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时刻刻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外国小说 > 时时刻刻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8
ISBN:9787544705387
作者:[美国] 迈克尔·坎宁安
页数:184页

作者简介

本书是介绍不同时期、不同地方女性生活状况的小说。主人翁是三位女性,其中一位是真实的人物弗吉尼亚•吴尔夫,其他两位是虚构的人物。这是部关于人的失落、希望、恐惧、爱和生活的作品。

编辑推荐

  《时时刻刻》叙述了三个女人的一天,编织成了这部关于人的失落、希望、恐惧、爱和生活的作品。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著名女作家,受严重精神衰弱的折磨,正在构思一部新作品;克拉丽莎,伍尔夫所构思作品中的女主人公,震惊地看着男友跳楼身亡;劳拉,伍尔夫作品出版后的一个读者,正渴望摆脱令她烦闷的生活。完全错位的时间组合凭借三人之间的微妙联系,通过平行叙述揭示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本书获1999年普利策小说奖。

前言

  要支撑起一个强大的现代化国家,除了经济、制度、科技、教育等力量之外,还需要先进的、强有力的文化力量。凤凰文库的出版宗旨是:忠实记载当代国内外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学术、思想和理论成果,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为推动我国先进文化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丰富的实践总结、珍贵的价值理念、有益的学术参考和创新的思想理论资源。  凤凰文库将致力于人类文化的高端和前沿,放眼世界,具有全球胸怀和国际视野。经济全球化的背后是不同文化的冲撞与交融,是不同思想的激荡与扬弃,是不同文明的竞争和共存。从历史进化的角度来看,交融、扬弃、共存是大趋势,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总是在坚持自我特质的同时,向其他民族、其他国家吸取异质文化的养分,从而与时俱进,发展壮大。文库将积极采撷当今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凤凰文库将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现代化的建设,面向全国,具有时代精神和中国气派。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背后是国民素质的现代化,是现代文明的培育,是先进文化的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中华民族必将展示新的实践,产生新的经验,形成新的学术、思想和理论成果。文库将展现中国现代化的新实践和新总结,成为中国学术界、思想界和理论界创新平台。  凤凰文库的基本特征是: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中心,立足传播新知识,介绍新思潮,树立新观念,建设新学科,着力出版当代国内外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科学文化的最新成果,以及文学艺术的精品力作,同时也注重推出以新的形式、新的观念呈现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优秀作品,从而把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结合起来,并促进传统优秀文化的现代转型。  凤凰文库努力实现知识学术传播和思想理论创新的融合,以若干主题系列的形式呈现,并且是一个开放式的结构。它将围绕马克思主义研究及其中国化、政治学、哲学、宗教、人文与社会、海外中国研究、外国现当代文学等领域设计规划主题系列,并不断在内容上加以充实;同时,文库还将围绕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科学文化领域的新问题、新动向,分批设计规划出新的主题系列,增强文库思想的活力和学术的丰富性。  从中国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这样一个大视角出发,从中国现代化在世界现代化浪潮中的独特性出发,中国已经并将更加鲜明地表现自己特有的实践、经验和路径,形成独特的学术和创新的思想、理论,这是我们出版凤凰文库的信心之所在。因此,我们相信,在全国学术界、思想界、理论界的支持和参与下,在广大读者的帮助和关心下,凤凰文库一定会成为深为社会各界欢迎的大型丛书,在中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中,实现凤凰出版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  凤凰文库出版委员会

内容概要

迈克尔•坎宁安生于1952年,因其1989年的处女作《末世之家》蜚声美国文坛,《时时刻刻》是其第三本小说。和他前两本作品不同的是,《时时刻刻》是关于英国著名意识流小说作家弗吉尼亚•吴尔夫及其小说代表作《达洛维夫人》(亦作《达洛维太太》)的一本实验性小说。

章节摘录

  她匆匆走出住处,对于当时的天气来说,她身上穿的大衣太厚了。这是1941年。又一场战争已经打响。她给莱昂纳德留了一张字条,也给瓦尼萨留了一张。她坚定地向那条河走去,很清楚自己要做什么,但即使在此刻,看到丘陵草地,教堂,三三两两散布着的羊儿、白色中闪着一丝硫磺色、在逐渐变得昏暗的天空下吃草,这景象几乎使她分了心。她停下脚步,注视着羊儿和天空,然后继续前行。身后隐约传来低低的声音;轰炸机在空中发出低沉的嗡嗡声,虽然她寻找飞机,但是没有看见。她走过农场上的一个工人的身边(他的名字是约翰吗?),他是个强壮的人,小脑袋,穿了一件土豆色的背心,正在清理流经柳树林的沟渠。他抬头看了看她,点点头,便又低头看着棕褐色的水。她在走向河边的路上经过他的身边的时候,心想他能在柳树林中清理沟渠,是多么成功,多么幸运。她自己失败了。她根本不是个作家,说真的,她只不过是个有天赋的怪癖者。昨夜雨后残留的水坑中映照出片片天空。她的鞋子稍稍陷进了柔软的土里。她失败了,现在那些声音又出现了,模糊地喃喃着,就在她的视线范围之外,就在她的身后,在这里,不对,一转过身去它们就跑到别处去了。声音回来了,毫无问题,头痛正在来临,那无论她是什么都会将她压碎并取她而代之的头痛。头痛正在来临,好像轰炸机又出现在空中了(究竟是不是她自己想象出来的?)。她来到了堤岸,爬了上去,然后下到河边。上游有个钓鱼的人,离得很远,他不会注意到她的吧,会吗?她开始寻找一块石头。她迅速而有条不紊地寻找着,仿佛是按照想要成功就必须一丝不苟地遵循的方子在做。她挑选了一块和猪头骨的形状及大小差不多的石头。即使在她把石头拿起来,使劲塞进大衣的一个口袋里的时候(毛皮领子蹭得她的脖子痒痒的),她仍情不自禁地注意到石头冰冷的白垩感和它的颜色,一种泛白的棕色,带有绿色的斑点。她紧靠河边站着,河水拍打着河岸,将泥地上小小的不平整的地方灌满了清澈的河水,看起来和那条像大路一样牢实的、从此岸持续延伸到彼岸的黄褐色的、斑驳的东西似乎简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物质。她迈步向前。她没有脱去鞋子。水很冷,但是还没有冷到难以忍受的地步。她停了下来,站在没膝深的冷水里。她想到了莱昂纳德。她想到了他的手和他的胡子,他嘴巴四周的深深的皱纹。她想到了瓦尼萨,想到了孩子们,想到了薇塔和艾塞尔:这么多的人。他们都失败了,不是吗?她突然为他们感到了巨大的遗憾。她想象自己转过身子,把石头从口袋里拿出来,回到家里去。也许她还来得及把字条销毁掉。她可以继续生活下去;她可以完成这最后的仁慈之举。站在没膝深的流动着的水中,她决定不这样做。声音出现了,头痛正在来临,如果她重新把自己置于莱昂纳德和瓦尼萨的关爱之下,他们不会再放开她的,是吧?她决定坚持要他们放开她。她笨拙地蹬着水(河底是黏糊糊的淤泥)往河心走,直到水没了腰。她看了一眼上游的钓鱼人,他穿着一件红色的短上衣,没有看见她。河流黄色的水面(在这么近的地方看,颜色更黄而不那么发褐)脏兮兮地映出了天空。那么,这里就是真实的感知的最后时刻了,一个穿着红上衣在钓鱼的男人,以及一片映现在不透明的水面上的天空。她几乎身不由己地(对她来说,她感到身不由己)往前一迈或一绊,石头将她拽进了水里。然而,片刻间,仿佛就像什么事都没有一样;就像又一次的失败;只不过是她很容易就能够游出去的冷飕飕的水而已;然而,水流包围住了她,以这样突然的、汹涌的力量攫住了她,感觉就像一个强壮的男子从河底升起,抓住了她的腿,抱在胸口。有种亲切的感觉。  一个多小时以后,她的丈夫从花园回到屋子里。“夫人出去了,”女仆说,一面在拍松一只破旧的枕头,羽绒四下飞散。“她说她一会儿就回来。”  莱昂纳德上楼到起居室去听新闻广播。他在桌子上发现了一只蓝色的信封,收信人是他。里面有一封信。

图书封面


 时时刻刻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1941年的春天,伍尔夫像平常一样,穿上皮大衣,提起栗木拐杖,走出花园,独自到林间散步。据说是正午,日光很好。她走到附近的乌斯河,在口袋里塞满石头,丢开拐杖,慢慢地沉入水底。这样的结局,却并不令人感到悲伤。因生命是如此强大与完善,它的来去,有清晰的脉络,不受人间的迎拒。敏感到脆弱。敏感到强大。梦幻幻又饱满满的一生。
  •     最初知道伍尔夫,是朋友推荐她的《到灯塔去》给我。当时正迷恋一些随性而为的文字,借回《一间自己的房间》,翻了两页,便草草归还。对这个女人一无所知,索性认为自己此时的感受最为单纯而无染——文字的思路太奔逸,如果咬牙看完,要么不接纳她,要么不接纳我自己。但她身上似乎总有些光芒,通过朋友和其他人,微微照得我心下痒痒。拿到《时时刻刻》时,终于舒一口气,窃喜有这样“暧昧”的一个距离,可以互不伤害地看她究竟怎样。故事的开场,伍尔夫大衣口袋里沉甸甸的石头,成全了我对自己的接纳——这样的女人,终究难以和生命达成共识彼此妥协。当她的身体,如一把水藻,抵在桥墩深处,透过层层水幕,看桥上无声走过的母子,她终于寻到自由,寻到归宿……放下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充耳不闻关于这部小说的种种背景种种赞美评论。我只是想以自己一点浅薄的见闻,说一点故事给我的感受。这故事里,有三个女人,各自挣扎着与自己的身份讲和的女人。“能够在一个六月的早晨活着,富足,享受着几乎有点说不过去的眷顾,只有一件简单的跑腿活要干,这令人多么兴奋,多么震惊啊。”达洛维夫人,也就是克拉丽莎,表面看来,她的挣扎似乎最少。曾经的迷茫、过失,如今都只是她优雅得体的裙摆上恰到好处的褶皱。她有力量,昂首去挑选一束黄玫瑰,去张罗一场晚宴,去说服一个固执自我的病人也是曾经的恋人,去表达对女儿的爱和包容,去接待一个尴尬的“情敌”,最后,去面对所有精心的安排布置随那最重要的人凌空挣脱重重地摔在现实里,独自面对已成祭品的晚宴……这样的力量,让我不能不相信“今天就到这里吧”,明天将又是新的一天,只不过,世上从此少了一人,或许,他恰恰就是克拉丽莎与自由讲和的祭品。我更想谈谈伍尔夫夫人和布朗太太。与克拉丽莎相比,她们还年轻,所以,尚未完成与自己身份的适应。伍尔夫总是在自责作为一个女主人而不知该如何与仆人相处,疑惑姐姐为什么可以不按约定如入自家地提前来访。相比姐姐和仆人,与孩子们一起认真地布置鸟儿的葬礼似乎更容易些。然而,去往伦敦的车票已经买好,只差溜达一个街区的空当,却终究逃不出对死亡的瞻仰、亲近,直至意识到一个生命的死亡,不过留待别人匆匆一瞥,庄重精心地完成一个关于葬礼的杰作,怀着笑意打量一番,在下午茶和点心摆上桌之前,洗掉手上残余的关于死亡的痕迹……然后,灵床上的灯光暗去,像夕阳散尽余温,悲伤来不及沉淀,生活总会继续。想到这些的时候,我不知她会难过,还是释然,所以,她选择前往,比伦敦更遥远的地方。布朗太太的挣扎最明显,给我的感触也更多。早上醒来,她不知是该去厨房给丈夫一个感激的拥抱,或是继续留在床上读一点书;她不知该看重为丈夫准备生日蛋糕这份爱意,还是更在意蛋糕的外形里所能体现出的为人妻的本领;她不知大儿子小心翼翼的存在时心里在思考着什么,而自己又可以为他做点什么,表达爱,或是任由他猜测着试探着长大……第一个丑陋的蛋糕被“毫不犹豫”地丢弃,她却依然对自己不那么肯定。她那么努力地想要知道作为妻子、母亲、邻居,该与作为一个女人或者只是一个小女孩儿,有什么相似和不同,又责备自己的自私和笨拙。好在还有时间,可以在丈夫下班之前,去做一个大胆的尝试,重新烘焙蛋糕,把孩子暂放在邻居那里,带上书,带上向往,找一点点爱与自由之间可以安放自己的罅隙……第一遍读这些情节的时候,是在回家的火车上。车厢本来就是一处现实集结地,所谓的美好,在这个密闭而穿越时空的特殊场合,都会迸裂为碎片,泡面成为最幸福的吃食,政治经济是最恶俗而虚伪的谈资,粗鄙、狼狈、生之艰难匮乏全部上演,甚至连上演的这一部分,都是拼着多么大的力量隐藏掉更为不堪的成分。在这样的情境下,读到布朗太太留给自己的两个小时,和她一起,看着宾馆房间里陌生却稳妥的物什,呼吸到家以外的关于生活的气息。当她忽然意识到,死亡是随时可以采取的行动,自由原来可以离她很近时,她也终于可以安然地接受琐碎的为人妻为人母的生活,重返眼前的平和安宁中。那一刻,摇摇晃晃的车厢里,蹲坐在行李袋上的我,耳边嘈杂着别人的日子,心中却宽慰明澈起来——不是发现存在是自己触手可及的自由,而是因为,原来我所烦恼的,别人也在烦恼着,我现在烦恼的,别人也曾烦恼过。为人女,为人徒,为人友,为人爱,再至后来的为人妻为人母,为这世上微小的一个环境中一点微小的角色,都是很繁琐的一个适应过程,惶恐是正常的,迷茫是正常的。对于自身角色的寻找和适应、对抗和平衡,从来都不是一件很严重的事。自由是一个繁琐的过程,却终会有一个不急不躁的结局。
  •     布朗夫人在酒店房间想要自杀的时候,有一段关于她心理的描写:知道了停止活下去是可能的,他还是感到很高兴。能够面对所有的选择,无所畏惧地、老老实实地考虑自己的各种选择,是令人欣慰的事情。她想象着弗吉尼亚 伍尔夫,纯洁、错乱,被生活和艺术对她的难以实现的要求击败;想象着她口袋里装了一块石头走进河里。劳拉不断抚摸着自己的肚子。她心里想,自杀会和登记住进一家旅馆一样简单。我喜欢这段描写。生活中很多人都像劳拉一样,有一颗认为自己有些不同的心,读周围人不看的书,却仍然过着平庸的生活。为丈夫做蛋糕、照顾敏感又黏人的儿子、做一个主妇该做的事、收敛好自己的野心就是生活的全部。丈夫、子女或者父母,缠绕着这些想要挣脱生活的枷锁的人。为什么连多读一页书都不可以?为什么连多看一部电影都不可以?为什么要和不喜欢的人打交道?为什么就不可以邋遢着不打扫卫生消停地窝在屋子里?也许在旁人的眼睛里,这种为人冷淡、心里充满奇异想法的人是社会的异类,但是又是谁规定了生活就不可以是与众不同的呢?为什么找一个好丈夫生好孩子就是女性成功的标准呢?是啊,劳拉从来没有成为和伍尔夫一样的天才作家,她只是一个在加拿大的图书馆里做了一辈子图书管理员的毫无成就的人,她抛弃了丈夫抛弃了孩子,离群索居,大可以被讥讽为一无所成的失败者,但是正是这样逃离的生活才让她活了下来,让她在前夫肝癌、女儿夭折、次子自杀后活了下来。面对残破的生活,要怎样自我拯救?大多数时候,任何人都是无能为力的吧。克拉丽莎容颜渐老,再也不能让男性产生关于性的联想,和在一起十年的同性爱人的生活平顺却缺乏激情,女儿交了不让自己满意的朋友,初恋爱人艾滋病缠身生活颓废,自己的才情终没有获得一等的成就,看着街上的著名影星心里有一阵羡慕。对于她这个年岁的女人来说,再怎样努力大概生活也只能这样了。伍尔夫心中充满着自我怀疑,精神面临着再一次的崩溃,生活环境寡淡无味,还害怕自己家里的仆人。她没法证明自己,至少短时间不能。生活是由无数个痛苦折磨的时时刻刻组成的,她焦虑,她抑郁,她苦苦追寻却鲜有结果。她选择了死亡。我是一个胆小的人,我自卑,我有大把搞不定的事情,我不喜欢自己做的事情,我有社交恐惧症,我不美丽,我有点儿超重,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才情,我有拖延症。虽然我才二十岁,但是我却如克拉丽莎和伍尔夫一样感到对生活的难以掌控。我像劳拉一样想要逃到没人的地方做一辈子平庸的工作,却又缺乏那样的勇气和决心。光是这点就够值得人嘲笑了。我焦虑,我低落,一天有一半儿的时间都在想发脾气的情绪中度过,我经常焦虑到感觉喘不过气。有什么能让我自我拯救?死亡。每当我如劳拉一样想到死亡就像住进一家旅馆一样简单时,我才会稍微松那么一口气,感到生活也没有难过,无论怎样我都永远有死亡这么一种简单到不能更简单的选择,我才有一点克服问题的勇气。死亡是我自我拯救的方法。在不断忍耐中,我度过了每分每秒。生活是这样密集地充满了痛苦的时刻,唯有死亡让我选择有那么一点儿勇敢地活下去。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值得一看的书 记得读到一半时心如死灰 有自杀的冲动 读完时莞尔一笑 重新认识周围的一切
  •     当生活本身成为牢笼,活着的每时每刻都变成一种困兽之斗,而死亡成为不被人理解的出口。「我们以为她的悲伤只是普通的悲伤,我们毫不知情」。但更多时候我们不会是伍尔夫或者理查德。我们常常会像布朗太太一样对生活本身疲软,但最终还是会像克拉丽莎一样,为了“The hours” 继续生活下去。
  •     书中抑郁的气氛直面而来。
  •     本以为会很惊艳实际上感触效果似乎比电影还略微少些如果不是更多关注实验性而是更关注人性可能会好一点然而就凭一个男性作家准确拿捏住那种主妇的绝望和一系列焦灼心理已经值得肃然起敬
  •     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     致敬之作,模仿伍尔夫的写法,延续伍尔夫的主题,可伍尔夫早已说尽,还有什么可多说的呢?于是这本书里,除了才华还是才华。另外发现,“没有人会原谅我,除了死。但我选择生。”这句精彩的台词是电影里增加的——又是才华!这才华横溢的世界啊!
  •     爱恋着死亡的生活的受害者和施虐者。朱利安摩尔演绎得神奇。
  •     原著与电影都太喜欢,
  •     不喜欢。
  •     即使生活充满不如意,充满了心酸和痛苦,但总也有积极和快乐的时候。 死需要很多个理由,但活着只要一个就够了。你不活着,怎么知道你最后会不会看到更加美好的世界呢? “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     好作品无须多言
  •     精巧细腻,读完如中毒一般——“把我带走吧。我想要一场注定没有未来的爱。我想要黑夜里的街道,任风吹雨打,没有人会奇怪我身在何处。”郁郁数日,念念难忘。
  •     怎能不读原文?
  •     太虐心了
  •     这件事情实在太奇怪了,我喜欢这本小说喜欢地要命,但是却连续两次感到看不进去达洛卫夫人,到现在也没有完整地看完它
  •     弗吉尼亚·伍尔芙,我最爱的女作家。
  •     第一本意识流体裁的小说,让我觉得人怎么那么矫情脆弱,感性的像个神经病患者!
  •     先看的电影。电影跟书都看不懂。
  •     总觉得这种书不能多读。很多东西不好深究,生活只该一路向前。
  •     我居然更喜欢的是电影版。只能说可能是电影版演得太好,或者是有些东西容易被文字冲淡吧。
  •     三个时期,交错着…看着看着会将她们重叠……
  •     曾经影响了我很久的一本书 被拍成电影也很精彩
  •     构思精妙,主旨深邃
  •     没找到自己读的那个精装版本。看完后脑子感觉有点乱。
  •     文字向我们展示了相似的人生表象下的真实,而书中的那些人物,他们到底代表了这个世界上的多少人呢?如果每个人都能写一本自传,如果我们能够知道更多人的内心,生活是否就不会那么迷惘了?
  •     2010-148
  •     看了电影一年后回来看小说,我更喜欢电影。
  •     三个时代的穿插写得非常精致丝毫不乱,文笔也不错。当年读得非常通畅,完全没有被稍显复杂的叙事手法给绊住,能把意识流用得这么亲民也是挺难得的,由此四星升五星。仅从女性主义角度来切入小看这部作品了,它所表达的不止于此。人性之深邃,千言万语不能尽。比较有意思的是,小说里Clarissa在去Richard公寓的路上看到了Meryl Streep,同名改编的电影里Clarissa直接就由Meryl Streep来扮演了,当然这个桥段也就没有必要了。
  •     初升高暑假,还是从图书馆借的==
  •     初中的时候看的文化艺术出版社的版本 想起这么一句话 "吵着嚷着说要离开的人 总是会在最后红着眼睛弯着腰把一地的玻璃碎片拾好 而真正准备离开的人 只会挑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随意裹上一件外套出门 再无归期"
  •     本是为了看离婚后的妮可基德曼演的伍尔夫,却喜欢上了徐娘梅利史翠普(她像极了我妈妈)。伍尔夫的一生我了解过,这个女人写的东西属于我不必看完的一类,每次心累就读上一两章节,如脚气神油,包治百病。
  •     虚虚实实穿插得费脑子
  •     只想说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     看过电影再翻出书 感觉挺奇妙的
  •     “他53岁了,而前面却仍然有着这一切:性生活,荒唐的争论,极度的痛苦。”
  •     just read V's part. 大量心理描写和背景叙述都是电影没有的。但电影可以同时分镜头拍摄又是书无法完成的。各有各优势。
  •     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来读书,所以需要一个人住。认清生活,然后挚爱她
  •     可以,可以,如果你愿意,我就永远爱你。如果这世界愿意,我们就永远在一起不要分离。克拉丽莎会在年轻时爱上一个女人,会穿着一条白裙子去见她,并期待在这种幸福中死去,可她还是会活下去。她会有名望会安全舒适,会想起无数她曾经爱过的人,阳光照在他毛衣上绒毛发光,他告别那天的不回头,他在公交车上深深向她投来的笑容,然而时时刻刻终会过去。
  •     一开始读的时候觉得很混乱,有三个女人,各自有各自的故事。但是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渐渐有一点读懂了,至少书中表达出不管生活多么艰辛,我们都要好好活着,为自己,为爱自己的人,为自己爱的人活下去。好好地活着,认真,自信,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
  •     尝试多次都阅读无能,弃……
  •     最近睡眠很差,不可避免的影响了阅读进度。这本书很有意思,排成的电影也值得一看。
  •     纷乱、复杂、实验体,意识流,三段叙事。阴郁、灰暗。可是,不造作
  •     我本意是游戏人生 来一趟走一遭 但是你又让我看清现实人生 我无法不痛苦 也不得不继续前进
  •     补记
  •     “我想要一场注定没有未来的爱。我想要黑夜里的街道,任风吹雨打,没有人会奇怪我身在何处.”
  •     看过电影,但是书更好。幽幽的带着你的情绪四处走
  •     /小說成為電影很好的輔助,文字隨時轉換成畫面:妮可、梅麗爾、朱麗安⋯⋯ /留意到譯者王家湘(女士?),之後伍爾芙作品都選購了她的譯本,自然、流暢。
  •     看似生活美好却深深绝望
  •     不要再怕炎炎骄阳,也不要畏惧寒冬的肆虐。
  •     书中的理查德有这样一句名言:美是个妓女,但我只喜欢钱。我想说,我爱美也爱钱,更无法割舍这操蛋的生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