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室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纪实文学 > 明室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1-1
ISBN:9787503922916
作者:(法)罗兰.巴特
页数:187页

作者简介

《明室:摄影纵横谈》分为上下两篇,有照片的特性、难于归类的摄影、以感动为出发点、摄影师、幻象和看照片的人、被拍照的人、看照片的人:趣味混乱、摄影如奇遇、不受拘束的现象学、二元性、“STUDIUM”和“PUNCTUM”、“STUDIUM”、传递信息、绘画、出其不意地拆除照等。

书籍目录

上篇
1 照片的特性
2 难于归类的摄影
3 以感动为出发点
4 摄影师、幻象和看照片的人
5 被拍照的人
6 看照片的人:趣味混乱
……
下篇
25 “一天晚上……”
26 历史像分界线
27 辨认
28 在暖房里拍摄的照片
29 小女孩
30 阿里阿德涅
31 家庭,母亲
……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有照片的特性、难于归类的摄影、以感动为出发点、摄影师、幻象和看照片的人、被拍照的人、看照片的人:趣味混乱、摄影如奇遇、不受拘束的现象学、二元性、“STUDIUM”和“PUNCTUM”、“STUDIUM”、传递信息、绘画、出其不意地拆除照等。  

章节摘录

  并非刻意为之的画面  某些细节可以“刺痛”我。如果不能,那大概是因为那些细节是摄影师故意安排在那里的。  在威廉·克莱因拍摄的(1961)《夏诺希拉,战斗的画家》里,人物的那颗畸形脑袋引不起我的兴趣,因为我看得很清楚,那是拍摄手法造成的。背景有两个修女的那张士兵照片,已经被我用来当作例子,说明在我眼里什么是“PUNCTUM”(这一点,确实是初步的);可是,布鲁斯·吉尔丹把一个修女和几个乔装打扮的人并排地拍摄在一起时(新奥尔良,1973),那种刻意的(不说是过分强调的)对比,对我没起任何作用(如果说起了作用的话,那就是厌恶)o因此,使我感兴趣的细节,不是、至少不完全是有意为之的,很可能,必须不是刻意为之的。  有些上了画面的东西,作为一种补充,既不可避免,又很优美,这种东西不一定要显示摄影师的技巧,它所表明的,只是摄影师曾经在那里,或者,甚至只是表明,摄影师不能在整体拍摄一件东西的时候不拍摄这件东西的局部(凯尔泰什怎么能把土路和在土路上走着的那位乡村小提琴师“分开”呢?)。摄影师超人的视力不在于“看得见”,而在于他处身于那个地方。尤其是,他以俄耳甫斯(希腊神话里的人物。妻子被蛇咬死之后,俄耳甫斯不甘心,靠自己的音乐天才,求得冥王将妻子放还,但他违背了,出冥界前不许回头的告诫,功亏一篑)为借鉴,没有回头看他领回来和给了我的东西!

图书封面


 明室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2条)

  •     2012.8.17 明室的罗兰巴特,喜欢在照片上发现自己生活中的记忆和痕迹,对所谓的摄影技术视若无睹2012.8.17 作者太爱他的母亲,在一张母亲五岁的照片里看到了母亲的温柔,这种感觉非常温馨,但又不由得让人有些不安,可能这种感觉本身就是作者所说的那种刺的感觉吧2012.8.19 看明室时看作者说照片的本质就是无可辩解的真实存在过,而且他反感当时给黑白照片上色,觉得那不够真实。有意思的是,现在摄影已经有了色彩,不止有了色彩,更有了ps,那么存在过也变得不那么确定了。
  •     好多摄影大师的名作,被翻译的令人发指,人神共愤。不知是翻译的问题,还是作者本身的语言晦涩。真难看懂~~大多章节,找到重点句式,便可跳过。PS:是本很合适的厕所读物,前提是要把重点句式和中心语言划出来。查了下,据说台湾版的《明室》翻译的还行。
  •     相对于苏珊 桑塔格的《论摄影》,本书在摄影理论上并没有实质性的新意。(《论摄影》出版于1977年,《明室》写于1979年)《论摄影》用冷静的笔触、严密的分析、丰富的例证,较为全面的讨论了摄影哲学的方方面面。苏珊 桑塔格是位冷静的知识分子。像是扳着面孔的女人,但字字珠玑。罗兰 巴特是位热情的文学理论家和评论家。一个热情的、自省的男人。在《明室》中,他站在观看者的角度,分享了许多他个人的经历,他对特定照片的钟爱,他母亲年幼时的照片给他带来的震动。他被影像的触动是基于单张照片的,也不特定喜爱某位摄影师的作品和风格。一幅照片要打动他,需要有两个因素:Studium & Punctum。这两个词是拉丁文,在这里要表达的意思是:Studium::照片体现出来的专注,对某一事物或人的兴趣(但不是特别强烈),从文化的角度来欣赏这些形象(人,事物,风景)。具有这一特性的照片已经是超过一般水平的好照片,它证明事物存在过,告诉我们有用的信息,以十分精炼和完美的形式。Punctum:刺点(我想国内某个摄影团体取名就是来源于此吧),创伤,刺伤,小痛苦。照片中的某个细节给你带来的触动或痛苦的东西。可能是一双手上的纱布,小男孩的一口坏牙,祖母的腰带...在每个人眼里,照片有没有刺点,刺点是什么,都是不尽相同,是纯粹个人化的视觉体验。有人可以在一张照片前驻足良久,甚至哭出声来,另一些人却对此毫无感觉。这不是感受能力的问题,是个人经历的问题。令人欣慰的是,巴特在书的后半段又深化了刺点的意义。时间本身也是刺点。它不存在于相片本身,而游离于时间的长河中。当年迈的老人看到年轻的照片时,那种感动,感叹,并非照片中的某个细节给他带来痛苦,而是时间刺痛了感情的神经。另一个值得一提的观点在本书最后一章。类似的观点《论摄影》中也有提及。如今对影像文化的消费已经到了空前的地步,我们建立起来的虚幻的影像世界开始反扑文化。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观看影像,享受它带来的快感,传递的信息,逐渐的潜移默化被其影响。“看,这条街上的人多么了无生气,照片上的人都比这强!”照片是这样一个东西:它从时间随手中切了一个面,让你仔细回味和专注,拼命想看出些什么,直到最后被自己蛊惑、刺伤。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走眼不走心,扫过。
  •     客观不重要,传达特征和情感才比较重要
  •     重读《明室》。好多年前是当摄影理论读的,难怪读不通。
  •     巴尔特的文笔不用说了,他的思考到今天仍具有启发性,尤其是对于摄影的“本质”的解读。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片段性却又意味深长,可读性强又能引导我深入思考摄影的实质,而不是仅止于观念的传达。很好,值得一读,一睹为快。
  •     有思想有内涵触及摄影本质!
  •     挺好看的,再买本送朋友
  •     很多年前的摄影知识,有点收获
  •     我学摄影的也看不懂,不知道是不是翻译得太生硬了
  •     后现代文艺大师教你如何脑补,翻译君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     摄影
  •     说实话,看完了但是没有完全理解,也许是翻译的问题?
  •     很难读懂,但很经典
  •     依旧多情。“探寻摄影的性质...是从它和我们罗曼蒂克地称之为爱与死的关系上着眼。” “语言的不幸(或者乐趣)...在于语言不能自证。而摄影就是这种自证的真实......但同时又只是一种偶然。是仅此而已。”
  •     给我男友买的书,感觉挺不错的~~~
  •     用文字去解释摄影和照片,这本身就是一次自相矛盾。可是罗兰巴特先生确实这是么做了,而且做的很好,因为他在这本小册子里,始终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结论。他先是教我们如何去欣赏一张照片,然后开始说别的,并没有告诉我们,他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     STUDIUM和PUNCTUM
  •     包装,翻译得都不错
  •     影的本质(如果有的话)只能是“新奇”,摄影的出现就是新奇事物的降临。


    情感
    是我不想减少的东西,因为情感是不能减少的,我就想,我就应该把照片化为情感;但是,我们能够抓住情感的意向性吗?看到一件东西立即产生情感,或喜爱,或反感,或生怀旧之情,或者感到惬意,这种意向我们能够抓得住吗?

    二元性形成艺术张力
    我立刻明白了,这张照片的价值(它的“奇特”之处)就在于,它同时显现了两种毫无关联的要素,这两种要素不同于同一个世界,是不同质的(但也不必一定要到形成对照的程度):大兵和修女。照片具有颠覆性,不是因为有的照片吓人、让人看了容颜失色,甚至不是因为有些照片谴责了什么,而是因为,那照片是“发人深省的”。

    静谧
    对我来说,风景照片(城市的或乡村的)应该是“可居住的”,而不是可参观的。面对这些我偏爱的风景,我觉得就像“我确实”在那里呆过,或者我要到那里去一样。可是,弗洛伊德说过,除了母体以外,“没有别的地方能让我们有把握地说,我们曾经在那里呆过。”风景(根据爱好选择的)的实质可能就是这样:使“母亲”(一点也不让人担忧)在我身上复苏。

    照片应该是无声的(有些照片很嘈杂,我不喜欢):这不是个“审慎”与否的问题,而是个音乐问题。绝对的主观性只在竭力保持安静的情况下才能达到(闭上眼睛,就是让图像在寂静中说话)。照片能触动我,但我得先把它从高谈阔论中拉出来:“技术”、“实在性”、“报道”、“艺术”,等等:什么都不要说,闭上眼睛,让那个细节自己在情感中浮现。

    “影象的本质全然是外在的,没有内里的东西,可是,比起最深层次的思想来,影象的这种本质更难以以接近,更显得神秘;它没有意义,却能唤起各种最深层次的意义;它是不能显现的,却明白无误地摆在那里,因为它的这种若有若无具有吸引力和蛊惑力,就像那个歌声诱人的美人鱼。”(布朗绍)

    召唤
    脸上的“神情”是不可分的(一旦我能够把脸上的神情加以分解,我就会证实或否认。简言之,我就会怀疑并背离,摄影的本质是明显:明显乃是一种不“愿”被分解的东西)。神情不是示意图似的东西,剪影是,但神情不像剪影。神情也不是简单的“相似”——不管相似到什么程度,所以神情也不像“相像”。都不是,神情是一种奇特的东西,是个“小灵魂”,是个个体的小灵魂,它在一个人身上是好的,在另一个人身上是坏的。

    神情(姑且先这样把真实的表情称之为神情吧,因为没有更好的叫法)是人的身份之不可或缺的补充,是无偿地提供的,是不带任何“重要性”的:神情表现主题,因为主题本身不突出。
    说到底,神情也许是某种精神方面的东西方,一种把生命的价值神秘地反映到脸上去的东西。


    如果一张照片不能表现这种神情,就如同人没有影子,而影子一旦被剪除,这个人就像神话中的那个无影女人似的,只剩下一具不孕的躯体了。摄影师就是通过这样一条纤细的脐带赋予人像以生命的;如果他没做到这一点,或是因为缺乏才能,或是因为不走运,因而没能给透明的灵魂以清晰的影子,照片上的那个人就永远死了。


    可以说,摄影把专注从感觉中分出来了,它赋予的只是专注,然而没有感觉又是不可能的;这是件反常的事,是没有思索对象的思维,是没有思想的思想活动,是没有靶子的瞄准。然而,正是这种其说不一的演变,能够产生神情最为罕见的质。反常现象在于:眼看着照相机的镜头,不去思索一些能激发灵感的事物,怎么可能有聪明的表情呢?这是因为,在集中视力的时候,目光似乎被某种内在的东西吸引住了。


    如果眼神坚持不变(尤其是,如果眼神持续着并通过摄影穿越时间),它就总有一种潜在的疯狂因素:它的效果既是真实的,也是疯狂的。


    摄影的“命运”可能就是这样的:在使我相信(真的,我在多少次里相信一次呢?)我找到了“真实完整的照片”的同时,它也把实在(“这个存在过”)和真实(“好啊!就是这个。”)完全搞混淆了;它既表示确认,也发出感叹;它使人像达到了疯狂之点,在这点上,情感(爱、激情、哀伤、冲动、欲望)成了存在的依据。这时,摄影就实实在在地接近了疯狂,与“疯狂的真实”酷似。


    摄影就这么两条路。是使摄影的场面服从于完美幻想的文明寓意,还是正视摄影不妥协的真实性的重新活跃,就看我如何选择了。
  •     读了前一半,行文虽散,却仍是摄影新世界的大门
  •     总能在当当找到很难买的学术书籍受益匪浅
  •     挺好的一本书是老师推荐的呵呵对观看照片有很个人的见解
  •     读起来很轻松愉快,没什么废话,很多想法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便展开一下就能搞出来一本很像样的专著,也不知道有人干过这个事情没有。想起来了一个说法,第一流的数学家都是提出问题的,能给二流三流的数学家留一个几十几百年的饭碗,不过貌似搞艺术理论的学者并没有给别人填坑的习惯。。。
  •     很有内容的小册子
  •     我只能说,翻译得实在是太差了。译者标点符号的使用让我有了阅读原版的冲动。
  •     爱上摄影爱上真实的自然的生活的心中的画面所以爱上摄影爱上胶片
  •     好书,不过桑塔格的《论摄影》更专业。
  •     “Studium”和“Punctum”
  •     很不错的一本书,阅读它是一种享受
  •     值得读的一本书,而且每次阅读,获益不同
  •     这本书以一种客观的方式体现了罗兰巴特的真情实感
  •     花了几乎不间断的10个小时 看完这本书,虽然很薄,但被译本中繁琐复杂的语句绕的有点晕,所以每句话都读了有2、3遍。 就像副书名(摄影纵横谈)写的那样,并不是技巧性实用性的书,而是以质朴的语言来“谈”摄影。摄影的人,被摄影的人,看照片的人都可以尝试看看。很欣赏作者“Studium”和“Punctum”的见解,这本书看的时而顺时而顿,常会有共鸣产生,说出了内心一直有却没有正视的问题。在读文字的时候,对自己不会法文不能看原版感到伤心,作者的语言让我感觉到他是一个自信且稍许自负的人(个人见解),很有趣。有机会拜读一下英文版。
  •     有太多的地方看不懂了(也许是蹩脚的翻译使我看起来十分眼累,有些地方有奇怪的感动。a shot带来的刺痛
  •     意思很好,翻译一般(我更想说很烂)。又一个世界的大门被打开了。
  •     读的第一本关于摄影的书.
  •     “我以为我明白了,在摄影、疯狂和某种我不知名的东西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我开始把这种东西称为:爱的痛苦。说到底,难道我没有爱上费利尼的那个木偶人吗?没有爱上某些照片么?然而,又不完全是这样。这是一种比爱的情感要广泛得多的东西。”
  •     "刺痛我" 真让人心碎。
  •     这本书是假期两天时间就读完的,放在和符号帝国一起,罗兰巴特的东西永远不能当作工具书和方法论册子来读,他是给人启发性的。他所谈到的摄影中的studium 和punctum 理论就带有浓重的语言结构主义符号学的色彩。我觉得在田野有所发展也具有难得的启发性~
  •     对于这样的书,正常人的反应是看的不轻松,如果你看一遍通读,而且理解,那我想你是个傻瓜。因为谁也没认真读过法文的原版,对于中译本的问题大家都说翻译很差劲,真的是这样。思想通过语言传达时,语言尤其重要,重要过思想本身。我是看了3次很艰难~~~但是我爱极了它里面的每一副照片,很喜欢.
  •     是有點難懂的事,需要先了解一下他的寫作方法,然後好好深思的一本書
  •     还不错,挺好的,书很薄
  •     “刺点”理论的提出也奠定了Roland Barthes在摄影理论史上的重要性,但是就对于“刺点”我觉得这个理论弱化了摄影师在摄影这个过程中的地位,强调了”摄影的发现“与照片中细节的重要性,随着摄影的普及,相信Roland Barthes这个理论也是一个非常有前瞻性的猜想。
  •     烂
  •     看书的时候感觉罗兰巴特真的是很自恋呢,也可能戳到他的PUNCTUM戳不到我...结尾他说,另一种使摄影变规矩的手段,就是把摄影变得平凡。这不就是我们的时代吗。然而摄影的愤世嫉俗,它的疯狂,真的被掩盖了吗,疑似是的。
  •     帮同学买的。没看过。应该还不错。
  •     有点深奥不是很明白不过很有用
  •     这是罗兰巴特感性与理性交织的一本书,那些往昔那些幻想那些无法追逐的时光在笔下一一展现,质地精美细密,令人叹息折服。
    书的印刷稍微不太理想,纸张太薄,但对阅读基本无碍。
  •     罗兰巴特不仅仅提供个人观点,而是提供一种思维方式。不仅仅针对摄影,而是针对其他对象。
  •     巴特的生活方式
  •     还不是特别懂
  •     比《论摄影》容易读,要是早接触到这些摄影理论就好了…最后一章提出的问题:如何重拾摄影的力量?
  •     摄影作为一个现代的艺术手段,或许已经有很多的书籍介绍它,然而巴特却给我们打开了另一扇窗,在那个世界我们将在真实的背后触摸到时间,记忆,时代,以及文字与语言符号所不表述不了的乐趣。在如此客观的艺术展现手法(摄影)中,却又带着强烈的个人情感和主观角度。也许这也就是摄影的魅力所在,它留住的是一个个“不可能再触摸的真实”。
  •     喜欢摄影,但从不知道还可以这样看待照片。巴特是奇才。
  •     对摄影概念个人化非常规的理解和定义,是最原始的意义也是最深刻的意义,不要忘了我们为什么要拍照片。
  •     朋友推荐的一本书,关于摄影的书
  •     感觉翻译是真的差,巴特老爷子洞见犀利,但是文风奇葩。
  •     里面的设计排版太难看了`--但是看在巴特的面子上`还是值得买的`
  •     完全是在大师的引荐下才关注的,也看了一些评论,还是买一本吧,收藏也不错呢,呵呵。说的质量不错,内容待论....
  •     找这本书好几年了,终于盼到了。书非常好,对于照片的思考有了很大的拓宽,是摄影人必读的书。
  •     本以为是彩页像是一个孤单老者的无病呻吟买了相机,看到说业余的摄影师最接近成功的摄影作品的评论后悔了
  •     “(照片中的)任何人都永远只是个拷贝的拷贝,不管是真的还是想象出来的。”
  •     看到最后一页,发现铅笔写的两行字: 很多地方不知所云 看了两遍也一样 2005.11.8 还看到几处用铅笔划了杠杠。
  •     我觉得这本书是一个启发性的东西但并不是学术性的。
    怀有对摄影的怀疑和兴趣,可以看这本书。
    深究什么的话,这本书只能是从个人最根本的体验出发来最表面地写。看不到深究。
  •     很不错的一本摄影理论书.
  •     【摄影是一门“不怎么可靠”的艺术】在巴特研究历史、文化、美学的时候,他不接受艺术家风格一类的简单概念。对摄影下过一番功夫后,他体察到了那些摄影家的作品的隐晦、偶然性和杂乱无章,因此,他说:我感觉到了摄影是一门“不怎么可靠”的艺术,会和研究喜欢的或讨厌的人体这样一种学科(如果有人想建立这样一种学科的话)完全一样。【二元性——同时显现两种毫无关联的要素】巴特看到一张反映尼加拉瓜起义的图片:堆满瓦砾的街道,3个巡逻的戴钢盔的士兵,2个路过的修女(其中一个向士兵这边观望着)。巴特看到的“奇特”之处就在于,这张照片同时显现了不属于同一世界的、不同质的、两种毫无关联的要素:士兵和修女。【偏离中心的细节】一些照片上的东西也许是微不足道的,但有时一个偏离中心的细节会吸引注意力,并引起内心的震动。【照片应该是无声的】巴特不喜欢嘈杂的的照片,认为照片应该是无声的:这不是个“审慎”的问题,而是个音乐问题。先得把它从高谈阔论中拉出来:“技术”、“实在性”、“报道”、“艺术”,等等,什么都不要说,闭上眼睛,让那个细节自己在情感中浮现。贾努克对卡夫卡说:要看图像,先决条件是视力。卡夫卡笑了笑,答道:我们把一些东西拍下来,为的是把这些东西从头脑里赶走。我的麻烦在于闭眼的方式。【摄影真谛的说法应该是:“这个存在过”】关于照片,它既非“艺术”,也不是“消息”,而是“证明”,证明才是摄影始创范畴里的东西。【照片的证明力胜过其表现力】巴特认为,研究照片是不是相似的或者有寓意的,都不是分析问题的正道。重要的是,照片具有一种证明力,这种证明针对的不是物体,而是时间。依照现象学观点,照片的证明力胜过其表现力。【离摄影真谛最近的,正是业余爱好者】以前我就想,特别是在中国,一个有想法的摄影者是不会接受“摄影家”、“摄影师”、“摄影发烧友”之类头衔的。在巴特那里,业余爱好者的定义是“不成熟的艺术家”,一个不能——或者不愿——掌握一门专业的人。但是,在摄影活动领域,是业余爱好者达到了专业的顶峰,因为离摄影真谛最近的,正是这种业余爱好者。【影像的本质全然是外在的】这是巴特引用的布朗绍的一段话里的。布朗绍说:影像的本质全然是外在的,没有内里的东西,可是,比起最深层次的思想来,影像的这种本质更难以接近,更显得神秘;它没有意义,却能唤起各种最深层次的意义;它是不能显现的,却明白无误地摆在那里,因为它的这种若有若无具有吸引力和蛊惑力,就像那个歌声诱人的美人鱼。【摄影在需要弄虚作假时才使用技巧】因为任何一张照片都是一种证明,存在的证明。摄影所允许的少量人工技巧是不能起证明作用的,相反,那是些假东西。【神情是某种精神方面的东西,一种把生命的价值神秘地反映到脸上去的东西】但是,在我看过的人像、肖像照片里很难找到具有巴特所说的“神情”的照片,每人在照片上都呈现一种“既定模式”——使劲表现自以为是的美好的一面。【是使摄影的场面服从于完美幻想的文明寓意,还是正视摄影不妥协的真实性的重新活跃。摄影就这么两条路】社会有两种可用的手段将摄影变得规矩:一是把摄影变成艺术,因为任何一种艺术都不是疯狂的。这样一来,摄影师就可以一味地和艺术家去竞争,让自己专心致力于画面的修饰和曝光模式的考究。二是普及摄影,使摄影“合群”而变得平凡,直至与任何图像相比再无突出之处,不能再显示它的特点,它的愤世嫉俗,它的疯狂。摄影被普及之后,打着彰显人类世界的幌子,将这个充满矛盾和欲望的世界彻底虚化了。我们是按照一种被普及了的想象出来的事物生活。*括号内文字引自【法】罗兰·巴特《明室》
  •     摄影与思想的融合
  •     适合出行时候看,反复的看
  •     翻译太差 虽前半本像个自大狂 狂妄的以自我为中心批判事物 后半本话风急转 对于人像摄影的感触颇多
  •     很薄的一本书,没有多余的一字。在ps泛滥的今天,看这本由黑白照片和较少修饰的文字组成的小册子,觉得回到朴实的年代。不讲理论,不讲技巧。在怀疑和肯定中徐徐道来,关于摄影和我们应该珍视的人生。
  •     散文一般的哲学
  •     文字简单,因为有段时间喜欢摄影才买来看的。
  •     这个版本的印刷和版式设计都不太好,如果是对这两方面要求比较高的读者,还是考虑一下再买吧。
  •     照片是这样一个东西:它从时间随手中切了一个面,让你仔细回味和专注,拼命想看出些什么,直到最后被自己蛊惑、刺伤。
  •     随处可见死亡的阴影与巴特自身的多情,也时时有金句,我却发现自己不爱读这种个人情感化的片段论述了,算一种进步吗?
  •     我竟然看完了这本这么闷的书还做了摘录
  •     视觉有着极大的影响力,每个时代都有对影象的传承创新,理论的结合,重温经典。
  •     一种全新的角度来思考和看待摄影和照片,受益匪浅!
  •     看到十七章时觉得罗叔是在卖萌吧,结果二四章时他果然坦白自己是来卖萌底。下篇起1.相像与确凿无误的区别2.即使知道照片属于外在层次,其本质也是难以接近和深化滴3.要期待在观看时的重新发现与亲历那种“震动”状态4.生于颠倒,缺乏活力,我们按照一种被普及了的想象出来的事物生活
  •     家庭相册就是你的艺术品。
  •     刚收到,正在看。感觉文字有点难懂,不太好理解。书印刷不错,发货也挺快
  •     不知道说什么。
  •     要忠实地表现一个对象,必须要使他察觉不到你的存在。
  •     不管罗兰巴特多神棍 但是到最后视觉影像反而是东西方殊途同归
  •     照片的真谛是“这个存在过”。
  •     有些观点挺新颖的,被驯化了的摄影……
  •     摄影区别于绘画的地方就是它的戏剧性
  •     说实话,前半部分基本上看不懂他要说什么,后半部分看懂了部分小节。太哲学了这哥们儿,脑袋跟我们不一样。
  •     巴特的最后一部著作,照亮后人,我喜欢!
  •     随笔吧,谈摄影的层面无非带上了现象学的基本观点,更多是停留在“照片”周围层面,不过瘾啊,除了结尾的预测比较准外,没发现什么特别好的思考啊?
  •     享乐得通过图像
  •     Studium & Punctum Studium是情感,是人类对于照片的感情认识和对摄影师意图的直观感受。 Punctum直译为刺。是细节,是冲击,是呐喊,是时间,是直击内心的刺。 “Punctum的作用不管如何即时,如何尖锐,总能与某种潜伏之物相适应。”
  •     作者如喃喃自语般的讲述,是一种精神层次的解读,又如只能意会的禅语。
  •     这次蛮快两天就到了,书还不错,不过翻译不好,在市场上买不到的书在这里能有也算庆幸
  •     翻译完全乱来
  •     不管怎样,都是值得一看的摄影评论书籍。
  •     老Gay的深邃思维,曾影响了一代人。不过对我个人而言,它只让你在读的时候思维天马行空,读完以后似乎只留下这一点记忆。原因应该是罗兰的书都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它比较像PC程序的补丁,不过偶尔打打还是有好处的。
  •     作者是个忧桑的悲观主义者。
  •     翻译没分
  •     《罗兰.巴特---明室》刚看过,封面设计尚可,内页设计不像学术著作!感觉不太爽!影响读书品质!几年前都在关注此书,今天得到,感觉并无深意!所谓“一种全新的角度来思考和看待摄影和照片”,其实就是用新生儿的眼光对待新事物,此书好像尚未做到极致,另外语言也不够爽朗,也不知是翻译的原因?相信大众的眼光吧!此书不及桑塔格的《论摄影》!那是当年全美的畅销书。一些学界公认的著作,就像真正的美女,大家都认可的,如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米尔肖夫《视觉文化导论》等,都是不错的佳构。罗兰.巴特之类充其量是二流作者,正像二等美女,是有缺陷的,此类作者要么论述偏狭,要么斤斤计较,虽有所谓学术价值,但与现实关联不够,不足为用耳!真是小萝卜头儿,鸡肋啊!难得有前面书友抽出精华几句,供大家醒目,令鄙人感叹了!
  •     这本的译文不是很好~!如果可以的话找到台湾版,那本才是上品~!
  •     我拿到书后,一看传说中的明室居然是这么薄的一本小册子,而且书的印刷极差,有些失望!
  •     对影像本质的探寻。一种在Studium和Punctum,即个体性与结构之间伸缩回荡的张力。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