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边报告

出版日期:2015-9
ISBN:9787301260474
作者:阎海军
页数:320页

作者简介

▲贺雪峰、王小强、潘毅、梁鸿、祝东力、老田等知名学者鼎力推荐
▲入选2015年网易影响力图书榜、2015商报·腾讯年度原创华文好书(社科类)、凤凰读书2015年度非虚构类好书、《新京报》:2015年度好书候选书目(社科)、《经济观察报》书评:2015“年度好书”候选书单/社科类等
▲网易、腾讯、搜狐、凤凰网、澎拜新闻、晶报、中青报·冰点、《光明日报》、《南风窗》等国内主流媒体重磅荐读,上市一月紧急加印
▲中国乡土到底发生了什 么?
▲奢婚,打工潮,空巢老人,乡村留守者……
▲一个基层媒体人的十年乡土观察实录。
▲一部关于乡土中 国的民族志。
▲同名纪录片即将上映。
【内容简介】
一部关于乡土中国的 民族志。
一个基层媒体人的十年乡土观察实录。
在城市化浪潮之下,中国乡土到底发生了什么?
奢婚,打工潮,空巢老人,乡村留守者……乡土生态以及秩序在悄然发生着裂变。到底何处才能还乡,乡愁如何安放,乡土终归走向哪里?
本书通过文字和镜头,全景式呈现中国西部名为“崖边”的村庄变迁史,记录数十年来崖边人的命运史,打开乡愁之结,探讨和寻找还乡之途。
【名家推荐】
海军以家乡作为个案,用细腻的笔触呈现乡村巨变,饱含着对乡土的热爱和巨变的焦虑。他在书中描述的诸多问题,对应的是中国农村当前正在发生的千年未有之变局中的“治理之变”、“基础结构之变”和“价值之变”。海军对家乡沉浮的观察,较新闻报道多了几分理性,较学术研究,多了几分情绪。这是一部值得品读的佳作。
—— 贺雪峰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一个年轻人,离开农村,不忘家乡,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奋斗多年,写出所见所闻的父老乡亲,这种朴素感情和天然联系,是城里学者不具备的优势。每一个共产党员都曾面对镰刀锤头的党旗宣誓效忠。要关注基层设计,因为大多数人生活在基层。
—— 王小强 (著名政治经济学家)
《崖边报告》是一部优秀的农村民族志,作者以悲天悯人的情怀,深入自己的家乡,一步一步地为人们揭开理想失落、集体瓦解、阶级再造的年代中,农民和农民工在社会的底层苦苦挣扎的真实情况。《崖边报告》的贡献在于指出中国必须调整发展模式,农民必须再新走合作化道路,我们才能看到一丝的光明。
—— 潘 毅 (香港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女工》《苹果背后的富士康工人》作者)
《崖边报告》以一个记者犀利而又宽阔的视野把中国乡村故事的深层矛盾给揭示出来。它不只让我们看到一个个感伤而又沉重的人物的命运,也勾画出这命运背后的总体逻辑和结构,有很强的“震惊”作用和启发性。
—— 梁 鸿 (著名作家、评论家,《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作者)
海军生长在崖边村,是内部人,掌握外人所不熟悉的鲜活丰富的生活细节;同时,他作为记者兼学者,又有着开阔的历史视野和理论视野。所以,他总是能够从一个边鄙村庄的实况,从村史,追溯共和国的历史,并提出深入系统的理性思考。
—— 祝东力 (《中国艺术年鉴》副主编、研究员 )
作者阎海军对家乡的熟悉和感情,在书中处处可见:黄土地上农民的所思所谋及其由资源紧缺引发的竞争,如何根本上再造了乡村社会网络。这些知识对那些真诚关心中国三农问题出路的人们,可能比各种“美国头脑”和“美国学问”更具有优先性。
—— 老田 (独立学者、著名评论家)

书籍目录

引子:在崖边 ……1
困在田野上的人 ……17
秩序的裂变 ……45
困局 ……75
失落的教条 ……109
逃离的可能 ……135
迁徙 ……145
沦陷的土地 ……167
乡土的黄昏 ……241
尾声:何处还乡 ……285

内容概要

阎海军
一九八二年出生于甘肃通渭。
媒体人,独立纪录片导演,青年学者。
现供职于某电视台。长期从事“三农”问题调查。


 崖边报告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3条)

  •     这本书,一开始是吸引了我的。但是当读完一半的时候,只觉得莫名其妙。前半部分的案例,让我了解中国西部还有这么贫穷落后的地方,后半部分的分析,在我看来,真的与这么书的主旨没有太大的关系。作者讲到,现在的崖边很多人外出了,农村的衰败以及农业基础设施的老旧,让作者感叹包产到户这个政策不很好。如果只是纯粹的感叹,当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作者偏偏在运用一些不很熟练的理论来解释自己的这个感叹,给出一个结论就是还是集体化很好。集体化好还是不好,在中国这么广袤的土地上,好或者不好都可以找出相应的案例来证明。作者见到了集体化的南街村和华西村的富裕,也应该见到东部沿海大量的乡村通过包产到户实现了富裕。对于崖边的人,他们的外出打工是包产到户赋予的,使他们自由的选择或者说对他而言是利益最大的选择。对于一个亩产只有几百斤的地方,一家人辛勤的劳作只能换来基本温饱的地方,或许离开是更好地选择,也是必要的选择。
  •     回不去的乡村 融不进的城市【《崖边报告》,阎海军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8月】阅读《崖边报告》,有些相见恨晚之感。作者所描写的“崖边”是一个村落,正如中国大部分传统村落正在悄然凋零那样,“崖边”也面临着相同的命运。而所谓的凋零,绝对不仅是外部观察到的人员减少,更是深层次里文化的凋零,是熟人社会的沦落,是人情世故的寡淡,是向着城镇化和现代化迈进中不得不付出的阵痛。而笔者,也正是这样一个类似于作者的人,从乡村中来,到城市中去。所以,此种人类学调研报告总是能够契合自身久违的内心感动,尽管来得有点迟,但总归是来到了,从而少了些许遗憾,多了几丝怅然。按照费孝通在《江村经济》中的描写,中国乡村社会形成的农业文明才是中国传统的源流所在,而费孝通将此称之为“乡土中国”,由“差序格局”演变成为那样一个熟人社会。而在阎海军的《崖边报告》中,主要描写的是建国之后的中国乡村经历的时代变迁,在不同时期的“三农”政策下,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面貌的更迭,所以更应该冠之以贺雪峰所说的“新乡土中国”更为贴切。那么,在“新乡土中国”语境下,乡村和城市到底发生了哪些往事,这就是作者潜心进行田野调查呈现给读者的乡村全貌,尽管如此描写只是聚焦于一个叫做“崖边”的乡村开展,却能够带给我们深入骨髓的震撼。谈及乡村,必然会涉及到乡村治理,而无论是村民自治还是封建势力以及“伙子里”头人的势力,都成为乡村治理中不容忽视的力量。其实,乡村社会就是如此,当熟人社会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形成互助和互惠机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绝不不是吹嘘,而是切实的存在。但是,随着新力量的介入,尤其是现代文明的介入,乡村原本存在的格局就会分崩离析,形成新的均衡态势。正如作者指出,在“崖边”,现代化的法治力量难以渗透,因为村干部的待遇太低,作为“种地的干部,当官的农民”,村干部不仅接受上级乡政府的“任务”,更是接受村民的“指责”,所谓“两面不是人”。当市场经济的春风吹来的时候,农村又分别经历过土改、合作化、包干到户等系列运动。直到今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重经营体制下,农产品和工业品之间存在着的价格“剪刀差”似乎没有消弭的可能。于是,很多人选择了不种地而外出打工,从而导致了土地的落荒现象。因为市场经济讲究的是逐利,既然农业说和“三提五统”等压在农民头上的大山已经取消,那么,如何选择就是交给每个农民的基本课题。既然种地不赚钱,甚至赔钱,他们就会“用脚投票”,到城市去打工,当越来越多的人这样选择的话,农村就注定成为人口越来越少的地方。但是,现实并非乐观。从农村到城市,在作者的视角下,无非就是三种途径:打工、上学和参军。而能否真正留在城市,却又取决于很多因素,比如有没有固定的居所,有没有稳定的工作。正是这些因素的存在,让无数“农民工”城市祖国的“候鸟”。他们在农忙的时候回去,农闲的时候奔赴城市,在如此来回往返中消耗着人生的光景。真正留在城市的人,却又会形成新的问题,比如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在作者笔下,无数的“崖边”人到了城市,还是注定了割不断的乡土情怀和故乡情结,他们成为了这样的一群。对乡村来说,他们已经回不去;对城市来说,他们依旧融不进。作者认为,正是从集体化的合作化过渡到个体化的包干到户,直接导致了乡村社会中每个人都斤斤计较的特质,也导致了熟人社会的消亡,人们开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由此也导致了乡村社会中那些公共设施,比如村路等建设的滞后。而在市场经济的侵袭下,每个乡村中人们的价值观也进行了洗礼,比如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村民不再觉得“学而优则仕”,而是从赚钱多寡上评价,只要赚钱,上学与否已经不再重要,更不会追问如何赚钱。而这样的价值沦落,岂不正是“新乡土中国”的隐痛和暗疾。回不去的乡村,融不进的城市。如此境况,也并非没有破解之道。在行文最后,作者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那就是,乡村不可能完全变成城镇,守住乡土也不是固步自封,需要给予乡村更多的精神价值,比如新农村建设;而土地绝对不能够走私有化道路。当然,“崖边”只是千千万万个中国乡村的缩影罢了,我们不能够杞人忧天,也不能够置若罔闻。面对这样的一份深情款款的田野调查,无疑浸透着作者无限的心血,也从中懂得中国农村面临的真问题,这或许就是最好的收获。(文/王传言)
  •     ——《崖边报告—乡土中国的裂变记录》这是今年阅读的第三本和中国乡村有关的书了:《出梁庄记》、《中国在梁庄》和《我的凉山兄弟》。和前几本不一样,这本我读得特别快,一天就看完了,因为书中描述的很多情形都在现实生活中遭遇过,作为一个曾经的农村发展工作者,书中描写的种种问题都深有体会。我简单总结一下中国农村凋敝和问题发生的原因:1、 经济。书中作者提到,农产品的收购国家是有规定的,对于农产品的价格,国家是有价格限制的。但是,对于农资的产品价格,却又是市场化。一方面,农资飞涨,农业成本急剧上升,另外一方面,农产品价格的上涨速度却如同蜗牛一样。“改革以来,农资涨价25倍,公务员工资涨40-50倍,粮食涨价仅有5-6倍。”2、 农业的低收入,导致农民外出务工,一方面在形成农民工潮流的同时,一方面也就意味着农村最有活力、最核心和最有生产力的人群:青壮年的流失。这群人的流失不仅仅意味着劳动力的流失,还意味着文化、家庭、社区和农村发展最核心要素:人的缺失。因此就导致了书里提到的:传统文化无人继承、家庭破碎、社区社会资本的缺失和农村发展的劳动力元素匮乏。书中说崖边村最重要的3件事情:结婚、死亡和出生平常都是全村出动,是最盛大的事情,但是现在,连抬棺材的人都没了。3、 是什么原因导致农业收入低呢?城乡二元体制就是其中一个原因,重视城市,忽视农村;重视工业,忽视农业;用农村和农业来养育城市和工业,导致了农村地位低、待遇低、影响力低。比如,全国有期刊9000多种,三农期刊仅180多种;有报社2000余家,以农民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报纸仅几十家。在国家的眼里,农村落后,农民愚昧,是需要被改造的。4、 如何改造?曾经有过大锅饭,集体主义,现在则有现代化和城镇化。这2种改造的模式造成了更深的农村问题:共产主义主导下的社会改造和集体主义摧毁了曾经的乡绅,导致了传统农村文化和治理模式被连根拔起。在当时的集权治理模式中,成功的把农民组织起来了从事生产,效率固然高,但是农民丧失了独立性和自主性。一旦这种集权治理模式结束,乡村立刻会陷入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尤其是在以自由主义经济为主导的思想影响下,个人主义加功利主义导致了人际关系的疏远和淡薄,继而引发了乡村社会发展资本的流失。而城镇化导致农村精英流向城镇,农村留不住人,书中提到了一个大学生村官,如何和农民达成一片,如何受到农民的西化,但是最后他还是得走。而农村的孩子读书就是为了离开农村,教育大纲也是大城市人制定的,内容也是以大城市、现代化,或者说西化为主。教育内容和农村是脱节的。5、 被改造的不仅仅是农村,更有农村的伦理道德。比如,书中提到,农村的孝文化逐渐消失,传统的舆论也无法发挥应有的教育和治理作用,近亲结婚、兄弟之家闹不合、婆媳关系紧张、家族之间不合。缺乏了社会发展资本,农村自治不过是一个苍白的口号而已。6、 随着传统治理结构的破坏,集权制后社会关系的颗粒化,农村自治变成口号,加上国家对农村的投入与关注不足,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及其它公益设施的建设维护与建设不足,比如30年来我国修的各类水库827座,这些水库大部分都是在1949-1978年建立的。很多乡镇医院本来也要撤的,因为非典才保留了下来,否则农民看病都不知道要去哪看。综上所述,农村现在出现在种种问题:收入低、人际关系涣散、农村凋敝、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败坏、农村治理无力、人才与精英的流失等,不是一个因素引起的,而是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各种政策、运动和市场化过程中综合因素导致。分析了导致问题的原因,作者也提出了一套解决之道,现分享如下,以飨读者:1、 土地产权问题。作者强调,要警惕土地私有化。我个人而言,目前持保留态度。因为目前的农村与以前的农村不一样,农村人口越来越少,所以未来农田功能与作用和以前比不一样,随着城镇化进展,农村以后会是以战略产业的方式养起来,所以我觉得未来等新农民出现后,可以有土地私有化,但是目前不行;2、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个人觉得这个特别重要,因为不仅仅是让农民可以团结起来,而不是独自面对市场。在减少风险的同时,还可以加强社区的人际关系,说不上是培养公民,至少通过集体经济,在有效回应社区问题的同时,也可以产生新的社会发展资本。但是这个不好做,因为农业风险太大,合作社好看好听,不好做。但如果做成功了,合作社的作用非常大。从经济合作开始,走向社会合作。3、 城市化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要途径。的确,一方面,降低农村人口比例,减轻土地压力,让农业的生产比更高;另外一方面,通过城镇化,可以吸收农村劳动力,可以反哺农村。并且城镇化后,有利于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互动,甚至可以说,城市可以更好的养活农村,而不是以前农村养活城市。此外,未来农村养老是中国养老的一个点,不但为解决中国养老问题提供了一个后备,而且可以通过农村养老,给农村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4、 加强农村建设。这个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基础设施建设,水电路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农村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随着网络发展,光纤等现代通讯基础设施建设也很重要,一个地方如果连电话都不通,怎么谈发展?另外一个就是农村文化与治理的建设。尤其是文化这方面,旧的已经打破了,而且没有继承人了,新的农村文化倒底应该是什么样?由什么样的人为主导?现代的农村如何治理?这些都是未来农村要面对的问题。一方面我们当然不可能完全按照西方的方式来,中国农村的土壤与文化与西方完全不一样;另一方面,我也反对盲目照搬过去,原因有很多,一个是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一个是农村结构发生变化,还有一个是整个社会也发生了变化,所以农村文化与治理如何构建,是一个新的问题。5、 取消二元政策。无论是社保、就学、就业等一系列对农村存在偏见与歧视的政策都要消除,而且要加大对农村人才的投入与支持,才有可能把农村人才倒流的情况逆转。当农村能够吸引人去,尤其是年轻人发展,农村建设才有希望与机会。对于中国农村发展,我个人是充满希望,随着国家的发展,交通与购物的便利,加上基础设施的完善、物流的发达,智能手机与互联网的出现,都极大的缩短了农村与城市的差距,为农村经济发展打通了一条大道;而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以无公害为主的新农业开始有了市场,而这些农产品是完全市场化的,没有价格限制;基于上述两个原因,为现在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奠定了基础,至少我看到我周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愿意返回农村,并在农村创业。未来中国农村,一定会摆脱历史的阴影,但是究竟会是什么样,让我们拭目以待。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一部沉甸甸的乡土裂变史,矛盾很多,希望很少。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裂变的故乡,日渐干枯,自我放逐。永远追随城市,却永远抵达不了。乡土文化流失已久,代价沉重,而这并非大跃进式的城镇化可以弥补的。
  •     来自农村的孩子,自然能较好理解作者所言的崖边裂变,对崖边的生活和现状的描写很现实,是中国乡村城市化进程的缩影,一个令人无奈的现实。但对于书中部分观点不敢苟同,感觉过于偏激,中间部分上升到了政治的层面,没完全看完,开头和结尾部分不错。
  •     作者的思考可能有益,前半部分的文章纪实,后半部分的理论分析莫名其妙。乡村是很凋敝,但是不能够将今天的凋敝怪罪于包产到户这些,凋敝的很大原因是他们可以在外面找到更好的谋生手段。
  •     作者的观察的描述都很细致,但是对问题的分析和提出的解决之道有些凌乱,对其观点也难以认同,作者有些亲毛,对土地集体所有比较怀念。
  •     事实再次证明,封面封底有一大堆人推荐语的确实都不咋地… 作者有记录自己家乡演变的想法不错,但动不动就引用让我想起了自己写论文的时候,生怕老师看不出来我读了很多书一样; 开个大头讲个故事再引个结论,真不愧是"三农"记者,这顶多算一本人民日报三农专栏合集吧
  •     浅陋……一般……还是喜欢熊培云《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     作者以自己生活的崖边村为切入点,勾勒出新乡土中国的大致轮廓,也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历史缩影,作为纪实报告,作者描述了乡村面貌中最引人关注、也最引人反思的几点:光棍、老人、传统乡村社会结构的瓦解、民俗民风的消退、人际关系的巨变、基层治理的无力等等,而这些问题作者归结为城市化的冲击,或者说是城市化的大跃进而遗留下的乡村困境,对于最重要的经济结构与生产关系,集体化还是包产到户,作者倾向于前者。本书美中不足的是深度不够,更多浮于表面现象,缺乏深入分析,发现问题却没找到相对应的可行方案。农村的困境在于若耗费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这只是满足少部分人的公益事业,资金回报率基本为零,对国家财政而言是太重大的负担,若村民摆脱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集中于城市或乡镇也不失为合理之举,农村的消亡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吧。
  •     从各个层面详细记述了中国乡土一隅的变迁。虽没有大西北农村的贫瘠,但是我在南方的故乡现在也是面目已非。很多时候,对故乡的感情更多的是对旧时光的怀念。那时候,去个集市都兴奋异常,天宽地广。如今身处千万人口的热闹都市,只要愿意,新鲜的人新鲜的事,随处都是。然而却兴味索然。回不去的家乡,留不下的城市。
  •     描述了现象,没号准脉,开不出药方。
  •     卡扎菲亮了
  •     毛左 恶心
  •     虽然书里介绍的情况并不是完全普适的,仍能够以管窥豹现在农村工作的滞后和缺失。
  •     最后几章感觉转变太突然。
  •     不可否认作者对于农村问题的关怀。但是细细读起来,感觉作者太希望从崖边的故事中找到一些普适性观点和结论,甚至要给中西部的农村找出一条出路。但是这样的野心远远不是调查报告所能够承担的,这也造成了有些思考和结论与事实脱节。不过,还是佩服和感谢那些愿意倾注经历去记录和思考另一个中国的学者们。
  •     很像老家的农村
  •     想由点及面,可惜写的全是情怀。论点是美好的,理想是美好的,前面三分之二全无共同性。还是推荐吧,也是一股清流。
  •     作者对其故乡的一些感想吧。
  •     只有现象描述,没有任何有益的建议,居然要回到公社去,搞笑天真
  •     2017-02-22从海大图书馆借的;当天读了1个番茄钟;计划8个番茄钟,把名字都写得这么细致真的合适吗? 2017-03-01看完还掉,前面几章(去掉最后一章)谈的都是崖边的过去,现在的状况。但最后一章对于**乡土的黄昏**的判断力和想法,我觉得有失偏颇,至少是与现实的发展状况是有点背道而驰的。
  •     除了开始的几个关于故乡的故事,其余的不值一提。作者根本没有思考与写作的能力,还一副悲天悯人的模样。书中充满了作者自己的感慨,这些感慨满是陈旧的冬烘味儿。这是这些年来读过的体验最差的。
  •     好一个理中客……蛮多观点是以个人经历来阐述,点出了问题却归结于经验总结出的原因,导致无法探讨正确的解决方式。很难想象居然会是北大出版社的作品。
  •     想读
  •     我是农民。
  •     触目惊心。里面对于村子里中种种现象的介绍正是中国底层挣扎与愚昧的缩影,有一种绝望的感觉,即便你抱着同情的心态去看,很多人和事都只会感到厌恶。进化的道路上,有些落后的思维,注定要消亡。与其说是民族劣根性,不如说是坠茵落溷,各安其命。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     作者真是精神分裂。
  •     只看描述还是可以的
  •     作者用记者的主观视角整理和描绘了西部农村的社会变迁及结构异化,并尝试给出自己的解释
  •     关于经济的一些分析过于武断与随意,并不符合现状。 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原来心中神圣的家庭联承包责任制并不是千般万般好,还是要辩证来看。
  •     很实诚,但作者就停留在这一层了,还要继续多读书
  •     这书不行。全方位不行。
  •     纪实作品很真实。每一代人都有自己时代的局限,要是独自跳出了局限,你会更加孤独。我终于不再为选择城市还是农村纠结了,因为这个问题永远也想不清楚
  •     作为农村长大的孩子,对此类书最主要的感觉还是亲切感。少一星留着作者进步吧
  •     角度、心态、人性关怀?
  •     倒回30年前,作者一定是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     单从文学价值看,这本书前半部分讲述了当前通渭崖边村的一些现状,唤起了在外游子对家乡的回忆,很容易引发读者的深思,但后半部分关于农村怎么办,又大谈自己的看法,与记录文学毫无关系。之前看过杨显惠先生的《定西孤儿院纪事》,对通渭有初步的了解,通渭农村的问题是中国绝大多数农村的缩影,作者试图以南街村和华西村为例,提出集体化是解决农村问题的良药,这点确实让人一头雾水。从1958年到1960年这三年正是农业进入高度集体化的时代,当时的通渭饿殍遍野,民不聊生,出现了大量失去父母的孤儿,为了照顾这些孤儿,于是在定西地区成立了大量的孤儿院,不清楚作者为什么又提出了农村集体化的想法?
  •     一本好书,道出了中国农村的现状,也对当前探索式前进的城镇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作者很用心。作为农村长大的孩子,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感同身受~
  •     城市木有童年
  •     颠覆了很多对于农村、对于农民的认识,觉得很值得看。但是关于书中所给的出路,觉得过于理想化。到底该何去何从,其实觉得各方说的都有道理,但好像又都缺点道理……
  •     西部农村,乡土中国,个人感受,一些思考。但看作者看的那些书,引的东西,略差啊。
  •     人文作者没问题。解决之道就算了。
  •     通渭是定西的一个县,没有切身感受就不会知道这有多真实。看到漫山遍野的黄土地和靠天吃饭的人们无助的眼神,便有深深的无力感。挂职的日子里体会生活冷暖,倒也是值当的。书中文字其实并没有完全展现出西部农村的情况,文笔也不够,分析力度也太弱。看这个不如看上庄记。
  •     记述的事实有的具有普遍意义,我生活在农村也感受到了。但是提出的一些观点,真的不敢认同,而且书的后半部分感觉有些“飘”了
  •     前半部还很不错 后半部真的看不下去了 可能是环境原因吧
  •     吹上天了。说故事是合格的,情怀也是有的,但深追原因时就开始瞎扯了。理论储备不足,只能说点陈腔滥调:大谈特谈乡土文化,动不动就开始追忆田园诗式的美好乡村社景,有一章标题用的是“族群”,知道“族群”是啥概念吗?有这闲工夫还不如读毛主席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和杜赞奇的华北农村。
  •     看完费孝通《乡土中国》在来对比的,此本篇陈述性。
  •     乡村历史写得很真实,后半确实不太必要
  •     《崖边》一部典型的纪实书籍,以甘陇之一域却也可管窥蠡测全国之大部,挂一漏万。乡土情怀如浮光掠影一般,虽有眷恋,却无可奈何。也许中国乡土社会终究要步入城镇社会了。我们都是时代见证人,目送着乡村的衰亡和离去。读罢之后,我依然看不到关于乡土命运的出路在哪里,感觉作者也不知道。
  •     并没有人对作者家族里的破事感兴趣,并且因为作者的职业背景,导致几乎每篇结尾都要唱个高调。作为城市化的既得利者,以为作者可以以新颖的视角描绘新世纪乡土中国的图景,结果水平也就勉强算得上村志,文学素养更是看不到
  •     总体来说可读性挺强的,最后一章《乡土的黄昏》是全书的出彩之处。谁也无法苛责那些挤破脑袋也要进城甚至希翼在城中安身立命的人,农村的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仅适用于生存,而非适合生活,城乡差距过大并且正在不断拉大,现代化发展把农村扔掉了。农村该往何处去?这是一个迫切需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     看到最后令人惆怅,“既思念故乡,又被故乡隔阂”,回不去的故乡。我的故乡现在是个世界闻名的江南水乡小镇,可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是如此陌生而遥远。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