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十夜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外国随笔 > 梦十夜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12-01
ISBN:9787563343133
作者:夏目漱石
页数:332页

作者简介

永日小品
梦十夜
浮想录
伦敦留学日记
附录(代后记)
之一:《野草》与《梦十夜晚》
之二:《梦十夜》译跋

书籍目录

一 永日小品
二 梦十夜
三 浮想录
四 伦敦留学日记
附录(代后记)
之一:《野草》与《梦十夜》
之二:《梦十夜》译跋

内容概要

夏目漱石(なつめ そうせき,Natsume Souseki)
(1867~1916)
日本近代作家。
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他对东西方的文化均有很高造诣,既是英文学者,又精擅俳句、汉诗和书法。写作小说时他擅长运用对句、迭句、幽默的语言和新颖的形式。他对个人心理的精确细微的描写开了后世私小说的风气之先。他的门下出了不少文人,芥川龙之介也曾受他提携。
【生平】
本名夏目金之助,生于1867年(庆历三年)2月9日,东京人。夏目家在江户地方有庞大势力,金之助身为家中幺子(排行第八),由于在他出生前家境已逐渐没落,双亲并不希望这位幺儿的降生,所以出生后一度被寄养在别人家,两岁时便被过继为严原家的养子,此后因养父母情感不睦以及养父的工作影响而经常迁居。十岁时才总算回到亲生父母身边,然而这样的幸福日子极其短暂,父兄一向与他不睦,并对他浓厚的文学志向不以为然;其母在他十五岁时便因病去世,金之助十九岁时就已离家开始其外宿生涯。
这些遭遇相信对于金之助的心境及日后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从几部带着浓厚自传色彩的小说如《少爷》、《三四郎》、《之后》、《道草》等等都可见其端倪。故事里的主人翁多半有着良好的家世,却不受父兄所重视,也因此他们往往是孤独地,很早就意识到要自力更生,但内心里则无不渴求亲情的温暖。有人说文学是“苦闷的象征”。作家因自身的遭遇或基于悲天悯人的情怀而意识到真实世界的不完满,呕心沥血发而为文,才有感人的作品问世,但这份感动人心的力量往往来自于苦痛与不幸。重新回顾夏目漱石的生平,便知此言不虚。
1874年,七岁,入浅草寿町的户田学校。夏目自幼喜欢汉学,14岁开始学习中国古籍,少年时曾立志以汉文出世。1888年考入东京第一高等中学。与同学——后来的俳句运动倡导者正冈子规结为挚友,22岁那年,便以汉文来评论正冈子规的《七草集》诗文集,并以汉诗体作游记《木屑集》。
就在这年,首次使用“漱石”为笔名。这个颇具汉学意涵的名字据说其典故取自于中国的《晋书》孙楚传,相传孙楚年轻时想体验隐居生活,便对朋友王济说要去「漱石枕流」,王济对曰:“流不能枕,石不能漱。”孙楚于是辩称:“枕流是为了洗涤耳朵;漱石是为了砥砺齿牙。”这个故事显现了孙楚的不服输。金之助以「漱石」为笔名正符合他坚强的意志,但也有另一说法是金之助和孙楚均被视为怪人,故以“漱石”的典故以自喻。
从此明确了“以文立身”的人生宗旨。同时他察觉到学习英语成必然的趋势,唯有精通英语才得以跟上时代潮流、强化国家,跻身为社会菁英份子。
1890年,23岁夏目漱石的进入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大学英文科就读,成绩斐然,并不时发表学术论文,因此1893年大学一毕业,他就在校长的推荐下顺利进入东京高等师范任教,同时积极参与正冈子规的俳句革新运动。两年后他辞职到爱媛县松山中学任教,次年转入熊本第五高等学校。此后便一直担任教职到33岁(1900)
1900年,夏目漱石奉教育部之命前往英国留学两年。夏目漱石不以在英文的优异表现自满,相较于明治维新之后时人竞以西学为尚的举动,夏目漱石却以他原有的汉学及日文基础,积极创作,发表了不少诗歌、俳句。
苦读的生涯自然也影响身心健康。27岁罹患肺结核,为了养病,赴鎌仓圆觉寺参禅,参禅的生活丰富了日后创作的题材,但他的病情并未十分好转,再加上神经衰弱,厌世的心情由是萌发。回到东京后没多久与中根镜子结婚并于同年升任教授,但镜子后来因歇斯底里而企图自杀,平静的家庭生活也染上了阴影。留学时期,夏目漱石体认到所谓的英国文学和他以前所认识的英文有着极大差异,精通英文不足以增强国势,这使夏目漱石赖以生存的理想几乎幻灭,再加上留学经费不足,妻子又因怀孕而极少来信,他的神经衰弱因此更为加剧,一直到回国后他始终为神经衰弱所苦,但也刺激他更专注于写作。
1903年返回日本,任第一高等学校英语教授和东京大学英国文学讲师,并常给《杜鹃》杂志撰写俳句、杂文类稿子。
1905年,38岁时在(杜鹃)杂志发表短篇小说《我是猫》,备受好评,应读者要求而一再连载。深受鼓舞的夏目漱石因而有了创作的力量,此后十年是他创作的高峰期。接着中篇小说《哥儿》、《旅宿》和短篇小说集《漾虚集》等接踵而出,夏目漱石一跃而为日本文坛的知名作家。
1907年,他辞掉教职,从事专业创作,为《朝日新闻》写连载小说。探讨爱情与遗产问题的长篇小说《虞美人草》开始连载,接着又陆续发表了《三四郎》、《其后》、《门》三部曲。《门》付梓不久,赶上大逆事件冲击文化界,他的创作由批判客观现实转向披露主观世界。代表性作品有《过了春分时节》、《行人》、《心》三部曲。他一生中最后的作品是自传体小说《道草》和未完成的《明暗》。
1911年曾拒绝接受政府授予的博士称号。1916年因胃溃疡去世。
夏目漱石死后将他的脑和胃捐赠给东京帝大的医学部。他的脑至今仍保存在东京大学。
1984年,他的头像被印在日元1000元的纸币上。

图书封面


 梦十夜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3条)

  •     本是想在新年时读,因为觉得日式风情颇有新春的风致,而“永日小品”之名愈发让人神往。然而日本人过的是正月而非春节,《永日小品》也非我想的那般春花秋月。它只是不同角度的流水,偶有一两篇饶有兴味。一到《梦十夜》便展开了盛大清丽的想象。一梦之美,三梦之惊惧,四梦之无稽让我隐约回想起,在另一个维度,这的确是梦的气味。那我是否也可以写一部《梦百夜》?《浮想录》是病中随笔,大涉到生死玄虚,小留恋庭中的鲤鱼。《伦敦留学日记》则是名副其实的日记,其中充满牢骚,可见他当年的脾气。
  •     我最爱第七个。放在历史背景里就很好理解了。其实这十个故事都有相似的意思。主要思想表达的是日本那个时候开始对西方开放,西方文化科学等大量输入,日本人面对发展和现代化感到又激动又害怕。因为西方文化植入的同时,日本人担心自己在渐渐失去他们自己的identity。在第七夜这个梦里,船就是驶向西方的日本--船是向西航行的,但是却没有人知道具体会驶向哪里,代表了日本人的恐惧。“我”则代表了担心日本正在失去自己文化的那一群人,有些人拒绝接受新的输入。心中布满了挣扎却不知所措。跳船就是他们思想斗争的结论,更执著于过去的日本,更想留在过去的日本。但是跳船以后才发现后悔莫及。 其实“过去的日本”这个概念在整本书里都有很多体现,比如有一夜讲古代木匠的雕刻里有神,现代的则没有了,这么一段。表示的是类似的思想。 拙见(写于2010年。。。?)
  •     一时好玩,戏仿一篇,读第六夜的时候,想过另一个结局,自然没有原来的好,不过可能更是自己的梦。“刚刚那个年轻男子回我说:‘不难啊!那根本不是在凿眉毛或鼻子,而是眉毛和鼻子原本就埋藏在木头中,他只是用凿子和棒槌将之挖掘出而已。这跟在土中挖掘出石头一样,当然错不了。’”【第六夜】于是我想这也不难。想必木头里总会有个雕像的,又何须要别人来凿。前些时候,后院岂不也有橡树被吹倒。我挑了较大的一块,奋力凿着。扬起的木屑渐渐迷了我的眼,我却仍然够不到木头里应有的沟壑:我触不到石头,也可能石头在更深的地方。也不知道过去了多久,渐渐眼前不再有木的颜色,木屑也稀薄了。虽然是干涩到生疼,也终于勉强可以睁眼一看眼前的木头。木头上有一张我不认识的脸。这是一张我不认识的脸——在梦里,我不能记起他是谁。我找错了木头,木头里有一张我不想要的脸。我痴痴地想,觉得害怕、后悔,便一阵奋力,要挫去他:他被我挫去了嘴。木屑又扬了起来,我的眼睛干涩、生疼。却看见他说:先生,先生,你的脸呢?越来越密的木屑使我睁不开眼。

精彩短评 (总计53条)

  •     译文没读过、原著陪伴了我一礼拜、读夏目的梦、然后做自己的梦、特别美
  •     昨为了活动读的,第四夜、第八夜没有明白。一直在第三夜纠结,总感觉抓住了什么,但是依旧没有理清;似乎有点人的经验主义、本性、秉性的一种重复的感觉。下个阶段在读一遍,也许会想通。
  •     悲梦连连
  •     最喜欢《梦十夜》,值四星。
  •     看了许多篇,不是很懂T^T不过感觉文笔很美妙~_~意境不错。
  •     梦还是很好看的
  •     工笔细描的十幅梦境画,总是在最后断掉了,戛然而止。十分深奥的样子。
  •     从琐言碎语中看出点“横眉冷对”的影子,不得不说鲁迅先生受漱石的影响真的太深了。
  •     绮丽
  •     为什么译林译文不重出夏目的作品除了市面上的《我是猫》《心》等其他的都是八几年版的
  •     碎笔散文类的始终看多了就没多大感觉了,倒是里面的几篇小说让我印象深刻,虽然有点不明觉厉
  •     看赏析更有意思
  •     浮想录=杂忆录,暂弃,滚去还书了- -
  •     看了电影,也看了译本,印象深刻的是小孩子那一篇。 我猜大概每个写小说的人,都总是会做这样那样光怪陆离的梦,是自己内心的恐惧,是自己内心的不安,是自己和周遭世界的违和感,似懂非懂。
  •     打副本一边划水 一边读完了
  •     梦十夜好奇幻!小品蛮可爱,浮想录=病中记挺细腻w 留学日记…有些翻译有些不翻译看着真难过……
  •     可能我看的译本不对..
  •     十个晚上的梦
  •     第一次读完的日文原文,喜欢武士与盲童这两篇
  •     行文舒服,梦境吊诡。不过最喜欢的还是《浮想录》。
  •     读完这本小书,我截取了其中的一个片段,名为《百年》
  •     “此时,我才醒悟到,即使不知船只将驶往何方,我仍应该待在船上"
  •     没想到,日本人的汉学比我们还好,浮想录基本就是夏木在显摆他的文学功底,汉诗做得那么精致,作为一个中国人真的太惭愧了,没想到日本之前和中国一样被外国人鄙视,但是他们的强大民族自尊心促使他们崛起,而我们确是在一群键盘精英的抨击下连民族自尊心都快没有了...
  •     庄太郎喜欢看女人和水果,他有时也会称说这个橘子色泽好之类的话,但是从未花钱买过水果。要给他白吃,他绝对不吃。只是称赞色泽。
  •     最记得是瞎子那一个梦。梦如是。一直覺得,夏目漱石的文章很有电影感,异常生动,活灵活现的,爱读极了。
  •     文笔真好呀,感谢翻译!
  •     好喜欢 梦十夜
  •     等了那么久的缺货终于到手了
  •     最美的文字。
  •     每次看这本,都觉得自己又死了一次
  •     非常干净的笔触和瑰丽的想象。那些反反复复在梦里描摹的情景所生发的感想与情感,在读过夏目漱石的书之后瞬间从一团浆糊转变为了有所依托的繁星,闪烁在梦里。似乎是读懂了,又似乎是读懂差了一点距离,若即若离,在他笔触下不合逻辑的事物都有充满美和思想的光芒。
  •     真喜欢这种调调啊,似乎没头没脑,无所谓缘起和因果,却能够用短短千字勾勒出梦境最恰切的氛围。华美的,瑰丽的,禅意的,森冷的,阴郁的。虽然每个梦境都很短,却经得起细嚼,且越回想越觉细思恐极
  •     没看懂
  •     因为是用那什么券买的,下了订单,然后说是没货了,然后就没收到,不知道为什么还显示出来。。。
  •     1 只读了梦十夜,日日陷于各异梦境的我,真切明白这书中最为真实之处,恰是吊诡与不合逻辑,读进去,像是眼见梦的本体。2 夏目漱石的行文真是好看。
  •     曾经以此写过论文。只读一遍没什么特别,细细分析之后才更有味道。
  •     在日本近现代作家中我最喜欢夏目漱石。
  •     应该说不愧是十个导演还是说不愧是夏目漱石,这样十个梦也能拍出那么复杂奇诡的电影。。过来补小说的我看到居然那么简短震惊了
  •     无感呐。。难道是因为很困?
  •     断断续续看了两个月,恍惚。百合女 鬼之子 老人与蛇 武士开悟 野草?
  •     每一个百年每一个梦都有爱别离,怨憎恨,求不得。
  •     夏目的腦洞世界,這本書我服!同樣也被改編成電影了。
  •     每个梦都有很深的意蕴,值得反复揣摩。
  •     哈哈,当初读的时候这本书没有纸质版的,只好自己打印出来。反反复复咀嚼了很多遍,也查了很多大神的分析,但还是有很多梦不能理解。
  •     嗯,被逼着看这个写论文。所以有点儿反感。
  •     以为小说会比电影有趣,其实也没有。
  •     我倒觉得梦不需要逻辑串联,损伤想象力。
  •     是的,我没看懂。但是,真!的!太!喜!欢!了! 竟然是日本作家!
  •     单就梦境来说,应该也不能算是奇特。小时候曾经听一个同学讲述了一个礼拜的梦,夜夜情节贯穿,想象丰富,异常诡异。如果说是一个小学生编的,那就更令人惊叹了。自己也是很爱做梦的,常常午夜梦醒意犹未尽,接着就发白日梦努力让故事随心而变,却反而失了趣味。就如这本书其实要看原版,有时候翻译过来,失去了原本的意境,也就淡而无味了。
  •     个人认为最能代表漱石文学观念的小说作品
  •     心有余悸
  •     很短,所以读了两遍。到底是恶由心生还是梦里忏悔我也不知道。
  •     看的不是这个版本,也许是翻译的问题,不明所以……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