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暗的林荫小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外国小说 > 幽暗的林荫小径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7
ISBN:9787532742103
作者:[俄]蒲宁
页数:482页

作者简介

蒲宁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也是举世公认的语言大师,在俄罗斯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正如瑞典科学院在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时所作的评价:“他以严谨的艺术才能在文学散文中塑造了典型的俄罗斯性格”,“他的文学作品具有世界名著的特点”。本书共收入26篇中短篇小说,包括《幽暗的林荫小径》、《米佳的爱情》等。
《幽暗的林荫小径》讲述了一个老军人旅途中在一家客店巧遇30年前的恋人的故事,小说被誉为“爱情百科全书”。《米佳的爱情》描写了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米佳和戏剧学校女学生卡嘉浪漫而痛苦的悲剧式爱情。

书籍目录

前言
隘口
在庄园里
在异乡
圣山
祭文
安东诺夫卡苹果
松树
新路
寂静
耶利哥的玫瑰
革尼撒勒湖
噩梦
王中王
快活的一家子
从旧金山来的绅士
轻轻的呼吸
圆耳朵
夜航途中
理性女神
众王之王的城市
中暑
幽暗的林荫小径
晚间的时候
净罪的礼拜一
乡村
米佳的爱情

内容概要

伊凡·蒲宁(Ivan Bunin,1870-1953)俄罗斯作家。生于俄国中部波罗涅日市一破落贵族世家。由于家境贫困,中学未毕业就步入社会。做过校对员、图书馆员、助理编辑等。曾受教 于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等作家,并为高尔基主办的知识出版社撰过稿。1909年被选为科学院名誉院士。十月革命爆发后,他持敌对立场,于1920年流亡国外,侨居法国直到去世。蒲宁的创作生涯始于诗歌。1887年开始发表诗作,1892年出版第一个诗集,1903年以诗集《落叶》获莫斯科学术院的普希金奖。蒲宁的创作成就主要是中短篇小说,1897年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在天涯》,得到评论界的注意。早期作品主要描写中文贵族庄园生活,批判贵族阶级精神上的贫困、堕落, 又为其没落挽歌,如短篇小说《田间》(1892)、《安东诺夫卡苹果》(1900)、《末日》等。1910年,中篇小说《乡村》问世,标志蒲宁的创作视野有了新的变化,由 狭窄的贵族庄园转向广阔的社会,更加关心农民和俄罗斯的命运。这部作品使他成为俄国文坛上的第一流作家。1911至1913年间,蒲宁又创作了一系列农村生活的在中短篇, 如《苏霍多尔》、《欢乐的庭院》、《蟋蟀》、《夜话》、《扎哈尔·沃罗比约夫》、《莠草》等。这些作品真实地描写了农村的落后和黑暗,农民的愚昧无知。但情调低沉,没有微 型机,没有希望。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写了《弟兄们》(1914)和《来自旧金山的绅士》(1915),表现了他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憎恶。流亡国外以后,蒲宁的创作仍充 满活力,除了自传体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而外,还有将近200篇短篇小说,其中较出色的有《米佳的爱情》、《中暑》、《三个卢布》、《幽蝉的小径》、《乌鸦》和 《巴黎》等。蒲宁的创作继承了俄国古典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是写作中短篇小说的高手。他的小说不太重视情节与结构的安排,而专注于人物性的刻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语言生动和谐,富于 节奏感,被高尔基誉为“当代优秀的文体家”。1933年,“由于他严谨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到继承”,蒲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图书封面


 幽暗的林荫小径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它是我高中时读过的一本书,当时我很喜欢它。很多时候我买书并没有提前了解它的内容。单单是看到一个能够吸引我的封面我就会买下它。那时我在书店,看到上海译文出版社新出的几本书排在一起,这本书苍绿色带条纹的书脊,和它引人入胜的名字使我买下了它。我其实并不知道它里面讲的是怎样的故事也无可预知自己会否喜欢它。回到家之后我先看了前面的两篇,并没有吸引到我,我并不喜欢外国作家那些很沉静严肃的描写,我总喜欢深沉中又有绮丽的文笔,既不过分纤瘦,同时又不失之平枯,比如《凯旋门》。之后我没有按顺序看,而是随便翻到中间的一篇开始看。当我看完这篇文章时,我想,这本书买的是值得的。这篇文章是《理性女神》。这篇文章其实说它是小说不如说它是散文。它节奏轻缓,夹叙夹议,往事穿插。作者去公墓找寻“理性女神”——一个轰动一时的美貌演员的葬身之处,苍凉倾颓的墓地里掩埋的是一个那么繁华的梦。不过是一眨眼的梦罢了,梦醒了是凄惨的现实,她的满身鲜血也多不过心中的苦泪。一个美貌的女演员,在一场政治性的活动中被人们赞为“理性女神”的化身,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政治又与她何尤呢?那样的热情又与她何关?而她却要瑟瑟索索地在寒冷的天气里扮演女神,她自己脸色冻到发青。这只是因为她是“大自然的奇迹”,她容貌太过美好。而后她在一次扮演智慧女神的时候,骑坐的木板掉落下来,她浑身是血。之后的她再不能演戏,只是凭借一点点微薄的退休金度日,陪着她病得奄奄一息的女儿法妮一起。几年后,她和她的女儿都去世了。埋在这片公墓。生前已是凄凉,死后更无人问。一百年后,当作者来到这片公墓寻访当年绝世美貌的“理性女神”时,只能凭借还未湮没的墓碑找到她。“难道这就是你吗?”作者用法文向墓下的枯骨发问。这是她吗?“腐烂棺木的残骸”,“端端正正的枯骨”,“呲牙咧嘴的骷髅”。其实这是不是她都没多大的关系。谁还不是一样。不同的只是那场梦。我触动的时候都很难明白自己是为了什么而触动。聪明美貌赢来苦难鲜血与冰冻,连女儿的生命都不可以保障,她母女二人曾有多少微小而凄凉的快乐?后来我陆陆续续看完了这本书其他的内容。《轻轻的呼吸》,我很喜欢这篇小说。它轻盈,光滑,丰富。少女轻轻的呼吸有多美,这篇小说就有多动人。而且我喜欢这里所表现的审美观。它不以整洁和淑女气质为美,而以轻灵绰约和不拘小节为美。这种美才够自然纯粹,是性灵中的美。其实我看完这本书有很久了。很多记忆其实已不太清晰。其他的小说当时亦有所喜,但终究没有这两篇印象深刻。似乎记得这本书好多是在写回忆。回忆自己年轻时,回忆初恋情人,回忆那个夜晚的微风与香气。即使已老去,即使那个小小少女已被时光埋葬,可是那个晚上却仍然存在。路与脚步声,还荡漾在回忆的幽香中。而神祗已然消失。过去的时光,过去的人事,永远不再。
  •     俄罗斯这片土地,从很早的时候起,在我心中就是一个动人的存在:一个从来都不缺少暴政,专制,长夜,寒冬的国度,居然能产出如许多伟大的艺术家,托尔斯泰,巴别尔,普希金……这一个个名字,蕴含的不仅是超人的才华,杰出的成就,更重要的是一种带有穿透力的孤勇。因为这份选择,他们或要面对精神的孤立无援,或要面对肉体的煎熬,亦或是经受双重的考验。为何是俄罗斯孕育了他们?也许,作为受过纯粹的希腊文化影响,信奉东正教的民族,和同样源出希腊,但早已是半个罗马人的西欧人相比,他们身上有着更深重的理想主义情结。当然,这种说法有待考证。希腊人的魂魄是湛蓝清透的,俄罗斯人却少了一份阳光,一如他们国度独特的气候。某种角度来说,他们也只继承希腊人的一半内容,剩下的那一半的源头,我不得而知。但无论如何,那份固执我们都看得到。黄昏的星这么开门见山地表示——我喜欢俄罗斯作家的理由,大概是由于他们身上总有股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的“白痴”气,一种纯粹的纯真气质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伟大冲动。对此我深表同意。伊凡•阿列克谢耶维奇•蒲宁就是其中一位。他首先是天才的美的发现者。一眼望去,他的文字漂亮,轻盈,灵气十足,离世俗似乎很近,又若离若即。他把美好的原材料巧妙剪辑,盛在了晶莹剔透的容器里,散发着馥郁的气息,让人看了心生向往。在他手中,笔变得神奇,不仅可以写字,还可以画画,甚至可以是一件乐器。传统的西方作家下笔总是沉甸甸的.庄严,恢弘,一切都沐浴着精神的太阳灿烂的光辉,譬如雨果,歌德。即使通俗如莫泊桑,笔下批量产出了一个又一个能给人带来感官刺激的“俊男美女”,大理石的雕像一般,线条坚硬明朗。但蒲宁不同,他绕过了太阳。或是借着月光,描绘出那一抹柔和幽美;或晕染出那如同俄罗斯的漫漫长夜般的,阴郁而深沉到了一种极端,反而让人感到璀璨的美。他发现美,却为美的归宿而不知所措。蒲宁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家庭。由于家庭的经济状况每况愈下,蒲宁很早就开始在外工作,当过校对员、统计员、图书管理员、记者,历经了生活的各种考验,却仍然没有被磨灭诗意的因子和对生活的热情。真正的考验是在十月革命之后,冷血的政权碾碎一个诗人的心。他没有经受住,只好远走他乡。最初接触蒲宁时,他给我一种受害者的错觉:他的环境无法容忍一个不愿服从体制的人的存在,他对此忧伤并选择隐忍,同时不愿放弃自己坚持热爱的一切,最终遭遇流放。也曾经以为,因为个人的经历,孤独、彷徨和忧伤是他作品中永恒的主题。但后来才知他性格浪漫敏感却不脆弱,所以他可以诗意地感受生活却没有被生活粗粝的一面打倒。他并不具有许多文人的悲剧性的性格和因此而引发的悲剧性的命运。所以,虽然后来在我心中,他还是赤子,但那不是孩童的浅薄天真无知,而是更深沉的水晶之心。借此,他才跨越了世俗的羁绊,对人类有了更多的贡献——世界,因有了伟大而包容的心的萃取,才变得洗练明净。幸福和彷徨,在蒲宁眼中是双生共存的。人不应该停止对幸福的追寻和对美好生活的体验。但是我们无法逃避美好的另一面,如同死亡就是生命 的另一面。蒲宁曾经说过,生命是一场永恒的等待——何其怅惘,何其无奈。我们在等待什么?等待未来的幸福,或者未来的审判?可是为什么要等待呢?在这种等待中,任由时光如倾倒而出的水从手中流逝,同时为了未知的结局如坐针毡。这是一种怎样的双重的折磨。然而人类的天性让我们充满了希望也无法失去希望,所以不得不经历这一切。蒲宁也在等待,即使知道不会有答案。国内的政治事件只是表象,真正让人无奈的是整个时代的变动,甚至,即使没有那场大变革,出于自然和社会自身的规律,一些事物的流逝是无可避免的,不过是速度不同罢了。我们谁也不知道在这条追寻的道路上,蒲宁是因为可能的未来或者追寻的过程而感到幸福,还是因为它的可望不可即而感到痛苦。无论如何,他更看重的是内心的感受,而非一个具体的答案。无论如何,他都可以算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后的精神贵族。他软弱,却从来不愧于承认这一点,即使因此而受人批判。他认真思考上帝留给人类的难题,不愿轻易跳过这个过程,轻易如多数人一样草率得出一个结论然后心安理得地过完一生,即使这个过程意味着痛苦。他尽心体会上帝留给人类的美的遗产,即使知道它如夏日最后的玫瑰,终将要逝去。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伊甸园,但不代表从来不可能有折翼的天使。
  •     我喜欢俄罗斯作家的理由,大概是由于他们身上总有股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的“白痴”气,一种纯粹的纯真气质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伟大冲动。在他们那种许多现代人不屑一顾的“幼稚想法”中,我却往往被他们忧伤但洁净的灵魂深深的打动,我听见过许多人说,屠格涅夫或托尔斯泰肤浅的可笑,我想那大概是大学或中学里文学教材以及“灵魂值几个钱”的现代社会的杰作,2005年初春的一天,我走在了一个无人的旷野中,忽然想起了蒲宁,那一刻我甚至有在走向他那间我想象中的幽暗的树林深处的小屋的错觉,当微风徐来,我想起他的《在庄园中》,伴着暮霭和陨落的星星关于我究竟去哪里的沉思,还有,对远方的一首伟大歌谣的呼唤。我知道,那时,我就在离他的那盏深夜里的灯火不远的地方。在《这一代人的怕与爱》中,刘小枫提到了“故园”,在一个迷人的寒夜里,蒲宁与拉赫玛尼诺夫促膝长谈,那是被蒲宁称为“只有在赫尔岑和屠格涅夫青年时期的浪漫岁月里才会有”的动人情景,“那时,人们往往彻夜不眠的谈论着美,永恒与崇高的艺术。”但在拉赫玛尼诺夫去了美国许多年之后,蒲宁含蓄的说到,拉赫玛尼诺夫变得“拘谨”了。也许,蒲宁意识到那盏记忆里向往永恒的灯火以及一个他们曾经共同守望天空的土地上,只有他还在“故园”里等待,而拉赫玛尼诺夫和其它许多人一样,渐渐远去,不再回来。这本《幽暗的林荫小径》折射出的也许就是蒲宁永远在“故园”中守望的眼神,短短的几篇小说不断的使诺瓦利斯“永远回家”的教诲不停的闪烁在我夜晚的阅读时光里,晨曦,雾霭,晚霞,星空,教堂,还有走在山间里孤独的人影,在轻盈中死亡的少女,交织在欲望与纯粹中开枪自杀的少年,在干涸的河流中回忆爱情的老者,一起诠释着蒲宁的守望神话,蒲宁与他笔下的人物一起见证我们所有人存在的焦虑与失落,感伤与迷惘。面对什么是存在的意义和什么是幸福的问题,幽暗深处的蒲宁该如何回答?老实说,我们并不会在他的笔下发现答案,也许并没有答案。蒲宁坚守在岁月的流逝中可能就是一种答案,在一个小山村的黄昏里,蒲宁告诉我们挚爱,忧愁和柔情的真理,“耶利华的玫瑰”只有在“心田的干涸”中才会“被埋进遗忘的死灰。”在一位迷人少女的墓前,蒲宁告诉我们美丽的低鸣,飘散和幻觉,那个轻轻的呼吸的少女必将消散在春天寒冷的风中是我们必须承担的惆怅,而在一个青春的容颜永不再来的初恋情人那里,蒲宁告诉我们,现实的荒诞和无法想象的遭到背叛的往昔时光,没有什么能抵挡苍老的忧伤。最终,在米佳一声绝望的枪声中,我们终于也得以瞥见一种古典气质的终结。在这一切的结局中,蒲宁依然沉默的走在那幽暗的林荫深处,我想,他早已在静谧的守候中接纳了这一切,而我们也应该从中得到了启示,纯真和灵魂的抚慰就在那条冗长但幸福的路上,追寻幸福本身就是幸福的。蒲宁已逝,他纯真的守望也似乎不可避免被人遗落在身后,十九世纪末俄罗斯广袤大地上闪烁的星星还会闪烁在现今的夜空中吗?我们都曾遗憾的亲眼目睹了答案,难怪刘小枫会说,二十世纪末远没有十九世纪末纯净得让人感动。

精彩短评 (总计47条)

  •     还没来得及看 包装不够好
  •     让人窒息的美。
  •     2011-9-29购于当当。
  •     最近的床边书
  •     倘若评选世界三大爱情短篇小说巨匠的话,蒲宁无疑会是其中之一。蒲宁是个有着专属标签的作家;他是那批流亡巴黎的俄罗斯作家群体中的佼佼者,流亡者的印记被终生烙印在了这位作家的胸膛上,无法抹平。在他的爱情短篇小说中,另一个标签将他与众多小说家区别开来了,蒲宁为爱情小说开创了一种专属于他自己的模式:蒲式爱情。在蒲宁的文学世界中,爱情是无所不在的,如同耶利哥的玫瑰滋润着这位流亡作家的心田。相遇——相爱——死亡,这种故事走向的模式无疑是众多作家热爱并善于描写的,但这种模式的爱情却在蒲宁的笔下达到了极致:从邂逅的那刻起便注定了悲痛的结局。蒲宁是一位善于用俄罗斯的优美风景与广袤土地铺垫风情的作家,在他的爱情短篇小说中,这位作家则用所有的热情和爱意为最后的死亡和永恒分别铺垫出了一曲情凄意切的爱之挽歌。
  •     只读了《米佳的爱情》和《幽暗的林荫小径》,后者短小精悍
  •     读蒲宁。
  •     我想伊凡·布宁应该是我最爱的俄罗斯作家了
  •     已入
  •     古板。翻译也不好
  •     景物描写和乡村叙事很相似的诺干短篇连缀,其实大可作为一部散文体长篇对待。但除了书名作和最后一个中篇确实乏善可陈。
  •     幽暗的林荫小径
  •     纤细而高尚。景色描写细致入微。
  •     2008年1月4日 上海图书馆。
  •     从此爱上俄国小说
  •     吃了翻译的亏
  •     共鸣并不大。但部分内容印象深刻。标题特别喜欢
  •     岁月中逝去的爱情 沧海桑田中心底柔软的纯真
  •     俄罗斯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名不虚传
  •     这是同系列书中的一本
  •     我对他有心理阴影。。。
  •     got from zhong shan library by swaping books
  •     有几篇很灵,大多数短篇一般,没有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那么美
  •     深邃迷离
  •     读起来好舒服的
  •     如果这就是爱,唉.
  •     翻译质量太差了,不忍心读下去
  •     这种田园派的风格啊……
  •     纸张非常好~书本也不错
  •     冯春的译本都挺不错的。
  •     第一次耐着性子原文了一遍发现学语言真是件幸福的事呢。冯先生翻得已经很传神了。但再好的翻译也是会毁原文的~
  •     最近大部头小说读太多,换换口味读中短篇,当然集中力要更加强点,不然完全抓不住point。整本书里面大概有将近30篇短篇,两个中篇。短篇居然有些像散文一样写景的,还有一些随笔之类的收着,我对“自由女神”这篇很有印象,作为一个外国人,对法国自由女神画像的产生渊源很有独到见解,其实俄罗斯作者有很多的所感,我觉得都是跟政治有关的,当然会不经意引起我们同在一个体制下人的某些共鸣,不能剧透太多,看了很多人会喜欢。两个中篇,我更加喜爱“米佳的爱情”,“乡村”写了太大,写了太远,觉得可能没有这样的生活经历,看起来比较累,反而米佳这篇,倒是很有青春残酷物语的感觉,一个文学青年,分手了,觉得天都塌了,发掘有其他女性可以点燃他的性欲又活过来了,经历云雨总觉得不是自己所要得,悲伤了,毁灭了,标准的文艺男的毁灭之路
  •     没觉得好
  •     唯一的遗憾其不是戴骢译本
  •     美丽的苏联
  •     完全景物和人物描写风景画,暂时看不进去
  •     爱情的百科全书
  •     俄罗斯的优雅和注定的悲剧结局都非常之萌!
  •     俄语版的会更美!
  •     有些意外
  •     讲道理我是觉得很多篇都真不怎么好看,但我依然尊敬蒲宁这位作家
  •     清新深邃 东西交融的独特美学 意识在文字下汹涌 每一句都动人心弦 迷离的美感让人无法自拔。
  •     比起别的欧洲小说,果然更喜欢俄罗斯小说。就跟国内作家最喜欢刘亮程一样。摔打过,带着泥土的味道,踏实。俗到生活里就是暖
  •     文笔很优美,书不太好买,不知道为何绝版了,最喜欢最后一个故事。
  •     “世界上最美的,是少女轻轻的呼吸。”
  •     米佳的爱情
  •     卧床的三天看完,从《圆耳朵》这篇开始渐入佳境,篇篇精彩,最爱《理性女神》《幽暗的林荫小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