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艺术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情感 > 旅行的艺术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
ISBN:9787532749386
作者:(英)阿兰·德波顿
页数:438页

作者简介

在《布拉格之恋》结尾处的梦境上扎上一针,渗出的淡蓝色便可以为德波顿的路行程着色;
任何行路的真实色彩都被这心路的蓝色、薄雾中的蓝色幻化了,成了一种无法拒绝的诱引;
空间丧失了地理上的方位,时间懒散地化为了一缕幽香;
串起行程和文字的只有华兹华斯、波德莱尔、凡·高们和德波顿这位才子在深处共鸣的心灵悸动了;
与德波顿同行,前路是去达远方的行程或是夕阳中向家园的回归……

书籍目录

推荐序(余秋雨)译者序出发  Ⅰ  对旅行的期待  Ⅱ  旅行中的特定场所动机  Ⅲ  异国情调  Ⅳ  好奇心风景  Ⅴ  乡村与城市  Ⅵ  壮阔艺术  Ⅶ  令人眼界大开的艺术  Ⅷ  对美的拥有回归  Ⅸ  习惯

前言

  这本书,读得我满心喜悦。旅人不同于常人,有一种独特的心境,他们在荒漠相遇,在街市邂逅,一抬眼就能彼此沟通。读这本书也是这样,才翻几页就知道遇上了同道,因为我也称得上是一个老资格的旅行者。  同时我也立即明白,为什么这本书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就能在英语世界销售40万册。世上同道不少。  为此我要郑重地把这本书推荐给中国读者,因为他们中有很多人已经是旅行者,或者准备做旅行者。  这本书就是阿兰·德波顿的《旅行的艺术》。  与一般中国读者的预期不同,这本书不是游记散文,不是导游手册,也不是论述旅行历史和意义的常识读本。我们读到的,很像是用小说笔法写出来的人物传记片断。但是,这些人物是那么重要,我们曾经在文学、艺术、科学领域里仰望过他们的光辉;这些片断又是那么感性,没有记录他们的专业成就,而是留下了他们面对远行的地图、陌生的城市、异国的街道所产生的惊讶、抵拒、喜悦和深思。  这简直是一部纯粹的文学读物,怎么会起了这个书名呢?  其实正是这本书,划分出了旅行的等级。  旅行是万众的权利,每人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但是,不同的文化程度和人生基调,会使同样的旅途迈出不一样的脚步。我国新兴的旅游事业是改革开放之后才出现的,时间不长,规模很大,整体水平也在逐年提高,但即便是已经达到的较高水平,也与国际认知有很大距离。  例如,旅行的等级并不是由所选路线和所付经费来决定的,这一点明白的人就不太多;有些人自以为明白了,追求旅行的文化含量,把文化古迹当作主要目标,结果不仅把旅行窄化了,也把文化曲解了。

内容概要

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英伦才子型作家,生于1969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现住伦敦。著有小说《爱情笔记》(1993)、《爱上浪漫》(1994)、《亲吻与诉说》(1995)及散文作品《拥抱逝水年华》(1997)、《哲学的慰藉》(2000)、《旅行的艺术》(2002)。他的作品已被译成二十几种文字。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部书就像一场完美的旅程,教我们如何好奇、思考和观察,让我们重新对生命充满热情。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

章节摘录

  3.  在对旅行的期望和旅行的现实的关系上总会出现一个问题。我碰巧读到于斯曼①的小说《逆流》。小说发表于1884年,主人公德埃桑迪斯公爵是一个衰朽厌世的贵族,正筹算一趟伦敦之旅,他百般思索,分析了对一个地方的想象和实际情形之间令人极度沮丧的差异。  在于斯曼的小说中,德埃桑迪斯独自住在巴黎市郊的一处宽敞的别墅。他几乎足不出户,咽为这样,可以使他避免看见他所以为的人之丑陋和愚蠢。他还年轻时,一天下午,冒险到附近的村子去了几个小时,结果发现他对他人的憎恶更甚。从那以后,他决意一个人躺在书房里的床上,阅读文学经典,同时构想自己对人类的一些尖酸刻薄的想法。但有一天清早,德埃桑迪斯突然有一种强烈的意愿,想到伦敦旅行。这变化,连他自己都觉得吃惊。在到伦敦旅行的意念萌生之时,他正坐在火炉边读一本狄更斯的小说。这小说引发了他对英国人的生活情形的种种想象。

图书封面


 旅行的艺术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3条)

  •     人们需要旅行,相当程度上因为人们无法安于当下,法国作家德·梅伊斯特说“人类不快乐的惟一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安静地呆在他的房间里”。事实上,在《旅行的艺术》一书中,有关旅行是什么,德波顿并不急于提供答案,旅行为什么,德波顿似乎也不热心去考求。如他自己所言,“从一开始协作,我就缺乏一个明确的定位”。这种随性而为,也就可以解释在他的旅行之于大众的区别——哪怕是旅行中一些经常忽略的场所也被融入了他的哲思,随处发现意义的敏锐让德波顿笔下的旅行迥异于我们常规的期待。不同于游记的点睛,全书开端就坦诚提及旅行中的枯燥,“实地的旅行同我们对它的期待是有差异的”,艺术描述带有简括性,而现实生活中,我们还必须承受那些为艺术所忽略的环节。“期待和想象省略、压缩,甚至切割掉生活中无聊的时段,把我们的注意力直接导向生活中的精彩时分而毋须润饰或造假”。随作者笔触深入,当华兹华斯成为英格兰湖区之旅的向导,凡·高的画作引领我们的普罗旺斯之旅,而福楼拜成了阿姆斯特丹的引路人时,我们突然发现,德·波顿向我们呈现了旅行的一种新的意义。与伴侣吵架之后,作者发现旅行变得索然无味,原来“无论是赏心悦目的事物,还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我们从中获取幸福的关键似乎取决于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必须首先满足自己情感或心理上的一些更为重要的需求。”这种需求古代哲人已经告诉我们了,构成幸福的关键因素并非是物质的或审美的,而永远是心理上的。他写到于斯曼小说《逆流》里的主人德·埃桑迪斯公爵,此人住在巴黎市郊别墅里足不出户,因喜欢狄更斯小说,终有一天决定去坐火车去伦敦逛逛。开车前,他去了车站附近的英国人酒吧与餐馆,结果提前体验到了英国的生活,公爵想:“难道我不已置身伦敦了吗?伦敦的气味、天气、市民、食物,甚至伦敦餐馆里的刀叉餐具不都已在自己的周遭吗?如果真到了伦敦,除了新的失望,还能期侍什么?……我竟然不肯相信我忠实可信的想像力,而且居然像老笨蛋一样相信到国外旅行是必要、有趣和有益的”。心中的想象是否可以取代实质的远行?“只有当我们不必亲临某地去面对额外的干扰,我们方能最自如地置身其中”,作者探讨旅行却虚化了旅行。但同时德波顿认为“旅行能摧人思索。很少地方比在行进中的飞机、轮船和火车上更容易让人倾听到内心的声音……宏阔的思考常常需要有壮阔的景观,而新的观点往往也产生于陌生的所在”,因为“这全然陌生的环境能促使我们从一个新的高度来省察我们的生活。这高度,是我们在家中,为日常琐事所烦扰时所不能达到的。”也只有在异国他乡,我们时时被一些细节提醒身处在“别处”,才能够真正打开被极度熟悉的环境所逐渐消磨的内心的敏感。作者以福楼拜至于埃及的例子说明,“反认他乡是故乡”并非不可能,域外特质,不仅仅会因其新奇,甚至会因为它们更符合我们的个性而激发我们的感触。“在异域发现的异国情调可能就是我们在本国苦求而不得的东西”原来,身体的远足与内心的旅行,两者疏不可分。不至异域难以被触动,但如果心锁不开,即使到了异域也是枉然。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华兹华斯的“时常走访大自然是解除城市生活中罪恶的必要良方”,进一步则可窥尼采所言“通过历史了解我们的社会和身份认同如何形成,从而得到一份延续性和归属感……进行此类旅行的人‘超越个人的短暂生命并感觉到自己是他寓所、种族和城市的灵魂’”的境界。君子游必有方,没有艺术指引的旅行难以触动内心思考。艺术与大自然的结合成为壮阔景观,“强大且尊贵之物使我们敬畏”。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洪堡那般周游世界而没有先者的影响,大多数人对于别处的认识,是由艺术作品率先导入的。作者引用王尔德的话“在惠斯勒画出伦敦的雾之前,伦敦并没有雾”,而“在梵高画出普罗旺斯的柏树以前,普罗旺斯的柏树一定也少得多。”只有那些被艺术家描绘过的世界角落,才会让我们有兴趣去探索。这样的重任落在艺术家身上,梵高才认为“衡量每一个杰出画家的标志就是他们是否能够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世界的某些部分。”因此,为了让更多人懂得普罗旺斯,梵高不得不让他们看不清普罗旺斯。“现实本身是无穷的,也永远无法全部被表现于艺术之中。在普罗旺斯的画家当中,梵高之所以独树一帜,是因为他选择自己感觉最重要的东西来表达。”他选择牺牲光线、比例等外在的逼真,而让人们看到内在的实质。帕斯卡在《沉思录》中说,绘画使得我们不去赞美事物本身,而兴奋地赞美绘画所体现出来的与事物的相似性。梵高愿意牺牲一种幼稚的现实主义来成就一种更加深刻的现实主义。有了梵高的存在,今天的普罗旺斯成为旅行圣地。艺术让人们领略美,才产生向往并进而前往,但“到此一游”并不能就此满足人们的向往。书中陈述罗斯金的观点:“只有一种办法可以正确地拥有美,那就是通过理解美,并通过使我们敏感于那些促成美的因素(心理上的和视觉上的)而达到对美的拥有。”技术也许让人们更容易接触到美,但是它并没有使拥有美变得简单。 一个显见的例子是摄影产生之后,人们并不以其为观察的补充,却将之作为观察、理解美的替代,“以为只要有一张照片,自己就把握了世界的一部分”。德·梅伊斯特认为,我们从旅行中获取的乐趣或许更多地取决于我们旅行时的心境,而不是我们旅行的目的地本身。如果我们可以将一种游山玩水的心境带入我们自己的居所,哪怕是在斗室之间也可以完成一场旅行。这也是本书的最后一节所揭示的。事实上,全书所想说明的是,旅行的艺术就在于通过旅行能找回被自己忽略的东西,这些东西比起日常生活更有一种永恒的意义。德波顿在前言中写道,“最好的书能清楚地阐明你长久以来一直心有所感,却从来没有办法明白表达出来的那些东西。”亦即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长久以来,在商业浪潮中我们的旅游变成业务,在此过程中我们是否忽视了一点,旅行的艺术,需要身心两者的结合方能达致。
  •     因为jianshuo多年前的一句话,10年拿起这本书,但是翻翻就放下了。今年,因为机场里的小旅行,又开始看他的其他书。而因为图书馆藏书不全一口气买进有货的6本!今天,书到手,一本本拿起放下,突然发现这本那样的眼熟,才突然意识到我一年内已经读过它……这是怎样的恍惚啊?第一次的印象肯定不深刻,没错。记得通读后也就是觉得jianshuo摘引的那句比较震撼,其他平平。还有可能是纸质实物的感觉甚于电子版的那种感觉。网络方便但所有信息变成了电子符号,匆匆掠过几近于无……其实机场里的小旅行给我的感觉和这本实在太不一样了,也幸好第一遍看它没有太深刻感觉,否则可能这位作者所有作品都拒之门外然也要失去与有趣读本的交会买入10多本书,看书去了……
  •     艺术这种东西 我不懂 这本书写的太琐碎 还有各种细节各种已经死掉很多年的人物各种文学作品 感觉像是一种无法吸收营养的食物毕业旅行回来以后 我一直在思考 旅行的意义 对于西藏 这场旅行的战线拖得太长 从大一开始计划 一直找不到同伴 或者因为各种原因搁浅 大三差一点点就启程 而最后最后 还是拖到了毕业对于旅行 一直很偏执地认为想去的地方就该马上就去 因为心思敏感 总觉得不去做那种感觉 那种对某地的热情 会迅速下降或者变质 而曾经还和点点争执过这个问题 现在想来 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可是 毕业旅行 却是各种不高兴 或许与这本书唯一的共鸣点 就在这里 想象很危险 因为想象过于绵长 关于拉萨 关于路途 关于风情 抵达后发现原来与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 心生各种复杂情绪 难以言表 说苦涩一点也不为过 原来你只是这样而已关于旅伴 本来是很喜欢的一群人 等到进入另一种生活后便会看到和停在原地完全不一样的状态 自然这其中也有想象的成分 有时候很失落 有时候很失望其实 我想 我还是来晚了 错误的时间 错误的旅程即使没有做详密的安排、计划 也不至于这么不愉快 其实要寻找的并不是陌生 而只是一种心境啊本以为会是一场华丽的冒险 回来后却发现什么也说不出来而最让人害怕的是 回到原点后 感觉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进入了一个新的轨道 不是一个新的更好的轨道 而只是一个新的不一样的轨道 好奇心和成就感的变化 与人与事的眼光 都变得不一样 像对于这个国家 曾经想去的地方可以列出长长的一个表格 而就是一场旅行 忽然把这张表格缩略成了短短的两三行 世间之事 大抵如此 这样的想法是多么恐怖只是一直想找回原来的心境 原来的我 原来地图上那个不知所以却感觉一定会不同的坐标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第一次读游记,而这一本还不完全属于游记,关于景色描写大概占1/3,更多的是旅行中的思考,很有趣。值得再读。
  •     2016年11月26日读,2016-397。
  •     读的过程中感觉像是自己旅行的记录,很多在旅行过程中的大脑运作过程像是被写下来了一样,非常惊喜。
  •     昨天书到了,马上就读了第一章,给旅行的意义带来了新的思考,很多我曾经感受到的但却未深思的问题就这样被德波顿以哲学化的想法解释了,是一本很不错的书,值得每一个坚定执着行走在路上的人阅读,这样我们会理解更多关于旅行和生活的艺术。书的装帧很精致,值得收藏。
  •     阿兰 德波顿的书我会一一买下来看,因为他的引导,他的思想值得拜读
  •     关于旅行的书 中英对照的最喜欢了~
  •     一本好书 写出了旅行的心情 但有些翻译的句子好生僻 感觉是为了生僻而生僻
  •     很有趣的视角看旅行以及途中会遇到的人文艺术和心情,非常赞~~
  •     逃避生活后带着勇气归来
  •     全书从后往前看会好一些,看完像下雨天在7-11呆着吃了一份关东煮,小布尔乔亚的闲情逸致,不算深刻但舒适的慰藉。ps:喜欢里面引用的那句华兹华斯,他这样形容一种壮阔:那是盲人心中的千山万水……这句太好了
  •     有些无趣
  •     阿兰-德伯顿给我们展示了一种独特的旅行方式和旅行理念——其实在我们现在大多数人来说他的旅行确实堪称是一种艺术。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行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的消费方式。每次小长假回来时,朋友都会不约而同的问对方:嘿,你上哪去玩了?或者有不少人开始喜欢在外出游玩的同时晒出自己的靓照,表示我正在哪哪游玩。显然,旅行已经成为了现代人津津乐道的事情。但是,那么多人的旅行有多少可以与阿兰-德伯顿的旅行艺术沾点边呢?
    带着一颗鸡冻的心和一个傻瓜似的相机,在景点不断的摆pose(比如将两手的食指和中指竖起摆成“二”的手势),然后回来后人家问:你觉得那地方怎么样?建筑风格和人文特色好吗?有没有什么比较特色的美食可以推荐的?结果说不出所以然来,或者干脆忘了那些值得带到心底的文化价值。我想,这是很多人旅行时的真实写照。
    阿兰-德伯顿的《旅行艺术》让我们觉得旅行原来可以玩得这么文艺这么有文化价值。他每到一个地方几乎都有一个精神导师给他指引方向或让他对所到的地方了解得更加深刻——不论是对于外在的景物还是自己内心的感受,都是一种价值的提升。他的文字犹如一杯午后的咖啡,散发出清谈优雅的飘香,让人沉醉。
    如果旅行不再那么匆匆忙忙的辗转在各个景点而不知所措,而是带着一颗悠闲而充满期待的心去慢慢品味所到的每个地方,那么《旅行的艺术》或许会在某天让我们惊讶于它所给我们带来的惊喜,犹如午后的咖啡让我们渐渐精神一样。
  •     不是你看过多少风景 去过多少地方 而是你内心有多少不一样的体验 【1262】
  •     本就喜欢旅行,加上还是中英对照版的。更喜欢呢。
  •     阿兰德波顿的书看过几本了,这边旅行的艺术就是曾经读过的一本。
    阿兰德波顿相信不能为读者读得懂的书不是好书,所以他自己写的东西努力做到让读者能读得懂,有共鸣
    他做到了,旅行的意思将旅行从动机,到看到的风景,再到景色的艺术升华,最终达到美的享受,这一系列的感受被德波顿娓娓道来
    这些零散抽象的东西在他的笔下丰满起来,让读者对自己的旅行体验也有了精神上的共鸣。
    本书翻译的很好,译文如一篇直接用中文写成的随便,流畅、典雅,是难得的翻译佳作。本书还附录了全书的英文原文,不过译文与原文分成了前后2部分,缺点是英文原文印刷的字体偏小,看起来稍吃力。
  •     作者说,阅读,就是读到作者和自己所想是一样的时候的那种激动。的确,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对旅行的细致入微的感受和体验,是我深表赞同的。作者所描述的在旅途中对美、人性、自然的思考也是非常引人深思的。
  •     就是从这本书喜欢上的阿兰德波顿!
    从别人那借来的《旅行的艺术》看完后就一直想着要自己买下来收藏
    没想到无意中发现原来还有中英双语版 果断买下!
    现在正在看他的《爱情笔记》
    打算看完他所有的书
  •     读过《幸福的建筑》,对德波顿其人发生了些许兴趣,见到他还有一本《旅行的艺术》,尽管知道会出乎我的预期,还是购入一阅。果然,光看书名而购买的人会大失所望。德波顿延续了一贯的风格,这本书依旧不是游记散文,更非导游手册,甚至也不是论述旅行历史和意义的常识读本,更象是用小说笔法写出来的人物传记片断,记录了许多重要人物面对远行的地图、陌生的城市、异国的街道所产生的惊讶、抵拒、喜悦和深思,也留下了作者在旅行中的沉思默想,以及这种沉思默想中升华出的关于旅行的智慧和机智。在论及“旅行”这一近乎陈词滥调的题材时,德波顿的真实意图并不在于为读者设计一个完整的行程,而是在于营造一种情绪,藉其流动或跳跃,铺展开来,为全书提供整体感。情绪的飘忽和绵续才是他追求的极致。于是他在书中不仅时时表现出理性的悟觉,而且还结合福楼拜、波德莱尔等文学家的创作,参照凡·高、爱德华·霍珀等画家的作品,多方位地观照“旅行”、剖析“旅行”。因此不难发现:德波顿的旅程,以及他所探讨的旅程,更多的是一种哲性的思绪之旅,是一种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他关注的是旅行者的内心世界,而非外在行程。正是如此,这本书其实划分出了旅行的等级,揭示的是旅行的深层意义。何谓积极生活?首先是踏访已知环境的热忱;其次是探测未知环境的勇敢;其三是从自己和环境的斡旋中找到乐趣。旅行确实能够全方位地满足这种幸福感,而反之,只有包含着理性支配和积极生活的态度,旅行本身才能抵达完满。《旅行的艺术》展示了一种有关生命和环境厮磨的精神层面,因此也让我看到了旅行的至高等级。在各种旅行指南、各种关于旅行的感想充斥于书肆报摊的当下,德波顿对旅行的诠释可谓独树一帜。在“乡村与城市”一章中关于“凝固的时间点”的描述,使我感慨良多。在自己过去的旅行中,曾经不只一次有过类似的感触,却从没有找到一个恰当的表述方式。而德波顿借助华兹华斯的诗歌,说出了我内心的话:“在我们的生命中有若干个凝固的时间点,**超群、瑰伟壮丽,让我们在困顿时为之一振,并且弥漫于我们全身,让我们不断爬升,当我们身居高处时,激发我们爬得更高,当我们摔倒时,又鼓舞我们重新站起。”借用当前更通俗的说法,也可以叫做“心灵鸡汤”。在旅行中,总会有那么一些时刻,当你面对特定的景观与人们,感觉自己的意识被唤醒,从平日惯性的冷漠中解放出来,体验到自然与人性的神奇之美。“人生就是一场旅行,不在乎终点,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翻开这本书,你踏上的将是一次异乎寻常的阅读旅程,释卷之后,作者的智慧和机智将影响甚至改变你对旅行的看法,并有可能改变你日后的旅行心态和旅行方式,调整你在旅行中的不少心理习惯,去更加注重耳目直觉和具体细节,而不是亦步亦趋,人云亦云。至少对于我,确实起到了这样的作用。虽然自己一直关注旅行,从事过的工作也或多或少与旅行有着不解之缘,但此书仍给予我耳目一新的感觉,正如余秋雨在推荐序中所说的:“多少年后,如果我们的旅行队伍中少了很多扬旗吹哨的团队、匆匆追赶的人群,多了一些慢吞吞地关注各地大量零星风味、琐屑世情的陶醉者和凝思者,从而大大提升了旅行的整体品质,那么,追根溯源,也许应该感谢这本书。”可惜的是,在现实生活中,能够领会旅行深层意义的人还是少数。去年秋天,一家著名的外企刊物约我撰写有关旅行的专题文章,于是便结合对此书精华的理解和思考,完成了初稿。谁知被认为过于“阳春白雪”,原话是“太小资了”。只好按照人家的意图重头来过,修改成一篇旅游指南式的常规平庸之作,得以过关。看来要达到德波顿心目中的旅行境界,远非一日之功。
  •     阿兰德波顿的书最终总会用哲学把你说服
  •     这本书对于旅行中的心境描写不是一般的好,润物细无声的潜入读者的心里,才子型的作家真的不是随便说的!
  •     英伦才子,我最喜欢的是第一篇,旅游的心境在于各自的心里面,不在于外部的环境。
  •     用词真好
  •     绝对不是一般流水账式的旅行日记。更多的探讨人在旅行中的心态,旅行的意义,旅行对人的认知的改变。具体手法则以具体的人物(不一定是作者本身)具体的地点,来叙事或刻画心理状态,具有艺术的味道--即对人的关注和理解。
  •     阿兰德波顿果然如他自己所说一样是个散文作家,洞察极细腻,一语道破很多暧昧的思绪,并寻根溯源。字里行间又满溢着厚重的基奠。
  •     空间丧失了地理上的方位,时间懒散地化为了一缕幽香
  •     福楼拜。洪堡。华兹华斯的诗。罗斯金。帕思卡尔的《沉思录》。——《The Art of Travel》给我的一个惊喜是,它激起了我对前述人与物的丰富的好奇心。让我觉得合上书本之后,并非阅读的结束,而是一个开始。以上是第一次阅读这本书时写下的句子。于是后来在中国国家地理出版的《大自然的艺术》中看到洪堡的名字时,觉得十分惊喜,就像是遇到了一个老朋友。我觉得一本好书也就是这样,拓展读者的思维与视野,让我们用更多的角度来观察这个世界,以及消除对特定命题的陌生感。另外,这本书前半部分中文后半部分英文的排版也让人分外喜欢,带来洁净感。
  •     或许旅行同样不适合我
  •     很喜欢德波顿 一本一本慢慢的品品他字里行间的哲学
  •     跟着生活的艺术家们从他们的妙语中穿梭于世界的角落,与德波顿奇妙的思想和体验不期而遇,难道不是最大的乐趣么?
  •     阿兰德波顿 旅行的艺术 很好看的散文
  •     不同类型的旅行者
  •     五年前买的书,如今终于在地铁上终于翻完!——英伦少年版蒋勋!你好!
  •     于我,旅行是一种穿越到另一个平行空间中生活的体验,是同样的内在自我和不同外在环境相组合产生的奇妙碰撞。或许旅行家和作家的不同之处在于,在这一碰撞中,旅行家放大自我感受,玩味着不同的身体和灵魂体验;而作家则更像隐形人,藏匿起自己,只用一双眼睛和超出常人的观察力,探索这个平行世界的一草一木。 无论你是旅行家或是作家,旅行都是想象力的放飞。旅行前有对异域风情期待的想象,旅行中想象着擦肩而过的和自己截然不同的人或物背后的故事,旅行后用想象力延续和丰富着旅行的体验,其本身,何尝不是格外有趣。
  •     清新淡雅的随笔,写作角度从心灵出发,籍由各个文豪对旅行的灵感想法,启迪作者对旅行新的认识。
  •     北京故宫博物馆奇妙夜之间
  •     文字小清新~
  •     阅读时长:1.5小时 阅读地点:复旦大学经世书局咖啡店 这本书是参与新世相十月读书活动收到的第二本书,因此是既来之则读之(其实平时我是不太会主动阅读这样偏文艺的书的)。 应该说读完之后还是颇有收获的,至少小小的燃起了对于旅行的热情。
  •     读起来好对味,好久没有过这么舒服的阅读了。果真是英伦才子,带你舒舒服服地漫游在文字里。
  •     喜欢旅行,喜欢在路上的感觉。这本书告诉你的不仅仅只是旅行,而是艺术。作者序中写道:抱定了为了更好的理解自己以及自己所处环境的目的去读书,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你也爱旅行~~~~
  •     德波顿的文笔和思想是没得挑的,不管那一本都值得买,不同的时候看看总有不同的感受和感悟。
  •     旅行,不只是身体在路上那么简单
  •     用另一个角度看世界,即使它可能并不美,却也能给你许多惊喜。不止是旅行,生活中也是这样。很经典的书,值得再读。
  •     继读过《谈美》之后,对艺术和美的又一次学习。
  •     书很漂亮,但个人太喜欢德波顿的文风...
  •     很喜欢~~中英对照的~很精致,是喜欢的风格~对旅行的心得和探索。赞一个~~
  •     文字优美,作为即将出发旅行的人,我同样如书中作者一样没有对旅行地有太多过高的期望,且当旅行
  •     觉得蛮值的,毕竟是中英对照,不知道为什么叫旅行的艺术,讲了蛮多故事的
  •     不仅仅是一本旅行书,更是一本美学哲学书。为什么旅行,为什么素描,为什么摄影,读完后豁然开朗。
  •     一本可以让人心平气和的书。看的kindle版,好看到必须买本纸版的来收藏,中英文的都要!
  •     读完了中文版 译文挺不错的 写的很有意思 一些很多我都没有想到过的想法
  •     之前借过中文版,此次特地买回中英版。字体没有中文版的大,排版也还好,但是整体很精美。

    没有看过的人可以考虑下,内容、语言、思考更精美,介绍了很多旅行圣地,以伟大的诗人作家画家为向导,看到生活和生命的艺术!
  •     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读完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旅行的艺术》这一本书,我脑海中浮现的就是海子这句诗。是的,我们所向往的远方,也许真的一无所有。

    我同意别人的看法,这本书要倒过来读,确实是最后几章写得最好,前面的章节略显拖沓沉闷。“艺术”和“回归”两个部分字字珠玑,与其说在谈论旅行的艺术,我更倾向于理解成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原本,生命就是一次旅行。
    艺术,其实并非是权威和迷信,所谓艺术大师的作品,如果你没有共鸣,对你而言也就是普通的存在。我更认同罗斯金的观点----“你的艺术是对某些你所喜欢的东西的赞美。它或许仅仅是对一片贝壳或是一块石头的赞美。”艺术是纯粹的个人体验,而非名人或者大师们的一家之言。对美的拥有,方式很多,人们会通过文字、绘画、照片甚至录影等等来记录生活中的美,可是人们往往忽略了罗斯金说的“理解美”,而他认为这是可以正确拥有美的唯一办法。形式的记录都敌不过内心对其的理解,带着这份理解奔赴下一段旅程或许比带着一堆照片前往要有价值得多!

    旅行的心境里不可或缺的当然是感受力。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更多的时候是困倦,你可曾注意过头顶的天空不只一种颜色?你可知道昨天的那朵小花今天是否依然盛开?在头顶闪烁的群星能否能赢得你些许赞叹?人们习惯对于生活中的一切视若无睹,我们能看到的总是一些关乎己身的利益之事,在忙碌的生活里慢慢失去了对美的感受力。“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再美好的风景如果屡见不鲜对人们来说也会变得无趣,从此再无驻足欣赏的念头。然而尼采读了梅伊斯特的著作之后曾发表这样的感想----“有些人知道如何利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平淡无奇的经验,使自己成为沃土,在这片沃土上每年能结出三次果实,而其他一些人则只会逐命运之流,逐时代和国家变幻之流,就像一个软木塞一样在上面漂来漂去。当我们观察到这一切后,我们会把人类分成两类,一种人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另一种人则是化神奇为腐朽,绝大部分人是后者,前者则为数寥寥。”生活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平淡,只是看你是否具备这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吧!其实,我所欣赏的朋友里,也不乏这样的化腐朽为神奇之辈,某才女号召要让生活的每个细节都变得文艺,平淡的事情在她们的世界里总是能忽然生动起来。跟这样的人生活在一起,自然也是乐趣无穷!否则就算是物质形式再丰富,也让人心生空虚。可见,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也是感受力。

    书的最后一句话是“让我们在前往远方之前,先关注一下我们已经看到的东西。”合上这本书的时候,我远行的念头竟然慢慢消失不见。我当然渴望从一种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转向一个新鲜奇妙的世界,可是比起为了看风景而看风景,为了远行而远行,我更愿意开始去关注身边那些被我忽视的美好。不必真的亲临某个全然陌生的远方,在熟悉的世界里也可能充满乐趣。

    先具备发现美好的感受力再去旅行吧,否则就算去到远方,也真的发现除了遥远一无所有!
  •     如何让旅行有意义。被种草罗斯金。后面几章基本上读一段就得停下来摘抄。btw封面里作者的照片好帅啊
  •     不得不感叹英伦的魅力,gentleman!!!从书中就不仅能发现德波顿的文学造诣之深。不像现在那些什么红学评论家,没啥本领乱出书。而且能感觉到那英国绅士独有的魅力!
  •     我是一个喜欢看异域风情的人,总想着可以到处去走走看看,可总是借口没有时间、没有经济能力、没有人同行,所以能去的地方寥寥无几,而能去的地方也总是匆匆一瞥,都不能驻足凝望,好好沉浸在美景中,也就希望以后的旅行能有充足的时间。在这本书里,这些心思被一一道破,一种被人理解的喜悦油然而生。书里还探讨了美景是如何留下深刻记忆、大自然的壮阔是如何温柔地提醒我们的渺小,让我们容易接受一些无法理解的事情、艺术表达对人们向往美景的影响、留住美最好的方式是绘画或文字描述以发现美的原因,还有不要忽略已经习惯的美景。想想,还是一本不错的书。
  •     旅行中读的书,还没看完。不过很喜欢。有内涵。描写得很好。阿兰
  •     跟想象中的有一点儿不一样,不是告诉读者应该如何做一些旅行前的安排之类的。作者的文字很质感,很舒服!
  •     买了一堆书,第一本拆封的就是《旅行的艺术》。之前在网上看了王建硕对于此书阅读顺序的介绍,果真一路看下来手不释卷。本身我不太习惯于外国文学的叙述方式,但阿兰·德波顿的语言很简练,也没有故作高深。只是在很平实的语言中将他对于旅行中的特定场所、如何在旅行中审美、心与身如何取舍等等很多问题做了很朴实的阐述。本人喜欢旅行,可总是耽于惰性。这样的细节在书中也有所阐述。读此书,很多时候我都再惊讶:作者怎么能以这样平淡的口吻总结出千万次出现在我的精神里但却无法付诸文字的想法呢?所以,共鸣很容易产生。有很多很多的感慨,只希望有更多的像我一样,想旅行却因诸多理由也好借口也罢无法成行的读者能够看到这本书。
  •     旅行的艺术,生活的艺术,生命的奇葩。希望用旅行的眼光看待生活。
  •     这种文艺风的书现在有点读下去了,人长大了,心也乱了
  •     读了这本书,我感觉之前所有的旅行都不是旅行,那叫赶路。如果真的懂旅行的艺术,哪怕在自己的卧室里也能获得旅行的快乐。“用一生来学习艺术”
  •     旅行的艺术包装的很好,刚开始看,感觉挺愿意读下去的;会计书有点折了,其他都很好!
  •     书刚到手,看了序言。很喜欢书的装帧设计,现在买书很看重书的版本和装帧,这本书很符合我的预期。第一次看阿兰 德波顿的书,等看完后相信会有更多的心得。这次当当的发货速度很满意,两本书都有密封的薄塑包着,保证了书的整洁与完整,很好!望继续努力保持。
  •     英伦才子关于旅行的细腻阐述
  •     无意间看到这本书,买来后发现这个无意的发现却让我认识了一位与自己有着某种相似点的作家,很喜欢这本书,喜欢旅行又喜欢艺术,喜欢欣赏美的朋友,这本书分享给您们!
  •     很精美的书 内文中英对照 看起来很有感觉 旅行不止是看看风景而已 通过看这本书能让你把对旅行的理解提升到深层次 认识旅行的目的 以及对旅行的理性思考
  •     还成
  •     这是我自己发现,并不断向别人推荐的好书。当我第一次打开书本,就被其深深吸引。或许是因为自己是从事旅游方面工作的,对于一本探讨关于旅行的艺术的书籍非常感兴趣。作者用轻松的笔触,生动而深刻的将对旅行的审美展示出来。阿兰·德波顿不愧为英伦才子,文笔非常优美,视觉非常敏锐。作者根据旅行的时间序列,选择了旅行的出发、动机、风景、艺术、回归五个片段,并捕捉了机场、火车站等不为常人所关注的审美场所。并将历史名人和名作融入对旅行的观察与思考,信手拈来,游刃有余。这本中英文双语版本来我买的第二本,用来收藏的,结果被朋友看到,送朋友了。现在手中只有中文版本。其实这是我近些年看到的翻译的最好的书之一,翻译是种再创造,阿兰·德波顿的著作之所以能在中国流传,南治国、彭俊豪、何世原等有很大的功劳。不错的散文佳作,值得再次推荐,赞!!!!!
  •     旅行的艺术(中英对照本·精)
  •     很喜欢旅行,也到过很多地方旅行,这个把旅行当做艺术不简单
  •     又是旅行的艺术!这本书买过很多次。足见我对这本书的喜欢喝着迷。
  •     想感受“壮阔”,想去看大海、落日、悬崖、洞窑和高山
  •     有味道,不同于一般的游记类书籍。作者用生活经历理解艺术,用艺术的方式讲述生活,书中两者相互印证、相互启发,好像他走过的路和读过的书都变成了他自己,才自然写出真诚且富有洞见的文字。
  •     喜欢走走走的人不要错过,很温暖。
  •     与其说是旅行的艺术,不如说是在艺术中旅行,作者不愧为英伦才子!
  •     我们走过很多路,但是我们有思考过旅行的意义吗?

    德波顿的思考,他的旅行并不只是记录。所以,旅行的思考,就在这本书中。

    喜欢德波顿,所以,我购买了他所有的文字。

    细细读,属于安静的自己。
  •     多读书
  •     艺术本身不是目的地, 学习艺术的目的是教我们有发现美的能力, 享受美带给生命的愉悦。
  •     很好,通过艺术、历史等方式阐述旅行中的快乐和收获!
  •     并不是教你旅行的书,而是教你旅行的书。有两个点值得反复咀嚼:1)旅行的意义是离开惯性的庸俗生活,所以不要在旅行时重复你的惯性。2)发现新事物,不要管别人是怎么旅行的。人类的惯性日常行为之外的自我突破、反常、疯狂行为都可以划为艺术范畴,所以旅行本身也应该是。
  •     阿兰德波顿的拥抱逝水年华是我最爱的散文集,但是这本旅行的艺术读的我是十分的痛苦,读时只觉得乏味毫无兴趣,不知什么原因,还有最后20%实在是读不下去了,但是看这本书的书评真心不错,也许是自己水平还不够欣赏不上去,有机会再尝试着读吧。
  •     更五星。那天我从学校回家,坐在公交车上,如往常放空于窗外,却好像有些不一样了。/虽有观点无法苟同,但有很多地方非常有启发。它在某种程度上与我所信仰和坚持的旅行方式达成了共鸣。
  •     勉强四星,有道理却没有让人持续看下去的动力
  •     去深圳的时候带着这本
  •     我看了中文后 才反应过来后面有英文 有译者评价他写的文章是带有英国式的散文风格,深得英国古典散文风格。 但是原谅我实在是看不懂英文在写什么 等我把其他有趣的英文读物看完再回来看也不迟
  •     恩,很不错的思想,旅行如艺术
  •     阿兰 德波顿的这套书,翻译的文笔很好啊
  •     选择这本书看,是因为书名中的旅行二字。读完之后,发现书中所关注的主要是旅行者内心的世界,而不是外在的行程。正如作者在书的序中写到,‘最好的书能清楚地阐明你长久以来一直心有所感,却从来没有办法明白表达出来的那些东西。’ 在我看来,这本书做到了。
  •     对旅行的理解。
  •     共鸣
  •     我是先看过阿兰德波顿的中文版系列,对英文原版感兴趣了入手这本的,旅行的艺术的英文词汇还算是比较简单,相比较哲学的慰藉、拥抱逝水年华那类……希望能够跟深入、直接地去理解作者的文中的意思。
  •     在图书馆无意邂逅了德波顿的《幸福的建筑》,就此喜欢上他的文字。读他的书就像看见内心的自己。
  •     “写作就是用文字画画。”读完了阿兰·德波顿《旅行的艺术》,在前往远方前,先关注我们已经看到的东西。化腐朽为神奇与化神奇为腐朽,一念之差。大家都习惯了,认为这个世界本来就很无聊——于是,生活正如他们所预期的一样无趣。
  •     对于旅行的诠释,阿兰德波顿或许是最精准的
  •     一次关于艺术和文化的旅行,非常值得看的一本书
  •     印象最深的一部分是作者描述在自家卧室“旅行”。只要怀着发现和好奇的眼光和心情,在任何地方都能体会到旅行的新鲜乐趣~
  •     写旅行的角度很特别,作者花了很多的文字来描述细节,无比的细腻,但也是这些贯穿全书的细腻让我觉得看起来有些疲乏、枯燥。总体不是太喜欢的书。是福拜楼和埃及、梵高與普羅旺斯的那兩章比較有趣。後來聽說要從後往前讀比較有趣,我也是醉了...喜欢的一句话:回忆和期待一样,是一种简化和剪辑现实的工具。
  •     余秋雨先生作序并推荐,和他的《行者无疆》有点不同,译者的语言富有诗意,很精确地表达了原文的意思。旅行是一门艺术,我很愿意这样讲。
  •     中英对照本,纸张质量不错
  •     把旅行看作是一门艺术,真特别。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旅行不是受罪,就是奢侈;俗话说:花钱买最受。我们什么也能把旅行当作一门艺术来尽情享受呢?
  •     关于旅行的不一样体会。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