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谕女士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外国小说 > 神谕女士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4
ISBN:9787305058134
作者:(加)阿特伍德(Atwood,M.)
页数:398页

作者简介

从胖女孩到瘦女孩,从红头发到泥浆色的棕发,从伦敦到多伦多,从波兰伯爵到激进的丈夫——琼•福斯特完全被自己在生活中的多重身份搞得混乱了。她决定逃离一切,去往意大利的一个山城,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然而,首先她必须筹划自己的死亡……
“如果你觉得只有朝九晚五的现实生活最安全,你也许并不欣赏她的书。然而,如果你希望超脱这些现实,试试读她的作品。”
——COSMOPOLITAN
“当代英语界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GERMAINE GREER
“敏锐,有趣,聪明,坦诚,反讽。”
——SCOTLAND ON SUNDAY

编辑推荐

  从胖女孩到瘦女孩,从红头发到泥浆色的棕发,从伦敦到多伦多,从波兰伯爵到激进的丈夫——琼·福斯特完全被自己在生活中的多重身份搞得混乱了。她决定逃离一切,去往意大利的一个山城,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然而,首先她必须筹划自己的死亡……

内容概要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1939年出生于加拿大渥太华,早年在安大略北部和魁北克度过,1962年获哈佛大学文科硕士学位,曾任加拿大作家协会主席。她是加拿大最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其作品迄今已在全球35个国家出版。她曾推出30多部作品,其中包括小说、诗歌与批评散文。她的小说《女仆的故事》、《猫眼》与《别名格雷斯》曾获得加拿大的吉勒尔奖与意大利的普雷米欧·蒙德罗奖,《瞎眼刺客》曾获2000年英国布克小说奖。

媒体关注与评论

  如果你觉得只有朝九晚五的现实生活最安全,你也许并不欣赏她的书。然而,如果你希望超脱这些现实,试试读她的作品。  ——COSMOPOLITAN  当代英语界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GERMAINE GREER  敏锐,有趣,聪明,坦诚,反讽。    ——SCOTLAND ON SUNDAY

章节摘录

  第一部  第一章  我精心策划了自己的死亡。这与我的人生不同——我的一生被各种事情缠绕,迂回曲折,我曾经乞望掌握它,却无济于事。我的一生,就像巴洛克式镜子镜框上的漩涡和彩饰,遵循着最简单的路线,不断蔓延,松弛而且软弱。恰恰相反,我希望我的死亡是优雅、简单、朴素的,甚至可以有点儿庄重,像贵格会教会或我十五岁那年读到的时装杂志大肆渲染的朴素黑裙子(上面只有一串珍珠)。这一次,没有人吹喇叭,没有扩音器,没有闪闪的衣饰,不会悬而未决。我要不留痕迹地消失,留下一副躯体的幻影,人人都会误以为这个影子就是赤裸裸的现实。起初,我以为自己已经做到了。  抵达特里莫多的第二天,我坐在室外的阳台上。我本来想来个日光浴,甚至幻想自己成为地中海的一道亮景——披着一头金棕色头发,嬉笑着昂首阔步投向那浅绿色的海洋,将我的过去抛下,最终无所牵挂。但我突然想起自己没有防晒霜(最高防护级别那种:没有它我会晒焦或起雀斑),于是只能用吝啬的房东提供的那几条浴巾盖住肩膀和大腿。我没带游泳衣,但穿着文胸和内裤也行,我想,反正路人也看不见这个阳台。  我对阳台情有独钟。我觉得,如果能够久久地站在属于我的阳台上该多好,身穿白色的拖尾长服,最好天上挂着一轮上弦月,那么一定会有事情发生:音乐响起,一个影子会出现在阳台下,一团柔软而昏暗的影子,它向我爬来。而我就倚着阳台那锻铁围栏边颤抖,充满恐惧、希望,不忘优雅。但这个阳台却浪漫不足,它那几何形的围栏,就像50年代中等收入人士的公寓楼上的围栏,铺着水泥的地板已经开始腐蚀。小伙子可不会站在这种阳台下面,弹起琵琶渴望得到爱情,或叼着一朵玫瑰、袖子里藏着短剑爬上来。而且,阳台距离地面才五尺高。可能来拜访我的任何神秘人,更有可能沿着从高处的大街一直延伸到我的房子的一条崎岖小径走来,踏了一脚的煤渣。玫瑰或小刀,只存在他的想象中。  我觉得那至少是阿瑟的风格,他只会嘎吱嘎吱地走来,而不会爬上来。如果我们能重回到以前的样子,回到他没有变之前,那该多好……我幻想着他来找我,开着一辆租来的菲亚特汽车绕着山路而上行,那辆车肯定有些毛病。他会迟些才告诉我这辆车有哪些毛病,在这之前我们会埋入彼此的怀抱中。他会把车停放在距离墙尽量近的地方。下车前,他会从倒后镜中看看自己的脸,调整一下自己的神情:他从来不愿意出洋相,而且他总是不确定自己是否要出洋相。然后他会从车里钻出来,锁好门,防止他那并没有装多少钱的皮箱被盗,将钥匙放进内衣夹克口袋里,环顾左右。然后,他会古怪地低着头急行,好像要躲避别人扔来的石头或一扇低矮的门,鬼鬼祟祟地经过那道生锈的门,小心翼翼地沿着小路走来。他经常会在国际口岸被人截住,就是因为他看起来偷偷摸摸,没错,十足一个间谍。  我眼前浮现出这样的情景:消瘦的阿瑟下坡朝我走来,穿着他那蹩脚的鞋子和破旧的棉内衣,一脸木讷、不确定,权当自己是救世主,而且还不知道我是否真的在这里。我哭了。我闭上双眼:就在我的前方,在一片广袤无垠的湛蓝(我发现这是大西洋)的对岸,正是我抛弃在人世的每一个人。当然他们都站在沙滩上,我看过不少费里尼的电影。海风吹拂着他们的头发,他们微笑着朝我挥手叫喊,我自然听不到他们说些什么。阿瑟离我最近,他身后是身披长斗篷、不可一世的皇家豪猪(他还有另一个名字查克?布鲁尔);还有山姆、马琳和其他人。勒达?斯普罗特焦躁不安,我还可以看见费雷泽·布坎南的胳膊肘(上面打着皮革补丁),从他藏身的一片海边灌木丛里露了出来。更远的地方是我的母亲,穿着深蓝色衣服,戴着一顶白帽子,她身旁是父亲模糊的身影,和我的卢姑妈。他们当中只有卢姑妈没有看着我,她正沿着沙滩走着,做着深呼吸,欣赏海浪,偶尔停下来倒掉鞋里的沙子。最后,她把鞋子脱了,穿着那身狐皮衣,戴着羽毛帽,脚上只穿着长袜,继续走向远处一个卖热狗和橘子水的货摊——那货摊仿佛地平线上的海市蜃楼在召唤着她。  但除了卢姑妈以外的其他人,我都弄错了。他们是微笑着互相挥手,而不是向我挥手。难道唯心论者并不可信,逝者对活着的人一点儿也不感兴趣?虽然他们其中一些人还活着,而我才是被大家认为死了的人。他们本应该在哀悼我,但看起来却如此兴高采烈,这不公平。我试图弄一些不祥的东西到沙滩上——一块庞大的石头像,一匹失足的马——但毫无用处。事实上,这并不太像费里尼电影,反而更像我八岁时看的迪斯尼影片,讲的是一头鲸希望在大都会歌剧院献唱的故事。他游向一条船,唱起独唱曲,但水手们用鱼叉戳了他。他每发出一个声音,身体就化成不同颜色的灵魂,朝着太阳漂浮而去,他仍在歌唱。我猜这部电影叫《想在大都会歌剧院唱歌的鲸》。当时我哭得声嘶力竭。  这样的回忆的确让我一发不可收拾,我从来学不会优雅地、安静地哭,让珍珠似的泪水从明眸中沿着脸颊滚下,就像《真爱》漫画书封面画的一样,脸上不留污点与泪痕。我希望自己能这样,那我就可以在人前哭泣了,而不用躲到浴室、黑暗的电影院、灌木林中或空卧室里,埋在床上的宴会服里哭。只有静静地哭泣,人们才会怜悯你。可我呼哧呼哧地哭着,双眼变成熟西红柿的颜色和形状,抽着鼻子,握紧拳头,呻吟着,让人难为情。最后我成了一个小丑。悲痛总是真实的,但它却表现成一场滑稽表演,就像白玫瑰加油站已经开败的彩虹玫瑰,一去不返……高雅的哭泣和戴假睫毛一样,是我永远学不会的一门艺术。早知如此我应该请一位家庭女教师,应该念完书,应该在背上绑上一块木板,学会水彩画和自我控制。  人无法改变过去,卢姑妈曾经这么说。啊,但我多想改变过去,这是我真正希望做的一件事。缅怀过去让我震颤:天那么蓝,阳光照耀,左面一洼玻璃碎片闪着波光;一只长着闪烁蓝眼睛的绿色小蜥蜴趴在栏杆上,温暖着它那冰冷的血液;山谷里传来一声叮当脆响,一声抚慰的牛哞,异乡人平静的声音。我安全了,我可以重新开始。但我却坐在阳台里,坐在一扇我出生之前就已经破碎掉的厨房窗边,坐在一把铝管和黄色塑料带做成的椅子里,哽咽着。  这把椅子是房东维多尼先生的,他对不同颜色墨水的毡头墨水笔——红色、粉色、紫色、橙色——情有独钟,在这一点上我们有共鸣。他总是用自己的笔向镇上其他人炫耀自己有文化,我则用它来写清单和情书,有时两者兼顾,“我去买些咖啡了,×××”。想起这样的购物经历已不再复返,我更加悲伤……柚子切开两半两人分享,加上一颗如肚脐眼一般的红黑色樱桃,阿瑟总习惯让它滚到盘子边上。统统已成往事。我讨厌吃的麦片粥阿瑟却赞不绝口,粥煮糊了,结成一块块,因为我没有听他的建议,用了双层蒸锅来煮,这也成往事。多年来我笨手笨脚做的早饭,逝如云烟,永不复返。这么多年来被我糟蹋的早餐啊,我为什么这么笨呢?  我意识到自己来了全世界最不该来的地方。我本来应该到一个新鲜、纯净的地方去,一个我从未到过的地方。但我却回到同一座小镇,甚至同一间屋子,这间我们去年一起度过夏天的房子里。一切都没变:我不得不在同一个双炉曰的炉子上做饭,用同一个煤气罐,它总是在饭煮了一半的时候熄灭;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它的光漆面上还留着我以前粗心放上热茶杯而烫下的白色圆环;在同一张床上入睡,床垫因年月久远和许多租客的苦闷而起了皱褶。阿瑟的幻影缠绕着我,我已经听见从浴室传来微弱的漱口声,听到他在阳台上拉椅子发出的玻璃嘎吱的声响,他正等着我从厨房窗口递给他一杯咖啡。只要我睁开眼,转过头,他一定会在那儿,拿着报纸,距离自己的脸六英寸,膝盖上放着袖珍字典,左手食指伸进(也许吧)耳朵里,他总是否认自己这个下意识的动作。  都是我的愚蠢,我的错。我本该乘上灰狗大巴,到突尼斯或加纳利群岛,甚至迈阿密海滩去的,再入住酒店。但我却没有这般毅力。到一个没有线索、没有标志地、完全没有过往的地方,那简直与死亡无异。  这时,我正把脸埋进房东的一条浴巾里,抽搐着流泪,还用另一条浴巾盖住自己的脑袋。这是老习惯了,我以前总是在枕头下哭泣,不让别人发现。但透过浴巾我听到一阵奇怪的嘀嗒响,可能已经响了好一会。我听着,声响停了,我拿起了浴巾。在我的脚踝一般高、距离只有三英尺的地方,升起一个老人的脑袋,他头戴一顶复杂的草帽。他那略显苍白的双眼盯着我,露出的神色或是惊慌,或是不以为然。他的嘴半张着,牙龈的地方成了凹陷。他一定听见我哭了。也许他以为,坐在阳台上身穿内衣裤、用毛巾遮着身体的这个女子受到了袭击。他或许以为我喝醉了。  我沮丧地笑了笑,让他放心,然后抓起周围的浴巾,试着从铝椅子里站起身,这才记起如果一挣扎,这椅子就会折叠起来,太晚了。我丢掉了几条浴巾,最后才成功地退回到门里去。  我认出了那个老人,就是每星期有一两天下午来照料房子下面那片干枯草坪上的朝鲜蓟的老人。他会用一把生锈的剪子除掉长高的杂草,剪掉朝鲜蓟长成的坚韧的穗。和镇上其他人不同,他从来不和我讲话,也不会问候一句,他让我毛骨悚然。我在门后从落地窗外看不见的地方穿上衣服,走进浴室用一条潮湿的毛巾擦了脸,用房东先生的卫生纸擤擤鼻涕,然后到厨房里沏茶。  到这儿以后,我头一次感到恐惧,这远不止是重返故地的压抑感,而是危险。我明明没有消失,却自以为如此,这并不是件好事,而且问题在于:如果我认出了那位老人,可能他也认出我来了。

图书封面


 神谕女士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闲话并不是战争的前奏,它本身就是一场战争。他是困于良知的一个囚徒。……《神谕女士》这本小说我还挺喜欢的,要在阿特伍德这种成熟的作家身上找到“破绽”并不容易,所以第一人称叙事总算让我有了兴致。在弗莱格小姐的舞蹈课汇报演出上,胖女孩由扮演蝴蝶改为扮演蛾蛹。我惊讶于阿特伍德对女主人公敏感的内心世界的刻画。少年(少女)时期的伤害总是让人印象深刻,如《寂寞的十七岁》、《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十七岁单车》……“我用一次次的玛氏棒巧克力或双份的法式薯条来还击母亲。”“这条金鱼命运多舛,所以我给它起了一个勇敢的名字。最终它还是死了,母亲说都是我造成的,是我喂食过多。然后她把鱼冲进了马桶,我甚至来不及哭泣,把它安葬。”这些情节是不是看起来很眼熟?对了,在09年的新片《玛丽和马克斯》里我们能找到类似的影子。不幸的人也许各有各的不幸,寂寞的人却有着如此相似的人生。
  •     阿特伍德细腻的笔触,再次深入到女性的内心世界。不过这一次她选择的是一个肥胖的、从小饱受歧视的女孩,通过一系列的细腻精致的述说,展现出在爱情、亲情缺失的环境之中,如何寻求自我的过程,为我们呈现出别样的女性成长史。那些生动感人的细节,就像是以黑暗中闪光的瓷片,一次次照亮着冗长的情节,让这本厚厚的书籍散发出迷人的吸引力。
  •     JOYO是这样写的简介:《神谕女士》讲述了一个女孩从小到大不断试图挣脱束缚,逃离现有的生活,按照自己理想中的样子过自己的人生。然而当她从肥胖到纤瘦;从红头发到棕色头发;从多伦多到伦敦再到多伦多;从与情人同居到与丈夫结婚,又到婚外恋;从默默无闻到一夜之间成为知名女作家,她发现自己始终过着多重生活,从未摆脱过往,直到被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塌糊涂,疲惫不堪。她决定逃到意大利去过安稳的生活,并为此精心设计了自己的死亡……然而她惊讶地发现,自己依然无法摆脱过去……《神谕女士》充满了喜剧戏仿色彩,而幽默中也不乏伤感和沉重。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活在阴影中,敏感又自负。
  •     “若希望是一场欺骗,那么恐惧也只是一场谎言”
  •     我们怎么可能逃脱呢?该书遗憾地告诉我们这个不好的结局。
  •     1976年作品的先进性
  •     I love it.
  •     说不上不好看,只是,不喜欢这种写法……
  •     迷人,但有点太露了。
  •     就是读完了。。。抱着一股期待读完了。。也就读完了。。。没有共鸣没有启示没有印象痕迹。。。就这样快要读完了
  •     拥有双重生活的女人。那是一种完整,最大的完整。如若人生没有半点见不得人,未免太像死亡。「我很遗憾,能救我们的不是诚实,而是谎言。」 (阿特伍德可能再不会如《盲刺客》那般惊艳我,《神谕女士》开头非常perfect,后来有点熄火了?)
  •     校翻译稿时读了一遍,仅此而已
  •     吉本香蕉之外的世上另一个我
  •     你,无法孤独,也无法被爱。禁锢和自由,奴随与自我,到底哪个才算是辱灭,哪个才是幸福?而多重的个我也只不过是自卑与自尊的循环反复,最终是否只能去嗤笑一番肤浅的女权主义,不以评论?
  •     有些段落是真好。比如开场那段费里尼电影的描写,还有那个有关杂技团胖女人的梦………
  •     阿特伍德的语言果然就是这样了,透过翻译的屏障也能赌见的流畅,轻盈,如羽如虹。对于女人来说,这种由胖至瘦的蜕变很带劲,环境和对话当然会跟着转变,但对自我的认同呢,不单单是外型那么简单。阿特伍德的架空是一片永远连接着土地的疆域,那泥土的亲切仿佛渗透了羊水,轻易就产生代入感。现实、选择、改变、依附都很糟糕。但一切努力都不会白费。
  •     被击中了...
  •     郑州。MA的才能最大地体现在《盲刺客》《别名格雷斯》这样容量巨大的复杂叙事里,这本书则应与《可以吃的女人》归为一类,在普通人生活中取一切面,以轻巧胜。顺便说,第三类就是《使女的故事》《羚羊与秧鸡》的架空小说。另外书中书是不是在这里开始出现。
  •     对那个“想在大都会唱歌的鲸鱼”的故事心有戚戚。
  •     老實說句,這本寫於1976年的小說,比我早前讀完瑪格麗特的另一本小說《強盜新娘》易明暢快得多。這無疑是一本女性主義小說,不同身份之間的轉變,以一個女哥特式小說家為主角,更能突顯現代女性(無論你是知識份子,還是低下階層)的想逃離但無處可逃的結局。女主角筆下的世界毫不現實,因她知道她讀者的需要,也許是她的真實需要。「我的讀者的慾望,他們對於逃避有著純粹、精髓的要求……,生活對他們來說太艱難,他們沒有還擊,就像在疾風中垮掉的稻草。逃避對他們而言不是奢侈,而是必需。」(第1部第4章第35頁) 女主角是一名女人,她有其他女人的優點及缺點,甚至乎是天生的缺點:「多數女人都犯了一個基本錯誤:她們期望得到丈夫的理解。她們花掉太多寶費時間解釋自己,將自己的感情、反應、喜怒哀樂、感受、要求和無能和盤托出,似乎這些東西彼此交織,就能達到一種結果。(第4部第21章第241頁) 她希望能獲得諒解,尤其是枕邊人的理解及接納,無奈她擔心重視社會學及政治的男友會歧視她的出身,所以,她虛構了一個童年,創造了另一個人的身世。 女主角不僅不能與男友溝通,與本為同聲同氣的母親也關係疏離:「我們(指女主角與她的母親)的關係一早就被職業化了:她的角色是經理人、發明家、代理人,而我則是她的產品。我想,她希望從我身上得到其中一樣最重要的東西,就是感恩。她希望我出人頭地,但她同時希望那是她的功勞。」(第2部第7章第72頁) 女主角當初為了對抗母親而不斷進食,成為一個肥女子,其後為了繼承姑媽的遺產,卻瘦身成功,在今日看來代表成功的背後,卻是女主角如影隨身的一種不安全感:「我很孤獨,我渴望自己能重新變胖,肥胖是一種絕緣體,一個茧。那還是一習偽裝,我可以重新成為一個旁觀者,人們不必對我有太多期待。失去了那層脂肪的奇妙掩體和隱身術,我感覺赤裸,空洞,彷彿失去了某些本質的掩護。」(第3部第15章第157頁) 她明白愛的徒勞無功 ,「我發現任何人都不可能真愛任何人,即使他們會有真愛,他們的結局也不可能是天長地久或圓滿。愛情是對影子的追逐,注定要消散,像雲一般漸漸散去。」(第4部第28章第324頁)。然而,女主角一次又一次跌入愛的陷阱。小說結尾,女主角因誤(?)傷一名男子,再次出現墮入愛洞的徵兆,這是否另一個愛情陷於的窠臼。我想,即使跌入陷阱,她也無悔,因為她一直尋找屬於自己的快樂生活。 還有女主角在逃難過程中完成的那本叫《神諭女士》的哥特式浪漫小說,瑪格麗特將此小說以嵌套方式、分成不同段落、章節放在全書的各章,這種手法在瑪氏其他小說也曾出現過,如《盲眼刺客》。然而,我認為這次嵌套比《盲》成功,《神》中不少內容出自女主角的實際生活,甚至更能她反映的心理狀況。 讀過這本小說,叫人想起已故意大利電影導演安東尼奧尼的電影,一樣是描寫現代人心靈空虛,到處求愛,卻註定得不到愛的故事。唯有不斷求愛,不斷逃離,周而復始。
  •     “我精心策划了我的死亡”,不堪回望的童年时光,与母亲的相处就像行走在铺满仙人掌的地面上,与波兰伯爵、阿瑟和皇家豪猪的爱情带来的幸福也伴随着一个又一个自我虚构的迭奏,最后的独舞,赤脚踩过玻璃碎渣的地板更像一个隐喻,自以为是的独处不会带来幸福和安详,过去的幽灵将久久的缠绕着你,不放过你,“把我吸进体内”,“然后灰飞烟灭”。
  •     每个人都有两个自己!
  •     多重身份的可能性。
  •     好看
  •     虽然荒诞,却让我心安
  •     关于自卑、笨拙、不合时宜的故事,那只动画片里的鲸鱼像一个贯穿始终的核。
  •     比起能够心神领会的句子,古怪且建立在平常事件上的奇异想法更能引起共鸣,是更高境界的共鸣。太赞了。太赞!
  •     看过的atwood里目前最有意思的 我指前半部分 结尾画风突变感觉是故意的
  •     外国小说的特别情节,是本土小说很难模仿的,书中虽然多数由倒叙来穿插剧情,不过作者处理得很好一点也不混乱,语言也生动足以令你有画面感,具体更深的故事内涵我就没读出来。总结来说我就不喜欢结局如此仓促。
  •     果然封底的宣传不是噱头,以一天40页的速度阅读。它像一个匪夷所思模糊不清却又饱含关联的梦境一样紧紧包裹住我。| 虽然有关通灵的描述有点多、并不令我欣赏,但好像从未读过类似的书。
  •     天马行空的女性心理,看的真是过瘾。特别是前面母女对抗的情节,有意思极了。
  •     十分有趣的一本小说。
  •     满足所有的想象:逃离、改变、惩罚、冒险——我又忘了结局
  •     很棒
  •     马格阿姨很适合写这种一个故事套另一个故事的小说。我把《盲刺客》跟这本书都归在套娃类了...读完盲刺客再读这本觉得没太大惊喜,主人公及其家庭及其遇到的各种渣男类型都差不多。要是没怎么读过她小说的人先读这本儿应该比较好,因为她有几本还是!相当惊艳的!
  •     前半部是一流的二等品,后半部是二流的一等品,但是合起来很好。
  •     好好好好好
  •     她被自己制造的几重身份和不断逃离又陷入的感情生活搞得精疲力竭
  •     第一次读阿特伍德。在这个时代,这么纯粹地简简单单的讲述一个故事的作者真是难得。
  •     没想到文青如玛格丽特大大也会写这么师太风的故事。看完留下的最大印象是出本书真容易,写三流小说真赚钱,感谢作者给我希望。
  •     生活就像一个圆,在逃离它的同时被它杀死。就像逃离爱情里的迷宫,被吸引的同时也在慢慢走向灭亡。
  •     出众的想象力与有趣的情节,才华横溢,令人敬佩
  •     此作者留待观察-_-
  •     开头很好,有点烂尾。
  •     阿特伍德早期作品(1976)。与《使女的故事》《猫眼》《别名格蕾丝》《强盗新娘》等比起来,这本稍逊一筹。看得出阿特伍德在驾驭作品结构上的野心,比如许多意在制造现实/虚拟互为镜像的“双重”写法:双重人生、双重叙事(书中书)。她也努力把这些东西绾到一块儿,但小说后半部开始崩坏,从意大利某镇镇民将女主当成女巫起,情节上多追求新奇而变得不太可信。
  •     周而复始,好爱难求。我更爱 盲刺客。lady oracle 适合哪个职业的名字呢。。
  •     不如 可以吃的女人。
  •     神秘,幽默(特别是宗教的部分啊)。这是传说中的烂尾么。。。我发现我对胖妞的故事有异常的兴趣= =女权主义处处流露啊!
  •     挺不错的,很喜欢这种感觉。
  •     2015年第一本。几乎与生俱来的无所适从。又及,238页John Calvin的通行翻译是“加尔文”吧?
  •     现在不写这个是不是别人都看不见
  •     让我看到女性意识的觉醒 典型的哥特式小说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