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情声色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影视 > 纵情声色

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
ISBN:9787807652250
作者:那里
页数:287页

作者简介

在我的电影随笔中,不曾出现过“观众”——我将其设定为只此一人的“观影者”。当灯光暗下来,所有,都可以忽略不计。
电影,是注视一种。如同文字,是声音一种。在自己的目光和声音里,去努力接近“灵魂”里的真实光影,阅读时间里的伤痛和感动。
秋暮,整理和改写了半年多的电影和音乐笔记将近尾声,如同重新看了许多场旧日电影,听了许多老去的歌谣。
拉塞尔•雅各布比在《不完美的图像》中急切告白:一个丧失了乌托邦渴望的世界是绝望的,没有乌托邦理想就像旅行中没有指南针。
活着,把一些时间、一些情感交付给心爱的电影,多好啊。
电影和音乐对于我来说,就是我恒常日子之外的乌托邦,是我光影交织的理想国。

书籍目录

【纵情声色——那里影音馆】目录

【序言】上帝不会吹萨克斯风:余泽民

【上册:之影】
【引子】黑暗中的如水映像
【入场】纵情——写在《声•色》前面
【剧情】
一老一少一天堂——我看《天堂电影院》
寻梦者的铿锵旅途——我看《我的温尼伯》
一段旅程,从男孩到男人——我看《西服》
野草一样的生命——我看《推小车的人》
一个男人一生中的24小时——我看《樱桃的滋味》
寻找回来的世界——我看《我自己的爱达荷》
云上的浮世绘——我看《云上的日子》
半个怀抱,流浪至死——我看《流浪女》
哭泣,然后微笑——我看《中央车站》
穿越时空的双玉奇缘——我看《阮玲玉》
恍然时间之外的……——我看《你那边几点》
明亮的忧伤——我看《东京日和》
舞!舞!舞!——我看《谈谈情,跳跳舞》
给生命璀璨一个机缘——我看《弗瑞达》
亲爱的亲,秘密的密——我看《亲密》
蚀与狂——我看《全蚀狂爱》
致命的渴慕——我看《魂断威尼斯》
乡愁九歌——关于塔可夫斯基的观影笔记

【花絮】借一部电影,懂得……

【下册:之音】

【序曲】很深的声音

【其一:灵魂歌者】
七月葵倾,八月雍容——我听Sigur Ros
失爱的歌,痛快地唱——写给Annie Lennox
一片叶子坠落的时空——我听Chet Baker
暮色里闪亮的花火——我听Nick Drake
当……孤单或许可以依靠——我听Tom Waits
谁的风笛,凉凉地吹?

【其二:聆听札记】
听,那些老男人在唱歌
原来,你也在这里——纵身时光深处的歌和声音
那些爵士的夜晚
只可以点点滴滴——生命里的七封信
如歌的行板——爱乐九章

【其三:来去的声音】
最是忆莲盛放时——我听林忆莲
琴声中的爱断情伤——我听蔡琴
当你听见这首歌——我听童安格
飞鸟和鱼的爱情豫言——我听齐豫
时光深处的蓝色牛仔——我听迪克牛仔
假如你爱上她的沧桑——我听王雪娥
索性王菲——我听王菲

【其四:旋律一种】
咔!
短歌
长歌

【尾声】音乐一起,夜就深了

【后记】2009•第二本书

编辑推荐

  我不是职业的撰稿人,以后也不会再是,所以能半握在手里的也仅仅是一点热爱了,对电影,对音乐,对文字。虽然来自电影、来自音乐,我却希望它们经由叙述的途径,回归文字。  活着,把一些时间、一些情感交付给心爱的电影和音乐,多好啊!  ——那里

前言

  有一天,上帝不仅睡得很糟心,醒得也很糟心,感到身疲气倦,眼睛生痛。他怀疑自己得了角膜炎,对着浴室的镜子照了好久,他注意到眼球上罩了层薄薄的黏液,于是使劲眨眼,试图把黏液聚剑一起,他转动眼珠,眼珠上布满了难看的血丝。  厨房里,上帝迅速跟母亲完成了那个礼仪性的拥抱,然后坐到餐桌前吃早餐。他一边吃着烤面包片,一边翻看天使从人间发来的巡查报告。上帝知道,他派下去的一个年轻天使迷上了一个名叫安娜的匈牙利女人;他还知道,这个已经怀上第四个孩子的女人,暗恋上了捷克大作家赫拉巴尔。上帝轻轻叹了口气,因为他也爱上了安娜。  “吃饭别老吧唧嘴!”母亲训他。  上帝跟往日一样烦躁地辩解,说他并没有吧唧嘴,他只是在嚼青椒。  早餐之后,上帝趁母亲洗碗的时候悄悄溜出厨房,去到天堂的阳台上朝人间瞭望,看到安娜正在祈祷。他不仅喜欢女人那双斑猫似的眼睛,还喜欢听她唱布鲁斯,甚至把她的歌声视为祈祷。这时,他看到安娜郁闷不乐,很想为她做点什么,想来想去,他决定学吹萨克斯风,为了能让安娜高兴,为了给她吹布鲁斯。于是,上帝降了一场奇怪的瘟疫,将地球上所有的萨克斯风大师招到跟前,最后选中了查理·帕克。上帝为查理又上烟又敬酒,并且忍受着那家伙不敬的揶榆和暴躁的训斥虚心地学习,为了能吹一首悠扬布鲁斯,为了能讨暗恋赫拉巴尔的女人欢心。  但是上帝很笨,死活学不会吹萨克斯风,他用了最大的气力,只吹出了一个粗粝刺耳、毫无天赋可言、令人难以忍受的呜咽声响,“与其说是音乐,不如说是喘息和絮叨,等于承认了自己的失败……这是一个耸人听闻、无可救药、平庸低劣、令人震惊、效果糟糕的安抚之声,这是尢能、唯一与全部”。

内容概要

那里:70后生人,著有散文集《山在那里》。

章节摘录

  1  时间,总是如铁轨一样勇往直前,回忆呢,则是悠悠荡荡的走马灯,转过来,转过去,同样的故事渐渐有了不同的光影。  现在是2008年的冬天了,夜深人静。我在改写9年前的一篇电影随笔,迟迟不能进入,似乎不愿意惊扰什么,于是,只有一段段重温剧中的光影——  一个男人淡淡回望,待走到现实边缘的那一秒,纵身而入……30年一晃而过。  人到中年的导演萨尔瓦多·迪·维塔神情疲惫地回到家里,床上的女人被他吵醒了,说他母亲打来电话,想告诉他,艾佛特明天入葬。  艾佛特?!  萨尔瓦多没有说他是谁,也没有说母亲为什么心急火燎地一定要找到他,告诉他这个“消息”。  侧过身,萨尔瓦多显然无法与枕边的女人分享这半生的记忆。  雷声滚滚,暴雨将至,伴着摇曳的风铃,泛起尘烟的咏唱,静静地漫过来。  话说,遥远的西西里岛上有一个小镇,镇中心有一座小教堂,教堂前面呢,有一家电影院,叫做“天堂戏院”,故事就发生在那里……  2  那是许多年、许多年之前的小托托,他常到教堂为神父帮忙,总是心不在焉地出差错,可是从教堂一出来就立马来了精神。小托托喜爱电影院里的一切,他总是能想尽各种理由,跑到楼上看老放映员艾佛特熟练操作那台神秘的机器。小托托看着艾佛特放映时,晶亮的眼睛中流露出对电影的神往和热爱。

图书封面


 纵情声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序言:上帝不会吹萨克斯风/余泽民】有一天,上帝不仅睡得很糟心,醒得也很糟心,感到身疲气倦,眼睛生痛。他怀疑自己得了角膜炎,对着浴室的镜子照了好久,他注意到眼球上罩了层薄薄的黏液,于是使劲眨眼,试图把黏液聚到一起,他转动眼珠,眼珠上布满了难看的血丝。厨房里,上帝迅速跟母亲完成了那个礼仪性的拥抱,然后坐到餐桌前吃早餐。他一边吃着烤面包片,一边翻看天使从人间发来的巡查报告。上帝知道,他派下去的一个年轻天使迷上了一个名叫安娜的匈牙利女人;他还知道,这个已经怀上第四个孩子的女人,暗恋上了捷克大作家赫拉巴尔。上帝轻轻叹了口气,因为他也爱上了安娜。“吃饭别老吧唧嘴!”母亲训他。上帝跟往日一样烦躁地辩解,说他并没有吧唧嘴,他只是在嚼青椒。早餐之后,上帝趁母亲洗碗的时候悄悄溜出厨房,去到天堂的阳台上朝人间瞭望,看到安娜正在祈祷。他不仅喜欢女人那双斑猫似的眼睛,还喜欢听她唱布鲁斯,甚至把她的歌声视为祈祷。这时,他看到安娜郁闷不乐,很想为她做点什么,想来想去,他决定学吹萨克斯风,为了能让安娜高兴,为了给她吹布鲁斯。于是,上帝降了一场奇怪的瘟疫,将地球上所有的萨克斯风大师招到跟前,最后选中了查理•帕克。上帝为查理又上烟又敬酒,并且忍受着那家伙不敬的揶揄和暴躁的训斥虚心地学习,为了能吹一首悠扬布鲁斯,为了能讨暗恋赫拉巴尔的女人欢心。但是上帝很笨,死活学不会吹萨克斯风,他用了最大的气力,只吹出了一个粗粝刺耳、毫无天赋可言、令人难以忍受的呜咽声响,“与其说是音乐,不如说是喘息和絮叨,等于承认了自己的失败……这是一个耸人听闻、无可救药、平庸低劣、令人震惊、效果糟糕的安抚之声,这是无能、惟一与全部。”这是我正在翻译的匈牙利作家艾斯特哈兹•彼特的小说《赫拉巴尔之书》里的一个情节,既荒唐又可爱,像一个黑色的哲学幽默。万能的上帝只用了六天就造出了天地海洋、日月星辰,造出了飞禽走兽和人类生命,但是,上帝可以放逐人类,惩罚人类,警告人类,甚至派自己的儿子去领引人类,但是如何能让人类高兴?他却无能为力。于是,人类自己发明了音乐、绘画与诗歌,既是自娱,也是自救。如果说上帝真是万能的,那么艺术——这宇宙中的第一万零一种能力,却只掌握在人类自己手里。在《那里的影音馆》里,作者也写了一句同样的顿悟:“可以拯救生命的,或许只是生命本身。”“音乐,或文字可以拯救生命吗?”那里不仅在这本书里提出了这个问题,而且也平心静气地解答了它,答案不在某一句话,而是在一幅幅转换更迭、牵动情愫的声色画面上,在一首首旋律跌宕、贴心贴肺的乐曲中。尤其对我来说,他在万千歌手乐手中偏偏选中了我也熟悉的几个人——冰岛的希格•罗丝、苏格兰的安妮•蓝妮克丝、英国的尼克•德雷克,还有我一度迷恋的法国爵士手切特•贝克,更令我偷喜的是,他还提到了那位曾在艾斯特哈兹的小说里教上帝吹萨克斯风的查理•帕克!虽然,这个名字在那里的书里只是一带而过,只是在讲有不少乐手染上了毒瘾时提了一句,但是既便如此,我仍敏感地在那不经意的一笔中感受到了某种知音的会心。我是学过音乐的,在钢琴键上,在吉他弦上,我都做过十分专情的蹩脚倾诉,在音乐学院读书的时候,我是那么迷恋乐器营造出的特殊氛围,即使看书写信,也都跑到琴房里。但是后来,不管我如何沉溺于写作,或许出于过度的敬畏,我从未做过用文字表述音乐的试尝,在我直觉里,音乐是不可以复述的。学音乐时,我自然读了不少的关于音乐的书,在我来看,那种用画面、故事、玄而又玄的象征物和天花乱坠的形容词注解音乐,总觉得是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顽强努力。所以,当我开始读那里这本书中音乐部分时,我不自觉地感到有点紧张,我想象不出等待我的是什么样的文字。“很深的声音是听不见的,但只要你在听,你就是音乐。”这部分的开场第一句话,那里引用了英国诗人艾略特《四个四重奏》中的哲理诗句,如同一个暗示,顿时缓解了我下意识的紧张,那里写音乐时,并没有费力不讨好地描写音乐本身,而是午夜谈心似的从从容容、恬恬淡淡地勾勒音乐周围的气氛和景致,讲述“我”——这个聆听音乐者的片段思绪。在写切特•贝克的时候,他碎碎几笔,唤出了乐手由于少年才俊才更容易枯萎的灵魂,“湿润,悠长,孤寂,迷乱,声声断断,却有丝丝缕缕的韧带,牵扯着生命卑微的重量,夹杂着所有不屑于谈的往事,风来,雨来,只和烛光下荡漾的身影倾诉,然后像一片深秋的叶子——在老去之前,飘落,飘落。”就这样,我一段段地读了下去,忽紧忽慢,时而沉入,时而走神,但是耳边始终有一个人在絮叨,伴着音乐,一会儿哼唱,一会儿沉默,一会儿微笑。那里许多次提到鲍勃•迪伦,这种时候,我都会忍不住将视线移开屏幕,瞟他一眼,仿佛那里就坐在这间屋里。认识那里,是通过网络,是因为他在我博客上留的一个帖子(我在给他的另一本散文集《山在那里》写序时讲过了),后来我也去了他的博客,读到的第一篇文章,也是这本书里的第一篇——《天堂电影院》,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张照片,黑白的,一群坐在夜里草地上看露天电影的孩子们,他的文字,就像一只只围着灯影翻飞的夜蛾,十分脆弱,十分怀旧。我爱读他并无波澜的细言碎语,偶然掺入一点自己的回忆,有的地方,感觉就像是我自己写的,或者说是,给我写的。想来,我也是个习惯怀旧的人。在写电影的那一部分,那里提到的好几个片子也都是我喜欢的,比如《我自己的爱达荷》、《云上的日子》、《亲密》、《全蚀狂爱》和《魂断威尼斯》。写兰波的那篇《蚀与狂》最为精彩,不仅对影片进行了诠注,而且走进了诗人的内心:“秋天的曼陀林,久久地呜咽,单调忧郁刺伤我的心。”魏尔伦的爱恋显然比兰波更为痴迷,兰波只是一个向往生活在别处的少年——“我的生命不过是温柔的疯狂。”“我忠于所有的爱人。每当我在晚上或清晨独处,都会阖上眼赞颂他们。”魏尔伦表白。“那不是忠贞,只是怀旧。”兰波尖刻地回答。“假若力量带来野蛮,我宁可软弱。”“但你的软弱也同样带着野蛮,你别指望我忠于你。”“那你对我为什么这么苛求?”“因为你贱。”“我从未像爱你这样爱过任何人,我会永远爱你。”“住嘴!”那里的感觉非常敏锐,他捕捉到了这部影片里最精彩的对话。那里的文字不属于那里特煽情的,但只要你细心地读进去,就会感觉到,他的文字更加贴情。他写《弗瑞达》,说“弗瑞达的目光中,有一种箭在弦上的坚定,但在转身之后,却只是孤单的背影,她的画中有一种迷幻的气息,有的惊恐,有的从容,痛苦于她,是作画时必不可少的颜料,至于是黑还是红,我们无法区别。但是那些浓郁的颜色所表现出来的却是蓬勃的生命。”他写《亲密》,说“正如电影海报所描绘的一种状态——男人在女人身后,彼此看不见心灵的窗口。他们既然没有开始以前的开始,也不会有后来以后的后来,他们亲密地拥抱,也只是在拥抱自己的空虚。”他写《天堂电影院》,说“首先是一种发现,发现自己真的爱这部电影,一段成长、情谊和电影之间的旅程。将近三小时安静看完,冷暖自知。这部电影,隔一两年重温一下,可以找到某种源头,再出发。其次有一点失落,如今那样朴素、简陋的电影院几乎消失无影,而与此相对、或同时发生的,那么热情的观众也不复得见。”他写《我的温尼伯》,说“感觉导演积攒了恒久的力气,只为了能够在这一刻心平气静地细说从头。”读那里的这本书,与其说是读一部影评,不如说是读一部日记,影评是针对大众的,日记是针对个人的,即使这本书将面对许多读者,但写作者的讲述方式,是一对一的。就像我们看电影一样,每个观众都隐在黑暗里,投身于银幕的情感世界,哪怕是电影院里的观众密密麻麻,但是那种投入是个体的,是人们彼此不能代替的,是即是述说,也会有所保留的。那里说:“看电影时,我希望自己是一张白纸,不夹杂个人的喜恶,静心体味别样的生命——或许粗糙,或许深刻,或许高尚,或许卑微,或许灿烂,或许暗淡……他们的爱憎自有鲜明的道理。”可以这么说,看电影是一个人的感情能力和理解能力的修塑方式,这个过程是一个私密的心理过程。正如电影院里剧终散场,大家都会下意识地回避彼此的目光,我喜欢这种无声的散场,让我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当然,这种体验在看欧洲电影时经历得最多。书里有一段话我觉得有趣:“我拿出少年时攻读世界名著的劲头儿,一部是一部的,用心观摩,我希望将电影读出味道。这种过程其实很艰涩,远没有看一场娱乐片轻松自在,但是这些欧洲文艺片给我更多的思索,我感知到的喜悦和怅惘渐渐转化成文字,当我重读这些文字时,眼前飞扬着一段又一段鲜活的映像。”说老实话,我很佩服那里这样用研究分析的态度观摩电影,因为我看电影总是随机的,总是不设“情感阈值”的。换句话说,我不会做这样的“傻事儿”,将自己喜爱的和可能喜爱的东西像纪念章一样密密麻麻地别在一块海绵布上让自己眼晕,还要强迫自己比较辨别,完成一项把欣赏转换成文字的计划工程。不过读完那里的文字,我应该承认阅读的收获,发觉自己脑子里增添了一些相对理性的东西,好像一个人长大之后,回顾自己过去的成长。“人就是如此痴心,明知道时间会抹掉一切,还是不放弃痕迹,以图幸存的努力。映像是一个美丽的词,但不虚幻。电影是导演的痕迹,随笔是夜晚的痕迹,窗外的雨是秋天的痕迹,悄然增长的年龄是时光的痕迹……我们都在努力,以图幸存地见证。”是的,一个人仅有一个世界是不够的。“每部电影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里面包容着历史,未来,大地,海洋,一辈子也不可能亲临的某条街,还有在街上生活、流浪的人们。或许会有那么一扇门,可以借此穿越时空,体验变化莫测的人生。”看电影就像一个孩子幻想中的出走,看电影时像电影里的人一样生活,这无疑是一种既冒险又安全的聪明选择。我想,上帝会嫉妒那里的,他也会嫉妒我、你、他(她)等会心的读者。因为我们是短命的凡人,因为我们拥有上帝没有的、让人(让我们自己)快乐的能力。那里的文字就像布鲁斯或爵士乐,表白的不是燃烧的激情,而是一种游弋不定的情绪,这种情绪既是那里的情绪,我们的情绪,也是安娜的情绪,这么说吧:这些文字,代上帝吹了一曲萨克斯风。【2009年4月18日 于布达佩斯】
  •     首先不得不说,这本书里面的电影都很好。有部分看过,部分没看过的。我的初衷也是拿着这本书去发现一些没看过的好电影。第一篇文章刚看的时候很喜欢作者的细腻文笔,但是越后面就越看不下去了。因为我觉得影评这个东西简单明了,有明确的观点就好了。作者铺陈叙述,辞藻华丽优美,但是看起来总没直接去看一本诗集或者去看这部电影畅快。
  •     【1】音乐一起,夜就深了。在我的电影随笔中,不曾出现过“观众”——我将其设定为只此一人的“观影者”。当灯光暗下来,所有,都可以忽略不计。电影,是注视一种。如同文字,是声音一种。在自己的目光和声音里,去努力接近“灵魂”里的真实光影,阅读时间里的伤痛和感动。秋暮,整理和改写了半年多的电影和音乐笔记将近尾声,如同重新看了许多场旧日电影,听了许多老去的歌谣。拉塞尔•雅各布比在《不完美的图像》中急切告白:一个丧失了乌托邦渴望的世界是绝望的,没有乌托邦理想就像旅行中没有指南针。活着,把一些时间、一些情感交付给心爱的电影,多好啊。电影和音乐对于我来说,就是我恒常日子之外的乌托邦,是我光影交织的理想国。【2】看一场电影,好像不仅是一个光影散漫的时刻;听一首歌,也不仅仅是在某段旋律中感觉触动的时刻,那些片段是会独自生长的,在另一个悠远的年代,蓦然闯入记忆里的蔚蓝时空。小庄在一篇书评中说:“一个人一生中可能看掉多少电影?一个爱看电影的人。一个人一生中可能经历多少情感?一个努力去拥有灵魂的人。仄逼的小间,或是空旷的影院,灯光暗下来那一刻,在场者便已作好决定面对人世间最大的孤独、寒冷和绝望。同时,也是面对最大的抚慰、温暖和重生。这庸碌繁忙日常之外有限的一种注视,它的意义真实至此,而又如斯没法确定。也许一切生命活动的本真,无非在找到可以聚集眼光的焦点。以及,注视之外的思索、探询。”他说得异常准确。是一种观影者的体验,关于此刻的时间,情感,或者过往的生命,一定是过往的,因为那里有源源不绝的记忆。爱上记忆或许是危险的,但当他面对长远或片刻的孤独、寒冷和绝望时,他一定会临危不惧,因为记忆里还有同等重量的抚慰、温暖和重生。【3】经常想,对于这些好的电影,或那些好的文字,假如我们错过了该有多么可惜,当然这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对于导演和作者却丝毫不必有任何遗憾,没能接近或深入,只能是路人的缺失。而他们应该无比自信,当时日远去,会有一种坚定的指向/维度/存在,会为他们留驻过往的光线/温度/情感/以及不灭的记忆——正如简贞那一段绝唱——我说人生哪,如果尝过一回痛哭淋漓的风景,写过一篇杜鹃啼血的文章,与一个赏心悦目的人错肩,也就够了……生命最清醉的时候,是将万里长江视为一匹白绢,裂帛。于是,读吧,看吧,遇到好的电影和文字,都是值得庆幸的事。电影或文字就在那里,被我们遇见,被我们珍存。今天又看了特吕弗的《四百击》。关于这部电影中的弗朗索瓦•特吕弗和新浪潮的儿子让-皮埃尔•李奥,我读到的最动情的一段话是来自、或归于毛尖——特吕弗生前,有一段时间,李奥意欲摆脱特吕弗,甚至见面也不打招呼;特吕弗死后,李奥却要依赖精神病医生来维持他和世界的平衡。【4】最初的书名想的是《纵情声色》,是原来的一个专栏,现在觉得不太适用了,因为这些光影之余的字丝毫谈不上纵情,或许《声色背后》才更为准确吧。或许以书稿中的某篇为题,或《欲望苍茫》,或《半首歌谣》……比较称心的是上、下册的编排,《之影》和《之音》两行目录,看上去整齐有序。计有16万字,加上一些必要的电影海报和自绘的插图,大约有20万字的容量。为了方便封面设计,将书稿的名字暂定为《那里的影音馆》,或者作为副题出现,我觉得也好。整理的过程也是衡量过去,回望自己的过程——那些和电影和音乐相伴的日子,那些光影流连的夜晚……在那里,我读到感动,读到忧伤,读到一段又一段故事之外的结局,读到成长途中的隐痛和暗伤,读到蓬勃的、或凋零的生命,读到互为映像的人生。一定,一定要有自己的目光,就像剧情一定要有“情”。光影流连之中的情境一种,大都在夜晚发生——在有雨的夜里,淋漓成梦。【5】我想,这册书稿或封面不管以什么方式来做,一定要有电影的味道,如清冷光线中某个偶然路过的场景。安静,就是所要的主题。为了使其更加完整,最后一项工作就该是封面及内页设计了。用了许多时间翻阅各色电影海报,我比较倾向于咖啡和纯黑,前者温良,后者深重,都是自己所爱。以两种颜色为主色调,先设计了五款封面图样——其一:有如《天堂电影院》里的某个镜头,老式的放映机,似乎还在旋转,光影流转;其二:书桌旁挂的一张小画,许多文字在“他”的注视下渐渐完成;其三:前几天拍的一张照片,窗外的光,半墙的棕榈树影,投射在心底的某种映像;其四:来自一张电影海报,大面积的黑,清澈而神秘的目光;其五:总让我想起儿时的露天电影院,在电影开演前孩子们高高扬起的手臂,留下飘摇的印迹……最为投缘的是最后这种感觉,几道素洁的光从指间穿过,手指好像透明一般,或一种热,或一种冷,都在尺幅之中了。朋友说,那只手让人心里感觉很难受,好像什么也没有一样。我说,是,感觉伸向的只有虚空,想要牢牢地抓住一些什么……像一种召唤。当然这些还都在草图阶段,远远不到最后定稿的时候。其实在为这本书做设计时,隐隐地,似乎有了——在想象中——近乎“完美”的主意。【6】马慧元在《北方人的巴赫》封底上写了:不管这个世界上发生什么、有多少游戏、厌倦和绝望,都有那么一种音乐,温暖持久而真实,与人不离不弃……这些音乐无论多么寂寞,多么少有人知,他们仍然“是一种贴近皮肤的温润的渗透,你要相信他们终将抵达心脏。”请相信,我用时间和生活诚实地验证过。说的人诚心诚意,读的人感动至深。但是我依然清楚,电影或音乐于我还没有达到如此“强度”,他们大都是夜晚的一种——白日里周围的声音太过喧杂,或许只有到了夜深人静时才能听见离“心脏”很近的声音,和渴求。若是在平常的日子里感觉到游戏、厌倦和绝望,我想电影或音乐应该是无能为力的,他能给我一角自如的空间,却无从消弭已经顺利抵达内心的寒意。之所以感动,我想任谁也都愿意相信这种温暖的依托,相信着的、和有所相信的美好时刻。【7】之所以结集,是因为期望告一段落。关于音乐或电影的笔记可能还会再写,但是不会这样去写了。这册书稿里的文字,我追求一种质地,语感,甚至期望营造一种缓缓流淌的语境。总是期望置身于一条“慢慢完成”的路途中,快也好,慢也好,一直向着某个目标前进,从甲地到乙地,稍微偏差也无所谓,只要不南辕北辙就行。在绝对尽力的铺展中,渐渐行走,无限接近,直至未来的某一天抵达。想象一种植物,迅速开放的也会更加迅速地飘零,如樱。我期望所有的文字背面都拥有时间的积淀,是时间里的成长,留影,和告别。最终,把期望放到一边,埋头,写字。《山在那里》是一个段落,这册书稿也是一样,是我在声色背后最为完整地呈现。我不是职业的撰稿人,以后也不会再是,所以能“半握”在手里的也仅仅是一点热爱了,对电影,对音乐,对文字……虽然来自电影、来自音乐,我却希望它们经由叙述的途径,回归文字。我对这些文字很有信心,这并不是某篇文字、甚至某本书带来的,而是日积月累中的渐渐落实。假如面对一个刚结识的人,恰好希望对方了解自己,我会拿出一册书稿说,喏,这是我的十年。以十年做底,或许是可信的。……大概就是这些了。无意间发现,上、下册中分别有《在老电影里,暮色渐合》和《音乐一起,夜就深了》,似乎都是某个斜阳晚照的时分,而旋即而来的另一段属于光影或声音的时分,正在缓缓拉开苍蓝色的帷幕。【其后】感念。这将是我的第二本书,感念河南文艺出版社的编辑陈静给予我的鼓励和无尽的支持,虽是初遇,但感觉有重逢的惊喜。这册书稿之所以能呈现在读者面前,对我来说是陈编辑创造的一个“奇迹”。我几乎能细细丈量出她为这本书付出的辛苦,有着长、宽、高的辛苦。感念余泽民兄第二次为我写序,我从序言中似乎找到一个重新打量“这本书”的角度,我读出字里行间悠荡、交织在一起的、深深的懂得。说真心话,这篇序就是从这本书里长出来的,对于这本书来说,仍是惟一。感念家人默默的支持和宽容,你们给了我一个自由而广阔的空间,让我畅游其中。也感念山南海北诸多文友的相伴相随,期望我们能一同走到更远的地方。今又六月,一场关于光影和声音的大梦,都在其中了。想起《山在那里》后记中说:我需要一个简单的开始。那么,我现在想说的就是:我更需要一种安静的继续。【2009-06-01】

精彩短评 (总计18条)

  •     矫情得我喜欢
  •     还好
  •     还不错 不过关于sigur ros的后摇那一篇矫情的发酸 毕竟是我最喜欢的后摇乐队。。
  •     爵士,即使是悲凉的曲调,但骨子里是暖的。也就是靠着这一腔暖意,地狱了世间的冷。
  •     好像都喜欢借着同性电影抒情,是觉着比起异性恋,同性恋的感情更纯粹真挚么?
  •     装帧设计不错。
  •     有很多自己喜欢的电影
  •     包装很棒啊.拆开是海报。
  •     草草翻了下,这种专业影评不是,观众影评又只是在用粗糙的语言复述故事,这样毫无意义。这本书应该是自费出的吧
  •     没什么好说的,爱的没道理
  •     书手感很好;内容很快就翻完了;听着里面的音乐看着书;还是太文艺太过文艺了。
  •     喜欢配色。蓝、白、红
  •     简单,有趣
  •     没事儿里面挑部电影看一下
  •     设计挺好,内容没怎么看
  •     乐评写得比影评好!
  •     不是影评也不是乐评,是一本长得好看的日记。原谅我没法细看,原谅我一生放荡不羁不是文青
  •     音乐部分还成,电影部分干脆不要提了。令,版面设计真不错。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