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个人的十年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纪实文学 > 一百个人的十年

出版社:文联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0
ISBN:9787505959248
作者:冯骥才
页数:352页

作者简介

二十世纪历史将以最沉重的笔墨,记载这人类的两大悲剧:法西斯暴行和“文革”浩劫。凡是这两大劫难的亲身经历者,都在努力忘却它,又无法忘却它。文学家与史学家有各自不同的记载方式:史学家偏重于灾难的史实;文学家偏重于受难者的心灵。本书作者试图以一百个普通中国人在“文革”中心灵历程的真实记录,显现那场旷古未闻的劫难的真相。 一百个普通中国人在“文革“中心灵历程的真实记录,显现那场劫难的真相。 作家冯骥才通过广泛的社会调查,披阅十载,将一代中国人的心灵记忆载入史册。

书籍目录

拾纸救夫崇拜的代价我们,陷阱中的千军万马死脸唯一没有贴封条的嘴巴我到底有没有罪?鬼剃头搞原子弹的科学家一个八岁的死刑陪绑者我这三十年呀绝顶聪明的人一对夫妻的三千六百五十天笑的故事我不是右派,是左派失踪的少女我变了一个人牛司令一个老红卫兵的自白硬汉子三个人的苦中作乐复仇主义者说不清楚苦难意识流“文革”进行了两千年六十三号两女人没有情节的人我不愿意承认是牺牲品走出疯狂忏悔录附录一:非“文革”经历者的“文革”概念附录二:关于冯骥才先生谈《一百个人的十年》文学工程的采访录关于本书写作的缘起决不放弃使命一一《一百个人的十年》再记关于“文革”博物馆附言

编辑推荐

  阅读《一百个人的十年》是需要充满正义和良知的立场。冯骥才有意创造这种阅读角度,在篇目安排上,把几篇富于冲击力的放在前边,以使全书具有震撼力。有意将不同文本基调和不同的叙述节奏,相互穿插开来,间隔开来,保持亢奋,不感到沉闷,使得阅读空间更加广阔。  我来自南京,你来自兰州  她来自岳阳……  长江献血,黄河献血  洞庭湖也在献血……  阳光是。型的,爱也如此  阳光适宜于每一个人。献出阳光  把灿烂留给自己  汶川大地震,全国人民都行动起来,各行各业都行动起来,献血、捐款、捐物,为抗震救灾作出贡献。我们中国文联出版社也在为此尽心尽力。特意策划了《散文悦读季》丛书,作为本社向灾区人民献爱心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们相信,文化也是一种血液,文学也是一种阳光。

前言

  二十世纪历史将以最沉重的笔墨,记载人类的两大悲剧:法西斯暴行和文革浩劫。著名作家冯骥才以100个普通中国人在文革中心灵历程的真实记录,新版增加了初版未能完成的敏感内容,并配以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显现那场旷古未闻的劫难真相。  在延绵不绝的历史时间里,十年不过是眨眼的一瞬。但对于一代中国人有如熬度整整一个世纪。如今三十岁以上的人,几乎没有一个人的命运不受其恶性的支配。在这十年中,雄厚的古老文明奇迹般地消失,人间演出原始蒙昧时代的互相残杀;善与美转入地下,与恶肆意宣泄;千千万万家庭被轰毁,千千万万生命被吞噬。无论压在这狂浪下边的还是掀动这狂浪的,都是它的牺牲品。哪怕最成熟的性格也要接受它强制性的重新塑造。坚强的化为怯弱,诚实的化为诡诈,恬静的化为疯狂,豁朗的化为阴沉。人性、人道、人权、人的尊严、人的价值,所有含有人的最高贵的成分,都是它公开践踏的内容。虽然这不是大动干戈的战争,再惨烈的战争也难以达到如此残酷——灵魂的虐杀。如果说法西斯暴行留下的是难以数计的血淋淋的尸体,"文革"浩劫留下的则是难以数计的看不见的创伤累累的灵魂。

内容概要

冯骥才,(1942~ )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说集《雕花烟斗》等。短篇小《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章节摘录

  拾纸救夫  那时,我是驻扎×省×部队坦克师二团的一个搞宣传的干部。一九七三年上级命令去到鲁西南地区一个县“支左”。这期间社会上的“文革”已经相对平稳,呼杀喊打声稀稀落落,清队的狂潮也过去了。我们的任务大多是解决前五年动乱时期遗留的各种问题。  这个县地处当年水泊梁山的旧址,县招待所传说曾是宋江的乌龙院,还有一个残破的塔,也是那时遗物。我们“支左”人员总共一百零八员,和梁山好汉一百零八将正好巧合。我们笑了,说一百零八将回梁山来了。谁不想看看《水浒传》里的水泊梁山?出发时的心情相当愉快。  可没想到,这八百年前草莽英豪奔突出没之地,至今依然十分荒僻。地处黄河边,一片盐碱地。头年大水泛滥留下的淤泥,春天又旱得满地大碎泥片子,柳树芽子没蹿出叶儿就干死在枝上了。真荒凉呀!地貌也不对,完全不是《水浒传》里所描写的崇山峻岭,不过一个个小山包儿。可这里的人还是那股子劲儿,大襟在前头一挽,腰带一扎,怀里揣着狗肉和酒,随便坐在哪儿就吃狗肉,豪饮,性子也很粗蛮。有一家子打架,儿子拿铣一下削掉他老爹半个脑袋——我就处理过这事。“文革”初期两派武斗便往死处干了。我们住在县城里,为了工作便利,我作为军代表进了县革委领导班子,临时当一名常委。没过几天,大批含冤告状的就找上门来。有的冤案叫你想都想不出来,过去不是有本《今古奇观》吗?我看有的事完全可以续进去。  一天,我在宿舍里,一个挺瘦的人,戴一副圆眼镜,进门趴在地上就给我叩头。我问他干什么?他说:“你要想给俺解决问题,俺就说;你要也想应付俺,就明说在先,俺扭头就走,这个头就算自给你叩了。”  好一个有性格的人!我说:“每一件事我都会认真对待,怎么能应付你。”  他说:“我这事难办。”  我说:“我不怕难办,只要你说真话。”  他拿一双灰眼珠紧盯着瞅了瞅我,坐在凳上给我讲了一桩旷古罕闻的奇冤。我听罢就知真冤。我必须先讲过这件事才能说为什么真冤——  这人姓李,在离县城三四十里路、紧挨着潘金莲老家的一个公社小学,当语文教师。此人善讲故事。无论听来的还是从书上看来的故事,全能记住,装满一肚子。张口就来,很少重样儿。他属于那种在课堂上随意发挥的老师,课讲得活,趣味横生,学生们都喜欢听他的课。听他讲课时生怕听到下课铃。你知道,小孩子们上学都是最爱听到下课铃的。你想想这人的故事多有魅力!  一九六五年搞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这也是“文革”的前身了,人们争着要表达对毛主席的忠诚,便回过头来,翻箱倒柜,查找有哪些对毛主席不忠的人和事。反右派时各单位抓右派,都是从上边下比例数的,按人员比例定右派。从那以后,一搞运动,不揪出人算没成绩,渐渐发展得揪出的人愈多成绩愈大,于是学校里就一哄而起找起来,上上下下一同回忆。这位李老师性情急躁,得罪过一些同事。有位教师提出,一次他听李老师讲过,说毛主席当年在浏阳被白军追得趴在水沟里藏身,这是赤裸裸诬蔑毛主席。伟大领袖怎么会被敌人追得趴在田间水沟里藏身,故意歪曲毛主席的伟大形象!马上翻遍学生们的书本,查看听课记录,终于在一个学生的语文课本里找到当时听这故事时记下的一行字:“毛主席藏身水沟,摆脱敌人尾追的机警故事”。证据确凿,这就以“特大现行反革命案”上报县委。马上县公安局来人把他捕走。他不服呀!他说:“我讲这个故事是为了说明毛主席胆略过人,机警智谋,我是真心歌颂毛主席呀!再说这故事又不是我瞎编的,是从书上看来的。”公安局叫他说出是哪本书,他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没有根据,就是他编的,这是抵赖和顽抗!很快,很简单,判他八年刑,打入监狱。  他老婆是个乡下女人,跟他结婚一年多,有六个月的身孕,带着大肚子探监时,他跟这乡下女人说:“八年的日子可不算短了,你要受不住,跟俺离了,俺也决不怨你。可是得实话对你说,俺绝没坑害你,那故事确确实实是俺从书本上看来的呀……”这女人转身就跑到县里喊冤叫屈。县领导说:“你去找,只要你找到这根据,我们就放人!”  乡下女人心实,把这话揣在肚子里,就四处找开了。这时,“文革”已经开始了,县城的小书店里除去毛主席著作,别的书全没有;图书馆也封闭了。她找到图书馆员,求他。图书馆员哪有胆量去揭封条,散布封资修呀。他是县城看书最多的人,可他也没读过这么一个故事。这女人就到处去找书,找不到书就拾印字的纸,从纸上找。她不识字,拾到纸便请亲友或小学生给她念,听听有没有那故事。有时拾一块当时印的“文革”小报,也拿去请人看。她一个生活在穷乡僻壤的妇女,没文化,哪知世界上究竟有多少书,文字里究竟都是些什么。当人念到什么科技的、政治的、文化的那些古怪难懂的话,她一动不动站在一边傻听,傻等,等那故事的出现。有人看烦了,草草扫一眼,就说:“没有了。”她也信,再去找。有人劝她:“你靠拣纸,哪能拣到那故事,你又不认字,天底下那么多带字的纸,你哪能都拾来?”可谁也说不动这女人,她依然天天提个破篮子在街上拾。只要发现一块带字的纸,就如获至宝。别人手里有张带字的纸,求不到手,也要请人念给她纸上写着的是什么,人家要是不肯,她就跪下来求人念给她。甚至连在茅房发现一张有字的纸也拣出来,涮干净叫人看。天天拾,天天求人念,天天找不着。天天早上的希望在晚间破灭,但她从不灰心。她坚信那故事不是她爷们儿编的,坚信早晚一天能找到这个故事。这么久了,自然有点疯疯癫癫。  孩子小时,她背着孩子拾;孩子大了,她领着孩子拾。拾到的纸,不是,就卖掉糊口。那时,水泊梁山方圆百里的人都见过这么一个带着孩子拾废纸的半疯的女人,都见过她那双总是东张西望却空茫茫的眼睛,都见过她始终提着那装满烂纸的破草篮,但未必都知道她决非拾纸度日,而是为了一个辉煌的愿望——救夫。  一年到头,春夏秋冬,雨雪风寒,从没有停过一天。  心诚未必能感动苍天。她整整拾了七八年纸,可是在她爷们儿刑满前半年的一天夜里,灶膛里的火,引着了她堆满星角的废纸,着了大火。这女人和孩子活活烧死了。  李老师在狱里听到消息,自己也不想活了,几次自杀都没成。那种县城的监狱一无所有,一是因为穷,二是怕犯人拿什么东西自杀。连吃饭用的碗,使完跟着就要走,怕犯人摔碎后使碗片割脖子。有一次,他去上厕所,看见茅房地上有根麻绳,就拴在房梁上,再两手抓住房梁把身体拉上去,套住脖子,一松手想吊死。可是麻绳糟了,“啪”地断了,一个马趴摔在地上,摔得他眼冒金星,但当他定住神再瞧,出现了奇迹,有张油印的纸片就在眼前地上,上边正印着要他命的那个故事,简直不可思议!真比小说编的还巧,还绝,这才叫“天无绝人之路”呢。你不信吗?这是真事呀!这纸片破烂不堪,故事断断续续,是:“……追他的人大喊起来:‘跑了,跑了!’……毛泽东同志急忙走下岭,躺在一个水沟里……”虽然不全,但是可以拿它证明那故事并非是他编造的了。他拿着这纸片冲出茅房,又喊又叫:“找着文了!我的冤平了!”兴奋地一蹦一蹦,蹿得老高。看守以为他疯了,把他锁进牢房,他捧着那纸片大笑,然后又大哭,肯定想起他白白拾了七八年纸却没等到这一天的那个可怜的乡下女人,还有那糊里糊涂被烧死的儿子。  他写了一份申诉,连同这纸片递上去,心想就等着平反雪冤,出狱了。可没过几天,县里说这纸片是油印品,仍然没来源和出处,不能作为依据,把他的申诉驳回了。但这次他非但没绝望,反而更有信心。有这纸片,迟早会抠到这故事。有一阵子,他在监狱里忽然害怕是自己真的记错了,怕这故事并不是看来的,而是谁瞎诌讲给他的,那就永远无招无对。现在这个可怕的疑心病不再折磨他了。心里有了光。  他来找我这天,是他刑满八年刚被放出来不久,案并没翻。小学校因为他是服过刑的反革命,拒绝他回校工作,没有工资,自然也没有路费去大地方找那本书,那故事。他无家无业,孑然一身,穷得穿一件单褂,经不住春寒,直打哆嗦。  听完他的经历,我说:“你回去吧,这事我可以给你解决。”  他见我这样干脆的回答,不信,仿佛有打发他之嫌,可是他万万没料到,他碰巧了——这故事我读过,我知道在哪本书上。我热乎乎觉得自己完全有力量,把压在他背上八年而至今犹在的巨石推掉。  第二天,我到县革委调他的案卷看了。他所说的完全真实,便在县革委会上把事情摆出来。有人说,“这人就是怎么治也治不服他。”  我说:“法律不治人的性格。这故事绝对有,判刑,冤了,一定要平反!”  我是军代表,有权威性,他们不好反驳我,可他们默不作声,不表态。我挺有气,当即要一辆车回部队,把这本书拿来,放在县革委会桌上给他们看——  一本紫红色封皮的革命回忆录,“文革”前解放军文艺社出版,书名叫做《秋收起义和我军初创时期》。打开书,其中一篇就是这故事“浏阳遇险”,作者是谢觉哉。写的是毛主席在一次赴江西根据地途中,路经浏阳,为了摆脱白军追赶,机警地藏身水沟而安然脱险的一段往事。  当时县革委的头头们看着这书都怔住,没话。只有一个自言自语说:“怎么谢老会写这篇东西?”  一个山村教师,就因为讲了这篇歌颂毛主席的故事,被当做反对毛主席而坐牢八年,家破人亡,这难道不是一桩千古罕闻的奇冤?我紧盯住这案子不放松,很快给他平反了结。那天,李老师跑到我家来,趴在地上,又给我叩个头,这个头叩得可是有板有眼呵,如谢救命恩人。我当时倍感惶惑,我不过正巧也看过这故事罢了,我又何德何能接受这个大不幸者叩的这个头呢?我沉默良久,不知讲什么,只说:  “是呵,是呵……”  随后,他请求我把这本致使他妻死子丧、坐牢从年的书送给他。我知道这本书在他生命中的重量,沉甸甸放在他一双颤抖的手中。事后我听说,他把这本书烧了,将纸灰洒在妻子的坟上。大概企望他那苦命的乡下女人的亡魂从此获得安宁吧!  李老师的冤案一翻,找我告状,求我平反的人,天天堵满我的门口。后来我复员回到老家安徽,省委调我到岳西地区去搞落实政策,真没想到那个小小县城里,冤案也是堆积如山。含冤抱屈的人都是连夜排队找我,从我来到我走,也没间断。而且再没一个和李老师那案子一样容易办。各种稀奇古怪的冤案很难插进手,插进去就把你的手缠住。我才知道,凭我个人力量,无力解决这时代创造的无比巨大的悲剧。我每天只睡几小时的觉,凡可能解决的就决不放过;难以解决的,我回去时一一向省委组织部门作了汇报。  以我的感受,大人物的经历不管多悲惨,也不能和小百姓们相比。大人物的冤枉总容易解决,小百姓们如果没碰对了人,碰巧了机会,也许很难得到命运的晴天,就像梁山的李老师正好碰上我读过使他冤屈的故事那样。我想,至今天下还有多少人含冤未平,无论是活着还是已经死去的?  附件:《浏阳遇险》  一九二七年准备秋收起义的时候,毛泽东同志以中央特派员资格并受湖南省委的委托,到铜鼓去领导驻军起义。一块去的共有三个人,走到浏阳时,被团防军逮捕了。  团防军押着他们走,毛泽东同志在路上故意装作腿痛,一步一步地拐,落在后面。他掏出一把钱来,对团防军说:“朋友拿去喝茶吧!”那些人接了钱,他就走。没有走出几丈远,那些人喊起来,其中有一个人追到了他跟前,他只得站住,又给了追的人一点钱,并且说:“没有了,朋友,再见吧!”等他走上前面的岭上的时候,追他的那个人才大喊起来:“跑了,跑了!”跟着大队就从他后面追来;毛泽东同志急忙走下岭,躺在一个水沟里。他听见追的人在喊:“明明看见他向这里跑,怎么不见了?”到处搜寻,只是没有找到他躺的那个地方。  人声听不见了,他爬起来,涂了些泥在腿上,装作农民的样子,走上一个高岭,达已经是江西地界了。看见有个打柴的,他对打柴的喊:“喂,下面打仗!”“什么事打仗呀?”两个人于是走到一起,交谈起来。谈到农民协会,打柴的说:“农民协会好,只是不该打菩萨!”他回答说:“不错,我就是农民协会的委员长,我在农民协会是反对打菩萨的。今天下面喊捉人,就是捉我,朋友,请救我一救吧!”打柴的很惊讶:“怎么救法?”他说:“这是两块钱,一块请你买一双草鞋,一块请你买一点饭,并且请你带路,把我送到江西地界。”打柴的说:“可以,你就在这里等着!”  天快黑时,打柴的来了,拿来了草鞋和饭。并且从偏僻的小路上把军泽东同志送到江西地界。毛泽东同志问他姓名,打柴的始终不肯说出;他哪里梦想到他所救的是一位伟大的人民领袖呢!  麻烦还并没有完。走了一天,到了一个市镇,那地方情况也有些紧张了。毛泽东同志没有行李,身上穿一件短褂,一个汗衫,他便把短褂睨下来扎成包袱模样,横背在肩上。每走到一家店门口时,就问:“老板,歇得客吗?”老板眼睛一睁:“歇不得!”连碰了几个钉子。走到街尾最后一家店时,他索性不问了,走进去坐下,大声喊:“老板!打水来洗脚!”老板无可奈何,只得由他住下。第二天,到了准备起义的驻军里。于是轰动世界的湘、赣、闽、粤的工农革命运动,就从此开始了。

图书封面


 一百个人的十年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3条)

  •     如果真的建了文革博物馆,我恐怕去的人绝对赶不上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一是因为,对南京大屠杀的残酷性的宣传远远多于文革。二则是因为,相比揭自己的短,人们更有兴趣揭别人的短。早就知道文革的残酷。中学的时候历史课上讲到这里,老师们大多草草带过。理由无非是考试不考云云。再者,不是每个历史老师都是袁腾飞。诚如“禁止和鼓励某种程度上是等同的”,越是不讲,越是少讲,我也越是好奇。文革那段历史是神秘的,也是充满诱惑的。后来长大一些,读的书多了一些,惊叹于,那时人们的愚昧。再后来,在读了这本书以后,惊叹于,那时人们的绝妙。这折磨人的方法,不管是心理上的还是生理上的,真的是层出不穷,花样百出啊。德意志民族、大和民族、中华民族——我想起了政治书上的一句话——“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其实早就该料到了。中国人残忍的本性自古有之。文革不过是重复历史罢了。这本书后面还附了几个1976年后生的年轻人对文革的看法。我看的有些心凉。不知道广大的90后是否还关注这段历史。另外,冯骥才是个好作家。
  •     说是纪实,它描写的让人感到恐怖。说是虚构,它却又那么彻彻底底的存在。奶奶是老师,今天回家想起了这本书,就问问她当时我们这个小城的故事。我寻思问出点我们家十年里被迫害的故事,当年只是爷爷在哈尔滨上大学学俄语,加上我的大爷爷(爷爷的大哥)在日本留学后定居,所以爷爷因“里通外国”被打成反革命分子,只上台挨过几次批斗,没有我想像中关监狱之类的经历。第一位是爷爷学校部队转业回来的老师,性子却比较软弱。当时老师白天挨批斗,晚上去炮校,半夜再集体列队回学校睡觉。这个老师实在熬不住了,一天晚上回学校的时候经过现在的南操场,当时还是偏郊区的田地,用刀割了动脉。流了一阵血,他感觉疼就大声喊叫,当时附近村庄的人听了叫声却也不敢出门,第二天出门发现血都流干了。第二位是当年奶奶没结婚时候寓所的房东婆婆,七十岁,年轻时候是交通局的,工作比较清闲。局里下班就去附近的小酒馆喝酒,当时烟台的领事馆和外国人多,她经常和俄国、日本人一起聊聊天打打牌什么的。茶余饭后还给奶奶讲过她年轻时候的故事。运动的时候这个婆婆想,与其被成天折磨不如自行了断。她想溜出去自杀门口却被红卫兵把守,无奈之下在仓库找到一卷电线,对着仓库门上吊了。第三位是一位地理老师。“反右”之后被查出在旧社会加入了“三青团”(三民主义青年团),相当于国民党的“共青团”。打成右派,被逼着把自己的资料全都烧光了,这老师边烧边哭,被开除之后只能去街上拉大板车。文革时期又被揪出来批斗,十年过去之后,重申案子给他连着那个“右派”的身份一起平反了。他的儿子当年因这些事儿也没法学习,干脆成天在街头巷尾下棋。几年之后竟然混出名堂,得了全国的大奖,这也是后话了。第四位,奶奶学校教务处主任,学校在运动时候换了个没有真才实学的校长,凭着在公安局的哥哥嚣张跋扈。这个耿直的主任在开会时总给校长提意见得罪了校长,被揪出来判了十年监禁,好在一年后放了出来,可是已经没有了公职,被遣返回乡(蓬莱)。几年后回到烟台手表厂看守仓库,混着日子领闲钱。可是浩荡浮沉这么些年,这个老师连婚都没结过。第五位是一个女老师,名叫曲清泽(音)。当时让她们干劳动活,都是体力活,修防空洞什么的时候就被拉去,最后受不了,自杀了。丈夫拉大脏土车,就是垃圾车。一个大车厢又长又宽,两个轱辘,那种平板的手拉车,平路还好,冬天上下坡的时候车一下一下地往下掉。爸爸他们小时候上学的时候还帮这些拉车的人推车。这个男人的不幸在于,右派全部平反的时候,不让他拉车了,让他去看守大粪池。当时的幸福那里有大粪场,将粪便晒干之后做成肥料之类。在某一年的大约在腊月二十八九的时候,也是这年工作的最后一天了,完了就能回家过年。冬天地滑,他被车意外打到了粪池中,溺死了。第六位,女老师,王淑梅(音)。一个人带女儿,文革时候被抓出来。在工厂劳动的时候女儿在家发高烧,邻里眼看小孩儿不行了赶紧去学校找,说“孩子一个人在家发高烧没人管,再不看就死了!”平常时候看着和你关系很好,一到运动的时候谁也不认识谁了。你自己犯过的事儿心里还好点,要是没干过哪儿也没地说理去。第六位是当时市长的秘书于乃浦(音),小时候跟着爷爷学毛笔字,写的一首好字。刚解放时有文化的人少,写字好的她被调到政府给市长左东洲(音)当秘书。“反右”时左东洲因“反革命集团”被打成右派,她也受到牵连,一开始在现在南通路小学那里的瓷厂劳动,后来分配到农村劳动。在窄窄的田埂上推独轮车,由于不会推车,又没有力气,不慎翻落,摔断了腿。平反后遇见奶奶时说:“早知道当年就本本分分当个工人,这几年也不至落上这么些事儿”。当时烟台市“高梁王左”四位高官,都被定为“走资派”文革时被抓出来批斗。在广场上表演“喷气式”——被人摁着头,双手后摆。文革结束后被下放到奶奶当时的公司。左东洲虽是老革命,自己却没什么文化,自然没什么水平。公司开生产会,一个小姑娘开车出了点事故,便四处调查她的底细,怕是“反革命”成分。问到下属,“她爸是干什么的”下面说“在二院(现在的烟台山医院)做锅炉工”“她妈呢”“她妈是家庭妇女”“她爷爷呢?”“她爷爷是咱厂以前的老工人”。这才没话说了。左东洲七十多岁还没有退休,四处找人想要平反。当时的情况就是每天晚上每个路灯下面都有一个挨批斗的。有一天城西枪毙二十六个城东也枪毙二十六个,街道的保长也不放过。如果文字能够承载回忆,它必将唤醒沉睡着的每一个人。
  •     http://blog.xiaonei.com/GetEntry.do?id=393702663&owner=247986097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曾经的我,也像作者最后采访的那群十几二十岁的青年一样,对这一切一无所知;而我现在暗暗庆幸,我在二十岁之前,还能看到些什么,感觉到些什么。向身边一些同龄人谈这些时,谈我们出生之前的往事,总有人不屑一顾,觉得无所谓,与我们无关;谈现在的政治文化,他们又觉得自己无力改变,何必关心。突然觉得悲哀,这就是祖国新的青年一代吗?我所知道的,还是太少太少。
  •     “比恨更大的是爱,比过去更重要的是未来”
  •     63号给我的印象深刻QAQ不过就是觉得不经加工的语言虽然直白朴实,但是连着看有点疲劳。文中说”政治从来不对人的精神负责“,那么从这些经历看来,wg不仅是对人的精神不负责了。
  •     有个人说,文革已经在中国进行了两千多年了,它并不只是十年而已,从某种角度上看,是的。
  •     37,不全。
  •     ...真的很像写手帖...真的...
  •     看完对人性充满深深的恐惧
  •     看着看着心情就很沉重,感恩今天的精神自由,人身自由。
  •     “我觉得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叫人委屈,叫人难受”读得很快,怕被残酷冲击。难受,空。
  •     有关文革的作品,看过《陆犯焉识》、《夹边沟记事》。明明是被迫害到家破人亡,被平反后仍旧一无所有,还要感恩戴德。明明是吃人的禽兽,却还能继续居高位,家庭美满。突然明白老师说的那句话…文革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倒退,还毁掉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以至于现在还难以重建。
  •     除了那篇“一个老红卫兵的自白”有点罗里吧嗦,其他文章,可谓篇篇精心。最可贵的是,所有内容皆源于老百姓。很多老百姓的分析和看法,比很多名人的回忆录,深刻程度也不遑多让,甚至有过之。
  •     这些故事只是冰山一角,不忍卒读!太沉重的一段历史了,拦腰斩断了多少人!“还有一次,我在杭州西湖林荫道上独自散步。走着走着,我忽然特别想他……不知为什么在这最美的地方我就会特别想他。从此我避讳着,不再到最美的地方去……”
  •     《夹边沟纪事》、《一百个人的十年》,好在没连着读这两本书,不然无法想象会怎样……我们读来都觉得残忍,而他们却是故事的主角!
  •     捕风捉影、因言获罪、落井下石,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文革不过是某种特定条件下的集体爆发。而即使今日,同样是不乏文革的土壤,我们又能做到什么?
  •     明天,就是五一六了。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难以置信的目睹了这场人类史上的浩劫在当下中国竟有回潮之势。就在今天,香港和大连都有小规模的纪念文革的游行活动,本月初,位于中国政治心脏的人民大会堂竟然可以堂而皇之的演出文革有关的歌舞节目。冯骥才在三十年前的后记中曾经提到过当时的老一辈说文革只能留给下一辈去写了,而曾经的下一辈就是当下真真切切的这一辈,现在还能像那个“传奇般”的1980年代时那样,写出些什么么。题外话,我们似乎挺喜欢把当下解决不了的问题,交给下一辈的,“凭借着我们下一代人的智慧,这个一定会得到解决的”。可是,你如果什么都不考虑做,你留个你的孩子们的又会是怎样一个世界呢。去年是二次大战结束纪念,明年毋庸质疑将是日本侵华战争纪念,但今年,我以为更需要大家真正的铭记。但他们最后还是选择了遗忘。
  •     说是真实的,但是却因为难以想象的荒诞处处流露出虚幻感。那个时代的故事犹如另一个世界的传奇,偏生难以言尽的细节又时刻提醒你它是毋庸置疑的,让你在怀疑、好奇、愤怒等情绪的撕扯中经历无数次精神的扭曲与重铸。即便是塞缪尔•贝克特也永远无法构筑这样荒诞的世界的一角。应该列为中学生必读书籍。
  •     I267/F269e 看了一部分,不是很想读下去了。都是记录的自述。 感觉不会再有文革了。 但是人民还是很蠢。 蠢,蠢,蠢。
  •     看过整个人都不好了。。那感觉。。大概是绝望吧。。可是如果因为痛就不再提及,如何以史为鉴?纪实文学真的真的太重要了。
  •     比魔幻更魔幻的现实。跟这里面的故事相比,生活中的烦恼得失根本不算什么。三个字,太惨了。
  •     文革的罪过全推在四人帮头上,可是一个个受难者其实往往是下边的人争权夺利的牺牲品。讲述者并不大肆渲染,反而有些轻描淡写,但即便如此都能感受到那种沉重的苦痛。这还是尚且活着的人的故事,那些死去的受难者的经历更不敢想。
  •     还是能听到——再来一次文革就好了。说这些话的人或期盼不劳而获,或无能期待反击。对于这样的历史希望永远不要重演,尽管我们还有许多文革演员。文革的余孽清理的越干净越好。就像书里说的“艹**的文革!”
  •     对于电子书的错别字容忍程度,取决于内容的质量
  •     很奇怪我的祖父母几乎从来不跟我说CR的事,只说那个时候怎么怎么苦,而这种苦多半是来自于饥饱问题。人对于苦难的理解也会各不相同吗。CR真是有一千个面向。
  •     文革的苦难史,印象最深的是研究原子弹的科学家的经历。还有为减轻父母痛苦,学医的女儿亲手杀了自己的父亲这一节。想起当年明月的一句话,看历史首先要明白历史是真实发生过的并不是故事。中国整天批评别人要正视历史,日本鬼子侵华的罪行当然罪该万死。但是我们自己算是能正视自己历史的国家吗。
  •     人性,人心。
  •     上一代人遭遇的苦难,是这一代人的精神财富。从书中学到的,不止是坚强,乐观,克服困难的智慧,也是对中国历史的反思,更是对人性的解剖
  •     不能说是最好的纪实文学,个人的脸孔太模糊,感觉更像是作者在讲故事而不是每一个活生生的人,因为结构的问题,反思感觉不够,其实这些素材本来可以用的更好的。当然,作者的诚意值五星
  •     和《毛泽东传》的描述对比,真是讽刺。 一个五千年文明的国家,为什么下了一个文革这么一个野蛮又荒唐的蛋,真是文化劣根性? 我还正背着毛概里的歌功颂德,谁能为历史负责,历史酱缸
  •     光怪陆离。不可思议的丑恶、无奈、悲痛。希望我们所处的社会,能一直安定祥和。
  •     混乱的时代里,人性是什么?
  •     历史不是只与成王败寇有关,历史是每一个普通人身不由己被卷入、被推着走的历史。
  •     看的多了,恍然间觉得自己已然麻木,愿他们最终能够得到慰藉
  •     谁又会忏悔?!
  •     我们的命运是你们的警钟
  •     人类前进所必须的力量,一半来自教训。任何民族的奋发自强都需要两种清醒:清醒地面对世界和清醒地面对自己,清醒地面对未来也清醒地面对过去,中间不能隔裂;清醒必须全清楚,含糊就会全糊涂。 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把一代人十年的不幸变为后世永恒的幸福。
  •     如趟了一场暴雨,如听了一夜围炉 kindle
  •     人民的经历,才是时代的经历。
  •     费拉的记忆只有七秒,只有大大们是永恒的。
  •     被遗忘的一段历史,一段不愿被提起的历史,影响了一代人的历史。多少人因为他家破人亡,当活着也成为了耻辱,最可怕的永远是人心。
  •     P23越是没有出路,越是想找到一条出路。P33没有思想就没有痛苦看得人倍感心酸又万分庆幸。
  •     没办法打分
  •     之前看高皋严家其的《文革十年史》。当时我爹推荐了冯骥才的《一百个人的十年》,没有在意。昨天想起,找来读。高皋严家其的文革十年史,是写政治的,是党中央的斗争。残酷,但距离太远。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是民间口述史,残酷,暴力,冲击,犹甚政治。
  •     越是沉痛,越要细读。每一滴泪水,都是对历史的悼念。
  •     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 疯狂起来比原始社会还要野蛮 那些自以为是"斗士"的人现在夜里如何能睡得安稳?文革是一道深深的疤痕 横亘于历史的脉搏上 愿国人都不会忘记它 一直唾弃并反省
  •     如果统治的合法性在过去的功绩,那么当权者绝不肯让百姓明晰文革。如果合法性在与对未来的承诺,则文革真相的见诸史书可望。
  •     好像读着读着就要落下泪来,可终是什么也没有。冯骥才为了这“伤痕文学”的真实,刻意压制了文学的渲染,然而越读越觉得难过和沉重。其实,历史似乎真的变了相的重现,现在的网络暴力也好其他也好,难道不是变了法地去宣泄自身情绪去伤害别人么。这些不都是平凡人普通人的行为么。如果说当时的”恶“还有理由有源头,那么现在的呢?无知的“恶”是毁灭的,而这种“无知”不是上了大学就可以改变的。而“文革博物馆”在50年以后的今天,连提的人也没了。为老一辈的知识分子难受,他们要见到的未来,可以我们还要走好久。人们啊,活得柔软一点,善良一点。这总是好的,也是难的。一个90后的希冀。
  •     和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算是同种类型的书,作者都是采访集合了亲生经历者的故事,讲述的都是灾难,警醒吾辈。
  •     在我们看来是一个个荒诞离奇的故事,对经历者来说却是血淋淋的悲剧,生活永远比戏剧来得更荒诞不经
  •     无比震撼,人性泯灭的时代,再悲惨又出乎意料的奇闻都能产生。
  •     我们犯了一点错误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