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朝内166号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纪实文学 > 永远的朝内166号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1
ISBN:9787020083411
作者:王培元
页数:344页

后记

屋外冷雾弥漫,满天阴霾。独坐在北窗下,面对着案头刚看完的一摞校样,心中涌起了一阵感动,还有一丝莫名的惆怅……近几年来,在私下闲聊或者是开会的时候,有时会情不自禁地谈起冯雪峰、聂绀弩等诸位人文社前辈的旧事逸闻来。有的年轻同事听了,建议我写一写他们。2004年春季的一天,《中华读书报》总编辑庄建女士大驾枉顾,她希望我谈谈,作为一个编辑,是如何理解人文社历史上形成的宝贵传统的。我对她说:“笼统地谈人文社的传统,我一时真是说不出什么;我只能从一位位具体的前辈身上,来感受人文社的传统。”因为在我看来,他们的行止,他们的文字遗产,他们的个性和人格,是人文社历史传统中最具生命力的元素、最有魅力的部分。庄女士就问我写过他们没有。我说:以前只写过一篇研究冯雪峰的学术论文,还有两篇关于聂绀弩和牛汉的随笔之类的东西。她嘱我找出来给她看看。

作者简介

《永远的朝内166号:与前辈魂灵相遇》是一部以列传形式书写的中国现当代知识分子命运史。冯雪峰、聂绀弩、牛汉、绿原、舒芜、巴人、孟超、楼适夷、严文井、韦君宜、张友鸾、秦兆阳、林辰、蒋路、陈迩冬、王仰晨……这些名字不仅深深嵌入了风云激荡的中国现当代文化和文学的历史,而且也与北京朝内大街166号——人民文学出版社息息相关。
刚直,率真,超然,勇毅,坚韧,倔强,谦和,笃实……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足以构成一个社会单元,具有独立的精神文化价值;而当作者面对这纷繁复杂的人生画面,钩玄提要,有机铺陈,力图揭示历史的同一性时,则呈现出了更加震撼人心的力量。
——这是人格的力量、悲剧的力量,更是情感的和理性的力量。

书籍目录

缘起
行在空荡荡的楼道之中,独坐于北窗下静悄悄的办公室里,有时似乎觉得冯雪峰、聂绀弩、楼适夷、孟超、林辰、韦君宜、严文井、秦兆阳、蒋路等前辈的魂灵,就在166号这座幽深宁静的大楼里逡巡、游走。他们在看着你,眼神里流露出信任、希望、鼓励和期许。
冯雪峰:一只独栖的受伤的豹子
冯雪峰有鲁迅说的“浙东人的老脾气”与“硬气”,性格倔强执拗、赤诚率真、偏激冲动、焦躁易怒。1937年7月,他与赴南京和国民党谈判的中共代表团负责人博古一见面,就吵翻了……当厄运降临的时候,他就像一只受伤的豹子,悄悄地躲进密林深处,默默地舔舐着伤口里流出的鲜血,孤独地承受着、忍耐着苦痛和哀伤。即使在那艰厄窘迫的岁月里,冯雪峰仍保持着特立独行的个性,保持着精神的高洁和灵魂的尊严。
聂绀弩:“我将狂笑我将哭”
惊世骇俗的聂绀弩,以及由聂绀弩这种人物造成的独特的精神氛围、人文环境,或许是那时人文社最具魅力的所在。在我看来,他的率真,他的狂狷,他的豪放,他的愤世嫉俗,他的傲视群伦、鄙夷一切,他的才华绝代、出类拔萃,他的时而“金刚怒目”,时而“菩萨低眉”,是“人文”人物中一道已经远去、恐怕再也不会重现的绚烂而别致的风景。
林辰:恂恂儒者
他不但参与了十卷本和十六卷本《鲁迅全集》的编辑出版工作,而且是其中不可替代的核心人物。他把自己一生最宝贵的年华和时光,都默默无闻地奉献给了关系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建设百年大计的鲁迅著作的编辑出版事业。每次逐条讨论《鲁迅全集》的注释文字时,只有得到林先生的首肯,主持人才宣布进入下一条。谁遇到了解决不了的难题,去向林先生请教,马上就会迎刃而解。
蒋路:编辑行的圣徒
蒋路先生最突出、最典型地体现了“人文之魂”,堪称编辑行的圣徒——他身上有一种内在的非凡的宗教精神,有一种献身于一项神圣事业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气质。正是这种与众不同的精神气质,让我对他肃然起敬。
牛汉:“汗血诗人”
在遭遇了战乱、流亡、饥饿、迫害、囚禁之后,在经历了种地、建房、养猪、拉车、宰牛的劳改岁月之后,在遭受了苦难的击打之后,牛汉其人与诗,都日益成熟起来,愈加沉实而美丽。然而,他的心依然年轻,血依然燥热,骨头依然坚硬,生命力依然强悍、蛮野、饱满。
舒芜:“碧空楼”中有“天问”
新中国第一起最大的文字狱,舒芜就深陷其中。如今,那些噩梦般的往事,那些恩怨情仇,随着岁月的流逝,似乎如烟尘一般渐渐地消散,并终将湮没于历史的深渊。他的书房,先叫“天问楼”,后称“碧空楼”。他的一本文集,书名是《我思,谁在?》,书前题记云:“我思了,我在么?在的是我还是别人?”这是否透露出了舒芜的心灵的消息?
韦君宜:折翅的歌唱
韦君宜是二十世纪中国知识界一位罕见的认真、执著、纯粹、坚贞、勇毅的知识女性。由于这种品性,她坚定地献身理想,热烈地拥抱信仰,奋不顾身地投入革命;一朝幻灭,便格外痛楚;醒觉之后,又分外决绝。她的《思痛录》,已成为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中一块标志性的界碑、一个不可代替的文化标本。
秦兆阳:何直文章惊海内
他是把编辑工作,把主持《人民文学》和《当代》杂志的工作,当做一项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不可或缺的事业,来对待、来追求的。这是他的一个鲜明特点,也是他那代人的共同点。他一生的荣辱、悲喜与沉浮,简直折射着一部波诡云谲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一个文学时代,一个“果戈理到中国也要苦闷的时代”,随着秦兆阳的辞世,也许永远地消逝了。
严文井:“一切都终归于没有”
有一次他大声说:“我算有思想吗?我真的有自己的思想吗?没有,我没有自己的思想。”只有睿智的人,才敢于这样自嘲,敢于这样反思。而在严文井的自嘲和反思中,似乎还可以品咂出一丝苦味。他似乎心智澄明,似乎大彻大悟,但又似乎依旧惶惑。他的自嘲与反思里,就有这惶惑在。
绿原:诗之花在炼狱里怒放
绿原以刚毅的理性和坚强的意志,穿透、超越和战胜了生存的残酷与现实的荒谬,他的意志、力量是常人难以企及的。苦难淬炼了绿原的诗,锻打了绿原的诗,成就了绿原的诗,却无情地彻底毁灭了他的同志租友人——被称为“未完成的天才”的路翎。
孟超:“悲歌一曲李慧娘”
天真而又乐观的孟超,内心充满了激情的孟超,写过诗、写过小说、写过杂文的孟超,怎么就突然写起了昆曲呢?然而,谁能料到,怀着一腔豪迈、壮烈的激情,“试泼丹青涂鬼雄”的孟超,最终竟因这出“鬼戏”含冤而死呢?却原来,制造这个冤案的元凶,恰恰就是他的同学、同乡甚至还是亲戚,那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文革”中炙手可热的大人物——康生。
楼适夷:用自己的头脑思考
晚年,楼适夷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脑子这个器官,是专司发号施令的,要管住自己的脑子,谈何容易。”他终于明白,用自己的头脑来思考,是何等的重要!
巴人:“在我梦底一角上组起花圈
1970年3月,曾被誉为“活鲁迅”的巴人,被遣送回故乡奉化大堰村。年底,开始神志不清。第二年,精神失常。冬天不穿衣服,蓬头跣足,在旷野里狂奔。两年后,口鼻耳流血不止而死。
聂绀弩的“独立王国”
……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编辑推荐

《永远的朝内166号:与前辈魂灵相遇》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前言

当“知识分子”的名词输入中国之际,正值这块古老的东方大陆艰难转型。由传统士人蜕变而成的现代知识分子,历史负担无疑是沉重的,然而,他们却以旷古未有的英雄主义行动,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辛亥革命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性成就,无论以多少富含黄金的字眼去形容它,评价它,都不会过分。即便如此,支配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主义势力对知识分子的影响依然强劲。即以“五四”以后的头十年为例,从无政府主义到“好政府主义”,从“到民间去”到“踱进研究室”,从“为人生的艺术”到“为艺术而艺术”,都是明显的转向和倒退。一代启蒙工作陷于停顿。大的方面原因有两个:一是知识者的先天性脆弱,一是社会运动渐成压倒性优势。总之,知识精英与社会大众不是分头并进,而是由后者瓦解和吞并前者,使之丧失曾经一度在斗争中获得的独立身份。及至后来,整个知识群体几乎沦为“社会公敌”而遭到唾弃,如文化大革命,其受迫害的程度是惊人的。

内容概要

王培元,山东日照人,生于青岛,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著有《抗战时期的延安鲁艺》(后出图文版《延安鲁艺风云录》)、《走出象牙塔》等。

章节摘录

插图:人文社出版他的译著,责任编辑以及美编、版式设计、责任印制等等,说起傅雷来都感到头疼,觉得他很难打交道。由于“孤岛”时期楼适夷和傅雷结下了深情厚谊,每当编辑及其他人和傅雷出现分歧,形成磨擦,闹得不太愉快的时候,都是由他出面调解、斡旋,最后化解了矛盾的。1957年春,楼适夷到南方去旅行度假。到了上海,傅雷又为他准备好房间,非叫他住到家里不可。抗日战争的最艰苦岁月,在上海坚持地下斗争的楼适夷,好多次遇到危险,傅雷都毫不犹豫地安排他到自己的家里避难。这一次情况已经完全不同了,傅雷还是热情地款待他。他们在一起有谈不完的话,傅雷向他表达了对党的工作上的缺欠和某些干部工作作风的不满。楼适夷提议一起到风景如画的富春江去,走走。傅雷说手头的翻译工作放不下来,让他先回家乡,游过四明山和天台山,回到杭州,他们再一起去畅游富春江。在天台山顶的华顶寺,楼适夷刚刚看过云海日出,就听到了中央号召大鸣大放、帮助共产党整风的消息。富春江算是游不成了,他只好匆匆赶回上海。傅雷还是非请他住在家里不可,让他安静地待在他家的阁楼上写旅途见闻,自己则整天去开会“鸣放”,抽不出时间来陪他,只有晚上向他说说开会的情况。楼适夷无论如何也没想到,他回京后不久,就传来了傅雷受到批判的消息。据说,“罪证”是傅雷在会议上、报刊上对文化出版工作提出了一些尖锐的意见。上海方面还特地给他来信,要他揭发傅雷的“罪行”。虽然他觉得这是组织交给的任务,对党、对同志他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他写不出什么“事实”。不过,1958年春初他去上海开会,却不敢上傅雷家了。

图书封面


 永远的朝内166号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书写知识分子的历史意义当“知识分子”的名词输入中国之际,正值这块古老的东方大陆艰难转型。由传统士人蜕变而成的现代知识分子,历史负担无疑是沉重的,然而,他们却以旷古未有的英雄主义行动,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辛亥革命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性成就,无论以多少富含黄金的字眼去形容它,评价它,都不会过分。即便如此,支配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主义势力对知识分子的影响依然强劲。即以五四以后的头十年为例,从无政府主义到“好政府主义”,从“到民间去”到“踱进研究室”,从“为人生的艺术”到“为艺术而艺术”,都是明显的转向和倒退。一代启蒙工作陷于停顿。大的方面原因有两个:一是知识者的先天性脆弱,一是社会运动渐成压倒性优势,总之,知识精英与社会大众不是分头并进,而是由后者瓦解和吞并前者,使之丧失曾经一度在斗争中获得的独立身份。及至后来,整个知识群体几乎沦为“社会公敌”而遭到唾弃,如“文化大革命”,其受迫害的程度是惊人的。知识分子的命运史,其实是一部中国现代化史,是一段相当漫长的“苦难的历程”。书写知识分子的历史是意义重大的。然而,这种近于集体自传式的书写,惟有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才成为可能;在此之前,实在是只可为政治家或工农兵立传的。遗憾的是,有了史传之后,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大多未能如实反映知识分子的面貌。对于历史,我们不是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相反以意为之,功利主义得很。在否定知识分子改造运动之余,走向另一个极端,极力掩盖知识分子自身的人格和思想方面的缺陷,掩盖知识与权力的关系,故意夸大个别政治文化派别或学术小圈子的成就,如二三十年代的“英美派”(“现代评论派”-“新月派”)、九十年代的“自由主义”和“新左派”,制造知识分子神话。如此种种,有一个带根本性的原因,就是知识分子自我批判意识的缺失。王培元先生长期以来一直关注知识分子问题。十多年前,他即已撰写了一部延安“鲁艺”文艺史;这本《在朝内166号与前辈魂灵相遇》的出版,可以看作是作者关注四十年代知识分子的事业与命运的一种延续。不同的是,前者侧重事件,后者聚焦人物;但无论择取何种结构方式,作者都不是从观念出发,而是从事实材料出发,尽可能让尘封的档案及鲜活的记忆直接说话。融合史学和文学的作品本书是王先生为所在的人民文学出版社老一代知识分子撰写的列传。这是一家身份特殊的出版社,素有“皇家出版社”之称,从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式的建构来看,它居于塔尖的位置,是出版界精英人物最集中的地方。他们的沉浮进退,在中国知识界中是具有代表性的。列传,是创自《史记》的一种传统的历史书写形式。在史书中设置列传,它的好处是将历史文学化、人性化,通过人际关系的展开和人物形象的刻划,赋予历史以政治、军事以外的丰富生动的生活内容。王先生的书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严谨的史学著作,而是一部融合了史学与文学因素的边缘性著作。全书由多篇独立的小传连缀而成,它的历史性,主要表现在不同的个人命运背后的共同的时代框架上面。整个框架大象无形,然而坚硬实在,不可变易。书中的人物几乎无一可以免除批斗、囚禁、劳役,深受精神和皮肉之苦,简直带有宿命的性质。其中,孟超和巴人的结局,可谓惨绝人寰。他们其中每个人都足以构成一个社会单元,富于独立的文化价值;但当作者把这众多的人生画面有机地铺陈开来,从而展现历史的同一性时,显然更具震撼的力量。这是悲剧的力量,也是理性的力量。这样,人类的价值与尊严便进入了全书的核心。正如我们在书中看到的,在政治压力面前,中国的知识分子并不如西方知识分子那样奋起反抗,而是忍耐、等待、挣扎,退回到自己的内心,惟以沉默的超重的工作体现自身的价值。作者没有就“知识分子意识”,即在公共性和道义感方面向主人公们进一步提出质询,也许他有感于苦难的过分深重,而视此为一种苛责,所以表现相当宽容。不同于那些知识分子神话制造者的是,作者不是先验地去完成一个政治构图,而是透过特定的生存空间接近他笔下的人物,在价值取向上,对某些传统道德和人格规范表示认同。他固然赞美冯雪峰、牛汉的刚直不阿,欣赏聂绀弩的狂狷,楼适夷的率真,严文井的超然,感动于韦君宜的勇毅,蒋路的谦和,林辰的笃实,而对一度千夫所指的舒芜,也在大关节处有所开解,不乏奖誉之辞。使用大量的口述材料大量的口述材料的使用,使全书具有为一般的考据史学著作或文学杂记所没有的文献价值。而这些材料,又是为作者所严加选择的。其中,如毛泽东与冯雪峰的关系的变异,冯雪峰为《鲁迅全集》作注,以及后来的焚稿;牛汉与艾青在批判会上的问答;秦兆阳夜访刘白羽;严文井对赵树理和周扬的评价;绿原学习外语的始因;楼适夷的忏悔;聂绀弩寄巴人诗及其不同版本等等,这些史料都是非常珍贵的。要在有限的篇幅中写尽一个人的一生,这是困难的事。作者的写作策略是:一来引入日常生活的材料,凸显人物个性,二是发掘人物的文化价值的特异性;除此以外,都属多余枝节而被删夷。所以即使全书写了十余位同样职业的知识者,也不至流于面目模糊,彼此雷同。在书中,虽然作者使用了一定的文学手段,但是他并不特别看重为传记作家所倚赖的情节,却是较为注重细节性材料,由此显出描写的本领。书中的文学性,实际上更多地表现为富于文采的叙述语言。不同于历史的分析性话语,作者是热情的,激愤的,悲悯的,言语间有一种情感的浸润;当人物的命运出现戏剧性转折时,书中往往出现大段奔突而来的抒情性独白,诚挚感人。知识分子的历史,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逼近真实,需要有不同形式、不同风格色彩的书写。《在朝内166号与前辈魂灵相遇》仅系其中的一种。王先生嘱我作序,使我得以重睹一群老知识分子的人生沧桑。我生也未晚,当“文革”时,受过批斗,坐过囚室,且累及家人,然而不要说为天下苍生忧,其时竟连为自己抗争的勇气也没有。这种懦怯一直延至今日,自觉是没有为本书作序的资格的。以上文字,读后感而已,倘若王先生以为可以印出来,那么,就当是大时代里的一个小人物所作的一份精神见证罢。
  •     想看此书已经很久,一直没敢翻开,终于鼓起勇气开始读,果不其然,书中的那些字,那些片段,那些章节,无不在叩问心灵,在那样一个特殊时期,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被轻易撕碎,很多人最珍视的,被视为信仰的东西被一群人轻易的蹂躏、践踏,多少颗热血、年轻的心灵就这样被折磨到枯萎、凋零,人最难的是守住自己的底线,但是结局却是丧失心智,甚至牺牲自己,健在的人在回忆录中反思自己曾经的怯懦,无能,最终到底谁对谁错,所有的人都成了那个时代的牺牲品,只愿这样的黑暗、无知、愚昧的时代不会重现,每个人能坚守自己的底线,拥有独立的人格。

精彩短评 (总计12条)

  •     这类写知识分子建国后遭受苦难的书籍,看形势,估计很难再出版了。
  •     几年前在实体书店买的,非常好的书,读过之后推荐给妻子,她也说非常好,从当年政治运动中暴露出的人性可以借鉴今天的人际关系。
  •     绿原在狱中用读书学习战胜了无望和空寂让人印象深刻。知识份子命运多舛。
  •     感情之作,大抵价值不高。
  •     我们绽放,然后我们凋零。但是我们无罪。心灵的创伤有时候比死亡还让人畏惧。
  •     近年来我看过的好书之一。
  •     我年轻的时候我做过文学梦。北京朝内166号几近我的朝圣之地。因为我所崇拜的作家的书籍都是这里出版的。后来,发现这个地方更是一个要把作家的灵魂漂洗的“圣地”。毛先生要把文学作为打击敌人的利器,作家自然是工具。工具是不需要自己思想的,因为有伟大领袖在指引航向。在改造思想凭借国家机器强力执行的时候,渺小的个人如何能抗拒?但人,毕竟是有大脑,会独立思考的灵长目动物。他们会采取种种手段对付强制的思想改造。于是,这个作家的摇篮,便以较大篇幅上演了关于灵魂的一幕幕悲剧。惊心动魄,可歌可泣。那是一批人,一代人的思想受难史,那是一个民族精英的受到暴力戕害的血泪史,那也是知识分子顽强抵御思想征服,暴力侵害的尊严史!
  •     聂绀弩,真性情!许广平,呵呵呵。书中好多人名隐去了。
  •     读后知道,在人文社工作很危险!这里的人都属于“高危人群”!
  •     依然记得刘勇在现代文学第一堂课上哑着嗓子念叨的朝内166号。
  •     反右文革故事集
  •     人物写得细腻,很有感觉。纸质不错,还有照片插图。只是封皮有点磨损,有点脏。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