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一座城市的幽暗记忆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9
ISBN:9787802252837
作者:(爱尔兰)约翰·班维尔
页数:208页

作者简介

谁愿意遭受布拉格那样的命运?每个人都渴望冲破缠绕着这座城市的忧郁气息。
布拉格,欧洲神秘之都。这座被喻为“诱人的女妖”、“放荡的女人”和“邪恶的女巫”的城市,在可爱魅人中又具有一种撩拨人心的邪气。历史上深陷于抑郁、妄想和宫廷斗争之中的著名君主鲁道夫以及围绕他的众多占星者、炼金术士、魔术师和艺术家的惊心动魄的生平故事,将其神秘、荒诞且充满幻想的氛围延伸至今。在破坏和占领的“洪水”中,在混乱的迷雾中,布拉格展露出它夺人心魄的美。
沿着布拉格的悲壮历史,约翰·班维尔向我们展开了布拉格阴沉忧郁的历史画面。在苏迪克这位建筑摄影师孤独的影像中,浮现出这座城市坚忍、明晰、真切且奇异、苍白、憔悴的美。走进布拉格,就是走进一个神秘的梦,走进它曲折忧郁的光影,走进它坚忍而骄傲的内心……

书籍目录

一、透视:苏迪克的城市二、门槛三、布拉格狂欢夜四、大丹麦人,小狗五、快照尾声:大洪水后记:飘零的印迹

内容概要

约翰·班维尔(John Banville),爱尔兰著名作家,2005年克布奖得主。1945年出生于爱尔兰的威克斯福德市,从1970年出版第一本著作至今已经出版过13部小说,其中《哥白尼》获1976年布莱克纪念奖,《证人之书》获1989年布克奖提名,小说《开普勒》获专为虚构小说设立的“守望奖”(Guardian Prize)。


 布拉格:一座城市的幽暗记忆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在《途中的镜子》这部美国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评书只中,第一个讨论的问题就是作家与城市。作家与城市,这是一个比较有趣的话题。城市作为现代化的一种物质表征,是很多作家攻击的对象。然而很多城市却因为作家有了不一样的韵味。比如布拉格。同样,看这本书是因为卡夫卡。这本书中提到卡夫卡的地方并不是很多,但是却都很有意味。比如说:在卡夫卡生活的城市里宣称并不存在这样一个人(其实不是宣称,只是刻意的“遗忘”),这种方式确实很卡夫卡。还有在说到作者认识的一位朋友(犹太人)在五十年代接受审查(因为斯大林要求清洗犹太人),他被警察带去后问他们,我为什么要被关押在这里。那些警察微笑着说,这正是我们要问你的问题。原来小说的情节确实可以变为真实,即使是充满了荒诞意味的情节。不知道各位有没有觉得,在集权制度的国家,很多事就是非常彻底的荒诞派的作风。如果诺奖设有行为艺术奖,那么这些国家的领导人估计会因为行为的荒诞性、对人性困境的有力揭示、对人的本质的表达而得奖。扯远了。回到这本书,这是一本很有趣的书,不是导游手册,不是行记,而是一种类似片段思想连结而成的散文。这种文体很适用于写旅行的感触,况且作者去布拉格的次数很多。这种文体更利于追忆和怀念。布拉格是一座怎样的城市呢?我第一次听说它是“布拉格之春”,强横的苏联坦克碾碎了短暂的春天,无产阶级专政的强大力量将耻辱强加给这座城市。但是80年代末东欧的解冻,又让人觉得,其实这种强制力多少有一些故作声势的意味。这倒是对于我们当下很有启发,面对仿佛无边的黑暗我们选择的只有坚持和忍受。但是不要忘了,哈维尔也可以当总统,谁说书生误国?又扯远了,原谅我面对这个议题的情不自禁。这本书中的布拉格是作者自己眼中的城市,它既是主观的,也是客观的。从专制年代下的布拉格,到历史中的城堡,到它所含纳着的文人,到当下的城。没有顺序,但是不显杂乱,目光所到便是意识所及。我比较喜欢他在第四章中介绍第谷、开普勒时的一些调侃的口气。这种与历史调侃,与读者直接的调侃也是我很喜欢这本书的一个原因。我一直相信地域会赋予作家一些不同的精神特质,但是我不相信这种精神特质会成为决定作家写作的因素。卡夫卡真的只有在布拉格才能写出《城堡》,但如果他出生在巴黎,或许法国的实验小说就会提前几十年出现了。还有昆德拉。书中有一个地方让我非常感动。作者写到结束专制后的布拉格。说到在之前情境中的平民。确实,人们关注的永远只是那些冒出了头的人,那些索尔仁尼琴们,那些被迫害的持不同政见者们。而平民却很少有人关心。平民面对专制的蛮横,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坚忍,是一种近乎无奈的忍受。看到这里,联系我们当下。这种近乎无奈的忍受已经快到极限了......原谅我再一次把话题引到了这里,我实在是.....好吧,让我们一起等待。
  •     2005年布克文学家得主约翰•班维尔的这本小书,可能不是作者最重要的作品;但是,班维尔可能是讲述布拉格的书作者中最具国际影响的人之一,当然,在历史上布拉格不乏大师级的描述者,例如卡夫卡、米兰•昆德拉... 作者开宗明义说这不是导游手册,但我觉得本书应该是造访这座城市之前需要阅读的一本书,如果可能,可以再加上作者的几部参考书,如里佩利诺所著《神奇的布拉格》(只怕没有译本)。 全书分作五章,后加尾声,各章分别记录的作者在不同时期去布拉格的印象,及关于这个城市的不同侧面。 第一章《透视:苏迪克的城市》,记述在冷战尚未结束的1980年,第一次探访布拉格的经历。作者写到,他不敢确定“美”是不是描述布拉格最恰当的词汇,这座建在沃尔塔瓦河边的城市,神秘、混乱、荒诞且充满幻想,是最神奇而不可思议的欧洲城市之一。它的可爱魅力具有撩拨人心的邪气。它是“诱人的女妖”、“放荡的女人”、“邪恶的女巫”。而在当时,这座撩人的欧洲城市,属于与“西欧”对立的“东欧”(是个暧昧的名词,是政治阵营的代称)的一部分,是苏联统治的的外省。文中把“俄国佬”写成肥胖长毛的、贪吃的猪。在第三章中还写到了罗马尼亚,(今年Nobel Prize得主Herta Muller的作品主题正在罗马尼亚的集权统治)。作为西方作家,作者对集权统治深恶痛绝,将亲见的1968年苏联入侵后的高压统治下惊弓之鸟般的生活,和1989年胡萨克倒台、哈维尔当政时自由空气对比来写,并将近几十年政治的翻云覆雨,融入到捷克民族数百年曲折、幽暗历史中去,是本书的显著特点。 在第一章中接待作者的教授,讲述了他的个人经历。他多次被传唤的“无名大楼”去“谈次话”,而每一次去谈话都有可能人间蒸发(尽管没有发生),“无名大楼”就是大洋国的“真理部”。教授带领他们参观布拉格的名胜古迹,在圣维特大教堂,作者眼中的场景,与卡夫卡《审判》中的K眼中的场景重合到了一起。晚上,他们去了教授家,在那里除了继续关于历史与现实的讨论外,教授将要他们秘密携带处境的表现布拉格之美的摄影家苏迪克的作品交给了作者。在这叠照片中,作者认为才真正触碰到了布拉格。 第二章《门槛》,写捷克的历史,重点讲了嫉妒、妄想、患有抑郁症、并被无可救药的忧郁情绪纠缠的疯子鲁道夫二世皇帝。 第三章《布拉格狂欢夜》,写在1989年晚访布拉格的文学咖啡馆斯拉维亚,之后参加在感冒了美女家中举行的晚会,直至天明。 第四章《大丹麦人,小狗》,前者是第谷,后者是开普勒。第谷、开普勒、和他们发生在布拉格的故事,是作者善于处理的题材,他曾写小说《开普勒》,并在1981年获得“卫报小说奖(Guardian Fiction Prize)”。 第五章《快照》,写90年代捷克重获自由后重访布拉格。这里有关“格来姆”的是难解的一段,在我们的文化基因中,没有人造自动机器人的传说。《读书》杂志2008年第10期刊载了曾颜兵的文章《卡夫卡与格来姆》,对本书中写到的“能动的假人”做了介绍和补充。 格来姆(Golem),又译“高蓝”,是在布拉格的犹太人中广为流传的“有生命的泥人”,它有着神秘的力量。为了赋予它生命,拉比在其前额上写了希伯来文“Emeth(真理)”。它是有生命的假人,是对抗基督教的保护者,是随时听候主人命令的小矮人。由于在安息日,格来姆也被禁止工作,需要在每周五晚上将前额Emeth的第一个字母擦掉,剩下的“meth”的意思是“死亡”。有一次,忘了擦字母,格来姆狂躁不安、乱跳乱闹、把目之所及的一切都踩烂。拉比赶来擦掉了字母,格来姆才顿时倒地,变成了一堆土块。拉比说这是一个教训,它告诉我们,即使专门来人间保护我们的最完美的格来姆,也可能轻易地转变为毁灭性的力量。(这令人联想到,雪莱夫人笔下的弗兰肯斯坦,被人赋予生命后,反会伤及人类。) 卡夫卡笔下的怪异的奥德拉德克(Odradek),是传说中的格来姆的延续,是有着神奇力量的假人,出现在短篇小说《家长的忧虑》(后收入小说集《乡村医生》)中。 后来恰佩克进一步发展出了“机器人(robata)”,就是英语说的robot,后来的无法计数的科幻作品不能说不源自这个布拉格的传说。现代科技的体内继承了古老的文化基因。尾声《大洪水》,写2002年布拉格发生洪水后再访时的感想。
  •     城市到底是什么?是建筑?容纳我们的肉体,冷眼旁观我们的悲喜。是广场?铺满绿草和劣质艳粉的花朵,中央放置着保持痛苦姿态的塑像。是道路?是河流?公园?林荫道?还是一群来来往往的人?抑或城市是这一切的总和?可为什么每个人在回忆起一座城市的时候,我们总想不起来这些具体的物体,心中只是一阵复杂而模糊的感慨。偶尔我在洗澡的时候,会无意间看到自己身体上的伤疤。我抚摸它,心底深处回响着一些过去的声响,令它形成的痛苦早已烟消云散,而一种时过境迁的感伤却像此刻升腾的水雾包裹了自己。城市只是这么一道伤疤?城市很大,但它和所有巨大的事物星空、大海、沙漠一样,被放置在我们内心一个小小的角落里,仿佛只是一个圣诞玻璃球里的小屋子,摇一摇会飘出雪花。我们在一个具体的城市里存活着,但心里却装满了各种各样的城市,其中一些只是一座空城,当地铁摇晃着穿行黑暗隧道时我们恍惚间重新走入它们,在那些潮湿的小巷里遇到多年前的自己。其实那个城市还在,但它早已不是我们心里存留的样子。于是我们在地铁到达某个站台,被拥挤的人群吵醒过来的瞬间,感叹时光飞逝,一切虚空。说到底,城市只是一个容器,透明的玻璃杯一样,它盛着所有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人的回忆。它盛满,然后倒空。而我们天真地以为那会是永恒的。John Banville先生写这本书应该是花了很多功夫,但这种百科全书式的内容,实在很难获得共鸣。

精彩短评 (总计52条)

  •     神秘、梦幻、忧郁的布拉格
  •     城市到底是什么? 是建筑?容纳我们的肉体,冷眼旁观我们的悲喜。是广场?铺满绿草和劣质艳粉的鲜花,中央放置着保持痛苦姿态的塑像。是道路?是河流?公园?林荫道?还是一群来来往往的人?抑或城市是这一切的总和? 可为什么每个人在回忆起一座城市的时候,我们总想不起来这些具体的物体,心中只是一阵复杂而模糊的感慨。偶尔我在洗澡的时候,会无意间看到自己身体上的伤疤。我抚摸它,心底深处回响着一些过去的声响,令它形成的痛苦早已烟消云散,而一种时过境迁的感伤却像此刻升腾的水雾包裹了自己。 城市只是这么一道伤疤? 城市很大,但它和所有巨大的事物星空、大海、沙漠一样,被放置在我们心里一个小小的角落里,仿佛只是一个圣诞玻璃球里的小屋子,摇一摇会飘出雪花。我们在一个具体的城市里存活着,但心里却装满了各种各样的城市,其中一
  •     魔幻之城的故事
  •     布拉格,今天你是卡夫卡的城市,明天你也将是昆德拉的城市
  •     阅读一个城市的过去,阅读它的悲伤,感受它的凄美。从历史的纵深与时局变化中理解这里发生过的故事,流传着的传说以及大师笔下亦真亦假的不朽经典
  •     气质酷似炼金术师的班维尔,用记忆碎片、历史轶闻和人物速写创造布拉格的方式,真的很像他在书里描写的黏土魔物Golem的制造过程。最后他甚至还用一场历史和潜意识的大洪水销毁了这个泥像。然而这座城市会不断地在极权的废墟中蠕动、再生。
  •     一本不错的介绍布拉格的书,第谷与开普勒的故事挺有意思的。
  •     很好
  •      内容正如书名那样,关于布拉格的历史记忆。作者深爱布拉格,尽管这座城市遭遇了诸多灾难。
  •       城市到底是什么?
      是建筑?容纳我们的肉体,冷眼旁观我们的悲喜。是广场?铺满绿草和劣质艳粉的花朵,中央放置着保持痛苦姿态的塑像。是道路?是河流?公园?林荫道?还是一群来来往往的人?抑或城市是这一切的总和?
      可为什么每个人在回忆起一座城市的时候,我们总想不起来这些具体的物体,心中只是一阵复杂而模糊的感慨。偶尔我在洗澡的时候,会无意间看到自己身体上的伤疤。我抚摸它,心底深处回响着一些过去的声响,令它形成的痛苦早已烟消云散,而一种时过境迁的感伤却像此刻升腾的水雾包裹了自己。
      城市只是这么一道伤疤?
      城市很大,但它和所有巨大的事物星空、大海、沙漠一样,被放置在我们内心一个小小的角落里,仿佛只是一个圣诞玻璃球里的小屋子,摇一摇会飘出雪花。我们在一个具体的城市里存活着,但心里却装满了各种各样的城市,其中一些只是一座空城,当地铁摇晃着穿行黑暗隧道时我们恍惚间重新走入它们,在那些潮湿的小巷里遇到多年前的自己。其实那个城市还在,但它早已不是我们心里存留的样子。于是我们在地铁到达某个站台,被拥挤的人群吵醒过来的瞬间,感叹时光飞逝,一切虚空。
      说到底,城市只是一个容器,透明的玻璃杯一样,它盛着所有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人的回忆。它盛满,然后倒空。而我们天真地以为那会是永恒的。
      John Banville先生写这本书应该是花了很多功夫,但这种百科全书式的内容,实在很难获得共鸣。
  •     又是布拉格
  •     对于桥和河的描写印象最深
  •     哈哈哈,八爷,,,
  •     一个忧郁的恋人思恋他远方的情人,她依然美丽。这是写给她的情书,神秘颓废而忧伤。(为里面提到的我热爱的诗人雅罗斯拉夫 · 塞弗尔特和他的诗加一星。)
  •     简介很吸引我,但是内容无法让我读下去......
  •     译笔有些生硬,但是对于票友来说,足够好了
  •     从卡夫卡到米兰昆德拉 似乎放逐成了中心词汇的布拉格对自己的儿女残酷无比
  •     绿皮小书,简单易握,纸质良好
  •     其实看不太懂,有点晕
  •     封面加分,不得不说无论是从散文的角度还是回忆录的角度都不是我喜欢的风格,但我喜欢这种历史的交错和参差,虽然故事老套,但仍具吸引力,真实存在,潮湿黑暗的气氛我所钟爱。
  •     摘抄了十几页,改日再写评论吧,是本好书不论原作还是译者
  •     关于不了歌的历史政治最动情最忧伤最美丽的描述。约翰·班维尔略微展示了他的幽默。
  •     我本想感受波西米亚,谁知让我直视到的是华丽的死亡
  •     等我去哎!
  •     一本优美而扎实的小书,获益匪浅。摄影师苏迪克、鲁道夫二世皇帝和天文学家第谷、开普勒的故事看得人神魂颠倒。
  •     一个时代的折节。
  •     好想去布拉格
  •       无意中看到了这本洋溢着东欧文化气息的作品— 约翰·班维尔的《布拉格画像》。印象中,欧洲那些古老的城市都散发着迷人的 “他者”芬芳,庞贝厚重,伦敦老沉,巴黎浪漫,而捷克首都布拉格是以历史动荡,还是以《布拉格之恋》示人呢?《布拉格画像》将撩开一些迷雾。
      
      城市自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如何才能准确地把握它?约翰对记忆进行虚构的提问,城市各层面的细微刻画,穿梭于历史的时空解读,虽有碎片之感,但绝不杂乱,仿佛有一条线牢牢地维系,给它们以光影的曝光,每一幅画像唯美而深沉,容许读者保留自己的遐想。
      
      第一幅:透视观点:苏岱克之城。当一座城市会思考时,那里的人文气息不可避免的浓郁。[用心贴近它,你就一定会在那里陷入情网]。似乎美丽并不能概况这座充满魔幻与荒谬的城市。
      
      第二幅:门槛。「我们拿相机对着重要景点拚命按快门,最后洗出来却没有焦点,反倒是不重要的细节异常清楚」。六世纪统治布拉格的国王鲁道夫二世碌碌无为却是个文艺爱好者,作者在结尾处检索搜索鲁道夫,却只找到纳粹回忆录、《天线宝宝》以及〈红鼻子驯鹿鲁道夫〉,人们的记忆轻易地淡漠,「这才是真正的悲哀」。
      
      第三幅:纵情布拉格。美女卡蒂儿吉娜以肉体交换美国的梦想,如肥皂泡似的破灭,在冰天雪地中怅惘。纵情乎,悲情也。
      
      第四幅:大丹狗与小猎犬。记接受鲁道夫二世庇护的天文学家帝谷跟克普勒两人的遭遇。帝谷的墓志铭:「让自己成为不仅仅是感官所见」,克普勒的墓志铭:「我曾测量天体,如今我丈量大地的阴影。天际是我心灵的居所,土地是我身体的安息之处」。
      
      第五幅:快照。2000年12月24日,歌德学院打电话来,告知古尔德史都克尔教授已前一天过世。布拉格不可或缺一部分,已跟他一同逝去。
      
      人类普遍的记忆细胞是否会DNA出错?布拉格那唯美且魔幻的身影在作者坦诚、婉转的叙述中若隐若现,试图靠近却又隔着樊篱。摄影师、皇帝、市井小人、科学家、异议分子、扒手等构成了布拉格万花筒似的眼花缭乱,一切都像漫步在布拉格迷宫般的大街小巷。
  •     感觉得先了解了那段历史再去读这书,不然吃力的很
  •     我喜欢这种素描城市的方式;他让我非常想念爱丁堡。
  •     翻译的一塌糊涂,不忍卒读。
  •     “百科全书式的内容”,确实如此,作者仅仅谈了几个名人,却没有细致描写这座城市
  •     反感这个作者有点高高在上的叙述腔调
  •     去过之后看更有共鸣。
  •     花了108元买了这本书,因为是限量版了,原以为会是悬疑小说,结果很正经地讲述了几段历史故事,说实在不是很有兴趣。
  •     谜一样的城市,我也像梦一样的读
  •     可读可不读
  •     让人向往的城市,令人喜欢的文风加上颇为有趣的故事……
  •     完全不能把今天热闹温馨文艺的布拉格和书里的幽暗联系起来
  •     了解一个城市,从你站立的那块土地开始。
  •     写得比较阴郁
  •     嗯,一本平易真诚的游记,每当看到作者在非母语环境下的惶恐尴尬失落的描写,常会微笑起来,,,, 关于布拉格,关于那些文学历史艺术的评论在这样的叙述下更显真实些。
  •     向往的地方~
  •     班维尔的语言天才在这本书里得到了充足的发挥,有乔伊斯式的忧郁,也有英伦式的幽默。不过我对散文的要求比较高,对不起,只能打三星……
  •     关于这个城市的人 时代背景给他们都带上幽暗阴郁气质 班维尔的非虚构人物好像小说人物
  •     不是我的风格的异国风情
  •     老实说这本书需要对布拉格很了解才能理解他的幽默。引经据典东拉西扯的。
  •     就跟半夜等完稿的时间一样,老灰色了。
  •     嗯 不错
  •     很喜欢布拉格
  •     卡夫卡,开普勒,第谷,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为我打开了布拉格的大门~ 与其说是幽暗,不如说是一种神秘和无法抗拒的吸引力。
  •     一本极其坑爹的书,外地人如何去描述一个他不所熟知的城市,这个城市里面接触过的人物,感触或者所见所闻等等,而作者就讲更多的笔墨花在那些曾经的历史风云人物和历史故事上。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