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的陶醉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社会 > 变形的陶醉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7-1
ISBN:9787532755226
作者:[奥]茨威格
页数:435页

作者简介

出身寒微的邮务员克丽丝蒂娜因一次偶然的机会跻身上层社会,让众多纨绔子弟为之倾倒,她本人也沉醉于这飘忽的美梦之中,但好景不长,仅仅过了十天她的富贵梦便破灭了。在苦闷彷徨中她结识了穷困潦倒的退伍兵费迪南。同是天涯沦落人,两人一见钟情。然而这个世界对他们是无情的,爱情和幸福不属于他们。他们绝望了,决定一同自尽,可是在最后时刻,他俩却产生了一个可怕的念头,准备铤而走险,孤注一掷,去同他们无形的敌人进行一场力量悬殊的较量……
本书显示了茨威格杰出和独特的艺术才华,它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中译本。

编辑推荐

《变形的陶醉》是奥地利著名作家斯台芬·茨威格写于1931至1934年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主人公是奥地利某小镇上的一个邮政局的女职员,名叫克莉斯蒂娜。小镇上的生活单调沉闷,邮局里的工作枯燥乏味,菲薄的薪金,寒碜的环境,缺乏生活情趣,毫无生活享受,注定了在贫困中苦熬岁月,瞻望前途,黯然神伤,突然间飞来意想不到的佳音:她的阔气的姨妈和姨夫将从美国前来。克莉斯蒂娜的生活于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丑小鸭一夜之间变成了小公主,不仅地位发生变化,吃穿用度也随之改变,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用品,高级衣衫,豪华饭店,乘车兜风,全都顺理成章地进人了克莉斯蒂娜的生活。周围的人对她的态度也顿时大变,这样令人惊愕出人意料的变化怎能不使她心醉神迷,恍若置身梦中。……

前言

一    本书是奥地利著名作家斯台芬·茨威格写于1931至1934年的一部长篇小说,当时只写出了初稿,题名为《邮务小姐的故事》,尚未完成便因有更加急迫的写作任务而中辍,被搁置下来没有出版。1940年,作者曾与另一位犹太血统奥地利剧作家兼导演贝托尔德·菲特尔合作,将这部一百二十页的手稿改编成为电影剧本,这一剧作在茨威格逝世八年后于1950年以((被窃取的年华》为名被搬上了银幕,在欧美风靡一时。至于小说的原稿,则直到1982年,才经由克努特·贝克先生整理、从书稿中抽出“变形的陶醉”几个字作为书名在联邦德国正式出版。译者1981年夏以访问学者名义到联邦德国作为期两年的进修,其时国内改革开放方兴未艾,文化文艺界开始引进大量长期被禁锢的外国文艺作品,掀起了一股“茨威格热”,《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以及茨威格其他在国外早已脍炙人口的中篇小说被纷纷译介过来,同一作品往往有好几种译本。被认为是茨威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又译《爱与同情》)也出了几种版本。译者在德国见到了《变形的陶醉》德文原版,惊喜中迅速拜读之后便与国内联系译介事宜。经我的大学同班老同学、《爱与同情》和不少茨威格中篇小说的著名译者张玉书教授协助成功地联系了出版部门,我便在1983年夏归国之后利用教学和科研之余的时间着手翻译此书,1985年完稿后于1987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88年,欧洲又有一部以((变形的陶醉》为名的上下集电视文艺片问世。从以上对这部作品成书和接受过程的简短回顾,便可窥见其受欢迎和喜爱程度之一斑了。    二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茨威格已经是不少描写细腻语言精美的中短篇小说、一系列论述精辟、文辞隽永的世界文化名人传记以及几部名噪一时的剧本的作者,他还译介了大量法国和比利时文学巨子的作品给德语国家的读者,是一位蜚声文坛的德语作家。他的作品往往一出版便不胫而走,被迅速译成几十种文字,为不同肤色、不同民族、不同社会层面的广大读者争相阅读。比如在前苏联,1927年就出版了他的全集俄文版十卷,高尔基高度赞赏这些作品并亲为作序。那时他的声誉,在与他年龄相当的德语作家中并不多见,其受欢迎的情形似可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托马斯·曼、卡夫卡和黑塞相比拟。他的小说—般没有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却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心,引人人胜,扣人心弦,他特别擅长于探索人的内心世界,挖掘人的心灵,追踪和捕捉人物内心深处神经末梢哪怕是最细微的颤动;他写人的感隋、同情、恋情、热情、激隋,总是那么动人、逼真,丝丝入扣,慑人心魄。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茨威格正是紧紧抓住这个极其简单朴素的真理,倾注其才华于写“情”,佣他高超的叙述技巧和才能做到了以情感人,以情动人,这也许就是他成功的秘诀吧。    三    《变形的陶醉》显示了茨威格杰出的艺术才华和匠心。    作者向我们叙述一个出身中下层平民的女子的际遇,将她的思想、情趣、欢欣、欲望、追求、苦恼、失意以至绝望等和盘托出,用饱含隋感的笔墨,挥洒自如的语言,娓娓道来,有如磁铁一般将读者的心紧紧吸住,让人们随女主人公一起,回忆战前那无忧无虑的愉快时光;为战争把她们全家投入苦海而揪心;为她有机会出国去见世面、补享被无情剥夺的青春欢乐而高兴;对“上流社会”以金钱门第评说功罪的虚伪和冷酷,对表面觥筹交错、歌舞升平,暗地里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权贵大亨们的花花世界深感痛恨;为她无端被逐感到愤愤不平;为她在苦闷彷徨中得遇知己而释怀、欣喜;又为她和男友被迫走上绝路而深感惋惜……等等,等等,读罢全书,掩卷回索,实感受到一次生动的情感教育,得到了一次美好的艺术享受。    评判文学作品的优劣好坏,自然是首先要有好的,即宣扬真、善的内容,比如颂扬光明正义、鞭笞黑暗邪恶、赞誉健康向上等,但是好的内容必须寓于“美”的形式之中,没有艺术光泽的“文学”,只是干枯的说教而已。有了比较完美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即将“真、善、美”统一在作品之中,才能体现出一部优秀文学作品的价值,就是说,能使读者思想得到启迪,情感得到陶冶,内心得到净化,认识能力得以增强,审美意识得以提高。本书正是如此。    《变形的陶醉》和作者其他小说一样具有十分高超的艺术性,最为突出的仍是那生动、细腻、逼真的心理描写。精彩的段落很多,略举数例,如:在邮务所,由于想到母亲责怪她对喜讯无动于衷而勾起种种联想及对流逝往事的追忆;赴瑞士途中,面对宏伟壮观的大自然胸中骤然腾起的感情波涛;初到异地,在车中、房内、街头、山上……时而顾影自怜、时而欣喜若狂、时而清醒、时而迷醉的心态;莫名其妙地不容分说地无端被突然驱逐,激起她百感交集、思绪万千、心潮翻滚、怒气难平那汹涌的情感波涛,等等。而所有这些又并非刁疋立的心理描写,往往穿插或映衬着对社会氛围、自然景物,对人物神态和动作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动人心魄。这样,在作家的生花妙笔下,一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奥地利中下层青年女子形象便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了。    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看,茨威格通过女主人公克丽丝蒂娜如实地再现了彼时彼地社会下层的一个相当典型的青年女性。她性格中的许多矛盾,正是现实中这一阶层人物的真实反映。请看:她憧憬美好的生活,却摆脱不了小市民的庸俗幻想:一个没有工作唯有享受的世界;她反感好逸恶劳、自私贪婪,却又对大资产者充满羡慕;她有强烈的自尊,不愿低三下四仰人鼻息,可又异常软弱,面对重压忍气吞声;她对穷苦人被剥夺了享受幸福生活的权利愤愤不平,但又总是鄙视、嫌弃下层人民——实际上往往是憎恶自己,自暴自弃;她不满受压、向往光明,另一方面又心胸狭窄,一味沉湎于已然幻灭的梦境……    四    《变形的陶醉》与茨威格的其他小说相比较,可以说具有更为浓厚的政治和时代气息。作者是身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欧洲讲述一个1926年发生在身边的故事,读来有很强的时代感。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欧洲,对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样的空前浩劫人们还记忆犹新,1929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使各种社会矛盾更加剧烈,德奥法西斯利用普通人的不满情绪用手腕蒙蔽大众攫取了国家政权,野心勃勃向外扩张,新的战争灾难的阴影又笼罩着欧洲。在这种情况下,这部小说通过小说下半部出现的费迪南这个人物,发出了反对专制和战争的呼声,这一点应该说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五    古往今来,从奥维德、吴承恩到卡夫卡,写“变”的文学作品不在少数。如果说古代神话传说包括《西游记》写“变”是浪漫主义式的对现实的曲折反映,卡夫卡的《变形记》是现代主义式的对人性异化所作的怪诞离奇的映象,那么,是否可以说茨威格《变形的陶醉》中所写的“变”,乃是作家对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欧洲现实生活中实际发生的过程一中下层小人物的彷徨苦闷、他们向上爬的幻梦的破灭通过他那艺术三棱镜做出的基本上是现实主义式的再现呢?穷公务员改头换面,披匕新装,摇身—变成为贵族小姐,不正是那个“人恃衣裳马恃鞍”的社会中的实情?而女主人公也的确有变化:同一个外部世界,在“变”前的她和“变”后的她眼里是那样地迥异!她是变了!可是细究起来,她的生活条件只是暂时改变了,从根本上说她的社会地位并无变化,她仍然是原来的她。在疗养地的大段心理活动,无处不表明她仍是地地道道的小市民女性。既变了,又没有变,这就是生活的辩证法。另外,她的变过去和变回来,都不带随意性,而是各种内外条件作用的结果:自身的愿望、姨妈的心思、金钱、环境……诸多因素都起了作用,主要是金钱。变或不变,或朝某一方向变,一切均依条件为转移,否则岂不成了诡辩论!总之,茨威格对“变”的描写,都有作家对生活的观察为依据,都蕴涵着生活中生动的辩证法。    赵蓉恒

内容概要

斯台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和传记作家。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识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是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一九三四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一九四二年在孤寂与幻灭中自杀。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章节摘录

奥地利的每个乡村邮电所都差不多:知其一而尽知其他。它们都是在弗兰茨·约瑟夫时代仰仗同一笔经费、用同样寥寥可数的陈设装点起来或不如说划一起来的,处处显示出官府财政衙门那种不耐烦的神气。就是走到极为偏僻的、嗅得到冰川气息的蒂罗尔山村,也处处清一色地散发着一闻便知的奥地利旧衙门气味:冷冰冰的烟草味和积满尘土的文牍霉味。到处是千篇一律的布局:一道中间装着玻璃板的木板墙把房间按严格规定的比例分成两半:一边谁都可以进来,另一边则是公务重地。国家不怎么欢迎它的公民在人人可以进入的那一侧滞留较长时间,这一点从那里既无落座处也不提供任何别的方便上看,就一目了然了。在公众区域内,惟一的家具多半只是一张颤巍巍的、瑟瑟缩缩倚墙而立的斜面写字台,铺在上面的那块破旧不堪的油布,被不可胜数的斑斑墨迹染成了乌黑色——虽然谁也记不起那嵌进桌面的墨水瓶中除了积满灰尘、干得无法蘸写的一团浓浆之外还见过什么别的东西。如果这张桌上的笔槽里偶尔放着一杆钢笔,那也肯定是断了笔尖的,根本无法书写。对于美观,节俭的国库也像对陈设一样毫不关心:自打共和国从墙上取下了弗兰茨·约瑟夫的肖像以来,现在顶多可以把贴在肮脏的石灰墙上那些刺眼的广告画说成是屋内的艺术装饰品了。这些大红大绿的招贴,还在那里为早已过时的展览会招徕观众,或者为彩票招揽生意;在某些边远局所,甚至还有宣传购买战时公债券的。这些廉价壁饰,充其量再加上一张无人理睬的“禁止吸烟”的张贴,便是国家在公众室内表现出的全部慷慨了。    界栅另一侧的景象,倒颇有几分令人肃然起敬。在这里,国家在一块小小的地盘上十分密集地、象征性地、清清楚楚地展示着它的权力和幅员。屋子一角放着一只铁钱柜,从加了铁栅的窗户可以推测,那柜里的确经常收藏着可观的财富。一架有活动底座、擦得锃亮的黄铜莫尔斯电报机,是室内的豪华奢侈品。相形之下,旁边那台放在黑色镍制托架上的电话就逊色多了。仅仅这两件为屋子增添着某种喜气和敬畏感的物品就占据了较大的空间,因为是它们接上铜丝以后把这个偏僻的小镇同全国广大地区联结在一起。不过这样一来,其他邮政用品和器具就只得委屈一下了。称邮包的磅秤、信袋、书籍、文件夹、账簿和登记册,还有哗啦作响的存放邮资的圆筒、天平、砝码、黑的蓝的红的和淡紫色的铅笔、回形针、夹子、绳子、印油、海绵、吸墨器、胶水、小刀、剪子和裁纸刀——这些邮政业务所需的五花八门的用具,乱糟糟地堆在写字台上两尺见方的小块地盘上。在那许多抽屉、柜子里放着多如牛毛的、不断更新的大叠大叠纸张和表格。然而这种表面的铺张和阔气,实际上只是眼睛的错觉罢了。原来,国家对于它这些不值钱的用品,每一件都是暗中记录在案。毫不含糊的。从用剩的铅笔头到撕破的邮票,从残破的吸水纸到铁皮洗手池中被水漂走的肥皂片,从公务室照明的灯泡到锁门的钥匙,无论是在使用着的还是已经报废的,国库都要求它的雇员一一登记造册,不得有半点马虎。铁炉子旁边挂着一张用打字机打印的详尽的物品清单,上面加盖了公章,再加上一个字迹潦草得无法辨认的署名,这就使它有了权威的力量,它用铁面无私的数字,将邮务所内哪怕最小、最不值钱的公务用品全部开列出来。凡是清单上没有的物品,一律不得放在公务室内。反之,清单上开列的任何物件,则必须放在室内,随时可以拿到手。这是公务、规章和法度的要求。    严格说来,这张打印的物品清单还应该包括一个人。这个人每天早晨八点钟推开窗口玻璃板,使那些原本没有生命的用具活动起来。他打开邮袋、加盖邮戳、支付汇款、开收据、称邮包,他用蓝红黑各色铅笔在纸上书写那些稀奇古怪的符号,他拿起电话听筒、摇动莫尔斯电报机手柄。但也许是出于某种照顾吧,这位多半被公众称为邮政助理或邮务官的某君并未列入这张硬纸清单。他的大名记录在另一张公文纸上,放在邮政管理局另一个科室的另一个抽屉里,然而同样是经过严格审查、核实,有案可查的。    这间笼罩在雄鹰纹章的神圣气氛中的邮政办公室,从来也没有发生什么显著的变化。自然界永恒的生灭法则,碰到国库的围墙也会撞个粉碎;屋外四周树木从开花到秃枝,小孩长大成人,老人离开人世,旧房衰败坍塌,新楼拔地而起,可是公务所却以它永世不变的气派,昭示着它那超乎自然的神奇力量。你看,在这块领地匕的每样东西,不论是用旧了的或丢失的,还是磨损变形而报废的,经过向上司呈报之后又补发同样的一件,从而为变化多端的世界作出榜样,显示出国家的优越性。内容更换了,外形却依旧。墙上挂着一份日历。每天撕掉一张,一周七张,一月三十张,到十二月三十一日变成一张薄纸。用完,就申领一本新的,同样纸型,同样大小,同样规格:这就是说,新的一年来到了,可日历还是原样。桌上摆着一本分栏结算账册。左边一页数字写满了,就在右边一页接着写上累计数字,这样一页页写下去。到最末一页写满,账册用完,便开始一本新的:同样类型,同样大小,同前一本毫无区别。今天消失的,明天又出现,千篇一律,就像每天上班那样。所以,那同一张木板桌面上总是摆着那些东西,毫无变化,老是那些一式一样的纸张、铅笔、直尺、表格,无休止地在更换,但始终是同样的东西。在国库属下的这间屋子里,既无所失亦无所得,主宰这里的是没有花开花落的、一成不变的生活,或者不如说是一成不变的、持续不断的死亡更为确切。在这批形形色色的物品中,所不同的只是损耗和更新的疾徐,而不是它们的命运。一支铅笔可使用一星期,然后便有一支新的、完全相同的取而代之。一本邮政记事册可使用一个月,一只灯泡三个月,一本日历一整年。为藤椅规定的更换期是三年,为坐在这把椅子上蹉跎岁月的某君呢,估计是三十至三十五年,届时将有另外一位某君被安插到这把椅子上。说到底,没有什么差别。    P1-6

图书封面


 变形的陶醉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一战之后的奥地利小镇女孩,在亲戚带领下进入欧洲上流社会的花花世界,长久的家庭压抑释放,她的激情热烈而不可收拾,然而只有短短几天,她又不得不回到那个压抑僵硬的小镇,偶然遇到一个同病相怜的退伍军人,走进彼此安慰彼此,却并没有得到救赎,越来越深的怨忿让他们做出了一个疯狂而大胆的决定。茨威格的风格,入木三分微妙精细的心理描写。那个早早老去的青春少女,那个在旅途中将内心释放的女子,那个冲入上流社会的活泼好动的“贵族”小姐,那个回到乡下终日郁郁的女职员,还有那个抬起头对同病相怜的男人微微一笑下定决心的女同伴。结局戛然而止,非常有意思。继续下去可以变成丹布朗的开头,戛然而止是茨威格的杰作。变形在他们对视的时候已经结束,他们的生命结局是什么也再无关紧要,那种扭曲、压抑、怨忿、释放,已经在这一刻完成了它所有的转变。他们已经不在乎结局是什么,读者又何必在乎?要的不过是那几个瞬间的无拘无束,疯狂释放。这一对男女也许只是那个时代无数蝼蚁的缩影,结局各有不同,那些伤害和堕落却是相似的。我不想说他们的选择的对与错,他们的好与坏,破灭的世界夺取了太多的希望和未来,隔了太多年的人们总是冷静的分析当年的起因后果,对于真正亲历那场战争的那一代人而言,那样的几年或许就是一生的梦魇。那个曾经繁荣富饶的帝国,那个曾经平和安稳的世界不得不被卷入战场,硝烟过后满目狼藉,一片衰败。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文学留下的永恒的伤痛和思考,是那个时代的作家一生抹不去的沉郁痛心,他们热烈的回忆怀念曾经的美好,旧照片式的温润时光,睁开眼睛是冰冷僵硬的战争遗骸,这是他们的艺术,也是他们的悲哀。《昨日的世界》《变形的陶醉》后,茨威格将枪口瞄准了自己。
  •     茨威格的style是怎样的?是那种用细致入骨的心理刻画把你拖入到少女纤弱的灵魂之中,跟着她在这个用肮脏的钱币搭建的舞台里面大喜大悲。有的人是金钱的玩物,有的人的玩物是金钱。在克里斯蒂娜换筹码那一刻,发现姨夫打牌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游戏的时候,心里有一种唏嘘,悄然若生。1926年在欧洲的故事,在今天,现实也没有经历过多少的变化。大家仍然因为金钱而烦恼着,不是吗?曼妙多姿的少女,一如往昔,因为华服钻饰倾倒;穷困潦倒的穷小子,不还是那样愤愤不平嚒?就像那十天的变形一样,大家都或多或少YY过自己有一天,可以有这样随意挥霍的日子。就像那“如果有一天,等我有了钱”的段子一样,被贫穷和贫富落差折磨的身心愤懑不平,只有少数的窗口还留着,给穷人透着心里的那股恶气。穷,固然可怕;见过富的穷,更加可怕。记得听过长辈调侃他们小时候穷困的日子,打碎了一个鸡蛋,可以在回家的路上哭得抽抽搭搭。现在这样的故事听起来自然是让人感慨万分,但我却听出了长辈们对于那段辛苦的日子,是没有怨恨的。感怀往事的时候,人人都有那么一点共鸣,笑着闹着就讲起了穷故事。因为经历过穷困的岁月,言语里还那么一点自豪在里面,对生活平顺的我们这一辈,略略还有一些不屑。可在我看来,那段岁月,人人都是穷的,反倒在心理上也就不这么难过了。反观小说,那种过山车般的心理落差,那种穷富的差距,活生生把一个少女的身心蹂躏到了不懂悲伤,不懂生之为何,不懂死有何惧的程度,配上茨威格独到的心理描写,简直到了不忍读的边缘。最戳中痛楚的是,这样的剧情和时下屌丝与高富帅,土肥圆与白富美,何尝不相似呢?那些看着GOSSIP GIRL的男男女女,何尝不是通过电视剧网路这样的新手段,当了一回克里斯蒂娜?有人说网路上的人粗鄙,我只能说,大家都需要这么一两个渠道,抒发心理的一点不平衡,才不至于在真正的生活中,像故事的少女那样,失衡。我们羡慕财富的同时,憎恨财富。我们鄙视富人的同时,跌爬滚带的想要挤进那个圈子。深深的悲哀,在故事里,在生活中......Killing us softly with the fortune we can never earned.....
  •     一场春梦岂无痕几年前改编自茨威格同名小说的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让影视圈的才女徐静蕾将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最佳导演奖以及金鸡奖等各项奖项揽入怀中,而这部姜文、徐静蕾主演的电影也让中国观众再次见识到了茨威格的巨大魅力。茨威格一生著作颇丰,在诗歌、论著、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方面均有过人的成就,在小说的创作中,尤以心理描写见长,代表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便是其中翘楚。而上海译文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变形的陶醉》,更是将茨威格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心理描写的特长发挥到了极致。克莉斯蒂娜是奥地利某小镇一个邮局女职员,生活单调沉闷,工作枯燥乏味,薪金菲薄,环境寒碜,只能在贫困中苦熬岁月。忽某日,阔气姨妈和姨夫将从美来欧,邀请她去瑞士度假旅游,于是她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经过姨妈的调理,丑小鸭变成了小公主,曾经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高级衣衫、豪华饭店、乘车兜风,全都变成了理所当然。一夜之间,她从毫不起眼、乏人问津的大龄剩女,变成了千娇百媚的妙龄女郎,变成了仪态万方、人见人爱的贵族小姐,饭店的无数绅士被她吸引,为她着迷。她沉醉在甜蜜的梦里不愿醒来,拼命地跟追求她的诸多绅士们跳舞、调情、爬山、兜风、游玩,仿佛是要拼命补偿那早已逝去的黯淡无色的少女时光。可是,她只看到眼前短暂的风光,看不到这风光背后的危险。关于她真实身份的谣言悄悄传播开来,生怕自己秘密会暴露的姨妈急忙打发她走,懵然不知的她这才忽然发现“落花流水春去也”,这美好的一切不过是黄粱一梦。穿上原来的旧衣裳,带着原来的小藤箱,自己一个人从饭店搭车去了火车站,她悄悄地走,正如悄悄地来,挥挥衣袖,带不走一片云彩。丢失了水晶鞋的灰姑娘,灰头土脸地回到现实中,母亲的去世更是雪上加霜,让她无依无靠。苦闷彷徨中,她结识了穷困潦倒的退伍兵费迪南,同是天涯沦落人,两人一见钟情。被生活重压无法喘息的他们,打算双双殉情自杀。可是某个机会又让他们心生异念,企图偷窃钱财远走他乡。费迪南为此做了完整的计划书,当克莉斯蒂娜看完计划书之后,故事却嘎然而止。小说的魅力来自生活,而生活的魅力在于无限的可能和想象。正如断臂的维纳斯让人们遐想她完整的美丽容貌,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留给我们更多想象的空间,世间的缺憾总是提供了另一种美好存在的可能性。或者对读者而言,未完成的这部小说的结局就是最好的结局。爱在左,情在右,向左只能双双殉情自杀,向右只能偷窃钱财远走他乡。男女主角困苦压抑的故事让人不胜唏嘘感慨,同时也让人深思。是什么样的社会造成贫富差距如此巨大,让原本安分勤劳的人们无法生存?小说没有提供答案,却让读者思索更深。茨威格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特别是作为一位富有同情心、性格内向而感觉敏锐的艺术家,他痛切地感受到经济的萧条和道德的沦丧给人类尤其是女性带来的不幸。浮现在读者面前栩栩如生的悲剧女性形象,其实渗透了茨威格点点滴滴的人文关怀。茨威格是一位极富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家,很善于发现世人的悲苦命运特别是女性的爱情悲剧。他不但继承了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也接受了现代主义内倾性描写和非理性的特征,因此形成了他在“在非理性描述中凸现理性”的特点,并直接受到了与其同时代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巨大影响。高尔基特别赞赏茨威格“惊人的诚挚语调,对女性超人的温存,主题的独创性和奇异的表现力”,“他是站立在男人和女人之间的精华,以男人的气势描写女人细腻的情思。”在本书中,茨威格始终将故事情节紧紧围绕着克莉斯蒂娜的心理活动而展开,没有复杂的历史背景,也没有纠缠不清的矛盾冲突。克莉斯蒂娜和费迪南都生活在平凡的社会中,却被一种不平凡的力量和神秘的命运所支配,拥有无限迸发的激情。本书也是茨威格用人道主义目光探询人类内心世界的又一次尝试,他细致地描写了克莉斯蒂娜初次踏入上流社会时的忐忑不安,纵情享受时的意乱情迷,再被驱逐时的屈辱、委屈,回家之后对贫富悬殊的愤怒等等,作家通过主角经历的前后巨大反差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苦痛,鞭笞了社会的不公与黑暗,体现了他对底层女性深切的同情。茨威格对人性充满强烈好奇,对现存的不合理秩序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一生沉浸于人物心灵的刻画中,并且试图从这些受到压抑的心灵中发现人们幸福与不幸的根源,创造出了一个人性与魔性交错争斗的世界。惨绿愁红风萧索,一场春梦岂无痕?克莉斯蒂娜和费迪南到底何去何从?看罢掩卷,不禁唏嘘,没有结局的故事让人无限遐想。抬头看看窗外,只见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精彩短评 (总计100条)

  •     茨威格心思如此细腻…
  •     这个作家挺神的
  •     茨威格,我的男神,生命之光与欲望之火。我的写作上永远的爸爸。
  •     在不断重复的日子里看出平凡,从突如其来的奢华生活里她看到不一样的幸福,他总这样认为,未有这样才是幸福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感觉到自己是一个人,活着的人 幸福的人。在失去像做梦一般的无忧无虑公主生活整天许多人在她身边围着她打转又像掌上明珠把她捧在手上,所有人都在尊敬她 追求她,把她当人看的时候她也没有察觉她又在不知不觉间开始失去这原本就不属于她的一切。失去后她根本再也无法忍受原本属于她的生活,这地狱般的可怕的底层生活她始终挥之不去,摆脱不了原本就属于她的贫穷,一辈子的贫穷。她只是做了一个她心底里就渴望做而始终无法实现的梦摆了。她的生活始终是平凡得令人厌烦不堪。四百页的书本只剩下50页,这一段有几张就开始有点意思了,有种笑出来的感觉。很不错的一本书,花了很长时间看完,大概两个星期吧。每个细节都描写得很仔细,可以在里面学校到很多的词汇和句子,在我写作方面有很大的帮助。值得阅读,值得学习,值得翻开第一页重新在翻一遍。对自己喜欢的 句子也简单地划了笔记,下次方便阅读。。。。。。。。
  •     人比動物唯一優越之處就在於他什麼時候想死就可以去死,而不是僅僅到了非死不可的時候才死。這也許是人一輩子偷不掉、搶不走、可以一直不斷地享用的唯一一點自由吧,這就是毀棄自己生命的自由。”
      
      “我一點不能為你開保票,絲毫不能,也不能為我自己開保票。我們今天一齊鋌而走險,也並不意味著我們就一輩子栓在一起了。我們所以干這件事是為了獲得自由,為了自由地生活──或許我們哪一天也願意不受對方的約束而自由行動吧。甚至這種情形很快就出現也說不定。我不能替自己擔保,我不知道自己是怎樣的人,更不知道我一旦呼吸到自由的空氣以後會變成什麼樣子。
      
      “也許今天我心中這種不安分情緒只是由於淤積在胸中的悶氣沒能得到發洩而起,但它也可能一直存在下去,甚至還可能增強。
      
      “我們互相了解還不深,我們不過是經常在一起呆上幾個鍾頭而已,因此要說我們能夠永遠生活在一起、願意永遠生活在一起,就未有點離奇了。我能對你做的許諾僅僅是:我能成為你的好伙伴。
      
      ”我不惜以生命為代價采取這次冒險行動,是為了獲得自由,至少是獲得一段時間的自由。這個自由概念也包括我們互相之間的人身自由在內。如果兩人中某一人 出於內在的或外在的原因,感到同對方一起生活十分別扭或不堪忍受,那他完全可以名正言順地脫離對方。我們之中每一個人鋌而走險全然是自覺自願,沒有壓迫,沒有向對方施加任何壓力的。”
  •     已买到此系列书不下20本,打算继续凑齐,主要选经典散文、哲学类!
  •     好流畅好细腻的写法,作者真了不起。
  •     这个系列正在收藏
  •     男神!写的每一篇我都喜欢
  •     前后两种人生。
  •     目前接触到的茨威格作品几乎都很精彩!虽然这是部未完的长篇小说,但形似开放式的结局,其实有种玄妙的魅力,每位读者都可以设想一个他想要的结局。但老实说,最喜欢的部分还是女主遇到男主之前,之后整个氛围都变得无比压抑绝望。男主写的计划书,完全无法想成好莱坞式鸳鸯大盗的潇洒,而是处处令人窒息。想找小说翻拍的电影看看,偷走的岁月。
  •     自从我看过他的书 就放不下了 真的很不错 值得拥有
  •     虚荣 扭曲 愤世嫉俗
  •     我看到书前面的介绍,最后一部分说,他们决定共同抵抗命运...我就很好奇他们最后到底是怎样抵抗的,而且是否成功。看到结局,原来那最后一部分就是结局。你说作者需要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吧,我理解。问题是我真的觉得作者这样写出来完全没有'room for readers imagination"的韵余韵。... 阅读更多
  •     茨威格的小说只有几部,最有名的是《心灵的焦灼》,这本也不错。
    另外茨威格的传记小说很精彩,三联书店和上海译文的基本都值得收藏。
  •     管仲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贫穷面前,万事皆哀。短暂见识过上流社会的克里斯蒂娜回到社会底层后愈挣扎愈痛苦,愈渴求愈不得。战争过后,社会环境飞速变化下被窃取年华的个体,除了快速适应与调整,还能做什么?诚然,宗教艺术哲学之类都能给人抚慰与解脱,然而,社会底层的人哪有暇顾及?哪样不是衣食无忧的产物?哀其不幸
  •     这一系列的书都挺好看的~
  •     《变形的陶醉》是奥地利著名作家斯台芬·茨威格写于1931至1934年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主人公是奥地利某小镇上的一个邮政局的女职员,名叫克莉斯蒂娜。小镇上的生活单调沉闷,邮局里的工作枯燥乏味,菲薄的薪金,寒碜的环境,缺乏生活情趣,毫无生活享受,注定了在贫困中苦熬岁月,瞻望前途,黯然神伤,突然间飞来意想不到的佳音:她的阔气的姨妈和姨夫将从美国前来。克莉斯蒂娜的生活于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丑小鸭一夜之间变成了小公主,不仅地位发生变化,吃穿用度也随之改变,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用品,高级衣衫,豪华饭店,乘车兜风,全都顺理成章地进人了克莉斯蒂娜的生活。周围的人对她的态度也顿时大变,这样令人惊愕出人意料的变化怎能不使她心醉神迷,恍若置身梦中。……
  •     用环环相扣的细节绷紧看似虚浮的心理,即使这挽回不了剧情的偏颇。
  •     书写得非常细腻,宛如亲历.
  •     看了前面三分之一了。故事还没有开始。感觉太慢热了。没有耐心很难读下去。我觉得很火的是。书买了书皮居然都被压了个坑!
  •     茨威格长处就是感情和心理的描写吧,确实很厉害,但是在长篇小说的节奏把握的还是一般…感觉前半部分写得比较好,后半部分就弱了。(我说怎么这么像卡夫卡…原来都是奥地利人啊…
  •     再說一遍,我決不願讓你產生不切實際的幻想。我一點不能為你開保票,絲毫不能,也不能為我自己開保票。我們今天一起鋌而走險,也不意味著我們就一輩子拴在一起了。我們所以乾這件事是為了獲得自由,為了自由地生活—或許我們哪一天也不願意不受對方的約束自由行動吧。甚至這種情形很快就出現也說不定。我不能提自己擔保,我不知道自己是怎樣的人,更不知道我一旦呼吸到自由的空氣以後會變成什麼樣子。也許今天我心中的這種不安分情緒只是由於鬱積在胸中的悶氣沒可能得到法瀉而起,但它也可能一直存在下去,甚至還可能增強。我們相互了解還不深,我們不過是經常在一起、願意永遠生活在一起,就未免有點離奇了。我能對你做的許諾僅僅是:我會成為你的好伙伴,這就是我說我決不會出賣你,而且決不打算強迫你去做你所不願做的事。如果你什麼時候想離開我,我是不會阻攔你的。然而我不能許諾永遠留在你身邊,我什麼也不能許諾。我既不能許諾事情必定成功,也不能許諾你事後將會幸福或者安然無恙,我甚至不能許諾你事後將會分離—我對你不能做任何許諾。 —《變形的陶醉》
  •     久违的茨威格
  •     非常欣赏茨威格的作品,非常喜欢!大量细腻、准确、娴熟的细节描写令人佩服!不足之处是:费迪南的形象不够丰满。
  •     感觉似曾相识。
  •     masterpiece
  •     超喜欢的作者!翻译的也很好,质量也觉对没问题.绝对的好评!
  •     这个商品不错,包装很好
  •     如题,但质量很好
  •     不如短篇
  •     压抑,现实。
  •     好看的小说为数不多,我想这是其中一本。
  •     看不动
  •     无敌了。
  •     茨维格写人性真是深刻,絮絮叨叨得却不让人厌烦。好一个悲剧故事
  •     茨威格的文字。描写轻松细腻,女性视角第一人。可以顺畅的连续看上几小时。 前后两部分的故事啊,前面像是个偶像剧,姑娘未免有些虚荣,所以女儿要富养啊
  •     好看的小说。
  •     从你拿起这本书的第一秒钟,你就再也不会放下,除非你饮进最后一个字。茨威格,绝对的大师,绝对的语言魔法师。语言在他手中,可以任意变形。
  •     虽然还没看,不过估计会很好
  •     细致到可怕的场景描绘和心理刻画。
  •     p.337 这张床摆在屋里,被子掀开,其低级下流的用意异常明显,似乎在洋洋得意地宣布它是屋里最重要的用具。它恬不知耻地告诉人们自己的用途,几乎把这个狭窄的长方形房间占满了。
  •     如果没见过阳光
  •     封面十分精美,选题也很到位,喜欢,值得收藏。
  •     购买之前,有朋友说在网上买的书纸质经常得不到保证,其实书本纸张还不错。
  •     帮朋友买的,茨威格的粉丝,当然特别喜欢咯。书是正版,精装。
  •     你永远想象不到 下一秒会遇到什么样的机遇或者挑战 也总是看不清楚被你无意识放弃的东西
  •     阶级跨越的落差带来更大冲击;跌落到现实里,坠入爱情,为摆脱贫困,从兢兢业业的平庸日常走向风险、漂泊。
  •     没看完
  •     想起前天刚看过的老安的过客,也正是变形与陶醉。前半部分很动人,罕见地把虚荣写出了真诚和可爱、不带一丝讽刺,因为茨威格本人眼观身处的上流社会曾是真正高贵而值得留恋的。
  •     刚拿到书不久,硬纸板做封面和封底,精美,印刷清晰。小巧。比标准的32开还要小一些。内容暂时还没看。期待。
  •     茨威格的作品我一贯非常喜欢,包括他的小说、散文、随笔以及人物传记。所以这本《变形的陶醉》我尽管只翻了开头几页,没来得及看完,应该说也很喜欢。我因为喜欢茨威格的作品,也从中受益匪浅。对他的其他作品,比如《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马来狂人》、《昨日之旅》,我不能说倒背如流,但至少算得上如数家珍,一些名篇更是拆了好几遍,所以我相信这本书同样会使我受益匪浅。
  •     我知道,他们都是可怜虫,他们一点也不笨,而是做了最明智的事:知足、认命。他们听任自己越来越麻木不仁,这样就什么也感觉不出了,而我这个笨蛋呢,却老是忍不住,一见到这类自满自足的人就想敲他一下,把他从自我陶醉的小天地中揪出来,也许这只是为了自己有一群狂徒为伍,免得单枪匹马,孤军奋战吧。
  •     还没有看,读过很多茨威格的书,因此这本也一定要买
  •     简直是疯了。
  •     好像是首个中文译本
  •     翻译一般,没有激情,读茨威格的作品竟然能让我读睡着了。
  •     老早读过茨威格的《异端的权利》、《一个女人一生中的廿四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昨日的世界》等书,很喜欢。其中最喜欢《异端的权利》,实质是对独裁、专制、民主、自由的思考,印象非常深刻。《变形的陶醉》倒是第一次知道,刚受到书,还没来得及翻阅。
  •     这个书是很有意思的
  •     情人节看完的一个让人觉得有点丧又有点失落的故事
  •     两个愤懑的个体没有彼此救赎,毕竟青春已被浪费在乏味单一的企图活下去的日子里,而未来并不比现在实际。
  •     不错,装帧漂亮
  •     小说尽管翻译的有些不尽人意,但感觉还是不错的!
  •     还没看 但是书很不错
  •     文字细腻,但是感觉情节不是很流畅
  •     书当然是好的,心理描写看着很过瘾。
  •     人同动物比较起来,惟一的优越之处就在于他什么时候想死就可以去死,而不仅仅是到了非死不可的时候才死。
  •     变形的陶醉,展示了茨威格的才华,揭示了人嫌贫爱富的特性,在贫困中苦熬岁月中女职员受人冷淡,党赋予的亲戚到来,周围的人的态度也随之而变,现在想来唏嘘不已、
  •     这种风格的封面设计,也是蛮喜欢的。
  •     值得一读的书,需要慢慢读。
  •     人是否能改变自己?
  •     每次读完茨维格的小说,就仿佛有一阵风暴掠过我的心。这本长篇小说,在我打开之前我并未想到他会把贫穷写得如此生动,贫穷就如同病菌一样,令人恶心,令人远离,怜悯是毫无作用的。在贫困阴影笼罩下的爱情,定是要走向覆灭的道路。乡镇小小的邮局女职员,日复一日的劳作,奴性深深地烙印在了骨子里,经过了一次虚荣的泡沫后,与现实的落差和人情的冷暖让她深深体会到了落后的剥削制度和贫困对人的腐蚀和摧残。在最后,最幸运的是,两个人选择用犯罪的形式对抗这不公的一切,而不是携手走向死亡。看完酣畅淋漓!
  •     茨威格以某种深入人心的笔锋深入刻写人的内心,从穷困山村女到贵族小姐,再打回原形,克里斯蒂娜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她和男友费迪南经历了人生的荒谬。人的幸福到底取决于自身的奋斗还是社会环境,这个问题本身值得深入考虑。
  •     没有想象的那么深刻,还是能学到东西
  •     很漂亮的书,我很喜欢。光看书名就很想买了,《变形的陶醉》。
    茨威格的书都蛮好看的
  •     一个人的羞耻心在某一点上被刺痛,那么,它的余波会在不知不觉中迅速传到全身哪怕最远处的神经末梢,只要轻轻一碰,偶尔一想,都能使一度感到羞愧的人重新感到数倍于前的痛楚。
  •     每次看他的书,都有一种窒息与欲罢不能的感觉。从来没有得到过与得到后失去的痛苦哪个更深刻?女主角是可悲还是可恨?在我的认知范围里,我现在站在她那边。
  •     超赞的故事,封面也好看
  •     物质与心灵的双重贫乏令人绝望疯狂。前半本女主麻雀变凤凰又被打回原形的大段心理描写真是如痴如醉,后半本说教多的让人疲惫。结尾戛然而止倒是别有滋味。
  •     Killing us softly with the fortune we can never earned.....#茨威格#
  •     茨维格的书 一口气读的完 心里跟着起伏…到高潮处戛然而止 很想知道计划进行的怎么样
  •     心理描写还是一贯的出色。一直在想女主人公的心理会不会和马桶台的《变形计》的山村儿童差不多?另外,结尾算是余韵悠长的神结尾吗?怎么感觉还没说完
  •     #書友集记录# @書友集 如果灰姑娘未曾在皇宫起舞,她或许就满足于日夜的辛劳。女主在维也纳的黄粱一梦前就已经意识到自己生活的沉闷粘滞,可在变形后才发现已经无法忍受过去。后出现的男主与其是爱人,不如是与女主并肩堕入犯罪的绝望泥潭的牢友。前半部有多欢欣,后半部就有多悲惨。
  •     战后背景下人心的扭曲
  •     陶醉出于变形
  •     我喜欢变形这个词,不知道为sh呢么
  •     不管是场景还是心理描写都太好了,而且译的也棒极了。之前看了好多翻译烂到爆炸的书看到这本书心情都好了,读起来没有障碍啊。
  •     茨威格的描写也太细腻了吧!觉得完全是挖掘到了最深处,对于少女的大起大落的情感淋漓尽致,最后一幕真是太!精!彩!了!
  •     茨威格擅长于这种小说
  •     “人比動物唯一優越之處就在於他什麼時候想死就可以去死,而不是僅僅到了非死不可的時候才死。這也許是人一輩子偷不掉、搶不走、可以一直不斷地享用的唯一一點自由吧,這就是毀棄自己生命的自由。”
  •     再书店看到了才买的,写的很好,翻译的也好,不知道有没有卖原文的
  •     范进中举吧
  •     每当别人说某某某充其量是小说称不上文学这类话时,我内心都特别惶恐。他们说毛姆是二流作家,一生大约只有一本书能挤进文学行列…他们说茨威格对女性刻画的入木三分,未有人质疑这本书的文学性。诚惶诚恐,不敢妄言。大概和茨威格比起来我是个假女人。
  •     活动购入。。很便宜。。
  •     是不是贫穷会使人变得无精打采、怀疑一切?失去的乐园不要回头再看,对抗平庸、怕疼不敢死的生活,继续泡在贫穷的臭罐子里、让精神丰满点吧。
  •     人生百态,30年河东30年河西,分水岭往往就是抬头那一瞬间,能享用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差的,其实并不是什么行为艺术,而是一种人生哲学。 大师的细节描写细腻到令人叹为观止。
  •     质量很好,翻译的不错
  •     排版略显松散,实乃一部佳作
  •     不错的译文经典系列
  •     喜欢前半段,太浓烈,太美好!清晨在山上奔跑那一段看得很激动,觉得自己变成了克里斯蒂娜,和她一同心跳。 无奈的是未完成的结尾。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