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人物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理论 > 《金瓶梅》人物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2
ISBN:9787200084627
作者:孟超 著,张光宇 绘
页数:168页

作者简介

《大家小书: 人物》里边的人物,不是蝇营狗苟的市井无赖,就是务于床笫之私的庸俗妇女,通过透过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的悲欢离合,让读者在认识这些人物彼此纠葛的同时,认识那个社会。作品剖析了《金瓶梅》中二十七个人物,可说是当时地主土豪阶层的写真图谱。

书籍目录

一 千古悲剧人物潘金莲二 风云人物春梅三 贵族世家的谜底林太太四 豪门策士王婆五 得钞傲妻儿的常时节六 顶窝补缺的如意儿七 主仆同槽的贲四嫂八 西门庆手下败将蒋竹山九 处世能手孟玉楼十 西门庆的接种后代孝哥儿十一 郑爱月儿巧施连环计十二 冒充光棍的花子虚十三 正统思想与爬高心理矛盾下的宋惠莲十四 做干儿子有份的王三官十五 旁观者“清”的迎春十六 帮闲的祖师爷应伯爵十七 因色、因财、因子嗣而牺牲的李瓶儿十八 奴才变主子的玳安十九 末代英雄李娇儿二十 韩道国的衣食荣辱二十一 第一夫人吴月娘二十二 西门庆衣钵传人陈敬济二十三 一生失意孙雪娥二十四 干女儿李桂姐二十五 相夫有“道”、持家有“方”的王六儿二十六 人下人秋菊二十七 豪门领袖西门庆二十八 西门庆“万岁”!(代跋)

内容概要

孟超(1902—1976),原名宪启,又名公韬,字励吾,笔名有东郭迪吉、林青、林默、迦陵等。山东诸城人。1926年,毕业于上海大学中文系。1927年,在武汉全国总工会工作。1928年,参与组织太阳社,创办《太阳月刊》。参加左联,参与创办艺术剧社。1947年,赴中国香港,任《大公报》、《新民报》文艺副刊编辑。1949年后,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室主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兼戏剧编辑室主任。一生从事文艺活动,创办报刊并为之撰文。20世纪60年代,创作历史剧《李慧娘》。

章节摘录

  本来女人市场上也有特殊的际遇,常言说“不重生男重生女”,趸贩得好,也许她可能做贵妃,当皇娘,也可以飞上枝头,做了凤凰,升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只凭了那条不紧的裙带儿,“兄弟姊妹皆列土”,还能养不起一个妈妈吗?然而她没遇着这样更阔绰的雇主;再其次生在大门大户,平买平卖,给豪家贵族做了正式的娘子,即使晚间偷人,白天还会有人捧场,挂匾,受到皇家的封赠,如林太太就是一个例子,潘金莲又没这样的好出身;她不是猫儿狗儿,她也有求独立人格的念头,于是她挣扎,她反抗,可是她是一个野生的女子,只受过吹打弹唱妓女式的训练,并没有得过封建“品德”的陶冶,她不晓得爱小叔是违反“伦常”的,迷恋着武松,但吃衙门饭的是“懂”得“法理”的,又怎么能不触了霉头呢?这又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在西门庆爱的勾搭调摆之下,移情于有势有力、风流年轻十倍于王招宣、张大户的人物了,可是她哪里能明白到西门庆仍然是王招宣、张大户的化身,而且尤甚于他们呢?  说到潘金莲毒死武大郎,这似乎是十恶不赦的大罪了,可是,这中间还有一个微妙的线索,仍然离不了封建剥削,仍然离不了拿女人做买卖经的套调。张大户供给了武大郎卖炊饼的本钱,武大贡献了名义上的妻子,这用不到白纸黑字画押盖印的口头契约,就限制了潘金莲的自由,就做成了他俩的生意,就规定了他们金钱支配下的主从关系。武大郎不曾捉张大户的奸,是因为有着这种协约;但当张大户死后,武大郎虽然被赶到了紫石街另立门户,绝了炊饼的本钱,可也算收回了“妻子”的主权,谁知道这时候平白里又出来了个西门庆,他与武大郎是没有经济上的主从关系的,因此武大郎要捉奸,而潘金莲也正在企图着争取自己的主权的时候,就不能不置武大郎于死地了。我常常想:假使西门庆也照样地花上炊饼本钱及金莲身价,武大郎依然会在财势之下,牺牲金莲和他建立经济上的主从关系的,那么死的不会是武大郎,而被出卖与被收买了的,怕还是潘金莲吧!从这里看潘金莲,何尝有人的价值,而只是供别人糊口的“炊饼”而已。  金莲嫁给西门庆,确定了妾的地位。然而在西门庆以女性为玩具的心眼里,久而不新,而况家鸡不如野鹜!他拉拢了李桂姐,丢开了潘金莲,由你去独自个儿困守空房去吧。在潘金莲方面,挣扎余意未尽,反抗的热情不浓,这样便恋上了琴童儿。按理说婢妾奴仆,门当户对,可见她却忽略自己身体依然还不能属于自己,而只是西门庆个人的私产而已。西门庆的皮鞭打在她的身上,正说明奴隶主的权力发挥到最高阶段,威临着一个被蹂躏着的绵羊。正告诉了她:看你还挣扎也不!看你还反抗也不!看你还企求着独立的人格也不!  ……

图书封面


 《金瓶梅》人物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月色之下,(孟玉樓、潘金蓮、李瓶兒、宋蕙蓮)恍若仙蛾,都是白綾祆兒,遍地金比甲。頭上珠翠堆滿,粉面朱唇。                        ——金瓶梅,第24回生逢乱世,必有草莽英雄揭竿而起,或为血肉之祭,或于呼喝中,驰骋、纵横于家国之间。近代中国受内外压迫,促发整个社会的群体觉醒。1948年,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香港成立,提出“推翻蒋介石卖国独裁政权”。同年9月,香港《文汇报》开始连载《金瓶梅人物论》。作者孟超在书的结尾处写到:秦始皇想让天下万代不断,也只传了二世,所以要冷呼一声西门庆“万岁”。通过如此解读古代小说,剖开当时的社会现实,作为创作者的笔是毫不留情的。而为连载制作插图的,正是因为绘制《西行漫记》讽刺国民党政府而遭封禁,避居香港的张光宇。张光宇从来不是简单的、单纯的为了美术而美术,哪怕是再小的线条也无不包含着、透露着最古老的传统和最时尚的风潮的多元和前卫;或者也可以说他就是纯粹的以美术为美术,因其挚诚而无旁念,所以其任何作品又是可以独立前行,并在任何时代中都不避讳世间最苛刻、最客观的评判目光。张光宇的作品,每件都有融汇着古、今、中、外四个层面的立意,却又从不着半点痕迹,只化为一种趣味,线条的趣味、审美的趣味,或者说一种情趣,性情之一种,得其天然,千锤百炼,观剑晓声之下,仿佛毫不雕饰。世间能化入此境界的,非至情至性之人不可为。在《金瓶梅人物论》的插图中,张光宇笔下的人物、构图自不必说,尤其对人物服饰的把握,已然妙手得之于小说所在时代的精髓。孟超对金瓶梅的深入可以浅浅道来,却不失犀利锋芒;张光宇对金瓶梅的了然于胸,又不露声色于勾勒回转间。《金瓶梅》产生于明代,明代的人物如何重构,若将这个问题变成观者的视角,或许就可追溯张光宇的创作源头——衣,依也,人之所依。在《金瓶梅》原小说的不同场景和各种情景中,反复出现了一种明代服饰——“比甲”。小说直接描写身着比甲的人物有潘金莲、孟玉楼、李娇儿、宋蕙莲、李瓶儿、爱月儿、吴月娘,丫鬟春梅、迎春、玉箫、兰香、吴银儿、宅院外的王六儿等13人,间接描写被赠与比甲的有李桂姐、申二姐、章四儿,总共不同身份、不同阶层16人;出现比甲描写的回目有16回,20余处;涉及比甲的各种社会生活场景,如,西门庆初见潘金莲“雲鬟疊翠,粉面生春。上穿白夏布衫兒,桃紅裙子藍比甲,正在房裡做衣服。”古代妇女日常劳作之时身着比甲;如,元宵节妇女走百病风俗,“月色之下,(孟玉樓、潘金蓮、李瓶兒、宋蕙蓮)恍若仙蛾,都是白綾祆兒,遍地金比甲。頭上珠翠堆滿,粉面朱唇。”;如,古人以馈赠表情谊或礼数“(月娘)只留申二姐住了一夜,與了他五錢銀子,一件雲絹比甲兒”。而在张光宇绘制的51幅金瓶梅人物插图中,身着比甲的人物有10幅,恰与原小说中的文字描写比例相近。张光宇的设计一向从古而不泥古,虽然“比甲”在《金瓶梅》中是最重要的服饰,但张光宇非常了解这种广泛渗透在各阶层的明代衣服形制,其渊源恰恰是来自元明之前,封建礼教视服饰为统治秩序最重要标志的朝代的底层劳作人民。《晋书》中记载魏明帝“披缥纨半袖”见臣子,竟被史书称为“自作孽不可禳…后嗣不终,遂亡天下。”所以,张光宇的金瓶梅人物设计中,并未独崇比甲,而是将西门庆、潘金莲等主要人物,以明代披风衬托,除了10幅身着比甲者, 身着披风的人物插图有5幅。如此处理,一来丰富了51幅各色人物间的层次,一来深入刻画人物身份,烘托孟超的批判。身着比甲的有丫鬟春梅、迎春,妓女李娇儿,吴六儿这些下层人物,更精妙之处在于,作为主子的孙雪娥两幅插图之一却是穿比甲的。这其中的奥妙或许只有观者了解了孙雪娥在小说中身份的来龙去脉,才能恍然大悟吧。相信读懂了这段文字的人,一定会不由自主的为张光宇的深意而鼓掌。若无对这些小说人物的深切之爱,如何下得了毫无怜悯的刀笔之手。另有吴六儿为何会身着披风,同理,不再多言。比甲,亦如中国文化在历史中融汇了不同朝代的不同文化,得以萌生、发展、成型、成熟,再进行变异,或与其他服饰进行融合为新的服饰。最早出现“比甲”的见《元史》:“世祖昭睿顺圣皇后,名察必,弘吉剌氏……制一衣,前有裳无衽,后长倍于前,亦无领袖,缀以两襻,名曰比甲(更早游牧文明辽代契丹亦有同类服饰,见附录),以便弓马,时皆仿之。”此时比甲,与明代比甲尚有不同,明代比甲有衽无裳有领,此时比甲有裳无衽无领,且后长倍于前。尽管如此,明代比甲仍继承了元代比甲的大部分特点,比较特殊的就是明代比甲的方领是从元代宫廷之中风行的高丽方领延续而来。元代,自至元十一年(1274年)忽必烈之女忽都鲁揭里米失起,先后有七位公主下嫁高丽大王,同时高丽女子也纷纷嫁入大都。权衡的《庚申外史》中记载:“京师达官贵人必得高丽女,然后为名家。高丽婉媚,善事人,至则多夺宠。自至正以来,宫中给事使令,大半为高丽女。以故,四方衣服鞋帽器物,皆依高丽样子。”另,元代《宫中词》写到:“宫衣新尚高丽样,方领过腰半臂载,连夜内家争借看,为曾着过御前来。”如此,明代比甲应为吸收了辽、元、高丽、宋的服饰特征,综合了游牧、农耕、渔猎各文明各种文化的历史产物,非一时一地促然而就,但其产生及成熟,皆在元代已经完成。清代,何垠为《聊斋志异》作注说:“比甲,半臂也,俗呼背心。”清初,王士正《居易录》:“今谓皮衣之长者曰褡护…半臂衫也。”明代,王圻、王思懿《三才图会》:“半臂…俗名搭护,文名背心。”明清两代,关于比甲的资料中涉及到的服饰名称有:比甲、半臂、搭护、背心。从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到,明代的文名“背心”,到了清代就被人们呼成了俗名。而明代的俗名“搭护”,却本为蒙语,这个词来自元朝的皇家服饰,在《元史·舆服志》中写作“答忽”,那么,自然它在元代是个实实在在的文名了。名字尚且如此,衣服的形制演变也许更复杂。如果允许假设,那么也许真实的历史中,比甲、半臂、搭护、背心很可能是各自不同的服饰,它们互为渊源,彼此影响又呼应,血脉相连又各有不同;当然,若不那么固执的话,也可以认为它们都是一种服饰——半臂。只不过这里的半臂就不是明代《三才图会》里特指的样式,而是所有源于东方的人类社会生活中,为了渔猎、游牧、耕作方便的短袖衣服,底层劳动人民的服饰。那么,这四个概念也的确就是同一类型的衣服。它们在不同的时代,被赋予了不同的功能和寓意,于是也根据不同的时代需求,地域的、物候的分别,有了不同的演变,但是它们的互为印证的名字只有变化、不同,却没有分离过。同样,也没有改变其最初的源流——为劳动而生。张光宇抓住了明代小说《金瓶梅》中的比甲这个服饰要素进行人物设计,不但从其作为一种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场景的特性中,找到了表现不同人物丰富性的根基,而且由于比甲广泛的使用于明代的各个社会阶层,也使得张光宇的51幅插图设计的整体性有了一个完整概念的表达。这不仅仅表现在对小说人物的烘托上,还有明代服饰的现代主义表现探索,这是张光宇这位中国现代主义巨匠的妙手得来的无数天成文章之中值得不断深入的一页。当孟超提笔写下《金瓶梅人物论》的时候,他也许不曾知道,当张光宇画下明代小说中的人物服饰的时候,他也许不曾想到,作为中国封建王朝政教合一的统治基础的儒教理学到了明代达到极盛之时,作为封建礼教根基的服饰的划分阶级的作用却在不知不觉中瓦解了。半臂(比甲、半袖、背子、绰子、搭护、背心)由历史上无数朝代中底层劳动者的服饰,在元代由于区别于农耕文明体系的游牧文明自身的文化需求,使其渗透进皇权服饰,进而带动世俗审美,流布民间,上至达官贵人, 下到贫民百姓,甚至为后世农耕王朝明代皇家服饰所继承,并于世上人人可用、可赏、可藏。如同魏明帝虽为一代帝王,但是仅仅是因为“披缥纨半袖”,就被古代知识分子们以文字记录并称之为“自作孽不可禳”的历史根基再也不复存在了。服饰不再是政治的工具,而仅仅是服饰它自己,这样巨大的进步,虽然并不能说完全是元代皇权政治的作用(明代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达才是服饰必将瓦解封建礼教的真正动因),但是只有文化的交融才能打破一切旧有势力的桎梏,任何固步自封的高喊祖宗伟大的意淫都将落下历史的笑料。艺术可以受制于政治,被政治利用,被政治作用,但是艺术的价值永远在于与光同往,与尘同驻,而不失永不停止的能动。真相永远掩埋于假象之中,狭隘的民族主义和血统论的爱好者们也自然会继续复制他们的私欲于历史,篡改历史。但文化永远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吸收不同文明的养分,甚至不同意识形态的对手的优点,才能真正获得前进的历史动力,抖落与已无关的尘土。顺之者,逆之者,历史的选择往往一念,却也不过唯“真”唯“拙”而已。贪图祖先已经创造的所谓伟大为自己铺就通往名利的道路,你确定这是万世通途?写到这里,不如就用孟超在《金瓶梅人物论》的结尾处的预言,送那些杜撰历史,编造历史,为了个人的现实精神利益和某些为了商业利益的资本势力们一句:血统论“万岁”!                       草稿,初次,2013.07.11~12                       于京,夏雨两日后,夜以继日注:有图原帖地址——http://www.douban.com/note/274498314/能力不够是一定的,初试阅读历史,有错误和不对的地方,欢迎各种批评、意见,及指导。资料来源:《三才图会》、《金瓶梅》、《大明衣冠图志》等;部分图片来自:撷芳殿洒扫、扬眉剑舞的相册过眼杂录;其他见附录。附录:《金瓶梅》中关于比甲的文字:第03回:(潘金蓮)雲鬟疊翠,粉面生春。上穿白夏布衫兒,桃紅裙子藍比甲,正在房裡做衣服。第11回:(潘金蓮與孟玉樓)耳邊青寶石墜子,白紗衫兒,銀紅比甲,挑線裙子,雙彎尖趫紅鴛瘦小鞋,一個個粉粧玉琢。第12回:月娘與他(李桂姐)一件雲絹比甲兒、汗巾花翠之類,同李嬌兒送出到門首。第15回:李嬌兒、孟玉樓、潘金蓮都是白綾襖兒、藍段裙;李嬌兒是沉香色遍地金比甲;孟玉樓是綠遍地金比甲,潘金蓮是大紅遍地金比甲,頭上珠翠堆盈,鳳釵半卸。第24回:月色之下,(孟玉樓、潘金蓮、李瓶兒、宋蕙蓮)恍若仙蛾,都是白綾祆兒,遍地金比甲。頭上珠翠堆滿,粉面朱唇。玉樓等剛走過門首來,只見賁四娘子,穿着紅祆,玄色段比甲,玉色裙,勒着銷金汗巾。第27回:李瓶兒是大紅蕉布比甲,金蓮是銀紅比甲,都用羊皮金滾邊,粧花楣子。第29回:神仙睜眼兒,目了春梅,年約不上二九,頭戴銀絲雲髻兒,白線挑衫兒,桃紅裙子,藍紗比甲兒,纏手縛腳出來,道了萬福。第37回:(王六儿)穿着紫綾襖兒,玄色段紅比甲,玉色裙子,下邊顯着趫趫的兩隻腳兒,穿着老鴉段子羊皮金雲頭鞋兒。第41回:西門慶笑道:「……連大姐帶你四個,每人都替你裁三件。一套段子衣裳,一件遍地錦比甲。」春梅道:「我不比與他。我還問你要件白綾裙兒,搭襯著大紅遍地錦比甲兒穿。」西門慶……揀了五套段子衣服,兩套遍地金比甲兒,一疋白綾,裁了兩件白綾對衿襖兒。惟大姐和春梅是大紅遍地錦比甲兒,迎春、玉簫、蘭香都是藍綠顏色衣服,都是大紅段子織金對衿襖,翠藍邊拖裙。第43回:春梅、迎春、玉簫、蘭香,一般兒四箇丫頭,都打扮起來,身上一色都大紅粧花段襖兒,藍織金裙,綠遍地金比甲兒,在根前遞茶。第45回:吳銀兒道:「娘,我要素的罷,圖襯着比甲兒好穿。」第46回:春梅穿著新白綾襖子,大紅遍地金比甲,正坐在一張椅兒上。第56回:潘金蓮上穿著銀紅縐紗白絹裏對衿衫子,荳綠沿邊金紅心比甲兒,白杭絹畫拖裙子,粉紅花羅高底鞋兒。第61回:王六兒打扮出來,頭上銀絲鬏髻,翠藍縐紗羊皮金滾邊的箍兒。週圍插碎金草蟲啄針兒,白杭娟對衿兒,玉色水緯羅比甲兒,鵝黃挑線裙子。月娘……只留申二姐住了一夜,與了他五錢銀子,一件雲絹比甲兒并花翠裝了個盒子,打發他坐轎子去了。第77回:愛月兒纔出來。頭挽一窩絲,杭州儹,翠梅花鈕兒,金鈒釵梳海獺臥兔兒。打扮的霧靄雲鬟,粉粧粉,香花琢。上穿白綾襖兒,綠遍地錦比甲,下著大幅湘紋裙子。第78回:月娘出來與他哥磕頭。頭戴翡白縐紗金梁冠兒,海獺臥兔,白綾對衿襖兒,沉香色遍地金比甲,玉色綾寬襴裙。(孟玉樓與潘金蓮)都是海獺臥兔兒,白綾襖兒,玉色挑線裙子;一個是綠遍地金比甲兒;一個是紫遍地金比甲兒。西門慶……道:「章四兒,我……尋出件好粧花段子比甲兒來,你正月十二日穿。」……當日西門慶……開門尋了一件玄色段子粧花比甲兒與他。史料部分:汉代,刘熙《释名·释衣服》:半袖,其袂半襦而施袖也。《晋书》卷二十七 志第十七:魏明帝著绣帽,披缥纨半袖,常以见直臣杨阜,谏曰:"此礼何法服邪!"帝默然。近服妖也。夫缥,非礼之色。亵服尚不以红紫,况接臣下乎?人主亲御非法之章,所谓自作孽不可禳也。帝既不享永年,身没而禄去王室,后嗣不终,遂亡天下。《新唐书》:半袖裙襦者,东宫女史当供奉之服也。《中华古今注》:尚书上溥,射马周上书云,士庶服章有所未通者,臣请中单上加半臂以为得礼。宋代,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卷三十五:背子,本半臂,武士服。古礼士人只系勒帛,盖有垂绅之意,后有勒帛不便于摺笏,故稍易背子。然须用上襟掖下与背皆垂带大观间未之有改,近背子又引为长袖,与半臂制已不同,士人而衣武士服, 恬不为异流,俗使然乎,妇人背子本婢妾之服,以其行直主母之背故名焉,今亦习俗相承, 为男女辨贵贱之服,服制之变,一至于此。《夷俗考》:别有一制,同于肩背,名日‘贾哈’,锐其两隅,其式样像箕,左右垂于两肩,必以锦貂为之,此式辽时已有。《元史·后妃传》载:前有裳无衽,后长倍于前,亦无领袖,缀以两襻,名日‘比甲’,以便弓马,时皆仿之。郑思肖:骠笠毡靴搭护衣,金牌骏马走如飞。搭护,元衣名。《元史·舆服志》:质孙,汉言一色服也,内庭大宴则服之。冬夏之服不同,然无定制。凡勋戚大臣近侍,赐则服之。下至于乐工卫士,皆有其服。精粗之制,上下之别,虽不同,总谓之质孙云。罗马教皇使臣加宾尼:(贵由汗帐幕中选汗宴会期间)第一天他们都穿白天鹅绒的衣服,第二天穿红天鹅绒衣服,那一天贵由来到帐幕,第三天他们都穿蓝天鹅绒的衣服,第四天,穿最好的织锦衣服。元初(1275)马可波罗:大汗于其庆寿之日,衣其最美之金锦衣。同日至少有男爵骑尉一万二千人,衣同色之衣,与大汗同。所同者盖为颜色,非言其所衣之金锦与大汗衣价相等也。各人并系一金带,此种衣服皆出汗赐,上缀珍珠宝石甚多,价值金别桑(罗马币名)确有万数。《元史·舆服志》:服银鼠,则冠银鼠暖帽,其上并加银鼠比肩,俗称日襻子答忽。《元史》卷139《乃蛮台传》:元至顺元年“继又以安边睦邻之功,赐珠络半臂,并海东名鹰,西域文豹,国制以此为极恩。郑所南《心史·大义略叙》:(海青)衣以出袖海青衣为至礼。其衣于前臂肩间开缝,却于缝间出内两手衣裳袖,然后虚出海青两袖,反支悬纽背缝间,俨如四臂。谀虏者妄谓郎主为‘天蓬后身’。衣日‘海青’者,海东青,本鸟名,取其鸟飞迅速之义;日‘海青使臣’之义亦然。虏主、虏吏、虏民、僧道男女,上下尊卑,礼节服色一体无别。《元史·舆服志》质孙服“凡勋戚大臣近侍,赐则服之。”《庚申外史》:祁后(元顺帝皇后完者忽都,高丽人)亦多蓄高丽美人,大臣有权者辄以此女送之。京师达官贵人,必得高丽女然后为名家。高丽婉媚,善事人,至则多夺宠。自至正以来,宫中给事使令,大半为高丽女。以故四方衣服鞋帽器物,皆依高丽样子。此关系一时风气,岂偶然哉!权衡《庚申外史》:(元)京师达官贵人必得高丽女,然后为名家。高丽婉媚,善事人,至则多夺宠。自至正以来,宫中给事使令,大半为高丽女。以故,四方衣服鞋帽器物,皆依高丽样子。《元史》卷一百一十四 列传第一 后妃一:世祖昭睿顺圣皇后,名察必,弘吉剌氏,济宁忠武王按陈之女也。……胡帽旧无前檐,帝因射日色炫目,以语后,后即益前檐。帝大喜,遂命为式。又制一衣,前有裳无衽,后长倍于前,亦无领袖,缀以两襻,名曰比甲,以便弓马,时皆仿之。后性明敏,达于事机,国家初政,左右匡正,当时与有力焉。元代至元十一年(1274年)忽必烈之女忽都鲁揭里米失下嫁高丽世子王。元朝七位公主下嫁高丽。张昱《张光弼诗集》卷三《宫中词》: 宫衣新尚高丽样,方领过腰半臂载,连夜内家争借看,为曾着过御前来。明代,王三聘《古今事物考》卷6引《实录》:“隋大业中,内官多服半臂,除去长袖也,唐高祖减其袖,谓之半臂,今背子也。江淮之间,或日绰子。士人竞服,隋始制之。今俗名搭护。”萬曆野獲編卷十四【比甲只孫】元世祖后察必宏吉剌氏。創製一衣。前有裳無衽。後長倍于前。亦無領袖。綴以兩襻。名曰比甲。蓋以便弓馬也。流傳至今。而北方婦女尤尚之。以為日用常服。至織金組繡。加于衫襖之外。其名亦循舊稱。而不知所起。又有所謂只孫者。軍士所用。今聖旨中。時有製造只孫件數。亦起于元。時貴臣。凡奉內召宴飲。必服此入禁中。以表隆重。今但充卫士常服。亦不知其沿勝于胡俗也。只孫、元史又作質遜。華言一色服也。天子亦時服之。故云。清初王士正《居易录》:“今谓皮衣之长者日褡护。”又云:“半臂衫也。”

精彩短评 (总计24条)

  •     书做得不好看。再一个,我真是腻味从人情世故角度解读金瓶梅,那点社会学谁不懂啊。
  •     不好看
  •     没读过《金瓶梅》,不知这本对其中的人物分析如何,无聊时看看的。
  •     感觉没有多少深刻的见解 剖析的也很浅白 还是有点自己独到观点的 及格
  •     地铁上一路读完,很喜欢这套小书。
  •     太过简单了吧,大家小书这一套的质量实在参差
  •     写得还不错,不过如果金不是禁书,这本书就生生的失色好多。
  •     西门大官人万岁
  •     20160821凌晨读毕。深刻结露书中人物暗黑本质。我找不到合适的词形容作者批判、点评书中人物用词了。
  •     孟超的文和张光宇的图,都很赞。
  •     因为张光宇的插画,读了他与孟超的水浒人物,又继而读此书。孟超与张光宇的才情都被低估了。孟超更因为一部李慧娘而死,可惜。
  •     孟超的杂文,张光宇的插画。
  •     就马马虎虎,没有秋水堂论金瓶梅好看,但大家小书系列装帧真心合我口味.....
  •     冲着插画看的,挺后悔在木有看过金瓶梅的情况下读了这些文字╮(╯▽╰)╭
  •     肤浅,不配列在这套书中。
  •     与水浒英雄谱一样,都是孟超文,张光宇图。水浒是孟超文一般,光宇图很精彩,而这本却是文比图好。大约是水浒人物都比较鲜明,图一看便知道是谁。而金瓶梅人物本身就复杂多面,远不是一个脸谱。
  •     王敏捐赠,更多精彩书籍请至朋歌书房:http://site.douban.com/pongo/room/529268/
  •     七块钱收于野草。前言什么的都是渣渣,作者的某些观点很前卫,不知道这是不是他六十年代被整的原因。和现代人写的书评相比更倾向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社会。
  •     42/100有点浅 不过提到了一些之前没有注意过的人物
  •     图好,文不入流
  •     这书就是一本吐槽合集啊,吐槽吐得很好玩,学金瓶梅原有语气学得很像。读起来很轻松,但是不推荐买,找电子版看看就行了。
  •     对未看过金瓶梅的人来说算是个引导读物。
  •     实在浮浅得很,叙述情节加几句散漫议论,又时不时要做些“翻案文章”来,依据和逻辑都不足。忝列“大家小书”系列。
  •     大家小书系列,卖得好的又再版了,开本装帧都比初版舒服多了,没有收集一版一印的瘾,表示对第二版很满意。这是市场大浪淘沙留下来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