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里特别有禅》章节试读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5-27
ISBN:9787533935566
作者:骆玉明
页数:216页

《诗里特别有禅》的笔记-第52页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如。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行到水穷处,去不得处,我亦便止。倘有云起,我便坐而看云起。坐久当还,偶值林叟,便与谈论山间水边之事,相于留连,则不能以定还期矣。于佛法看来,总是无我,行所无事。

《诗里特别有禅》的笔记-第26页

傅大士告诉人们:佛性是在天地尚未形成之前就已存在的,它没有具体的外形可以让人们看见与捉摸,却无所不包容;它不生不灭,万古长存,既是永恒的空寂,也是无时无刻不在刹那间生生灭灭的万事万物的本体。

《诗里特别有禅》的笔记-第57页

L1-2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契此和尚,又称”布袋和尚“,俗姓张,生活于五代后梁,明州(今浙江宁波)人。据说圆寂时自称弥勒佛的化身。
弥勒佛和印度佛教中原有的形象已经完全不同了。

《诗里特别有禅》的笔记-第23页 - 鸟鸣山更幽

世界是永恒,也是当下;世界是深邃的空寂,又是无限的生机。

《诗里特别有禅》的笔记-第29页 - 何处惹尘埃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诗里特别有禅》的笔记-第1页 - 代序 从诗走进禅,一路好风光

平日教书或者和朋友聊天,谈到中国的文学与历史,经常说到禅,也经常被问起:到底什么是禅。
这个问题不容易回答。古代禅师对此会给出很奇怪的答案,譬如“一寸龟毛重七斤”,或者索性给你当头一棒。他们认为禅不可说,不能用文字来定义。他们所说的种种奇怪的话,都不过是个由头,是一种引导的方式。
现在谈禅的书也很多,但要么只是把它当作思想史的材料,要么就说得很玄奥,云里雾里,让人摸不着头脑。
禅是那么深奥玄虚而难以把握的东西吗?其实不然。
禅是一种哲学、一种宗教,但禅更是一种体验,一种生命形态。
禅远看似乎虚无缥缈,不可捉摸,但真的走进去,它却平平实实、真真切切。
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从具体的人生体验来感悟禅的佳作。诗和禅一样,不提供定义,只是显示鲜活流动的情感状态,你细心地体会它,能感受到禅的趣味,看到禅悟的境界。
苍山空寂,明月清朗,幽潭澄澈,野花自开自落,浮云时聚时散,这里面都有禅意。诗人流连于自然的美景,写出自由的心与天地造化相融的平静与快乐。
当然并不是好诗就有禅,禅有它的特别之处。
我们先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了解下什么样的诗里有禅。
魏晋诗人阮籍常常驾车外出,走到无路可走,便恸哭而返,留下的成语,叫做“穷途恸哭”。他的诗常常也是表现这种人生困顿的焦虑,比如“徘徊将可见,忧思独伤心”。
穷途恸哭不是禅,它是用一种固执的态度看待人和世界的对立,在这种对立中感受到生命遭受外力压迫的紧张。阮籍改变了中国的诗歌传统,使它的内涵变得沉重,但这样的诗不合于禅意。
同样以行路象征人生,陆游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给人以更多的愉悦,它让人对生活抱有信心:在看似无路的地方,可能有一片新的天地出现,只要能够坚持,希望是有的。
但这也不是禅。这两句诗描写的是单线的变化,是对预期目标的等待。人生的道路受各种不可知因素的影响,预期的目标往往很难实现。如果“山重水复”之后并非“柳暗花明”,又会怎样呢?是不是仍旧回到“穷途恸哭”?
王维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禅。
沿着山溪走到了水的尽头,但这仅仅是水的尽头。你倘若并不曾预设一个固定的目标,就会看到世界充满着奇妙的变化。在远处的山谷,在跟你走过的路毫不相干的地方,云渐渐涌起,升向高敞的天空,景象如此动人,视野无比广阔。
如果你在“水穷处”沮丧不已,心境闭塞,就看不到“云起时”。
这是一个很小的例子,却牵涉禅学中重要的道理:倘能消弭固执和对立,消弭贪欲与妄念,消弭紧张和焦虑,便能以空灵玄妙的智慧,朴素自然的心情,随缘自适的态度,求得本应属于你的完美的生命。
在本书中,我们将解读和欣赏一系列体现禅理与禅趣的诗篇;同时我们也以此为中心线索,谈说禅的人物、禅的知识和禅的历史。
禅不可说,但可以借诗来谈。

《诗里特别有禅》的笔记-第34页

世界的本质是佛性,而世界的佛性与人的心性是同一的,所以对心性的认识,就是对世界的佛性的认识。换句话说,个体生命的最高本质与世界的最高本质是同一的,“上帝”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人的一切焦虑与困苦,只是因为心性的迷失。

《诗里特别有禅》的笔记-第21页 - 鸟鸣山更幽

“五蕴皆空,六尘非有”
... ...
诗止于感性,它给出了提示,让人受到感染,然后停留在意味深长的瞬间。

《诗里特别有禅》的笔记-第10页 - 第一章 鸟鸣山更幽

你听到了声音,然后听到了幽静。
禅宗的空,我理解是老子说的道,哲学里永恒真理,物理学中光的波粒二相性。它是无法直接看到,观察到,体会到的,但它又是可以体验的,办法就是通过曲折的,间接的方法去体会,去感知。我们从鸟鸣,蝉噪中体会到了幽静;从王维的鹿柴中描写的光和声音的似有若无体会到无时不在的流动和变化;从蛙跃古池的俳句中看到永恒与当下的瞬间同时呈现。
禅意是一个新的境界,新的世界。

《诗里特别有禅》的笔记-第59页 - 坐看云起时

关于进退和目标:
目标是一个点。偏执于一个点,走向点就是走向狭窄。
世界是开阔的。退一步,就是从点退到面,从狭窄返回开阔。
没有目标,没有专注的“点”,就像船没有方向。只是喘着气,活着而已,对美好视而不见,也没有追求,那就是虚无、顽空。
关于目标“点”:
行到水穷处,是跟着“水”走;坐看云起时,是水流到尽头,或者看水的兴致尽了,偶然看见云,注意力就跳跃到云上。“水”是焦点,“云”也是焦点,就像散点透视,不执着于某一“焦点”,而是以无数的散点看待大千世界。(若偏执于水,就看不见云)

关于时间计划:
“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没有时间观念,活在当下。
时间观念与“目的”有关,要达到某个目的或结果,所以要有计划、安时间。比如种庄稼,要按时播种,才能在秋天收获。
以某个“目标点”为人生的中心,人生就变成这个“目标点”的工具。为了达到“目标”,很可能失去生活。比如为了考试苦读,苦读的时光你很不痛快,不痛快的生活就是无效的人生。
超越目的,也就超越时间。也就是超越单一的“目标点”。尊重当下的兴致,或是跟着水走,或是看云,或是与人聊天,只要惬意,忘了时间、忘了目标,也无所谓。
(尊重兴致,不是自我中心,“兴致”有时候也需要反省。反省能力源于情感。比如有爱心、良心,就会对恶念有反省。)

《诗里特别有禅》的笔记-第35页

用“世界禅者”铃木大拙的话说:“禅就本质而言,是看入自己生命本性的艺术,它指出从枷锁到自由的道路。”

《诗里特别有禅》的笔记-第19页

“道”,是先于一切、化生万物的宇宙本源,也是万物运化的内在法则。对于这个“道”,人们可以去说它,然而一旦说出来,那就不再是“道”本身了。因为道是永恒、无限的,而人类语言的功能却是有限的,你不能用低级的东西去定义高级的事物。

《诗里特别有禅》的笔记-第2页 - 代序

禅是那么深奥玄虚而难以把握的东西吗?其实不然。
禅是一种哲学、一种宗教,但禅更是一种体验,一种生命形态。
禅远看似乎虚无缥缈,不可捉摸,但真的走进去,它却平平实实、真真切切。
苍山空寂,明月清朗,幽潭澄澈,野花自开自落,浮云时聚时散,这里面都有禅意。诗人流连于自然的美景,写出自由的心与天地造化相融的平静与快乐。

《诗里特别有禅》的笔记-第42页

BL3-4 佛家言”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bō rě“(《大珠慧海禅师语录》)......

《诗里特别有禅》的笔记-第35页 - 何处惹尘埃

禅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诗里特别有禅》的笔记-第28页

以佛理而言,心性应该是空明的,这样才能自由无碍,但一无所为、毫无形迹的空,也并不存在。根本在于,无论人处在什么样的境况下,都需要保持心性的空明,而不受外物的牵累。

《诗里特别有禅》的笔记-第14页

伟大的思想者都会在某个时刻意识到一个问题:已有的一切学说都无法使他感到满足,他找不到老师了。

《诗里特别有禅》的笔记-第41页 - 拈花微笑

“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

《诗里特别有禅》的笔记-第6页

L9-11 王维与佛教、禅学的关系非同一般。他名“维”,字“摩诘mó jié”,二者结合起来就是“维摩诘”,那是借用了佛教创建阶段一位伟大生物居士的名字。
L12-13 王维本人就是中国禅宗史上的核心人物之一,儿说到诗和禅的关系,王维的重要性也是无可比拟的。

《诗里特别有禅》的笔记-第42页 - 满船空载明月归

人心是被欲望驱使的,俗世中人眼中世界也因为心中的欲望而变形。心情好时看谁都顺眼,心情不好时看谁都别扭。与之相对的是德诚禅师,王维这些有道高人,世外隐者。放下了俗世的一些欲望,满船空臷明月归。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这里又不要以理科生的非黑即白的态度来看欲望。人若欲望全灭,也就了无生趣了。关键是个合适的度。所谓俗人与高士之别,也在俗人欲望无度,被欲望驱使,一波才动万波随,陷入了因果循环的洪流中无力自拔。
以前对野渡无人舟自横的理解不深,只是一个很好看的画面。从禅宗的角度,看到的又深了一层。渡口码头车站机场是人来人往的地方,最能代表人在俗世中奔波劳碌的状态。野渡无人一下子让我从那个停不下来的奔波中跳出来,体验到一种清静自在的生活状态。

《诗里特别有禅》的笔记-第44页

它有美丽的生命,但这美丽并不是为了讨人欢喜而存在的,更不曾着意矫饰,故作姿态。你从尘世的喧嚣中走来,在绝无人迹的山涧旁见到天地寂然,一树春花,也许真的就体会到什么是万物的本相和自性;你又回到尘世的喧嚣中去,也许有时会想念那山中的花在阳光下展现明媚的紫色,无语地开,无语地落。

《诗里特别有禅》的笔记-第56页

L8-10 禅是精神的解脱,从自设的、他设的羁绊和枷锁中解放心灵。到可禅里面,很多所谓的”常识“被瓦解可,于是又更广阔的空间展现出来。

《诗里特别有禅》的笔记-第20页

BL4-8 追求”最上大法“、归一大道,并不意味着摒弃现世的美好,相反,它与美的意趣同在。所以,”拈花微笑“的故事被人们喜爱,还有更平凡更日常性的原因,就是它象征了一种生活态度:以恬静而欢喜的心情看待世间的一切,笑对众生,笑对万事,自然超脱。

《诗里特别有禅》的笔记-第23页

L1 河南嵩山少林寺是一座千年古刹,也是禅宗祖庭。
BL1-2 在禅宗史上,把摩诃hē迦叶称为西天(指印度)初祖,把菩提达摩称为中土(指中国)初祖。

《诗里特别有禅》的笔记-第14页

L9-12 当时这些不同的宗教流派都有静修的方法,通称为”瑜伽“(梵文Yoga),其含意为”一致“或”和谐“,是一种提升意识、发挥潜能的方法。其中的一个分支叫做”禅“(梵文Dhyāna),本意为”思维修“或”静虑“。
禅的外文为Zen。

《诗里特别有禅》的笔记-第3页

一切都会过去,变化的背后仍然是一个深邃的幽静。

《诗里特别有禅》的笔记-第20页 - 拈花微笑

禅宗不立文字,不通过经典来传播。对于一个理科男,非常难以理解。不过书中引用了大量公案,诗歌,包括本书也是通过文字在解释禅。我理解这一章的意思应该是指语言文字在传达思想上是有局限的,无法百分百准确传达。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
从诗词入手,通过艺术的角度来传达一种精深玄妙的思想-禅宗,让我对艺术的力量有了新的认识。

《诗里特别有禅》的笔记-第16页

BL6-8 按照禅宗的解释,一般的宗派都是依赖经典来传授教义的,这称为”教“;禅宗是不依赖经典、”不立文字“的,所以称为”宗“。
BL1-2 佛祖拈花,迦叶微笑,两心相通,”最上大法“就这样完成了宣示和传承的过程。

《诗里特别有禅》的笔记-第10页

蛙跃古池传水音(过去被当下激活,瞬间与与永恒同时出现)
佛顶和尚与芭蕉桑
“近来如何度日?”
“雨过青苔湿。”
“青苔未生之时佛法如何?”
“青蛙跳水之声。”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诗里特别有禅》的笔记-第19页

宗白华先生说:“禅是中国人接受佛教大乘义论后认识到自己的深处而灿烂地发挥到哲学与艺术的境界。”

《诗里特别有禅》的笔记-第54页

这种生活乐趣,不合适用语言来描述,懂的人不用说,不懂的人说了也没用。

《诗里特别有禅》的笔记-第18页

L1 ......禅宗把迦叶尊为初祖,就是第一代祖师爷。

《诗里特别有禅》的笔记-第9页

世界是永恒,也是当下;世界是深邃的空寂,又是无限的生机。偏执地看,无论站在哪一边都不对,都不能真正把握这个世界,只有泯灭了对立的整体,才能达成对世界的彻悟。

《诗里特别有禅》的笔记-第23页 - 拈花微笑

“拈花微笑”的故事被人们喜爱,还有更平凡更日常性的原因,就是它象征了一种生活态度:以恬静而欢喜的心情看待世间的一切,笑对众生,笑对万事,自然超脱。

《诗里特别有禅》的笔记-第1页 - 全书

壹•鸟鸣山更幽
P04.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入若耶溪》王籍
P08. 五蕴皆空,六尘非有。
叁•何处惹尘埃
P23. 到少林寺游玩,可以看到一块“达摩面壁影石”。相传达摩曾在少林寺五乳峰的石洞里面面壁九年之久,以至身影投于石上。根据《登封县志》记载:这块影石“长三尺有余,白质墨纹,如淡墨画,隐隐一僧,背坐石上”。
P28.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P29. 还有一种理解方法:把“流”视为变易,那么“变”也就是“不变”。水总在流,是变也是不变;万物皆有成(形成)、住(持续)、坏(破坏)、空(消失和转化),桥的不变也是变。
P30. 暝色撩人。《摆渡船上》周梦蝶
P33. 慧能所建立的南宗禅,有如下三个要旨:一是强调“心外无佛”,就是说每个人的心性就是佛性,成佛只在自悟本性。二是强调顿悟。三是强调不离世间。慧能《六祖坛经》中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P35. 我们说禅,主要是说一种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通过禅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世界,理解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而归根到底,禅相信生命有一种完美的可能,并要使之在生活中获得实现。
肆• 满船空载明月归
P39. 会场上有一阵风吹动了旗幡,两个和尚注意到了,一个说是“风动”,一个说是“幡动”,争执不休。慧能上前告诉他们:“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二位心动。”《坛经》
P39. 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大乘起信论》。这里“法”,简单说就是“现象”。现象是依意念而起、而灭的吗?
P40. 实际上,人们常常是先有仇恨,再有敌人,心里的仇恨会带引我们找到仇人。这时候“仇人”只是仇恨得到实现的对象。而相反的一种情形是:只要有情欲,就会有爱人。因为情欲也需要找到实现的对象。汤显祖的名作《牡丹亭》如此动人,就是因为它描述了一个生命欲望渴求得到实现的故事。
P41. 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深水静鱼不食,满船空载明月归。《船居》德诚禅师
P42. 山谷溪涧之处,辛夷自开自落,不为生而喜,不为灭而悲。
P44. “道”与“禅”分分合合,时常在半路相遇。譬如陶渊明说:“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多独滤。”《形影神》
伍•坐看云起时
P50. 王维有一篇《山中与裴迪秀才书》,乃是文学史上必定提及的名作,信中描述辋川冬夜的月色:“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春,复与疏钟相间。”然后想象春天到来时又一番光景:“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最终发出充满诱惑的邀请:“斯之不远,傥(或许)能从我游呼?”
P50. 晋代人阮籍驾着车在外面走,走到路不通就恸哭而返,因为他由此联想到人世的艰难。
P50. 换一个角度看,这两句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又写出了万物变化的奇妙。我们用宋代陆游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做对照。陆游也是写景物随着行踪而变,写路到尽头,别开生面。但它的思维路径还是单线的,一种曲折变化的单线。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则是在意想不到的地方落笔。“水穷”和“云起”好像是没有关系的事情,但世间种种不可思议的变化,却每每在看起来没有关系的地方发生,用单线式的思维不能够理解它。
P52. “无我”是佛教的核心观念之一。依据缘起理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实在的自体,人是由五蕴(色、受、想、行、识)组成,也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自我”(独立灵魂)存在。“五蕴”解说起来很复杂,简单地说,正像日常说“今日之我非昨日之我”,人从肉躯、感觉到心念和对外物的认知,无一不处在变化中,人只是依缘而不断生生灭灭的种种要素的集合。因此,没有必要用固执的态度来对待生活。
P53. 机缘凑泊。(凑泊:原来是佛教禅术用语,意为生硬的结合在一起。也可指诗歌中创作者心灵与客观反映对象没有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即没有达到物我和一的境界,有生硬勉强结合的意味。)
P54.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山中问答》李白
P55.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插秧诗》契此和尚
P58. 人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六根清净方为道”。(谐音‘稻’)
陆•春在枝头已十分
P63. 禅宗,“磨砖作镜”的故事。唐代马祖道一到南岳山般若寺怀让禅师那里修行,他把自己关在一个草庵里修习禅定,足不出户,苦苦用功。怀让认为他的方法不对,就拿了一块砖头在马祖的草庵们前死命地磨。
马祖:“禅师,你磨砖要干什么?”怀让笑着说:“我磨砖是想做一面镜子。”马祖大觉奇怪:“磨砖哪里能做成镜子呢?”怀让跟着说:“磨砖不能成镜,光是坐禅就能成佛么?”
P64. 磨砖的故事所要表达的道理,是禅宗的一个基本要旨:心外无佛,就是说每个人的心性就是佛性,成佛只在自悟本性。
P65. 在禅宗看来,世界的佛性和自心的佛性根本就是同一体。追求佛性不过是发现自我的“本来面目”。只是人类的意识已经习惯于用对立的方式来看万物,物我对立,善恶对立,是非对立,黑白对立。
P65. 见性成佛。
P68.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借用禅宗的顿悟经验,总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然要经过的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柒•只许佳人独自知
P74. 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
P75. 禅宗公案。“庭前柏树子”是唐代禅宗大师赵州从稔留下的特别著名的公案,说是有个僧人问他:“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就是问菩提达摩传法的主旨是什么,赵州答云:“庭前柏树子。”《联灯会要-卷六》
P76. “你既无心我便休。”《禅林类聚-卷五》(楼子和尚)
P79. 爱有尽头,恨也有尽头。不能爱时便不爱,事已过去便不很,不能死在爱与恨里,一切才有生机。
P80. 佛家好说“色即是空”,以为世间一切色法(物质性存在)的本性都是空无所有。本来“色”是泛指一切具有形、色、相之物,并不专指女色、情色。但女色、情色实是对于人影响最大的事物,因此在狭义上“即色悟空”反而成为顿悟的捷径。
P81. 在《玉禅师》这个剧作中月明和尚有一段话颇耐人寻味:“俺法门像什么?像荷叶上露水珠儿,又要沾着,又要不沾着;又像荷叶下淤泥藕节,又不要龌龊,又要些龌龊。”
捌•我今不是渠
P85. 影子是我,但我并不是那个影子。
P85. 在这里先乘便说一下禅宗所谓的“一花五叶”。禅宗五祖弘忍以后,分为南北两宗,北宗神秀、南宗慧能都号称“六祖”。但由于北宗禅衰落,神秀的“六祖”地位就不再被提起了。而慧能以后,也不再有共认的“七祖”。因为南宗禅自中唐以后风行天下,派系众多,已经无法推举出唯一的精神领袖。这样就有了“一花五叶”之说:一花指菩提达摩从印度传来的“如来禅”,“五叶”指慧能以后陆续形成的五大宗派:临济、沩仰、曹洞、云门、法眼。
P89. “佛性虽然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但是并没有一个能够被直观地认识和把捉的实体,因此我们必须借助于心、相之用,从心与相的关系和作用上,才能意会(悟)到它的存在…若无性体即无以成其心、相,若无心、相,亦无以显出性体。”——南怀瑾
玖•夜半钟声到客船
P95.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好像是单纯的叙述。但我们应该知道诗歌不能够依赖叙述,它必须构造意境,并以此暗示更丰富和不确定的内涵,这才能唤起读者参与创造诗意的欲望。
P96. 我遇见的第一件好事,在白晃晃的清新小径,一朵花告诉我她的姓名。《黎明》兰波
P96.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潭影”又怎么能够“空人心”呢?从最简单的层面来理解,山中的水潭是清澈而平静的,它使人的心理产生一种“内摹仿”的活动,渐渐趋向于平静。而在更深一层的意义上,它是佛学所讲的“寂照”之理的象征性表达。(寂照:寂,寂静之意;照,照鉴之意。智之本体为空寂,有观照之作用,即坐禅之当体、止观。大乘无生方便门(大八五•一二七四中):‘寂而常用,用而常寂;即用即寂,离相名寂,寂照照寂。寂照者,因性起相;照寂者,摄相归性。’)“寂照”,也就是“照寂”,就是用寂然的心照见万物寂然的本质。
拾•禅意的月亮
P109.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春江花月夜》
P112.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春山月夜》于良史
拾壹•平常心是道
P119. “拟向即乖”
P119. 依照《景德传灯录》的记载,这句话(平常心是道)马祖道一就已经说过:“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断见和常见,也就是不永恒与永恒之见),无凡无圣。经云: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
P121.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无门慧开的《禅宗无门关》在每则公案后面附有诗,以上是关于“平常心是道”的。
P124. 东庵每见西庵雪,下涧长流上涧泉。半夜白云消散后,一轮明月到床前。——灵澄禅师
拾叁•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P139.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南宋禅僧青原惟信的语录,载于《五灯会元》卷十七。
这段话哲理性很强,跟黑格尔讲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它又和我们的生活经验相契:大多数人都是通过自我否定来接近生活真理的,古人所谓“行年五十,见四十九年之非”。因此,每个人都会用自己的方式来体会这个“三段论”。
P141. 事物的分别是因为它们“在其总体性和个体性上揭示了自身,而不再是从我们主观性立场上看到的客体(阿部正雄语)”。说的简单点,第三阶段(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是事物自身显示出不同,并非我们以自己的需要和特定的立场去探究而发现的,我们只是平淡地接受事物的不同。三个阶段大致是“成见、破成见、回到本来”。
P141. 女作家池莉借青原惟信的话谈论人生的三种境界,有句话也说得很好:“人本不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P142.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庐山烟雨》苏轼。
P142. 佛说八苦里面有一个叫“求不得苦”。(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蕴苦(《法苑珠林•八苦部》)。出自梁简文帝《菩提树颂序》:“悲哉六识,沉沦八苦,不有大圣,谁拯慧桥。”)
P145. “易度者人情,难逃者天数”。出自济癫(济公和尚)为妓女陶师儿写的起棺文。
拾肆•雁过长空,影沉寒水
P149.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
P150. 差不多和苏轼同时代,有一位天衣义怀禅师说过一段上堂语(开讲时所说的话):“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若能如是,方解向异类中行。”意思大致是:….能够明白这个道理,能够这样去做事,才能行走于万类纷繁的人间。
P151. 天衣义怀的话,根源是在《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怎么叫“无所住”呢?简单说就是不执著,不受外界变化的支配。你在“异类”(各种各样的人与事)中行…
如何又要“生其心”呢?佛教讲万事无常,本心清净,但并不赞成执著于空无——执著于空无也是有所“住”。
P152. 有僧人问赵州老和尚:“像你这样的圣人,死后回到何处?”赵州说:“老僧在汝众人之前入地狱。”问的人感到十分震惊,说:“这如何可能?”赵州毫不迟疑地说:“我若不入地狱,谁在那里等着救渡汝等众人?”这就是佛的慈悲.
P155. 世人总是因人成相.
P155. 万象纷呈,因缘分明,心境自如,不受迷惑.
拾伍•长啸一声天地秋
P161. 应物随缘就是“道”。
拾陆•春来草自青
P176. 偷放风鸢不在家,先生差伴没处拿。有人指点春郊外,雪下红衫便是他。《题风鸢图》徐渭。
拾捌•四厢花影怒于潮
P195. 黄金华发两飘萧,六九童心尚未消。叱起海红帘底月,四厢花影怒于潮。《梦中作四截句》龚自珍。
为什么要说“六九童心”呢?在《易经》中,六为阴卦,九为阳卦,阴阳相辅,造化循环。
P198. 尘劫成尘感不销。选自《己亥杂诗》龚自珍
P200. 看花看影不留痕。《昨夜》龚自珍。只“看花看影”而不著相。

《诗里特别有禅》的笔记-第34页

慧能所建立的南宗禅,有如下三个要旨:
一是强调“心外无佛”,就是说每个人的心性就是佛性,成佛只在自悟本性。因此禅的修持虽然不排斥坐禅、诵经,但并不以此为必需的条件。相反,不适当的、固执化的坐禅与诵经,反而有可能成为“悟”的迷障。高明的禅师遇到那样的徒弟,只好一脚把他踢翻,把他的经书扔到火中烧掉。
二是强调顿悟。由于人内在的佛性是完整而不可分解的,因此达到悟境不能是渐进的、有阶次的,而只能是顿悟。而且这种顿悟并无规则可寻,完全是个体的直觉。
三是强调不离世间。慧能《六祖坛经》中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修行不意味着脱离世间的生活。

《诗里特别有禅》的笔记-第20页

追求“最上大法”、归依大道,并不意味着摒弃现世的美好,相反,它与美的意趣同在。
以恬静而欢喜的心情看待世间的一切,笑对众生,笑对万事,自然超脱。
佛教与老庄的结合,最后形成了禅宗思想。禅悟是一种摆脱语言阐释和逻辑分析,通过个体的体验与实践彻悟真理,使生命趋向完美的过程。

《诗里特别有禅》的笔记-第13页

孔子:前551-前479 释迦牟尼:前564-前484
L6-7 孔子的目标在现世,他关心合理的政治秩序、高雅的道德修养,而释迦牟尼关心人如何从苦难的现世获得解脱。
BL1-2 释迦牟尼的本名叫悉达多.乔达摩,是古印度释迦族的王子,出生在今尼泊尔的南部。

《诗里特别有禅》的笔记-第8页

如果说,世界根本是个“无常”,海也会枯石也会烂,但那种过程不是某个人在某个当下可以体会到的,它有赖于知识和推理。而声音和光,则无时不在变化之中,无时不在演示无常,只是它太平凡,人们未必能注意到。

《诗里特别有禅》的笔记-第42页

佛家言“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大珠慧海禅师语录》),意思是在自然草木中也可以体悟佛法智慧,草木似无情而又有情。山谷溪涧之处,辛夷自开自落,不为生而喜,不为灭而悲。

《诗里特别有禅》的笔记-第33页

BL4 慧能搜建立的南宗禅,有如下三个要旨:”心外无佛“、顿悟、不离世间。

《诗里特别有禅》的笔记-第52页

BL2 ”行无所事“(行为没有目的)

《诗里特别有禅》的笔记-第1页

苍山空寂,明月清朗,幽潭澄澈,野花自开自落,浮云时聚时散,这里面都有禅意。使人流连于自然的美景,写出自由的心与天地造化相融的平静与快乐。
当然并不是好诗就有禅,禅有它的特别之处。王维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禅。
<原文开始>沿着山溪走到了水的尽头,但这仅仅是水的尽头。你倘若并不曾预设一个固定的目标,就会看到世界充满着奇妙的变化。在远处的山谷,在跟你走过的路毫不想干的地方,云渐渐涌起,升向高敞的天空,景象如此动人,视野无比广阔。
如果你在‘水穷处’沮丧不已,心境闭塞就看不到‘云起时’。</原文结束>

《诗里特别有禅》的笔记-第15页

L6-7 (释迦牟尼)他有许多尊号,最常用的有”佛陀“---彻底觉悟者;”如来“---显示无所不在的绝对真理;”释迦牟尼“---释迦族的贤人。人们习惯把最后一种当作他的名字来使用。
注解:如来,梵文为Tathāgata,字面意思就是”像来了一样“,但意味玄妙。基本的解释,”如来“只佛无所不在的真如法性。

《诗里特别有禅》的笔记-第59页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诗里特别有禅》的笔记-第24页

BL8-10 达摩传法于慧可,经憎璨càn,道信,弘忍,禅学逐渐与中国固有文化传统相融合,至盛唐时期六祖慧能创立”南宗禅“,才正真代表佛教中国化的完成。
BL1 中国南方.....居士傅翕xī,通常被尊称为”傅大士“或”善慧大士“,主要活动于梁武帝时代。

《诗里特别有禅》的笔记-第5页

L12-13 文外独绝:就是在文字之外,别有意蕴,奇妙之处,世人不能及。

《诗里特别有禅》的笔记-第9页

L7-8 日本俳pái句:包含17个音节,分为五、七、五句。由于日语的单词大多是多个音节的,一首俳句实际所使用的词汇量可以说精简到了极点。
L11-14 在日本俳句诗人中,最有名的要数江户时代的松尾芭蕉(1644-1694),他被尊为“俳圣“,就像杜甫在中国被尊为”诗圣“。而芭蕉传诵最广的一首俳句,题为《古池》:蛙跃古池传水音。

《诗里特别有禅》的笔记-第23页

在禅宗史上,把摩珂迦叶成为西天(指印度)初祖,把菩提达摩称为中土(指中国初祖。)

《诗里特别有禅》的笔记-第19页

要懂得“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到了最高境界,便是会意的静穆。


 诗里特别有禅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