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哲学第1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公共哲学第1卷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6
ISBN:9787010074788
作者:(日)佐佐木毅,(韩)金泰昌
页数:296页

作者简介

1.《公与私的思想史(第1卷)》源自“将来世代国际财团·将来世代综合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第1次公共哲学共同研究会的主题——“从比较思想史的脉络看到的公私问题”(1998年4月25日-27日,丽嘉皇家大饭店.京都)。2.作为专题收录了将来世代国际财团、将来世代综合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第2次新文明文化研究会——“印度古典在21世纪的意义”(2001年3月24日-25日)上的奈良毅的“印度思想史中的公与私”论题。3.第1次公共哲学共同研究会与会者名单参见卷末。4.论题及议论已经本人校阅。论题在主要内容不变的原则下,有的部分重新改写。议论的内容有所删减。

书籍目录

前言一
前言二
论题一 西欧思想史中的公与私
1.古希腊、古罗马时代:public、private的原义及其背景
2.中世纪之普遍世界
3.国家的出现
4.自由主义模式的形成Ⅰ:国家理论的重组
5.自由主义模式的形成Ⅱ:走向立宪政治
6.自由主义模式的修正
结语:几点提示
围绕论题一的讨论
论题二 中国思想史中的公与私
1.中国“公”的词源
2.“平分”概念的由来
3.天之公
4.对日本公私问题的启发
围绕论题二的讨论
综合讨论一
国际法与“public”/生产体制与公私/约翰·洛克与公共性/比较的观点/公共性与公共空间
论题三 伊斯兰教思想史中的公与私
1.阿拉伯语中的“公、私”概念
2.信徒义务(法力多)的本质
3.对伊斯兰教中“公、私”问题的相关情况调查
4.伊斯兰教的逻辑验证
5.伊斯兰教智慧解决公共问题诸例
6.结语
围绕论题三的讨论
论题四——“公”、“私”与“public”、“private”的比较
1.“public”与“private”
2.“公”与“私”
围绕论题四的讨论
综合讨论二
公共性与世俗化/伊斯兰教的世俗化/日本的世俗化/日本人的自我意识/伊斯兰教的多样性与原则性
拓展
公与私的思想史/公共性与近代社会/公共性与国际法/公共性与政治理论/公共性与教育/“多”与“一”的统合/共识(consen.SUS)的形成/公开(publicity)/审视公与私/从空间到时空间/儒学的视点/伊斯兰教的观点/“另一个近代”/对公共性的看法/人类的形成与公共性/走向“活私开公”
特论印度思想史中的公与私
1.基于不干涉共存主义的多样性
2.基于现实妥协主义的灵活性
3.基于家族尊重主义的公共性
结语
后记
译者后记

前言

  近年来,“公共哲学”(public philosophy)这一用语在我国学术界开始逐渐被人们所熟悉,这一方面来自于我国学术界对于国外前沿学术思潮的敏感反应,另一方面则与日本公共哲学研究者在我国的推介多少有关。其实,在半个多世纪前,“公共哲学”这一用语就在美国出现了,1955年著名新闻评论家、政论家李普曼(Walter Lippman)出版了一部名为《公共哲学》(The Public Philoso-phy)的著作,倡导并呼吁通过树立人们的公共精神来重建自由民主主义社会的秩序,他把这样的理论探索命名为“公共的哲学”。但是,此后,对公共哲学的探索在美国乃至西欧并没有取得较大的进展,尽管也有少数学者如阿伦特、哈贝马斯等相继对“公共性”问题做过一些理论探讨。

内容概要

佐佐木毅(Sasaki Takeshi),1942年生,东京大学前校长,现为学习院大学教授,政治学家。主要著作:《马基亚维利的政治思想》(岩波书店,1970年);《柏拉图与政治》(东京大学出版会,1984年);《政治学讲义》(东京大学出版会,1999年)。
金泰昌(Kim Tea-Chang),1934年生,公共哲学共重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社会哲学、社会思想比较研究。抵日(1990年)后发表论文,论著:Creating a New History for Future Generations(Kyoto,Japan:Institute for the Integrated Study of Future Generations,1994);Seif and Future Generations(Camb rjdge,UK:The White Horse Press,1999);Co-creating Public Philosophy for Future Generations(UK:AdamantiBe Press Ltd.,1999)。

章节摘录

  论题一 西欧思想史中的公与私  福田欢一  所谓“西方”指的是哪里?很难作出明确回答。简单地说,是欧洲,是西欧。这样又很容易回答,多松的《欧洲的形成》恰好是基于这样的理解写作的。用黑格尔的范畴表述,欧洲是“基督教的日耳曼世界”。  但是,说到“西方思想”,后来人称中世纪时代以后产生的思想是其最重要素材,但作为思想具有明显连续性,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也不能忽视。尽管经过一段伊斯兰统治时期,古希腊、古罗马的语言仍然被延续下来。说到所谓的“文化圈”,用古罗马人的眼光来看,在向还没有文字的、处于野蛮状态的人们传播文化上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同时又使自己的思想得以传播的是基督教。所以,可以说,如果不了解包括基督教在内的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就不能了解西方思想。  ……

图书封面


 公共哲学第1卷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正在读这本书时,听闻了沟口大师驾鹤的消息,这也许也是某种机缘,大师冥冥中引导我,听他将公的思想史娓娓道来。沟口从“公”字的起源开始阐发“公”的含义。公字含义有两种解释系统。一是许慎《说文解字》的系统,以拆分法解释“公”为“背私”,即反对私的含义。一种是从甲骨文字形出发,解释为在广场的两旁站列两排人,可能是首领的广场或宫殿下排列着人的含义。显然从甲骨文出发,是更为贴近地理解“公”字起源含义的路径,但是沟口仍然十分重视许慎的传统,因为许慎“背私”的解释包含了要求平均的意义,而这一层意义在日语中“公”的对应词“おおやけ”中是没有的。因此应当格外引起注意。在这样的思路中,沟口着重发掘了中国关于“公”的思想中“天”=“民意”,要求平均这样的要素,并认为这其中,尤其是宋代以及明末清初的思想中包含了可以同西方公共领域进行对接的内容,是应当引起日本思想界自省的。沟口前辈对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始终不离开将中国思想史作为思考日本思想的方法的路径(方をとして),同时愿景着将中国史研究纳入日本学界的主流(参葛兆光《域外中国学十论》)。因此,在并列地,比较、讨论日本、西欧、中国、伊斯兰、印度的公的思想时,沟口将中国思想中强调平均,强调公共权威来自天意=民意的内容着重发掘出来,以此为参照,批判日本社会的过分原子化,私的过分膨胀。然而作为中国人,不能不自觉地意识到,先生所谓可以同西欧公共领域相对接的思想内容,多少包含有先生的某种憧憬的存在。在现实政治中,天意=民意=公共权威来源,往往是一种事后的追认,中国传统时代的学者,和现在一样在特定的政治环境下是难以认真回答统治权威的来源、行政权威的来源以及权威来源的合法性这一系列问题的,因此到底是在怎样的心境下生产了那些文本,是需要小心对待的。先生始终从中国思想史出发,批判、反省、理解日本精神,将情怀寓于学术之中,而非仅仅将研究作为一种科层体制中的职业、工作,这本身就是一种“公”的精神,是将学术从象牙塔的“私”中解放出来的伟大精神。为安身立命的需要,我们这些后学已不能不将学术异化为科层体制中的技术与职业,但是不应放弃任何将学术还原为天下之公器的机会,譬如这套丛书,积极地打通学术界,是相当值得借鉴的。
  •     “公”在汉语的不同语境中有着丰富的派生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公”字形成的词汇通常与公共性有关,如公民、公众,乃至公共这个词本身。另有一类词,其指向与公共性似乎有关系,但又是含混不清的。比如公产、公事,以及我们口语中常说的“公家的”。如《山东大学堂章程》中说:“公家设立大学堂,是为天下储人才,非为诸生谋进取。”所谓“公家的”可以指公共产品,不过在一般的语境中也可以默认为“政府所有”或者“官家的”这一类理解,因而“公”与“官”并不是明确区分的。而另一方面,即使在企业中属于企业的所有物对于其职员来说也可以认为是“公家的”,在这种语境中“公”则是指向位于私人/个人上位的团体或共同体,而不一定等同于“官”。由于“公民”、“公共”等词显然是从日语翻译西方概念输入现代汉语的,“公”在汉语自身发展逻辑中是否发展出这样的含义,还需要追本溯源,反遡至初民时代予以考察。在甲骨文中,“公”的字形是“ ”,徐中舒先生解释为“象瓮口之形,当为瓮之初文,卜辞中借为王公之公。”因此甲骨文、金文中“公”出现的场合多为指称王公或贵族先祖,这一层含义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也存在。为何瓮可以假意为王公,可能有着瓮代表王公的礼器或地位的意味吧。由此引申,公的含义包括王公、公之宫室。值得注意的是,“公”在甲骨文中就包含了有“宫室”的意味,因此可以说“公”字在起源上便包含了空间(space)、“场”(field)的意义。到了许慎的《说文解字》,则将“公”解为“公。平分也。从八从厶。八猶背也。韓非曰:背厶爲公。”这是一种否定性、外延式的定义方式,并且将“公”的界定与“私”密切地联系起来。因此这里还要厘清一下“私”的缘起,“私”的出现晚于“公”,甲骨文中尚不见“私”字。金文中的“私”通常写作“ ”或“ ”,很像地块的形状。又转写为“ ”,如同绳子圈作一圈的样子。因此韩非子在《五蠹篇》中说“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苍颉固以知之矣。”(据说古本是写作“自营者为厶”的。)“环”和“营”古义都有环绕的意思,因此不论“自环”或是“自营”,都有圈定“属于自己”的范围的含义,“属于自己”的即是与“公”相背离的。不过韩非在这里认为与“私”相背离的“公”,是指战国时代的诸侯君王及其代表的诸侯国,这种理解同甲骨文、金文中王公、公室之“公”有所承继,但和许慎的“八厶为公”应该还是有所区隔的。“私”作为“厶”的假借字,大概是秦汉以后的事情。许慎解释说“禾主人”为“私主人”,可以理解为“私”指代土地出产的所有者(即禾主人,当然也有理解禾的一种的看法)。这里是否包含了物权、甚至产权的意味,不可妄加揣测。可以确定的是,早期“私”的含义有两种解释系统,一是“自环者/自营者”,一是“禾主人”。在我理解,两者都强调了对物或范围的拥有状态罢。(有关“厶”的语源是复杂的公案,本不治上古,这里不再作纠缠。)如果可以这样理解“私”或“厶”的话,韩非《五蠹篇》作为“公”之含义最早的定义源头,其对“公”所进行的否定性定义应当怎样理解呢?沟口雄三先生认为由于“厶”具有“自环”的含义,“背私”或“八厶”便应该是一个“开围”的过程,因而“公”便具有了冲破“私”形成公共、公通的意味,即许慎所说的“平分”。这种意味同“私”的“自环”的意味形成了中国思想脉络中的公—私关系。1998年日本“未来世代财团”资助举办“公共哲学共同研究会”,在第一期论题“比较思想史的脉络看公共问题”中,沟口雄三先生以这样的中国公私观,同日本的公私观进行对照,认为中国“公”的观念中“均分”的面向是日本“公”(おおやけ)的观念中所不具备的,而这种均分的含义则可以通向“天理”、“天下为公”、“公共性”,成为可能同现代公共精神对接的思想资源,日本的公私观念则仅仅具有上位—下位之间的关系。然而仔细考虑韩非在《五蠹篇》中的语境,所谓“背私为公”的“公”其实应当指的是君王以及君王所代表的诸侯国,因此在这里的“公”其实也是等同于“官”的。因此,对于“背私为公”理解为冲破原子化的“私”的状态,毋宁理解为放弃“私”(个人所有)纳入“公”(官方),可能更贴近韩非的本意。因而《五蠹篇》中甚至出现了“公私不并立”这样决然将“公”与“私”对立起来的观念。这种“公”=“官”的理解,一直从战国时代延续下来,不仅对于日本,对于中国也是一种十分强烈的观念。所以在我们所熟知的中国思想传统中,抬高“公”与贬低“私”,可能并非因为“公”所包含的“平均”以及“天下为公”的因素,更多是因为“公”=“官”或“公”=“君”从而要求臣民放弃“私”甚至“奉私事公”。不过沟口先生有一个强烈的观念,即以中国的“公”的观念对日本的“公”的观念进行反思和批判,以达到开启日本“公共性”的目的。这其中包含的,是一份从中国史出发,但又不囿于中国史的思想关怀。对于国人来说,也有同样的心绪。参对西欧、日本甚至伊斯兰式的公私观念,是希望能够达到对中国公私观念的反省与批判。在中国的思想脉络中,“明哲保身”之“私”与“忠国事君”之“公”相互伴生,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现象,如何在此中认真反思、梳理,开启通向健康的公私关系的道路,显然是一项远未完成的事业。在这个意义上说,沟口雄三先生的思考路径,以及佐佐木毅等先生经营的“公共哲学共同研究会”就是相当值得借鉴的方法。针对思想史、经济、科学、环境等不同类型的公共问题,来自不同学科背景、不同源流的学者真诚地进行相互沟通,从中创造新的智识,无论在体制上还是在思想上,都是对公共性的开启,用他们的话说,这是一条通向“活私开公”的道路。[日]佐佐木毅、[韩国]金泰昌主编,《公共哲学丛书》,人民出版社,2009第一卷《公与私的思想史》第二卷《社会科学中的公私问题》第三卷《日本的公与私》第四卷《欧美的公与私》第五卷《国家•人•公共性》第六卷《从经济看公私问题》第七卷《中间团体开创的公共性》第八卷《科学技术与公共性》第九卷《地球环境与公共性》第十卷《21世纪公共哲学的展望》本文刊于【读品】101辑                                 【免费】订阅 点击http://blog.sina.com.cn/dupinjournal 网站订阅框。 或发邮件至dupinjournal@gmail.com订阅                  【读品】下载请前往: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0058403.html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主题之后的讨论实录更精彩
  •     实用性强,获益匪浅
  •     印刷质量比较好。
  •     不错不错,很有启发
  •     经典之作,值得一看
  •     这套《公共哲学》的整体水平不够高,偶有几篇论文稍好一些。
    另外,书的装帧不错!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