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闷的象征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理论 > 苦闷的象征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9
ISBN:9787539929606
作者:厨川白村
页数:216页

作者简介

《苦闷的象征》:北斗译丛。向人生的道路进行的时候,我们就或呻,或叫,或怨嗟,或号泣。而同时也常有自己陶醉在秦凯的欢乐和赞美里的事,这发出来的声音,就是文艺。对于人生,有着极强的的爱慕和执著,至于虽然负了重伤,流着血,苦闷着,悲哀着,然而放不下,忘不掉的时鞋 在这时候,人类所发出来的诅咒。愤激赞叹,企葛,欢呼的声音不就是文艺么’……文艺就是朝着真善美的理想,追赶向上的一路的生命的进行曲、也是进军的喇叭。响亮的闳远的那声音,有着贯天地动百世的伟力的所以就在此。

书籍目录

苦闷的象征
引言
第一 创作论
一 两种力
二 创造生活的欲求
三 强制压抑之力
四 精神分析学
五 人间苦与文艺
六 苦闷的象征
第二鉴 赏论
一 生命的共感
二 自己发见的欢喜
三 悲剧的净化作用
四 有限中的无限
五 文艺鉴赏的四阶段
六 共鸣底创作
第三 关于文艺的根本问题的考察
一 为豫言者的诗人
二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
三 短篇“项链”
四 白日的梦
五 文艺与道德
六 酒与女人与歌
第四 文学的起源
一 祈祷与劳动
二 原人的梦
出了象牙之塔
题卷端
出了象牙之塔
一 自己表现
二 Essay
三 Essay与新闻杂志
四 缺陷之美
五 诗人勃朗宁
六 近代的文艺
七 聪明/人
八 呆子
九 现今的日本
十 俄罗斯
十一 村绅的日本呀
十二 生命力
十三 思想生活
十四 改造与国民性
十五 诗三篇
十六 尚早论
观照享乐的生活
一 社会新闻
二 观照云者
三 享乐主义
四 人生的享乐
五 艺术生活
从灵向肉和从肉向灵
艺术的表现
游戏论
描写劳动问题的文学
一 问题文艺
二 英吉利文学
三 近代文学,特是小说
四 描写同盟罢工的戏曲
为艺术的漫画
一 对于艺术的蒙昧
二 漫画式的表现
三 艺术史上的漫画
四 现代的漫画
五 漫画的鉴赏
现代文学之主潮
后记

前言

  去年日本的大地震,损失自然是很大的,而厨川博士的遭难也是其一。  厨川博士名辰夫,号白村。我不大明白他的生平,也没有见过有系统的传记。但就零星的文字里掇拾起来,知道他以大阪府立第一中学出身,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得文学士学位;此后分住熊本和东京者三年,终于定居京都,为第三高等学校教授。大约因为重病之故罢,曾经割去一足,然而尚能游历美国,赴朝鲜;平居则专心学问,所著作很不少。据说他的性情是极热烈的,尝以为“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所以对于本国的缺失,特多痛切的攻难。论文多收在《小泉先生及其他》、《出了象牙之塔》及殁后集印的《走向十字街头》中。此外,就我所知道的而言,又有《北美印象记》、《近代文学十讲》、《文艺思潮论》、《近代恋爱观》、《英诗选释》等。  然而这些不过是他所蕴蓄的一小部分,其余的可是和他的生命一起失掉了。

章节摘录

  苦闷的象征  第一 创作论  一 两种力  有如铁和石相击的地方就迸出火花,奔流给磐石挡住了的地方那飞沫就现出虹彩一样,两种的力一冲突,于是美丽的绚烂的人生的万花镜,生活的种种相就展开来了。“No struggle,no drama”者,固然是勃廉谛尔(F.Brunetiere)为解释戏曲而说的话,然而这其实也不但是戏曲。倘没有两种力相触相击的纠葛,则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存在,在根本上就失掉意义了。正因为有生的苦闷,也因为有战的苦痛,所以人生才有生的功效。凡是服从于权威,束缚于因袭,羊一样听话的醉生梦死之徒,以及忙杀在利害的打算上,专受物欲的指使,而忘却了自己之为人的全底存在的那些庸流所不会觉得,不会尝到的心境——人生的深的兴趣,要而言之,无非是因为强大的两种力的冲突而生的苦闷懊恼的所产罢了。我就想将文艺的基础放在这一点上,解释起来看。所谓两种的力的冲突者——  二 创造生活的欲求  将那闪电似的,奔流似的,蓦地,而且几乎是胡乱地突进不息的生命的力,看为人间生活的根本者,是许多近代的思想家所一致的。那以为变化流动即是现实,而说“创造的进化”的伯格森(H.Bergson)的哲学不待言,就在勖本华尔(A.Schopenhau-er)的意志说里,尼采(F.Nietzsche)的本能论超人说里,表现在培那特萧(Bernard Shaw)的戏曲《人与超人》(Man and Super-man)里的“生力”里,嘉本特(E.Carpenter)的承认了人间生命的永远不灭的创造性的“宇宙底自我”说里,在近来,则如罗素(B.Russell)在《社会改造的根本义》(Principles of Social Re-construction)上所说的冲动说里,岂不是统可以窥见“生命的力”的意义么?

图书封面


 苦闷的象征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原作者主攻英文学,自然旁征博引众多西方作家的文和事。前半部分太过文艺,读起来始终上不来兴趣;后半部分开始立足日本当时状况,狠狠的批判了一番日本人当时的种种不是。有时候也言语刻薄,但终还是刻薄不过鲁迅。两个小时扫了一遍。厨川白村这个名字第一次听说,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任教。想来鲁迅也应该学习和吸收了原作者不少精髓。遥远的192X年,有此高瞻远瞩之境界,让人钦佩。以这译文的文笔,谈及散文,其实,我觉得鲁迅当时说周作人散文排第一,还是有一定程度的自谦。个人觉得周作人太细碎,有种无力感。只不过鲁迅的散文目的性太强,变成了杂文。

精彩短评 (总计56条)

  •     喜欢,很好,鲁迅我喜欢,书是一个学者推荐的,所以很好,很值
  •     书拿到了,和我想象的一样好,还有是鲁迅译的啵,刚收到货还没来得及看内容呢,感觉着印刷精美,超赞。
  •     诘屈聱牙
  •     此书装订优良,洁白优雅。字体好。内容充实,语言诚恳。
  •     很喜欢鲁迅 的翻译作品!
  •     这种收录的文集总是越往后看感觉越乱,分类没有层次和逻辑,看得很累。唉。真的好喜欢老鲁子,第一次看他的翻译。
  •     鲁迅先生的译作。值得细读。
  •     谁没有苦闷过,谁又能如此理智
  •     再写就得抄书了 .......
  •     我所嗅的花呵/ 照我的太阳呵/ 沉思的灵魂呵/ 谁能告诉我/ 我在哪里完/ 我从哪里起呢
  •        向人生的道路进行的时候,我们就或呻,或叫,或怨嗟,或号泣。而同时也常有自己陶醉在奏凯的欢乐和赞美里的事,这发出来的声音,就是文艺。对于人生,有着极强的的爱慕和执著,至于虽然负了重伤,流着血,苦闷着,悲哀着,然而放不下,忘不掉的时候,在这时候,人类所发出来的诅咒、愤激、赞叹、企慕、欢呼的声音不就是文艺吗……文艺就是朝着真善美的理想,追赶向上的一路的生命的进行曲、也是进军的喇叭。响亮的闳远的那声音,有着贯天地动百世的伟力的所以就在此。
      
      这段话是鲁迅先生翻译厨川白村的,而我听到的是先生自己的声音。读完这段话,记不住每一个字,可是有的词却掷地有声般地砸在我的心上,“至于虽然负了重伤,流着血,苦闷着,被爱着,然而放不下,忘不掉的时候”,放不下又忘不掉的时候,正是心情的灰色地带。受伤时的痛和结痂时的痒相比,反而易于忍受了。
      
      虽然自己是以一湾平静的心湖去映衬这本《苦闷的象征》,而心里仍会泛起涟漪。或者这就是张爱玲《小团圆》的封面上所写的:
      
      这是一个热情的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
  •        一口气将《苦闷的象征》读了一半,很是过瘾。我很少能坚持一个小时以上去读这类抽象讲文学的书籍。不是被其中深奥的哲学搞得要崩溃,就是被语意混乱的句子弄得不知所云。而鲁迅先生翻译的这本书,却深入浅出的介绍了什么是文学、文艺,适合我这一类不懂得文学为何物的人去品读一番。
       就厨川先生的解读,所谓文艺是人们离开日常一切政治经济家族生活而进行的一种绝对自由的活动。而文艺的根本则是生命力受到压抑苦闷懊恼的象征。厨川先生用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来解释文学,相当精妙。文学创造如同做梦般,将被各种因袭道德束缚的无意识加以改装,运用各种象征进行创造。这种无意识则大多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收到束缚的各种欲望,以及自身与外界的冲突,自身与自身的冲突。而文学则将这各种束缚解除,进行绝对自由的创造。所以,文学是人们未能解脱的苦闷的象征,但文学本身则是自由的。
      
      然而文学创作真的一种绝对自由的活动吗,我看倒也未必。文学是人创作的,如果人没有自由,创作出来的文学又何来的自由呢。究竟又有多少文学不是按照各种政治需要、商业需要、大众需要的标准“创造”出来的呢。是的,文学本身是自由的,可是任凭“人”多么热爱文学,热爱自由;“人”本身却是终究无法获得自由的。
      
  •     内容有些晦涩,但很好
  •     有收获的。
  •     有点梁遇春的感觉。
  •     印刷好,鲁迅的翻译更好!
  •     鲁迅先生是我师啊
  •     是一本关于心理的书,看看不错的.
  •     会给人一种忍不住拍大腿赞同的火花!
  •     鲁迅先生翻译的,果然也有那么些“鲁迅的味道”,不错。
    应该多看几遍,好好品味的
  •     不苦==
  •     这本书是在读书时知道的,很想深入阅读,可是总找不到,谢谢当当网能够有这样的好书。我一定会把它推介给喜欢的朋友的。
  •     江苏文艺这本包含“苦闷的象征”和“走出象牙之塔”,皆为鲁迅译作。
  •     书皮是白色的,容易弄脏,最好用塑料膜贴好,我拿到的时候已经给弄脏了……还过得去吧,给个四星
  •     其实本书是有两本书合本的。一本是《苦闷的象征》,一本是《出了象牙塔》。都是鲁迅翻译的。各方面都挺好的。很好。
  •     还没看完。不过这一系列的书都比较有价值
  •     求净化的悲剧
  •     一些有关俄罗斯的方面因成了今日的历史的缘故,稍显可笑。但著者论据完善,行批判之时如针锥刺骨,值得一阅。
  •        选择这本书很果断,因为它是鲁迅翻译的,“硬译、直译”的结果,字里行间透着浓浓的“鲁迅味”。
       尽管有些涩,但是很喜欢这种“苦读”的感觉。或许,算是一种审美式的“自虐”吧。现在的书,文字太过于华美了,腻歪地想吐,所以这就是我为什么很少选择读当代人写的东西的原因吧。相反,那些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风云际会、气象万千的景观背景下写就的作品,在当下重新读来已经成为了一种“艺术品”,而不仅是一本普通的书了。
       这是日本文艺家厨川白村死后,由别人整理之后而发表的。后记很有意思,说的是这些文稿现世时的情景——在一堆地震后的废墟上,厨川的朋友和爱人发现了这个包裹起来的稿子。
       他分为创作论、鉴赏论等几个部分。或许,现在我们读这篇不过100多页的书时除了鲁迅的苦涩的文风之外,感觉不到其他的震撼,但在当时,当一切的作品都被现实主义的风格所统治,很少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当中汲取营养的时候,一个日本人发表的这些文论,再由一个中国人介绍来华,确实是一件值得关注的事情。
       而我以为,文中反复提到的人间苦以及文学乃是人的生命力受到压抑之后的一种前意识的表达等等观点确实给了当时的人们一种新的理解维度。
       对于鲁迅选择这部作品来翻译,我以为恰恰也是契合了他当时的心境——应该说,他对于厨川的文学观点应该是甚为认同的——即使是在鲁迅自己原创的作品以及后来有关他的传记都会让我们产生他的生命力压抑多于释放的印象。
       正是体味了深深的人间苦,经历了生命力的压抑与前意识的释放的人才能真正与鲁迅,与厨川,与这本书有所共鸣吧。
  •     苦闷的象征
    ——戴柏葱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斯金纳说,20世纪有这样两种荒唐的现象:“一是机器看来愈来愈像有生命的东西;二是生命有机体越来越像机器。”斯金纳的话,不禁让我想起了法国著名的荒诞派剧作家尤奈斯库的剧作《椅子》。《椅子》的最后是两个主人公被满台的椅子逼到一个靠海的窗户边,然后莫名其妙地跳海了。
    其实,无论是斯金纳还是尤奈斯库,都看到了这个后工业时代物对人的挤压——即人的物化。人的物化其实揭示的是一种现代人的孤独与焦虑,或者说,人的物化是人类发展到现在这个工业极其发达的阶段的一个苦闷的象征。
    理解这个苦闷的象征,必须从这个时代,这个现实的世界出发。我们人类经过这么多年的辛苦经营,自然在不断地人化,最终导致了一个人化的自然地出现。我们所做的努力,最后得到的只是一个惩罚:物开始反过来不断地挤压我们。于是卡夫卡写下了《变形记》、《城堡》、《诉讼》等篇章,描写了人在现实中的困境与困惑感,弥漫着悲观失望的情绪。《变形记》中的甲壳虫寓意着人本身,现代人已经毫无选择地处于自身异化为他物,而失去自身作为个体的价值。这是整个现代社会的悲剧,也是整个社会强加给人类的悲剧,也是人类自己强加给自己的悲剧……
    劳伦斯在《虹》里说:大学“只是人们为了挣钱而接受进一步训练的场所。大学本身就是为工业服务的一个小小的,邋遢的实验室”。我们已经不能底气十足地来反驳劳伦斯的观点了。让我们再来看看摩罗在《不死的火焰》一书中关于我们中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大学生的描写:“我说,九十年代的大学生与八十年代大不一样。他们没有心思考虑从文化上精神上建设自己的问题,而是一进校门就非常功利地争着当学生干部、争着入党,或者一心扎进外语和电脑中,以便到时候找工作更方便些。这种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的气氛,成为九十年代高校的基本气氛……”然而摩罗没能料到这种气氛,在二十一世纪初的高校依然是主流,有的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种功利与实用的主义,使我们人类越来越麻木不仁,甚至有一种被物同化为物的无奈。人在这个时代的本质的变化,越来越为诸多学者所关注,他们开始研究如何走出这种看似必然的物与人的矛盾。于是,有人提出了“人文关怀”的说法,亡羊补牢,其时尤未为晚。
    或许,这种人文关怀能及时提醒人们,提醒人们记住天人合一,人道主义,同情,怜悯之心,这些是人类昔日的荣耀。征服,远不如和谐的美妙。如此,人类将永垂不朽!
  •     好书,对苦闷的表述形象,飞扬。
  •     多写点
  •     厨川白村的文艺观,也是最能引发鲁迅的认同感的文艺观,即"生命力受了压抑而生的苦闷懊恼乃是文艺的根柢,其表现法乃是广义的象征主义"。全书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与柏格森直觉说等为基石,反复强调文艺的创造力问题,不仅对于研究鲁迅的文学创作和理论思想是极好的突破口,对研究者自己也有强大的借鉴意义。出了象牙之塔更是一个日本人对本国文化的"自我"批评,其实更是那他山之石,不可谓不振聋发聩,鲁迅译的是批判日本的文字,脑子里可无时想的不是中国。
  •     先生的译著还真是有点费解
  •     还没看,但是大翻了一下觉得不错很有深度。
  •       一个对文学颇有见地的人,一个人的姿态写下对文学的理解,和对文学基本问题的探讨。他的观点中有对当时的文学理论界的评价,和自己的想法。有一定的系统,但是还很不全面。其中比较多的是受到了弗洛伊德的理论的影响。
      很小的一本书,作为一种丰富,可以读一下,虽然可能得到的并不是很多,但是可以看到在那个时代,还有这样的探讨。
  •     以前听老师说鲁迅的译文很好,但是一直没有什么感觉,看了这本书,发现大先生的译文真的很不错~~~~
  •     畅快!要收一本留着。
  •     这是一部难得的好书,有鲁迅思想的影子,非常深刻。深刻阐述了几个非常关键的道理,如什么是创作,什么是鉴赏。天才、才子和凡人的差别的关键问题。是经得住历史考验的好书,是精神境界非常高的书,他不同于中国传统的作品和国外的作品,我国传统作品一般对高深的思想都不是用科学的推导一步一步得来的,大多都省略了中间推导过程,使得资质一般的读者比较费解。而西方的科学读物特别注重推导,比较适合科普,但对东方传统的高深思想研究尚且。这本书用了科学的推导阐述了几个思想境界中非常深刻的问题,非常适合东方读者,使得任何人,不论资质如何,只要用心即可在短时间内领会要义,提高自己的精神修养。
  •     鲁迅的文章不管散文杂文,都会忍不住跳出来议论,这大概是有思想的作家的无奈。
  •     鲁迅先生的译作。当时应该觉得很新颖。
  •     鲁迅拿它做过教材,据说不错。
  •     译笔精准堪回味,主要观点我都同意。
  •     选择性接受
  •     痛快。鲁迅的翻译竟然不觉得沉闷,除了有些人名翻译没有原文完全不知道在说谁……
  •     有触动,推崇
  •     还没读,不过鲁迅译的,肯定不会差。
  •     不知道为什么拿来的时候书的封面超级脏,向来看书都喜欢看新书,书都给弄脏了别人看起来还有什么心情啊!!
  •     非常适合初学者。
  •     我被书名骗了,苦闷得要死。
  •       原作者主攻英文学,自然旁征博引众多西方作家的文和事。前半部分太过文艺,读起来始终上不来兴趣;后半部分开始立足日本当时状况,狠狠的批判了一番日本人当时的种种不是。有时候也言语刻薄,但终还是刻薄不过鲁迅。两个小时扫了一遍。
      厨川白村这个名字第一次听说,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任教。想来鲁迅也应该学习和吸收了原作者不少精髓。遥远的192X年,有此高瞻远瞩之境界,让人钦佩。
      
      以这译文的文笔,谈及散文,其实,我觉得鲁迅当时说周作人散文排第一,还是有一定程度的自谦。个人觉得周作人太细碎,有种无力感。只不过鲁迅的散文目的性太强,变成了杂文。
  •     这本书是因为看到一个朋友看,所以才买的,内容比较深刻,是一本有思想的书!
  •     值得收藏
  •     硬语盘空谁来听。
  •     文艺传播学的导师推荐的书目
  •     苦闷源自对天性的压抑,压抑源自法律道德的,法律道德是群体的堡垒个体的枷锁,当枷锁扭曲了天性,大智慧变成小聪明的那一刻,我们已经开始苦闷。或善或恶,释放才是热爱真我的生活。但我们怎样才能无视那法律和道德的枷锁?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