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嫁给了共产党人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外国小说 > 我嫁给了共产党人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
ISBN:9787544704908
作者:[美国] 菲利普·罗斯
页数:289页

作者简介

《我嫁给了共产党人》是罗斯“美国三部曲”的其中一部,1998年问世。小说通过两位老人的交叉回忆展开,叙述了二战后美国麦卡锡主义下主人公艾拉·林戈尔德从发迹到挫败,又一个美国梦破灭的故事。
艾拉做过挖沟工人、侍者、矿工,在二战中成为共产主义者,二战后成为广播明星,直到后来与演员伊夫结婚。因为在伊夫与前夫所生女儿的对待问题上二人产生分歧,后导致婚姻破裂。伊夫在一份捏造的文件上签字,污蔑艾拉为苏联间谍,并出版《我嫁给了共产党人》,终结了艾拉的演员生涯,甚至整个社会生涯。
这个故事关乎选择,关乎背叛,关乎复仇。通过对20世纪美国历史的娴熟把握,罗斯描述了二战后美国那个黑暗的年代,揭露了麦卡锡主义越过政治,对普通人最最私密的爱情、亲情与友情生活带来的创伤。

内容概要

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1933年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的纽瓦克市,被认为是当代最杰出的美国犹太裔作家之一。罗斯以短篇小说《再见,哥伦布》崛起,赢得美国多个主要文学奖项,1998年凭借《美国牧歌》一举获得美国普利策文学奖,是近年来诺贝尔文学奖呼声颇高的作家之一。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个苦涩的、略带诙谐的故事自始至终都是那么引人入胜,它唤醒了我们共有的历史中那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立体重现了二战后的理想主义和伪善。  ——《纽约书评》

章节摘录

  第一章  艾拉·林戈尔德的哥哥默里是我高中的第一位英文老师,我就是通过他结识艾拉的。1946年默里刚退伍,楔入战役又称阿登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著名战役。中他在第17空降师服役;1945年的3月,他参加了那次著名的标示欧洲战役开始收尾的空降,降落到莱茵河对岸。那些日子里,默里粗犷不逊,秃头,个头不像艾拉那样高,但四肢颀长,体格强健,他看守着我们,总是一副清醒的神态。他举止态度方面完全自然大方,不过言谈上却是用词洋洋洒洒,几乎给人一种智力上的逼迫感。他最喜好释义明理,让我们理解事物,我们谈及的每一个话题,他都细细分解,到达根本,其精细不亚于他在黑板上用图解法分析句子。他的专长在于使对知识的求索生动起来,即便是在严谨的求证分析中,在以他那明了的方式朗声分析我们的所读所写时,也充满着叙事魅力。  林戈尔德先生将他的强健体格和出色的活跃思维带进课堂,使教室里洋溢着自发与开放的气氛,这对一帮将要被教训得听话懂礼的孩子来说,真是一种启迪。他们尚未懂得遵守老师订下的行为规范与智力发育并无关联。你题答得不对,一个黑板擦就朝你掷过来,他这可爱的癖好,要比他自己或曾设想过的还有意义。或许也并无这般重要。也许林戈尔德先生非常清楚,像我这样的孩子要学会的不仅在于如何准确地表达自己,培养对语言的敏锐触觉,也应学会如何做到不驯而不失之愚鲁,如何不会城府太深,不过于循规蹈矩,学会如何将阳刚的生命力自对聪明孩子威慑最深的体制规矩中解放出来。  在默里·林戈尔德这样一位男性高中教师身上,令人感受到那种有性别色彩的力量,没有被对信仰的虔诚所更改的男性威力;在默里·林戈尔德这样一位男性高中教师身上,令人看到他职业的神圣使命,他不曾迷失于美国式漫无边际飞黄腾达的梦想,他与学校里那些女教师不一样,他可以随便干些别的什么,他却选择做了我们的老师,以此为终生的职业。他整日孜孜以求的,就是和他能影响的年轻人在一起打交道,并由他们的回应中获得一生最大的乐趣。  他大胆的课堂风格对我的自由观留下的印记,在那个时期并不明显。一个孩子尚不会那般去看待学校、教师以及自己。但是刚萌芽的对于社会意义上独立自主的渴望,应该多少是由于默里的榜样而滋生。我把这点对默里讲了。那是在1997年7月,自1950年高中毕业后第一次碰到默里。他九十岁了,却显然仍是那位既无自嘲亦不做作地在学生面前代表着格言“管他的”的老师,他教给学生,若要逾越规矩,不必非得作艾尔·科朋,你只须思考即可。“人类社会里,”林戈尔德先生教我们,“思维是最伟大的逾越。”“批——判式的思——维,”林戈尔德先生说着,将每个音以指节在桌面上叩击出来,“是终极的颠覆。”我告诉默里,从很早起就从他这样一个丈夫气的人那里听到这点,并看到他将此演绎出来,这给我的成长提供了最可珍贵的提示。我这样一个来自外省的高中生,向来在庇护之下,而心性颇高,渴求理性,向往着有所作为又不失自由,那时对此虽似懂非懂,却紧紧握住不放。  默里则把我少年时所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的他弟弟的个人生活全都讲给我听,那是巨大的不幸,闹剧充斥其间。如今艾拉死去有三十多年了,可默里仍不时为此陷入沉思。“那些年,成千上万的美国人毁了,为了信仰,毁于政治,毁于历史。”默里说,“但我不记得有谁是像艾拉那样被击垮的。不是倒在他本应该自己挑选的伟大的美国战场上。或许,不论意识形态,政治和历史的因素,真正的灾难,其本质总是一个人的不幸吧。生活在将人降低压小方面的作为可不容你有任何怀疑。生活剥去人的意义令人的尊严丧失的手段可真是数不清,你真得为此向它致敬。”  ……

图书封面


 我嫁给了共产党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关于背叛,关于复仇,并非人类这一族群独有的现象,置诸自然界比比皆是;不过若论及心机重重、波谲云诡,人类社会当仁不让可挑起大梁。事关个体,固然痛入肺腑,有切肤之感;可一旦牵扯进大时代的风云变幻,更可见出那暧昧的世情与颓败的人性荒芜。小说家菲利普•罗斯的作品《我嫁给了共产党人》列入“美国三部曲”之一,显然有其野心在,个体在时代的浪潮中飘摇不定,其创伤的解剖已不囿于一个小的层面,而是折射出国族的痛楚与一代人梦幻的破灭。《我嫁给了共产党人》讲述了麦卡锡主义笼罩下的美国社会,主人公艾拉出身贫寒,做过很多体力工作,后来成为共产主义者。二战后机缘巧合,他成了广播明星,与著名演员伊夫结婚。但因为有伊夫乖戾的女儿西尔菲娜在其间作梗,家庭一直不和,直至破裂。后来伊夫在他人唆使下出版《我嫁给了共产党人》一书,浮夸地将自己的丈夫与苏联间谍联系在一起,致使艾拉陷入被群起而攻之的困境,在美国社会再无存身之处。历史不能假设,可小说却为虚构,若将艾拉更换于另一个宽松自由的时代,即使还有其他种种险阻,但想来绝不会如此惨淡。而菲利普•罗斯的本事即在于,艾拉处身于这个时代,绝无拼合的游离感,而就是于此环境中真切的产物,为时代之子,著时代之色,却眼睁睁地看着那个美丽的美国之梦碎裂。艾拉信仰共产主义,以其出身、性格与早年长期所处的环境而言有其必然性,这给了他生活的信心与目标。而在哥哥默里看来,艾拉其实是一个“热爱去做一位他不知如何去做的人”,这或许可以解释其身为共产主义者为何要和一个矫揉造作的演员明星结婚,住在城里漂亮的豪宅,却经常去郊外简陋的小木屋。艾拉总在探求自己想要的,不断地努力,困惑与疑虑使其不断走上岔路,可他仍在走,不愿停歇。而正是狂热和矛盾的艾拉,有意或无意开启了背叛之门。对家庭来说,他背叛了妻子,有了年轻的情人;对某些原教旨的革命者来说,他背叛了革命理想,因为没有“留在斗争所在之地”。其实这均源于其本质天真的个性,他心怀梦想却必须脚踏实地,热血激荡却有环境的制约,只得行行复行行,但“永远也建不起一份合宜的生活”。而可怕的是,他这样一种性情与身份偏偏遭遇了麦卡锡主义盛行的时代,妻子伊夫的复仇与背叛便不是简单的家庭矛盾了,直接演变为波及整个社会的大风波,将艾拉坠入万劫不复的境地。艾拉与伊夫之间的背叛与复仇是交互的,环环相扣,直至毁灭彼此,似为快意,实则荒芜。他们均成为时代的牺牲品,被卷进无情的齿轮中绞碎,杀人如草不闻声。人性在颓败的时代中早已消耗殆尽,人们互相撕咬纠斗,气度全失,更有觊觎者虎视眈眈在旁,伺机利用这荒芜,挑弄是非,渔翁得利。伊夫这样软弱的女人,能够掀起这么大的风波,正是有这样的“朋友”帮助(自然,做国会议员是后者的终极目的)。在如此黑暗的大环境中,清者难清,浊者愈浊,没有人能够自外于时代。亲情、爱情、友情都在这迷雾的笼罩下,一旦沾染,挥之不去,无望亦无助。在另一个层面上,演员伊夫对自己所属的族群身份又何尝不是一种背叛?她千方百计地遮掩自己的犹太人身份,在好莱坞以伪装过活。在多年的伪饰后,她也几乎已经完全相信了自己的谎言,在生活中极其自然地流露出对其他犹太人的轻蔑与厌恶,这似乎是一个莫大的反讽。因之,当伊夫将艾拉推到人民公敌的境地时,艾拉最有力的反击就是将她的伪装尽数揭开,于媒体上公诸于世,被击中最软弱地方的伊夫,陷入癫狂的状态在所难免。背叛自己的族群身份是畸形的心理,伊夫自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时代罅隙所散发之丑恶的一种折射。有何种时代,即会孕育出什么样的社会心理,伊夫不过是其中微渺的一份子而已。背叛招来随之的报复,使这荒芜更其荒芜。在这样的情势中,少年内森对艾拉作为精神之父的逐渐远离,是源于精神的背叛。不过这种背叛少却了颓败之意味,毋宁说是成长道路的一种选择。少年心性渴望着叛逆,内森遇到了充溢着理想主义色彩的艾拉,适逢其时,为荷尔蒙时期对社会的逆反冲动寻找到一位精神导师。而一旦内森长大,昔时的狂热顿显幼稚之色,于是,对艾拉的渐离渐远亦莫足为怪了。在这样一个时代设下的困境中,内森的成长历程是对艾拉美国梦之幻灭的一种补充,他也在寻找自己的生活,不过未如艾拉般迷乱奔突,其遁世者的生活方式亦是对这个时代的回应。菲利普•罗斯具有非凡的历史感,在《我嫁给了共产党人》中重构了一个诡谲的时代,以个体的选择、背叛与复仇来折射变幻风云的正面景观或角角落落,虚构的故事较之社会学史料更有现场感和鲜活度。他显然对故事的主角抱有同情与理解,但并不避讳其狂热与迷乱,品行有亏,以致给对手攻击的口实;而对软弱的人物,他揭开其咎由自取的缘由,亦暗示在那可怜的畸形心理后隐藏的时代之丑恶特征。罗斯将笔下的人物投至那个黑暗颓败的年代,无可避免地看到他们沉沦复沉沦,落入人性的荒芜之中不可自拔,直至相互毁灭,切齿之后唯余空无。想来罗斯对这个大时代的悲剧故事并不是为了重构而重构,而是借如许梦想的破灭,暗喻一个思想混乱的颓败年代会带来怎样的人性灾难,时间虽不可倒转,但黑暗却无界限,对历史的警惕戒绝之心是不可置诸脑后的。
  •     摘自《深圳晚报》作者:李晓水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1933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纽瓦克市的一个中产阶级犹太人家庭,1957年 放弃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学习,专事写作,1959年以小说《再见吧,哥伦布》一举成名,是美国文坛的“获奖专业户”,业界 称他在美国文坛相当于中国的巴金。   近日,菲利普•罗斯的“美国三部曲”《我嫁给了共产党人》中文本出版,加上2003已出版的《人性的污秽》中文本,2004年出版的《美国牧歌》中文本,“美国三部曲”终于在中国内地齐聚亮相。作为奉献这一精神盛宴的“服务人员”之一,译林出版社外国文学分社负责人田智近日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1 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进入”中国   田智介绍,菲利普•罗斯作品最早在内地出版,可追溯至上世纪八十年代,1993年中国加入“伯尔尼国际保护版权公约组织”之前,1987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收有他的作品的《鬼作家及其他:美国当代中、短篇小说选》;同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再见,哥伦布》,陕西人民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也先后出版了该书,1988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反生活》,1992年该社又出版了《我作为男人的一生》。中国加入“伯尔尼国际保护版权公约组织”之后,除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美国三部曲”《人性的污秽》(2011年再版),《美国牧歌》(2011年再版)及刚出的《我嫁给了共产党人》外,还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垂死的肉身》,2006年版的《遗产:一个真实的故事》,2010年版的《乳房》;200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也出版了《再见,哥伦布》。  2 美国活着的文学神话   田智介绍,菲利普•罗斯作为当代美国乃至全世界最为重要的作家之一,深受国外读者和主流批评家青睐,三次获得国际笔会福克纳奖,得到包括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古根海姆奖、美国书评奖、欧•亨利小说奖和美国文学艺术院奖在内的几乎左右美国重要文学奖项。因为卓越的文学成就,罗斯连续多年成为诺贝尔文学奖最具竞争力的候选者之一,他也在1970年被选为美国文学艺术院院士。2005年,罗斯还成为将著作刊印于名声显赫的“美国图书馆”系列丛书的第三位仍然健在的美国作家。美国文学界普遍认为,罗斯与福克纳、贝娄等文学巨匠比肩,已然成了“美国活着的文学神话”。但是,很长时间以来,中国读者对这位声望斐然的作家不大熟悉,特别是代表他最重要文学成就的“美国三部曲”在国内一直没有一个完整的版本。  3 魅力在于呼应了时代和社会的风云变幻   田智认为,罗斯的作品之所以始终拥有大量读者,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不断追踪现实流变,客观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历史,以自己及一代知识分子的思考,始终完整地呼应了时代和社会的风云变幻。出于菲利普•罗斯显要的文学地位和作品的价值,译林社在1997年就买下菲利普•罗斯《美国牧歌》的版权,随后又陆续买下《我嫁给了共产党人》、《人性的污秽》等书的版权,率先向中国读者译介罗斯的代表作品。  对于菲利普•罗斯及其作品,田智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罗斯的成长和发展阶段恰逢美国犹太文学的繁荣时期,很早就跻身于美国一流作家行列。他认为,其早期作品中特别关注来自各地的犹太人,这些人的希望与成就之间有着巨大差距,罗斯总能以同情和理解的笔调叙述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挫折与困惑。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放手》,便是探索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道德价值观的现实主义作品。罗斯在后期的创作中转向新现实主义,对美国的文化和历史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和解读。《美国牧歌》是罗斯在20世纪末推出的“美国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另外两部为《我嫁给了共产党人》和《人性的污秽》。他再次起用其代言人祖克曼,将焦点聚集到美国政治上的大事件。此时的祖克曼已步入老年,他像罗斯一样熟悉现实社会,对美国神话看得更清楚。“美国三部曲”揭示了战后人们的内心世界,将半个世纪的历史画卷描绘得栩栩如生。
  •     就成书年代而言,一九九八年面世的《我嫁给了共产党人》是菲利普·罗斯的“美国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而如果按照三部曲的时间轴,这部描写五十年代美国的作品可以看作开篇。和另外两部作品一样,叙述者是犹太男子内森·朱克曼,故事开始于六十五岁的内森邂逅高中时代的英文老师默里,两名老者的谈话和内森的回忆相互映照,衬出故事的主角,默里死去多年的弟弟艾拉,也就是书名所提到的共产党人。四十年代末,内森还在念高中。身材高大的艾拉酷似林肯,用“铁林”的名字出演名噪一时的广播剧《自由勇敢者》,同时还经常为工会在各地扮演林肯。在十五岁的内森的眼中,“铁林”是个巨人。身体和信仰都是如此。艾拉鲜明的共产主义色彩在这个崇拜汤姆·潘恩的男孩心中点燃了新的憧憬。年轻人照例有背离家庭寻求新偶像的阶段,对内森来说,艾拉是全新的亦父亦兄的角色,可以给他人生的指引。内森那位医生父亲被反衬成谨小慎微的布尔乔亚,他读艾拉推荐的书籍和报纸,去艾拉为自己营建的小木屋,也去过艾拉和他同样是广播界明星的妻子伊夫的家。他隐约感到艾拉身上的奇妙间离:住在高尚社区的伊夫的丈夫,受人爱戴的广播剧演员铁林,还有那个在木屋反复畅谈革命的艾拉。随着进入大学并拥有更多的思考,内森和艾拉渐行渐远。曾经的导师在他眼中折堕成无法解决自身重重矛盾的愤怒人物,他甚至不止一次地猜测艾拉是否出于暴怒杀过人。艾拉的故事说来既简单又复杂。他出生于贫穷的犹太家庭,只念完高中,在各地流浪之后参军,于军中遇到给他指引和教育的奥戴。借着天赋的高大和嗓音,艾拉成了“铁林”。他的个人成功的背后隐藏着左倾力量的帮助,他是一名共产党人,同时也是个男人。渴望安定的艾拉娶了伊夫,就此开始了无休止的婚姻龃龉。如果说内森的视野一度被艾拉充溢,默里则用他的理性回望艾拉和伊夫这对怨偶。伊夫是反犹的犹太人,伊夫虚荣又美貌,伊夫试图改造她的巨汉“铁林”。比艾拉年长的伊夫有个二十三岁的女儿,随之而来的不仅是常见的继父与继女之间的冲突,更有伊夫和女儿之间根深蒂固的被控制与控制之瘾。艾拉发现他陷入了古怪的僵局,他本来是可以爱伊夫的,如果不是那个肥胖蛮横的继女逼着做母亲的将艾拉的孩子流产。他一次次出走,又一次次被伊夫歇斯底里的眼泪逼回形同监牢的家。他不知道伊夫的眼泪只是出于对爱的扮演,正如他自己的革命热情也是另一种扮演——人必将成为他的性格决定的角色。艾拉性烈如火,这注定了他最终的崩溃如同巨厦倾覆。伊夫的熟人格兰特夫妇混迹政界,他们选择艾拉作为垫脚石,用伊夫的名义写了一本名为《我嫁给了共产党人》的自传。正值麦卡锡年代,这部充满捏造的作品毁了艾拉的事业,并使他一度住进了精神病院。在罗斯充满各种憎恨与背叛的故事中,惟有默里一家对艾拉的支持是无条件而温厚的爱。默里也因为亲弟弟被送上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的被告席,他失去教职,有好几年不得不靠卖吸尘器维生。九十岁的默里谈起艰难时日,语调惟有淡定。岁月过滤了愁绪,何况他是一个以理性为要任的人。他对麦卡锡自有评价,却也并未滑向艾拉的信仰。他对弟弟的遭遇给出了恰如其分的评价:“使艾拉除去艾拉的特性是做不到的。”有人说,罗斯的这部作品写的是美国历史上那个人人猜疑人人背叛的年代。也有人认为这本书写的干脆就是背叛。其实不止于此。罗斯的主角们是犹太人,他们以他乡为故乡,背负犹太式的野心和悖论。他的故事总是“性格决定命运”的又一重注解。十六岁的艾拉因激愤杀人,三十五岁的艾拉被一个与自己截然相反的女人吸引,并注定在四年后遭遇妻子的背叛。他差点又杀了伊夫,如果不是默里的妻子制止了他的缘故。等到伊夫被新闻界同情艾拉的人们驱逐,艾拉为她衰老孤独的死亡大笑,口吐当年杀人后的句子。时事仿佛划了一个从起点到起点的圆,在荒诞时代的疯狂剧中,人逃不开时代,更逃不开自我,人人都是脚踩无法停步的魔法舞鞋的舞者。

精彩短评 (总计45条)

  •     又一本罗斯的书,三部曲全买了
  •     好特别的写法,通过一个老人的回忆和一个一个孩子的青春视角交叉回首二战之后的充满恐怖疑云的五十年代,在一次次陷入背叛的漩涡时代悲剧中,小人物遭遇着不同的道德困境和政治困境造成的悲剧。
  •     不喜歡這本,還好入門不是這本,不然估計會錯過Roth了.
  •     暗黑系。
  •     美国牧歌之后的第二部。20170323。习惯了罗斯的行文结构后,为其中丰沛的能量所激荡。时代与命运纠缠,选择与时间共舞。这奇特的一生呵,如星星般,留下不可缺少的故事。
  •     罗斯的深刻需要细细读。只是想起文中那个歇斯底里不懂爱的女人很可能影射的是罗斯前妻,多少觉得文人的可怕。
  •     这本很好,300页不足,一口气读下来,有点困难又停不下来,层层剥开、穿插。在政治的表皮下,却是最微小挣扎的命运。
  •     菲利普罗斯并没有打算写一部政治导向的书,这不是一本共产党人的心灵史,而是一个终生渴望得到自己生活的普通人在一段时期内的选择。普通人的信任与背叛,并非只是由道德做出抉择,在狂热的时代这都是下意识的自保行为,这种暂时的安全感却终将会把人吞噬。即使侥幸安然无恙,但它也会永远的将人禁锢在那个时代,当时代翻篇,那普通人也就会急速消散。PS罗斯在叙述角度上还是不够纯熟,有几部分关于艾拉和伊芙私人的对话场景作为叙述者内森和莫里是不可能知晓的。出现这种漏洞实在让人不解
  •     螺丝的叙述技巧是高度成熟的,只是这书。。写出了壮丽却欠缺了那么一点点沉淀的质感。
  •     翻译减分
  •     意识形态与个人生活纠缠在一起。
  •     美国三部曲之一,必看
  •     经典!精品!值得收藏的一套书!
  •     想推荐给有愤青倾向和可能的孩子
  •     美国当代最有希望拿诺贝尔奖的作家之一,讲的是主人公是个共产主义者,在麦卡锡主义下宣扬共产主义,妻子离婚后污蔑丈夫是共产党员还出了书《我嫁给了共产党员》,直陈美帝二战后反共高潮下地黑暗年代。非常不错。1月读毕1种1册。
  •     菲利普螺丝代表作。
  •     2016.04.05 ~ 2016.04.12 一开始真是不习惯,不知是否译者的缘故,对话体的文本竟全是书面语,导致难以投入。然而看“进去”以后,便被本书牢牢吸引,不仅是对那一段对美国而言非常特殊的年代、那种与传统美国精神背道而驰的意识形态的殊死斗争,更重要的是面对人的挣扎而不由自主地肃穆。作者体谅读者,将人性作了近乎上升至哲学层面的解析,但你不觉得教条、生硬,而是沉浸在那种无可逃避的悲剧性之中,为他们每一个叹息。
  •     因为要恶补一下知识。还没看呢
  •     罗斯的名著,讲述美国人的悲剧
  •     我欣赏罗斯在本书中的对于“理想主义“的诠释,毫无疑问艾拉是理想主义的,这种理想主义带着天真的孩童色彩,以至于伤害到了别人都毫无察觉。我欣赏罗斯那情真意切的主人公对白,有时候感觉就差一点点,罗斯就到十九世纪的大师水准了。
  •     既是一段国史又是内森从左棍变为右狗的个人史。得知共某黨人在米国不好混并未使我高兴,因为他们是打真军的。而对于八千万贵族,把书中一句话送他们再合适不过:“若我迫灵魂为妓,我该承受魔鬼的苦难!” #三部曲之二#
  •     结尾好厉害
  •     困
  •     和人性的污秽在结构上有美妙的对照,如果把主人公的“秘密”看做这两本书的核心的话,在这本里这个秘密(即艾拉的杀人行为)最后才借由默里讲出来,暴力这个深层动因,像一柄重锤,敲在艾拉的一生上,他对家庭渴望,对党,对底层,对内森,他的上升与堕落,像宣判。但是打动我的依然是罗斯那些最核心的主题,父与子的温情对抗和传承,人们各执一词格格不入的悲剧,梦想的高点然后从那里毫无防备的跌落,人物如同苍蝇般盲目的扑动翅膀在自己的故事里乱窜。他写的特别好,因为这里头一笔一笔,都是最沉重的人生。
  •     1.很久没有读如此严肃的文学作品了,虽然只有不到300页,但是读起来还是有点吃力。总感觉翻译上有问题,过于零碎的句子太多了,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不够流畅;2.永远伟大光荣正确的美利坚合众国,对付异见人士所使用的手段,竟然与被自由世界所鄙视唾弃的苏联和东德的手段如出一辙,这究竟狠狠地打了谁的脸?前后两场葬礼,如此荒谬,如此道貌岸然,如此相似,这究竟狠狠地打了谁的脸?3.感谢美国还有菲利普·罗斯,感谢俄罗斯还有索尔仁尼琴,是他们的笔,忠实的记录了那些在本国人心中被刻意忘却的部分,可是中国有谁呢?现在的中国只有郭敬明、安妮宝贝、陆琪、于丹;ex.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卡夫卡面前,乔治·奥威尔就只是一个略知人事、为赋新词强说愁的teenager。
  •     翻译太差,赌不下去,弃。
  •     精彩!
  •     恐怖又荒唐的时代加上软弱的人
  •     这翻译……
  •     Philip Roth美国三部曲的最后一本,没看懂。
  •     比起各个美国总统图书专题里川普那张有声有色的脸,这个档口读读罗斯其实更合适。
  •     菲利普·罗斯的无比冷静又沉稳的笔调,紧紧抓住读者的心。
  •     我们愿不愿意抛开成败算计和患得患失,将自己委身给一个关于未来的召唤?不,共产主义不是LOSER们逃避命运的避风港,哪怕全世界的共产主义神父都得了梅毒,我也会说,“是,我信!”----不许笑。
  •     资产阶级是如何压迫人民运动的。
  •     在结构上而言,这是我所读过的罗斯小说中最见功力的一部。冲突被精密地遮掩、戏剧性被刻意地压抑,然而一切的线索,却一丝丝、一丝丝地分泌出来;罗斯玩弄着一团线索,一个人完成了一场木偶剧!最惊人的是,对迷人的主人公最后的命运的揭露,深刻地归集于少年的暴力冲动,却仅仅是少量的文字,产生颠覆性的震撼力!最恐怖的还在于整部小说时刻回响着《麦克白》,像是两个不同时代的平行世界,在对命运与人性的愤怒的揭露中,完成了它们的合一。小说的艺术,至此算是一个高峰。
  •     美国三部曲
  •     一气呵成,爱不释手,罗斯的我都喜欢!
  •     菲利普 罗斯作品
  •     你在一处克制了背叛,最终却在别处背叛了。
  •     三部曲里面最喜欢的一部 或许因为故事和人物性格的层次感非常强 以及太优秀的结束部分
  •     一个荒诞的时代,政治无关意识形态,但关乎人性。故事不错,但真的有标题党之嫌……
  •     麦卡锡时代美国梦是如何在意识形态的斗争和排挤下破碎的。小人物在大历史中从来就无法为自己争夺什么,哪怕是最基本和平凡的幸福。点睛之笔是,艾拉的悲剧并不始于他是一个共产党人,而是源于那个时代,就好像被那个时代毁掉的不仅仅是共产党人。默里生活的悲剧,只消寥寥数笔,读者便明白,原来这本书的开头不是在伊朗艾拉成为共产党人的那一刻,而是冷战开始的那一刻。这个作者的叙事手法太牛逼,个人悲剧与历史悲剧隐秘而不可分割的缠绕在一起,于是我们看到一个个破碎的美国梦。翻译糟蹋了这本好书。
  •     翻译太差劲了,打算读英文原版的
  •     政治的普遍化,文学的个别化,文学不是抹去冲突,而是看到冲突之内那些受折磨的人在哪里。麦克锡主义——这个国家之前何时有过如此不指责而且还奖赏背叛的时候。背叛,政治背叛个人,政治背叛细节,当一个人将个人问题置于意识形态的日常事项面前,所有个人的成分都将被去除丢弃,留下来的全是对那个意识形态有用的部分。
  •     背叛,充满了恶意的背叛,让人胆战心惊的背叛。对极端共产主义分子的描述某种程度上,其实就是黑了,他们背叛生活的本质,最终生活也残酷地背叛了他们。更加迷人的无疑是philip roth的描述方式,充满了回忆一样的亦真亦假,着迷。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