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中国当代小说 > 玉米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6
ISBN:9787562462200
作者:毕飞宇
页数:260页

作者简介

2010年度英仕曼亚洲文学奖、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
对文革时期中国家庭和乡村生活进行了一次激动人心的探索,作家在一个扣人心弦的家庭冲突和爱情故事中,天衣无缝地游走于史诗般的宏大叙述和深入细腻的描写之间,既气势磅礴又精妙细微,不仅勾勒出个体的生活,同时还呈现了整个社会的全貌。              —— 2010年度英仕曼亚洲文学奖授奖辞
本书描述了玉米、玉秀、玉秧三姐妹不同的人生轨迹和她们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奇特关系,透视了家常场景下一颗颗神不守舍、暗藏杀机的女性灵魂,揭示出在一个贫瘠时代,权力对人性的腐蚀。

书籍目录

001 第一部 玉米
077 第二部 玉秀
171 第三部 玉秧
253 后 记

前言

  我时时刻刻在和这个世界较劲,然后,隔三差五弄出一本书来。我较劲的方式很简单,尽一切可能让我感兴趣的事情发生在我的内心。二十年了,我一直都在重复这件事。  我所理解的创造就是重复。对我来说,没有一次重复是一样的。正如我的健身教练所要求的那样——重复一次,八;再重复一次,九;再重复一次,十。杠铃是一样的,重量是一样的,我的每一个动作也是一样。可是,只有我知道,这里的“一样”是多么地不一样。第一下,我游刃有余,第三下,我余勇可贾,到了第十下,我必须使出我全部的力量,为此,我的血管爬满了我的身体。  我轻。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个,我知道我有多轻。谢天谢地,不只是我一个人能够体会并表达这种轻。在我还很年轻的时候,我第一次从昆德拉那里听说了这样的感受,他使用了一个令人窒息的词:不能承受。我为此感动了很久。  轻的人却又是勇敢的,具体的表现是他从来不惧怕重量。这有点矛盾了。这不矛盾。中国的老百姓用极度俚俗的语言揭示了这个矛盾的人生哲学,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内容概要

毕飞宇,1964年1月生于江苏兴化。1987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同年赴南京任教。1992年调入《南京日报》社,从事新闻采访、编辑工作。1998年入江苏省作家协会。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小说创作,代表作有《玉米》、《青衣》、《平原》、《推拿》等。

媒体关注与评论

  对文革时期中国家庭和乡村生活进行了一次激动人心的探索,作家在一个扣人心弦的家庭冲突和爱情故事中,天衣无缝地游走于史诗般的宏大叙述和深入细腻的描写之间,既气势磅礴又精妙细微,不仅勾勒出个体的生活,同时还呈现了整个社会的全貌。  ——2010年度英仕曼亚洲文学奖授奖辞

章节摘录

  玉米的到来把故事推向了高潮。玉米被人们拖回来了。王红兵早就被女人们抢过去抱走了。人们同样给玉米让开了一道缝隙。这一幕人们盼望已久了。只有这一幕看到了,大伙儿才能够放心。玉米被人拥着,推着两条腿一左一右地在地上走,其实是别人的力量,她的身子几乎后仰了。到了家门口,玉米胆怯了,不走。两个胆子大的闺女把玉米一直推到彭国梁的面前,人们以为彭国梁又要给玉米敬军礼了,没有。四周静悄悄的。彭国梁不仅没有敬礼,甚至没有立正,差不多也没了站相,只是不停地咧嘴,又不停地吃力地抿上。玉米迅速地瞥了一眼彭国梁,看到了他的神情,玉米放心了,但是人已经羞得不成样子。腰那一把像蛇。玉米的脸庞红彤彤的,把眼珠子衬得更黑,亮闪闪地到处躲。可怜极了。门外的人再也没有想到玉米会这样扭捏,一点都不像玉米。他们想,到底还是个姑娘家。门外的人一起哄了几声,高潮过去了,气氛轻松下来了。他们为彭国梁高兴,但主要的还是为了玉米。  王连方来到门口敬烟,是男人都有份儿。王连方最后给张如俊的儿子也敬了一根,如俊的儿子被如俊家的抱在怀里,傻头傻脑的。王连方把香烟夹到他的耳朵上,说:“带回去给你老子抽。”人们没有想到王支书这样客气,都说笑话了。门口响起了一阵大笑。气氛相当地好。王连方对着门外掸了掸手,人们散去了。王连方关上门,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

图书封面


 玉米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玉米》写了三个女人,玉米目睹感知着权力和性在男女之间的微妙制衡,进而成为那类说不上自己也会讨厌的女人。玉秀像是天生就懂得用自己的美貌和身体为资本,但终究敌不过不完整和无权。玉秧普通沉默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师范走出农村,却无法摆脱乡下人的身份,面对没有凶手的罪案却敌不过心魔选择承认。通过三个女人,写的是当代农村的愚昧、固守、牢不可破的权力意识、原始的血性和欲望……而这些不仅是农村,也是整个当代中国的真实写照。虽然不喜欢甚至排斥作者在文中表现的女性观,但细想却觉得这也是不可规避甚至难以否认的事实——女人只有依附男人才能证明自我的存在,唯有通过美貌、身体、性、生育获取自己的地位,女性的知识和自立在愚昧的农村(不妨范围大一些:愚昧的中国人)通通不奏效,没有地位和男人,女性只是一座孤岛;而依傍则是让女人深陷自己身体的泥沼,越挣扎只会陷得越深。这也是我觉得这部小说最深的悲剧性所在。除此之外,毕飞宇老师的语言给人一种新鲜的体认:大胆生动,粗糙而不粗鄙,明晓中又带有女性心理般的含蓄。同时对三位女性的心理把握也值得玩味,显示出全知视角的同时又保留着最细微处的出乎意料,文字很值得把玩。-------------------------------摘录分割线----------------------------1.长幼不只是生命的次序,有时候还是生命的深度和宽度。说到底成长是需要机遇的,成长的进度只靠光阴有时候反而难以弥补。2.玉米要的其实只是听话。听了一次,就有两次,有了两次,就有三次。三次以后,她也就习惯了,自然了。所以第一次听话是最最要紧的。权利就是在别人听话的时候产生的,又通过要求别人听话而显示出来。3.“手拉手”,这三个字真的是一根棍子,是一根擀面杖,玉米每读一遍都要从她松软的身子上碾过一遍。玉米的身子几乎铺开来,十分被动却又十分心甘情愿地越来越轻、越来越薄。玉米已经没有一点力气了,面色苍白,扶在树干上吃力地喘息。4.玉米压抑住自己。她的一腔柔情像满天的月光,铺满了院子,清清楚楚,玉米一伸手地上就会有手的影子。但是,玉米逮不住它们,抓一把,张开来还是五只指头。玉米不能把满天的月光装到信封里去。玉米悄悄偷来了玉叶的《新华字典》,可是这又有什么用?字典就在手头,玉米却不会用它。那些不会写的字全是水里的鱼,你知道它们就在水的下面,可哪一条也不属于你。这是怎样的费心与伤神。5.稻草被火钳架到火柱子上去,跳跃了一下,柔软了,透明了,鲜艳了,变成了光与热,两个人的脸庞和胸口都被炉膛里的火苗有节奏地映红了,他们的喘息和胸部的起伏也有了节奏,需要额外地调整与控制。空气烫得很,晃动得很,就好像两个人的头顶分别挂了一颗大太阳,有点烤,但是特别的喜庆,是那种发烫的温馨。就是有点乱,还有一点催人泪下的成分,不时在胸口一进一出的。玉米知道,自己恋爱了。玉米望着火,禁不住流下了热泪。6.的心里一旦有了心上人,眼睛就成了卷尺,目光一拉出去就能量,量完了呼啦一下又能自动收进来。7.夹杂了普通话的交谈无端端地带上了远方的气息,更适合于爱情,是另一种天上人间。炉膛里的火苗一点一点暗淡下去。黑暗轻手轻脚地,笼罩了他们。玉米开始恐惧了,这种恐惧里头又多了一分难言的企盼与焦虑。当爱情第一次被黑暗包裹时,因为不知后事如何,必然会带来万事开头难这样的窘境。两个人都相当地肃穆,就生怕哪儿碰到对方的哪儿。是那种全神贯注的担忧。8.春天里最怕的还是霜。只要有了春霜,最多三天,必然会有一场春雨。所以老人们说,“春霜不隔三朝雨”。虽说春雨贵如油,那是说庄稼,人可是要遭罪。雨一下就是几天,还不好好下,雾那样,没有瓢泼的劲头,细细密密地缠着你,躲都躲不掉。天上地下都是湿漉漉的,连枕头上都带着一股水汽,把你的日子弄得又脏又寒。9.再说了,电影也实在是假得很,那么多的人挤在一块白布里头过日子,就一块白布,它知道什么是暖,什么是冷?这么一想玉米也觉得自己到了岁数了,只是觉得自己的心也冷了。心冷一次岁数自然要长一次。人就是以这种方式一次又一次地长大的,心同样也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地死掉的。这和年月反而没有什么关系了。10.小快艇在夹河里冲起了骇浪,波浪是“人”字型的,对称地朝两岸哗啦啦地汹涌。它们像一群狗,狗仗人势,朝着码头上女人们的小腿猛扑过去。女人们一阵尖叫,端着木桶退上了河岸。船停了,浪止了,文书钻出了驾驶舱。11.绰号不是你的名字,但是,在很多时候,绰号反而比你的姓名更像你,集中了你最致命的短处、疼处,一出口就能剥你的皮。就算你穿上一万条裤子也遮不住你的羞。绰号当然是当事人的忌讳。问题是,这种忌讳并不是僵死的,它具有深不可测的延伸能力,玉秀最吃不消的正是这个。比方说,尿壶,它可以牵扯进瓶,缸,坛,罐,瓢,盆,钵,碗,瓷器,瓦。这些东西本来和玉秀扯不上边,现在不同了,一起带上了十分歹毒的暗示性,无情地揭露出玉秀体内不可告人的可耻隐秘。问题是,这些东西遍地都是,这就是说,玉秀的羞耻无处不在。倒不是玉秀多心,而是说话的人一旦涉及到这些东西,会突然停下来,迅速瞥一眼玉秀,做出说错了的样子,脸上浮上意味深长的神色。这样的意味深长具有极强的确认能力,把那些扯不上边的东西毫无缘由地捆在了玉秀的身上,静悄悄的,躲都躲不掉。一旦扯上来了,立即就能扒掉你的衣裳,让你光着身子站在众人的面前,你捂得住上身就捂不住下身,捂得住下身就捂不住上身。周围的人当然是可怜你的。出于同情,他们一起沉默了,约好了一样,一起做出没有听见的样子。因为护着你,所以没有笑出来。但是,她们的目光在笑。目光笑起来是那样地无声无息,而无声无息比大声叫骂更凶险,像随时都可以夹击的牙齿,体现出上腭骨和下腭骨相互联动的爆发力,一口就能将你咬碎。太要命了。12. 没有人知道玉秀的心口这一刻跳得有多快。玉秀慌里慌张地直往嘴里塞,心往上面跳,饭往下面咽,差点都噎着了。眼泪都快出来了。13. 玉秀是知道的,跪这个东西是永久性的,下去了,就上不来了。你永远比别人矮了一截子了。玉米还是不说话。玉秀跪在玉米的跟前,眼泪早已经汪开来了,对着玉米的脚背胡乱便是一顿磕。时间过去很久了。玉米放下胳膊,蹲下来,一只手抚在了玉秀的头上,慢慢地摸,一圈又一圈地摸,玉米的眼眶里头一点一点地湿润了,涌上了厚厚的泪。玉米托起玉秀的下巴,说:“玉秀,你怎么能忘了,我们才是嫡亲的姊妹。我才是你嫡亲的姐姐。”14. 家里无端端地紧张了。一片肃静。空气粘稠起来了,想流动,却非常地吃力。但是紧张和紧张是不一样的。有些紧张死一般阒寂,而有些却是蓬勃的,带上了蠢蠢欲动的爆发力,特别地易碎,需要额外的调息才能够稳住。15. 收购站有一个秘密,那就是所有的人都知道玉秀的秘密了。这就是说,断桥镇也有一个秘密,那就是所有的人都知道玉秀的秘密了。玉秀以为别人不知道,而别人知道,玉秀却不知道别人知道。所谓的隐私,大抵上也就是这样的一回事。隔着一张纸罢了。纸是最脆弱的,一捅就破;纸又是最坚固的,谁也不会去碰它。只有乡下人才那么没有涵养,那么没有耐心。一上来就要看谜底。镇上的人可不这样。有些事是不能够捅破的,捅破了就没有意思了。急什么呢?纸肯定包不住火,它总有破碎的那一天,也就是所谓的自我爆炸的那一天了。比较起被人捅破了,自我爆炸才更壮观,更好看。断桥镇的人都在等。镇上的人有耐心,不急。有些小同志绝对会有自我爆炸的那一天。等着吧,用不了几天的。人家自己都没急,你急什么。不急。16. 每一天都很孤独。但是,这是一种别样的孤独,和以往的不一样。以往的孤独是没有人搭理,带有被遗忘、被忽视的性质。1982年的这个夏天,玉秧虽说还是孤零零的,然而,这是鹤立鸡群的孤独。玉秧是鸡群里的一只鹤,单腿而立,脑袋无声地掖在翅膀底下,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雪白的光。这样的孤独最是凄清,却又凝聚着别样的美,别样的傲,是展翅与腾飞之前的小憩,随时都可以化成一片云,向着天边飘然而去。17. 在这四天里头,八二(3)班的同学对“铁的纪律、铁的校风”有了极为切肤的认识。准确地说,对“铁”这个金属有了极为切肤的认识。铁是没有表情的,不言不语,不声不响。但是,铁很重,很硬,有一种霸蛮的力量。同学们对“铁”产生了一种极度的恐惧。因为铁的静止永远都是暂时的,它一旦行动起来,没有人知道后事如何。同学们发现,任何东西发展到一定的火候,它都有可能变成铁。比方说,事件,比方说,时间,比方说,心情。它们现在都是铁。很重,很硬,横在八二(3)每一个同学的面前,的心里。八二(3)班死气沉沉。每个人都轻手轻脚的,生怕哪儿碰到了铁,“当”的一声,或者说,什么声音都没有,铁已经把你的皮肉带走一大块。18. 学生们所谓的生活,是在晚上的九点半之后。白天的时光虽说很漫长,然而,他们终究不是他们自己。他们的时间像一个档案柜,切开了,变成了一个又一个抽屉。这个抽屉被放进了一日三餐;这个抽屉被放进了广播操,眼保健操,课间休息;那个最大的抽屉呢,又被切开了,变成了一个又一个课时。机动一点的当然也有,那就是傍晚的那一段时光。这一段时光有点类似于存放杂货的橱子,什么都往里头塞。看上去琳琅满目,其实还是单调,无非是一些集体活动,体育,或者文艺。时间长了,依然是重复。到了晚上,下了晚自修之后,把该整理的整理了,该洗的洗了,该漱的漱了,上了床,他们开始活络了。这个时候如果从远一点的地方看一眼宿舍楼,你会发现宿舍楼很漂亮,每一扇窗口都灯火通明。类似于某一个童话的画面。北京时间九点三十分,突然,所有的窗口一起黑了。灯灭了。校园里安静下来,宿舍里安静下来,只留下卫生间的夜灯,发出安详柔和的光。窗口黑洞洞的,每一扇窗口都趋于宁静。19. 但是,这丝毫不能说明同学们一天的生活结束了。相反,他们一天的生活才算开始。这是一个十分短暂的时光,然而,同学们躺在被窝里,黑灯瞎火的,精力却无比的充沛。脑子像被擦洗过了,亮锃锃的,变得敏感、犀利,具有穿透力,能从事哲学的研究或诗歌的创作。他们是瞬间的哲学家,他们是瞬间的诗人。而嘴巴也变得凌厉,一个最害羞、最不会说话的同学嘴巴上也通了电,噼噼啪啪的全是智慧的蓝色火光。天南地北,古今中外,陈芝麻烂谷子,人际,未来,仇恨,快乐,东一榔头西一棒。当然,一切都是变了形的,带上了青春期的夸张、青春期的激情与青春期的哀怨。他们躺在被窝里头,安安静静的,言语里头有一种幼稚的世故,又有一种老成的莽撞。其实每一个人都是诚实的,袒露的,透明的。他们坚信自己无所不知,所有认为他们幼稚的人一定会吃足了苦头。你就等着瞧吧。20. 玉秧干咳了一声,楚天侧过头来。玉秧知道,楚天肯定侧过头来了。楚天的这一个侧头顿时改变了玉秧身心的基本局面,她的心格噔了一下,沉下去了,向着幽暗和难以言说的地方,一点一点地滑落。而身体却有点古怪,反而轻了,往上飘。阅览室里的空气稠密了起来,灯光却是潮湿的,有了抚摸和拍打的动势。玉秧突然想哭了。并不是悲伤。一点悲伤都没有,就是想哭,把自己哭散了才能够说明自己的问题。21. 不过屈辱感是一个很奇怪的东西,你把它藏得越深,它的牙齿越是尖,咬起人来才越是疼。22. 自己躲在暗处,却能够把别人的秘密探看得一清二楚,这是多么地美。生活是多么的生动,多么地斑斓,多么叫人胆战心惊,多么令人荡气回肠。玉秧感谢生活,感谢她的“工作”。23. 玉秧做了一夜的梦,是一个恶梦,被一大群的蛇围住了。蛇多得数不过来,像一筐又一筐的面条。它们摞在一起,搅和在一起,纠缠在一起,黏乎乎的,不停地蠕动,汹涌澎湃地翻涌,吱溜吱溜地乱拱。最要命的是玉秧居然没有穿衣服。那些蛇贴在玉秧的肌肤上,滑过去了,冰一样,凉飕飕的。玉秧想跑,却迈不开步子。必须借助于手的力量,才能够往前挪动一小步。但是,玉秧毕竟在跑,全校所有的师生都在给她加油,高音喇叭响了,高声喊道:“玉秧,玉秧啊,玉秧,玉秧啊!”玉秧就那么拚了命地跑,一直跑到10000米的终点线。玉秧自己也觉得奇怪,没有穿衣服,怎么自己一点也不害臊的呢?怎么就这么不要脸的呢?高音喇叭又一次响了。有人在高音喇叭里讲话。玉秧听出来了,是魏向东。魏向东一手挥舞着红旗,一手拿着麦克风,大声说:“请大家注意了,大家看看,玉秧是穿衣服的,我强调一遍,玉秧是穿衣服的!她没有偷二十块钱。不是她偷的!”这一下玉秧终于放心了。有魏向东在,即使玉秧没穿衣服也是不要紧的。只要魏向东宣布一下。宣布了,就等于穿上了。
  •     老早就听过老毕的鼎鼎大名,却一直没有拜读他的作品,说到底,还是不了解,自己的内心有一种说不上来的情绪在作祟。及到细心读了他的《玉米》,我倒真的成了他的“玉米”,而他就是我们这些玉米粒得以附着其上吸收养分的玉米芯。我承认,一开始我犯了一个我常犯的毛病,就是喜欢“顾名思义”,不过我还是猜对了一些东西,起码书名告诉我这故事指定发生农村,而且极有可能是过去年代的农村,从一家人的生存描述特殊历史环境下人物内心的挣扎。我没想到的是书名就是故事主人翁之一的名字。说是一家人的故事,毋宁说是三姐妹各自的人生历程。虽然互有交叉,其实更像是三个家庭,三个不同的故事,三个性格迥异的女人如何走出贫穷落后的农村,改变自身以及他人的命运。第一篇自然说的是大女儿玉米的事儿。我最钦佩的是作者冷静而沉着的笔锋,娓娓道来,没有一丝惊慌,没有一点矫揉造作,故作姿态。一点一滴地把人物的一言一行呈现在你面前,润物无声,却无声胜有声。我一直觉得这故事王连方,也就是王玉米她爹,像极了《白鹿原》里的鹿子霖,都是村里有脸有面数一数二的人物,都闲不住,喜欢钻寡妇淫妇的床,最后的结局都不算好。玉米像极了无数农家懂事人的孩子,沉默寡言,却又勇敢果断,把自己的命运牢牢地捏在自己手中,妆于奁内待时飞,一点不含糊。最后与几乎可以作他爹的郭家兴做了续房,也算得上是幸福了。小干部郭家兴这名字似乎也很有深意。第二篇说的是老三玉秀,从名字就可猜出端倪,这是七姐妹中最妖娆最魅惑的一个人物。用玉米的话说是“骚货”,巧舌如簧,不服管教,不思悔改,十几岁的时候被轮奸,后来也没跟对人,怀了孕,却肚子承担痛苦。这注定是个悲剧人物。与玉米比起来,人物的性格设定很有可比性,冲突性也很强,但总感觉这是个没有灵魂的人物,就像是没有生根的树没有结果的花一样,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她的生活总是那么随性,像是一坨橡皮泥,任你捏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一个未婚先孕的身份一样掩盖不了她虚无的灵魂和无所依托的心,她是一个空壳,似乎对谁都能漠然一笑却不带任何感情,哪怕亲姐姐玉米,哪怕是对郭左。活着的她整个是行尸走肉。于她来说,世界与她无关。于世界来说,她在不在都是一样。第三篇说的是七姐妹中最憨最傻的老七王玉秧。人常说“傻人有傻福”,这话充分在玉秧身上体现了,她考上了师范学校。说是傻,不过是话不多而已,其实一肚子心眼儿,这算是一个半悲剧性的人物。正如作者在后记里透露的,玉秧似乎圆了作者的一个梦,一个关于青春期的梦。这让我想起了电影《青春期》,非常喜欢前两部,却不再喜欢第三部,《爱情公寓》同样,正如网上说的一样,所有叫好又叫座的电影多是导演的处女座,你看张艺谋是,冯小刚是,陈凯歌也是。电视剧依然如此,我没听哪个人说过《还珠格格》后两部比第一部好看。就好像是我们的青春,只有一部,没有第二部。可是当你看到别人的青春时或者当你把自己的青春变成文字转换成别人的青春时,仿佛你又把自己的青春过了一遍一样。但其实那味道是不一样的,就好像我们小时候吃父母嚼过的食物跟长大后吃自己咀嚼的食物一样,虽然都是同一种食物,但味道却大大地不同。青春期,我们身在其中的时候,多是欢声笑语。可是一旦走过,回忆的时候,更多的却是喟叹唏嘘。一段年轮,有一段年轮该有的深度;一段故事,有一段故事该有的悲喜;一个人,有一种生活态度和对社会人生在不能生命时刻的思考。
  •     一缕茶香,一个故事。  故事以女人为主体,有母亲、女儿、姐姐、妹妹,还有情人。。。  玉米,玉秀,玉秧,三个人,三个样板,三个人生片段。。。    对一个女人来说重要的是什么?父亲母亲,姐妹兄弟,恋爱婚事,玉米的日子也是在这几样里度过。  玉米是长女,早早地明白了父亲的风花雪月。  玉米是母亲的半个姐妹,亲眼目睹了女人身体的全部隐密。为母亲终得子后那份“深入人心的喜悦”,那种“贴心贴肺的程度”。  玉米是姐姐,抱着小弟被描写得是“切肤的、扯拽着心窝子的情态”,一派小母亲的气质。  玉米是管家,持家拿捏分寸,懂得喜上心头不上眉头;对外“拐弯抹角”,懂得旁敲侧击略有“睚眦必报”。  玉米是女孩,在恋爱婚事上尽显小女人羞态,也不失女儿情怀。  乡村爱情后的一阵春风,一场“春事”,“吹”出了变故,眼看着注定的各种遭殃和情理之中,早早当家的玉米把为婆婆准备的好媳妇德行出卖给了权力,在同样没文化的女人圈儿里,这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却也是女人的进步。“无奈”和“悲剧”这些个常词给玉米就亏了,至少婚后的生活她心甘情愿,权力腐蚀下也乐得“有权好办事儿”。倒是觉得玉米是幸运的,很多女人还没有选择“权力”的机会,如此便是王连方的“功劳”了,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亦是官场“残羹剩饭”也比贫家咸菜糟糠来得香了。  这么个讷言、心细、顾家的姑娘,任劳不任怨、好强的角色,在奔赴高官相亲的事上,反倒少了命途多舛,更贴切命中注定。  这个女人,早熟加快了自己接受现实的速度。非言情文艺的生活,男欢女爱只是过场,懂得如何掌权才是主题。    玉秀,性格爽辣辣地媚人,言行活脱脱地飒气。放在今日便是男人帮里最吃香的女霸王,姐妹群里最耀眼的尤物。小女人狠起来一把剪刀解决了睡梦中亲二姐的头发。  玉米看得透玉秀,狐狸精屁股一抬就能知道她要放什么屁,却惟独没看出玉秀肚子的景象,她怎么也想不到这个妮子生了继子的儿子,可笑的是,这个孽子还是相对纯洁的“爱情的产物”——整本书里只有这个没有结局的婴儿是“干净”的,可能没有描写,也就没有污染吧。    玉秧,这七个姐妹里最小的好像要脱节的姑娘,读起来也是最平淡的一个章节。一个在他人生活里以告密、使绊子为“工作”的小角色,她的日子过得让人“看不上眼”,却也恨不起来。不知是不是太熟悉而不在乎了。    玉米可以是一个黑帮大姐的角色,有女人的神思,也有大姐大的权威,可远观而不可嚼舌,和权力接轨的厉害角色总是有距离感;想来玉秀就让人舒了口气,她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总想让人多看几眼,和爱情亲近的人总是贴近生活的;玉秧就不起眼得多,普通得被忽略的一张脸,好像生活中没这个丫头,却又实实在在地被她影响着、推动者向前生活。  一书以玉米作主打,她的人生可观可想,坐拥镇里官太太的身份荣华后半辈子,玉秧平淡地在别人的生活里充当过客和陪衬,惟独玉秀这个可人儿我猜不出。一个未婚生过孩子的女人,身边姐姐埋怨,恋人远离失讯,儿子不知去向,王家村是回不去了,姐姐家可能也呆不下。不知恋人能不能浪漫主义地冲破伦理,貌似是奇迹——奇迹就是不大可能发生;或者是被姐姐安排继续玉米的人生——给别人作补房,当个继母什么的。毕竟在那个年代,没了处女那层膜,好像一个女人也就什么都没有了。。。我想,若是放在现代,玉米是个永恒的角色,玉秧便有了很强的可塑性,而玉秀则还可以编出另一部小说来——可以是浪漫主义展露唯美情怀,也可以是励志日历彰显奋斗泪,还可以是现实主义揭露社会黑暗苦涩。偏爱这个角色不知是否因我潜意识里对唯一粘着点“爱情结晶”意义的婴儿有怜悯~    三个女人一台戏,各唱各的,交响和杂乱无章之间没有界限。一个社会,一种人生,一颗灵魂,一声叹~  总有吗么写个文学的影子在身边,也总有生活的真身在书里屹立不倒。  女人总归是复杂的动物,没有总结,只有剪不断,理还乱~

精彩短评 (总计56条)

  •     玉秧的故事就像她的人一样,总是被忽略。同样,玉秀总是能勾着人。而玉米,总是不动声色地看着这一切。
  •     好看~印象深刻
  •     20130309购买。0501读完。
  •     玉米玉秀 写的很棒。玉秧有些乱套 感觉毕飞宇就是想写一下大学生活 但是不知道安在哪了。 整本书男性角色描写有点单薄,不过在以女性视角为主的书里情有可原了。 p.s. 形成自己的语言习惯是多么重要。一看这是就知道是毕飞宇写的。这书写的不错了。
  •     极力推荐,太喜欢了
  •     女性被男权压制、异化。故女性肉体的献身与作践成为主要内容。 语言与《平原》相近,叙述者喜欢跳出来插科打诨,用一些似是而非的词语来增强文本的可读性。不过正因为带有一种看似“晚期直男癌”的语调,才会引起许多女性读者的不悦。说到底,似乎缺乏一种必要的关怀,而后来的《推拿》弥补了这点。
  •     我喜歡玉秀並把所有的可惜和同情傾注在她身上,為玉米以及社會,時代強加給玉秀的悲哀和不幸感到憤怒卻又無可奈何。另外好奇在那樣一個時代和那樣一個家庭裡成長出來的小八子王紅兵又有哪些故事?
  •     总感觉三个中篇都没写完 还有 毕飞宇挺直男癌的 非常不喜欢
  •     旧书重读,只为收藏
  •     字数不多,精悍,情节紧凑,词语幽默,用字抓人心,全文正面人物少,甚至中性人物都少,主题隐隐中,能体会作者对文革隐晦的恨
  •     书是一如既往的好看
  •     毕飞宇对文字的速度感与结构的掌控力实在令我啧啧羡慕。
  •     年初一看完 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她也许背后都有一个沉重的故事吧
  •     对人物心理的捕捉果然细腻。只是觉得没压得住,到后面有点散,收的很仓促。
  •     毕飞宇的叙述很流畅,但它不是那种可以让你跳跃性阅读、没有重量的叙述。简言之,这本小说不会让你读得很快。不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时代环境的刻画、各类矛盾的啮合都不是特别出彩,在政治、权力和藏污纳垢、性欲之间的处理也不够精细。但一个男人写这么多女人,没怎么失真就是成功,毕竟苏童只有一个。
  •     前两篇写得牛逼。最后一篇狗尾续貂了。
  •     语言犀利且幽默,作为一个从女性心理写作出发的男作者,毕飞宇对玉米的各种刻画让读者对这个女孩充满了讨厌的喜爱,中国现代作家的作品我应该多读。
  •     节奏很流畅
  •     怎么觉得一点也不美好=_=
  •     很有快感的阅读体验
  •     我不想成为玉秀,不是说跟所有人相背的话自以为别出一格,扪心自问,玉米牺牲,玉秀却陷在美貌不能自拔,比起玉米和玉秀,玉秧是另一种选择。 成为玉秧,通过努力和天赋呆在学校,想成为玉秧,不想像玉米,在宴上喝得大醉,不想太痛苦的活着。 人生因为选择的多样性,每一条路都显得荆棘重重。
  •     晚上没能停下来,一口气看完,好看。
  •     气质特点迥异的三姐妹,写就了一部中国的现代史
  •     玉米,生机。
  •     一段不如一段……越现代越远离乡村越没有想象力和故事性
  •     读到想恋爱。
  •     怎么每个故事都没讲完啊,就是要留想象的空间吗?玉米以后定是个为了权利不择手段的女人;玉秀,真是骨子里流着骚动的血啊,结局应该不会好吧;玉瑛,还是幼稚啊
  •     感觉豆瓣评分和我心里的难得一模一样 能一口气看下去的小说就是好 但是过一会仔细想想没什么味道 就仅仅是好而已 喜欢玉米那一段 最后一篇玉秧感觉换个名字把故事安给谁都行 实在是对于整个三部曲没有什么推动作用 以及 喜欢这一版的书面设计
  •     看作者专访后买的
  •     玉米那部分最初看到的是独立的一篇,写得很细腻也合情合理,不由得让人为玉米唏嘘。借到这本书才发现还有玉秀、玉秧篇。玉秀那种“狐狸精”气质仔细想想还蛮惹人怜爱的,只是这样漂亮的女生不知为何总会被打上不幸的标签,尤其是受封建观点影响。而玉秧,这个貌似和前两部分联系不紧密的一章,却是也是最接近我生活的一章,学校,老师,同学。虽然时代不同,但是相同的感触还是有的。毕飞宇据说是最懂女人心理的作家,描绘出来的场景有些确实让人动容。看过的第一篇他写的文章是短篇《一九七五年的春节》。
  •     饱满真实,语言生动,各种俗语谚语的运用让文章充满了让人会心一笑的力量,然而笑过之后又是深深的悲哀。
  •     从北京寄过来 等了一个星期啊 不过值了
  •     村支书一家的故事,真不喜欢 把丑陋的展现给你看。 于是你吐了。
  •     农村很多人的命运,尤其是女子的命运,在读书以前完全受他人的摆布,连结婚生子这些大事,都要顾全面子等,写得很真实。
  •     2013.4-5读,长宁图书馆借阅。 大姐最好,玉秀次之,读书那个就弱了,直白的心理分析和关系解释多了点。
  •     毕飞宇的书
  •     毕飞宇,推拿,玉米,造日子 都好好读!
  •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句屁话是谁说的?
  •     说实在的,这类书对于自我提升的意义不大。但是,它就是好看。读的时候,一会儿捧腹大笑,一会儿泪流满面。
  •     娓娓道来,值得一读
  •     故事性不错,不忍卒读,又不忍释卷,尤其是前两篇
  •     玉米要比青衣好一点。不过毕式结尾还真是干净利落一点不拖泥带水啊!总感觉没完似的
  •     小说包装下的中国史!毕飞宇的力作!
  •     为何我只想翻白眼
  •     囿于时代,而不是在时代背景上的创造,是模仿。
  •     玉米、玉秀,玉秧,那个畸形的时代里,三个挥之不去的影子。感谢作家南桥先生,推荐作家毕飞宇的作品。
  •     当当购书时妈妈要买的书,无聊时拿来读了一下,无感
  •     我忽然发现我好爱看农村的小说。
  •     一晚上看了半本书 不错的小说,故事很饱满,内容雾蒙蒙挺辣。
  •     不知道为什么,感觉是窥见了男性对女性的众多想象之一。
  •     有一种干枯老树皮的感觉
  •     最喜欢看这种不出名又俗气的关于文革的小说
  •     毕飞宇笔下的女性确有独特的魅力,前两部流畅精彩,最后一步显有些多余。女性在毕飞宇笔下的下场都很令人叹息,仿佛这是乡村女性走向城市的宿命一样不堪。但并没有完全看懂。
  •     人生中的一段,想看到在对方人生中的掠影。
  •     当代中国农村的面貌通过三个女人被勾勒出来,只是这样的当代中国过于赤裸、充斥原始欲望,如同深不可测的泥沼。
  •     下笔近乎刻毒了,然而书中的三姐妹确实是某个时代中国女性的典型,因为那一部分无法回避的真实揭露,淋漓尽致的心理刻画,看得我简直悲恸,然而事实如此,我竟不知道究竟可以去怪谁。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