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此家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纪实文学 > 此生此家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0-10-1
ISBN:9787100073493
作者:陈亚先
页数:258页

作者简介

民国是一个动荡的乱世,不断的政治变局,不断的内外战争,将国人的正常生活一次次打断。然而,无论多么残酷的战争,也折不断平常人过平常生活的意愿,民国生活在许多过来人的记忆里常常是温暖、亲切的。
这本《此生此家》只是一个普通人晚年对自己往昔的追忆,在93岁的陈亚先老人笔下,没 有什么惊心动魄、跌宕起伏的故事,也没有什么大起大落、扣人心弦的情节,然而,正是这些平凡而琐细的日常生活,更真实地呈现出民国生活的本来面目,让我们依稀找到民国生活的感觉。
这是一位九旬老人撰写的回忆录。作者是一介平民,又是一位文学素养很高、社会记忆力很强的知识女性。她以独特的视角,讲述家世和生平,展示了一幅中国百姓喜怒哀乐的世纪长卷,其中有关家庭伦理、婚姻、教育和银行业的细节,尤为珍贵。
——历史学者 丁东
平民的生活中最能见出时代风云,但平民的生活很难进入记忆。本书打破这个常例,将平民生活恢复到历史记忆中来,让人们感受到在真实的时代变迁中,平民生活的艰难和辛酸。平民生活和平凡人生是时代风云的主流,平凡生活中最能映现时代的丰富内容。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谢泳
读过这样的小叙事,人们可以得知,人民的历史,原来是由这些人生和这些家庭的颠沛流离和悲欢离合构成的。因为普通,所以亲切;因为朴实,所以可信。人民这个概念,因此变得清晰起来。这可能就是《此生此家》的意义所在。
——旅美学者 李劼
几年前在南京见到陈亚先老人时,虽然知道她依然在坚持写作《此生此家》,却没有十分在意,更没有虚心静气地向老人攀谈请教。直至读完这部书稿,才真正体会到老人“一直抱以平静的心态,既不怨,亦不悔”的个人叙述与历史见证的难能可贵。
——北京文史学者 张耀杰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生不逢辰
一、遗腹子
二、记忆的阴影
三、杭州头发巷一号
第二章 伤逝之痛
一、家园被毁
二、“孤老头”
三、阿复与大姐
四、小狗“来福”
第三章 中学前后
一、紫北小学
二、子海与彬良哥
三、杭女中老师
四、写信的寿乃芳
第四章 避难上海
一、住进法租界
二、大同大学商学院
三、张元济家及其后
四、陈先生的故事
五、同乡望隆
六、离开上海
第五章 投奔内地
一、骨肉相聚
二、无奈的就业
三、内迁独山
四、重庆化龙桥
第六章 抗战胜利
一、复员首都
二、南昌订婚
三、敏弟与文媚
四、仲弟与思哲
五、最终的选择
六、被迫撤退广州
七、九龙大围村
第七章 另一时代
一、到南京去
二、军大会计训练队
三、永远的十八级
四、钢笔手枪
五、统战部的敏弟
六、不能搁浅
七、运动之审干
八、由此而知
九、侍病鹤年
十、断不可为
十一、仲弟欧洲七年
十二、迁出机关宿舍
十三、父亲猝死
十四、之后的之后
十五、回店口

编辑推荐

  民国生活的诱人处,从来都不是物质的丰盈,不是十字街头的灯光烂漫,而是普通人在日常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体现出来的平常心,是对生活本身始终如一的肯定。  本书以个人经历以及整个家庭成员在大时代的风云变幻中所遭遇的顺逆之境为主干,真实地写出了普通黎民的一段可诉可泣的历史,历经岁月沉淀、朴素自在的文字,忠实于生活本身,显得安详无忧和从容。

前言

  民国是一个动荡的乱世,不断的政治变局,不断的内外战争,将国人的正常生活一次次打断。然而,无论多么残酷的战争,也折不断平常人过平常生活的意愿,民国生活在许多过来人的记忆里常常是温暖、亲切的。哪怕物质匮乏、迁徙流离的生活,他们也一样过得有滋有味,而且内心总是有一种不可遏止的念头,要寻求更好的生活,不光是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上的。这样的民国生活当然是值得追忆的。  我觉得,历史不仅是由帝王将相、伟人枭雄、政客名流书写的,历史更是由平凡的人们自己的生活书写的,每个人都是历史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每个结点都不是可有可无的,在造物主眼里都是珍宝,而且不可替代。那些单纯由大人物书写的历史是残缺、不完整的,也是冷冰冰的,缺少生活的质感,这就需要普通人的私人记录来填补,这不是一种简单的补充,叙事者本身也是主体。  我们以往的史官文化留下了一个好的传统,也有许多负面的影响,就是眼光未免狭隘,对普通人、对每个个体生命的重视不够,或者说缺乏人的意识。

内容概要

陈亚先,1916年生于杭州。老家浙江省诸暨店口镇。现居南京。父亲曾任国民政府中央银行南昌分行经理。1932年考入杭州省立女子中学;1942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商学院。抗战期间,先后在农民银行衡阳分行、总行、南昌分行工作。1946年复员南京,曾获国民政府考试院核准颁发的会计师证。1949年后,在华东军事政治大学任教员,不久即进入南京市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工作。1965年因病提前退休。读书写作,经年不辍。在《老照片》《温故》《汀南》《西湖》等刊物发表多文。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是一位九旬老人撰写的回忆录。作者是一介平民,又是一位文学素养很高、社会记忆力很强的知识女性。她以独特的视角,讲述家世和生平,展示了一幅中国百姓喜怒哀乐的世纪长卷,其中有关家庭伦理、婚姻、教育和银行业的细节,尤为珍贵。  ——历史学者 丁东  平民的生活中最能见出时代风云,但平民的生活很难进入记忆。本书打破这个常例,将平民生活恢复到历史记忆中来,让人们感受到在真实的时代变改中,平民生活的艰难和辛酸。平民生活和平凡人生是时代风云的主流,平凡生活中最能映现时代的丰富内容。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谢泳  读过这样的小叙事,人们可以得知,人民的历史,原来是由这些人生和这些家庭的颠沛流离和悲欢离合构成的。因为普通,所以亲切;因为朴实,所以可信。_人民这个概念,因此变得清晰起来。这可能就是《此生此家》的意义所在。  ——旅美学者 李劼  几年前在南京见到陈亚先老人时,虽然知道她依然在坚持写作《此生此家》,却没有十分在意,更没有虚心静气地向老人攀谈请教。直至读完这部书稿,才真正体会到老人“一直抱以平静的心态,既不怨,亦不悔”的个人叙述与历史见证的难能可贵。  ——北京文史学者 张耀杰

章节摘录

  1937年“七七事变”,日军炮火蔓延,杭州时遭日机轰炸。  高中二年级下学期不久,校方为学生安全计,举校迁往富春江上游的桐庐俞赵村。新学校在一座尚未油漆的空房子里。这是一栋二层楼房,楼下已经隔问,给我们当教室用,楼上尚未隔出,就用这个大统间做我们的寝室。同学们都打地铺,每人枕前放一只箱子,放置平常替换的衣服和一些日常用品,亦属方便,老师则散居民间。  俞赵村倒是一个山清水秀、民风古朴的地方。村头有一株茂盛如盖的百年老樟,但此时谁也没有那份欣赏秀丽风景的雅兴。学期未过大半,解析几何尚未教完,高等物理正待开课,战火已逼近,校方又决定疏散。浦阳江即将面临封锁,因此沿江一带的学生,如我们诸暨籍的同学,由物理老师寿望斗(也是诸暨人)先生率领先期离开,各人发一份去他校借读的证明。我们十余人就此告别同学与老师们,尽管恋恋不舍,但不想走也由不得你了!  回到店口老家,同班同学蔡文希的母亲带着她的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已住进了我家。蔡文希的父亲是中央银行副总裁陈行先生内弟,陈行是店口本族人,比父亲年长一岁,也是遗腹子,与父亲小学同学。  这时父亲已离开湖兴进人中央银行工作,受惠于陈行先生,这份同窗之谊,此时就显得十分自然。蔡家自杭州回乡避难,由于家中屋小人多住不下,我家屋多人少,便向娘提出借住。娘一口就答应了,立即腾出一部分房屋安顿他们,不仅把仲弟放置标本的小书房给他们作了厨房,还为他们备好了日常生活用具。  店口只有小学,回家后,没有学上,致使学业处于荒废之中。寒假至,两个弟弟自上海归来。

图书封面


 此生此家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此生此家》:典型的普通人生活陈亚先老人的回忆录,在经历时代的大变换中,稳稳地注视着自己的家,呵护着家。正如书名,她的一辈子事,其实是家事。陈亚先生于1916年,也就是民国5年,在她出生前一年年底,通电宣布护国起义的蔡锷,率军从云南北伐,各地纷纷响应,北洋系诸得力手下逼迫袁世凯退位。亲叛亲离、内外交困之下,袁世凯仓惶结束了登基称王的旧日迷梦。这意味着,尽管辛亥革命跌跌撞撞地爆发,楚望台的枪声不似黄花岗激烈,之后武汉三镇的保卫战也是节节败退,但武昌意义的功效是从军队的角度,呼应了四川民众自发组织的保路运动,地方主义的思潮为民主共和、民族主义做了嫁衣裳,未几,各省纷纷通电独立,清王朝土崩瓦解。满清皇权的终结,不再是一家一姓的新朝政开始,而是一个历史阶段的终结,是皇权专制的寿终正寝。过了没几年,曾在历史的转折关头力挽狂澜、顺应民心的袁世凯,这一次押错了宝,他想在民主共和的时代里重新称帝,即便是君主立宪制,但这注定是违背时代而导致的失败。议会上的唇枪舌剑、战场上的火光硝烟、新兴报业中包括梁启超在内的雄文健笔,都不存在于陈亚先的记忆里。中学途中辍学的父亲正在杭州省长公署任职,母亲跟随在身边,陈亚先出生杭州的头发巷。直到1926年,父亲赴湖兴工作,母亲携子女回老家随祖母安居。按陈亚先的话说,从此以后,父母天各一方。在陈亚先的印象中,父亲是一个讲究实际的人,从来不谈主义和信仰,也不过问政治,专心于养家糊口。在省长公署谋职16年,未得提升,也未被裁员,他只是一个尽心尽责的小公务员,新旧军阀强人的走马交替,并不会去注意到这么一个基层小吏,时代无论变换如何,官变换不停,但都少不了在底下专业做事的吏。就如同一个传统的民间社会,在民国年月里,至始至终游离在政治社会的风风雨雨之外。一生不讲究政治、不在乎政治的陈亚先,一脉相承了父亲的为人处世之道。陈亚先的老家是诸暨店口镇,诸暨隶属于绍兴,由于同乡袍泽,绍兴志士是光复会的主要力量,诸暨更是为整部民国史贡献了超过一百位将军军衔获得者。不过,风云皆是在外变换伸展倒腾,直到淞沪会战爆发后,在同年11月份,日军在杭州湾登陆,战火顿时危及了杭州、绍兴、宁波一带,竣工未久的钱塘江大桥被忍痛炸毁,平原鱼米之乡终究难以抵挡日军凌厉新锐的攻势,在淞沪大军的溃败中,战火就烧到了诸暨。一家人靠父亲逐年积攒购入的股票,在老家买地皮盖楼。房屋和院子的每个地方都精打细作,注满了家人心血,新房住了十年,期间经历了大姐去世的悲伤。直到兵戈蔓延到眼前,人们纷纷扶老携幼、收拾包裹细软逃难,如丧家犬、如丢巢的鸟,陈亚先一家前往上海租界。安置了陈亚先十年记忆的家,旋即被作为国军司令部,撤退后被日军付之一炬。从此,那座美丽细腻的房子,那个温馨的家,只能永远停驻在记忆深处,伴随她一生的东奔西走。在上海躲避战火期间,陈亚先给张元济的孙女做过家教,教授《诗经》。也给张自忠的儿子做过家教,彼时张自忠已经在枣宜会战中殉国,身后英名是举国皆知。陈亚先的孤岛生活,除了与家人、同学、朋友的生活往来外,并没有什么让人血脉贲张的故事情节。有农民把米缝在上下衣裤里,外加薄棉衣,穿越铁丝网进入租界进行交易,这处细节,跟老中医陈存仁的回忆《抗战时代生活史》里,有人靠跑单帮赚钱养家相照应。名人如陈存仁,八年抗战时一直生活在上海租界,从他的回忆中也能照映出普通市民的生活状态。进行抵抗活动,或者投敌为虐者都是少数,更多的中间力量,依然是过着波澜不惊的日常生活,为了生计奔走,为了日常开销喜悦或哀伤。上海依然摩登,生活仍旧继续。陈亚先经同乡推荐,进了大同大学商学院,是一所私立学校。有同学邀请她同上流亡道路,去到西南联大,陈亚先只求在一个安稳环境中与家人厮守,理所当然拒绝了。等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租界不复是安全之地,孤岛沉没,一家人又开始了新的流亡。父亲已经于1941年被任命为中央银行衡阳分行副经理,一家人就安顿在衡阳。在著名的衡阳会战前夕,父亲的单位迁徙到贵州独山,陈亚先再次走上流亡路,之后随父亲的工作需要到达战时首都重庆。得益自父亲的工作,这还算是一个幸运的家庭,没有人丧生或失踪于流离失所的路上,一路的辗转反侧,也并没有让年轻的陈亚先感受到焦灼紧张的战事和不忍目睹的生灵涂炭。就在他们一家搬离衡阳后,方先觉指挥的衡阳会战,比今年因电影《喋血孤城》而引起关注的常德保卫战来得更激烈、残酷,但统统这些,都没有出现在陈亚先的记忆中。陈亚先的重庆生活,已经是中美空军取得中国战场制空权的抗战晚期了,日军成为强弩之末,所以惨绝人寰的重庆大轰炸经历,也与陈亚先无牵连,甚至无记忆。抗战胜利后,陈亚先一家就迁往南京,以后的日子里,陈亚先一直生活于金陵故都。在这里过着她的大半生,在这里写下她的回忆。工作、恋爱、结婚,生活就这样平平淡淡地一路走过。也许,只有到了新政权成立以后,一波接着一波的政治运动,才真正给陈亚先的生活带来了无可挣脱的力量,国家力量首次侵入了她的家庭和生活。陈亚先在交代材料里说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用温存慈爱的爱来达到对我们灌输封建地主阶级思想的目的。”不管是迫不得已的言不由衷,还是一度真诚相信下的洗心革面,比起诸多人家的往事来,陈亚先受到的撞击还不至于让人无法生存下去。她永远与政治隔离,在人人表态的年代里,她马马虎虎随大流走过了这段时光,期间父亲病逝。她偶尔也曾有遗憾,没有在熟人关系的纵横交错中被诱向革命队伍,这一度被身为干部的弟弟怨恨,埋怨姐姐的落后保守,但她也因此幸运躲过了革命的反身吞噬。陈亚先在细水流长的生活中,获得了更多的满足和幸福,她对人生的渴盼和欣慰,完全安放在家庭成员的身上,交织在亲人之间的感情上。她的精神生活,岿然独立于时代的恢弘叙事外,她的生活画卷,展现出了多数平民在风起云涌的大时代里的生存境遇。而这,才是历史的叙事主体。成稿于10-12-05《此生此家——大时代中的小叙事》陈亚先 著商务印书馆2010年10月20.00元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感觉很温暖 缺点是没有按时间顺序 感觉有点混乱
  •     大時代中普通人的小故事,一直是我渴望尋求的解構還原歷史的最佳視角,陳老以自己生平給我創造了這次近距離觀察民國歷史的機會,書中歷經歲月沉澱的文字樸實自在、安詳無憂,泛著一種淡淡的民國風範,讀後卻能從心底令人感動,我想,這書恰好可以構成對現今非理性民國熱的一種平實的回應,其實,剝掉不必要的虛構外象,一切事情的本來面目是可以很簡單的
  •     娓娓道来的平凡往事,往往最能体现时代的变迁。
  •     小人物的历史,更贴近生活,一代人的记忆,还能剩下多少。
  •     作者是我不那么远的远亲,虽然只在南京见过一面,记忆模糊。书中的地点(杭州、诸暨、南京、北京)多是我熟悉的地方,书中的人物不少我的亲人(二姑妈、二姑父,甚至爷爷、奶奶)都已作古。读着文字、看着照片,岁月恍惚......
  •     烟火人间,留下多少故事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