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儿之劫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外国小说 > 劳儿之劫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7
ISBN:9787532736713
作者:[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
页数:237页

作者简介

劳儿被未婚夫抛弃,痛苦得难以自拔,失去了部分理智。另一个男子走近她,娶她为妻,带她到另一个地方生活,生儿育女。若干年以后,姑娘故地重游,偶然的事件唤起了她沉睡的记忆,爱的创伤复发。作者在这本书里,写劳儿如何在失去男朋友后,像个孤魂野鬼一样飘渺在现实世界里的故事。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奇特的小说,从书名开始就浸透了某种隐晦和歧义。劳拉到底是劫持的主体还是被劫持的对象,是劫持人还是被人劫持?或许,这正是作者设置的诱饵,正如拉康所说的“劫持人乃杜拉斯本人”,使我们读者被杜拉斯诱拐、劫持,中了魔一样被吸引到她的文本世界之中,与她笔下的劳拉一起经受着某种痴迷、狂乱。

内容概要

玛格丽特·杜拉斯(1914-1996),法国当代最著名的女小说家、剧作家和电影艺术家。她于1914年4月4日出生在越南嘉定,父母都是小学教师。四岁时丧父,童年的苦难和母亲的悲惨命运影响了她的一生。
杜拉斯以小说《厚颜无耻之辈》(1943)开始她的文学生涯。她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而且尤其注重文体,具有新颖独特的风格。早期小说《抵挡太平洋的堤坝》(1950)充分反映了童年时代的贫困生活,还有不少作品也是以印度支那的社会现实为题材的。《直布罗陀海峡的水手》(1952)等作品充满了镜头般的画面和口语式的对话,因此不少都被改编成影片;后来的小说如《塔尔奎尼亚的小马》(1953),《琴声如诉》(1958),《洛尔·V.斯坦的迷醉》(1964)等则善于打破传统的叙述模式,把虚构与现实融为一体,因而使她一度被认为是新小说派作家,其实她的小说只是在手法上与新小说类似,重视文体的诗意和音乐性,但在构思方面却大不相同。她在作品中描绘贫富对立和人的欲望,是在以独特的方式揭露社会现实。
杜拉斯在戏剧和电影方面同样成就卓著,她分别在1965、1968和1984年出版了三部戏剧集,在1983年还获得了法兰西学院的戏剧大奖。作为法国重要的电影流派“左岸派”的成员,她不仅写出了《广岛之恋》(1960)、《长别离》(1961)这样出色的电影剧本,而且从1965年起亲自担任导演,从影片《印度之歌》(1974)开始,每年都有一两部影片问世,而且有不少获得了国际大奖。

章节摘录

  也知道下面这些:劳儿在十九岁那年遇到了麦克·理查逊,是学校放假的时候,一天早晨,在网球场。他二十五岁。他是T滨城附近大地产主的独生子。他无所事事。双方家长同意结婚。劳儿该是六个月前订的婚,婚礼要在秋季进行,劳儿刚刚辍学,她来到T滨城度假,正赶上市立娱乐场举办本季的盛大舞会。  塔佳娜不相信这著名的T滨城舞会对劳儿·瓦·施泰因的病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塔佳娜将病因追溯得更早,甚至早于她们的友谊。它早就孵在那里,孵在劳儿·瓦·施泰因身上,因为一直有来自家庭、其后又来自学校的呵护关爱包围着她,才没有破壳而出。她说,在学校里,并且也不止她一个人这样想,劳儿的心就已经有些不在——她说:那儿。她给人印象是勉为其难地要做出某种样子却又随时会忘记该这样去做,而面对这样的烦恼她又能泰然处之。温柔与冷漠兼而有之,人们很快便发现,她从来没有表现出痛苦或伤心,从来没有看到她流出过一滴少女的泪。塔佳娜还说劳儿·瓦.施泰因长相漂亮,在学校里很抢手,尽管她像水一样从你的手中滑落,你从她身上抓住的那一点点东西也是值得做一番努力的。劳儿很风趣,爱开玩笑,也很细致,尽管她自己的一部分总是与你远离,与现在远离。远离到哪里呢?到少女之梦中吗?不是,塔佳娜说,不是,可以说还没有任何着落,正是这样,没有任何着落。是不是心不在焉呢?塔佳娜倒倾向于认为,也许实际上劳儿‘瓦’施泰因的心就是不在——她说:那儿。心有所系,是大概要来到的,可是她,她没有经历到。是的,看来在劳儿身上,是感情的这个区域与别人不一样。  传言劳儿·瓦·施泰因订婚的时候,塔佳娜她对这个消息半信半疑:这个被劳儿发现又吸引了她全部注意力的人是谁呢?  当她认识了麦克·理查逊并且见证了劳儿对他的疯狂激情后,她动摇了但还是有所疑虑:劳儿不是在为她那颗不完全的心安排归宿吧?  我问她,后来劳儿的疯狂发作是否证明她自己弄错了。她重复说不,在她看来,她认为这一发作与劳儿从一开始就是合为一体的。

图书封面


 劳儿之劫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5条)

  •     对于我自己来说,这种对朋友之夫和对朋友之妻是一样的,可是同样的道理到了法国的劳尔就不同了,若说这是一种新时代的一种爱恋,倒不如说是一种心里压抑的变态,对于自己前恋人的离去在回乡的那一刻她病态的复发重复着自己不知名的报复市心态,担又表现的很死鱼般,对于这本小说如果用中国式的理解方式我确实很难懂,这也是我局限的一种,也许我应该转变一下思考的方式了,用法国式的思考方式也许很好,希望吧
  •     中午,在读她的字里,逐渐模糊了视线,眼睛疲劳到昏然欲睡。今天,没有预期的放晴,天病恹恹的,难以自持。读她的字,疲惫不堪。一旦开了头,无法停止,仿佛一座巨大的迷宫诱惑你走进去,走进去,途径四通八达,很快就会陷入迷团,最终,你会发现到处是路,却又是死胡同。黑暗的沼泽,包裹着死亡的快感,越靠越近。她又描写了一个疯了的女人,她擅长此道。从广岛上那个曾经被剔光了头发的法国女人,到如今的劳尔。错乱,始终跟随。我总觉得癫狂是由绝对敏锐和多感的神经引起,世界并没有给他们应有的出路,导致走上意识的另一维空间,就像尼采从神死了到最后抱着马大哭,我的兄弟,谁又能解读他。有人问,为什么你喜欢尼采。因为他太美,他是艺术和哲学的混合体,矛盾体。他从虚无主义中走向错乱,他的信仰死亡,有人说他疯了,他只是不被世人读懂。哲学家是痛苦的,源泉来自敏感和信仰的破碎。带着快乐且谣言的悲观厌世,轻如一粒灰尘的,不易察觉的慵散微笑……任何东西都不能再触动她,任何东西,除了她的末日……原来这一缺陷源自她的瞳孔那几近繁重的脱色……这些句子无疑带给我一种灼热的快感,上面流露出古老的,属于初世的痛苦。读她的字,步履为艰,仿佛一个人在睡梦中,不知道自己的双手交叉放置着,正压迫心脏。窒息的紧迫感,伴随文字的深入,丧失理智,愈发强烈。预示,你曾预示过自己会失去吗。酒精,恰如其分的充当了麻醉剂,我恐惧这样的预示。真相从清晨的重重迷雾中逐渐苏醒,却发现原来自己盲了。从来都知道这一故事的结局,不用看它的初始,也不用翻看末梢,结局一直在那里,从未更改,也不指望任何奇迹。灰尘一样的平淡味道,试图用激情冲散,我累了。曾对他说,午后,是一天中欲望最强烈的光景,我在黑夜疲惫。夜幕降临,失去情欲的身体,变为空乏的躯壳,总在夜半醒来,喝大量的冷水。他知道,我每年都会大醉一次,没有由来的。清楚的记得,有一次醉了,脱去所有衣服,我蜷缩在木地板上大哭,转而大笑,悲喜之间,一切都将结束。他知道,我从少女时期就开始消极厌世,找不到活着的理由。相反,我又极度恐惧死亡,矛盾重重。一个死胡同,进退维谷,无法逃离。这并非我一个人的悲哀。救赎,等待着神的拯救,心灵上的超凡依托。我不懂尼采,杜尚,甚至不懂自己。宁愿躺在幻觉的臂弯中,与他肌肤的温度缠绕,有过那么一个片刻,我以为他懂。
  •     读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劳儿之劫》读《劳儿之劫》,你不能只把它看做是一个文本。它是现实,或者比现实还要真实,读杜拉斯的书的时候,你总会不由自主的去投影,影射一些现实中的感觉。甚至她语言的节奏也控制我们,慢镜头,聚焦,从阅读时间她也努力渗透出现实感来。        一个礼拜前我确定了这篇假期论文(我喜欢这样叫我的这篇文章)的范围。我记得当时手边有一本《情人》,于是我想,写写杜拉斯吧。我不知道是怎样下决定的,当时对杜拉斯不了解,一点都不。脑子里有印象的,只有一本广为流传的《情人》,那个十五岁半的白人姑娘和长长的黑色轿车里的中国男人的故事。   我当时的目的是想从杜拉斯文章里的女主角看杜拉斯本人。于是我把她的书都买来一本本的看。十几本书放在桌上,叠的好像砖头一样,却一直没有想过要看她的传,只是单纯的想找找所有书里的杜拉斯。慢慢的看完五本,却越看越觉得艰难。尽管杜拉斯的女主角都相像,尽管作者本身也并不把自己的许多文章当成小说,可是从虚构的人物里,我落不了脚,每一步都走的战战兢兢,好象是她又仿佛不是的滋味让人没有信心做下去,惟恐我写下的和传记里的她不符。而我又是不愿看传记的,因为那样就失去了我找杜拉斯的意义,直接把自己和杜拉斯框死了,毕竟她已经是历史,是永恒,是一个有据可查的名人。她不是神话人物,不容我瞎猜。   一天,两天,我忐忑不安的继续读着,持续着不安的心境,直到我找到劳儿。我欣喜,因为我终于又有了可以深究的人物——劳儿,一个伴随杜拉斯所有文章的角色,一个随着杜拉斯呼吸的角色,或许她在不同的书里有不同的名字,但是欲望的不可抑制、痛苦的不可言说、疯狂的若隐若现缠绕在每一个主角身上,我看的出,她们分明都是劳儿。   或者说,他们里面都深深埋着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影子。        我试着去了解她,劳儿,可是她却不停的逃避。她一刻不停的想要远离试图去靠近她,猜测她,理解她的人。   逃避全部的人。无论是未婚夫、丈夫、情人、家人还是局外人,亦或读者,甚至杜拉斯本人——让劳儿成为永恒的女人。   “总有一部分与你远离,与现在远离。远离到哪里呢?”“那儿。心有所系。大概是要到来的。”①   她从杜拉斯手中走出去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了,她飘在外面。我们不能把她抓在手里,我们不能宣称我们竟然读懂了劳儿。文中有太多的问号,杜拉斯也不能确定。   杜拉斯本来也就没有让她回去的欲望。   “一切都应该不清不楚。”②这是背离传统叙事轨道和心理上的常规的。   就好象男人可以成为劳儿生命中的过客而不能拥有她。   她用一种从骨子里透出的空茫和安详来转移我们,让我们自顾自的撞的晕头转向,却全然没有感觉到正是这种疯子式的懒洋洋的温柔勾引我们。让我们随着她的脚步,跟着她。有时候我们甚至以为我们已经找到了阿里阿德涅的线,自以为已经懂得如何走出这个心理的情感的迷宫,却每每在拐角随着劳儿的漫无目的的转弯而偏离原来的方向。   也许,不带任何目的可以让我们走的更长一点。或许这是一个只有过程没有结局,没有出口的迷宫。或者不是这样的。有谁知道呢?“她像水一样从你手中滑落”但是“你从她身上抓住那一点点东西也是值得做一番努力的。”③   然而上面的这种说法太不确定,我们也许从另一个角度看,可以这样分析劳儿。   让我们假设她是一个偷窥狂,从这个角度试着看这个故事。   曾经的劳拉•瓦莱里•施泰因,是个开朗活泼风趣的女孩子,尽管她总是有一部分与你远离。可是,她会跳着在操场上说,来啊,跳舞啊,来啊。窥探的那部分,正处于萌发阶段,不正常仅仅表现在远离上。   遇见麦克•理查逊的时候,埋藏在劳拉身子里的不安开始涌动,她为他疯狂,但不是常人以为的,爱的疯狂。   她看见他的眼睛,为他不断追逐女人的眼神疯狂。   在人人都以为劳拉是在为自己找一个归宿的时候,塔佳娜,这个聪明敏感的女孩,她却感觉到了劳拉的病态,面对这样潜意识里不想结合的一对的结合,她是疑惑的动摇的。塔佳娜想的没有错,当麦克•理查逊遇见了安娜-玛丽•斯特雷特时,当他们两个走到一起,或者说在劳拉的默许承认,也许她一开始要得就是这个结果,在这样的怂恿下走到一起时,劳拉变了,或者说,本性显露出来了。   她安详的看着自己的未婚夫走向另一个女人。她向他们微笑,她注视他们的行为。她做的一切只是为了去看,或者说,去偷窥。所以她的一直盯着这一对,直到黎明到来,他们离开。人群中有谴责,也有对劳拉的安慰。她却匆忙的逃避人群的关切和抱怨,分秒必争的关注这对由她挑起也因她的怂恿而成功的走在一起的男女。直到他们消失在视线之外,她晕倒了。   也许这样便可以解释她为什么一直说“时间还早”,她甚至不能理解自己在干什么,但是潜意识里她其实是不想让他们离去。他们的离去让她的偷窥没有目标。也许,这样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她会抱怨自己在一直等待,并且已经等待的疲惫不堪,可以解释为什么任何消遣都不能让她有兴趣。   因为,她有兴趣的是偷窥,而目标不见了。   后来她怎么安静下来了?她找到了另一种方法。想象,靠幻想生活。   她生活在自己构筑的世界里。   “她的世界里从此有一个一成不变的任务;麦克•理查逊,每天下午,都开始为不是劳儿的另一个女人脱衣服,当另一个女人洁白的乳房在黑色的紧身衣下出现的时候,他待在那里;头晕目眩,像对脱光衣服、他的唯一任务感到疲倦的上帝一样,劳儿徒劳地等待他再次开始,从另一个虚弱的身体中她发出叫喊,她徒劳地等待,她徒劳地叫喊。”④   终于她结婚了,离开沙塔拉,在U桥镇生活。但她还是让自己沉浸在幻想中,埋葬自己在幻想中。表面上她一丝不苟,有秩序的维持家庭生活。然而呢?每天总有一个时间,属于她和她不停的幻想着的同一幅画面。十年,平静而没有突破的幻想。直到有一天,她随着升迁的丈夫再一次回到沙塔拉。   又一场越轨的爱情是一个释放劳儿感情的契机,她终于可以不用靠想象支撑她的虚弱的身体,她的生活有了新鲜的血液,因为又一次偷窥即将成行。或许因为敏锐,或许因为经验,劳儿一下子捕捉到了一个男人,从看见他的第一眼。他和麦克•理查逊,她的那个众所周知的落跑未婚夫并不相象。那么是什么东西让劳儿选中他呢?眼神,那种惯于追逐女人的眼神,他的眼神告诉劳儿,这个男人绝对不会让她失望。   跟踪男人,小心翼翼的避开怀疑的视线。家人,城里人善意的误解给了她太自由的空间让她尽情的去偷窥。终于,她等来这个男人的情人,塔佳娜。   她静静的躺在黑麦田里,甚至没有经过思考就躺在那里,是潜意识,她以为自己累了需要休息不是吗。然而实际上,她躲在那里窥视一场道德伦理范围之外的性爱。   较之前一次偷窥更甚,她还想进入他们的生活。她甚至拜访了塔佳娜,以最好的女友的名义,用一张不存在的照片做幌子。她甚至不能自圆其说,她失去了往日的秩序和从容,为了偷窥。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为什么不停的偷窥。   她在偷窥中找到刺激。她把自己当成那些花心萝卜的女人。她想象她自己是他们的一个又一个的女人。表面上,她心静如水,沉寂,好似一个睡美人。内心,也许她自己都没有发现的地方,她的疯狂的欲望在叫嚣,控制她的行为。   我突然想起弗洛依德对于歇斯底里的引发下的两点论断:   一. 被压抑的正常性活动;   二. 潜意识的性变态活动 ⑤   劳儿自己显然是不愿接受这样的结论的。所以自我对于事实的压抑使得她还有健忘症。   这是我的一点解释。这是众多劳儿中的一个。我不是心理医生,我甚至不能拜访她做一次采访。她是虚拟世界里的人。而她竟然都不是由杜拉斯直接描述的。雅克,杜拉斯虚拟出来的叙述者和猜测者,他又为我们虚拟出另一个劳儿。    虚拟世界的虚拟加想象,杜拉斯的虚拟加想象,再混合我们的。劳儿的范围太大。我只能是瞎子摸象,摸到哪里就是哪里。   潜意识,是杜拉斯这本书里面不可忽略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她直接潜伏在潜意识里。   谈谈劳儿的原型似乎能让我们更好的去理解她。   读杜拉斯的作品我们总是能找到人物背后的人物。两个三个四个这个世界的人在杜拉斯手中结合,拼接起来。她甚至让他们在她自己的脑子里、手稿里斗争,在让强有力的性格张扬的同时瘦小羸弱的性格也在蔓延生长。终于一个有血有肉,经得起心理学分析的人物出现在杜拉斯的世界里。鲜活,有情感,我们也许还能幸运的从中发现这个虚构人物的童年的创伤给故事带来的影响。   那么劳儿背后的人是谁?   “她是一个疯子。”⑥   在心理诊所里看见的一个美丽、迷茫、远离人群,一个人呆坐在一边的女人。毫无疑问,杜拉斯被这个看上去端庄娴静的女人吸引。她和她讲话,轻轻地,慢慢地听她讲述她的经历。她的言语也许支离破碎,但却使杜拉斯陷在其中。她甚至带这个女人回家来让自己更加贴近她。安静时,她看上去普普通通,和一般人没有区别。但是杜拉斯却知道她想要欢娱的疯狂的欲望,焦灼而痛苦,强烈情绪的波动的一面。   她的生活与现在远离。或在事情发生之前,或在它的后面。‘“这当然是一种精神方面的疾病。”但她真的是活在这个世界之外。’⑦在这一点上,劳儿和这个女人一样。杜拉斯借用了这一点,构造她的劳儿。   玛格利特和这个女人聊了两天,然后他们不再联系。这个女人给玛格利特一个劳儿的感觉,玛格利特把这个感觉丰满起来。加入许许多多感情、心理上的微妙变化。其中不乏玛格利特自己的。玛格利特潜藏在文中,她牺牲自己去感受。酒精,她用酒精刺激自己。试图在清醒的边缘找到能够描述这种感觉的词语。不清不醒,她要的就是这种感觉。然而,她最终还是通过劳儿来表示自己对某个词汇的缺失的绝望。“她在寻找唯一一个词上面临的困难似乎是无法逾越的”。生活在“因为缺少一个词而无以言状的唯一的大悲大喜”之中。她继续寻找这个词,她相信这个词可能存在:“这会是一个缺词,一个空词,在这个词中间掘了一个窟窿,在这个窟窿中所有其他的词会被埋葬。也许不会说出它来,但却可以使它充满声响。这个巨大的无边无际的空锣也许可以留住那些要离开的词,使它们相信不可能的事情,把所有其他的不是它的词震聋,一次性的为它们、将来和此时命名。   “可是无名的痛苦又怎样可以言说呢?”⑧语言和言语,languag and speech。语言中没有玛格利特需要的言语。   焦灼、撩心、无法抑制的急促呼吸,却正是这种感觉从心里翻出来,让人体会劳儿心里的缺失、残破、欲望。亦或是三者混合在一起的味道。   要从感觉上乃至行动上的共鸣来理解,呼吸急促,心跳加快,不知所措。   劳儿曾经有过一段平静的日子。她用劳动压迫自己。麻痹。不停,不得停,为了不想。她家一丝不苟的陈设,花园,孩子给了她逃避的场所。让自己与自己有一段距离,在回到沙塔拉,在家里没有保姆,在看见那对热吻的情侣或者那个男人的眼神之前,她让自己生活在自我旁边。顺从、温柔、准时有秩序,但是平淡、沉静有如睡美人一般死寂。那是仅有幻想的情感低潮。   然而写下并倾力去感受接近这种绝望的杜拉斯不能躲避。明明心疼的要命,却要忍痛把这样的痛苦表达出来。用从黑夜里感受到的孤独和不能抑制的激动混合出惊人的火花。心血的结晶。   好的作家往往用血写作。他们太敏感,太骄傲,太孤独,但正是这种与众不同造就了玛格利特的精确的笔触。   我想起一句话。   “像是创造之主,滞留在自己的手稿里面,后面高悬其上或紧贴其面,无形精致,位于存在之外的修剪着指甲。”⑨   杜拉斯的文章给我这样的感觉。                         并将作品名称和发表地址链接 http://blog.19lou.com/?uid-10634466-action-viewspace-itemid-683840 、姓名、地址、年龄、单位、学校(年级)、联系电话等个人信息发送给指定邮箱(hztsgdzb@163.com)。              ①《劳儿之劫》P5,上海译文     ② 与让-路易•巴罗的对谈     ③《劳儿之劫》P5,上海译文     ④《劳儿之劫》P41,上海译文     ⑤《少女杜拉的故事》弗洛依德     ⑥ 与让-路易•巴罗的对谈     ⑦ 与让-路易•巴罗的对谈     ⑧《劳儿之劫》上海译文     ⑨ James Joyce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 (New York Viking, 1964) P215          参考书目:     《劳儿之劫》玛格丽特•杜拉斯 著 王东亮 译     《副领事》玛格丽特•杜拉斯 著 许学智 王殿忠 译     《爱》玛格丽特•杜拉斯 著 王东亮 译     《少女杜拉的故事》弗洛依德 著     《悠游小说林》安倍托•艾柯 著     《杜拉斯传》劳拉•阿德莱尔 著     《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特伦斯•霍克斯 著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心情down的时候读这种书不是找死么
  •     没办法,对杜拉斯就是无爱。劳儿实际上是被众人劫持了,大家都假装把她当成正常人对她做过多的呵护,实际上这就是把她当成了病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劳儿的真实身份从舞会完之后起就被众人劫持了。赋予她的只是一个病人身份。话说这杜拉斯本来就写得花里胡哨,再被拉康一点评,这能不难懂吗?
  •     翻译者的水平不错,很欣赏
  •     有人说读不懂,其实只要耐心 只要身在其中
  •     文笔细腻渗人,叙事结构奇特,很奇特。读的有点费力,其实人物关系很简单,可总是觉得很绕……
  •     这是《副领事》的前传嘛。那个粉红色的安娜-玛丽·斯特雷特身后,亦有另一个失意的女人。“堪称典范的抛弃”。结局如何,无从得知。杜拉斯的文字,写的永远只是一种状态、氛围、情感,而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地点人物的叙事。
  •     好像有海边?
  •     它是晦涩的,导致杜拉斯很长一段时间不配大众接受,但是却也体现杜拉斯对于写作的深思,书如其人,真正让人无法读懂的是杜拉斯本人。
  •     昨天误入图书馆法国文学区随手读的,还能接受杜拉斯的文字叙述和情绪,我以为这是我还年青勇敢的证据,每读完一本杜拉斯都如同完成了一次对这世界的嘲讽,与这世界的决裂
  •     需要足够强劲的内心,才能对抗生命的晦涩。将绝望和悲伤在无声和缓慢的场景中展现,在此方面,杜拉斯的能力恐难有人企及。
  •     想要在午后躺在麦田放空
  •     大二法语课看她的琴声如诉觉得平淡无奇 昨天看完了Lol V Stein回头再读琴声如诉才觉得Duras将desire描写成这样一种undefined movement真是出神入化
  •     玛格丽特 杜拉斯
  •     絮絮叨叨的 散漫的 跟昆德拉一樣讀一讀會發現是能滲透肌理的 這是為什麼瑪格麗特是有有魔力的名字的原因吧
  •     文学永远都能把疯女人艺术化,劳儿似乎也可以成为恶之华中的素材。。P.S 杜拉斯的叙事方式看的我太累了。。
  •     忘了是否有看過這本書,但那些情節又好像看過。。
  •     我们都成了孤魂野鬼。
  •     很多关于关系的灵感。居然看《爱》在先……
  •     「擦肩而過的瘋狂」(或許是我看過的杜拉斯最喜歡的一本
  •     这是杜拉斯众多小说里,除了《情人》之外最喜欢的一本。
  •     “爱,原来是一场自我教育。”
  •     晦涩。作者的笔下是文青和精神病才能过的生活。
  •     抛弃
  •     之间的混乱的语句让人念得痛苦不堪,Lol内心的爱和幸福,以及她在城市街道中的次次散步是为了寻找谁吗?换了爱情,换了爱人,换了名字,换来一个别人眼中的精神病人。Lol吸引两个男人的到底是什么?那种病态,还是永远活在自己世界的那抹笑。
  •     读完觉得劳儿是个可怜可悲又可敬可畏的女人,她能让人忘记她的病态,她又无时无刻生活在病态中。
  •     书名翻得满分 和广岛之恋对比鲜明
  •     看了拉康的評論,感覺他有點傻逼
  •     翻译不出来的双关语能不能注释出来?
  •     与疯狂擦肩而过,病态也可以很美
  •     求之不得,成佛或成魔。
  •     【她笑了,当然,是对着她生命中这一被思考的时刻笑。源自某种可能的痛苦甚或任何一种忧伤的天真随风飘落了。这一时刻只剩下它纯粹的时间,尸骨的白色。】
  •     对读者也是迷醉和劫持
  •     在一个疯癫女子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想说的话太多,却打不出来。。。
  •     她的劫是她的命。命源自于心。
  •     我知道她不只三星但是我真的已经看不下去因为被抛弃而失魂落魄的爱情小说了
  •     有些莫名有些晦涩 但 是一本拿起就放不下的书 这就是杜拉斯魅力所在?
  •     她有死鸟一样的优雅。
  •     破碎 癫狂 劫持 重演 迷醉 lol V.
  •     所有,都来自某种自我遗忘 2016-020
  •     绕来绕去讲了一个支离破碎的故事,欣赏不来
  •     一定是我读的不够细致。故事的逻辑性好差,人称转化的也太快。一会说是,一会说不是。真是病态(忘记了劳儿是真有病눈_눈
  •     小资情调,法国范儿,风格显著,短小,精致,耐读。像诗,精雕细琢,迷离优雅。对白戏剧化。叙事技巧娴熟,节奏掌握恰到好处。可堪玩味。
  •     已经没有不适感了。杜拉斯的书就是要挑一个昏昏欲睡的下午读,穿透框架去触摸内部的肌理。惯常的慢镜头/迷离的气氛/叙事丛林探险/语言能指和所指的分离。劳儿试图用各种方式来抵抗虚无,最终堕入轮回的怪圈。残酷之处在于,她从来不会感到绝望。杜拉斯笔下的人物啊可以围成一个圈,一起歌颂无意义。
  •     对杜拉斯的感觉很复杂。
  •     有点意思
  •     果然是“与疯狂擦肩而过”。我能做的唯有屏气读完。
  •     讀這本書像做夢,不安,卻無法擺脫。甚至沒讀完就可以肯定,即使讀到最後也無濟於事,無濟於事
  •     一天看了两本杜拉斯,比起副领事更喜欢这本。杜拉斯细腻的语言和情感体现得淋漓尽致。
  •     不知道怎么评价这本书,反正读完是特别有感觉!
  •     拖了好久终于读完了,对杜拉斯爱不起来啊,翻译难得,再看看精神分析师们为什么爱这个吧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