会提醒自己:“我已经再一次变成饿鬼了。”我随时都这样教导自己。  用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经常“转生”成饿鬼。但是我们不会轻易放弃,我们必须教导自己更娴熟地处理事情,了解其间的因果。接着,我们才可以如实地看待众生,随顺他们本来的样子,并且可以放下,保持轻松自在。我们可能会希望他们成为某种样子,不过问题不在他们,而在我们。我们的心被遮蔽了,因此才会归咎给他人。事情不是那样,都是我们的缘故。每个人都不一样,但是我们却期望他们一样,如果我们能根据看见的事实去处理事情,问题就解决了。  有些人骑摩托车,因为失去控制而摔倒,他却说:“是摩托车让我摔倒。”事实上,是他让摩托车摔倒,因为他没骑好,但是他却归咎给车子。  放逸者无法受教  总结来说,小孩与成人的情况不同。如果小孩犯错,你愿意原谅他们,因为他们不懂事,如果是成人犯错,人们就不愿意原谅,因为他们应该更懂事才对。佛陀说不知道对错的人,可以教他们知道;但是知道却不照做的人,就无可救药了。那些人被称为放逸者,无法受教。  那些结局悲惨者,都是不知自省的人。我们总是看其他的人与事,看外面迷人的事物,想从外界寻找快乐,从来没有向内挖掘,没有在自己身上用功,让它变得光明与澄澈。结果当然就是经常陷入挫折与迷惑中。

图书封面


 证悟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前一阵子巧识了一位大马的朋友,他从16岁开始修禅,倾心于泰国的小乘佛教,今年三十三岁,如此算来他也修行了十七年了,转眼一个轮回。他粗略计算过,每年有一百天左右会用在种种佛教隐退中,接着,同我分享他曾经跟随过的修行师傅,有很多世界闻名的僧人,只可惜我从未接触过这方面的信息。最后,他送了我这本书,是大马寺院里免费派送的刊印本,封面有两句有趣的提示:一是,此书免费发放,以继承作者之心愿,二是,此书只针对非穆斯林教徒。书的内容平平,我相信阿姜查一定是位了不起的禅修者,只不过受限于语言、翻译、以及我自己不同偏好的影响罢了。只是想借这个书评,整理整理自己对修禅、佛教的一些想法,也请友人指出狭隘、偏差之处。佛教是不是一定要修禅、冥想和苦行呢?比如午后不可进固食、少饮水、少睡觉、少言语、戒肉戒色戒酒、诵经、森林隐退等等?似乎小乘佛教对修行尤为看重,因为他们相信涅槃要通过苦行禁欲、甚至几世的轮回,而大乘则相信通过善行善言在有生之年是可以达到极乐净土,所以小乘为小,大乘为大,因为通往涅槃、解脱的车载不同。文中,阿姜查面对疟疾、肺病都是以佛法相抵抗,经过一个礼拜的修禅慢慢恢复,在我看来,也不大可取。西方人也容易陷入一个误区—佛教就是修禅、静坐、冥思,要么就是通过逻辑思维去理解佛教的哲学系统。或许作为一个中国人,自己还是太实际、太现实,倾向于土地扎根,而不像印度人那样有着与生俱来的天马行空之思辨,所以还是无甚动机潜心学习佛教经典,更别说要坚持日日修禅了。我至多读了好些本与佛教有关的书,参加了些冥思的群体活动,生活中时不时提醒下自己开眼宽心而已,或许还会同其他人讲些故事、说说自己对佛教、对生活的理解。那末我还算作佛教徒吗?如果我对佛教的理解和应用已经远远背离了他们眼中的佛教?如果我的生活与一个真正的佛教徒的生活相差十万八千里?在我眼中,佛教是没有经典的,你不可以拿着一本书站出来说,如果你按照书上所说的去想去做去生活,便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佛教徒。无论是可兰经、圣经、还是薄伽梵歌,都只是指向月亮的手指,重要的是月亮,而不是手指。这里这有一本书包含所有真理—生活,这里这有一种阅读方式-去体验生活,最终,真理或梵天或禅或道都是在我们的心中,它原本就在那里,只需要我们醒来擦亮眼睛。同样的,无论佛教在你心中代表什么,都不重要,关键是它令你更真实的生活、更贴近生活的本质、看得更透彻。我不知到佛教具体是什么,但我确定好佛的人必定不狭隘封闭,我也不记得那八正道的内容,但我确信好佛的人一定不会流于世俗、随波逐流、口蜜腹剑、言行不一,大乘与小乘的区别到底有许多我也不留意,因为我知道好佛的人不拘泥于形式、空虚的概念。相反,我相信他们的生活也有辛酸苦难,但是他们明白这就是生活的本质,他们也有七情八欲,只不过他们晓得很多欲念不过是过眼烟云,他们也有理想、信念、原则,只是他们懂得很多时候生活不必太执着。就像云与蓝天一样,当我们发现自己是蓝天而不是白云时,白云也就自行散去了。还是回去继续用心生活吧!
  •     阿姜查的内观禅修陈寿文泰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南传佛教大师阿姜查(Ajahn Chan),是泰国近代公认的阿罗汉,也是巴蓬寺的建立者。他于1918年6月17日,出生在泰国东北部乌汶省瓦林姜拉县吉靠村,一个有10个孩子的富裕大家庭中。十三岁时离开学校,在父母亲的允许下出家成为沙弥,三年后还俗回家帮忙农务。然而他还是比较喜欢过修道的生活,因此一到二十岁,又在村落的寺院出家成为比丘,于1939年4月26日受比丘戒。他早年的僧侣生活较传统,研习佛教教义、阅读泰文教典及巴利经文。第五年时,父亲得重病而逝,人命的脆弱和不确定的提醒,促使他深思生命的真正目的,厌离感开始在心中生起。于是在1946年,经过六年的寺院教育,阿姜查通过了最高级的正规佛学课程考试。从那时起,他放弃学业,开始托钵行脚,走上另一段寻师访道的旅程。  阿姜查走了四百公里抵达泰国中部,沿途行乞于村落、睡在森林。之后追随几位寮语系统的师父修学,过着传统的丛林苦行生活。在1948年遇见阿姜曼并受到教导:“如果看到在内心生起的每件事物,当下便是真正修行之道。”当时阿姜曼七十九岁,翌年便逝世了。虽然阿姜查只与阿姜曼相处两天,但他受用了阿姜曼所教授的法门。这种简洁而又直接的教法,是一个很大的启示,改变了他修行的方法。往后几年,阿姜•查经常选择在有野兽出没的森林中修行。住在老虎和眼镜蛇成群之处,甚至丛林坟场,来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并洞察生命的真正意义。阿姜查的教导不强调任何特别的打坐方法,也不鼓励人们参加速成内观或密集禅修课程。他教人先观出入息以调心,等心安住了,继续观察身心的变化。保持生活简朴、自然的生活态度以及观察心念是他的修行要领,以培养一种平衡的心境,既无所执著,也是无我的。无论是静坐或是日常的生活作息都是修行,只要耐心观照,智慧与祥和便会在自然的情形下产生。1981年,阿姜•查的健康逐渐走下坡,但他视自己的病为所谓的“正见”:“如果它可以治愈,就治愈;如果不能,就不能。”他不断提醒人们,要努力在自己心中找到一个真实的皈依之所。当年雨安居结束前,他被送往曼谷做一项手术。几个月内,他停止说话,并逐渐失去四肢的控制,终至瘫痪而卧病在床。1992年1月16日上午5点20分,阿姜查在巴蓬寺,于随侍的比丘们面前,安详地离开人间。在觉察中安住阿姜查的教导方式简明深远,吸引了不少西方人士前来受教。其中包括杰克•康菲尔德(Jack Kornfield)、保罗•布里特(Paul Breiter)等。当第一批西方弟子于上世纪六零年代抵达巴蓬寺时,阿姜查并未给予他们特殊的礼遇与照顾,不同于泰国以往对待西方僧侣的惯例。他并未放宽寺庙的要求与训练,而是坐在位于丛林中央之茅蓬一隅的板凳上,盯着他们瞧。就像表匠揭开表盖,仔细检视里面的精密仪器一样,关切他们是否了解世间之苦与灭苦之道。然后他会笑着邀请他们聆听,并参与共修,如果他们够勇敢的话。阿姜查的智慧透过许多善巧方便,自然流露出来,于不经意间将弟子导向解脱。修行之初,他强调持戒与自律。集会时,他常援引轶事与典故,或者提出如公案般尖锐的问题。对于世间或弟子们的妄念,他则抱持幽默与风趣的态度。他的教学亲切活泼,以慈悲的了解与睿智的对话为基础,与弟子之间完全没有隔阂。虽然他的修行方式包含了道德、戒律、出离与禅定等严格的训练,但是却不会给人压力,自然而然将人导入智慧与解脱。 他的禅定教学直指解脱,从不拐弯抹角。他教导各种正念与禅定的传统修法时,总是尽量不提三昧、定境或开悟等特殊经验。禅定不过是一种工具,一种端坐检视自身的方法,目的只是为了降伏与拓展内心。他指导学生“在觉察中安住”,发现内在自然的平静。他指出在禅定的基础上,我们将更能看见实相,即事物的“本来面目”。我们将能看出生命无常与无我的本质;发现苦、苦的起因与苦的止息。他认为禅定是让我们解脱束缚、停止斗争、放下执着与随遇而安的方法。 关于这颗心在当代泰国佛教大师中,阿姜查对西方佛弟子的影响无人能及。他的教法之所以能如此普及,关键在于它们的清晰与亲切,对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与佛教传承的人来说,皆可适用。他不只依照传统的方式讲解佛法,还广泛引用譬喻与寓言,经常举听众熟悉的动物、树木与日常生活为例。他的态度亲切而幽默,但是深度却绝不打折。“深入浅出”或许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但却能极贴切地表达阿姜查的教学。世俗生活充满忙碌、纷扰与诱惑,人们总是无止尽地追求欢乐,避免让自己无聊。但是一颗纷乱的心,很容易疲累厌倦。当一个人决心投入修行时,他就已经迈向解脱的第一步,摆脱现存的困境。这样的过程,刚开始或许会让人感到痛苦与挫折,因为日积月累养成的习气、欲念与恐惧,会阻碍心灵成长。阿姜查指出,有些人将出家的生活想象成是一种解放,但是真正出家后,初次面对自己而无处可隐藏时,才发觉像是卷入一场风暴中。  阿姜•查经常提到散漫,即对于生活漫不经心、毫无警觉,它总是伴随舒适而来。除非人们远离享受,否则他们很难避免散漫。舒服的生活会麻痹内心,他举泰国稍早的简单生活为例:“过去,当这个国家尚未开发时,人们都将厕所建在屋外,通常位于林边,如厕时必须先走一段路。但是现在厕所都建于屋内,都市里的人甚至将它们摆在睡觉的地方。”这样的想法冲击着他,令他觉得荒谬,他笑着说:“将厕所盖在卧室内,人们认为这样会让生活更加舒适,事实上却不尽然,这样做只会增添人们懒惰的习惯……”  不过,他的训练方式也不是一味地保守,当他看见弟子们陷入机械化的操作时,就会提出纠正。他对于佛法的要点绝不模棱两可。佛陀在经历过无效的苦行后,明白解脱乃存在于内心,身体不过是个皮囊而已,无法觉悟。不过,身体并不邪恶,不会妨碍心灵的发展,因此毋须加以折磨与虐待。过度苦行与追求感官欲乐一样,都是偏差的行为。苦行的重点应该放在简朴与离染上,而非自虐。  阿姜查不怕挑战自己修行的极限,他视它们为宝贵的经验。他有时候会将人逼到极限,然后令他超越。这样的方法并不好受,但是人们却可以借此看清心的黏着与限制,并且认清痛苦其实是源自于心的执着与偏见。  他并不鼓励绝食、禁语或与世隔离,他说:“我们应该睁开眼睛修行,如果隔绝外界接触可以让人觉悟,则盲人与聋人早就觉悟了。”智慧应该在感官接触中寻获,世间是藉由认知而超越,而非由逃避。在规律的生活中与人互动,日复一日,是其寺院的生活方式。如此既可以揭露自身的习气,又可以观察到痛苦产生的方式。他经常说:“如果那里又热又麻烦,那就对了,那里就是修行的好地方。”目前为止,内地共出版了四本阿姜查的著作。除了本期推荐的《关于这颗心:戒·定·慧》(2008年2月出版)之外,还有《证悟:阿姜查的见道历程》、《无常》及《宁静的森林水池:阿姜查的内观禅修》。阿姜查不断地重复强调:修行的道场就是我们的身心,在我们的六根里,在我们接触外境中去观照。我们必须在眼、耳、鼻、舌、身接触外境的当下,去仔细觉察,心如何被这些外境对象引发出不同的反应,而这些反应又如何构成我们一连串的行为,以及一连串的喜恶分别的制约反应。 阿姜查以非常浅显活泼的比喻,让我们知道如何在这个修行道场里用功,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内心的光明、清静与喜悦。他的方法归纳起来,就是戒、定、慧三学。这三个步骤好像是一个连续、互相关联的过程。把观察我们自己的内心作为起始和核心,阿姜查指导我们如何超越、放下和不执著。
  •     佛学的书,我十分推荐阿姜查、宗萨蒋扬仁波切、慧律法师、圣严法师、堪布慈诚罗珠等大圣大贤的书。初期入门,读慧律法师和圣严法师,后来实修和证悟,读其他三人的书。这里,我并不是说慧律法师和圣严法师的书适合入门或者不够深刻,而是说我在那个阶段恰好有因缘读到他们的书。他们写的有入门的也有深刻的,我只是恰好在入门的时候读到他们写的入门的书而已。有关修行的书,我十分推荐阿姜查的书,阿姜查是泰国森林禅法的创始人,也是伟大的禅师。阿姜查的教诲,非常的直白、简洁、易懂,他的书里面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圆满的智慧,他的教诲也通常直指人心。我很感谢所有的因缘,也特别感谢阿姜查大师的教授。禅修的书确实是很多,我也研究过不少,其中最推崇的就是阿姜查的禅修世界。这本书并不是独独拿出来讲禅修,而是说证悟,谈法、心、三法印、四圣谛的。当然,三法印的到处都有讲,推荐宗萨蒋扬仁波切的书。泰国是南传佛教的一脉,我师父也是南传佛教,来自马来西亚。南传佛教是保留了当初佛陀的修行方法和修行奥义的一个分支。汉传佛教相比,自从佛教进入我国,进行了适应性的国土化,衍生出了诸多宗派和法门。而南传佛教与之相比,保留了佛陀那个年代的教化。例如阿姜查大师鼓励和在泰国发扬的森林禅修,人们都回到原始森林去过简朴的生活。这与如今的国内寺院的香火鼎盛不同,也与道家深山老林的归隐也不同。阿姜查的教化非常简单,佛说四万八千法门,阿姜查的教化就简单多了,简单的两个字:内观。不需要心外求法,法不在外,虽然法可以在外显现,但是法需向内求,一切皆在内而不在外。现在很多人都来询问问题的解决方法,其实本来就不存在问题,人只是自己制造问题。内观法,了知自性,当下无我,我不存在,问题也就没有了,没有问题需要解决,就这么简单。放下吧,让这一切随风而去,阿姜查如是说。他很会举例子,举得例子一个个都很生活化,而且直接切中要害,直指人心,没有什么可以思辨的;佛说要谛审谛听,就是这个意思,不需要去思辨,思辨并不能解决问题,去谛听去感受和体验就好。阿姜查多次拿盲人来举例子。比如,与世隔绝就可以开悟吗,那么盲人早就开悟了,他们一向都是与世隔绝的。事实上恰恰相反,烦恼在哪里,哪里就是最好的修行的地方。再比如,不要执著于跟别人讲解佛理,觉悟和理解不是靠思辨的。这就好比,你跟盲人讲红色蓝色黄色,这是毫无用处的,你应该做的是去治好盲人的眼睛,这样它自然明白什么是红色蓝色和黄色了。简而言之,这是一本极力推荐的书。阿姜查的教诲非常实在、简介、有效、直指人心。他确实是个具备影响力的一代禅师。

精彩短评 (总计73条)

  •     如果你的心还不能时刻保持平静,如果你的心还找不到归属,如果你的心还很浮躁,如果你的心还很迷茫,那就读读这本不错的书,或许你能从中找到解脱的方法。
  •     这是我看的阿姜查大师的第三本书,每本都是深入浅出,发人深省
  •     非常喜欢这本书,希望大家都能读到
  •     可惜我悟性不高
  •     我心中的导师!
  •     阿姜查的开示,都是值得一看再看的
  •     大概两年前接触了阿姜渣的书,无意中购买的“关于这颗心”,读后感觉非常好,禅与哲理的结合,帮你揭开心中的迷雾,这样的好书不该只读一遍,反复学习会有意外的收获。“证悟”是从中节选整理的,针对不同需求的读者,选择所需,总会找到心灵的慰藉。
  •     2010-94
  •     皈依正念,然后身体力行去证悟。
  •     帮别人买的,听说一般般
  •     2个半小时的微风。
  •     实证
  •     简明如话,直指人心。
  •     书很旧,而且有些脏
  •     是正版的,质量好,值得阅读。
  •     做梦梦见的书。
  •     和“钻石”那书不能比的,实在不怎么样。如果不是讲佛教的书,我就几乎要说是伪书了。
  •     回光返照,本性清净,照彻真如,谓之悟。

    智慧圆成,生死了脱,与佛同位,谓之证。
  •     2009
  •     人生至理的好书
  •     可给六颗星。
  •     帮朋友买的,直接送她家里了,应该不错吧
  •     帮别的买的
  •     向当当网贡献了很多钱,只是因为爱书。南传大师作品真的慢慢品读
  •     对于我们习惯了快餐文字和巨大信息量的现代人来说,此书适宜慢慢读,精读,反复读。这样会对佛法有所体悟,产生兴趣,进而想去实践和进一步学习。
  •     南传佛教在实修方面的教导对学佛的人来说是非常有益的,不管标榜自己走的是哪一条路线。
  •     止观双运
  •     喜欢大师的开示,很受用
  •     : B94-49/7284-2
  •     对此书收益匪浅,还在继续读,凡修心者必读,相信会有很大收获。
  •     和国内的佛家作品不一样,感觉更加超脱一些
  •     在书店看到此书,翻了翻还不错。第一次买关于佛教的书。
  •     还未细读,但浏览后正是我所要
  •     大国学基金会于2010年5月30日捐赠 无名氏7月18日捐赠
  •     好书,推荐给大家看~~~
  •     阿姜查的一些书都很喜欢朴实真是修行就是如此真实无华没有任何玄妙和神秘
  •     人们在无休止地散乱中闻法、思法、修法时,这本书讨论的已经是见法与证法。希望有缘遇到它的人要好好珍惜。南无十方佛!
  •     正见。
  •     刚看很好!
  •     在觉察中安住
  •     十天末收到货
  •     生活中的佛学 佛学是用来生活的
  •     书订得太多了还没看,以后慢慢分享。
  •     很好的一本书,值得花时间去看。一位平静安详的老师,淡淡的讲深刻的道理,并不着急,也不刻薄,有蕴含的力量,但似乎并不给人太大的压迫感。
  •     阿姜查的书总是那么让人平静
  •     很满意1
  •     有幸与此书相遇是人生中的一大幸事!
  •     粗粗翻阅了,非常好,就是我想要的!细细品味吧!
  •     思想好,内容有意义,值得我们放慢脚步,好好体会生活的意义
  •     阿姜查的书从来没让我失望过。
  •     破除了禅修中的误解
  •     从科学的角度看,没有经过实践检验证实,而听到就相信的叫做“迷信”。经过实践检验证实才相信的,叫做“正信”。对于自己的身•心实相,要消除我们的无明盲信,就得从“如实觉照”开始,如实觉照不是只听别人所言,也不是只是背诵一大堆理论名词,而是要经过亲自觉知体证当下自己身心的实相,而了悟佛陀所说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静涅槃)是不是遍及一切的真理?故佛陀说的“正法眼”,就是像你亲自见到一样。这是每一个人都可以自己求证的。没有任何神话迷信色彩。这也是为什么阿姜查的内观禅修吸引众多西方弟子的重要原因之一。值得国内那些热衷于搞法会、仪式、盲信的人深思!更应该棒喝那些热衷于利用宗教活动搞名搞利的魔子魔孙!!大陆的佛教界可悲啊!!有几个是真修实证的?!
  •     书本编辑条理性不够,内容尚可。
  •     不错的书,值得好好读一读
  •     实修为重
  •     他的书,我都很喜欢,买了几本,这本最经典,是他证道的过程,让人增加信心
  •     心的训练需要这样一位导师。
  •     读过迄今为止最好的一本关于修行的书,赞
  •     感觉好玄乎,通篇都在说“法,法,法”,到底什么是“法”呢。
  •     浅显易懂的一本实修书籍!
  •     对佛法正见阐述的淋漓尽致,没有丝毫的邪见,而且方法很受用,希望同修的居士可以参考
  •     一本很好的书~~~很受启发~~~
  •     为个人认识这个世界指出了入门方法,验证了每个人的伟大以及找到这个伟大的入门方法和深入方法。
  •     顶礼大师,感恩大师,阿姜查老师的法语,真是无价之宝。
  •     这个传说中的阿姜查的书很烂!
  •     阅读中寻找一份宁静
  •     有些本人不是很明白……
  •     没看完呢,果然是大师。好书
  •     阿姜查禅师的作品,非常有价值。
  •     无论何时何地,保持正念,正见,正能量和正智慧是非常正确的事情。
  •     行才是关键,六波罗蜜的修行一点点去做是关键……
  •     比起那些故意用高深的词语堆砌的国内“伪禅师”,阿姜查上师的用朴实的话语讲述内观修法更能让我们真正懂得佛学和禅修,让我们的内心真正得到平静。
  •     在去泰国的路上匆匆读了一下,感觉没有读透。 有时间再读一遍。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