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河右岸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中国当代小说 > 额尔古纳河右岸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2
ISBN:9787530209936
作者:迟子建
页数:262页

作者简介

这是第一部描述我国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的长篇小说。似一壁饱得天地之灵气,令人惊叹却难得其解的神奇岩画;又似一卷时而安恬、时而激越,向世人诉说人生挚爱与心灵悲苦的民族史诗。
著名女作家迟子建,以一位年届九旬,这一弱小民族最后一个酋长女人的自述,向我们娓娓道来——
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居住着一支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至,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他们信奉萨满,逐驯鹿喜食物而搬迁、游猎,在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艰辛备尝,人口式微。他们在严寒、猛兽、瘟疫……的侵害下求繁衍,在日寇的铁蹄、“文革”的阴云……乃至种种现代文明的挤压下求生存。他们有大爱,有大痛,有在命运面前的殊死抗争,也有眼睁睁看着整个民族日渐衰落的万般无奈。然而,一代又一代的爱恨情仇,一代又一代的独特民风,一代又一代的生死传奇,显示了弱小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小说语言精妙,以简约之美写活了一群鲜为人知、有血有肉的鄂温克人。小说以小见大,以一曲对弱小民族的挽歌,写出了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某种悲哀,其文学主题具有史诗品格与世界意义。

书籍目录

上部 清晨
中部 正午
下部 黄昏
尾声 半个月亮
跋 从山峦到海洋

编辑推荐

  《额尔古纳河右岸》语言精妙,以简约之美写活了一群鲜为人知、有血有肉的鄂温克人;以小见大,以一曲对弱小民族的挽歌,写出了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某种悲哀,其文学主题具有史诗品格与世界意义。  部落是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诉说感天动地的民族故事,通灵萨满的旷世大爱为疲惫的人们点燃归航的明灯。  这是第一部描述我国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的长篇小说。似一壁饱得天地之灵气,令人惊叹却难得其解的神奇岩画;又似‘卷时而安恬、时而激越.向世人诉说人生挚爱与心灵悲苦的民族史诗。著名女作家迟子建,以一位年届九旬,这一弱小民族最后一个酋长女人的自述,向我们娓娓道来—— 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居住着一支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至,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他们信奉萨满,逐驯鹿喜食物而搬迁、游猎,在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艰辛备尝,人口式微。他们任严寒、猛兽、瘟疫……的侵害下求繁衍,在日寇的铁蹄、“文革”的阴云……乃至种种现代丈明的挤压下求生存。他们有大爱,有大痛,有在命运面前的殊死抗争,也有眼睁睁看着整个民族日渐衰落的万般无奈。然而,一代又一代的爱恨情仇,一代又一代的独特民风,代又一代的生死传奇,显示r弱小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内容概要

迟子建,女,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全委会委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1964年元宵节出生于中国的北极村——漠河,童年在黑龙江畔度过。1984年毕业于大兴安岭师范学校,1987年人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办的研究生班学习。1990年毕业后到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工作至今。
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发表文学作品五百万字,出版单行本四十余部。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树下》《晨钟响彻黄昏》《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小说集《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向着白夜旅行》《逝川》《白银那》《朋友们来看雪吧》《清水洗尘》《雾月牛栏》 《当代作家选集丛书——迟子建卷》《踏着月光的行板》,以及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听时光飞舞》《我的世界下雪了》《迟子建随笔自选集》等。出版有《迟子建文集》四卷和《迟子建作品精华》三卷。
曾获鲁迅文学奖、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等多种文学奖项。作品有英、法、目、意大利等文字在海外出版。

章节摘录

  上部 清晨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如今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它们就像我身下的已被磨得脱了毛的狍皮褥子,那些浓密的绒毛都随风而逝了,留下的是岁月的累累瘢痕。坐在这样的褥子上,我就像守着一片碱场的猎手,可我等来的不是那些竖着美丽犄角的鹿,而是裹挟着沙尘的狂风。  西班他们刚走,雨就来了。在这之前,连续半个多月,太阳每天早晨都是红着脸出来,晚上黄着脸落山,一整天身上一片云彩都不披。炽热的阳光把河水给舔瘦了,向阳山坡的草也被晒得弯了腰了。我不怕天旱,但我怕玛克辛姆的哭声。柳莎到了月圆的日子会哭泣,而玛克辛姆呢,他一看到大地旱得出现弯曲的裂缝,就会蒙面大哭。好像那裂缝是毒蛇,会要了他的命。可我不怕这样的裂缝,在我眼中它们就是大地的闪电。  安草儿在雨中打扫营地。 .  我问安草儿,布苏是不是个缺雨的地方,西班下山还得带着雨?  安草儿直了直腰,伸出舌头舔了舔雨滴,冲我笑了。他一笑,眼角和脸颊的皱纹也跟着笑了——眼角笑出的是菊花纹,脸颊笑出的是葵花纹。雨水洒下来,他那如花的皱纹就像是含着露珠。  我们这个乌力楞只剩下我和安草儿了,其他人都在早晨时乘着卡车,带着家当和驯鹿下山了。以往我们也下山,早些年去乌启罗夫,近年来到激流乡,用鹿茸和皮张换来酒、盐、肥皂、糖和茶什么的,然后再回到山上。但这次他们下山却是彻底离开大山了。他们去的那个地方叫布苏,帕日格告诉我,布苏是个大城镇,靠着山,山下建了很多白墙红顶的房子,那就是他们定居的住所。山脚下还有一排鹿圈,用铁丝网拦起,驯鹿从此将被圈养起来。  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我这辈子是伴着星星度过黑夜的。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我的驯鹿没有犯罪,我也不想看到它们蹲进“监狱”。听不到那流水一样的鹿铃声,我一定会耳聋的;我的腿脚习惯了坑坑洼洼的山路,如果让我每天走在城镇平坦的小路上,它们一定会疲软得再也负载不起我的身躯,使我成为一个瘫子;我一直呼吸着山野清新的空气,如果让我去闻布苏的汽车放出的那些“臭屁”,我一定就不会喘气了。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  两年前,达吉亚娜召集乌力楞的人,让大家对下山做出表决。她发给每人一块白色的裁成方形的桦树皮,同意的就把它放到妮浩遗留下来的神鼓上。神鼓很快就被桦树皮覆盖了,好像老天对着它下了场鹅毛大雪。我是最后一个起身的,不过我不像其他人一样走向神鼓,而是火塘,我把桦树皮投到那里了。它很快就在金色的燃烧中化为灰烬。我走出希楞柱的时候,听见了达吉亚娜的哭声。  我以为西班会把桦树皮吃掉,他从小就喜欢啃树皮吃,离不开森林的,可他最终还是像其他人一样,把它放在神鼓上了。我觉得西班放在神鼓上的,是他的粮食。他就带着这么一点儿粮食走,迟早要饿死的。我想西班一定是为了可怜的拉吉米才同意下山的。  安草儿也把桦树皮放在了神鼓上,但他的举动说明不了什么。谁都知道,他不明白大家在让他做什么事情。他只是想早点把桦树皮打发掉,好出去做他的活计。安草儿喜欢干活,那天有一只驯鹿的眼睛被黄蜂蜇肿了,他正给它敷草药,达吉亚娜唤他去投票。安草儿进了希楞柱,见玛克辛姆和索长林把桦树皮放在了神鼓上,他便也那么做了。那时,他的心里只有驯鹿的那只眼睛。安草儿不像别人那样把桦树皮恭恭敬敬地摆在神鼓上,而是在走出希楞柱时,顺手撒开,就好像一只飞翔的鸟,不经意间遗落下的一片羽毛。  虽然营地只有我和安草儿了,可我一点儿也不觉得孤单。只要我活在山里,哪怕是最后的一个人了,也不会觉得孤单的。  我回到希楞柱,坐在狍皮褥子上,守着火塘喝茶。  以往我们搬迁的时候,总要带着火种。达吉亚娜他们这次下山,却把火种丢在这里了。没有火的日子,是寒冷和黑暗的,我真为他们难过和担心。但他们告诉我,布苏的每座房子里都有火,再也不需要火种了。可我想,布苏的火不是在森林中用火镰对着石头打磨出来的,布苏的火里没有阳光和月光,那样的火又怎么能让人的心和眼睛明亮呢?  我守着的这团火,跟我一样老了。无论是遇到狂风、大雪还是暴雨,我都护卫着它,从来没有让它熄灭过。这团火就是我跳动的心。  我是个不擅长说故事的女人,但在这个时刻,听着“刷刷”的雨声,看着跳动的火光,我特别想跟谁说说话。达吉亚娜走了,西班走了,柳莎和玛克辛姆也走了,我的故事说给谁听呢?安草儿自己不爱说话,也不爱听别人说话。那么就让雨和火来  听我的故事吧,我知道这对冤家跟人一样,也长着耳朵呢。  我是个鄂温克女人。  我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  我出生在冬天。我的母亲叫达玛拉,父亲叫林克。母亲生我的时候,父亲猎到了一头黑熊。为了能获取上好的熊胆,父亲找到熊“蹲仓”的树洞后,用一根桦木杆挑逗它,把冬眠的熊激怒,才举起猎枪打死它。熊发怒的时候,胆汁旺盛,熊胆就会饱满。父亲那天运气不错,他收获了两样东西:一个圆润的熊胆,还有我。  我初来人间听到的声音,是乌鸦的叫声。不过那不是真的乌鸦发出的叫声。由于猎到了熊,全乌力楞的人聚集在一起吃熊肉。我们崇拜熊,所以吃它的时候要像乌鸦一样“呀呀呀”地叫上一刻,想让熊的魂灵知道,不是人要吃它们的肉,而是乌鸦。  很多出生在冬季的孩子,常由于严寒致病而夭折,我有一个姐姐就是这样死去的。她出生时漫天大雪,父亲去寻找丢失的驯鹿。风很大,母亲专为生产而搭建的希楞柱被狂风掀起了一角,姐姐受了风寒,只活了两天就走了。如果是小鹿离开了,它还会把美丽的蹄印留在林地上,可姐姐走得像侵蚀了她的风一样,只叫了那么一刻,就无声无息了。姐姐被装在一条白布口袋里,扔在向阳的山坡上了。这让我母亲很难过。所以生我的时候,母亲把希楞柱的兽皮围子弄得严严实实的,生怕再有一缕寒风伸出吃人的舌头,带走她的孩子。  当然,这些话都是我长大后母亲告诉我的。她说我出生的那天晚上,全乌力楞的人在雪地上点起篝火,吃着熊肉跳舞。尼都萨满跳到火里去了,他的鹿皮靴子和狍皮大衣沾了火星,竟然一点儿都没伤着。  尼都萨满是我父亲的哥哥,是我们乌力楞的族长,我叫他额格都阿玛,就是伯父的意思。我的记忆是由他开始的。  除了死去的姐姐,我还有一个姐姐,叫列娜。那年秋天,列娜病了。她躺在希楞柱的狍皮褥子上,发着高烧,不吃不喝,昏睡着,说着胡话。父亲在希楞柱的东南角搭了一个四柱棚,宰杀了一只白色的驯鹿,请尼都萨满来给列娜跳神。额格都阿玛是个男人,可因为他是萨满,平素的穿着就得跟女人一样。他跳神的时候,胸脯也被垫高了。他很胖,披挂上沉重的神衣神帽后,我想他一定不会转身了。然而他击打着神鼓旋转起来是那么的轻盈。他一边舞蹈一边歌唱着,寻找着列娜的“乌麦”,也就是我们小孩子的灵魂。他从黄昏开始跳,一直跳到星星出来,后来他突然倒在地上。他倒地的一瞬,列娜坐了起来。列娜朝母亲要水喝,还说她饿了。而尼都萨满苏醒后告诉母亲,一只灰色的驯鹿仔代替列娜去一个黑暗的世界了。秋天时驯鹿因贪吃蘑菇而不愿意回到营地,那时我们常把驯鹿仔拴起来,这样驯鹿就会惦记着回来。母亲拉着我的手走出希楞柱,我在星光下看见了先前还是活蹦乱跳的小驯鹿已经一动不动地倒在地上了。我攥紧母亲的手,打了个深深的寒战。我所能记住的最早的事情,就是这个寒战,那年我大约四五岁的光景吧。  我从小看到的房屋就是像伞一样的希楞柱,我们也叫它“仙人柱”。希楞柱很容易建造,砍上二三十根的落叶松杆,锯成两人高的样子,剥了皮,将一头削尖了,让尖头朝向天空,汇集在一起;松木杆的另一端则戳着地,均匀地散布开来,好像无数条跳舞的腿,形成一个大圆圈,外面苫上挡风御寒的围子,希楞柱就建成了。早期我们用桦皮和兽皮做围子,后来很多人用帆布和毛毡了。  我喜欢住在希楞柱里,它的尖顶处有一个小孔,自然而然成了火塘排烟的通道。我常在夜晚时透过这个小孔看星星。从这里看到的星星只有不多的几颗,但它们异常明亮,就像是擎在希楞柱顶上的油灯似的。  尽管我父亲不愿意到尼都萨满那里去,但我爱去。因为那座希楞柱里不光住着人,还住着神。我们的神统称为“玛鲁”,它们被装在一个圆形皮口袋里,供奉在希楞柱人口的正对面。大人们出猎前,常常要在神像前磕头。这使我很好奇,总是央求尼都萨满,让他把皮口袋解下来,让我看看神长得什么样子。神身上有肉吗?神会说话吗?神在深更半夜会像人一样打呼噜吗?尼都萨满每次听到我这样跟他说玛鲁神,都要拿起他跳神用的鼓槌,将我轰出。  尼都萨满和我父亲一点儿也不像亲兄弟。他们很少在一起说话,狩猎时也从不结伴而行。父亲非常清瘦,尼都萨满却很胖。父亲是个打猎高手,尼都萨满行猎时却往往是空手而回。父亲爱说话,而尼都萨满哪怕是召集乌力楞的人商议事情,说出的话也不过是只言片语的。据说只有我出生的那天,尼都萨满因为前一夜梦见了一只白色的小鹿来到我们的营地,对我的降生就表现出无比的欣喜,喝了很多酒,还跳了舞,跳到篝火中去了。  父亲爱和母亲开玩笑。他夏季时常指着她说,达玛拉,伊兰咬着你的裙子啦!伊兰是我们家猎犬的名字。“伊兰”在我们的语言中是“光线”的意思。所以天黑的时候,我特别爱喊伊兰的名字,我以为跑过来的它会携带着光明,可它跟我一样,只是黑暗中的一团影子。母亲太热衷于穿裙子了,所以在我看来,母亲盼夏天来,并不是盼林中的花朵早点开放,而是为了穿裙子。一听说伊兰咬了她的裙子,她就会腾空跳起来,这时父亲就会得意地大笑。母亲喜欢穿灰色的裙子,裙腰上镶着绿色的缝道,前面的缝道宽,后面的缝道窄。  母亲在全乌力楞的女人中是最能干的。她有着浑圆的胳膊,健壮的腿。她宽额头,看人时总笑眯眯的,很温存。别的女人终日在头上包着一块蓝头巾,而她是裸露着头发的。她将那茂密乌黑的发丝绾成一个发髻,上面插着一支乳白色的鹿骨打磨成的簪子。  达玛拉,你过来!父亲常常这样招唤她,就像招唤我们一样。母亲慢吞吞地走到他身边,父亲往往只是笑着扯一下她的衣襟,然后在她的屁股上拍一下,说,没事了,你走吧!母亲努一下嘴,不说什么,接着忙她的活儿去了。  我和列娜从小就跟着母亲学活计,熟皮子,熏肉干,做桦皮篓和桦皮船,缝狍皮靴子和手套,还有烙格列巴饼,挤驯鹿奶,做鞍桥等等。父亲看我和列娜像两只蝴蝶离不开花朵一样绕着母亲飞,就嫉妒地说,达玛拉,你一定得送给我个乌特!“乌特”就是儿子的意思。而我和列娜,像我们这个民族的其他女孩一样,被叫做“乌娜吉”。父亲管列娜叫“大乌娜吉”,我则成了“小乌娜吉”。  深夜,希楞柱外常有风声传来。冬El的风中往往夹杂着野兽的叫声,而夏日的风中常有猫头鹰的叫声和蛙鸣。希楞柱里也有风声,风声中夹杂着父亲的喘息和母亲的呢喃,这种特别的风声是母亲达玛拉和父亲林克制造的。母亲平素从来不叫父亲的名字,而到了深夜他们弄出了风一样响声的时刻,她总是热切地颤抖地呼唤着:林克,林克……父亲呢,他像头濒临死亡的怪兽,沉重地喘息着,让我以为他们害了重病。然而第二天早晨醒来,他们又面色红润地忙着自己的活计了。就在这样的风声中,母亲的肚子一天天大了起来,不久,我的弟弟鲁尼降生了。  父亲有了自己的乌特后,即使狩猎归来一无所获,一看到鲁尼的笑脸,他阴沉的脸也会变得和颜悦色了。达玛拉也喜欢鲁尼,她干活的时候完全可以把他放在桦皮摇车里,可她不,她把鲁尼背在肩头。这时达玛拉的鹿骨簪子就戴不得了,鲁尼老是伸手去抓,抓下来就放到嘴里啃,簪子尖尖的,达玛拉怕扎了鲁尼的嘴,所以就不戴它了。而我喜欢母亲戴着簪子的样子。  我和列娜也喜欢鲁尼,我们抢着抱他,他胖乎乎的,像只可爱的小熊,咿呀叫着,口水流进我们的脖子,就好像钻进了毛毛虫,痒得慌。冬天时我们喜欢用灰鼠皮的尾巴去扫鲁尼的脸,每扫一下他都要咯咯笑个不止。夏天时我们常背他到河边,捉岸边草丛中的蜻蜓给他看。有一次母亲给驯鹿喂盐,我和列娜把鲁尼藏在希楞柱外装粮食的大桦皮桶里。母亲回来发现鲁尼不见了,慌张了,她四处寻找,没有见鲁尼的踪影,问我和列娜,我们都摇头说不知,她哭了起来。看来鲁尼和母亲是连心的,先前他还安静地待在桦皮桶里晒太阳,母亲一哭,他也哭了。鲁尼的哭声对母亲来说就是笑声,她循声而去,抱起他,斥责我和列娜,那是她第一次跟我们发脾气。  鲁尼的出现,使我和列娜改变了对父母的称呼。原来我们规规矩矩地像其他孩子一样,称母亲为“额尼”,称父亲为“阿玛”,因为鲁尼太得宠了,我和列娜起了嫉妒心,私下里就管母亲叫达玛拉,叫父亲为林克。所以现在提到他们的时候,我还有些改不过来。请神饶恕我。  乌力楞的成年男人身边都有女人,比如林克有达玛拉,哈谢有玛利亚,坤德有依芙琳,伊万有蓝眼睛、黄头发的娜杰什卡,可尼都萨满却是孤身一人。我想那狍皮口袋供的神一定是女神,不然他怎么会不要女人呢?我觉得尼都萨满跟女神在一起也没什么,只不过他们生不出小孩子来,有点让人遗憾。一个营地里,如果少了小孩子,就像树木缺了雨水,看上去总是不那么精神的。比如伊万与娜杰什卡,他们常常逗自己的那双儿女——吉兰特和娜拉,并发出哈哈的笑声;坤德与依芙琳的孩子金得,虽然不那么活泼,但他也像盛夏时飘来的一片云彩一样,给坤德与依芙琳带来阴凉,让他们心境平和。相反,哈谢与玛利亚因为没有孩子,脸上就总是弥漫着阴云。一旦罗林斯基来我们的营地了,他带到哈谢的希楞柱里的,就不仅仅是烟酒糖茶了,还有药。可玛利亚吃了那些治疗不孕症的药后,肚子还是老样子,急得哈谢像遭到围猎的驼鹿一样,脸上总是现出茫然的神情,不知道出路在哪里。玛利亚常用头巾遮住脸,低着头去尼都萨满的希楞柱。她去拜见的不是人,而是神。她希望神能赐予她孩子。  依芙琳是我的姑姑,她很爱讲故事。关于我们这个民族的传说以及父亲与尼都萨满之间的恩怨,都是她告诉我的。当然,有关民族的传说故事,是在我年幼时就听到的;而大人们之间的爱恨情仇,是在父亲去世后,母亲和尼都萨满先后变得癫狂后告诉我的,那时我已快做维克特的母亲了。  我这一生见过的河流太多太多了。它们有的狭长,有的宽阔;有的弯曲,有的平直;有的水流急促,有的则风平浪静。它们的名字,基本是我们命名的,比如得尔布尔河、敖鲁古雅河、比斯吹雅河、贝尔茨河以及伊敏河、塔里亚河等。而这些河流,大都是额尔古纳河的支流,或者是支流的支流。

图书封面


 额尔古纳河右岸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58条)

  •     终于是觅得空闲将《额尔古纳河右岸》看完,心中五谷杂陈,同当时看完《百年孤独》的心情一样。对时间是敬畏、恐惧又觉得神奇,它总能将普通的真实的故事演变成一段略微荒诞的传奇。在故事中我们看淡生死,无数个生命来了又走,显得那么自然,但对整个氏族或者传统的没落却总充满无力感,对过去无限眷恋但又拦不住时间的消磨。虽然讲述者风轻云淡,读者却难免心有戚戚焉,尤其如我这般曾有美妙童年的人来说,回忆过去成为了一枚甜蜜又酸涩的果,忍不住会低声细语对自己说两句自怜自艾的话来。书后对为何写作此书做了简单的说明,是因为鄂温克族第一位女画家也是第一个大学生的柳芭溺死在河中的故事,她是书中伊莲娜的原型。柳芭曾经在大都市中游走,但始终无法真正融入其中,于是退回到大自然,然而此时的她也无法再适应原来的传统生活。现代文明与原始文明的冲突,逐渐没落的民族文化让她倍感痛苦和无奈,只能饮酒度日,也最终酿成了她的悲剧。与她有着相同命运的是她的弟弟维加,也是纪录片《犴达罕》中的男主角。维加如同她姐姐一样才华横溢,写诗、绘画都让人惊叹,他的诗歌是这样的:我记得幼时跟母亲沿敖鲁古雅河而上 骑着驯鹿来到了乌力楞 在那里我看到了姥爷和姥姥 他们把我举在半空中 不停的旋转 我记得那时候的人们 与大自然交谈 仿佛它也有灵魂 我还记得 他们向着东方火红的太阳 唱起了感恩之歌 歌声包括鄂温克语言的全部美丽 我还记得 我乘着桦皮船沿敖鲁古雅河而下 来到了激流河 急流河的两岸 一面日出一面日落 他们乘坐桦皮船赞美 东方的日出 西方的日落 他们用歌声赞美辉煌的宇宙 赞美大兴安岭的月夜……但在片中我们所见却是一个烂醉的酒鬼。 “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就等于失去了一切,失去了一切就面临消亡。”这是他无法抵抗的命运,也许只有酒精才能缓解他们心中的痛苦吧。书中最后一章叫“半个月亮”,从清晨到月夜,从原始到现代,也许是希望,也可能是黑暗中最后的一点光亮,过去的总归回不来,那么我们能从这半个月亮中看到未来么?伊朗导演巴赫曼·戈巴迪用影片《半月交响曲》(Half Moon)来讲述库尔德民族的挣扎,那个叫“半月”的姑娘也许有着同样的寓意,也许是打破桎梏的希望,也更有可能随其他人一样摆脱不了命运的枷锁。我希望这半个月亮能够刺透黑暗,给予这世界另一种力量。
  •     一百年的脉络,混合着奶香和原始的生活方式,因为特别,所以深刻。那个驯养山鹰的达西,那个时而可爱时而恶毒的依芙琳,那个爱了达玛拉一生的尼都萨满,甚至那个善良的俄国安达……这就是一幅清冽唯美的浮世绘,不同于当时的民国,也异于当时的西欧,却展现了一种叫做人性的东西,丰满又真实,小说里,那些无比正直的人,总是易于忘记,相反的,不完美的人,却总是令人过目难忘。我喜欢依芙琳,很喜欢,一面她待“我”很好,同时婚姻的阴差阳错,除了带给她一些偏执的乖戾,也让她为此付出了丧子的代价,我仍然记得,金得的死亡,当时我是责备依芙琳的,可是越往后,这种怨便逐渐转成了同情。等到依芙琳老的时候,从“我”的视角看去,愈加觉得她不容易,骨子里,她是善良的,是正直的,尽管有点理想化的婚姻观念让她一直难以走出,尽管她丈夫死的时候她还极尽嘲讽,固执地可爱,偶尔的俏皮,这些,都让人为她最后,逝去的突然,感到无尽的怅惘。      一百年的沧桑,一眨眼便结束,余音袅袅,那些美好,终究难存,驯鹿,森林,和游牧的他们,终究离现实太远,遗失的美好,总是那么刻骨铭心。  “光明就在河流旁的岩石画上,在那一颗连着一颗的树木上,在花朵的露珠上,在希楞柱尖顶的星光上,在驯鹿的绮角上。” 我相信这样唯美清冽的文字,都会会给每个心灵,带来温暖。当我背着包,跋山涉水,来到湖边山前林中,是要在无边的天际里朝拜神灵居住的地方,那是我们心中光明的世界。  或许没有尘世复杂的经历,反倒造就的精神的丰富。他们有歌声,有舞蹈,他们在岩石上作画,他们把蓝天白云山林河流都当成艺术品,他们用羽毛制作衣裙,用桦树皮制造花瓶。    瓦罗加轻轻拍着她唱着:夜晚的小鸟要归林。她湿了眼眶。    她看着带走孙子的河水,被阳光染成青蓝色和乳黄色,就像多年后她见到的两色的布匹。    “我郁闷了,就去风中站上一刻,它会吹散我心底的愁云;我心烦了,就到河畔去听听流水的声音,它们会立刻给我带来安宁的心境。”“ 我还没有尝过被喜欢的人所舔舐的滋味,我不能离开这个世界,我一定要活下去。”我相信每个人看到这样的文字,心中都会变得异常清冽,安宁。   我突然想起《维特》里,夏绿蒂站在窗前看一场大雨,还有雨后清新的空气、嫩绿的草地、绚烂的彩虹而忍不住激动地哭泣。    而这种对自然的感情和敬畏,我们却再也没有。 这是一本更温情的《活着》,这是一本更纯净的《尘埃落定》。 也许看多了太多了太多的邪恶,我们才如此的向往美好。这本书,给人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感觉:精神清冽,内心温暖。连情欲,都是如此的美丽……
  •     此文是13年寒假写的一篇读书笔记。去年暑假,去了一趟新疆。在一个生活在3000公里之外的人眼中,这片土地的一切皆是神奇的。尤其是在阿尔泰山区,原始古老的森林里,生长过高的白桦,无法再承受生命的重量,随意横断在林间的景象,或许是让我对这部描写生活在同样古老神秘的大兴安岭地区部落的小说心生向往的最初原因吧。篇幅不长,大概两天就看完了吧。这两天很应小说景下了一场暴雪。好的小说都会有一个漂亮的结构。这部小说的结构虽不算“只此一家”,倒也还是独树一帜, 以“清晨 正午 黄昏 半个月亮”分别对应了部落的兴衰与“我”的成长经历,每部分的开始都会由“我”的独白引入,再开始倒叙回忆,于是,“我”就在这特别的一天里讲完了一辈子的故事。阅读的过程中,不止一次的想到了百年孤独,也看到有评论同样提到了这一点。不敢说自己看懂百年孤独,也不想随便揣摩马尔克斯的想法。就说说故事本身吧。马尔克斯在这一点很聪明,他讲的故事是所谓的魔幻现实,作者所想即为合理的事实。而非迟子建这样有着真实历史的创作背景。这也是这本《额尔古纳河右岸》中所缺少某种灵魂的原因:迟子建终究不是一个纯粹的鄂温克人。故事说的很好,跳神,驯鹿,狩猎,风葬……这可能是真实的鄂温克。可惜的是故事少了点让人可以信服的某种元素。小说有情节,意境美,可是我觉得人物的塑造差了点。譬如第一人称视角“我”的两任丈夫:拉吉克和瓦罗加。说实话,我看不出来他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如果有的话,可能也是名字吧。他们同样质朴,善良,勇猛,是优秀的猎人,也是部落中德高望重的深受大家尊敬爱戴的人。他们与妻子的“我”的初次相遇都是偶然,却给人以命中注定神秘的色彩。在性格上,二者与“我”的弟弟鲁尼也是类似的,我想,作者并非是想把他们塑造成同一的个性,只是在小说里,描写的力度不够吧。但是,除此之外,我很愿意向别人推荐这本书。迟子建虽然无法完全将鄂温克的元素揉入小说,却完全倾注了自己的一片真诚。小说里描述的这群鄂温克人,虔诚信奉自己的玛鲁神。虽然他们文明不够开化,生活水平落后,但是在精神上,他们并不贫乏。他们安分地守着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依山傍水,与世无争。在额尔古纳河流域:驯鹿是森林的精灵,也是鄂温克人的朋友,不仅仅是运输的工具;就算猎杀作为食物的大型动物比如,熊,也要庄重祭拜后才能食用;部落的萨满在明知运用神力救人会失去至亲之人时,还是会悲伤却无奈地选择“跳神”救人……鄂温克人像是森林和河流间的风,他们自由淳朴,他们简单去深刻的故事不得不使我们反思,是否物质上的富足就等同于高质量的生活?这不是个新颖的命题。每个人心中都明白,命题的答案很简单。但是当你卷入追求金钱与权利的游戏时,实在很难战胜心中的欲望,从容全身而退。这也是为什么这部小说的主题很经典的原因。一直以来很少读中国当代文学,迟子建的这本《额尔古纳河右岸》如一泓秋水,虽没有期望中的波澜壮阔,但却是迟子建对两种文化——游牧与城市的思考,是低沉的自省。我认识的很多同龄人,他们中有的几乎不看书;大多数消费着快餐网络文学的人也等同于不看书;还有标榜“小清新”风格的人,只爱一些自己也不知所云看上去很玄乎的句子;少数自诩“文艺青年”人士看过几本加缪或卡夫卡就自以为了不起;幸而还有几位不属于上述类型的读者,他们真正愿意看好书,思考问题,关注社会。我不愿意说自己是哪一种类型的读者,因为显然我不是最后的那一种。好的作家需要自省,好的读者更应该学会自省。

精彩短评 (总计54条)

  •     大气。鄂温克的民族史诗。
  •     看着那些人出生死亡,感觉我也陪着他们经历了一生。对神也更有了一些敬畏感。可以不信但一定不要亵渎。
  •     花了两周的时间看完,实在太戳心了,完美。
  •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他们给看老了。 如果不死,苍老岁月自成传奇;如果不死,大概也只余无穷的寂寞罢~ 来自朋友的推荐,在那么一段不长的时间里,我看她看过的电影,读她读过的书~ 另加一条补充,一定不要乱说话!
  •     人的名字太多了。。。
  •     人类退化与返祖
  •     一个在现代社会逐渐衰落的民族文化的挽歌,一口气读下来令人心折,与其说是史诗,不如说更像是行歌,一代又一代人,生老病死,意外别离,以及充满神秘感的萨满……
  •     “我发现春光是一种药,最能给人疗伤。”
  •     时光长河中静静走来的鄂温克族,似乎被迟子建彻底浓缩在了自己的笔下;岁月带给这个民族的悲伤和坚韧,尤其是鄂温克萨满的高尚无私,理当被世人长久的敬畏
  •     这本《额尔古纳河右岸》不错 我挺喜欢
  •     “没有路的时候,我们会迷路;路多了的时候,我们也会迷路,因为我们不知道该到哪里去。 故事总要有结束的时候,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尾声的。”
  •     以前看过她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印象已不是很深。这部文字简约生动,描写了民风独特,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民族传奇。自以前读过阿来的几部作品后好久没看过这类的小说了,不错~
  •     也许我们都曾有幸识得神迹,而又必将遗失。
  •     道尽了鄂温克人在社会巨大变革中的百态,激荡人心,苍凉大气。时间跨度百年,四代人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      一个弱小民族顽强的抗争和优美的爱情。茫茫的林海雪原,温顺的驯鹿,坚毅的鄂温克族人,以及每救一次人就会失去一个孩子的妮浩。“我是萨满,怎么能见死不救呢?” 展示了一个式微民族的生命力,不可避免的衰落无能为力的悲苦,也启发我们去思考人与自然的相处及世界上那些濒危的民族,部落的处境。
  •     初中时读的,非常好的一本书,让我看到另一种生存方式。
  •     苦难人生。
  •     文字细腻,情感丰富。具有地方特色。
  •     不清楚是纪实还是虚构,作为了解未知民族的猎奇小说看看还行。
  •     读完深深地被驯鹿吸引,被森林吸引,被河流吸引。心中之向往,究竟为何?
  •     反倒不觉得文字灵气 只是对故事中那个古老的民族怀有敬意
  •     比百年孤独更能触动人心
  •     大二上学期的睡前读物……每天读这本书的时候是我最悠闲、最放松的时刻。于我而言,像是打开了一个异世界的大门。也让我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     读《百年孤独》时感受到的是气势和孤独,但读迟子建的文字时是轻缓的,是温暖的。她的文字没有当代所谓“治愈系”的故作的矫情,也没有浮躁之气。并不是每一个人物都是鲜活的,但这个民族是温情的,大家在一起,有仇恨,也有孤独,但一切就像细水长留,浮动在这钟灵毓秀之中。
  •     好像是上高中还是大学的时候读的,一晃十来年了…
  •     说来惭愧,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并不知道迟子建这位作家,完全是冲着少数民族鄂温克人去的,因为自己本来对民族学很感兴趣,更喜欢看各种少数民族的故事,因为他们总是离自然那么近,充满了神秘的自然主义色彩。果然,毫不意外的,我非常喜欢这本书,但不仅仅是因为从中可以看到鄂温克人(或许还有鄂伦春人)的百年生活变迁,更是因为作家的笔触看似平实,实则细腻而深入人心。我为一个个悲剧的发生而感到哀伤,却又被一个个面对悲剧时坚强隐忍的人物所触动。离别与死亡来得总是如此突然,我们永远无法做好准备,无论是对人还是对生活方式,我们有所坚持也必须有所舍弃,因为太阳终究会东升西落,一天总会从清晨走向黄昏,并最终迎来黑夜。
  •     一开始读着真的很乏味,读到中间才有故事的代入感。小说最后人的结局处理得很草率,真的撑起小说的还是前几辈人的故事。最后有种凄凉的感觉。“故事总要有结束的时候,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尾声的。”“没有路的时候我们会迷路,路多了的时候,我们也会迷路,因为我们不知道该到哪里去。”
  •     还没有看 但是包装送货都很好!!
  •     太细腻了,一个原始部落的变迁
  •     很多自然而又优美的比喻,眼前展现出游牧民族古朴的生活画卷,让我联想到《人类简史》中人类的釆集时代。——光明在河流旁的岩石画上,在那一棵连着一棵的树木上,在花朵的露珠上,在希愣柱尖顶的星光上,在驯鹿的犄角上。如果这样的光明不是光明,什么又会是光明呢!
  •     不错的图书啊 值得购买
  •     超级喜欢这部作品!万物有灵,不得不让人心生敬佩。鄂温克猎民信奉神灵,并不像那些旧的封建迷信,她们信奉的萨满是教人向善的,驯鹿生病了,她们会把驯鹿爱吃的盐捧在掌心,喂到驯鹿嘴边。猎到熊的时候,她们不会直接吃掉,而是先供奉起来祭奠。搬迁的时候,她们会把营地的灶坑填平,把生活垃圾掩埋,不在莽莽林海留下她们的痕迹。
  •     民族史诗式的小说
  •     在出生和死亡之间,是一个民族的兴衰。
  •     看了一大半了,挺好看的
  •     鄂温克人的故事在纸上又被复活,时代的车轮带给他们的到底是幸还是不幸呢?
  •     清晨正午黄昏,一生的回忆浓缩于一天的婉婉道来,在火炉边听智慧的老奶奶传授人生的真谛。他们会把去世的人装在白色的袋子里扔在向阳的山坡上,会跟着爱吃苔藓的麋鹿顺着山林迁徙,会为了找寻走失的鹿群跋涉于茫茫雪原,悲欢离合跟着鹿生跟着鹿死。最后一批山上的人也最终要到城里去了,再也不会有萨满跳神牺牲自己的幸福换取别人的安康了,跟着麋鹿流浪的生活终究还是消逝了。清晨热情洋溢,正午炙热洒脱,到了黄昏却如强弩之末差强人意的凌乱,一大家族的个中命运草草给了个结局,不得不说是个遗憾。
  •     大学读
  •     从《一坛猪油》开始迷上迟子建。这本《额尔古纳河右岸》更是让我着迷,自归来读至深夜。她笔下的万物都充满了灵性,字里行间带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干净,苍凉,细腻,温暖。苦难被她所描述的波澜不惊却又直抵人心。
  •     从以前就很喜欢看迟子建,写大兴安岭的白雪河流清风桦树灰鼠。大兴安岭森林里古老民族的生活变迁,忧伤的驯鹿国啊。
  •     第一本主题这么明显的小说
  •     没啥高潮。印象最深的就是萨满救一个人就要死一个人
  •     在图书馆里好不容易找到了这本早已被大家翻旧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它被许多人的手摩挲过,它少了两页,不知是谁还在上面标记了借书日期。想来我们都爱漫天的繁星、碧绿的青草、清凉的河水、山间的微风和黄昏河畔那橘红的晚霞。
  •     夜晚读完好像可以听到山中的风声,抬头望见希楞柱顶的月亮
  •     迟子建算是我看过的女作家里面比较厉害的了。
  •     打开这本书,就走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
  •     之前从未关注过鄂温克族,所以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描绘着这个民族的图像。 不可否认 我喜欢这个民族
  •     一个切片透视鄂温克民族的史诗
  •     很喜欢听女人的故事,绝不仅囿于家长里短。又有苍茫的意味又带忧伤的诗意。这种况味是值得促膝谈谈的。
  •     我静静的听你讲故事,四代人在‘山上’的美好生活。那么多让人伤心的时刻,身边的人来了又走了,但我相信还是快乐更多一些。这是最简单,最理想的生活,没有社会的嘈杂,和最亲的人在最美的大自然里过着简单快乐的生活!如果没有伐木开发就更好了!
  •     故事真的精彩!既治愈又能引发对人生与死的思考,很向往很羡慕那种自由又单纯的生活,善良又纯净。
  •     大一读的txt版
  •     淳朴而浓郁的鄂温克民族历史,宛如中国版本的百年孤独
  •     叙事风格类似《百年孤独》,在风雪里看见了自然。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