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的内部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
ISBN:9787509750889
作者:【德】彼德•斯洛特戴克 (Peter Sloterdijk)
页数:432页

作者简介

全球化,在作者看来是一个500年前从环游世界开始的进程的终结。同时:后全球化时代的因素也已初露端倪。他将21世纪初开始的全球化从“球面学”的角度,从根本上进行了剖析并阐释了其发展进程。毫无疑问,资本主义已经遍及全球,但它却以不同的方式对待地球上的居民:约15亿人作为全球化的赢家生活在一个舒适空间当中,这是一个“世界内部空间”,它的边界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坚硬而排他,就如同1851年首届世界博览会举办地伦敦水晶宫的隔墙一样,把三倍于水晶宫内的人口阻隔在它的大门之外。
“对(全球化)问题的一个优雅的解答,让后马克思主义者和持善意观点的全球化反对者也表示认同。”
——德国《Volltext》文学杂志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世界体系的形成
第1章 宏大叙事
第2章 彗星
第3章 重返地球
第4章 世界时间,宇宙时间
第5章 离开东方,进入均质空间
第6章 儒勒•凡尔纳和黑格尔
第7章 水世界:现代主元素的转变
第8章 幸福女神或是:机会的形而上学
第9章 风险贸易
第10章 狂迷与时间:资本主义和心灵感应
第11章 主体性的发明——初步摆脱束缚及其入门指导
第12章 漫反射能量:领先的本体论
第13章 航海的狂喜
第14章 无边大海上的企业认同感 人才分离
第15章 根本运动:金钱回流
第16章 理由和保证之间:论陆地思维和海洋思维
第17章 探险与真相
第18章 发现者的标志:论制图学和帝国的名字魔力
第19章 纯粹外部
第20章 海盗理论 白色恐怖
第21章 现代和新大陆症候群——美国学之一
第22章 全球化的五顶华盖 欧洲空间输出面面观
第23章 船舱的诗学
第24章 船上的牧师 宗教之网
第25章 总督之书
第26章 全球化的图书馆
第27章 译者
第二部分 大内部
第28章 同步世界
第29章 第二地球
第30章 免疫学的变形:走向薄墙“团体”
第31章 信仰与知识:以此标志(全球标志)你将胜利
第32章 后历史
第33章 水晶宫
第34章 密集的世界和二次摆脱束缚:恐怖主义作为纯粹攻击的浪漫派
第35章 凶手不明和责任伦理 控制论的复仇女神
第36章 资本主义的世界内部空间 里尔克几乎遇到了亚当•斯密
第37章 娇纵空间的突变
第38章 重估一切价值:过剩原则
第39章 例外:一次引诱的解剖——美国学之二
第40章 不可压缩或膨胀的再次发现
第41章 赞赏非对称性
第42章 天界和尘世的左派

内容概要

彼德•斯洛特戴克,1947年生,1968~1974年在慕尼黑大学和汉堡大学主修哲学和德语语言文学,1975年获得汉堡大学博士学位。他于1992年起任卡尔斯鲁厄设计高等学校美学和哲学教授,同时任该校校长;亦在维也纳绘画艺术学院任教。他是德国公众眼中仅次于哈贝马斯的德国哲学家。
常晅,男,南京大学德语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德语语言文学,长期从事德语翻译工作。译有《中国思想史》(史怀哲著)、《德国特征——德国人如何走到今天》(格勒弗特著)。


 资本的内部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54329 德语一定是最哲学的语言之一。比如,彼得·斯洛特戴克(Peter Sloterdijk)的大作Im Weltinnenraum des kapitals:Für eine philosophische Theorie der Globalisierung,标题就用了一个非常哲学性的术语——Weltinnenraum(中译为“世界内部空间”)。中译者常晅在序中指出,德语书名“直接翻译过来应该是‘在资本的世界内部空间里面’”。英译本对此基本作了直译,成书为In the World Interior of Capital:For a Philosophical Theory of Globalization,而中译者权衡再三,最终将中译本定名为《资本的内部:全球化的哲学理论》。“世界内部空间”这个词其实来自于大诗人里尔克1914年的发明。《资本的内部》第36章引了里尔克的诗“Almost All Things Beckon Us to Feeling”(《几乎一切都将我们召向感觉》,本文中未说明其他译者的中译,皆为笔者从英译本译出)。里面有这样的句子:“Through all beings extends the one space:/world interior space.”(穿过一切存在,一个空间延展:/世界内部空间,英译本197页;从德语译出的常晅中译本《资本的内部》,此处译为“穿过一切本质,只有一个空间可及:/世界内部空间”)。彼得·斯洛特戴克认为,“资本的世界内部空间”应当理解为一个“社会拓扑学概念”(英译本198页)。起初,人们把市场放在大厅中,这最终会通向一种以召开世界博览会的水晶宫为模型的“世界形状的大厅”(英译本198页)。在象征的意义上,水晶宫展示了一种足以让“世界”成形并显形的内部空间。在彼得·斯洛特戴克的书中,水晶宫是关于“资本”与现代世界的重要意象。作者在书中强调的水晶宫,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地下室手记》中指涉西方文明的水晶宫。这个灵感来源于他自己的伦敦之旅。这次旅行首先带给陀氏对中产阶级的切近观察:“钱是最高美德和人的义务”(英译本286页)。而钱财的意象与“水晶宫”的意象也息息相关。1862年,陀氏在英国伦敦观看了世界博览会场,此后就将“水晶宫”的名字移到它的头上。涉及到历史上真实的水晶宫,它本身显示了大英帝国的威仪与财富(32个殖民地的展位赫然在目)。彼得·斯洛特戴克对此的诠释非常别致。在他看来,水晶宫作为一个象征,把一个奢侈、世界主义的外部世界移到了内室。彼得·斯洛特戴克由此将陀氏的水晶宫隐喻和本雅明的拱廊街研究联系起来,因为二者都以建筑形式去打开“世界的资本主义状况”(英译本173页)。“巨大的水晶宫——19世纪有着巨大前瞻性的建筑样式(它很快在世界范围内被不断复制)——已经为集中的、体验为导向的、大众化的资本主义做好了物质准备,广泛地将外部世界吸收到一个完全精确计算的内部空间里来”(中译本275页)。 拱廊街连接了街道与广场,水晶宫一方面是封闭的,一方面又“足够大到人们也许再不用离开它”(英译本175页),这岂不正是全球化消费社会的绝佳隐喻?在彼得·斯洛特戴克看来,“水晶宫”比“拱廊街”的意象更能展示“更大、更抽象的内部”(英译本175页)。彼得·斯洛特戴克是德国哲学家。《资本的内部》乍一打开,感觉处处是警句,若说稍显不足的地方,就是许多章节很短,只有几页。这恐怕是因为作者同时也是电视台主持人和专栏作者,习惯了智慧火花短平快地迸发。
  •     我草这本书奔着斯洛特戴克去看的,被译者毁得狗屁不通。中文翻译,走的英语语法结构不带拐弯的,拜托翻译的是德语好么。如果只是对格子的翻译,我用翻译机不就好了???尤其是这类哲学理论书籍,这样的翻译真要命。准备翻一下有没有英译本,中译本太特么查了。歌德学院浪费钱,毁了这本书。
  •      去年在帮朋友校对齐泽克的《暴力》译稿的时候,看到齐泽克在书中反复提到,他的很多东西源于彼得·斯洛特戴克的思想,去年在山西开会的时候,孔明安老师专门介绍了斯洛特戴克的代表作《犬儒理性批判》。尽管如此,斯洛特戴克这个名字对国内学术界仍然很陌生,因此,在这里,我简单介绍一下这个德国当今最富有影响力的思想家。这篇介绍性的文字并非我的手笔,而是根据一个西方学者对斯洛特戴克的介绍的内容所改写的,严格来说,这篇文字也算不上翻译,中间我省略了不少内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可以尽可能快地理解这位尚对于大陆学界比较陌生的德国思想家在谈论些什么有一个比较粗浅的了解。 彼得路斯洛特戴克(Peter <wbr>Sloterdijk)介绍 彼得·斯洛特戴克是当今欧洲哲学中最有意思,多产且极富争议性的思想家之一。他在哲学、历史学和文学领域颇有建树,而起初他只是一个自由作家,近十年里,他成为了德国卡尔斯鲁厄艺术设计大学的教授,1992年以来,他就在那里他获得了哲学和媒体理论的教椅。1983年,因为他的《犬儒理性批判》(Kritik der zynischen Vernunft)而使得他名声大噪,1988年这本书被翻译成英文。自那时起,他成为了德国乃至欧洲思想界举足轻重的思想家,尤其在法国和西班牙为甚。他在德国电视二台(Zweites Deutsches Fernsehen)的节目“玻璃房:哲学季”中获得了良好的媒体形象。他同时还是著名的报纸专栏作家。 然而,在英语世界中,他的形象则要大打折扣,这在很大程度是由于他的很多著作没有翻译过来。而他的很多著作已经被翻译成法文和西班牙文,在英语世界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纪翻译过来的只有《犬儒理性批判》和《舞台上的思想家:尼采的唯物主义》。由于绝大多数他的最重要的著作没有翻译为英文,这让英语世界很难对斯洛特戴克的思想整体进行完整的评述。更有问题的是,人们谈论他更多,而读他的书很少。但是,即便是对他进行批评的人也承认,他所谈论的东西不可忽视。例如,齐泽克在《第一次是悲剧,然后是笑剧》一书中,他将斯洛特戴克描绘为“他跟我们不是一类人,但也不是一个彻底的白痴”,在《活在末日》一书中,齐泽克又将他说成“当代德国思想的一个自由保守的怪胎”。齐泽克在许多地方都引述了斯洛特戴克的著作,如在《视差之见》和《暴力》中,齐泽克也用了相当的篇幅来谈论斯洛特戴克。 在近几年,他的著作缺乏翻译的情况得到了改善,2009年,他的《上帝的狂热:三个一神教之间的战争》《德里达:一个埃及人》《战后的理论》《来自空中的恐惧》《人类动物园的规则》五本书被翻译成英文,随后,《愤怒与时间》《既非太阳,亦非死亡》在2010年也被翻译过来。2011年他的名著《空间》(Sphären)的第一卷“气泡:微空间学”也被翻译过来,同时正在翻译的他的著作还有《在资本的内部空间中》(Im Weltinnenraum des Kapitals)《你必须改变你的生活》(Du mußt dein Leben ändern),他的其他的许多书的英文版权都已经销售一空。短短几年之内,斯洛特戴克已经成为盎格鲁世界窥探大陆哲学的主要形象之一,他迅速地从外围思想家变成大陆的核心哲学家。他与著名思想家如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和雅克·朗西埃有着对话平台,全世界对他的思想的研究的著述也越来越多,他在纽约、巴黎和苏黎世有着讲座讲授的席位。 不过,斯洛特戴克很难读懂,读他的书数度让人抓狂。看起来,他的观念只能用来证明其难度让人透不过起来。他写过很多类型的书——短小精悍,经常带有争鸣性质的小书,还有大部头的,涉及范围极广,且对宏大问题从多个角度进行离散性考察的巨著。库斯特斯(Kusters)将斯洛特戴克的作品比作“伦敦的车站,好上车,也容易发现你穿过那条路,再下车,但很难把握其基本框架或整体观念。”这是很多看过他书的人都会赞同的一个观点,即很难把握他写作的整体意图所在,很难用一个体系将这些东西联系起来。这部分是因为他的书——如《犬儒理性批判》《在资本的内部空间中》《愤怒与时间》《空间》和《你必须改变你的生活》——都将一个特殊的主题当成一个透镜,通过这个透镜,来观看人类历史和思想。每一本不同的书都是不同的透镜。这很容易让人觉得他唠唠叨叨,吹毛求疵,我们会知道所展现出来的东西,尽管很恢弘,但是很肤浅。不同的书,不同的视角,这一点十分重要。但这或许会让他成为他所对立的某种东西,他将文字凌驾在结构之上,将创造性凌驾在严格性之上。他更像是一个文化批评家,而不是一个主流哲学家,他所采用的文学和知识传统更接近于早期的德国思想和二战后的法国理论家,而不像英美哲学。斯洛特戴克回应了德勒兹和迦塔里在《什么是哲学?》中的宣言,即思想家就是要去生产概念。随后这些概念才能诶采用。事实上,斯洛特戴克的许多后期著作都延伸了他在早期著作中所概括出来的这个主题和观念。 同样,他的思想渊源也极难去追寻。很明显,他的思想受惠于尼采和海德格尔,法国思想对他的影响也十分深刻。在他的早期著作中,可以看出福柯的影子,而在他近期的著作中,我们也可以读出德勒兹和迦塔里。他也十分重视萨特的著作。在他参考的东西中,感觉他更像一个知识上的喜鹊,到处挪用观念和灵感,并用一种十分诡异的方式来处理这些观念和灵感。关键是,他所借用的灵感不仅仅来自于欧洲传统,而且也移植了欧洲之外的一些东西,如近几年,他花了不少气力来研究印度的思想。或许,斯洛特戴克最好不要理解为狭义上的哲学家,一种学院派传统的思想家,而更应该理解为一个作家、一个人文主义者,一个知识分子。借用它的一本书的名字——《面对一个来临的世界》(Zur Welt kommen),面对一个来临的世界,即面对来临的语言。对于斯洛特戴克来说,哲学就是一种文学形式。他经常批评当代哲学的学院派传统,他认为学院派哲学缺乏当代的担当。不过,他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是非常特别的。他是一个非常动情,且十分具有魅力的演讲者,他有时会采用一种深思熟路且具颇具挑衅性的方式来进行演说——例如最近他和阿列克斯·霍耐特(Alex Honneth,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的代表人物,现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所长)关于赋税和福利国家的争论就足以说明这一点,更不说他在1999年关于遗传学的一次演讲中,他将批判之剑穿透了于尔根·哈贝马斯——只要看看之后的反应就知道了。 这个简要的导论让我们可以概览斯洛特戴克的著作,从他进行尼采和犬儒派的研究开始,谈到了他对政治动力学及其在欧洲的地位的批评,重点讨论了对他所开展的空间研究计划以及他的全球化形而上学,最后回到了他的人体解剖技术的观念。这些东西不足以穷尽他的思想,这也不是纯粹按照时间顺序来进行的讨论,其目的在于概括出他思想的主要轮廓。 斯洛特戴克的《犬儒理性批判》模仿了康德的名著,但是这个标题还包括了相应的其他许多人,例如萨特。在从1984年开始的关于犬儒的最后一堂课上,福柯告诉他的听众,他已经知道斯洛特戴克最近出版的著作。福柯承认,他还没有看这本书,但是他评论道:“理性的批评永远不会让我们感到无聊”,正如我们有了纯粹理论批判,辩证理性批判,政治理性批判之后,我们又有了犬儒理性批判。他提到,他会对这本书的价值作出与众不同的评价。当这本书在极为广泛的领域内及其了不同的反应时,在这个意义上,福柯是对的。斯洛特戴克的研究是要找回一种更具批判性的犬儒主义形式,这种犬儒主义更忠实于犬儒主义的鼻祖第欧根尼。他的犬儒主义不同于那种清醒的现代犬儒主义的变种(他们沉溺于病态的,错误意识所激发的状态)。那种犬儒主义或许更能让人得到慰藉,但在现实中会陷入困顿。和许多斯洛特戴克的书一样,这本书涉猎极广,有点百科全书的味道,看起来有些混乱无序。 斯洛特戴克指出,这本书是基于左翼立场写就的,但他的左翼并非基于主流法兰克福学派所提出的文化马克思主义。事实上,斯洛特戴克反而提出真正的德国批判理论源自弗赖堡大学,也就是那所胡塞尔和海德格尔曾担任教职的大学。伴随海德格尔一生的与其说是胡塞尔,不如说另一位德国颇富争议的哲学家尼采。但是,尼采和海德格尔都不能看成是左翼,但斯洛特戴克和早先的许多法国思想家一样,他们认为可以用更为进步的方式来审视这两位哲学家。在《犬儒理性批判》中,他提出“存在主义左翼,一种新犬儒左翼——我冒险提出这种提法:一种海德格尔式的左翼”。在其他地方,他也谈过“尼采式左翼”。很明显,斯洛特戴克的著作并非正统的左翼思想,他的思想似乎与政治的谱系关联甚少。所以,与他关系更深刻的是这样一些当代欧洲思想家,如齐泽克和巴迪欧,他们饱含激情且坚定不移地返回到列宁和毛泽东那里。 斯洛特戴克的著作通常带有很深的艺术的痕迹,这一点与海德格尔和尼采,以及第一代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家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很相近,他与二战后的那些更为严谨的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家相去甚远。事实上,在《犬儒理性批判》之后,斯洛特戴克的下一本书是一本小说,叫做《魔法树》(Der Zauberbaum),这本书本身就是对哈贝马斯将哲学和文学截然分开的做法的一种挑战,随后的一本学术著作也是讨论尼采,在整本书中他仅仅是作为对尼采《悲剧的诞生》一书的研究。斯洛特戴克返回尼采,并将尼采看成是即将来临的人类预言家,这个研究明显与他后来对于自我时尚以及人体解剖技术的讨论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斯洛特戴克的贡献在于,他重新开辟了战后法兰克福学派所忽略的批判理论。正如巴比奇(Babich)和库图(Coutour)后来所说,斯洛特戴克感觉到批判理论中“受虐狂的因素胜过了创造性的因素”。他的部分目的就是要将其颠倒过来。 与其说斯洛特戴克是“最具法国色彩的德国哲学家”,不如说,他和尼采一样,无疑将自己描绘为一位“好的欧洲人”。在他随后几年的诸多著作中,包括《欧道主义》(Eurotaoismus,这个是斯洛特戴克自创的一个词,他将词根欧洲Euro和中国的道家Tao结合起来创造了这个词,简便起见,把这个词翻译成欧道主义),这本书的副标题是“走向一种政治犬儒主义批判”。他提出,我们需要转向政治,并不是无限制的运动或动态化,而是轻盈或多变,那个存在者注定要行动何以“仍然处在风暴的中心”。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写作了一系列的著作,来谈论政治或地理政治问题,包括《在同一艘船上——超政治的尝试》(Im selben Boot - Versuch über die Hyperpolitik)《如果欧洲觉醒》(Falls Europa erwacht)。后一本书号召在冷战结束之后,欧洲联合起来,变成一个整体,重新展现欧洲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他所有的书都谈到了世俗的或世界性的伦理,提出世界是一个整体,我们需要认真对待我们彼此共存的地方。这就要求一个后帝国的欧洲,作为诸多力量中的一支出现在世界舞台上。这个问题是他的《超凡脱俗》(Weltfremdheit)一书的主要问题,尤其这本书的最后一章讨论了普世公民的问题。 许多评论家认为斯洛特戴克的最重要的著作就是他的三卷本的《空间》。齐泽克认为这是“里程碑意义上的空间的三部曲”,他指出“与其说提出返回到后现代的外壳之中,毋宁说斯洛特戴克是第一个提出什么叫做‘全球时代的外省人’”。像《犬儒理性批判》和其他的斯洛特戴克的著作一样,这本书涉猎极为广泛,引述的文本和说明极其翔实。可以从诸多角度来看这本书,但是大家都认同的是,斯洛特戴克认为不能将自己看成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的对立面,即把他的书看成是《存在与空间》,后来斯洛特戴克认为那是一本“西方哲学未能写就的伟大著作”。海德格尔思想的空间方面已经引起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注意,但在《空间》艺术中,斯洛特戴克很少直接引述海德格尔的文本。相反他关注的是从其观念中吸取灵感,通过特别的呼吸和咀嚼中来品味海德格尔。 图为彼得·斯洛特戴克的名著《空间》第一卷的封面 来源:九月虺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2ef2b20101438v.html#bsh-24-328807250

精彩短评 (总计16条)

  •     “水晶宫”比喻很贴切很有趣,整本书由小章节组成,但还是不太好读,每章都像是独立的“资本全球扩张简史”。挑了几章对着英译本看的,中译存在很多问题,但我找不到德语本双重检查,比如第三章,中译本疑似将transcendental先验当作了transcendent超验翻译。
  •     叼
  •     浪漫主义被狠狠化为灰烬,让虚无者更虚无百倍的书。此时代对工人农民的同情已经成为一种团结需要。德国人进行对欧洲的自我拆解,讲述航海时代以来的经典刺激如何递进,最不乏味的政治经济角度,也有关于现代与非情境的语言的讨论。
  •     蛮好玩儿
  •     全是干货
  •     封面真好看
  •     作者故弄玄虚,译者不会组织语言
  •     这家伙是个神棍
  •     64
  •     把全球化上升成一个哲学问题,原来是一个这么艰涩的过程。仿佛人类社会的分子运动是有迹可循的,只是转折点是薛定谔式的不可知,而作为微观的人,常常选择忘记历史,甚至忘记现在,才能过的毫无负担。
  •     有点晦涩,但作者的东西还是很有意思的。
  •     水平还是有的 就是真有点晦涩 说得简直不像人话
  •     有些晦涩,应该再读几遍。
  •     跳跃性思维 宏大叙事
  •     Peter Sloterdijk,翻译的不错。全球化进程史&世界体系内部的特征。深入浅出,文学化哲学读物。
  •     翻译不佳,怕是译者力有不逮,更有可能是因为作者实在太汪洋肆意。待有更好译本需重复,仅就此本而言,水晶宫之喻似忽略了穿梭内外之间的电磁波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