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慰藉》书评

出版日期:2015-8-1
ISBN:9787507543358
作者:杜君立
页数:380页

历史的慰藉

历史的慰藉在思想语境中,历史之所以成为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精神支柱,就在于历史的存在,为“沉默的大多数”提供了一种无以取代的慰藉——-继《历史的细节》《中国盒子》极具平民风格及现代人文精神的草根学——杜君立先生,又以他惯用的梳理与跋涉,整理出一部以农民、娼妓、土匪、流民,商人……等芸芸众生为宏大历史叙事中的参与者和影响成分,这与当下“虚构使历史更生动”的犬儒主义,服务于权力及某个政权为主流的所谓历史作品,构成明显对比。本书的特点及作者沉稳成熟的写作风格与以往作品中夹叙夹议,信息量大,思想性强的书写手法一脉相承,作者犹如一个专题讨论主持者与参与者,把古今中外关于社会史、文化史、战争史、区域史、灾难史和经济史等历史方面人物召集起来,把读者带入了与这些人物构成的专题讨论交流中,如同面对面的交流,面对面窥视,彼此最有温度最有温情的尊重与表达。-虽然文章大多采用以往的杂文旧作,但每一篇旧闻都进行慎密的编辑与整合,并新加入了3篇——《告御状与京控》、《权力的道德》、《茶叶与鸦片的战争》力作,以平叙克制的文笔把读者带入对历史事件观察与思考中……往事犹如眼前。-《权力的道德》对比分析了东西方文化传承,以及引领西方文明“法的精神”诞生的思想过程史;同比东方所谓的法律即道德,一种没有规则的熟人社会的“礼”治天下,而非“法”治社会的历史渊源——形象的类比与清晰的阐述“传统中国社会范围是一种‘能收,能伸能缩‘的差序格局”,“中国传统社会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形象生动的涟漪推浪类比,扒开了打着为集体国家却不为自己的幌子伪装,从思想上厘清了“群己权界”概念,从而产生的利己即利他功利主义思想,从而使权力怯魅,理性精神胜利,现代法治规则的时代到来。《弯曲的膝盖》此文是杜君立先生的旧闻《膝盖下的中国》重新整理,指出精神生命遭到严厉扼杀而跪态百生的“跪”族,这一中国国情,令人扼腕,令人愤懑,但不同于一些人对民族虐根性的绝望与唾骂,反而滋生出对现代社会盼望的动力,剖析了传统社会沉屙痼疾的肌理与脉络,在荡气回肠中唏嘘,而非在绝望中自我泯灭,有不屈的生命力贯穿于理性之中,而非简单的情绪发泄,这是一种珍贵的常识回归,——因为无知,所以恐惧,因为懂得,所以悲悯。-《告御状与京控》这是与《权力的道德》关联最紧密的姊妹篇,更是一部政治的起源的背书,收集了古代法律及历史案例,最后指出在体制安排下丑恶的上访制度,在缺失法治精神的社会中,“法庭和监狱可能沦落为贫困阶层黑暗不公,滋生反社会和暴力破坏行为的温床与教室”,这种有着紧密的历史传承“京控”制度由于先天不足,而衍生出畸形的伸冤渠道,根本就是一个奴才而非公民捍卫自身权利而自投罗网的不归之路。如果说吴思从功利主义出发——社会人的行为是经过计算而产生的社会行为,发现了中国丑陋的“潜规则”,那么这本书即将以广阔的历史元素开始,把人带入勘探与侦探世界,不由不得的对历史及现实进行叩问与思考。-对现代文明的探寻和追讨真正“人”的生活姿态的推手应当是了解历史,了解自己的历史意味着人与动物的区别,了解诸多微不足道的历史元素在事态叠加效应中所起的作用,是一个成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否则就不幸的成为精神侏儒,在以往由权贵垄断为政治服务的伪历史渲染下,历史不幸诡异的成为中国式历史,由平常心开始,历史应该得到应用的尊重和回归本来面目,历史不是一人一家的记载,更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是精英到草根到庸众的历史叙述,沉浸于其中不同的人都可以找到自己不同慰藉。

《历史的慰藉》:或可令人读后久久不能忘怀

杜君立先生这本《历史的慰藉》写的很不错,有大量的引用、注释、参考文献,看起来很严谨和旁征博引,而且更加关注过去历史教科书上容易忽略或者轻描淡写但却很重要的历史细节,有小人物的命运无常和时代的灾难,读后能够给人不小的震撼。早在几年前,我便从网络上看到杜君立的名字,之后反复在各大主要思想网站看到他的作品。他的高产、他的勤奋、他的旁征博引,令人印象深刻。从他的文字中可以看出,他有一种孤愤,有一种中国历史上优秀的知识分子才有的精神自觉。长久的付出果然是值得期待。于是,从《历史的细节》到《历史的细节2》,再到现在《历史的慰藉》,杜君立先生一路写下来,笔耕不辍,佳作不断。如今这本《历史的慰藉》,延续他的一贯流利的文笔和情怀,里面的文章既不乏很有意思的篇幅,更不会缺少读后令人久久不能忘怀的内容,值得一读。

用历史抚慰历史

杜君立先生首先是一个思想者,从历史的细节到历史的慰藉,他一直在用细节深处的细节,来审视宏远的历史洪流,历史也由此变得丰满而充满空间。在当代,思考的书籍越来越少,这也是本书的可贵之处。本书我还未能细细窥完全貌,但基于历史的细节带给我的阅读经验和享受,我希望本书能带给自己更多的思维角度和知识养分。

冷眼看《历史的慰藉》一书

杜君立成名于《历史的细节》两册大书,如今又有新书《历史的慰藉》上市了。冷眼看来,这本新书很好的继承了他的一概写史风格。心平气和的说,就一般想看厚重历史的读者来说,《历史的慰藉》一书无疑是一顿饕餮盛宴。就个人而言,给《历史的慰藉》打8分(满分10分),距离笔者心目中收藏的分值仅差1分。跟作者交流过,他说自己喜欢写技术史,不想跟我一样,整日梳理复杂玩意的人。也许这就是,1分之差吧。但实事求是说来,这书在如今这个三教九流的图书出版市场中,已经是上等中级读物,很值得一读,尤其书中关于那不堪回首的民国十八年饥荒。最后,再引用作者书中几段话吧。杜君立在《历史的慰藉》一书自序第9页中,说过:“真正的历史是‘失败’。”还在后记中说过,“就内容和观点而言,本书并没有多少历史创造;但通过对大量史料的爬梳与整合,这些文章提供了一种最为精简集约的读史方式”(第352页);还说过“现代互联网技术无疑是信息压缩和信息传播的革命,但传统的纸书仍是知识和思想实现系统化的最佳解决方案。信息的碎片化不仅没有缓解——反而加剧了知识与思想的匮乏,而历史从来都是一个系统工程”(第354页)。以上文字算不上是一篇有板有眼的书评,最多算得上是笔者的个人小看法罢了。欢迎拍砖与批评。

在历史深处慰藉历史

杜君立先生首先是一个思想者,从历史的细节到历史的慰藉,他一直在用细节深处的细节,来审视宏远的历史洪流,历史也由此变得丰满而充满空间。在当代,思考的书籍越来越少,这也是本书的可贵之处。本书我还未能细细窥完全貌,但基于历史的细节带给我的阅读经验和享受,我希望本书能带给自己更多的思维角度和知识养分。

历史不只是慰藉

杜君立先生这本《历史的慰藉》写的很不错,有大量的引用、注释、参考文献,看起来很严谨和旁征博引,而且更加关注过去历史教科书上容易忽略或者轻描淡写但却很重要的历史细节,有小人物的命运无常和时代的灾难,读后能够给人不小的震撼。早在几年前,我便从网络上看到杜君立的名字,之后反复在各大主要思想网站看到他的作品。他的高产、他的勤奋、他的旁征博引,令人印象深刻。从他的文字中可以看出,他有一种孤愤,有一种中国历史上优秀的知识分子才有的精神自觉。长久的付出果然是值得期待。于是,从《历史的细节》到《历史的细节2》,再到现在《历史的慰藉》,杜君立先生一路写下来,笔耕不辍,佳作不断。如今这本《历史的慰藉》,延续他的一贯流利的文笔和情怀,里面的文章既不乏很有意思的篇幅,更不会缺少读后令人久久不能忘怀的内容,值得一读。

阅读的慰藉

阅读的慰藉从《历史的细节》开始,我就一直关注杜君立和他的作品。虽然与一般写作者相比,杜君立开始写作很晚,但他前半生生存在社会底层的阅历,赋予他的写作以很多人无法具备的视角和情怀。这正好是大多数学院写作者和一生在象牙塔中从事写作的人所欠缺的。这种质朴本色的业余精神和草根精神,大大异趣于那些精英式的专业写作。写作是一件很自我的事情。在很大程度上,杜君立所有的作品似乎都是写给他自己的,与其说他是一个作者,不如说是一个读者。他的那些作品之所以颇能与读者投缘,让人有相见恨晚之感,这或许就是杜君立个人风格的魅力所在。杜君立的写作有强烈而独特的个人写作色彩,从史料的收集、整理和剪裁,他都匠心独运,从容克制,而又充满温情,这让我想起著名的美国历史作家房龙来。像之前的《历史的细节》一样,《历史的慰藉》有一个好名字。似乎没有比“慰藉”二字更能这样贴切传神地概括历史的意义了,特别是对看重历史的中国人来说。在一个消费历史、娱乐历史的时代,能从历史中找到情感和良知的皈依,这无疑是一件非常有诚意的事情。《历史的慰藉》全书所选取的12篇文章都比较长,每篇在一万字到三万字不等,一篇读下来,跟看一部跌宕起伏的电影差不多。但作者的剪辑概括能力实在令人叹服,用这样的篇幅讲述一个历史专著的内容,并保持应有的深度和广度,足见作者对史料掌握得极其充分和熟悉。全书不仅没有任何戏说恶搞注水的废话,而且处处都追求言简意赅,用最少的文字说清一件事情或一个道理。这对普通读者来说,堪称是一场酣畅淋漓、极其难得的阅读盛宴。杜君立这种整合式的写作,多少继承了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百科全书派的遗风,狄德罗就是这方面的泰山北斗。当初恩格斯也曾为美国百科全书写过很多历史词条,比如《炮兵史》、《海军史》、《舰船史》等,每个词条都不短,翻译成中文,也都在一两万字以上。如今是互联网时代,知识和信息大爆炸,虽有维基百科和百度百科,但这些“大路货”的历史知识,不用说没有文字审美,即使从内容上也相对还是太简单。作为一种大众性的普及性的知识传播方式,知识整合对当代人更加重要,但也更加缺乏。杜君立的写作恰逢其时,所以他的作品受到欢迎并不令人意外——令人意外的是,中国很少有人去做这种惠及平民大众的历史启蒙工作,大多数历史写作仍停留于传统的宫廷权谋或者文学化的戏说。与之前的《历史的细节》相比,这本《历史的慰藉》证明杜君立在历史写作方面始终在不断超越自己。作为严肃的历史写作,这本书加上了非常细致的注释,不仅一一列出了史料和引文的出处,而且有很多深度阅读的书目,并对费解的古汉语加注了白话文翻译,这使读者在阅读时更加舒服。虽然是一部文集,但《历史的慰藉》一书还是有一个核心主题,那就是平民史,作者为此写了一篇不短的自序。在这篇序文中,杜君立尖锐地指出,历史并不属于胜利者,而是属于失败者的;所有历史归根到底,其实都是关于失败者的,或者说所有的历史都是失败史。人类从失败中获得教训,从历史中获得慰藉,这就是历史与失败的关系。历史不是小丑的喜剧,而是好人的悲剧;换言之,失败是历史的唯一主题。这里的失败包括各种衰落、不幸、灾难、邪恶、疯狂、崩溃和死亡。从内容上来说,《历史的慰藉》第一部分写了中国戏曲史、中国古代告御状、关中历史上土匪与饥荒。所谓“饥荒”,是指鲜为人知的“民国十八年年馑”。这场饥荒对于陕西人(特别是关中人),就如同一九四二大饥荒对于河南人一样,每个关中人都对这场灾难刻骨铭心,但似乎这方面的历史研究和历史著作很罕见。据我所知,这本书可能是第一次将这场饥荒以通俗而全景式的历史方式,付诸大众性的公开出版物,这多少有点不同凡响的意义。在书的第二部分,是三篇史论性的长文:中国官吏制度的演变、中国传统道德伦理文化与现代法治的比较,以及中国跪拜史。从这部分,可以看出杜君立在思想史和制度史方面做过相当深的研究,并有深厚的知识和理论积累。作为一个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业余写作者,杜君立对这些文化大命题的解读和剖析别开生面,游刃有余,让人豁然开朗,可见其思想和写作的深度与广度。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是数篇经济史的长文:中国盐史、中国钱史、中国茶史、中国煤史和中国商帮史。这些历史话题说起来似乎都是细节,但又与每个人有关。每一个话题其实都可以写成一本书,但读一本“中国货币史”这样的专著,似乎对普通大众有点太过辛苦,相对而言,一般读者只要读这样一篇提纲挈领、充满各种细节的历史长文就足矣。这样说来,从信息量上,这样一本书其实是十本书的容量。全书基本上没有多少废话,都是一句顶一句的干货。在叙述历史的同时,作者精彩而一针见血的评论时时可见,比如《权力的道德》一篇中写道:“国家是战争的产物。不同之处在于,有的国家是战争结束的产物,即和平的产物;而有的国家是战争胜利的产物,即征服的产物。前者实现了去战争化,使人类终于摆脱了暴力和恐怖的威胁,这就是所谓的文明国家;后者则以奴役延续了战争状态,使人类继续一个暴力、恐怖与死亡的噩梦……”;再比如《茶叶与鸦片的战争》一篇中说:“中国本是茶叶的产地,印度是鸦片的产地,然而双方后来却发生了大换位,印度成为世界第一茶叶产地,中国成为世界第一鸦片产地。印度茶叶赶走了中国茶叶,中国鸦片赶走了印度鸦片,结果是中国成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看客和牺牲品。”常言说,听话听音,看人看心。其实读书就是读思想,读史就是读史识。同样的历史,不同作者写,作者的眼光、思想和洞察力高下立见。杜君立的出众之处或许就在于此。比起很多所谓教授专家们毫无识见地史料罗列来,杜君立对历史如庖丁解牛一般,常常让你看到历史深处最隐秘的东西。从早些年的文学热到这些年的历史热,非虚构类读物越来越成为主流,与此同时,历史写作似乎也像“商业文学”一样越来越“商业化”。虽然同是历史写作者,杜君立却是其中的异数。历经沧桑的杜君立大器晚成,临近不惑之年才开始写作,他完全将写作视为自己生命的最终诉求。这种深沉与深刻,使他的作品迥异于那些匆匆炮制的“心灵鸡汤”,甚至说他的写作完全是“反心灵鸡汤”的。他拒绝浅薄与粗鄙,坚持良知与个性,不卑不亢。历史学家司马迁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当下这个偶像倒塌的大众时代,这种平民立场其实是最接地气的。一个作者可以写很多书,一本书跟另一本书或许在内容上完全不同,但同一个作者的文笔一般都是统一的、一致的。杜君立写作虽晚,但却有着极好的文字天赋。他的文字凝炼而准确、优美而理性,逻辑严谨,思路清晰,行文点到为止,格局井然有序;他既不故意卖弄文字,也不插科打诨,显得从容而大气。在这个浮躁的物质年代,写作是与成功和发财最缺乏联系的事情,特别是严肃的写作。写作是一种古老的手艺活儿,一个人能顶住生存的压力,淡薄名利,安于寒舍斗室,孤守青灯黄卷,煮字为乐,足以证明其强大高远的内心世界。对读者来说,阅读一本书,其实是与作者的一场美丽邂逅。阅读不是娱乐,阅读的吸引力在于文字的魅力。阅读作为一种高雅的快感,只有在好读者遇到好作者时才会产生。在某种程度上,杜君立确实将好作者和好读者这两种彼此对立的身份合二为一了。翻开他的这本书,或许很多读者都难免会心之感。《历史的慰藉》虽然是出版于《历史的细节》之后,但在某种程度上,这才是他真正的代表作。他在这本书中倾注了诸多个人情感与情结,浓浓的关中地域风情,以及对乡土和传统的温情与批判。值得一提的是,不仅本书的许多照片都出自他的摄影,而且他亲自操刀设计了本书的封面。知子莫若父,有时不得不承认,最懂得一本书的还是书的作者。封面上那个乡村常见的石碾盘就遗落在他的故乡,正如他在书的“后记”中所说,一切历史的都是乡土的,一切历史都是心灵史。书分为两种,有用的书和没用的书,那些有关情感、思想、精神、信仰和心灵的人文类的书其实都属于后者。真正的阅读常常没有任何实际用途,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满足心灵的饥渴,而不是为了填饱肚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阅读的最大意义就在于慰藉——慰藉人的心灵。虽然电子阅读和碎片阅读越来越普遍,但用心写作的好书跟精美的手工老家具一样,还是让人爱不释手。一本好书常常让人舍不得读完,《历史的慰藉》给读者留下的,不仅是历史的慰藉,也是阅读的慰藉。

历史是种慰藉 更是碗鸡汤

胡赛萌/文盼了好几天,终于在前天下午收到君立寄来的新作——《历史的慰藉》。这已经是君立关于历史的第二部著作了,上一部《历史的细节》一经推出便引发无数关注,连续数周位列历史类图书销售排行榜前茅。作为君立的好友和读者,我喜欢他凝练的文字、丰富的史料、生动的细节以及严密的逻辑,所以拿到《历史的慰藉》的第一时间,我便迫不及待的读了起来。作为一部历史文集,《历史的慰藉》以专题史的形式,揭示了历史中普通个体所面对的自由、权力和生存问题。在滚滚向前的历史洪流之中,无论是农民、娼妓、土匪、流民,还是商人、官吏、皇帝,他们各自都有一部悲喜交加的历史,君立正是将这样一部部有血有肉、有悲有喜的历史展现给了我们。君立通过对大量史料的爬梳与整合,让这些原本被禁锢在故纸堆里的人物跃然纸上,既展现了历史最亲近的温度,又挖掘出历史最有趣的真实。在自序《历史是一种慰藉》一文中,君立如是写道:历史的最大意义,不在于当下,而是在于未来;与当下相比,未来要长久得多。可以说,历史是对现实失败者的一种补偿和慰藉。人类文明是依靠不断地累积而向前推进的,有人关注现世的回报,有人寄望于对未来的向往,历史之所以成为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精神支柱,就在于历史的存在,为“沉默的大多数”提供了一种无以取代的慰藉。在君立看来,因为有了历史的存在,所以在成王败寇的丛林铁则之下,哪怕是失败者,也还可以在历史中寻求慰藉。诚然,蚩尤失败了,但是关于他的诸多神奇传说却流传了下来;项羽失败了,但是他气拔山兮力盖世的英雄形象却被一代代说书人口口相传;文天祥失败了,但他的那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却成了千古绝唱;蒋介石失败了,但是他对批评者的容忍和对政敌的宽容都让后人称许……历史,固然是由成功者书写的,但同样也是由普通大众一代代传诵下来的。如此说来,历史不仅仅只是帝王将相的历史,同样也是普通人的历史;不仅仅是胜利者的历史,同样也是失败者的历史。在这样的历史中,我们不仅能体会到失败者的慰藉,更能看到当下的社会和未来的走向。历史,既是通向昨日的道路,也是观察当下的镜子,更是透视未来的水晶球。看历史读历史,在短短几个小时的时间里,你就可以翻完数百年甚至是数千年的王朝更替,家国兴衰,个人沉浮。看着无数人的悲欢离合,一部历史书就如同一碗浓缩的鸡汤,以最快的速度滋养着阅读者。如此说来,对于失败者而言,历史是一种慰藉;对于阅读者来说,历史却是一碗鸡汤。鸡汤向来以美味著称,其“补虚”的功效更是被许多乡村老中医津津乐道。相比于强身健体的物质层面鸡汤,注重于修生养性的心灵鸡汤更是让人爱恨交加。作为鸡汤的一个变种,心灵鸡汤用充满知识、智慧和感情的话语,传播励志、温暖的正能量。既可怡情,作阅读快餐,亦可移情,治疗挫折时的抑郁。大众化的口味,励志化的包装,快餐式的文本,轻轻松松就可大快朵颐,在快节奏生活的当下,鸡汤成为都市人必不可或缺的一道人生例汤。禅师、于丹、马云、白岩松、李嘉诚、柏拉图、仁波切,甚至是延参法师。调制鸡汤的厨师越来越多,但味道却似乎没有原来的地道和正宗。于是,一股“反心灵鸡汤”的风潮在于不经意间起于青萍之末。很快,就出现了诸如“是金子总会发光,但如果是石头,到哪里都不会发光的”、“假如今天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哭泣,因为明天生活还会继续欺骗你”等经典哲言。作为最早创造“鸡汤文体”的孔子,或许没有预料到两千年后的人们一边喝着鸡汤的同时一边恶心着嘴里的鸡汤。当鸡汤中传递的励志故事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兑现的时候,鸡汤沦为鸡肋,从而让喝鸡汤的人产生一种上当受骗之感,那么,鸡汤被人嫌弃也是迟早的事情。同理,对于历史而言,我们从小看到的历史往往都是如此黑白分明,忠奸善恶一目了然。皇帝自然是好的,奸臣固然是可恨的,女人一定是误国的。所以,岳飞是被秦桧害死的,吴国是被西施亡国的,连天朝大清也是因为出了个祸国殃民的慈禧,所以才把祖宗基业断送的……然而,当你设身处地的站在当事人的视角去看待历史的时候,会发现原来所谓的对错是非,原本就是一笔糊涂账。从这个角度来讲,历史确实是一碗满满的鸡汤,但同是也是一碗被不同别有用心的人掺杂了各种泔水的鸡汤。对于这样的历史,我们是否真的可以借助于它通向昨日、观察今时、透视未来呢?对于这样凌乱的历史,就愈发需要严谨的学人做细致梳理和全景式的回顾,从而对不同的史料做取舍和拼接,并最终呈现出一个完整的、真实的、生动的历史镜像。君立无疑就是这样一位历史学人,《历史的慰藉》正是这样一部著作。对于这样一部真实的、严谨的、生动的历史类著作,笔者真心希望可以让更多的人品尝得到它的味道,《历史的慰藉》或许不是一顿饕饕大餐,但却是一碗慰藉人心的鸡汤,既能滋补养性,又能怡情寄趣,何乐而不读呢?

被遮蔽的历史

“慰藉”,这是一个似乎久违了的名词。在近年来出版的书籍中,似乎唯有资中筠先生翻译的“英伦才子”阿兰 德波顿的著作《哲学的慰藉》,使用了这个词。那么杜君立呢?这位出身于底层、勤奋而有天赋的民间历史写作者,打算通过他的新作《历史的慰藉》,告诉我们一些什么呢?从内容上来说,这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中国戏曲史、中国古代告御状,以及作者故乡关中历史上出现过的土匪、闹过的饥荒。说起来,这场发生于1929年的大饥荒,对于关中人而言,其刻骨铭心的程度大概就如同一九四二的大饥荒对于河南人一样。但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记载这方面的历史作品似乎从未面世过,以至于关中地区以外的公众,长期以来根本不知道发生过这么一场灾难。想到那些生命在消逝时无声无息,过后又不能被同在一个文化共同体内的人们以庄重的方式记忆,忍不住慨叹:历史有时可真是残酷啊。所以在我看来,杜君立这篇可能是第一次将这场饥荒的真相付诸公开出版的作品,多少含有一点向历史抗争的味道。书的第二部分,写中国官吏制度的演变,写中国跪拜史,又评述中国传统道德伦理文化,将它与现代法治作对比,可谓功力深厚。作为一名完全没有受过学院派训练的业余写作者,杜君立对这些大命题的解读和剖析能达到如此游刃有余的程度,完全不在一些优秀人文学者之下,不得不让人叹服此人的天赋之高、文才之盛。本书第三部分,是有关中国经济史的几篇长文,涉及盐史、钱史、茶史、煤炭史和商帮史。读到这里,大概没有一位读者会不感叹作者的视野之开阔、兴趣之广泛。难得的是,这些文字,篇篇都是干货,完全没有注水,这在如今的业余历史研究者中堪称罕见。光有好的透视角度和写作天分,显然还不足以支撑起一部真正好看的历史读物。杜君立之所以能在一众同类题材的历史写作者中脱颖而出、赢得读者,肯定有他的绝活儿。这绝活儿是什么?相信读者至少从这本书里可以体认到,作者的风骨的确在一般写作者之上,因此立论行文才显得大气——同时也不失严谨。比如在《权力的道德》这篇文章中,作者写道:“国家是战争的产物。不同之处在于,有的国家是战争结束的产物,即和平的产物;而有的国家是战争胜利的产物,即征服的产物。前者实现了去战争化,使人类终于摆脱了暴力和恐怖的威胁,这就是所谓的文明国家;后者则以奴役延续了战争状态,使人类继续一个暴力、恐怖与死亡的噩梦。”读罢全书你会发现,类似的表述在书中比比皆是。而由作者用词之恳切、感情之真挚可以断定,这样的表达完全不是意在哗众取宠,而是发自肺腑,不吐不快。作者在后记中说,一切历史的都是乡土的,一切历史都是心灵史。对于这位关中农民的儿子来说,写作大约是一种“我必须”的行为。就此而言,《历史的慰藉》这部厚重的民间史,既是写给读者的呼唤文明之书,也是写给作者自己的安抚灵魂之作。对于后者而言,没有它,就没有心灵的慰藉。

简评历史的慰藉

在当下,历史虚无主义与历史娱乐化的倾向日益泛滥,而杜君立的书——不管从《历史的细节》还是《历史的慰藉》都是运用大历史观下从细节入手,让我们能静静地在消费历史、庸俗历史的荒无的田园中发现一片净土。《历史的慰藉》关于戏曲、饥荒、土匪、盐政、钱币、茶叶等不太被大众关注的历史,这些故事,文笔流畅,引经据典,史料充实,再加上作者本身丰富的文化与历史知识,表达了他对历史的态度,对历史的深深的思索,从而拓宽了历史的视角与思辩真实背后的历史,思考历史语境下的自由、权力与生存。我们读此书会得到历史的慰藉,丰富自己的人生。

在细节处发掘历史,从历史中得到慰藉

《历史的慰藉》终于得以出版,这本30多万字的著作是杜君立继《历史的细节》之后的又一精粹之作。正如君立在“后记”中所言,他对这些文字进行了长达一年多的修改和校对,可见其中的用心和辛苦。我和君立的认识源于一篇简短的评论,他的《历史的细节》刚出版时,我在豆瓣上简短地写了大概800多字的心得,不成想,他居然给我留言说,文字虽短,但写出了他的心声。于是,我们就因为一个小小的评论而熟悉,很自然地联系就多了起来。虽未曾谋面,但他对很多问题的看法总是那么执拗和睿见。其实,历史从来如是,人世却总多面。“历史本身不能解决现实问题,但它却可以为人们认识现实提供新的角度,‘无用之用,是为大用’。人性自古未变,今天只是昨天的延伸;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不只是过去的事情,也是今天的现实和明天的理想。历史提供给人的是现实的镜像,让人更容易理解当下,也更加坚信正义与信仰。”可是,当下所谓的“历史热”,基本上仍未跳出以权谋为主的传统历史窠臼;在以消遣、娱乐、休闲为时尚的大众快餐式文化消费热潮中,近年来中国的历史资源也成为一种抢手的文化商品,进行着赤裸裸的拍卖与消费。身着长袍马褂的历史人物充斥荧屏,“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呼声不绝于耳。从皇上、太监到忠臣、奸佞,从宫廷后妃到公主、格格,各色人等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时间,历史的烟花与战火齐飞,宫廷的厮杀与淫乐共娱,影像的精美与轻松的消费抹去了历史的凝重和肃穆,深邃的历史意识转化为当下的观影快感。这是当下娱乐化消费社会的典型写照,只是这显然不是历史的真实面,或者说并不是历史的全部,特别是没有将平民大众的生活状态、社会经济文化的演进等,作为切入历史的视角。故,从《历史的细节》以来,君立就尝试从细节处着眼,以小见大,使历史呈现出最亲近的温度和最有趣的真实。在他的笔下,“无论是农民与土匪,还是优倡与官吏,他们各自都有一部悲喜交加的历史;一部关中史,既是一部乡土史,也是一部灾难史;一部戏曲史、一部上访史,或者一部盐史、一部茶史、一部商帮史,其实也是一部荣辱兴衰的中国史。”君立说他对历史的书写并没有多少创造这是对的,毕竟,历史是不容过多地发散甚至扭转的。但在后现代主义颠覆不离手,批判不离口的思潮冲击下,对历史不经考量的任意哗众取宠却甚嚣尘上,在面对横刀立马的历史人物时,往往泼掉脏水的同时也没法留下孩子。在一片混沌之中,凭着内心坚定信仰的指引,和智慧之光的照耀,总有时代的先知,行进在民族的前列。君立就是这其中之一。就本书来说,活于乡间田野的作者以磅礴的气势、优美的语言、睿智的思想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文明版图的前世,见微知著地反思甚至解构了许多我们耳闻目详的历史事实。读来令人耳目一新,不得不感叹智慧在民间,而高堂之上更多的是意识形态的狡诈。更可贵的是,作者站在坚实的细节事实基础上,从全球背景看中国大历史,以中国兴衰看人类大文明;以理性解读新历史,以历史印证大智慧。 全书分“史记”“史论”“史话”三个篇章,在继承“历史的细节”的思想和写作风格之上,更创造性地以论述戏曲开篇,跳跃性牵引历史上的匪、民、官和吏,更独特的是,君立这一次还尝试以经济史的视野来描述社会历史的变迁,从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盐和茶,从中国近代史上最臭名昭著的鸦片,从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孔方,最后再从历史上有名的晋商和山陕会馆落笔,旁征博引驾轻就熟地把细节发挥到了极致,不仅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副相对完整的社会生活史。而且,更把思想升华到了极致。现实总是这么癫狂,那去历史中寻找慰藉。

读君立作品——《历史的慰藉》有感。

读过君立先生的许多作品,如《历史的细节Ⅰ》、《历史的细节Ⅱ》、《中国盒子》等。获得许多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对事物正常的判断和思维方式。我是君立的同龄人,但是君立文章中的深邃思想,我只能仰视。我比较喜欢君立的杂文,例如“于丹的秀”、“ 莫言:通往斯德哥尔摩之路”等。《历史的慰藉》已经看到了“弯曲的膝盖”这篇。抄录几段闪光的语句,讲的好!——“哪里有专制,哪里就有愚昧;同样,哪里有愚昧,哪里就有专制”。 “如果说人性是恶的,那么权力就是恶的平方”。“没有自由的民主社会可能变得富裕、文雅、华丽,甚至辉煌”,但在专制社会中“绝对见不到伟大的公民,尤其是伟大的人民的”。这就是所谓学会了“事物正常的判断和思维方式”。随看随感。随着阅读的进行,新的感受及时与大家分享。

歷史至少慰藉了誰?

19世纪的托克维尔身为旧贵族站在新时代的门坎,吞吐资产阶级革命期的生气,却有着不亚于中国人的史鉴情结:“当过去不再昭示未来时,心灵便在黑暗中行走。”20世纪的汤因比亲历两次世界大战,出身于历史学世家却对历史之救赎还以彻底的绝望:“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 一位历史学家的自嘲莫此为甚。大概是饱览了狭隘民族主义史观的种种恶果,他力倡以更为宏大的文明史取代国别史。宏大不等于抽象枯淡,文明史一体三面,政治、经济、文化又可各自演史,纲多目繁,细节如海,大可不必面面俱到。从“现代”折腾至“后现代”,盲人仍在摸象,歧路仍在亡羊,或有百般“进步”,包括但不限于所谓“上帝死了”、“世界平了”,可也伴随“历史的终结”甩出了一大阙憾:历史纵深感空了,人生虚无感来了!“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只有拟仿物而没有真实的时代,整个世界就像一面镜子,镜像之外别无他物。” 已然作古的波德里亚一语道破天机,不愧为“我们时代最重要最具有煽动性的作家、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的领军人物、西方马克思主义左翼孤独的神枪突击手、关于诱惑或大众文化的代表性哲学家”,“如果有一样东西是马克思未曾料想的话,那就是释放、消费、挥霍、游戏和最大限度的个人自由。”念念不忘,必有回响。GQ智族杂志总编王峰在某期周年版卷首语中直言不讳地向大陆新中产们布道:“我鼓动尽可能多的人逃离国家意志,进入私己生活,经营和享受个人的情感、意愿、操行,享受更好的物质和自然。一双鞋里隐含的意义比一座教堂还丰富。就社会的进步而言,一场生活方式的变革可能远比体制革命来得更加透彻深远。”看上去很美,想起来也蛮爽,一种新生活方式在释放完所有活力之前,当然能慰藉足够多的人,但却不能慰藉所有人,不能永远慰藉所有人。幸有舆论领袖、青年导师、企业家、电台主播、鸡汤写手、广告文案、心理医生、仁波切、神父、瑜伽教练、巴哈伊、国学爱好者和各路高人、气功大师们或此消彼长,或相得益彰,或施魅,或祛魅,各显神通,各花入各眼。所以在今日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加持下,全世界精神慰藉产品的供应者,应该联合起来!可惜纵有天罗地网如此围追堵截,慰藉仍是可望不可得的稀缺品,上帝可没同时保佑先吃饱肚子的人民不会寂寞空虚冷。情深不寿,慧极必伤。这差不多也是新中产阶层常被抬举成新智识阶层的原因。幻想未来太虚无,纠结当下太心塞,那么历史还能慰藉人民吗?至少历史教科书不能吧,连孩子们都慰藉不了。自豪吧,我们可早就是历史剧生产、消费第一大国了!仿佛是一种代偿或者反哺,在近年来蔚为壮观的非虚构写作新潮中,新历史写作最为瞩目,却也鱼龙混杂,可读与否当然要看作者在官方底线之上爬梳剔抉、钩稽归拢的功夫。更有甚者,文风腔调常常取代史料史论成就了作者,而在纯粹的学术腔和痞子腔之外,一直不乏种种有趣的新尝试,乃至混淆了专业和非专业、虚构和非虚构的界限,比如像新垣平《剑桥简明金庸武侠史》那样一本正经地扯闲篇,像当年明月《明朝的那些事儿》那样插科打诨地说正史,以及像熊逸《中国思想史系列》那样深入浅出地讲道理。跨界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教旨之一,不但推倒了更多的墙,开通了更多的路,勾连了更多的网,也在准大众启蒙读物的创作上,从身份、专业到笔调、逻辑诸多层面,都碰撞出了更多的火花。一切历史何止都是当代史,还都是作者阅读史、心路史。老杜在线上深耕博客成名多年,方以《历史的细节》一书名扬线下,以工科生的直觉重写器物的历史,堪称大陆(非专业)新史坛一时新风,时人无不引《枪炮、病菌与钢铁》作比。憾耶?幸耶?所憾者,在线作者如不出书,难登线下舞台,更难入线下评论家之法眼。所幸者,此时才扬名线下公共空间,至少已有足够底气一把拨开那些暴得大名后为名利所累的冗务,有足够心智避免受制于出版社和小圈子,拒绝一切能要了他亲命的“恶俗”:奔走签售,多方酬旋,曲学阿世,润笔邀宠。他一不缺钱二不缺闲,写过一本有理有据的《职业人格》,近年来却渐辞职场,甘居陋巷斗室,绝少交际经营,最近才听说开始养生健身,而清简之甚仍近乎清教徒。但,这还真不是一个迂阔寡淡的中年人,他像巴尔扎克和路遥一样奋笔疾书,像许知远一样旁征博引,像陈丹青一样嬉笑怒骂,滔滔不绝。他早年受的罪和享的福足能演绎成数部中篇小说,可惜他只试笔了一部叫《乱弹》的乡村自传体小说就转攻博客时评了。无他,乐在思辨,不在演绎。以此论之,历史至少慰藉了老杜,而这本《历史的慰藉》则至少慰藉了对历史不死心的历史通识消费者。读者在欣赏这位机械专业中专生出身的新历史写作者对史料的博观约取功夫之外,也不妨一探其苦心孤诣却乐此不疲的心路秘辛。关于本书,评论已多,仁智自见,瑕瑜互映。


 历史的慰藉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