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潮流之后》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外国随笔 > 在潮流之后章节试读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0
ISBN:9787515505114
作者:[德]叔本华
页数:161页

《在潮流之后》的笔记-第1页

正在读

《在潮流之后》的笔记-(⊙v⊙) - (⊙v⊙)

《论阅读和书籍》
……但我希望将来有朝一日有人会编写出一本文学的悲惨史——这将记录下那些傲慢炫耀本民族伟大作家和艺术家的各个国家,在这些任务仍在生之时,究竟是如何对待他们的。这样一部悲惨历史必须让人们注意到:所有真正的、优秀的作品无论在哪个时候、哪个地方,都要与总是占据上风的荒唐、拙劣的东西进行没完没了的恶斗;几乎所有真正的人类启蒙者,几乎所有在各个学问和艺术上的大师都是殉道者;除了极少数的例外,这些非凡的人物都在贫困苦难中度过自己的一生,既得不到人们的承认和同情,也没有学生和弟子,而名声、荣誉和财富则归于在这一学科中不配拥有这些东西的人,情形就跟以扫的遭遇一样:长子以扫为父亲捕猎野兽,他的孪生弟弟雅各却在家里穿上以扫的衣服骗取了父亲的祝福。但是,尽管如此,那些伟大人物对其事业的挚爱支撑着他们,直至这些人类教育家的苦斗终于落幕——长生不朽的月桂花环此时向他们招手了,这样的时分也终于敲响了:

沉重的铠甲化为翅膀的羽毛,
短暂的是苦痛,恒久的是欢乐。
——席勒:《奥尔良的年轻太太》

《论文学》
……古希腊的悲剧人物显示出勇敢接受不可避免的命运的打击,而基督教时期的悲剧则表现了放弃整个生存意欲,在清楚认识到这一虚无的世界毫无价值的同时,愉快地摒弃这一世界。
……几乎所有古老的剧作都表现了人类处于偶然和错误的掌控之中,但我却看不到经由这些不幸产生出要获取解脱的死心断念和无欲无求的境界。凡此种种都是因为古希腊人还没能达到悲剧的顶点和目标,并且的确是还没达到最高一级的人生观。
……恐惧和怜悯——亚里士多德把刺激起这两者视为悲剧的最终目的——就其本身而言确实并不属于让人愉快的情感,因此,恐惧和怜悯不会是目的,而只能是手段而已。那就是说,促使我们的意欲背弃生存永远是悲剧的真正方向,是有计划表现人类苦难的最终目的。就算在悲剧人物身上并没有表现出这种无欲无求的超越精神,而只是通过让观众看到巨大的苦难、那飞来的横祸或者甚至属于咎由自取的打击,从而在观众的心中刺激起这种心态,那上述的悲剧目的仍然就是存在的。

《论写作和文体》
……新的甚少是好的,因为好的只是很短时间内是新的。
……作者思考的方式,他的思维的基本特性和大致素质,会精确反映在这位作者的文体之中。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文体会显示出这个人所有思想的形式特性,而这一形式特性是始终如一的,不管这个人思考的素材是如何各自不一,也不管他得出了些什么思想。这就好比是一块面团:虽然可以捏出各种不一的形状,但这些形状始终是由那同一块面团捏成。
《论判断、批评和名声》
……人们缺乏的就是辨别力,因此也就是判断力(Urteilskraft)。大多数人不懂得分辨真与假、精华与糟粕、黄金与黄铜,也看不出常人的头脑与稀有天才的思想之间的云泥之别。人们不会得到恰如其分的真实评价,而只是被认定为第三者所认为的样子。
……这是因为大众对于优秀的东西从根本上是没有感觉的,这种情形无论在哪里都概莫能外。所以,他们根本没想到过:真正能够在诗歌、艺术或者哲学上有所成就的人其实是少之又少,也唯独这些人所写出的作品才值得我们关注。所以,应该把贺拉斯的句子:
神、人,甚至供贴宣传广告的柱子都不允许
文学家变得平庸、没趣。
在那些染指文学以及其他高级学问的敷衍者的眼前,每天毫不留情地晃动几回。这些人搞出来的东西的确就是野草——这些野草不会允许玉米苗子长出来,因为这些野草是要覆盖一切。这样就出现了费希特莱本所描述的情形:
根本就没有好的作品问世,
他们狂妄地叫喊。
伟大的作品却一直
悄无声息地成熟。
伟大的作品终于露面,
但人们却视而不见,
它们的声音淹没在喧哗和呐喊,
怀着腼腆的悲凉,
好的作品就是这样悄无声息地过场。
……同声同气是感受快乐的源头。对于我们的美感来说,自己的同类,以及同类之中与己同一种族的毫无疑问是最美丽的。同样,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每个人都明显喜爱与己相仿的人。所以,一个蠢人肯定更愿意与其他蠢人交往,而不是哪怕所有具有伟大思想的人加在一起。
…… 许多人也好,一个人也罢,
能够给予别人承认,
也不过是要显示一下,
承认者的本事和所能。
——歌德:《郁闷集》
也就是说,人们如果让与己相同或者相关学问领域的人得到了名声,那说到底就等于剥夺了自己在这方面的名声;赞扬别人只能以自己的名声为代价。所以,人本身的确就不会是愿意称颂别人的,而是感兴趣和喜欢责备、诽议别人,因为这样做就是间接赞扬了自己。而如果人们发出了颂扬声,那就肯定是处于别的其他动机和考虑。既然在这里我指的不是同伙之间的无耻吹吹拍拍,那么,在此起作用的个人考虑就是:除了自己做出成就以外,仅次一级的能力就是正确评估和承认别人所做出的成就——根据赫西奥德和马基雅弗利所列出的三级头脑能力(参阅我的《论充足根据律的四重根》2)。谁要是放弃了幻想,不再声称自己拥有第一级的能力,就会很乐意抓住机会,展示第二级的。人们所做出的重大成就之所以有确切把握能够最终获得别人的承认,其理由几乎全在这里。同样是因为这一缘故,一旦某一作品的巨大价值得到了承认,一旦这一作品从此不再是寂寂无名和遭到否定,人们就会争先恐后地表示赞叹和尊敬,因为人们对色诺芬所说的这一道理是有所意识的:“要认出智者,自己首先就必须是智者。”他们在承认别人的同时,就可以为自己沾上荣耀。
……迅速冒起的名声是一个值得怀疑的信号:也就是说,这一名声就是大众所给予的直接赞许。这一大众的赞许意味着什么,是福康最清楚知道的,因为在他演讲的时候,他听到了热烈、响亮的喝彩声,他问站在他旁边的朋友,自己是否无意中讲错什么话了(普鲁塔克《箴言录》)。
……伟大的思想者在其所在的短暂时代,就犹如一座大厦坐落在一狭窄的广场。也就是说,人们无法看到这座大厦的整体,因为人们距离这大厦太近了。
《论学者和博学》
……图书馆是人类唯一可靠、长久的记忆,人类单个成员的记忆都只是相当有限和欠缺完美的。
……总的来说,这样一个专科学者就类似于这样一个工厂工人:这个工人一辈子就是制造一些特定的螺钉、钩子、把手——这些是制造机器或者设备所需的——除此之外,再没有做过别样的工作。
……第一流的思想者从来就不会成为一科的专家。对于这样的思想者来说,整个的存在就是一道难题,而对于这一难题,每一个思想者都以某一方式方法为人类提供新的解答。

《在潮流之后》的笔记-一、论思考 - 一、论思考

不想与潮流俱进可以有两种方式,要么在潮流之先,要么在潮流之后。

哪怕是藏书最丰富的图书馆,如果书籍放置杂乱,其实际用处也不及一个收藏不多,却整理得有条理的小图书室。同样,大量的只是如果未经过自己思想的细心加工和处理,其价值也远远逊色于数量更少,但却是经过了头脑多方反复斟酌的知识。这是因为只有通过每一真是的知识相互比较,把我们的所知从各个方面和角度融会贯通以后,我们才算是完全掌握了这些知识,他们才真正的为我们所用。只有经过深思的东西才能成为我们的真知。

独立,自为的思考与阅读书籍,对我们的精神思想产生出不同的效果。太多的阅读会使我们的精神失去弹性,就像把一重物持续压在一条弹簧上面,就会使弹簧失去弹性一样,而让自己没有思想最稳妥的办法,就是在空闲的每一分钟马上随手拿起书本,这种习惯解释了为何死记硬本的书呆子变得比原来更加头脑简单和愚蠢,他们的文字写作业失去了更进一个台阶的机会。正如蒲栢*(英国诗人)所说,这些人始终是——
不停的阅读别人,却不会被别人所阅读。
书呆子学究就是阅读书本的人,但是思想家,天才,照亮这一世界和推动人类进步的人,却是直接阅读世事人生这一部大书。

归根到底,只有自己的根本思想才会有真理和生命力,因为只有自己的思想才是我们真正、完全了解的。我们所读过的别人的思想,只是别人留下的残羹剩饭,是陌生人穿用过的衣服。
通过阅读获得的,属于别人的思想,与自身生发的思想相比,就像是史前时代的植物化石痕迹,与在春天怒放的植物想比较一样。

阅读只是我们自己思考的替代品。在阅读的时候,我们是被别人牵引着自己的思想。除此之外,许多书本的唯一用处,只在于向我们表明错误的道路竟有如此之多,而我们一旦让自己听从其引导,就会拐入实在是不堪设想的迷途。但听从自己守护神的指引,亦即自发、独立、正确思考的人,确是掌握了能够找到正确方向的罗盘。
尽管有时候我们可以在一本书里轻而易举的现成找到自己几经艰辛、缓慢的思考和组合才得以发现的某一简介或某一真理,但是,经过自己的思维所获得的见解或真理确是具有百倍的价值。这是因为,每一见解或真理,只有经过自己的思维,才会真正融入我们的思想系统,才会成为这整体的一部分或某一活的枝节,才可以与我们总体的思想完美、牢固的联系起来,其根据和结果才可以为我们所了解,在我们需要时,这一认识才可以呼之即来,为我们所用。歌德的这两行诗句在这里完全适用:
我们必须流下热汗,
才能重新拥有父亲留下的遗产。

独立思考的人只是在随后才了解到权威的说法与自己的看法一致,而那些权威说法也只是确认了他的这些见解和增强他的信心。

那些热切和匆忙搬出权威说法以定夺有争议问题的人,在请来别人思想、见解作救兵时,的确洋洋得意,因为他们无法求助自己的理解和观察。"每个人宁愿相信更甚于判断。一旦出现有争议的问题,权威的说话就成了他们共同用以击溃对方的武器。
十五
有些人关注其他的一切更甚于存在的问题,他们过一天算一天,不曾稍微长远一点点考虑自己的将来。动物由于对将来、过去都没有意识,其整个生存就好比唯独只是现时。

《在潮流之后》的笔记-论文学 - 论文学

文艺所享有的一大优势就是详尽的描写和微妙、细腻的笔触,可以根据读者参差不一的个性、情绪和知识范围而发挥灵活作用,并造成生动的结果。但造型艺术却无法灵活适应多种读者,而只是以某一既定的画面、某一既定的形状满足所有人。但这样的一副既定画面或者形状,却始终在某些方面带有艺术家本人或者他的模特儿的个性烙印,而这一烙印却是一种主体、偶然的附加物,并不能发挥艺术的效果——虽然艺术家眼光越客观,亦即艺术家的天分越高,这种情形就越少出现。
优点、功绩(merits)和谦虚(modesty)除了两词开首的字母以外就没有任何其他的相同之处了。
那些热切、坚决要求别人表现出谦虚的人的确就是草包无赖,亦即自身没有价值、不曾做出任何贡献但又眼红别人成就的人;是大自然的批发产品,也是芸芸众生中的平凡一员。
文学寄托的更多是青年的特质,而哲学寄托的更多是老年的特质。
韵律和韵脚既是镣铐,又是面纱。
诗人对说出的句子只负有一半的责任,韵律和韵脚则必须负上另一半责任。
节奏作为表现手段比韵脚更加高贵和更有价值。
韵脚是在语言遭到腐蚀、变得有欠完美以后的产物,它诞生于荒野的年代。
如果我们可以一窥诗人的秘密作坊,就可以发现为求押韵而寻找思想的做法是为思想寻找合适韵脚的十倍。
韵脚所特有的魅力实在无法阻挡。我想原因就在于一首韵脚巧妙的诗歌,由于其大为加强了的效果,能刺激读者的感觉和情绪,让读者觉得这里面所表达的思想就好像注定非这样表达不可。
甚至肤浅和虚假的思想也可借诗体化而获得真理的外表。
如果真实的才是美的,而真理最喜爱的装饰就是不着装饰,那么散文里就已是最伟大和最美的思想,其真正价值就更甚于在诗体里显得同样伟大和优美的思想了。
中国的戏剧部分是由唱词组成的。戴维斯还补充说:“这些唱词部分经常意义模糊,而根据中国人自己的说法,这些唱词的目的主要是让耳朵听了舒服;唱词的含意人们则不大计较,字词甚至完全是为了声音的和谐服务。”在此,又有谁不曾回忆起许多希腊悲剧中经常让人难明其义的合唱部分?
诗人的思想降临的时候就已是配好了韵脚。
根据我的感觉,句子押韵两行就可以了,这是韵律的本质所决定的。押韵的效果局限于再次重复同一样的声音,比这更多的重复却不会加强已有的效果。
伟大的诗才有时连困难重重的诗格条框都可以克服,诗句仍然是那样优、自如,但这并不等于这些格式就值得推荐。
在抒情诗里是主观的成分占据着上风,在这两者之间的是叙事史诗。
伟大的文学家让自己化身于所表现的人物里面,然后一一从这些不同的人物嘴里发话,就像不动嘴唇的腹语者一样。这方面的例子就是莎士比亚和歌德。次一级的文学家则把要表现的主人公化身为自己,例子就是拜伦。
悲剧给我们的快感有别于我们对优美的感受,而应该属于感受崇高、壮美时的愉悦。
面对悲剧中的苦难时,我们也会不再专注于生存意欲。也就是说,在悲剧里,生活的可怕的一面展现在我们面前····与我们意欲直接抵触的世事本质展现在我们面前。此情此景迫使我们的意欲不再依依不舍地渴望、眷恋着生存。
古希腊的悲剧人物显示出勇敢接受不可避免的命运的打击,而基督教时期的悲剧则表现了放弃整个生存意欲,在清楚意识到这一虚无的世界毫无价值的同时,愉快的摒弃这一世界。
促使我们的意欲背弃生存永远是悲剧的真正方向,是有计划表现人类苦难的最终目的。
虽然人物情节是首要的事情,但这还不至于使我们忘记:我们最终关注的,是剧中所表现的人的本质和人的存在。
悲剧到底发生在村野茅屋抑或深宫大院,其实没有太大区别。市民题材的悲剧并非理应无条件排拒。尽管如此,声威赫赫、重拳在握的大人物却是最适宜作悲剧之用,因为痛苦和不幸——这是人生的定数——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才可以让观众——不管这观众是谁——看出其狰狞、可怕的样子。
悲剧的倾向和最终目的就是走向死心断念、无欲无求,否定生存意欲,那在悲剧的对立面——喜剧——我们则可轻易认出:喜剧让我们继续肯定和接受生存意欲。
喜剧务必要在皆大欢喜的一刻匆匆落幕,这样,观众才不至于看到接下来要发生的事了。

《在潮流之后》的笔记-第71页

P71
据此,我们应该避免一起赘语以及那些并不值得让读者伤神、句子中间可有可无的插入语。我们必须照顾读者的时间、精力和耐性。这样,我们就可以让读者相信:我们写出来的东西值得他们认真关注,他们所花费的努力是会有回报的。删去了不错的东西也总比加进空洞的废话要好。赫西奥德的话适用这里:“一半比全部还要多。”总之,不要把一切话都说出来!“让自己变得讨厌的秘诀就是把话全都说完。”所以,除了要点和精华以外,如可能的话,读者自己也会想到的东西则一概不写。用词很多,但传达的意思却很少——这是表明作者思想平庸的确切标志,无一例外都是这样。相比之下,具出色头脑的作者却能言简意赅。
真理在赤裸的时候是最美的;表达真理的方式越简朴,所造成的印象就越深刻。原因之一就是读(听)者的精神不会受到其他直接思想的扰乱,原因之二就是读(听)者不会担心受到表达者巧妙、动听言辞的迷惑,对读(听)者产生的效果完全是出自真理本身。例如,《圣经》的《约伯记》中的这一段话:“人为妇人所生,日子短少,多有患难。出来如花,又被割下,飞去如影,不能存留。”——在哀叹人生的虚无方面,还有什么高谈阔论的文字能够造成比这更强烈的效果?为此理由,歌德单纯、简朴的诗歌远胜席勒修辞讲究和华丽的诗作。这也是为何许多通俗、流行歌谣能够产生如此强有力效果的原因。所以,正如在建筑艺术里必须避免过分装饰一样,在语言艺术里我们也要避免所有不必要的饰词和毫无用处的发挥。一句话,凡是重复、多余的言词一概杜绝。因此,我们必须尽力写出一种朴素的文体。凡是可有可无的词语都只会造成不良的效果。简单和朴实是所有优美艺术都要谨守的法则,因为简单和朴实,甚至和伟大、崇高也是协调、一致的。
空洞无物的内容就要借助各种形式以掩藏自己。缺乏思想的内容会藏身于装腔作势、自以为是和华而不实的词藻之中。其他的花样林林总总、不胜枚举,但偏偏朴实是不被采用的,因为一旦以朴实的形式出现,其内容的幼稚就尽现在读者的眼前,徒显愚蠢和可笑。甚至头脑不错的作者也不敢写出朴实的文字,因为这会让自己的思想显得干巴和乏味。所以,朴实的风格始终是为天才准备的礼服,正如赤裸是美丽身体的特权一样。
真正的简约(kurze)就是永远只说出值得说出的东西,读者自己能够想到的则不必无谓讨论和解释。这就涉及准确区分什么是必要的、什么是多余的。但我们却永远不可以为求简洁而牺牲清晰语法则更是不可以随便忽略的。为了节约个把字词而不惜削弱某一思想的表达,甚至模糊或妨碍了复合句的意思,那就是可怜的弱智行为。
P89
《诗学》同样,“甚至在哲学里,能够在相差甚远的事物当中找到相似、同类的东西,就是洞察力的标志。”
P151
艺术就在于以尽量少的外在事件,引起剧烈的内心活动,因为内在的东西才是我们真正的兴趣之所在。

《在潮流之后》的笔记-第130页 - 论判断、批评和名声

不想与潮流拘谨可以有两种方式:要么在潮流之先,要么在潮流之后。

《在潮流之后》的笔记-论文体和写作 - 论文体和写作

写出矫饰造作的文字就像精心穿戴一番以免被人看做是普通平民,但真正的绅士哪怕是穿着最不起眼的衣服,也很少有被人生误认的危险。正如人们从一个人艳丽,太挺括的衣着看出这是一俗人一样,从矫饰、虚浮的文体就可认出平庸的作者


 在潮流之后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