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仙配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作品集 > 天仙配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
ISBN:9787020069040
作者:王安忆
页数:281页页

作者简介

《天仙配》收录了王安忆从1997年到2000年这几年里所有的短篇小说,值得细细阅读,也值得久久珍藏。《长恨歌》可谓是王安忆泼洒文字的极致,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而与她的长篇有着显著不同的短篇小说也有另番味道,每个小说每个字都自然地舒缓地滋生出来,没有强求,安静从容,是真性情的流露。《天仙配》
自序:论长道短
蚌埠
天仙配
千人一面
小东西
杭州
轮渡上
聚沙成塔
遗民
大学生
小饭店
酒徒
喜宴
屋顶上的童话
从黑夜出发——屋顶上的童话(二)
流星划过天际——屋顶上的童话(三)
纵身一跳——屋顶上的童话(四)
剃度——屋顶上的童话(五)
开会
青年突击队
招工
艺人之死
冬天的聚会
花园的小红
小邵
王汉芳
陆地上的漂流瓶
伴你同行
比邻而居

书籍目录

自序:论长道短蚌埠天仙配千人一面小东西杭州轮渡上聚沙成塔遗民大学生小饭店酒徒 喜宴屋顶上的童话从黑夜出发——屋顶上的童话(二)流星划过天际——屋顶上的童话(三)纵身一跳——屋顶上的童话(四)剃度——屋顶上的童话(五)开会青年突击队招工艺人之死冬天的聚会花园的小红小邵王汉芳陆地上的漂流瓶伴你同行比邻而居

编辑推荐

  《王安忆短篇小说编年卷3:天仙配(1997-2000)》是作者的短篇小说集。短篇小说在我的写作里,特别地突出了文体的挑战,它使文体变成显学。由于先天上的与它有隔阂,就更可客观对待。它并不是我写作的主要部分。有时候,它似乎是作为反证存在,反证出什么不是短篇,而什么是中篇和长篇。由于对文体的自觉性,难免会有匠气,那是伤小说之身的。可不管怎么样,也是一个字本个字定下的手工活,到底流露的是真性情;集起来这么一堆,也是一堆真岁月。这就又离开了文本的话题,是渡过我三十年写作的一条河。——王安忆

前言

  短篇小说在我并不是十分适合的体裁,所以当数点排列,发现竟有一百多篇的积累,就感到意外了,不禁要认真检讨写作短篇的经过和得失。漫漫回想,写作短篇小说大约可划分如此一些阶段——第一个阶段,其实是我写作的起步阶段。和很多写作者一样,短篇小说,尤其写儿童的短篇小说,往往是用来做练习,因内容浅近,篇幅轻巧而比较容易掌握。我第一篇小说,《谁是未来的中队长》,发表于一九七九年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主办的《少年文艺》,六千字数。在第一次写小说的人来说,这已经是个了不得的工程,根本顾不上结构、布局,单是要编圆一个故事,就很费周折了。那种三百字一页的格子稿纸,十张三千字,二十张六千字,厚厚的一叠,颇有些份量,相当的成就感了。在写了几篇六千字以内的儿童小说以后,我尝试写作的第一篇所谓成人小说,《雨,沙沙沙》,也是六千字。此时,在六千字内,似乎调停自如:开局,展现,高潮,收蓬,多少有些套路,只是不自知罢了。事实上,这对于我已是个极限,超出这规模,恐怕就不怎么好收拾了。我说《雨,沙沙沙》是成人小说,从文学的角度,小说也许不能分"儿童"与"成人",但在具体到个人的写作处境中,这个区别还是有意味的。儿童小说中的教育目的不可否认,特别是当我在《儿童时代》杂志社做编辑,去小学校调查、采写、收集意见、组织活动,是我们的日常工作,尽管小说只是业余的写作,但不可避免地,现实的学校生活提供了针对性的主题,这些主题的范围有限,同时和我的个人经验也有一定的距离,从严格意义上说,在我,儿童小说还不能完全算作小说创作,它们更接近于习作。

内容概要

王安忆,1954年出生于南京,原籍福建省同安县。1955年随母移居上海。1970年到安徽五河插队。1972年考入江苏省徐州地区文工团,任乐队演奏员。
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1978年调上海中国福利会《儿童时代》杂志社任编辑。1980年入中国作协第五期文学讲习所学习。因发表短篇小说《雨,沙沙沙》等雯雯系列小说而引人注目。1987年调上海作家协会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
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复旦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作协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
著有短篇小说集《雨,沙沙沙》、《流逝》、《小鲍庄》、《尾声》、《荒山之恋》、《海上繁华梦》、《神圣祭坛》、《乌托邦诗篇》等,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水十三章》、《米尼》、《纪实与虚构》、《长恨歌》、《富萍》、《桃之夭夭》、《遍地枭雄》、《启蒙时代》等。其中《本次列车终冬》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流逝》、《小鲍庄》分获1981-1982年和1985-1986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长恨歌》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其作品在海内外都有较大影响

章节摘录

  我们从来不会追究我们所生活的地方的历史。我们追究历史的地方,总是那些与我们无关的,比如旅游地,或者某一处偶然的途经之地。现实的生活占据了我们的注意力,历史显得虚无缥渺,它走不进我们的视线,它是供给闲适的身在事外的心情去追问的。过了许多年.我从《清史稿》上看到,我插队所在的安徽五河县,在清代是著名的产酒之乡。这才想起满城的酒糟酸气,县城的水泥路上,铺满了厚厚的酒糟,在阳光下发着酵。我从没想过它的来历,迫在眉睫的生计遮住了我的眼睛。  蚌埠这城市的历史,我也不知道。但知道它对于我插队地方的农民们,是一个重要的大码头,它使得孤陋寡闻的农民,变得见多识广了。无论是多么遥远陌生的地方,由于有了蚌埠,就变得容易了解了。农民们说:哦,是从蚌埠往北。或者,从蚌埠往南。我所来自的上海,农民们在广阔无际的麦田里转了一个圈,便明白了方向:不是从蚌埠上船的吗?那么就是在东边。他们粗黑的捏锄把的手指在耀眼的阳光下,肯定地一点,上海就有了。  他们中间只有极少数的几个,去过蚌埠,可是每日里,他们都听见来自蚌埠和去往蚌埠的轮船汽笛。尤其是在远离村庄的农田,由于天地广阔,悠长的汽笛便自由地飘荡过来,早一次,晚一次。船是从大柳巷到蚌埠。一早从大柳巷出发,傍晚才可到蚌埠,反过来也一样。五河码头是大柳巷之后的第二站,所以,当汽笛传来时,日头已经高了。下午呢,日头也还高着,人们都在田里忙着。当然,这是指天长夜短的春夏季节,冬天就不同了。假如是下雪天,人们不出工,一日只烧两次锅,大部分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偶然的,汽笛也会传进耳里。于是,雪封的村庄不再是离群索居的了。  往来于蚌埠的船上,午饭供应的是面条和面包。面条是一角二分…碗,面包八分一个。面包自然是稀罕物,面条因是机压面,便也稀罕了。这两件吃食散发着蚌埠的光辉,倘若有人从蚌埠来,是必要问的:喝面条了吗?吃面包了吗?其实,面条是寡淡无盐的,面包则是粘牙的,是面焐了,还是面没烤熟。再加上盈耳的马达声,布满痰迹的水泥地,充斥着蒜韭气的底舱,这就是航程的全部内容。然而,等船靠岸,叮叮当当地下了锚,缆绳在船和码头之间抛去.穿着橡胶防水裤的水手迈着大步走来走去,将码头上的铺板踩得咚咚响,跳板架起来了。一切准备就绪,铁链解开,人们一涌而出,跳板在脚下有节奏地震颤着。气氛不觉有些激越,航程中的抑郁扫清了。  从上海回五河,为了搭乘一日一班的轮船,我们必须在凌晨三、四点时抵达蚌埠,再赶往船码头。这时,整座城市还在黎明前最好睡的时分,石板地上响着我们急促的零落的脚步声,使得离家远行更显得凄凉。由于空气中的煤屑和烟尘,路灯是昏暗和浑浊的,建筑物隐在黑暗之中.偶然有一扇窗户亮着,就像一只暗中洞察的眼睛。码头售票处是大亮着灯光,却是更加剧了夜的深沉,窗口蜿蜒的长队叫人沮丧,强打精神,终于买了票,通过检票口,已经有了淡薄的天光。电线杆子在晨曦中最鲜明,是平面的线条,有一种早期工业社会的气息。  我似乎从来没有看见过蚌埠码头的全貌,只有一些细节像钉子一样,坚固地扎在心底。比如跳板的木格底下,滞重的水波。水是黄绿色的,一股一股地滚动,是稠厚的印象。此时。天光初亮。景物均是苍白的,但是轮廓清晰,人心是一种空明,万念皆休的宁静。机械地走过跳板,好像是一个自己在看着另一个自已动作。起锚的叮当总是特别的醒耳,敲击着迟钝的知觉,可也是隔膜的。几乎所有的航程,我都是坚持在船舷的甲板上度过。现在,船下的水波呈现扇形,被螺旋桨一股一股推开。水依然是黄绿的,离清澈差得远呢,但毕竟稀薄了,竟有了些粼粼的波光,因为太阳出来了。  太阳离开了地面,升到了河岸的柳树丛里,船行驶着,一轮火红的太阳跟随着船,穿行在柳行间。这情景是难得的瑰丽,它缓和心情,使尖锐的悲哀变成了温存的伤感。于是,绷紧的神经松弛下来,眼泪涌上眼眶。这是淮河最富诗情的一刻。可是转眼间,太阳升上柳树梢,又离开去,到了天空。没了柳行作参照,看上去,太阳不再紧随船尾,而是停驻的状态。在强烈光芒的照耀下,一切又都变得苍白了,而且有些脆弱似的。河水是惨白的,轮船在上面投下薄削的影子。这条河,很少给我们浪漫情怀。在黑龙江的知青,喜欢用“北大荒”称呼他们生活过的地方,内蒙的知青则用“草原”的说法,这些名称都流露出抒情的意思。而我们安徽的知青,从来不用“淮河畔”来叫这个地方,虽然这条河贯穿整个省份。这是一条枯乏的河,两岸的景色很单调。位居中游的蚌埠,则以钢铁,水泥,煤烟,给这条河增添了灰暗沉重的颜色。汽笛在蚌埠铅灰色的屋顶上回荡,与在五河乡间的迂回,效果完全不同。这汽笛使蚌埠的天空更显得压抑,沉郁。河流从它脚下经过,步态缓慢,表情呆滞。  火车是从蚌埠的心脏穿过,车轮撞击铁轨,哐当哐当地响,内燃机车头喷吐着黑烟。还有车头与车厢衔接的那一声,也是斩钉截铁的。夜半时分,你几乎能看见沉沉欲睡的车厢情景:列车员在走廊问穿行,踢碰着熟睡的旅客的脚,灯光明亮,使人们的倦容更加一目了然,口涎从半张的嘴角缓缓流下。车从沉睡的城市开过,震动着人们的睡眠,就像一股强劲、粗砺的狂风掠过。  对于我们,车站是和码头一样重要的场所,我们就是为了这,才涉足蚌埠。否则,为什么呢?我们和它无亲无缘。我们是名副其实的这个城市的过客。这城市是我们的中转地。正与码头给我的印象相反,铁路总是以全貌进入视线,细节是不存在的。我似乎总是站在一一个类似旱桥的高处,俯瞰铁路。它们像一束钢丝,有时捏紧一把,又有时撒开来,各向各处,然后再捏紧了。甚至交错纠集,之后还是漫地撒开。我看它看得不很真切,与它之间隔着厚厚的煤烟,煤烟蒙住了钢铁的光亮。烟尘弥漫中,养路工,检修工在铁轨上跨来跨去,用锤子击打钢轨,声音却被风吹散了。好像是无声无息,又好像是被一个巨大的轰鸣笼罩了,声响被压住了。前方是迷蒙的,铁轨就交织着分散着消失在那里。

图书封面


 天仙配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33条)

  •     王安忆的小说还是值得一看的
  •     深。屋顶上的童话系列,很奇幻。
  •     很喜欢的王安忆
  •     可能要放在当时的年代才能体会个中滋味吧 也是我智慧有限 读不出什么
  •     《天仙配》《姊妹行》是好故事。
  •     还是知青生活写得最好,当代城市生活的几篇有些精巧的想象力,可惜不大能打动人。
  •     我为了 天仙配 这一个故事买了整本书,也只有这一个故事好看....
  •     她说《长恨歌》是她泼洒文字的极致。确实中肯。短篇是读不下去的,像炒豆子,不咸不辣又不甜,一点点香味并不诱人,多吃上两粒,要木掉的。
  •     质量不错,价格可以,恭喜发财!
  •     感觉好有做练习的FU
  •     天仙配
  •     中间有几篇看得很乏味,大概是相似的题材太多。。
  •     质量很好,我喜欢。
  •     很感人
  •     69年初中毕业然后下放插队的人用“这是一个极为粗暴的地方,它在不经意不经意中伤害了我们纯洁柔软的心”的语句描述公共澡堂居然还能因为一本无病呻吟的《长恨歌》被捧上神坛做鞋都去吃屎吧
  •     安静从容
  •     最喜欢其中的《天仙配》一篇。
  •     蚌埠 感觉一般,倒是写知青生活的淮北农村与小镇的那几篇很让我动心。和贾平凹莫言不一样的又一个农村世界。棣花镇、高密乡之外,还应该有五河县。而且和小鲍庄的感觉还不太一样。怕正是因为有那样的乡村生活,才能让她写出上海此世的长恨歌和前生的天香。语言虽然如她所说已然很克制,但还是很密而腻,目眩神移,不可久读。
  •     终于看到“天仙配”了。
  •     王安忆是当代中国名位最高但短篇小说写得最烂的作家
  •     部分无趣的我终于洒脱地跳过了,觉得很好,光看完也没什么意思。 里面的千人一面哈哈哈就是高级黑。
  •     经历了该经历的一切,她也是属于上海的。
  •     还好吧,王安忆喜欢于平凡事中表达宏大题材。至于有习作的FU,可以理解,作者收录的很多文章都是她当时的习作,水平是有所不同。
  •     很生活很温暖
  •     生死,分离。
  •     我想,村长也是很负责任的吧,要不然又怎么会照顾好矛盾对立的双方的情绪呢?喜喜和李书玉确实很有缘,他们也确实配叫做天仙配了。
  •     王安忆的短篇蛮好的呀
  •     喜欢聚沙成塔~
  •     天仙配(1997-2000)
  •     只读了天仙配,有点仓促之感
  •     读了一半,突然就读不下去了。一般的短篇小说都是写意画,王安忆这是工笔,她精心描绘,结果只有一个鸟翅膀。PS 屋顶上的童话比较深、。。。
  •     换个新版本重新读一次,很喜欢《蚌埠》。
  •     姑娘好像一转身就老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