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里特别有禅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5-27
ISBN:9787533935566
作者:骆玉明
页数:216页

后记

这本小书写完了。原本以为不会太费劲,结果只是再一次证明了我早已明白的道理:凡事想要做得好,都是不容易的。    我希望这本书有比较可靠的学术基础,因而需要对各种资料加以审核和考订。譬如《景德传灯录》载德山宣鉴开悟时对他的老师说了一句“从今向去不疑天下老和尚舌头也”,常见的解释是“从今以后不再怀疑天下老和尚的舌头了”。真像个乖孩子,但这算是什么“禅”!其实这是一句非常豪气、表现特立独行精神的话,正确的解释应该是“从今以后再也不会被天下老和尚的舌头所迷惑”。做这样的判断需要多方参照、反复斟酌。书中类似的情况不少,我想要以自己的努力来获取读者的信赖。    也是出于学术习惯。我在引用别人的研究成果时,都要注明出处。    我希望这本书具有知识上的系统性,让读者读完以后,对禅的观念、禅宗的历史,以及重要的禅宗人物和典籍有一个大致完整、比较清楚的了解。而这些知识性的内容散见在各处行文中,什么地方合适就插一点,怎样相互关联,又说得轻松自然,也是要费点心思的事情。    我希望对所涉及的佛禅思想观念能够说得简明而又尽可能的精确。略有接触的人都知道,佛学极其繁复,一个词就可以说上好半天,足以吓退许多耐心差的读者。虽然禅家号称“不立文字”,但一些基本观念不说也不行。那么,什么样的分寸算是合适,如何去说更加透彻,这对作者思维的清晰性构成严重的考验。像慧能和神秀那两首著名的偈子,阐释与比照,反反复复写了好几遍。当然不能说最后留下的有多么好,不过在我目下而言已经很难再有改进。    我希望这本书的文字有趣而好看,且耐人寻味。禅是有趣的,诗是优美的,以诗解禅,写得枯涩而呆板,那就不如省事一点。而如果能够做到有趣而好看,读者的阅读过程就会有许多愉悦。    我说的都是“我希望”。能实现多少,请读者评判吧。    骆玉明    壬辰年冬日于可以斋

作者简介

很多人觉得禅深奥玄虚,说不明白,其实她就在诗词中等待发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在这些耳熟能详看似普通的景物和情怀描写中,实际蕴含着丰富的禅趣。
复旦大学中文系骆玉明教授集三十余年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传统文化的探索于一身,对中国古代近百首诗词进行精辟品鉴和解析,使读者从中了解到中华禅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书意蕴深邃、悠远,文字优美洗练且平易近人,使读者从阅读中收获真正的宁静,升华自己的心灵。

书籍目录

壹 鸟鸣山更幽 / 003
一切都会过去,
在变化的背后仍然是一个深邃的幽静。
贰 拈花微笑 / 013
花虽微渺,
却显示着人世的美好。
叁 何处惹尘埃 / 023
烦恼不起,清静自如,
便能达到真正的觉悟。
肆 满船空载明月归 / 039
什么也没有得到,
空船而去,空船而归,但心是欢喜的。
伍 坐看云起时 / 049
落花随流水而去的所在,
有另一片美好的天地向你展开。
陆 春在枝头已十分 / 063
那个遍寻不得的意中人,
原来就在身边不曾注意到的地方。
柒 只许佳人独自知 / 073
生死流转,
不知是谁在何处栽下了最初的种子。
捌 我今不是渠 / 085
影子是我,
但我并不是那个影子。
玖 夜半钟声到客船 / 093
人生总是有很多艰辛,
除了对自己,没有人可以说。
拾 禅意的月亮 / 107
月亮只是一轮,却普遍地在一切水中显现出来,
一切水中的月亮乃是一月的显现。
拾壹 平常心是道 / 119
世俗的知识和欲念就像湿衣服一样,
紧紧裹在我们身上,脱不下来。
拾贰 吃茶去 / 129
世事无常,都在变化之中,
该来的总要来,该走的总要走。
拾叁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 139
我们看到的“清清楚楚”的东西, 其实并不是事物的真相。
拾肆 雁过长空,影沉寒水 / 149
生命只是一种偶然。
不过都是瞬间的变化。
拾伍 长啸一声天地秋 / 159
一轮孤月,无限江山,禅者惊破夜空的长啸,
令天地为之动容,于是萧瑟之气,弥散四野。
拾陆 春来草自青 / 169
禅在自然中,
也在朴素的生活中。
拾柒 禅者,活泼泼也 / 181
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
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
拾捌 四厢花影怒于潮 / 193
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
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跋:如何说禅 / 202

编辑推荐

《诗里特别有禅》编辑推荐:暂别城市喧嚣享受心灵宁静,从诗走进禅一路好风光!《中国文学史》主编,古典文学大师,复旦中文系骆玉明教授倾心力作!藉由最美的文字,体悟最高的哲学,于云淡风轻中,轻松了解禅文化,领悟人生智慧,使内心得到真正的休息!整书采用100g超细腻纯质纸,全彩印刷,质感淳厚!内含36幅绝美古画,超唯美装帧,极上品质!

前言

代序从诗走进禅,一路好风光平日教书或者和朋友聊天,谈到中国的文学与历史,经常说到禅,也经常被问起:到底什么是禅。这个问题不容易回答。古代禅师对此会给出很奇怪的答案,譬如“一寸龟毛重七斤”,或者索性给你当头一棒。他们认为禅不可说,不能用文字来定义。他们所说的种种奇怪的话,都不过是个由头,是一种引导的方式。现在谈禅的书也很多,但要么只是把它当作思想史的材料,要么就说得很玄奥,云里雾里,让人摸不着头脑。禅是那么深奥玄虚而难以把握的东西吗?其实不然。禅是一种哲学、一种宗教,但禅更是一种体验,一种生命形态。禅远看似乎虚无缥缈,不可捉摸,但真的走进去,它却平平实实、真真切切。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从具体的人生体验来感悟禅的佳作。诗和禅一样,不提供定义,只是显示鲜活流动的情感状态,你细心地体会它,能感受到禅的趣味,看到禅悟的境界。苍山空寂,明月清朗,幽潭澄澈,野花自开自落,浮云时聚时散,这里面都有禅意。诗人流连于自然的美景,写出自由的心与天地造化相融的平静与快乐。当然并不是好诗就有禅,禅有它的特别之处。我们先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了解下什么样的诗里有禅。魏晋诗人阮籍常常驾车外出,走到无路可走,便恸哭而返,留下的成语,叫做“穷途恸哭”。他的诗常常也是表现这种人生困顿的焦虑,比如“徘徊将可见,忧思独伤心”。穷途恸哭不是禅,它是用一种固执的态度看待人和世界的对立,在这种对立中感受到生命遭受外力压迫的紧张。阮籍改变了中国的诗歌传统,使它的内涵变得沉重,但这样的诗不合于禅意。同样以行路象征人生,陆游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给人以更多的愉悦,它让人对生活抱有信心:在看似无路的地方,可能有一片新的天地出现,只要能够坚持,希望是有的。但这也不是禅。这两句诗描写的是单线的变化,是对预期目标的等待。人生的道路受各种不可知因素的影响,预期的目标往往很难实现。如果“山重水复”之后并非“柳暗花明”,又会怎样呢?是不是仍旧回到“穷途恸哭”?王维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禅。沿着山溪走到了水的尽头,但这仅仅是水的尽头。你倘若并不曾预设一个固定的目标,就会看到世界充满着奇妙的变化。在远处的山谷,在跟你走过的路毫不相干的地方,云渐渐涌起,升向高敞的天空,景象如此动人,视野无比广阔。如果你在“水穷处”沮丧不已,心境闭塞,就看不到“云起时”。这是一个很小的例子,却牵涉禅学中重要的道理:倘能消弭固执和对立,消弭贪欲与妄念,消弭紧张和焦虑,便能以空灵玄妙的智慧,朴素自然的心情,随缘自适的态度,求得本应属于你的完美的生命。在本书中,我们将解读和欣赏一系列体现禅理与禅趣的诗篇;同时我们也以此为中心线索,谈说禅的人物、禅的知识和禅的历史。禅不可说,但可以借诗来谈。

内容概要

骆玉明,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因讲课风格幽默生动而深受广大学生喜爱。有魏晋名士之风,爱好围棋与茶酒。
与章培恒先生共同主编《中国文学史》引起学术界的震动。
骆教授自评:“我是一个俗人,教书吃饭,喜欢孩子。”
所著《简明中国文学史》由欧洲著名学术出版机构“荷兰博睿学术出版社”(Brill)出版,成为首次引起西方学术界关注和重视的中国大陆学人文学史著作。
其他已出版作品:《近二十年文化热点人物述评》《老庄随谈》《世说新语精读》《徐文长评传》《南北朝文学》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也许,每个人都曾在生活的某个时刻体会到幽静又深长的意味。 各种各样的声音在这个世界中响起,喧嚣嘈杂的、清朗悠扬的、气势宏大的、悲切低回的,然后逐一消退下去。在此起彼落之间,你听到深邃的幽静,莫可名状,令人心动。 换一个角度来说,世界像一个热闹的舞台,各色人物你来我往,推推搡搡。有的自命不凡,踌躇满志;有的身败名裂,灰心丧气。然而一切都会过去,在一切变化的背后仍然是一个深邃的幽静。 我们常说的“安静”,有时指一种单纯的物理意义上的状态:声音愈是低微愈是安静。它也许会让人感到几分寂寞或枯燥,但终究跟人的心情没有多大关系。 而另一种安静,或者换一个词,幽静,却更富于精神性和情感意味的。那是脱离了虚浮的嘈杂之后,面向生命本源和世界本源的一种感受。这种幽静得之于自然,同时也得之于内心,物我在这里并无区分。 ……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诗中“艅艎”是一种比较大的船,“泛泛”是任意漂荡的样子。王籍是在游览,不是要赶路。心情很放松,天气也好,眼前的景色显得格外清朗、开阔。所谓“空水共悠悠”,写出天水一色、相互映照,一片辽远恬静的样子,而“悠悠”二字,也体现了心境的清朗和从容。遥望远处的山峰萦绕着淡淡的云霞,近处阳光伴随着水波的流动而闪耀。这是一个生动的自然,它有美妙的韵律。 偶然间注意到有些声音响起来。是蝉鸣,是鸟啼,但蝉鸣和鸟啼却更令人感觉到山林的幽静。说得更确切一些,是把人的灵魂引入到山林的幽静,融化在自然的美妙韵律中。这时忽然想到在官场、在尘俗的人世奔波太久了,如此疲倦,令人忧伤。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中国诗史上不断被人提起的名句。《梁书·王籍传》中特别提到这两句诗,说“当时以为文外独绝”。怎么叫“文外独绝”呢?就是在文字之外,别有意蕴,奇妙之处,世人不能及。当然,后代类似的写法很多,但在王籍的时代,这样的写景笔法却是首创,所以有这两句,王籍足以名垂千古了! 一般人分析这两句诗的妙处,总是归纳为“以动写静”,认为这样比单纯地写静更为生动,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编》中也说:“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得声音衬托而愈觉其深。”这当然不错,但是还可以追究得更深一些。在这首诗里所写的“静”,不是物理意义上的静,而是体现着自然所内蕴的生命力的静,是人心中摒除了虚浮的嘈杂之后才能体悟到的充实莹洁的恬静。这种静自身没有表达的方式,而蝉噪鸟鸣,正是唤起它的媒介——你听到声音,然后你听到了幽静。


 诗里特别有禅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6条)

  •     这本书读了两遍,两次读完之后掩卷回想,都是同一种感觉,以我愚钝之心,似乎对作者想要阐明的道理略有所悟,究竟什么是禅?就算两次听骆先生细细引导如此,我还是无法用系统的语言来表达我的感受,脑子里反复回想的只是一句“满船空载明月归”。多年前,我对禅学有着深深的误解,那时候,道听一些片面的理论,认为参禅之人无非是竭力说服自己,将世间万物都看作是无意义的,一切转瞬即逝,所有美好都是虚无。让自己拒绝一切欲望,毁掉自己爱人爱物的能力,从而达到不受伤害的目的,结果是让自己心的如一潭死水,无忧亦无喜,暮气沉沉。然而这本书却一直在说,禅从未告诉我们这个世间是无意义的,乏味的。恰恰相反,禅告诉我们,世界是多元的,充满生机,它从不会是完美无缺,也不会是污浊不堪,好与坏如明与暗、白与黑,因此禅理是“活泼泼的”。禅将人的心境变得从容、豁达、宽容,也将人变得更风趣,因明白时光的易逝,所以更加珍惜所拥有的,不辜负所有的美好。人会变得更加执着尽心,但却不固执,不钻牛角尖,懂得进退,懂得把握最佳时机。在面对人生逆境时,阮籍曾经“穷途恸哭。”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陆游期待“柳暗花明又一村”。这都不是禅,禅是什么?禅是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把绝境化为风景,才是禅的境界。等待,不是不作为,而是积蓄力量,另辟蹊径,准备着下一次的出发。有一句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中国常有人拿这话作劝慰之语,但也有很多人不买账,认为破釜沉舟才是做事的决心,有首《插秧诗》是这么写的:“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是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进和退,不一定是我们双眼看到的样子,经验,也有误导我们的时候。周梦蝶的诗:《摆渡船上》,其中有几句“是水载着船和我行走?抑或是我行走,负载着船和水?暝色撩人,爱因斯坦的笑很玄、很苍凉。”比喻好像很深奥,道理其实很简单,但是要看明白,看清楚,却总是不容易。禅在诗里,诗在生活中。如何用功,大珠慧海禅师云:“饥来吃饭,困来即眠”。与其死命地用钝斧砍一棵枯木,不如坐下来好好地磨一下斧子,好好地,努力地做自己想要做的事,不急不躁不放弃,明白水到自然渠成,那便是禅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因为如此,才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     平时读书,总喜欢在一种“闲闲的状态”下进行。读书本是一种享受,有时候甚至觉得,读书的目的本不是什么提升人生境界,而只是因为喜欢一本书,又因为有了心爱好书的陪伴而觉得生活中平添了许多快乐。不过,这种快乐也总会消逝,——因为不可能经常遇到心爱的书。若说遇不到心爱的书就活不下去,那也真是矫情,而且是作死的矫情,至少现在想来,遇不到喜欢的人和喜欢的书的那些日子里,一样可以有很多快乐。这种快乐美妙的当下感受,我想,那也是禅。人生何处不见禅?世间何物不是禅?山川大地、茂林修竹、河海溪流,凡此种种无一不是禅的显现。再看自己身边,喜欢的或憎恶的、不舍的或难留的、想得到却偏偏得不到的,如此种种人事物,看得要紧些,便觉得没有什么就活不了。可若是心下一转,想明白了:自己的生命尚且匆匆,更何况世间一切乃至个体生命都处于成、住、坏、灭的无常变化中,即便日思夜想的人事物已经得到,可我们终究也是带之不走。求有何用?不过是徒然令身心困重而已。写到此处,真觉得这些文字颇有些“鸡汤”味儿,不过倒也与这本书的部分内容紧紧相扣。虽然“鸡汤”,可若是能把心灵上的一些死结给打开,到底也算没有浪费这段阅读时光。每每碰到人生中的坎坷,人们总喜欢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来宽慰自己,好像人生境遇真跟诗里写的那么回事一般。你若是在外旅行,途遇不顺,大不了可以原路返回,顶大不了是受些颠簸劳顿之苦。可人生中的许多难事,却不是简简单单地原路返回就可以了结的吧?虽说“退步原来是向前”,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可也得自己心里愿意后退才行啊。有时候,我们固执地认为,某个选择是错误的,某种说法是不对的,我们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排斥自己感觉不爽的。人与生活较真儿不怕,怕的是随时随地同自己较真儿。自己为难自己,末了还满世界地跑着找“解脱心灵的法则”,这还真如同书中所说“站在狭隘、偏执的立场上,是非无穷,祸福无端,内心的焦虑越来越深”。细细琢磨一下这句话,也不得不承认自己之前、现在乃至以后的种种狭隘和偏执——难怪总是觉得生命寡淡无味,甚至还时时有煎迫之感,原来自己不仅矫情还很偏执。这么一路想开,心里又乐了:还好,还好,自己尚有这反省精神,用好友的话来说“每日躬身自省也是一种修持”。顿时胸中块垒大消,而原来这种感觉也能带来欢喜,欢喜便是禅,禅便是摆脱种种虚妄的意念。心灵本应无限,莫要让无尽的贪欲和妄想填满了它,嘿,原来我还有这浅薄的慧根呢!
  •     骆玉明不愧为现代文学史专家,他在分析诗中之禅的时候与叶嘉莹等不同的是,加入了很多西方的精神性的东西,比如他首先对“安静”、“幽静”的分析,就认为它们富于精神性,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安静与声音的高低有关,也许会让人感觉寂寞,但仍未关乎人的心情。然而骆玉明却将它与内心、生命本源、世界本源相联系,具体到诗里,则“悠悠”体现了心境的清朗和从容,特别指出学问大家钱钟书在《管锥篇》里对此问题追究得不够深:“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得声音衬托而愈觉其深。”这句话不过说明了物理意义上的静,却没有涉及到生命力的静,人超越于尘嚣之上的充实莹洁的恬静,骆玉明就此将“静”提升到了禅意的高度。或者用西方术语来说,即是一种“生命哲学”。其实西哲尼采、海德格尔的哲学都与参禅有着某种内在联系,即“内在超越”。骆玉明在此处是融合了西方文化与思想的。这本书给我的启示是:基督教比禅宗诗更接近诗,我看那些禅宗或佛教的教义甚至禅诗,都很概念,说教性强,这也是禅宗提倡不立言的原因,他们那样的言肯定是不能说得尽一切的。唯有诗能,神学和诗更接近。仅举书几例即可说明:比如傅大士的《心王铭》:“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 与唐诗或现代诗不同的是,这里掺入了很多说明性的东西,仅仅是在阐释“禅”的概念,却并非象其他真正的诗一样,是体现在字里行间的,对物的直接呈现,无需说许多大道理,就让人体会到了禅境。还如契此和尚的《插秧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这也是从比喻的手法来说明一个道理,以此对人进行有益的教诲,并体现一种哲理和告诫,但并不一定能通过这样的诗来真正参禅,因为禅也要靠“悟”,不是别人给你贯输道理就能解决的。反而是抒情诗更能达到这个目的,因为里面有生活,让你浑然不知物我的区别,比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有这样的意境,“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正如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所指,要真正说尽禅并悟道,还不如做一个诗人而非佛教徒,我看那些灵修者并不缺乏语言,然而他们的语言都是道理,他们以为把禅的道理充斥于人的头脑,就可以达到修练的目的,最终却发现啥也没有悟出来,所以真不如忘掉“修道”这件事情,自然地投入生活中。即是说“智慧”并非与生活对立的东西,与其持续地修行,以抵御外来的诱惑,倒不如不脱离日常生活的状态,达到真正的“悟”。然而骆老师也有我不甚同意的地方,大约人的价值观与心性与本人经历历历相关,骆老师极力赞赏王维的人生与境界,认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一种洒脱,虽然与阮籍同是走到路尽头无路可走,阮籍则恸哭而归,王维则并不以为是挫折也无所谓困顿,随遇而安,我以为这恰恰是中国道家思想不足的地方,缺乏一种承担,缺少崇高的痛苦,缺少生命的深度,就好比早年的我喜欢李白的瀟洒飘逸,而现在却爱杜甫的严肃深沉一样,能将困境化为顺境固然是一种本领和境界,然而却倾向于肤浅的乐观,面对亲友的被害,面对时局势乱,固然超然物外也重要,但却不如痛苦之思更能让人达到一种崇高的境界。但有些观点既新,也很能让我接受,比如他认为单是一味地修行,执迷于坐禅,并不一定能找到正确的路径,既然要求真理,就好比要接近上帝,要进上帝的国,作为凡俗的人要变得有神性,就需要作出各种努力来提升自己。这让我想起以前读过的《悉达多》,释迦牟尼之所以最终能成佛,是因为他选择了一条与他的弟兄们不一样的路,而不是像他们一样一开始就跟随师傅想学到真理,这不过是一种偷懒想寻捷径的表现。悉达多在人事、社会中磨炼自己,像正常人一样地过日常生活,体验种种不同的境遇,最终发现“春在枝头已十分”。这也是王国维所说的三重境界之一:“众里寻他三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以此比喻人在经历各种周折与磨练后变得豁然开朗,精神自由,这时就能主动把握与他人及世界的关系,从容应对一切。骆玉明也纠正了人们对禅的误解,人们以为既然要开悟,就得清心寡欲,灭除人的欲望,他认为恰恰是“爱情”这种“最深的人欲”对于理解生命的本质很重要。禅并非禁欲,它只是追求对于欲的超脱,人要既生活于情欲之中,又需要由情欲走向更高的心灵境界,这就与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区分了开来。他对佛教与禅宗的“莲”意象的解说也很有意思,认为这也取它“出污泥而不染”的意义或者说“禅机”,偏重在于“不染”,而“污泥”的必要性在于检验其纯洁。但骆先生也指出了传统禅学对“开悟”的理解的局限性,只能看到智慧的开发与烦恼的摆脱,却缺少一种神秘色彩。大约真正的宗教都是有某种神秘性的吧。禅宗与基督教的区别也在于它并没有偶象崇拜,并认为人有无限的可能性,人凭自己就能超越到崇高境界,这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彻底的乐观主义,“神”很大程度是人类对自身的信仰 ,佛性即神性,人人皆可成佛,见性成佛,因此很少神秘意味。而基督教则强调人本身的局限性,认为人永远不能达到上帝的境界,且只能通过信仰达至天国。

精彩短评 (总计63条)

  •     还不错
  •     流畅好读。
  •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读完这本小书,今冬第一场暴风雪即将袭来,准备明早怀着平常心去铲20-35厘米的积雪。
  •     整体感觉很好。页面装帧十分好,还配上了插图。
  •     禅,一言以蔽之,人的意识的能动性的巨大作用。外界的变化于我如浮云。因为我心安静,不受打扰。这就是自然的根本意义。回归自然,但又不乏情趣。只有回归自然,才能体会情趣。
  •     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惫而读书倦而听禅 谢谢老骆 “你这个问题没有意义”
  •     徐渭那两段简直是极妙,但是其他章节虽说深入浅出,但缺少章节逻辑性。对于研究了一年禅宗的我来说,有点太浅。给学生放在教室里倒是挺好的。
  •     读此可静心
  •     禅在中国由来已久,浸润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而禅与中国古诗词的融合,更是美到极致。年幼读诗,虽钦慕太白的豪迈奔放,却更中意王维的清幽空寂,此书读来,才发现自幼时起我便是如此向往诗里的禅趣。
  •     谈佛说玄的作品容易写得虚化和碎片化,骆老师确实有诚心有水平,有学术基础,有清晰思维,深入浅出。①关于永恒☞摆脱事件之链与时间之链,禅与诗之所以历经千载还能动人,正是因为里面往往有摆脱了事件之链与时间之链的部分,那是永恒的拈花微笑与隽永的范式意境;②关于偏执☞见山是山三境界与否定之否定规则,我们在学习进步的同时,就建立了偏执,常识本身就是某种偏执,但又不该因为集体或个体的偏执而走向空无,因为空无本身也是一种该被破除的偏执☞成见、破成见、回到本来。❀
  •     看此书时需要静下心才看的明书中的意境,课修身养性,很好
  •     not bad
  •     非常喜欢的一本书,深入浅出,大师写的。
  •     骆老师的书非常值得一读
  •     耐人寻味,不错。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     写得稍有一丁点儿做作,仿佛写得有点累。不想骆老有的文字那么自然天成
  •     纸张很厚,送给小姨的
  •     诗里禅偈,简单却又不简单,有趣好看。
  •     禅意超然
  •     。
  •     “成见、破成见、回到本来”看物三阶段,印象最深。看完对这些诗句的阐释明白其实禅无处不在,只是我们没有放下脚步去发现。但是最后几节就看得晕乎乎了,对禅也没有理解透,可能是自己功力不够
  •     “倘能消弭固执和对立,消弭贪欲与妄念,消弭紧张和焦虑,便能以空灵玄妙的智慧,朴素自然的心情,随缘自适的态度,求得本应属于你的完美的生命。”
  •     春在枝头已十分
  •     读的很舒服,很写意,很安静的一本书。
  •     对于禅宗推崇注重内心际会,明心见性,富有灵性的状态很是向往。禅宗还是一种“玄”的东西吧,本书写的深入浅出,每天两三章,开堂语、禅宗公案都有一些了解,读的倒是平静而快意。“大开口来张意气,与谁天下共横行。”
  •     很有独到见解
  •     读完后,不是很理解。“字还是字,诗还是诗,不懂还是不懂”,就像是“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     豆瓣评价还不错,慕名而来,但是对我好像给不了那种触动。还是最最爱顾随和他学生们讲的那一派!
  •     诗是最美的文字,禅是最深的哲学。第一次读懂一首诗,很美。
  •     还不错,写的比较随性~
  •     开始读得不顺,渐入佳境不知不觉就读完了。开吾原来是各方面的。写艳情诗这个方式蛮有意思。
  •     有些薄的书,适合静下心读完。
  •     这种东西 很难引起逻辑上思考 如果当成一种入门读物 还是可以推荐的
  •     该书虽是正版,但内容很一般,
  •     讲的很好,确实(在我这个非文科的外行看来)引经据典娓娓道来。但是不管是禅宗也好别的宗教也好,都不是我接受的寻找答案的方式。
  •     满足需求,提高阅读量
  •     以诗讲禅,优美自然。
  •     一些小众的诗,还真是不错!
  •     作者通过诗词中的禅意,来解释禅的境界。我是先买了kindle版看完后才决定购买实体书的,值得收藏。
  •     悠悠禅意,娓娓道来,禅可说。
  •     每天午休都看一篇…慢慢看 很有意思 以老师讲课的形式娓娓道来
  •     以诗说禅。
  •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顿悟是禅,觉知是禅。生活,既是禅。
  •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正是由于人生不可所愿皆得,才会有“行到水尽处,坐看云起时。”的豁然,才会有人要穷尽一生去参透那拈花的一笑。我是不可成佛的,骨子里喜欢“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连悲哀失意都飞扬的姿态,”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内心极度苦闷依旧不甘努力的灵魂。“劝君今夜须沈醉,樽前莫话明朝事”失意后狂饮,但愿可从头再来。不可成佛,亦不可成魔,这便是我痛苦的所在。
  •     书的质感不错。重点是在讲禅吧。
  •     诗中的禅意。禅是一种很淡的味道。说不清道不明的,在失意时时常想起的。苏轼《庐山烟雨》“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很有诗味儿的,白话一般不似宋人。古代诗人会玩的,表面上写日常稀松平常的事情,读出来却很有深意,这种深意就是禅。我目前对这种神神道道的东西无甚兴趣。
  •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2016-6
  •     读到40页
  •     挺好的
  •     大学期间读过的书
  •     感觉骆老师这本就有点生硬了,写的东西没有特别深的印象
  •     禅意是活泼泼的
  •     雾霾和低温霸占太久时间了,需要一些温暖的清流。这种书不会让你学习到什么宗教的新知识,也不能改变世界观人生观,就只是读着舒服,阅读体验很棒。
  •     新版,未拆封,送货给力,美死^_^
  •     以禅赏诗,以诗说禅。妙,妙不可言。 原本以为禅幽静空远,没想到这般生动活泼。 人生漫漫,愿有一颗平常心,不问去路与归途,尽情体会生命中的美好。
  •     嗯,了解了一些。
  •     虚头巴脑的,不好看。
  •     估计是正版,具体不清楚
  •     高一看完的,懵懵懂懂的,但能看懂,能感受
  •     读诗学禅都很好,也很有趣!
  •     17年的第一天,微信里很多朋友都在分享罗振宇和吴晓波的跨年演讲,还有各类学习讲座活动,看到这么多小伙伴都在积极的提升自己,这是好事, 真心的希望大家都能学以致用,那在此之外呢,也可以有一些闲暇的时间看看杂书,让自己静一静。 《诗里特别有禅》禅不可说,也没有定义,只得自己去感悟,看似很玄妙,实则很平常,本书通过一系列富有禅理与禅趣的诗篇来引导我们去理解什么是禅,那些字里行间的幽静让人遐想不已。 其实禅在我看来不过是一种生活方式,骆玉明这本书抛开禅理来说,单看诗篇也是非常有趣的,其中也不乏我们从小便熟知的诗句,竟才知文字间是有深意的,只知其字面意思当真可惜了。
  •     谈如此虚的话题用如此实的文笔不多见矣 但是由诗入禅,诗的解说有点玄,禅的理解过于稳重,新见很少,深刻处也不是很多。 总之是有内容的良心之作,可供增长知识,但还不够开拓思维
  •     写得相当不错,作者绝对是真才实学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