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别了,武器》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世界名著 > 永别了,武器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8
ISBN:9787532739653
作者:(美)海明威
页数:342页

战争与爱情

海明威这部作品从始至终反战情绪贯穿全文,战争犹如恶魔一般将所有的美好销蚀殆尽。亨利就是他自身的形象真实写照,战争中充满传奇惊险的经历,和未婚妻凯瑟琳的邂逅与相爱,最终的以悲惨的结局落幕。一切的一切归咎于战争,是战争让他们逃亡远赴异国他乡漂泊流落,本来该享受爱情的时候却由于战争不能体验那份爱。经典的作品,不愧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象征,在和平年代值得品读,警示世人不要摧毁和平的来之不易。

这该死的战争

“这是场糟糕的战争!”     “战争本就是糟糕的……”          ……          就算我已经把书读完,但脑海中还是不停的回荡着这贯穿全书的对话。     战争,这是一个令人熟悉的词汇,令人痛恨且畏惧的词汇。     多少年来,不知道多少人为战争而牺牲一切,包括生命,可人们还是一次有一次的去战斗。     为什么?     难道真的是如国内电视剧里面那样,男儿都想上战场杀敌立功?这或许是个理由,但不能成为战争的开始必要条件。     我想了很久也得不到答案,直到我看了书中的一段对话:   ……      “我也知道战争的坏处,不过总是要使它打完的。”     “打不完的。战争没有打完的。”     “有打完的。”帕西尼摇摇头。     “战争不是靠打胜仗取胜的。就算我们占领了圣迦伯烈山,那又怎么样?我们就是打下了卡索高原、蒙法尔科内和的里雅斯德,又怎么样?你今天没看见那些遥远的山峰吗?你想我们能够把那些山都抢过来吗?这得奥军停战才行。有一方面必须先停战。我们为什么不先停呢?敌军倘若开进意大利来,他们一呆腻就会走的。他们有他们自己的土地。现在彼此都不让步,于是战争就发生了。”     “你倒是位演说家。”     “我们思想。我们看书读报。我们不是庄稼人。我们是机械师。但是即使是庄稼人,也不见得会相信战争的。人人都憎恨这战争。”     “一个国家里有个统治阶级,他们愚蠢,什么都不懂,并且永远不会懂得。战争就是这样打起来的。”     “而且他们还借此发财哩。”  ……   是的,战争不过是一部分人的野心嫉妒扩大化!     他们愚蠢,什么都不懂!     我们为何要为这样一帮人而战?为何要为一群傻子流血?     我们要战斗的目标,只有一个,保护自己身边的人。除此之外,什么民族大义,领土主权问题都是一帮傻子在那里煽动的。     在这里,我十分赞同我国的和平政策,尽管这一政策让很多人感到愤懑不满,可以这一政策让更多的人免于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这里,借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我很欣赏的一句话:     ‘每一次反对的,是一方的屠杀。每一次支持的,是另一方的屠杀。’          ……          是的,战争的残酷的,但如果只有残酷的战争,那么本书将不再经典。     爱情,这是本书的另外一条主线。在烽火狼烟中,主人翁弗雷德里克·亨利与女主人翁凯瑟琳的爱情是那么的美好。     他们的每一次相遇,每一句对白,都扣动着心弦。     但是悲剧的战争依然困扰着他们。     他们的相遇始于战争,结束亦终于战争。     或许比起庞大的战争规模,这份爱不能算什么。但是比起残忍的战争屠杀,这份爱那么可贵与美好。     这份爱是悲剧的,我本以为它应该很美好,但最后我明白了,在残忍的屠杀游戏面前,一切美好都将被感染。     一切感人,哪怕渺小,结局注定了的就是——     悲剧。

生命不能没有安慰……

海明威在小说的第一段,就充分展示了他的风格,将我们带入了那个战争与死亡的世界:那年晚夏,我们住在乡村一幢房子里,望得见隔着河流和平原的那些高山。河床里有鹅卵石和大圆石头,在阳光下又干又白,河水清澈,河流湍急,深处一泓蔚蓝。部队打从房子边走上大路,激起尘土,洒落在树叶上,连树干上也积满了尘埃。那年树叶早落,我们看着部队在路上开着走,尘土飞扬,树叶给微风吹得往下纷纷掉坠,士兵们开过之后,路上白晃晃,空空荡荡,只剩下一片落叶。海明威属于已渐渐被我们遗忘的一代作家,他或许也从来不属于伟大作家的行列。但是,在这本书里,战争的喧嚣,死亡的宁静和那个阴雨绵绵季节里的爱情故事,却常常让我们无法释怀——尤其是当爱情以战争与死亡为背景时,忧伤的心灵总能够在不经意间,一次次遭遇刻骨铭心的瞬间。海明威无心或者无力给这个世界一个理由,他只是在努力释放内心的悲伤——让世界上有同样伤口的人,彼此在语言的世界里相互安慰。世界的安慰在哪里?海明威没有给出答案——我怀疑他没有答案……生命不能没有安慰,即使虚伪如海明威,他也知道,心灵需要释放与慰籍——他用文字来实现自己的拯救。

暗流

典型的海明威式叙事方式,但又是第一人称来写,读起来有些奇怪。就像是一个年轻人,一个青春已逝轻狂不再的年轻人,絮絮叨叨却又极尽克制地在说着什么。他渴望倾诉,想借此缓解自己的孤独,却又固执地守着自己的孤独,就像守着自己的爱人一样。书的前半部分景色描写不多,战地的场景实在是荒凉,没什么值得多看一眼的,热浪,吉普车滚过卷起的灰尘,笼罩着驻地,天空仍然晴朗。慢慢到了后半部分,从米兰的车站车站作别凯瑟琳那时起,开始下雨了,雨时大时小,一直在下,年轻人在笼着灰色的天空下又赶赴前线了。他原本是不在乎战争的,战争本来和他就没什么关系,他是在履行自己的责任。他甚至在击毙了一个士兵之后也没有意识到什么,然后在一场混乱的大撤退中战友被自己人打死,然后轮到自己了。他看着宪兵的脸,冷然的表情,每一个人都在履行自己的责任,每一个人都在推动这股暗流,向着难以控制的方向流去。这股暗流,所有人都是推动者,但没有人知道他们要被推向何处。在湍急的河水中,亨利终于找到一块木头,他不顾一切地抱住它。在这绝望之中,凯瑟琳成了他唯一想找回的希望。他想,他终于可以洗去自己一切的责任,战争真的已经与他无关了。他们在瑞士真正度过了一段甜蜜的生活。这是书中景物描写最多的一段,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段,他们仿佛都做回了战争前的自己,亨利没有负过伤,凯瑟琳也被战争夺去爱人,生活仍然是可爱的。然而雨又开始下了。凯瑟琳难产,亨利同时失去了凯瑟琳和未来的孩子。我认为结尾是最体现海明威含蓄风格的一段。在最后一次回到病房的时候,亨利已经意识到什么,他不断地想到,要是凯瑟琳死去呢?却又不断地告诫自己,凯瑟琳不会死去的,因为他生活的希望已经只剩下凯瑟琳了,他无法接受自己失去一切。然而到凯瑟琳真正去世后,亨利突然安静下来,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想。就如同一个快要溺水的人,在不断的痛苦挣扎之后,终于精疲力尽,无心再与命运搏斗。剩下的,都交由命运安排了。

还是那样,命运的不公

我想,作者是否也在有意无意地描写了自己。有那么一些年代,总是发生着我们所不愿意他发生的所有事情,最最叫人无奈和痛苦的,莫过战争。两群甚至更多的野心的体现,连累进去了许多的百姓,他们不知道战争是什么,他们厌恶他却服从他,他们都默认了要在战争之后好好地活,但是他们也大都默认了战争将要夺取自己的生命。也就在这样只存在服从于杀戮的环境下,他们艰苦地进行了战争。突然想起了之前看过得一部电影--《兵临城下》。开始的镜头是苏联征用了许多百姓来参加战争,将这些年轻的小伙子用成批的卡车运到前线,每两个人为一组分别持有枪支和子弹,旨意是当持枪的人牺牲后将由拿子弹的人拾起枪支再次冲锋。而在以为了国家的荣誉的口号,或者说是借口的鼓励下,迷茫的年轻人么就这么冲向敌人。德国军队那边的武器火力巨大,这些战士简直成了无力还击的靶子,于是有理智大胆的人提出撤退,但最具讽刺的是我方前线却以逃叛者的名义将他们射杀---于是便成了这么一副景象,无辜的百姓么在敌人和自己军队的射杀中一个一个倒下。战争是荒谬的,战争里面所体现的人性有最最美丽但更多却是最最丑陋了。无论在前线,后方,步兵,医疗,护士,炊事军,或是其他任何角色,都无法不对战争进行诅咒。英雄将会获得荣誉,有时候是名号,有时候是勋章或者金钱,凡人们获得友谊,背叛,有时候是爱情。说到爱情,我觉得战争之中的爱情真是造孽啊。忍受着对战争的恐惧和无奈,还要一边思念着爱人,为其担忧。不过也有一些积极的影响,一份对爱的执着,一些时候能够成为生的渴望。在回到一些幸运的例子。假设,一些战士没有被射杀而是晕倒了,醒来之后发现身边躺满了尸体,硝烟弥漫,何去何从?或许这是唯一的幸运吧,接着“死亡”,好歹可以回家了。但是在路途上,无论是敌方还是我方,在见到有莫名其妙的活体移动时,他们的选择要更倾向于开枪---时的,他们向一切动的物体开枪,杀死一个敌人和损失一个战友,似乎都没有太大的意义,当然,这是摆在以自己的安全前提之下的。终于让人松口气的是,战争总有一天要结束,不是他们坚持不下去了,就是我们坚持不下去了,总有结束的一天。到了那天,最叫人激动人心的,便是可以回家。或者到一个安宁的国度,去享受向往已久的爱情,亲情,友情,等等等等。最后一个情节,作者深深诅咒了战争,深深讽刺了他。在战争之中,一个人所渴望的,不管你向上帝如何大声呼喊,他也将会从你身上无情地剥夺掉,你的孩子,你所渴望的生命,拿走,当然不会忘记你的爱人,你所渴望的爱情,也拿走。但他不会拿走你的生命,因为他已抽取了你的灵魂,已叫你的精神死亡了。上帝叫你明白,战争,比死神更让人绝望。

海明威的迷惘与悲观

尽管海明威在《不固定的圣节》里回忆,当年对葛特鲁德.斯泰因称他们“这些在大战中服过役的年轻人”为“迷惘的一代”不以为然,声言“让她说的什么迷惘的一代那一套所有那些肮脏的随便贴上的标签都见鬼去吧”,但等到他的《永别了,武器》于1929年一问世,“迷惘的一代”的标签牢牢实实地贴在了他身上,甩也甩不掉了。《永别了,武器》最值得一读是亨利和凯瑟琳在米兰和瑞士欢会的两部分,当中最精彩的是他们谈情说爱的那些对话,充满了相爱的两个男女之间的机智和情趣。而涉及战争的部分则弥漫着浓厚的迷茫和悲观的色彩,海明威有意把主人公亨利写成一个倦于思想的人,战争双方的成败对他无关紧要,战争有意义无意义也表现得近乎漠然,他在战争中只是凑个热闹。对他以及他身边的人来说,还在进行的战争在他们心中已经结束,仿佛日常生活加上例行公事。这种灰暗的虚无迷茫的心理不是通过正面刻画和直接描述来呈现的,而是正如海明威自己所说“用塑造来代替描述”,这集中表现在对亨利的塑造上,对待战争他态度暧昧、言论稀少、行动按部就班、回避思考,简直不像一个身处战争一线的活生生的男人,海明威以此来透露和传达他的思想倾向和价值评判。不过这多少使得人物有些不可信,有些矫揉造作的色彩。小说另一个译名“战地春梦”说尽了这个故事的意蕴,在这样迷惘虚无的战争心理下,爱情就成为唯一的信念和精神支撑,小说的重心其实不在战争而在于爱情,战争的虚妄不过是用来反衬爱情的珍贵、美好。可惜即使这样救命稻草一样爱情,作者也安排了一个不幸的结局,雨水暗示着悲剧的发生,犹如一场春梦必将醒来。小说仓促冷硬的结尾也将海明威对人生的悲观显露无遗。从这部小说以及《太阳照常升起》可以看出,海明威并不是彻头彻尾的硬汉,他在夜里是虚弱的,他的坚强有着可能被攻破的底线,他惧惮思考,不信任思想对人的意义,因而他注定是“迷惘的”。

能不能用白话文就好

很多名著的翻译总是喜欢舞文弄墨一番,觉得那样才更符合大师的文笔其实读着很不舒服的啊,所以换个版本可能更好看战争是男人的浪漫据说这本书类似自传,没去了解海明威的战争经历,不知真假不过许多关于战争的自传大多都会吹嘘自己在战场多牛B就算是对战争残酷场面描写得十分详尽也只是想证明自己多牛X多不容易而且这只会增加想成为英雄的热血青年对战争的向往这本书平平淡淡地描写了一个中尉的战争经历 没有刻意宣扬反战但看到最后却能使人对战争产生反感 写得挺好

海明威的自杀和小说

说起老海明威,就不能不说说他的自杀。我们知道,文学史上自杀的作家极多。川端康成含煤气管,杰克·伦敦和茨威格吞药,老舍和伍尔芙投湖,三毛上吊,叶赛宁割腕……如果把这些都拍出来,一定非常华丽、斑斓。唯独海明威的自杀最磅礴:他把一支双筒猎枪含在唇间,两个扳机同时扣动,动作娴熟简洁,像打一只非洲大狮子那样,抹掉了那个有名的、长满了大胡子的脑袋。这倒与他的作品主题有了万千联系。他的作品,小说也好,散文也好,包括不成功的戏剧作品,都没有逃出男人的成长,爱情的失败,战争,打猎,斗牛,烈酒,性,还有孤独,最后总是死亡。海明威说:“一个故事讲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会发现死亡是最佳结局。”《永别了,武器》里对死亡的高级描写,以及在通篇晶莹剔透的文字中忽然冒出来的主人公的铺张独白,震撼人心。《乞力马扎罗的雪》让你闻到死神步步逼近时的难以言明的气味……海明威是小说拳台上的重量级冠军。而晚年的海明威不再有青春年少的风华了,他暴躁于才华的丧失。其实他仍旧可以写出冠军小说,打败所有对手——《老人与海》写的多么平静博大,而又残酷无情。他只是不能再得心应手,如他在获诺贝尔奖的书面发言里说的那样,写作这件事变成了“孤寂的生涯”,必须学会“面对永恒”。他像一个历尽沧桑的老斗牛士,终于为不再能上场而痛入骨髓。据说他痛恨讽刺他的批评家,所以在《老人与海》里,情不自禁的放入了讽刺批评家的情节。大象天生比山羊伟岸,据说大象的自然死亡全是自杀。不是自沉沼泽,就是爬入山洞,不吃不喝,等待死亡。这是有尊严的死。凡能选择死亡的时间和地点的人,都是英雄。因为人的死亡,只有上帝才能决定。而对抗上帝(命运),就是英雄。——————欢迎关注微信号:梦里不知身是客(duyuzhiwriting)

景色描写的非常细致

描写景物非常的细致,如身临其境一般,对话非常的长,你一句我一句,看看看着就不知道是谁说的了。书里的内容非常实际,写到自己的受伤,司机的死,等等,我们看到了战争比较实际的一面。对瑞士的描写非常的美,贝加尔湖,洛桑...

识破需要独立。

和老人与海的海明威是那么的不同,识破骗局是需要独立思考的能力,可识破的那一刻也许就是走向死亡的那一刻,我们不骗自己,一刻也活不下去(摘),费雷德里克,在识破骗局的时候勇敢可爱,不畏惧死亡,为了让自己活下去,把毕生的挚爱奉献给一个也爱她得女孩,他爱她么?可能觉得弗雷德里克只是看破了战争的骗局,命运的骗局才选择爱凯瑟琳还让自己还能继续生活,但我觉得这是爱,爱总需要经历一些幻灭,才能永恒,那些幻灭经不起现实的理智推敲,任何推敲都是对这份爱的亵渎,别觉得别人对你的爱幼稚可笑现实,不管怎么说那都是爱,爱的生长是在发芽之后。到底,还是被骗了,到底,还是痛苦到没有任何感觉,行尸走肉一般,到底还是孤独的一个人,那些爱过的人都生在永存里。这本书读起来不华丽,不引人,平平白白,就像你现在经历的这一场骗局。

命运扼住咽喉

亨利是受过苦的。他的腿被炸伤过,生生看到自己的同伴被炮火炸了死在自己身边,忍受过冰冷的河水,顶着伤口的疼痛挨着饿……总之这些他都经历过,他表现得很好,像一个硬汉本该表现出来的那样,全都挺过来了。对于这场战争,我没有感受到他的恐惧,如果说有的话,那样不是战争本身或者死亡,而是恐惧战争夺去他与爱人再次相逢的机会。对于这样一个人,如果他在上帝面前许愿说希望下半辈子能有一个圆满的家庭,几乎是连奢望都沾不到边的吧。大多数情况下,结局会是这个,虽然那个家庭将来的快乐幸福与否又是另一回事。可是,海明威给了故事另一个结局:他让凯瑟琳难产死掉了,孩子也未能幸免。可怜的小亨利,连呼吸都没来得及就被匆匆夺去生命。(也许他根本不算活过)这个硬汉,这个时候内心里才是真正的狂风暴雨战火连绵。作者用了大片大片心理描写叙述亨利真正经历战火的内心,却比血淋淋的战争场面更震撼人心。我们对于这样的安排根本提不出任何非议,命运无常充满多种多样的变化,而人生又是有着多样的可能性。好的作家总是极力将这样的可能性呈现出来,然而并不做价值判断。他并没有为亨利哀伤甚至没有给予怜悯或是同情,只是将这样的结局展示出来。就如同毛姆所说:“作家更关心的事了解人性而不是判断人性。”我们无法说哪一种结局优于另一种,凯瑟琳没死一家三口在瑞士某个风景如画的小镇一直生活下去这是一种结局,作家呈现出来的也是一种结局。昨天一位前辈我问为什么我们不能说这样的结局哪一种好哪一种不好,我没能回答上来。我想,对于那些你经历的事情,给它们做一个价值判断划分为两类好与不好这样的做法是否有意义有待商榷。划分完了又怎样呢?你能对着那包“不好”嚷嚷:噢,走开,你真讨厌,我不需要你!然后它就很知趣的自己走掉了吗?我只是觉得,命运有着神秘莫测的本质,很多东西无法说清,无奈却又令人着迷。大概需要很长很长时间才能窥探到它的一角吧。

战争,一个没有赢家的游戏

“一个美国人,莫名其妙加入了意大利军队,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残酷,最终以一个逃兵的身份,逃离了战争”---战争,一个可怕的足以摧毁一切的工具,掠夺资源,排除异己,践踏文明。大部分发起战争的名义都显得那么冠冕堂皇、正义凛然,可是背后总藏着贪婪、自私、野心…处于战争中的所有人,无论攻方还是守方,无论参与还是没有参与,都陷入了极度焦虑和恐惧之中,那种内心的煎熬是没有经历过的人永远无法体会的。战争,只有胜利者,没有赢家。

人生只是一场卑鄙的骗局

读完了《永别了,武器》,这是继《老人与海》、《太阳照常升起》,我读的海明威的第三部作品。“迷惘的一代”、“冰山文体”、“硬汉形象”,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有过一些体验。但是,还是一直以来读小说的状态——似懂非懂的状态。尽管如此,但是这部小说的一些部分还是给了我比较深刻的印象。一、战争的残酷小说以比较克制的语言,描写了战争的场面。虽然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渲染一种氛围,但是,战争的残酷还是得到了很生动的体现。其中有一段文字是这样描写主人公被炮弹击伤后的感受的:“我努力呼吸,可是没法子呼吸,只觉得灵魂冲出了躯体,往外飘,往外飘,一直在风中飘。我的灵魂一下子全都出了窃,我知道我已经死了去,如果以为是刚刚死去,那就错了。随后我就飘浮起来,不是往前飘,而是溜回来。我一呼吸,就溜了回来。”大脑受到振荡后应该就是这种感觉吧。小说中描写的大撤退也给了我极其深刻的印象。长长的撤退大军,泥泞的道路,行动比蜗牛还慢,还要受敌军空袭的威胁。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是不是像在一个恶梦中的挣扎呢?!然后漫长黑夜中的突围,同伴莫名其妙地被击毙。然后是在冰冷的河水中,抱着一块木头挣扎着求生。躺在运载大炮的火车厢里,忍受饥饿和恐惧。雨就那样一直下着。小说中的男主人公亨利也不能不说是一个硬汉!二、浪漫又悲凉的爱情亨利中慰在战争中受伤后,来到米兰的一个医院疗伤,和女主人公凯一瑟琳度过浪漫的夏天。在这期间也就孕育那个最终要了她的命的可怜的孩子,那个刚一出世就已死去的孩子。凯瑟琳对亨利的爱的忠诚与炽执不能不让人动容。“亲爱的,我永过爱你。亲爱的,我就你。”小说中,两人在瑞士的乡间生活被描写的如世外桃源般美好,可是这种幸福是多的脆弱和短暂。难产的痛苦一阵接着一阵,凯瑟不断的吸入麻药来减轻痛苦。麻药的剂量一不断的加大,最后失去效力。这种折磨是毁灭性的,难怪凯瑟琳在临死前会说“人生只是一场卑鄙的骗局”。三、人在宿命下的悲剧“我有一次野营,加一根木柴在火上,为木柴上爬满了蚂蚁。木柴一烧起来,蚂蚁成群地拥向前,起先往中央着火的地方爬,随即掉头往木柴的尾端爬。蚂蚁在木柴的尾端聚集的够多了,就掉到火里去。有几只逃了出来,身体烧得又焦又扁,不晓得该爬到什么地方去。但是大多数还是往火里跑,接着又往尾端爬去,挤在那还没着火的尾端上,到末了还是全部跌在火中。”上面一段是亨利在得知自己的孩子夭折后的联想。有评论者这样阐释它的象征意义:“有些蚂蚁立刻在火中死去,像许多战友和他示出世的孩子;有的像凯瑟琳一样垂死挣扎;还有一些,像人战场上幸存下来的人一样竭力逃跑,但留下了不擦拭不去的伤痕。”“亨利的的联想不仅是历史性的更是形而上的。他要告诉我们,无论有没有战争,无论是否逃离战场,生命最终还是要以死亡结束。因为人性中本就交织着趋向死的因素。海明威想要表现的不仅是战争的悲剧,更是存在本身的悲剧。人即使逃过了战争,却逃不过宿舍。这种存在与命运的迷惘是一种更本质的迷惘。”好深刻的评论。人在宿舍下终究是渺小和无力的,注定会是个悲剧。我常常想,迷惘会不会就是等于软弱呢?人们不都说要积极乐观吗?是的,积极乐观的确是没错的。但是,又能多少人真正经历过战争所带来的心理和生理上创伤呢?!有没有多少人,特别是像我们这种涉世未深的体会那种命运弄人的无奈呢?!也许,迷惘有时是不可避免的。置身迷惘,硬汉也可能只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小说中,硬汉亨利最终麻木了。小说外的人们,又将在迷惘中何去何从??

战争与爱情

海明威这部作品从始至终反战情绪贯穿全文,战争犹如恶魔一般将所有的美好销蚀殆尽。亨利就是他自身的形象真实写照,战争中充满传奇惊险的经历,和未婚妻凯瑟琳的邂逅与相爱,最终的以悲惨的结局落幕。一切的一切归咎于战争,是战争让他们逃亡远赴异国他乡漂泊流落,本来该享受爱情的时候却由于战争不能体验那份爱。经典的作品,不愧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象征,在和平年代值得品读,警示世人不要摧毁和平的来之不易。

为什么我认为自杀是可以被允许的选择

1918年,19岁的海明威加入美国红十字战地服务队,被授予中尉军衔,在意大利受到重伤,住院期间,他爱上了比他大十岁的美国护士艾格尼丝。1919年,浑身伤痕的海明威从欧洲回国,战争给他的肉体和精神都造成巨大的创伤。艾格尼丝与海明威之间的恋情无疾而终,多年后这个女子的形象频频出现在海明威的小说里。《永别了,武器》里战争的影子无处不在,但它最让人动情,让人叹息,让人凝视虚空而出神之处,却是战争之下人如风中浮萍身不由己的命运。海明威的文字风格,剔透简洁,晶莹如钻。书中第一章就彰显无疑,山河景色,寥寥数笔,就勾画出独有的意境。他不直接写炮火,他会写“夜里我们能看见山上战炮的闪光”,他不写白雪,他写“路上除落叶外,白白漫漫,空空荡荡”。凯瑟琳来自英国,是个身材高挑,容貌俏丽,性情冷漠的冰山女郎。亨利原本并不爱凯瑟琳,就连凯莉第一次约会时也对他说,“你是个好人,你总算尽力演了,你犯不着假装爱我,晚上的这场戏已经演完了。你还有什么话要说吗?”战争让人孤独,战争让人冷漠,战争让人更加渴望精神的依赖和支柱,两人最终真正堕入爱河,每一天都思念着对方,恨不得能时时陪伴。海明威笔下的爱情,一点也不轰轰烈烈,一点也不缠绵悱恻,他描写得最多的就是两人之间如孩子般俏皮的对话,平平淡淡,却又爱意盈盈,两人起床时的对话,女子梳头时与爱人的对话,这些普通的话语就这么存在着,看到最后却让人忍不住心酸难过。而最让我诧异的是,这一个一生经历残酷的战争、失败的爱情、淋漓的烈酒的男人,可以写出如此细腻动人,柔若无骨的情话。“我知道。你瞧现在在下雪了。”     “我宁愿看你。亲爱的,你为什么不把头发留起来?”     “怎么个留法?”     “留得稍为长一些。”     “现在已经够长了。”     “不,还要长一些,这样我可以把我的剪短,你我就一式一样了,只是一个黄头发一个黑头发。”     “我不让你剪短。”     “这一定有趣。长头发我已经厌烦了。夜里在床上时非常讨厌。”“我喜欢你的长头发。”     “短的你就不喜欢吗?”     “也许也喜欢。你现在这样子正好。”     “剪短也许很好。这样你我就一式一样了。哦,亲爱的,我这样的需要你,希望自己也就是你。” “你就是我。我们是一个人。”     “我知道。夜里我们是的。”     “夜里真好。”     “我要我们的一切都混合为一体。我不要你走。我只是说说罢了。你要去,就去好了。不过要赶快回来。嘿,亲爱的,我一不和你在一起,就活得没有劲。”     “我永远不会走开的,”我说。“你不在的时候我就不行啦。我再也没有任何生活了。”     “我要你有生活。我要你有美好的生活。但是我们要一同过这生活,不是吗?” 小说的中期,亨利逃脱了泥沼般的战争,带着怀孕的妻儿,划船前往瑞士,正以为他们要欢欢喜喜平安渡过之后的人生,婴儿被脐带勒死,而凯瑟琳死于难产大出血。可以说,凯瑟琳并不是因战争而死,但凯瑟琳的死却与战争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也正是战争,让凯瑟琳成为亨利在人世间唯一在乎之事。文中有一段对话,战争期间,凯瑟琳对亨利说,你不应该和我在一起的,在你那里你应有尽有。亨利却对凯瑟琳说,不,我除了你一无所有。从现代社会的眼光看,一个人寻死,是很不负责任的行为,人身处于社会之中,就具备了社会属性,有家庭父母,朋友眷侣。但人看似生活在群体之中,却何尝不是孑然一身呢?孤独是每个生命个体必须体验的宿命,而追寻心的融合,打破孤独的硬壳,成为我们心灵毕生永恒的追求。我们如何走投无路,怎样在走投无路中虚掷年华,怎样再不可能衷心爱上一个人,怎样失去心灵的震颤成为行尸走肉的躯壳,怎样为为自己有关的事情竭尽全力而无济于事,怎样僵化而惶惶不安,怎样糊里糊涂地活下去。心灵硬壳的打破,就好比一道光,投射在黑暗中我们的脸上。而其他的一切,都将成为无关紧要的附属,其他眼光都不值一提。那道光,可以是一个人,可以是一项事业,可以是一个符号,甚至可以,只是一个微笑。当这道光彻底熄灭之际,犹如整个世界崩塌,失去在世界上存在的唯一依恋,真正能走下去的人,凤毛麟角,而走下去也并无所谓成功不成功,因为世界已改变,世界看似没有改变,但的的确确,最吸引你活下去的业已消失殆尽。在平淡的叙事中,最终喷涌出海明威的内心独白,凯瑟琳死去那一夜,海明威用了整整一段自言自语式的独白,将亨利内心的无助和哀嚎,对命运的苦苦哀求写出来。“我不去思想,我不能想。我知道她快死了,我祈祷她别死。哦,上帝啊,求求你,别让她死,只要让她不死,我什么都答应。亲爱的上帝,求求你,求求你,求求你,别让她死。亲爱的上帝,别让她死。求求你,求求你,求求你,别让她死。上帝啊,求你叫她别死,只要你不让她死,你说什么我都做。孩子你已经拿走了,可别让她死。孩子没了没关系,可别让她死。求求你,求求你,亲爱的上帝,别让她死。”这个在战争面前毫无畏惧的男人,此刻跪在上帝面前,万念俱灰。1919年,收到艾格尼丝绝交信的海明威悲痛欲绝,在密执安北部租了间房子,写了十几篇小说,全部被退回来,之后只能以记者职业为生,1924年辞去工作,在巴黎租了间小阁楼潜心写作,作品依然没有影响力。而这一年的海明威,已经25岁。他迷茫地游荡在巴黎。之后的几十年里,他写了出让世界瞩目的小说。1961年,不堪病痛折磨的老人,开枪自杀。

冬季/归属战役的艳遇

你究竟如何知道自己讨厌战争. 你会因为战地得到的艳遇而欣喜不已么. 你受过了哪些伤. 你爱过哪一国的女人. 我发现,当我喝第一瓶白兰地的时候只有20岁..从来就没有与生俱来就有人告诉你杀戮的本质便是战争. 直到一个智者告诉你那是灾难那是邪恶,你开始望而却步. 我开始发觉,我要远离它时我学会了嘲笑战争机器的技能. 更多的情况下是烈酒混着烈酒,我恨你的态度如同战争. 抛开智者那天晚上的语重心长. 当我明白这一真理时候. 我已经知道关于战争的故事,一件三件五件呈单数罗列的尸体. 我恍惚我可以去明白思索作为思虑人的初衷.如同我想加入另外一支军队的愿望大于帮助自己的祖国. 在那里看到一座感觉向住雪线上cabin的女子. 如同,消逝的法国意大利,基调定格英国俄罗斯.

永别了,武器。永别了

他是美国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小说家之一;他贡献了“冰山原则”给世界文学;他历经世界大战血肉模糊的残酷和20世纪30年代经济萧条的绝望;他是斯坦因笔下“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人物;他获誉无数却在1961年扣动扳机了结了自己的生命;他遗留给世人的作品到如今都堪称典范。他是欧内斯特.海明威。65年的生命里,海明威创作了诸多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其中以《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耳鸣》、《老人与海》最为著名。他的作品多是关于理想的幻灭、战争的丑陋和人类精神的两难。在他的作品里面,男主角大部分是拥有坚强的意志的大男子主义硬汉,女性则是任性软弱或朝秦暮楚的形象。(这跟他成长环境和婚后生活有很大关系。)受到动荡时局和斯坦因实验主义的深刻影响,海明威笔下的人物多数在他简短朴素的笔触下,最终走向死亡。后来有读者不禁问“为什么?”海明威是这样回答的:“一个故事讲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会发现死亡是最佳结局。”果真,他就连回答都只透露原因的冰山一角。为什么死亡才是最佳结局?死亡怎么可以算作最佳结局?这些,我在了解他的生平经历和拜读他的作品《永别了,武器》之后,才算真正有所领悟。《永别了,武器》出版于1929年,是继《太阳照常升起》后又一部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小说男主人公亨利. 弗瑞德是一名意大利中尉,他负责驾驶救护车运送伤员。女主角则是一位来自英国的护士。小说由亨利以第一人称讲述,采用象征与对比的手法,通过描写亨利和他的爱人凯瑟琳的战地爱情故事,以及亨利对爱情、战争的态度转变,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类在残酷现实中守护脆弱理想最终失败的迷惘、幻灭。以小见大,可见当时爆发的一战和随后的经济大萧条给人们的心灵蒙上了多么厚的阴影,人们焦灼、无措,最后不得不选择死亡来逃避一切。这部小说也不例外。凯瑟琳死于难产,孩子也未能保住。她的未婚夫亨利活了下来,但他在她生产的现场几乎是相当于历经了两次死亡,最后也只有他独身一人走进了雨中……就像故事的开头,是漫天无情的雨。“秋雨来了,栗子树叶全部脱落了……整个国家都湿淋淋、沉郁而肃杀。”开头的白描奠定小说凄惨的基调,预示着人物不幸的结局。而与屋外的萧瑟不同,主人公亨利正与朋友们在室内吃着酒聊着战事与情事。也正是因为话题聊开了,他才经朋友介绍认识了来自英国在意大利志愿做护士的凯瑟琳,并与她开始了“猫捉老鼠”般的暧昧关系。玩世不恭的亨利,以为战火离他很遥远的亨利,在被送往前线后不久就被迫击炮打伤腿。转移到米兰医治时,他意外与凯瑟琳相遇,在后方明媚的阳光中,爱情伴着威士忌酒用整个夏天的时间发酵,变得醇香。亨利痊愈后,凯瑟琳发现自己有了身孕,而她的未婚夫却不得不再次上战线。战事不利,亨利遭遇“大撤退”,途中他目睹意大利军官竟然将自己人冷血击毙。由此他终于看清战争的面目,“一个国家里有个统治阶级,愚蠢,什么都不懂,并且永远不会懂得。战争就是这样打起来的。”他痛恨战争,决意退出。万般周折,他与凯瑟琳得以团聚,两人逃到瑞士。在那里,褪去幼稚和享乐的外衣,亨利彻底蜕变成稳重的丈夫照顾着即将临盆的凯瑟琳。两人住在山腰的一间小屋里,努力过着宁静的小日子,但绵绵阴雨却不肯放过两人似的,不断搅扰。凯瑟琳对亨利说她害怕下雨,那雨像是要把他们吃了。亨利不以为然,直到凯瑟琳进入产房的那一刻。他抬头看漆黑的夜空,瓢泼大雨像一根根针,刺向他的眼球。女人的直觉一般是错不了的。这穿插故事始终的雨,象征的正是注定失败的战争、吃人的绝望。亨利到最后一刻才明白,于是他走进了雨里。失去了生活所有希望的他,会不会在雨中寻求死神的安慰?其实无论亨利的结局怎样,也只会是冰山的一角。在《永别了,武器》中,亨利的战友和凯瑟琳以及她孩子仅是战争牺牲品的一小部分,还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因战争丧命。而像绵绵阴雨一样无休止的战争,又必定会让更多的人为之牺牲。出生在“迷惘时代”的海明威一生奋笔疾书,坚强不屈地想要冲破现实的迷雾。晚年因为疾病缠身精神痛苦,不得已自我了断,我想他硬汉的外表下一定也怀有一颗柔软的心,才会感同身受,在故事结尾替主人公安排死亡的结局来解脱他们:让他们免受战争之苦、理想幻灭之痛。我想这就是海明威说“死亡是最佳的结局”的原因吧。可是我禁不住要思考:这样的死亡真的是最佳结局吗?“世界杀害最善良的人,最温和的人,最勇敢的人,不偏不倚,一律看待”小说中亨利善良、温和。唯独不够勇敢:面对毫无人性的战争并没有做过多的反抗,或者说,他选择了逃避,最终还是难逃死亡。试想一下:如果他面对可恶的战争做了自己全力的反抗,结局就算还是难逃一死,面对死亡之时他是不是会更加无怨无悔呢?既然总归是被世界杀害,为什么不做那个最勇敢的人呢?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与武器永别。

人与战争

一战,帝国主义为了争夺霸权和殖民地展开激烈的战斗。主人公亨利是美国的青年,美国作为参战国在一战后期参战。他作为救护人员参加战争。亲自经历和见证了战争的可怕。战争让人感到可怕,同时战争使人的心理扭曲、变态也可怕。整本书离不开酒,似乎所有的欧美人都喜欢喝酒。但是从小说中,我感受到酒似乎是这些参加战争的士兵和饱受战争折磨的人们唯一的安慰。他们喝酒,排解抑郁的情绪。所有人无时不刻思量着战争是否会结束,什么时候结束。雷纳提,主人公的同事、战友。喝酒、玩妓女、调侃教士。嘴巴十分坏。然而,可以感受到他的心理十分恐惧、压抑,同时期待战争的结束。爱多亚,是主人公在战争中遇到的一位参战士兵,它受过三次伤。在这段描写中,可以看到作者讽刺的意味。爱多亚受过伤,袖管上有三道杠杠,还获得了勋章,他感到光荣。然而,他受的伤使得他的至今还在发臭。当得知美国军队的俸禄高达两百五十元的时候,他希望自己能转入美国军队。爱多亚这样的人,现实、虚荣,但这样的形象却让人感到战争中形形色色的人和心理。在军队撤退中,主人公被当做逃兵差点被枪毙。这是战争中的无情。逃亡过程中,受到了朋友赛蒙斯帮,以及瑞士酒保夜里为他和他的妻子准备逃往瑞士的小船,他们成功地逃到瑞士。这是战争中的温暖。主人公逃离战争,就像逃学的学生一般。逃离的经过十分惊险、刺激,作者描写地十分出彩。瑞士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没有战乱,有优美的风景。然而那里的人同样十分现实,得知自己身上带的钱很多,那里的军官立马对他们改变了态度。在瑞士,主人公亨利和他的妻子凯瑟琳过着十分幸福美满的生活,他们十分满足。但是凯瑟琳却在生产时难产,孩子出生后没有呼吸死去,凯瑟琳也因失血过多离开了他。他什么也没得,落寞、绝望。凯瑟琳临死前对他说了一句话:“我一点也不怕,人生只是一场卑鄙的骗局。”其实我并不明白,作者为何要将结局如此设置,如此悲凉的结局,让人十分惋惜。也许海明威说过的这句话可以解释吧:“一个故事讲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会发现死亡是最佳的结局。”战争,总是让普通的百姓受害。饱受战争的人们期待和平,期待正常的生活。战争,不过是统治者的利益游戏,然而这些游戏付出了多少人们死伤的代价。有时候,我不明白为什么总是有人会愤怒地说应该进军开打哪个国家,战争对于人民来说不是游戏,战争是可怕的噩梦。政府当然也绝不应该运用任何手段煽动人们支持战争的情绪。战争最终的受害者是人民自己。

最简洁的永别

海明威的语言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短促,不评论。他在文中说明了对于一些空旷的形容词的厌恶,那些光荣,神圣一类的词他觉得与其用在人身上还不如用在地名上会比较有意义,这构成了他作品中尽量躲避形容词,尽可能的使用名词的原因。于是作品几乎可以看做是一篇漫长的,精心组织过的新闻稿。我非常喜欢故事的结尾,没有任何哀伤的情绪就终止了,但在结束之前,曾经有大幅度的独白,在这本书里独一无二,分量十足。两者间隔时间很短,形成巨大的比对。比语言更有力。凯瑟琳又可爱又聪明,塑造得非常值得人爱。而关于她的塑造几乎都建立在语言上,而不是以作者的身份强行植入。书本突然变得很类似电影或照片,文字变得像设备一样采用了不介入的态度。世界杀害最善良的人,最温和的人,最勇敢的人,不偏不倚,只是上帝也不急于要你们的命。这算是最直接的表达思想观的话,也有意无意的为勇敢善良的凯瑟琳做足了铺垫。任何具有煽动性的对峙到了一定规模就失去了正义和邪恶,它牺牲的是它正在号召的,它想实现的是它正在消灭的。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1984里的话,战争就是和平,自由就是奴役,无知就是力量。

读书笔记

世界打垮了每一个人。世界对打不垮了的人就加以杀害。真实的只有爱和孤独。只有爱和孤独是真实的。我失去了爱,我只有告别,那告别是僵硬的形式。于是我只有孤独。——————————————————————————————————————————“雨下得很大。”“还有你是不是永远爱我?”“是的。”“就是下了雨也没有差别吗?”“没有。”“这很好。因为我怕雨。”“为什么呢,”我昏昏欲睡。外边雨潺潺下个不停。“我不知道,亲爱的。我一向是怕雨的。”“我喜欢雨。”“我喜欢在雨中散步。但是雨对于恋爱总是很不利的。”“我永远爱你。”那天整天暴风雨。风刮着雨,到处积水,到处泥泞。我可以回忆凯瑟琳,但是我也知道,我这样想她会想得发疯的,因为我还没有再见到她的把握,所以我不敢想她,只是略为想想,只是当列车慢慢地咔嗒咔嗒地行驶时,稍为想想她。帆布上漏进一点光来,我仿佛是和凯瑟琳一同躺在火车的车板上。躺在硬板上,不去思想,只是感觉,那太难了,因为离别时间太长久了,现在我衣服既湿,车板又是每次只稍为往前移动一下,内心寂寞,孑然一身湿衣服,权将硬板当夫人。愤怒在河里被洗掉了,任何义务责任也一同洗掉了。其实我的义务在宪兵伸手抓我衣领时就停止了。我是不拘外表形式的,但我倒很想把这军装脱掉。我已把袖管上的星章割掉,那只是为了便利起见。那与荣誉无关。我并不反对他们。我只是洗手不干了。我祝他们万事如意。世界上还有善良的人,勇敢的人,冷静的人和明智的人,他们是应该得到荣誉的。但是这已经不是我的战争,我只盼望这该死的车早点开导美斯特列,可以吃吃东西,停止思想。我非停止不可。我身边有报纸,但我不看,因为我不想知道战事。我要忘掉战争。我单独媾和了。我觉得异常寂寞,所以车子到施特雷莎时,心中很高兴。那天夜晚在旅馆里,房间外边是一条又长又空的走廊,门外边放着我们的鞋子,房间里铺着厚厚的地毯,窗外下着雨,房间里则灯光明亮,快乐愉快,后来灯灭了,床单平滑,床铺舒服,一片兴奋,那时的心情,好比我们回了家,不再感觉孤独,夜间醒来,爱人仍在,并没有发觉梦醒人去;除了这以外,一切事物都是不真实的。我们疲乏的时候就睡觉,一个醒来,另一个也就醒来,所以不会感觉孤独寂寞。一个男人,或是一个女郎,虽然相爱,却时常想要单独安静一下,而一分开必然招惹对方妒忌,但是我可以实实在在地说,我们两人从来没有这种感觉。我们在一起的时候,也有孤独的感觉,那时与世人格格不相入的孤独。这种经验我一生中只有过一次。我和好些女人在一起的时候,总感觉孤独寂寞,而且你最寂寞就是在这种时候。但是我和凯瑟琳在一起,从来不寂寞,从来不害怕。我知道夜里和白天是不同的:一切事物都不相同,夜里的事在白天没法子说明,因为那些事在白天根本就不存在,而对于寂寞的人来说,黑夜是极可怕的时间,只要他们的寂寞一开始。但是我和凯瑟琳的生活在夜间和白天几乎没有分别,而夜间只有更美妙些。倘若有人带着这么多的勇气到世界上来,世界为要打垮他们,必然加以杀害,到末了也自然就把他们杀死了。世界打垮了每一个人,于是有许多人事后在被打垮之余显得很坚强。但是世界对打垮不了的人就加以杀害。世界杀害最善良的人,最温和的人,最勇敢的人,不偏不倚,一律看待。倘若你不是这三类人,你迟早当然也得一死,不过世界并不特别着急要你的命。那年秋天的雪下得很晚。我们住在山坡上松树环绕的一幢褐色木屋里,夜间降霜,梳妆台上那两只水罐在早上便结有一层薄冰。戈丁根太太一大早就进房来,把窗子关好,在那高高的瓷炉中生起火来。松木啪啪地爆裂,喷射火花,不久炉子里便火光熊熊,而戈丁根太太第二次进来时,就带来一罐热水和一些供炉火用的大块木头。等房间里暖和了,她把早餐端进来。我们坐在床上吃早点时,望得见湖和湖对面法国境内的山峰。山峰顶上有雪,湖则是灰蒙蒙的钢青色。我喝完这杯酒,付了帐,跨出店去。沿街家家门口摆着个垃圾桶,等着倒垃圾的来。有一条狗正冲着一只垃圾桶在嗅。“你要找什么?”我问,看看垃圾桶里有什么东西可以拉出来给它吃;垃圾桶的上面只有些咖啡渣、尘埃和几多凋谢了的花朵。“什么都没有啊,狗,”我说。狗走过街去了。可怜又可怜的好凯特啊。这就是你同人家睡觉的代价。这就是陷阱的尽头。这就是人们彼此相爱的结果。谢谢上帝,总算有麻药。在有麻药之前,不晓得还该怎么苦。产痛一开始,女人就投入了运转水车的流水中。凯瑟琳怀孕的时期倒很顺利。没什么不好过的。简直很少呕吐。她到了最后才感到十分不舒服。到末了她还是逃不了惩罚。世界上没有什么侥幸的事。绝对没有!我们就是结婚五十次,结果还会是一样。倘若她死去怎么办?她不会死的。现在女人分娩不会死的。所有的丈夫都是这样想的。是的,可倘若她死去呢?她不会死的。她只是难受一阵子罢了。生头胎通常是拖得很久的。她不过是难受一阵子罢了。事后我们谈起来,说当时多么苦,凯瑟琳就会说并不是真的那么苦。但是倘若她死去呢?她不能死。是的,不过倘若她死去呢?她不能死,我告诉你。不要傻里傻气。只是受一阵子罪罢了。只是“自然” 使她活受罪罢了。只是因为是头胎,生头胎差不多总是拖得很久的。是的,不过倘若她死去呢?她不能死,她为什么要死?她有什么理由要死?只是一个孩子要生出来,那是米兰夜夜欢娱的副产品。孩子引起麻烦,生了下来,然后你抚养他,说不定还会喜欢他。但是倘若她死去呢?她不会死的。但是倘若她死去呢?她不会死的。她没事。但是倘若她死去呢?她不能死。但是倘若她死去呢?嗨,那怎么办呢?倘若她死去呢?“我就要死了,”她说;等了一会儿,又说,“我憎恨死。”在房外走廊上,我对医生说,“今天夜里,有什么事要我做吗?”“没什么。没什么可做的。我能送你回旅馆吧?”“不,谢谢你。我想在这里再待一会儿。”“我知道没有什么话可以说。我没办法对你说——”“不必说了,”我说。“没有什么可说的。”“晚安,”他说。“我不能送你回旅馆吗?”“不,谢谢你。”“手术是唯一的办法,”他说。“手术证明——”“我不想谈这件事,”我说。“我很想送你回旅馆去。”他顺着走廊走去。我走到房门口。“你现在不可以进来,”护士中的一个说。“不,我可以的,”我说。“目前你还不可以进来。”“你出去,”我说。“那位也出去。”但是我赶了她们出去,关了门,灭了灯,也没有什么好处。那简直像是在跟石像告别。过了一会儿,我走出去,离开医院,在雨中走回旅馆。


 永别了,武器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