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伦·坡集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作品集 > 爱伦·坡集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1995-03-01
ISBN:9787108007995
作者:(美)爱伦·坡
页数:1520页

作者简介

构成这本小书的大部分诗均写于1821年至1822年间,当时作者尚不满十四岁。这些诗篇当然不是为出版者而创作的,为何现在出版这些诗,这只与作者本人有关。对于那些小诗,需要说的只有一句话:它们也许具有太多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味,不过这些诗毕竟出自一名少年之手,这名少年对这个世界尚一无所知,诗只能出自他的心底。    在《贴木儿》一诗中,作者竭力要揭示那种为了实现雄心壮志而不惜用心中最美好的感情去冒险的愚蠢。他意识到诗中有不少谬误,(除了与诗的共性有关者之外)他自信他只需稍费点儿神就能匡谬正误,但笔者不同于他的前辈,他太偏爱自己的少作,以致不愿在“老年”时来修改它们。    笔者不会说他对这些诗的成功将无动于衷——成功或许会鼓励他去进行其它尝试——但他能断言,失败对他早已作出的决定将毫无影响。这是在向评论界挑战——就让这这样吧。

书籍目录

正文  诗歌  序言   序(《帖木儿及其它诗》——1827年)   致××先生的信(《诗集》——1831年)   序(《乌鸦及其它诗》——1845年)  诗   哦,时代!哦,风尚!   致玛格丽特   “致奥克塔维娅”   帖木儿   歌   梦   亡灵   金星   模仿   “诗节”   一个梦   “最快乐的日子”   湖——致——   十四行诗——致科学   阿尔阿拉夫   “神秘的星”   传奇   序曲   致——(“在梦中……”)   致河——   致——(“我不在乎……”   仙境   仙乡   “孤独”   “致艾萨克·利”   伊丽莎白   一首离合诗   “咏乔·洛克”   致海伦   以色拉费   睡美人   不安的山谷   海中之城…… 短篇小说及随笔 汉斯·普法尔历险记 阿·戈·皮姆的故事 罗德曼日记 我发现了——一首散文诗附录 年表 版本略记 注释 篇目索引 首行索引

图书封面


 爱伦·坡集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天才们往往遭受不了尘世的打击,我想用一句比较俗气的话来形容他们:眼里容不下任何一粒小小的沙子。是的,天才们的死让我一次次欲言又止,五味陈杂的心情。折服于他们的才情,心疼他们的遭遇,惋惜他们的早逝,钦佩他们的勇气……他们生来带着异于常人的眼睛,看别人看不到的世界,内心困苦,敏感,挣扎。得不到理解,承认?呵呵,或许他们从没想过这些,也不屑于这些。他们的出现就已经是历史灰暗的天空中划过的最闪亮的星,纵使只是一瞬……纵情酒色奢侈无度,自高自傲不可一世,丧心病狂不可理喻……是的,这就是他们,我想这就是他们的一种寄托,一种方式。世界上的万物,都有权利选择自己面对外界的态度。鸵鸟把头埋进沙子里,蜗牛把身体缩进壳里,刺猬选择缩成一团……混沌模糊,心在颤抖,难熬,挣扎。总要选择一种方法面对。自欺欺人也好,偏执极端也罢……有些虚幻,有些不现实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脱离现实,现实是残忍的,不容置疑,无法改变,不能与之为伴,只能与之为敌。坡临死时候,处于谵妄状态的他被人从车站送到医院,当时他已经生命垂危,或者更确切地说,他已经预知了自己的死亡。最后他恐惧地祷告:上帝救我!然后溘然长逝,结束了他悲惨的一生。死后坡声名大振,然而这一切迟到的荣誉对死者来说又有什么意义。我曾记得梵高在给弟弟文森特的一封信里说他喜欢上了表姐,为她的幸福着想,他宁愿放弃自己不切实际的艺术美梦,宁愿去劳动,养家糊口,因为他太爱她了。和梵高一样,坡坚定地相信自己的作品是完美的,自己的艺术主张和努力迟早会被世人认可。这是天才的自信和倨傲。他们都如愿以偿,可以在墓地里瞑目了。可关于艺术,生命和死亡,恐惧和疯狂的故事,还在这个残缺的世界上轮番上演。 以前的离群索居孤独的隐者隐在深山野外,不理世事,现在他们隐藏在人群之中。前不久,发生了一起杀人案,一个持刀男子砍死砍伤几个人后被警方擒拿住,经过审讯得知,他杀人的动机竟然是极端的厌世而产生报复心理。还有几年前,街头杀人狂事件,凶手被抓住后他向警方坦言他当时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杀人,只觉得不想活下去了,便拿起刀,疯狂地砍向来无辜的人群。大城市的出现,改变了社会的格局!我在农村里长大,村子再大,里面的人也彼此多少是熟知的,这样的一个小社会的氛围或许可制住了许多人疯狂的欲望。但城市的大街上,人头攒动,当你站在里面,犹如处在一望无尽的大海里头,面对人群和面对空无人烟的荒芜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吗?在我心里,有一篇坡另类与众不同的小短篇一直是我十分挚爱的。那就是不过几千字的《哎维奥玛拉》。之所以说他与众不同,因为在这则如诗歌一样美丽抒情的短片里头,没有恐怖血腥,没有阴暗,即使死亡,也变成美丽的神话。那简直就是一首最美的诗歌,在坡创造的黑夜里似一颗清冷的星。《威廉.威尔逊》,那是坡的少年。而《哎维奥玛拉》是坡的童年,也似我们每个人的童年,美丽梦幻,即使悲伤,也渗透着淡淡的美好。
  •     缘起在这里http://www.douban.com/review/1255748/偶然看到了这句话:“活着14000年不是为了权利,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和学习的需求,这种生活真好”,我想起了自己快要遗忘的理想:我一直梦想成为浮士德,有无穷无尽的时间可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永不倦怠…… 这种生活多么单纯啊。紧接着,不再单纯的人立刻想到了坡的《甭甭》。正文当年看《甭甭》,虽然觉得是坡讽刺文章里一贯的有趣和谐谑,却总觉得自己误解了什么,或者没有参透坡的用意——而坡的讽刺文章,讽刺的对象一向是形象鲜明的。今天我忽然从浮士德想起了甭甭,顿时明白了坡的用意。和《浮士德》一样,《甭甭》是一个关于学者灵魂的故事,我甚至怀疑,坡的这篇小说,就是对《浮士德》的戏仿——或者说,对浮士德传说的戏仿。在西方,浮士德的故事,和苏格拉底的《申辩》一样,是一个经常被讨论的母题,马洛也写过《浮士德博士》。甭甭也是学者,和浮士德一样,他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遇到了到处搜集灵魂的魔鬼,坡纪录的就是他们之间的对话。当年浮士德和魔鬼经过艰苦的谈判,才达成了一致,他的要价这么高,我简直怀疑魔鬼是不是做了一笔亏本的买卖。《甭甭》这篇小说里,坡花费了大量笔墨铺陈魔鬼的自吹自擂,但却迟迟不肯进入《浮士德》的核心问题——拿什么交换灵魂?等到甭甭打算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小说已经接近结束。让人发噱的是,当甭甭知道了魔鬼的身份和来意之后,根本没有问魔鬼用来购买他灵魂的条件是什么,就迫不及待地提出,要把自己的灵魂卖给魔鬼。——甭甭这样的“学者”,只要有机会出卖自己的灵魂,心急火燎地甚至不再在意对方的出价,穷形尽相如同既老又丑无人光顾的妓女,又让人想起《儒林外史》当中那些无官时故作清高、有机会争先恐后的儒生。——大概在甭甭看来,灵魂是自己最不值钱的东西,竟然还能拿出来做笔交易,不论换来了什么,他都是稳赚不赔。写到这里,坡干净利落地结束了他的这篇小说,再也不像《浮士德》那样拖泥带水:价格谈妥之后,浮士德的历险刚刚开始,而甭甭却活该结束。魔鬼吃惊而厌恶地看着甭甭,这个盗亦有道的魔鬼,白给的灵魂他根本不要——本来象征性地付一点对价给甭甭大概也就可以了——轻蔑而愤怒地化作一阵青烟,从渴望出卖灵魂的甭甭面前,消失了。尾声后百六十年,坡的祖国,又有波斯纳舌战群儒事,著书《公共知识分子》,继承坡的甭甭主题——虽然波斯纳未必看过坡的《甭甭》——直指知识分子的灵魂问题。无论是媒体还是权力,只要有人出价,这些公共知识分子就出卖自己的灵魂——如今的公共知识分子真可怜,甭甭好歹还见过魔鬼本人呢。从歌德时代到坡的时代再到波斯纳的时代,知识分子的灵魂价格一路走低,大概是因为几百年来,知识的供应已经过度,不再那么值钱了吧。如今的知识分子不会遭到伽利略那样的不幸,这完全是因为他们不再拥有伽利略那样的力量;如今的知识分子不会再要求无尽的时间,他们的好奇心早已消磨殆尽。学术无非为稻粱谋,何苦不拿灵魂换五斗米?
  •     F短信说:“我忽然觉得你有一点爱伦坡式的气质,觉得有点恐怖。”之后又一条:“你脑子里也有通往幽冥世界通往死亡的弦。我刚才在看他小说改编的电影,忽然想到你,被吓了一跳。”“脑子里也有通往幽冥世界通往死亡的弦”这句话说得很精准。一直以来我都想对坡的作品和观念说三道四,却一直找不到一个好的说法来开头。怎么归纳都似乎有偏差。我对坡最大限度的利用,是他对诗歌乃至整个写作、诗意思考(这种用法出于我个人对“思考”一词的拨乱反正)的非常高明、冷静乃至显得有些傲慢的见解。这些见解本身是出自一种颠扑不破的真理传统,而由于他本人的卓越才能和大量杰作而更加具有说服力(而我去利用这一点,这是可笑的)。现在我要试图努力写一写我对坡的小说以及我所能看到的他的整体的创作,所怀有的一些不准确的意见。坡的小说被描述为恐怖的、怪异的,于是他的作品中想象力的成分超过了思考的成分(想象力与思考之间有什么区别吗?它们之间是不是有一条由人们凭空想象出的一种名为“理性”的虚构之物作为界限?在界限的一端是想象力,另一端则是比前者更高明的、其实是同一类事物的东西,“思考”?)。不只一次,我困惑于他小说、随笔中深邃的思想,却又不断被拉回到“这不过是恐怖怪异小说罢了”的逃脱之途径,直到我读到他的散文诗《我发现了》。其序言是这样写的:“对爱我并为我所爱的为数不多的人——对那些爱感觉而不是爱思索的人——对梦幻者以及那些相信梦幻乃唯一现实的人——我奉上这册真言之书并不是因为书中句句是真,而是由于其真中洋溢着美;此乃真之本质。对那些我仅将此书作为一件艺术品奉献的人:——请允许我们把它视为一段传奇;倘若我的要求不算太高的话,或许可把它视为一首诗。我书中所言皆为真理:——所以它不可能消亡:——即或它今天遭践踏而消亡,有朝一日它也会‘复活并永生’。”在《我发现了》里,集合了坡曾经不连贯、不完整地发表在他的小说(《催眠启示录》里有《我发现了》里的论点的基本原型)里的种种“奇谈怪论”,那些多少显得有些惊人的论点并非为了吸引、吓唬那些喜欢读他的恐怖怪异小说的读者而凭空捏造,而是他费尽一生的时间和精力而苦苦思索出的“伪科学”。是他这样一个具有着罕见天赋的人所走的一条令人费解的道路。但这还不是全部。如果仅仅把坡看做一个在人类19世纪技术进步的洪流中一个软弱、敏感并耽于幻想的诗人,则是不公正的。这一点并不难做到,虽然这种做法对天赋的要求之高,难以找到满足条件的个体。坡在他的每一篇小说、诗歌、剧本以及随笔中,都朝向一个真正的问题。这一点是难以做到的,正如莎士比亚所选择的通俗故事,在平庸的作家手上只是一次情变本身,而在莎士比亚笔下就是命运。最简单的例子,《威廉·威尔逊》讲述一个纨绔子弟的故事,从他年幼到青年时期,他作恶多端,具有一切的恶习,而他从他童年开始最讨厌的一件事就是,他有一个同学和他同名同姓,在他最风光得意的恶作剧中,总是暗暗和他捣乱。到他成年后终于逃脱了这个噩梦后,一天他正在寻欢作乐,那个可恶的同名同姓的家伙忽然再次出现在他面前。在一场冲突后,威廉·威尔逊决定要和这个讨厌的家伙决斗。当他终于成功的杀死了对手,却发现那正是镜中的自己。一个愚昧的寓言逻辑?是的。这个现代寓言如此精巧,充斥了似乎合情合理的现代经过科学洗礼的思维,却仍被坡归结于一个神话的结局。坡在小说里写到了死亡、罪恶、瘟疫、鬼魂,但他又不是一个复活古代朴素神话氛围的作家,他对人的精神世界做了天才地关注与分析。《贝蕾妮斯》、《玛丽·罗热疑案》、《泄密的心》在精神分析学被提出之前,非常准确地意识到并描绘了人类潜意识活动。他最杰出的小说《人群中的人》与他其他的恐怖怪异小说相比,似乎缺少一些炫人耳目的元素,通篇几乎是现实主义的典范,但其中对那个人群中的人所做的近乎神奇的描述,对那个人群中的人进行的近乎天启的判断,则是对即将开始的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寓言式的预言。就这一点,波德莱尔一定受到了不少启发。这个“人群中的人”的形象成为20世纪现代文学中一个始终没有出场的重要人物。他是20世纪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如果他们不发生类似于卡夫卡《变形记》中的变异的话。坡的小说没有关于通常的“死后得救”这一主题。在大量的关于死亡主题(瘟疫和鬼魂也间接的并入这一主题,罪恶则是对死亡的既恐惧又向往的矛盾情绪的变形)的小说中,坡絮絮不休地探讨着各种死法、各种死因以及肉体的各种死后境遇。对死亡全面、巨细无遗的关注与描绘,使坡的小说具有一种与丑恶、肮脏和欲望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联系几乎是本质性的。对于这一点,坡的创作本身就是无可反驳的铁证。因此,坡理所当然地应该被贴上颓废、病态的标签。但即便如此,“死后得救”却是坡始终关心的一个命题。坡的小说里充斥了在此生关于死后不能得救的焦虑幻想——对坡来说,死后得救并非一个无须证明、顺其自然的结局。显而易见的是,他也无法证明这一点。而究竟是否需要证明这一点,也是一个时代性的命题。与坡同时代,同样是以怪异、罪恶和异教(在坡的时代以及国家环境中,异教已经不再是那么重要的概念,但坡小说中大量的东方宗教、犹太信仰以及清教之前的宗教意象仍显得非常引人注目)为主要题材的法国人梅里美,在《卡门》中以极大的能量赞美了异教的死亡态度,在《唐璜》中则以反讽的笔调描绘了选择虔诚的低廉代价和可观回报。坡的小说始终在死亡这一事件四周的不远处周旋,却难以靠近死亡对他来说所意味着的真正重大的问题——他真正感到困难的是如何去面对这一问题,如何去做出一个可能更接近他真实想法的回答。而他的真实想法究竟是什么,这也是困惑着他的一个问题。他花费大量的笔墨去描绘的关于人类精神活动的种种现象,探究人类精神活动的种种癖好。相比之下,他对物质世界的态度则显得略带微嘲,这一切是命定将会失去的。作为一个有天赋的作家,他的使命是去追寻人类生活中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但价值究竟是什么他却无法回答。这就是坡作为一个现代作家所真正感到无能为力的吧?坡在《我发现了》这篇典型的伪科学笔记文章的附记中,对灵魂不灭、物质永恒做出了自己的阐释和并从而表达出了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作信仰的东西。他以天才的敏锐意识到的问题被他天才的想象力解决了,有了这样一种答案,“因想到将失去自我本体而产生的痛苦便会马上平息。为了上帝是一切的一切,每个人都必须成为上帝。”在半条腿跨进了现代的门槛的坡那里,他罕见的领悟能力和思辩能力似乎成为一种负担,他的时代和自身所具有的接受能力使他不得不预感到并提前经受了未来时代必将出现的问题。在他有生之年,他作出了所有可能的努力,从科学的角度去探究人类的大脑与神经,并从神学的角度做出了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强度的想象与抒情。2004-8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自恋的爱尔兰男爵和法国佬争相追求一个漂亮的寡妇,并始终坚持相信寡妇爱他的闹剧。
  •     去年海运书,猛然又见到这套,似乎还是高中时某人送我,那时侯多喜欢爱伦坡啊,残酷青春,最喜欢残酷又美丽的故事,同理那时侯我很爱屠格涅夫的中短篇小说
  •     好美的诗
  •     !!!!!!!!!!!!
  •     见过的最全的中文翻译爱伦坡集,翻译文字也很美,非常想要购入的一本
  •     爱伦坡也是我读书生涯当中最爱的作家
  •     “Never more.”
  •     阴暗和戏谑是他一贯的风格。
  •     哥特式恐怖凸显现代人内心的无力与恐惧
  •     10年前买的,4折,现在竟然炒到近300,不过对于伟大多艾伦坡来说,卖多贵都值!
  •     《致——》 :我不在乎我尘世的命运只有少许的尘缘, 我不在乎我多年的爱情被忘却在恨的瞬间:我不悲叹我孤寂的爱人,生活得比我快活。但我悲叹你为我而伤心,我仅仅是一名过客。《孤独》:而我爱的一切——我独自去爱。在紫色的雾霭中,在迢迢远方,在景色消失的天边——只有你。莫非是命运(它也名叫悲伤)。
  •     目前最全
  •     蛮难读的
  •     他像一个梦,绘满了黑色的花纹与漩涡
  •     坡先生的眼睛像是高悬于天幕的星,他能看到午夜,风,和恐惧。
  •     侦探小说的开山鼻祖 喜欢故事的哥特调调。。
  •     上周把只有这版收录的坡的长篇补完了,果然坡还是写短篇就好。总体来说这套版本的意义绝不止5星。
  •     短篇故事很有意思,大多数的故事没有任何道德评判,很有特点。
  •     Enough is enough.
  •     神秘的“美国乌鸦” 爱伦坡~
  •     收录了坡绝大部分诗歌与故事,可能有些注释没有马博特(Mabbott)版本的那么详细。不过马博特的一些外文英译也被编者采纳。应该是中文版本中注释最为权威的了。此外我很钦佩曹明伦老师的译笔。
  •     喜欢坡的人,没有这套书是说不过去的。
  •     小学音乐老师用多余课时讲了莫格街案件,吓尿的感觉留存至今
  •     非常完整的收录了爱伦坡的诗歌和故事,而且翻译也都还不错。唯一一个缺陷就是注释全在后面....
  •      Allan Poe~
  •     三联还是良心的
  •     犹如即将坍塌的房子
  •     真正的大师,对人的刻画,很值一读
  •     快20年了,啥时候再版呢?
  •     我有电子版!!!!!!!!!!!!!!!!!!!!但是清晰度不大好
  •     很有自己的观点,看生活的角度不同,犯罪心理细腻
  •     阴森
  •     无论把他归到哪个派别都觉得委屈了他,三言两句无法总结他,能达到这个级别对我来说才是大师!
  •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
  •     通过写论文,反而觉得孙法理翻译的几个短篇比这本书里翻译得好_(:з」∠)_
  •     为什么乌鸦像写字台?because Poe wrote on both ;-)
  •     虽然作为鼻祖值得赞叹,还是有很多不足,不过经典就是经典
  •     最佳。
  •     有两本书 图书馆借的 全部看完了 真的喜欢爱伦坡 所以毕业论文也写的有关爱伦坡的一篇小说 算是极其幸运的又碰见了很支持的导师 感动 其实也想有套纸质版的 但是去搜发现没有 啊
  •     看完后我的文笔和这本书同步了
  •     漫漫长夜 感谢坡的小说带给我有想象力的恐惧刺激肾上腺素 无眠而多思
  •     逻辑思路什么的都很好,就是情节有点诡异和恐怖
  •     读过 非常好 珍藏
  •     欣赏不了。
  •     再版无望吧,那套Lovecraft的中译本无望吧
  •     原来只读过他的推理小说,没想到其他作品亦是不能赞一词,果然经典就是经典,大师就是大师
  •     翻译不好真的很糟糕
  •     很全
  •     天才
  •     爱伦坡是个天才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