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春词典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纪实文学 > 新青春词典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6
ISBN:9787533875480
作者:江南杂志社
页数:223页

作者简介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个举国哀悼的日子,一个将成为民族记忆中一道深刻伤痕的日子。我们几百万同胞的家园成了废墟,近十万兄弟姐妹就那样被埋在了断梁瓦砾之下。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涌现出了那么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尤其是那些坚强、勇敢、无私的孩子和老师们,尤其让人动容。毕淑敏、杨红樱、麦加、韩寒等数十位深受少年儿童喜爱的作家亲历灾区,把这些少年的记忆梳理出来,把这些感人的事迹铭刻下来,把一份感动抒写出来,也都是温暖和大爱。 这是一本用大大的爱字抒写而就的书,弘扬的是灾区师生勇敢面对灾难的信念和精神,凝聚的是我们和所有作者对灾区孩子及灾后教育重建的一份关怀、感动和沉思。
遥向西川抬泪眼(代序) 高洪波
亲历灾区
触摸孩子们的天堂之门 余熙
地震三记 麦家
胡蓉老师,你在天堂还好吗 杨红樱
灾区使我们成为老兵 黄亚洲
遍地都是英雄 刘颋
总是真爱催泪飞 吴克敏
这里辉映秀美 咏慷
北川,有这样一个孩子 罗伟章
我在绵阳的组稿经历 穆涛
亲历北川记 李承鹏
为了孩子 柳建伟
5·12地震的幸存者 雨田
生命的另一种存在 朱晓军
孩子比天大 谢克强
生死绝唱 高建平
找爸爸 郭珂妤
两个娃娃 吴克敏
舒展紧缩的心灵 黄亚洲
携手托起明天的太阳 杨芳菲
挺起青川的山梁 杨芳菲
守望相助
有着责任活着 贾平凹
天堂的目光 曹文轩
九色花 叶文玲
哀悼日 潘军
川娃儿 高红十
翅膀上驮着天堂亲人的期望,我要高高飞翔 毕淑敏
在成都机场 黄健翔
我要用看得见摸得到的方式帮助灾区 黄健翔
刘汉希望小学的奇迹 李承鹏
把四川作为另一个家乡 韩寒
生如夏花
陈浩,令中国骄傲 邹园
可乐男孩的故事 袁敏
马健在向孝廉的回忆中 丁小军
纵身一跃 谢鲁渤
马志成:自己救自己 赵健雄
勇敢的康洁 孙健昌
生如夏花 尹晓芳
废墟中最美的脸 鲁晓敏
翠青的五月 海飞
大难来时不离弃 李郁葱
小英雄林浩 冰波
你要学会长大 韩星孩
师道伟岸
漫长的撤离 朱晓军
不朽的丰碑 赵福莲
莲花开处 苏沧桑
天使的翅膀 郑休白
用背撑起生命的华盖 周美丽
天使的涅槃 郭梅
雄鹰的姿态 陈富强
31+1 高亚鸣
阴阳界 生死情 王寒
爱是生命的护翼 周美丽
后记 《江南》杂志社
5月12日,一个举国哀悼的日子,一个将成为民族记忆中一道深刻伤痕的日子。汉旺镇钟楼上的那座钟,指针永远停滞在了14时28分。我们几百万同胞的家园成了废墟,近十万兄弟姐妹就那样被埋在了断梁瓦砾之下。那些年幼的婴儿还衔着妈妈的奶头,那些老师用拱起的身躯护佑了受惊吓的学生,那些丈夫用臂膀紧紧地拥抱着心爱的妻子……鲜活的生命,在山崩地裂、血流成河间,成了永久的雕像。
5月19日,我率中国作家抗震救灾采访团赴汶川地震灾区采访。这是一次震撼灵魂的采访,灾区受难之惨烈,受灾范围之广,远远超过我原来的想象。震惊、悲痛,让我几乎在废墟之上不能自已。
我们哀痛,哀痛至不能呼吸。尤其是那些孩子,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向日葵一样充满朝气的脸庞,娇嫩、天真、美好,转眼间就只剩了废墟上那一只只无人认领的书包……到今天,我依然感到触目惊心,依然心痛得无以言说。
尽管有痛,但不能被痛打败。遥望西南,一幕幕人间的至爱、人间的大爱在废墟上拉开了强大而温暖的帷幕。灾区并不孤独,有祖国在,有十三亿同胞在,抗震救灾早已成为一场汇聚无数暖流的轰轰烈烈的战斗。我们的作家也没有忘记肩上的责任,我们的文学也没有忘记该扛起的使命。在国难当头的时刻,作家和文学所散发出的人文关怀被擦亮,并且汇成了一股巨大的暖流涌向灾区。
灾区的孩子是最需要关怀的群体,他们所受的惊吓,他们失去亲人以后的悲痛,他们心灵的创伤,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弭,这需要全社会的关爱,需要用温暖去抚平。
《新青春词典——汶川大地震的少年记忆》,可以说,是作家们献给灾区孩子的一份关怀和礼物,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力量和鼓舞。在整个抗震救灾过程中,涌现出了那么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尤其是那些坚强、勇敢、无私的孩子和老师们,尤其让人动容。把这些少年的记忆梳理出来,把这些感人的事迹铭刻下来,把一份感动抒写出来,也都是温暖和大爱。所有的文字都是真诚的,所有作家的情感也都是真诚的,从中,我看到了爱心、思索、关怀和责任。
只要有爱,我们就能从废墟上站起;只要有爱,我们就能让力量回归心间;只要有爱,我们就能抚平伤痕,从容地面对将来!
高洪波
5·12汶川大地震,刹那间震碎了数百万同胞的家园,也震碎了与孩子们日日相伴的校园。在废墟之上,让我们尤为触目惊心的。是那一只只失去了小主人的书包——色彩鲜艳,却落满尘灰。有的孩子就那样离我们而去——手里,紧紧地攥着写下过最后一个字的铅笔。那是怎样的一只手,那是怎样坚韧而天真的求知渴望!
孩子,是这次大地震最让人心痛的受难者,也是最需要关怀和帮助的对象。即便侥幸逃出了废墟,他们中有的成了孤儿,有的失去了家园,有的留下了终生的伤残。在亲历这场灾难之后,很多孩子陷入了沉重的心理阴影。对他们来说,这场灾难会是终生性的创伤。
但是,当我们面对那一摊摊狰狞的废墟的时候,我们也感到了生之力量、爱之力量、渴望知识之力量。有个小女孩在废墟底下,在那仅有的一点生命空间里,摊开了课本,就着手电微弱的光芒在看书;有个小男孩,在黑暗中用不停地歌唱来鼓励他的同学们等待救援勇敢地活下去;有个小学老师,用自己柔弱的背铸成生命的丰碑,护佑住怀里惊恐的孩子……那些可爱的人,那些勇敢的人,那些无私的人,那些奉献的人,那些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别人生命的人,他们的爱和坚强,他们的镇定和无畏,让我们在悲痛之中一遍又一遍地热泪盈眶。
虽然惊恐未过,但孩子们从废墟上顽强地站了起来,琅琅读书声已经在抗震帐篷中响起。虽然亲人有的也埋于废墟或者生死不明,但老师们都镇定地站立在了,陆时的讲台上。那是怎样一群坚强的孩子,那是怎样一群勇敢的老师!教育之火不灭,希望不灭。
那些在废墟边上让读书声重新响起的老师和孩子们,需要我们用敬意去发现和讴歌;那里灾后的教育重建,需要我们的援助和关怀;那里的孩子受伤的心灵,也需要我们用爱和真诚去抚慰,化成温暖的阳光驱散阴霾。这便是我们推出《新青春词典——汶川大地震的少年记忆》这本书的初衷。
从策划组稿到编辑出版,时间很短,但让我们感动的是,本书的所有作者都以深情甚至眼泪写下了这些文字,都是有感而发,都是真情的涌动。有的作家亲历了灾难发生,有的曾赴一线当志愿者,有的曾以记者身份前往,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曾泪洒灾区。因为巨大的悲痛,也因为由衷的感动。
这是一本用大大的爱字抒写而就的书,弘扬的是灾区师生勇敢面对灾难的信念和精神,凝聚的是我们和所有作者对灾区孩子及灾后教育重建的一份关怀、感动和沉思。
希望爱如涓流,潺潺地流向灾区,流向孩子们的心田;希望每一点爱都化成雨露,洒向灾后满目疮痍的校园!
遥向西川抬泪眼(代序) 高洪波
亲历灾区
触摸孩子们的天堂之门 余熙
地震三记 麦家
胡蓉老师,你在天堂还好吗 杨红樱
灾区使我们成为老兵 黄亚洲
遍地都是英雄 刘颋
总是真爱催泪飞 吴克敏
这里辉映秀美 咏慷
北川,有这样一个孩子 罗伟章
我在绵阳的组稿经历 穆涛
亲历北川记 李承鹏
为了孩子 柳建伟
5·12地震的幸存者 雨田
生命的另一种存在 朱晓军
孩子比天大 谢克强
生死绝唱 高建平
找爸爸 郭珂妤
两个娃娃 吴克敏
舒展紧缩的心灵 黄亚洲
携手托起明天的太阳 杨芳菲
挺起青川的山梁 杨芳菲
守望相助
有着责任活着 贾平凹
天堂的目光 曹文轩
九色花 叶文玲
哀悼日 潘军
川娃儿 高红十
翅膀上驮着天堂亲人的期望,我要高高飞翔 毕淑敏
在成都机场 黄健翔
我要用看得见摸得到的方式帮助灾区 黄健翔
刘汉希望小学的奇迹 李承鹏
把四川作为另一个家乡 韩寒
生如夏花
陈浩,令中国骄傲 邹园
可乐男孩的故事 袁敏
马健在向孝廉的回忆中 丁小军
纵身一跃 谢鲁渤
马志成:自己救自己 赵健雄
勇敢的康洁 孙健昌
生如夏花 尹晓芳
废墟中最美的脸 鲁晓敏
翠青的五月 海飞
大难来时不离弃 李郁葱
小英雄林浩 冰波
你要学会长大 韩星孩
师道伟岸
漫长的撤离 朱晓军
不朽的丰碑 赵福莲
莲花开处 苏沧桑
天使的翅膀 郑休白
用背撑起生命的华盖 周美丽
天使的涅槃 郭梅
雄鹰的姿态 陈富强
31+1 高亚鸣
阴阳界 生死情 王寒
爱是生命的护翼 周美丽
后记 《江南》杂志社

书籍目录

遥向西川抬泪眼(代序) 高洪波亲历灾区触摸孩子们的天堂之门 余熙地震三记 麦家胡蓉老师,你在天堂还好吗 杨红樱灾区使我们成为老兵 黄亚洲遍地都是英雄 刘总是真爱催泪飞 吴克敏这里辉映秀美 咏慷北川,有这样一个孩子 罗伟章我在绵阳的组稿经历 穆涛亲历北川记 李承鹏为了孩子 柳建伟5·12地震的幸存者 雨田生命的另一种存在 朱晓军孩子比天大 谢克强生死绝唱 高建平找爸爸 郭珂妤两个娃娃 吴克敏舒展紧缩的心灵 黄亚洲携手托起明天的太阳 杨芳菲挺起青川的山梁 杨芳菲守望相助有着责任活着 贾平凹天堂的目光 曹文轩九色花 叶文玲哀悼日 潘军川娃儿 高红十翅膀上驮着天堂亲人的期望,我要高高飞翔 毕淑敏在成都机场 黄健翔我要用看得见摸得到的方式帮助灾区 黄健翔刘汉希望小学的奇迹 李承鹏把四川作为另一个家乡 韩寒生如夏花陈浩,令中国骄傲 邹园可乐男孩的故事 袁敏马健在向孝廉的回忆中 丁小军纵身一跃 谢鲁渤马志成:自己救自己 赵健雄勇敢的康洁 孙健昌生如夏花 尹晓芳废墟中最美的脸 鲁晓敏翠青的五月 海飞大难来时不离弃 李郁葱小英雄林浩 冰波你要学会长大 韩星孩师道伟岸漫长的撤离 朱晓军不朽的丰碑 赵福莲莲花开处 苏沧桑天使的翅膀 郑休白用背撑起生命的华盖 周美丽天使的涅? 郭梅雄鹰的姿态 陈富强31+1 高亚鸣阴阳界 生死情 王寒爱是生命的护翼 周美丽后记 《江南》杂志社

前言

  5月12日,一个举国哀悼的日子,一个将成为民族记忆中一道深刻伤痕的日子。汉旺镇钟楼上的那座钟,指针永远停滞在了14时28分。我们几百万同胞的家园成了废墟,近十万兄弟姐妹就那样被埋在了断梁瓦砾之下。那些年幼的婴儿还衔着妈妈的奶头,那些老师用拱起的身躯护佑了受惊吓的学生,那些丈夫用臂膀紧紧地拥抱着心爱的妻子……鲜活的生命,在山崩地裂、血流成河间,成了永久的雕像。  5月19日,我率中国作家抗震救灾采访团赴汶川地震灾区采访。这是一次震撼灵魂的采访,灾区受难之惨烈,受灾范围之广,远远超过我原来的想象。震惊、悲痛,让我几乎在废墟之上不能自已。  我们哀痛,哀痛至不能呼吸。尤其是那些孩子,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向日葵一样充满朝气的脸庞,娇嫩、天真、美好,转眼间就只剩了废墟上那一只只无人认领的书包……到今天,我依然感到触目惊心,依然心痛得无以言说。  尽管有痛,但不能被痛打败。遥望西南,一幕幕人间的至爱、人间的大爱在废墟上拉开了强大而温暖的帷幕。灾区并不孤独,有祖国在,有十三亿同胞在,抗震救灾早已成为一场汇聚无数暖流的轰轰烈烈的战斗。我们的作家也没有忘记肩上的责任,我们的文学也没有忘记该扛起的使命。在国难当头的时刻,作家和文学所散发出的人文关怀被擦亮,并且汇成了一股巨大的暖流涌向灾区。  灾区的孩子是最需要关怀的群体,他们所受的惊吓,他们失去亲人以后的悲痛,他们心灵的创伤,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弭,这需要全社会的关爱,需要用温暖去抚平。  《新青春词典——汶川大地震的少年记忆》,可以说,是作家们献给灾区孩子的一份关怀和礼物,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力量和鼓舞。在整个抗震救灾过程中,涌现出了那么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尤其是那些坚强、勇敢、无私的孩子和老师们,尤其让人动容。把这些少年的记忆梳理出来,把这些感人的事迹铭刻下来,把一份感动抒写出来,也都是温暖和大爱。所有的文字都是真诚的,所有作家的情感也都是真诚的,从中,我看到了爱心、思索、关怀和责任。  只要有爱,我们就能从废墟上站起;只要有爱,我们就能让力量回归心间;只要有爱,我们就能抚平伤痕,从容地面对将来!

内容概要

这个初夏,这样一次突如其来的山崩地裂,注定要成为我们心中最深刻最长久的记忆。这个夏天,我们记住了痛苦、悲伤、绝望和无助,也记住了善良、坚毅、果敢和坚韧。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的四川汶川大地震见证了痛苦,见证了死亡,但更见证了中国新一代人的勇气、责任、担当,见证了一个民族的希望。灾区的80后90后们,甚至那些生在21世纪的孩子们,爱、责任、友谊在他们身上得到了何等震撼的诠释,他们以勇敢和坚强谱写了动人的新青春舞曲,留下了永恒的汶川大地震的少年记忆。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毕淑敏、杨红樱、麦加、韩寒等数十位深受少年儿童喜爱的作家亲历灾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用文字记录了下来,并汇编成本书。这本书,是作家们献给灾区孩子的一份关怀和礼物,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力量和鼓舞。所有的文字都是真诚的,所有作家的情感也是真诚的,我们相信,只要有爱,我们就能从废墟上站起;只要有爱,我们就能抚平伤痕,从容地面对将来。

章节摘录

  这次地震,北川是最重的灾区,你如果到了现场就知道什么叫山崩地裂。比如北川中学的几幢教学楼在这次地震中完全倒塌,正在教室里上课的学生大部分被掩埋在废墟里,你能说这不是自然力在我们身边造成的一出悲剧吗?  地震是无情的,它可以改变活着的人的另一种信念。这或许是意味着人的生命逝而不回。然而人的生命也正像大海一样,可以激情澎湃,可以依照人类或自然赋予的需求而存在。这里,我要讲的这两个男人是我在这次地震中认识的。他们没有被电视、电台和报纸等媒体关注,不是他们的形象不够光辉,我总觉得他们身上的神秘感是另外一种山体的精神产物,这种东西几乎具有超越人性的性质。  北川自古即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古老的羌族同胞在这里生息繁衍。北川中学高一语文教师王方斌是不是羌族人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他是北川贯岭土生土长的山里人。我不敢说北川山清水秀,可我觉得北川真的是春天温暖,夏无酷热,秋天凉爽,冬无严寒,还真有点“东方达沃斯”的韵味。王方斌老师今年三十一岁,他也许是一个没有远大理想的男人。贯岭的山沟和土地的贫瘠与刻薄恰好与山里人的亲切和憨厚形成鲜明的对比。村庄里的农舍和山坡上树木的轮廓消失在遥远的尽头,那从中透射出的物质容量与精神容量是如此巨大、清晰和厚重,使人感到有一种令人震撼的崇高。山里人的伟大正在于他们是最直接地保持着与大山的肉体密切接触的人群。当年,十六岁的王方斌在贯岭乡中学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进四川江油师范学校,他只想中师毕业后回到养育他的贯岭山村,当一名山村小学教师。他最清楚在那太阳经常照不到的贫瘠的山沟沟里有不少人是智障、哑巴、聋子、跛子、驼背、侏儒而这些人的脸上总是呈现出一种近似孩童般纯真的表情,少年王文斌在山坡上看着苍白的太阳升起、落下山里人的栖身之处在哪里?他的内心在滴血,他感到一种生生的疼痛。年7月,王方斌中师毕业,他要求回到家乡北川贯岭去当一名村小教师,不知是什么原因县教育局却把他分配到北川桂溪乡彭家山小学。一个人一个学校,教两个复式班,既当老师又当校长,教的学生约二十来个。过了一年,他又调到桂溪的树坪小学教书。临走时,几十个山民跑到乡政府求情,不肯让他离开彭家山小学。可能是王方斌老师教书育人有方,县教育局又在1999年调他到桂溪中学教书。年7月,他又被调到北川中学去教高中。只要是王方斌老师教过的学生,没有一个不说他是个好老师。  某曰中午,余震中,我和王方斌老师在临时的教室里交谈。具体谈了些什么并不重要,可我总觉得,他朴实的话语里传达出某种超越历史时空的东西,尤其是对山的热爱和眷恋,或许是从心灵深处直接唤起他本人对大山的诸种复杂感情:赞美或悲伤无疑,我从王方斌老师噙满泪水的目光中得知,他的母亲从没有走出过大山,右手残疾,只剩下一个肾。父亲左脚残疾,是当年为供儿子读书,在采石场背石头时被石块砸残的。不管怎样,他们以山为依靠而活着,质朴雄伟的山体也许就是他们的化身。  5月12日14时25分,北川中学高一语文教师王方斌没有课,他在一楼教师办公室备课,三分钟后他到三楼教科室办完事正准备往五楼走,地震来了。他正准备顺着栏杆往楼下跑去喊他班上的学生时,教学楼轰地一声就塌了,眼前一片黑暗,他被重重地压在废墟下面,半个小时后,他在昏迷中被人救了出来。头、脸、手臂、腿部多处被水泥板砸伤,血顺着衣服流了下来。他被抬到学校的足球场抢救。当他苏醒过来看见幸存的学生和同事手忙脚乱,得知不少学生还被埋在废墟下面时,便挣扎着去废墟中营救学生,组织营救出来的学生自救和运送伤势严重的人,直到全身无力,晕倒在地,醒来以后又回到营救的队伍中。黄昏19时左右,王方斌老师在被救学生的提醒下才想到自己刚满六周岁的乖女儿王梓璇。女儿在离北川中学不远处的曲山幼儿园上学前班。他跑呀跑,不知跑了多少个来回,怎么也找不到曲山幼儿园,他的前后左右除了废墟还是废墟。这时,他对着废墟大声呼喊:“王梓璇,我的乖女儿,你在哪?爸爸在找你”  王方斌老师的妻子张新红也是北川土生土长的山里人,与王方斌是初中同班同学,四川绵阳师专体育专业毕业后也回到北川桂溪中学当教师,去年7月调到北川中学任初中生物老师。5月12日地震时,她正在北川新城区北川中学初中部上生物课。强烈的地震使学校后面的山体垮塌,垮下来的石头把整个教室给掩埋了,正在上课的一百多名学生和十六名老师无一人生还。  应该说王方斌老师这个小家像许多家庭一样是幸福的,可苍天硬要把灾难降于他们,你说这世道公平吗?我面对王方斌老师长久地沉默,我的目光凝固在他像浮雕般的神情中,不禁使我暗自揣摩他内心的伤痛有多深。地震发生二十五天后,王方斌没有倒下,他除输液治伤外,每天都同幸存的学生和同事在一起度日,只是没有多少话语。而我以为这是一种强大的原始生命力的本能,或许这种本能正击中了我苍白脆弱的神经。  黑色的5·12不仅震动着中国,也震动着全世界。曾经美丽、充满活力的校园成为残垣断壁,曾经整洁的街道伤痕累累,曾经秀美的村庄如今变成令人恐惧的荒野。无数孩子被压在废墟中,无数亲人在一瞬间永远地离去。  如果不是这场灾难,我怎么也不会认识坐在我身边的这个帅小伙陈东,十七岁的少年也算是条汉子。他是北川县开坪乡地坪村人,初中就读于北川县治城民族中学,现是北川中学高一(1)班的学生,有一米七二的个子,沉静,既开朗却又内向,看上去是一个地地道道诚实的少年,说起话来还有一点脸红,嘴角上边时隐时现的胡须给眼前这位成长的少年增添了一种风度。  山里的少年是诚实的。陈东告诉我,他的学习成绩一般,主要是数学、物理和化学的基础有点差,他说他会努力去学。其实,我在与陈东交谈时,发现他非常懂得生活的艰辛,不然的话,他的性格怎么会如此独立、坚强而隐忍?但愿他在学习上能向前跨一大步。  陈东记得很清楚,5月12日地震没有来时,他们高一(1)班在二楼多媒体教室上美术欣赏课,上美术课的唐老师放的都是些从网上下载来的作品:中国古代建筑,西方的教堂、城堡和现代别墅。地震刚开始,唐老师叫大家往桌下躲,接着就是教室里的灯、电扇被抖落,那一刻教室里恐怖的尖叫声响成一片,他说他那时没有觉得害怕。当教室更剧烈地摇动时,他和全班的同学失去了控制力。接着就是教室倾塌,五层的教学楼瞬间变成了三层,他和数百名同学被倾塌的教学楼压在下面。  一个多小时后,陈东被高三的学生从倾塌的残楼里救了出来。他知道,班上所有的同学都还压在残楼里。于是,他忍着伤痛毫不犹豫地就加入营救残楼下面的同学的行列。不一会儿,他在残楼旁听见有同学在呼喊自己的名字,他从老师那里找来电筒,顺着自己被救出的残洞爬进去。倾塌的教学楼一、二楼全都垮塌下去,陈东在多媒体教室的一个角落,拖出压在残楼下面的同学陈莎莎,时间是5月目16时左右。陈莎莎多处骨骼被砸伤,现还躺在武汉第一医院的病床上。陈东也不知道当时怎么会有那样的勇气和力量,在只有三四十厘米高的空间把压在同学陈莎莎身上的水泥板搬开的。晚上20时分左右,他又在倾塌的残楼下面救出另一位女生余冬梅。接着王方亮、黄芙蓉等也被他救了出来。陈东对我说,他当时已经麻木了,一点都不觉得害怕,心里就想多救几个同学。  我在与陈东母亲通电话时告诉她,陈东从垮塌倾倒的残楼下面救出几名同学时,她得意地说:“没有想到我的儿子那么勇敢。”她说要在年底回四川看望陈东,但愿他们母子俩早日相见。  说句心里话。陈东毕竟还是一个只有十七岁的少年,5·12地震给他的心灵带来一种无法言说的压抑,令他想不通的是许多同学在一瞬间说走就走了。他一谈到废墟二字,脸上的表情就有点不怎么对劲。

图书封面


 新青春词典下载



发布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