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野无人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6月
ISBN:9787020067022
作者:李兰妮
页数:374页页

作者简介

它是劫后余生幸存者的肺腑之言,不是纯粹的文学作品。它是一本病历,可供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参考。它是一本民间纪实资料,可供社会学家翻阅。它在某种程度上是代言书,它想为那些因精神疾患而默默自杀的人说几句心里话。但愿它还具备报警器的功能,催促正被莫名抑郁愤怒焦虑所困的病人呼救。
这里记录的,不是我一个人的抑郁,是我们这代人所共有的抑郁。
——李兰妮

编辑推荐

《旷野无人: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抑郁症已经成为目前世界第四大疾病,预计到2020年可能上升学仅次于心脏病的第二大负担疾患。这难道不是最大的社会问题,最大的人类问题吗?所以你是在做一项伟大的启蒙工作。再怎样高估你的写作的意义和价值都不会是过分的。你所做的伟大的启蒙,就对于中国人民和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而言,决不亚于一个世纪前在中国大地上所进行的那场思想启蒙。上个世纪的思想启蒙是关乎人类社会命运的启蒙,而你现在所做的启蒙是关乎人类自身的生命健康的启蒙,进而从整个世界范围和全人类的角度看,这种启蒙同样重要。——贺绍俊(著名评论家)一名被癌症抑郁症折磨的患者,不仅未被人们普遍称为绝症的病魔逼上绝路,反而在战胜病魔之后,把人们不可得知、不可感受乃至不可思议的战胜病魔的历程,抒写为艺术品,提供给虽未罹患病痛却也大都需要精神疗养的读者。这是很了不起的,是功德无量的;这是振聋发聩的壮举,是难能可贵的义举。——崔道怡(评论家)2、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低,悲观,思维迟缓,缺乏主动性,自责自罪,饮食、睡眠差,担心自己患有各种疾病,感到全身多处不适,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3、抑郁症在西方被称为“蓝色隐忧”,据有关调查显示,在我国抑郁症发病率约为3%-5%,目前已经有超过2600万人患有抑郁症。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在北京、上海及广州等大城市的白领们在高压力高竞争的环境下迅速成为此病的高发人群。令人遗憾的是与高发病率形成鲜明反差的是,目前全国地市级以上医院对抑郁症的识别率不到20%。在现有的抑郁症患者中,只有不到10%的人接受了相关的药物治疗。世界卫生组织最新调查统计分析,全球抑郁症的发生率约为3.1%,而在发达国家接近6%左右,2002年全球重症抑郁病患者已有8900多万人,而全球的抑郁症患者已达3.4亿。在年满20岁的成年人口中,抑郁症患者正以每年11.3%的速率增加。预计到2005年,抑郁症发病率在发达国家将上升到8~10%;到2020年重性易于所致功能残基将升至疾病总类的第2位,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抑郁症在我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目前抑郁症在我国的发病率大约为4%。据应用新的疾病分类和诊断系统所进行的部分地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我国抑郁症患病率约为10‰~15‰左右,已与发达国家统计结果相近。神经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的20%。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推算,中国神经精神疾病负担到2020年将上升至疾病总负担的1/4。4、有资料显示,我国7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与心理应激相关的疾病患者约占人群的5%~10%,身心疾病、心理障碍已成为多发病、常见病。2002年我国重点城市典型医院神经系统用药金额已达14.20亿元左右,京沪穗三大城市的比重占63.28%,抗抑郁药约占1/5。5、1991年1月2日著名作家三毛在台北以丝袜自缢身亡。时年四十八岁。2003年4月1日晚著名艺人张国荣在香港中环文华东方酒店19层与朋友在晚宴,在众目睽睽的眼光中,徐徐走向窗边,纵身而下,跳楼自杀身亡,终年四十六。2003年8月4日凌晨韩国现代峨山公司董事长郑梦宪在汉城总部大楼跳楼自杀。1997年贵州习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星国用手枪自杀。1993年广东茂名的企业家、才29岁冯永明家中用水果刀割腕自杀。上海大众老总方宏不幸患上精神抑郁症,在1993年3月9日跳楼,再过一年他就可以退休了。2005年12月民企德州晶华集团董事长苗建中因患抑郁症在家中自缢身亡我国第一个防治自杀机构——广州市“培爱”防治自杀中心的组织者和负责人陈云清竟然是悬梁自尽。2004年11月9日华裔女作家张纯如,在自己的车内开枪自杀,年仅36岁。韩国当红年轻女影星李恩珠则是最近发生的一例。2月22日,她被发现在公寓里自杀身亡。

前言

我曾一直坚持这样一条原则:作为出版人,绝不在自己经手的出版物上留下拙名或说三道四。然而,李兰妮的《旷野无人——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这部书稿却让我不得不放弃这一原则,忍不住要站出来说上几句。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且远比平时终审一部文学佳作时产生的震撼要来得强劲,猛烈到了让你一时无语,闷坐在那儿发呆。良久,终于明白:所谓文学,即使是优秀的文学也根本无法涵盖本书丰厚而现实的意蕴,这里是一声发自生命和心灵的呐喊!对于人类,还有什么比生命与心灵更值得重、更应该受到呵护的呢! 这是一部及时而实用的作品。在这里,及时与实用绝非贬义,而是大勇气大智慧。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当今全球抑郁症的发病率为104%,这意味着每十人中就有一人受其影响,高居精神疾病榜首。中国的情况如何?我查不到权威的数据发布。据此,是否可以产生两点猜测:即一,我国对抑郁症的研究与关注还远未到位;第二,作为“地球村”的一分子,即使我们抑郁症的发病率不足104%,但恐怕也低不了多少吧?

内容概要

李兰妮,一级作家。
李兰妮病史
9岁 父母驻地调防,独自生活
14岁 静脉血管瘤手术
17岁 内分泌紊乱、胃下垂,住院半年
22岁 内分泌严重紊乱,住院三个月
1983夏 进入深圳某报社
1986夏 连续噩梦,初次看精神科
1988.12 右甲状腺癌全切除手术
1998.12 癌转移,再次手术
1999.3 癌转移,持续低烧、咳嗽不止
2000.2 获知患癌真相
2000.2.20 右甲状腺癌及颈部淋巴清扫手术
2000.5.12 又见可疑淋巴结,化疗
2001.12.17 又见可疑淋巴结,专家建议手术
2002.12.23 问诊,疑患抑郁症
2003春节后 确诊为抑郁症
2003.4.1 未下抑郁症定论。张国荣自杀
2003.4.2—12 连续梦到死亡,抑郁症状爆发
2003.4.12 四处问诊,希望排除抑郁症
2003.4.12 终于开始服用抗抑郁药
2003.4.20-21 自杀意欲极为强烈
2003.6 抗抑郁药开始生效
2003.7.30 立遗嘱
2004.3—5 抑郁症再度爆发
2006.12.13 淋巴结增生,医生建议手术
目前 抑郁症反复发作中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中国人的传统性格比较隐忍,习惯把事情压抑在内心。还因为爱面子的心理作怪,患者往往把得抑郁症看成是丢人的事情,不愿去看正规的心理医生。抑郁症患者一半以上有自杀想法,其中有百分之十五最终以自杀结束生命。自杀欲望强烈的患者在外在迹象上未必很强烈,相反自杀倾向较弱的患者因为想要得到他人的支持和理解,往往会在日常行为中暴露一些蛛丝马迹。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抑郁症的早期防治比后期治疗更重要。  ——钟南山差不多有四五年的时间,我抑郁并活着。抑郁症病人有多苦,不说也罢。我去医院看医生,我一五一十地说,医生一把一把地开药,我一天三顿三顿地吃。坚持了两年,太阳又从东边升起。抑郁症是病,不是灾难,你看,我又可以主持节目了。抑郁症在中国是新鲜事物,培养一个心理医生比治好一个抑郁病人要难得多。对抑郁病人恶语相向是不礼貌的,也不文明。因为抑郁而希望得到别人尊重是理智的,也不现实。  ——崔永元

章节摘录

新闻稿仅供参考一个人与癌症、抑郁症的战争:作家李兰妮的精神档案我们经常听到很多名人罹患抑郁症的消息,但关于抑郁症,我们都知道些什么?经常有名人、甚至我们的亲人突然弃世,我们却不知道为什么,在他深陷绝望与痛苦的时候,我们因为无知和漠然,没有及时伸出援手,因而导致悲剧的发生。在我们痛悔莫及之余,是否感到了真切了解抑郁症患者真实状况的强烈愿望?据资料显示,抑郁症目前已成为全球疾病中给人类造成严重负担的第二位重要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当今全球抑郁症的发病率为10.4%,这意味着每十人中就有一人受其影响,高居精神疾病榜首。但大众对抑郁症缺乏正确认识,偏见使患者不愿到精神科就诊。在中国,目前已经有超过2600万人患有抑郁症,但仅有5%的抑郁症患者接受过治疗,大量的病人得不到及时诊治,病情恶化,甚至出现自杀的严重后果。另一方面,由于民众缺乏有关抑郁症的知识,对出现抑郁症状者误认为是闹情绪,不能给予应有的理解和情感支持,对患者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使病情进一步恶化。近年来,央视著名主持人崔永元、著名作家王安忆、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等强烈呼吁社会给予抑郁症更多的关注,而且越来越多的人陆续加入关注抑郁症的行列中来。最近,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旷野无人: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为我们真切了解抑郁症患者的详细情况提供了一个绝佳途径。它是中国第一部由抑郁症病人自己写下的病状报告,是中国第一部详细记录抑郁症患者精神历程的书。本书完全真实地呈现了抑郁症的病状和治疗全过程,以及抑郁症背后生理、心理家族、社会和文化的成因。书中的“认知日记”在告诉你如何自我疗救;“随笔”上溯家族、追忆往事,意在探寻抑郁之多方成因;“链接”在传递迄今为止人类对抑郁症的经典认知;“补白”则将前三者串连起来,四部分浑然一体。全方位记录了抑郁症之成因、病状及治疗的完整过程,并探讨了抑郁症在生理、病理、心理和历史、家族、社会以及文化等各方面的成因,对探寻抑郁症的深层原因和深入治疗提供了借鉴。作者李兰妮与抑郁症搏斗了五年,她无法面对自己身患疾病的真相,经历了忌疾讳医、自欺欺人、勇敢面对的艰难求治过程。在治疗过程中,她决定大胆地袒露自己的病症,用文字详细记录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治疗过程。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于1988年罹患癌症,经受着癌症和抑郁症的双重折磨,她也是第一位在这两种病痛折磨下坚持写作的作家。谈到这本书,她说:“它是劫后余生幸存者的肺腑之言,不是纯粹的文学作品。它是一本病历,可供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参考。它是一本民间纪实资料,可供社会学家翻阅。它在某种程度上是代言书,它想为那些因精神疾患而默默自杀的人说几句心里话。但愿它还具备报警器的功能,催促正被莫名抑郁愤怒焦虑所困的病人呼救。这里记录的,不是我一个人的抑郁,是我们这代人所共有的抑郁。”从2003年4月起至今,她一直要服用抗抑郁药:赛乐特、奇比特和佳乐定。疾病的折磨让她感到:活着比死去更难!然而,李兰妮活了下来!走了出来!她不再忌讳说自己的病,而且从病人变成了半个专家。她决定集中心力,以作家和抑郁症病人的双重身份,写一本书,向社会普及抑郁症知识,告诉人们抑郁症患者究竟是什么状态,怎样走出抑郁症的魔咒。它也是对全体公民发出的一个预警信号,每个人都可以对照书上的描述自查自问和互查互问,我们是不是病了,病得有多重?动员起来,赶快自救和互救。评论家贺绍俊评论说:“你是在做一项伟大的启蒙工作。再怎样高估你的写作的意义和价值都不会是过分的。你所做的伟大的启蒙,就对于中国人民和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而言,决不亚于一个世纪前在中国大地上所进行的那场思想启蒙。上个世纪的思想启蒙是关乎人类社会命运的启蒙,而你现在所做的启蒙是关乎人类自身的生命健康的启蒙,进而从整个世界范围和全人类的角度看,这种启蒙同样重要。”

图书封面


 旷野无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5条)

  •     慢下来,静下来,一次只做一件事,练习只坐在阳光下的艺术,别人不敢,我敢~~~好鳗鳗,你一定会陪我的,对不对~
  •     这个世界不如想象中的美好,也没有想象中的残酷与黑暗。美好与黑暗并存,何不把眼光、精力、有限的生命放在那些带给我们愉悦、能产生回报的事情上。其他的,何必时时必在掌控。失衡失控又如何?一.一个最不可能抑郁的人抑郁了李兰妮, 一个报社的女记者也是一个作家,她写小说、散文,剧本;她写的剧本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斩获各种奖项;她的老公是一位大学老师,夫妻感情融洽,两人选择性不要小孩;她也没有养育老人的家庭负担;对于这样一位事业有成、家庭和谐、个性开朗的女性而言,怎么会被抑郁症纠缠上,甚至会在重度抑郁的时候,多次想要自杀呢。 从作者认知日记中的自我剖析来看,患抑郁症患者的几个特征:(1)相信或者企图让自己全知全能。这表现在,哪怕他们已经获取一定让外界羡慕的财富和地位,他们仍然害怕被高速发展的社会抛弃,总是希望吸取更多的信息和知识,以有能力应对各种不确定性。更深层次的来说,害怕失控。(2)对自己全知全能渴求的背后,暗示着他们对他人对外界的不信任以及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这表现在,作者在记录自己初次去看精神病科的医生时,对自己选择的坚信不疑,以及对医生对她病症判断的质疑与抗拒。她既不相信医生;也不相信自己可能出问题了。(3)由于对这个世界不信任,没有安全感,害怕无序与失控;因此她总是处在紧张的状态下,会给自己过多的压力。压力的堆积过多,又导致她丧失最基本面对现实、面对问题的能力。她会害怕接电话、害怕与人接触交流、害怕与他人发生联系。在恐惧中,又失去了放松的能力。归根到底,抑郁症患者面临的是所有人类面对不确定性、与不安全感衍生出来的两大弱点:贪婪与恐惧。渴望多任务工作、渴望吸收更多的知识、信息,应付不断变化的世界;恐惧失衡、恐惧失控。认识到这一点,其实抑郁症并没有那么恐怖,抑郁症患者面临的问题和所有人类面临的都是一样的问题。只是一部分还没来得学会调整和应对,而陷入了“自困的黑暗”。所以,要冲破“自困的黑暗”,最终还是要靠:信、望、爱。要相信、要希望、要充满爱。要知道,1)学会减压和信任。你不必什么都会,你只要去做你能做的就好,其余的,你要相信其他人能够给你提供不会伤害你的专业化服务,何况,你一个人也给不了全世界你能给的;合作才是生存之道;2)不要因为现实困难,就拒绝面对现实。你最终想要得到的东西,还是只能依靠现实给你,如果现实实在太难了,从最最基本最最简单的做起,学会面对。二.总是梦到考试李兰妮的书中,有很多次都描绘了自己做梦梦到考试的情境;面对考试,压力倍增,考试取消,压力解除。虽然现在已经在读研究生,马上踏入职场,已经无需考试两年了,但长期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形成的考试思维还是没有解除。就比如现在的我,马上就要参加一家企业的面试了,实际上,我有一定程度的焦虑,像等待一场考试,怕失败。但另一方面,我又明白一个正常的积极的心态,应该是把考试看做一个机会,拿到offer自然最好;拿不到offer,通过面试实战学习到一些面试技巧,也挺好。如果一味焦虑,却不做任何准备,则只会加深焦虑和不自信而已。面对一个考验,自己所需要做的是,把它看做一个机遇,做好最充分的准备,抱最低的期待,等待事情结果的发生。三.钻牛角尖看李兰妮的认知日记分析,她每天记录自己高兴与不高兴的事,期望通过梳理自己的负面情绪,进行正面积极的思考,以获取更多正面的情绪。但可以发现,李兰妮也有一个过度分析的毛病,对很多事情一定要弄透原委;看得越深,理解得越深,会让人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自信;但它的一个副作用是可能过度消耗人的精力;何况对于一些不开心的事,即使知道与我们无关,可是真的弄清楚了,真的能完全情绪不被牵涉其中吗?所以,古人说得,“难得糊涂”其实真的是大智慧。只要与自己利益不是特别相关的事情,干吗在乎这么多,人的精力那么有限,干吗要浪费在那些难得弄懂、懂了也不开心的事上面。这个世界不如想象中的美好,但也没有想象中的残酷与黑暗。美好与黑暗并存,何不把眼光、精力、有限的生命放在那些带给我们愉悦、能产生回报,让我们开心的事情上呢。其他的,何必时时必在掌控。失衡失控又如何?人生很短,每天很长。你我一辈子,不可避免地被困于各种各样的自作和他作的蚕茧,别害怕,慢慢来,生命自会找到它的出口。最后,祝你我都能享受生命的丰盈与美好。
  •     抑郁症患者的心理,应该没有一条明确的线索,就像书里拼凑起来的篇章,杂,乱,想到哪儿说哪儿;抑郁症患者的记忆,应该是各种坏事件,坏天气,坏人物的组合,就像书里的母亲,小玉子的妈,虐待动物勒索钱财之流。作者相信其抑郁症的根结在于童年阴影,而癌症只是催化剂,所以她不害怕癌症,只害怕孤独。作者猛烈的扒开自己的疮疤,给每个人看,也是为了证明,不管生活,肉体,精神有多惨,该活还是要活,该原谅的总归要原谅,这世界不是你一个人的。几年前有个朋友,比我小2,3岁,小姑娘长的挺好看,名牌大学毕业,常找我出来吃饭玩乐。但跟她聊天并不愉快,她的第一句话总是问我:最近还好吗?我就说:还行吧。然后她就开始了:那个我最近...我觉得....办公室有个人.....看了那个电影没有....我男朋友......期间我试图插入自己的生活,她一概听而不闻,即使我对她的事情发表看法,她仍旧按照自己的思路高谈阔论。我坐在边上,喝着已经差不多见底的饮料,眼神慢慢游离。而就在这时,她会停下来,拨一拨我,说:哎,你最近怎么样?她会把两个人的聊天变成一个人的演讲,我感到自己是她的垃圾桶。后来她实习结束,回到成都老家,渐渐的我不再有她的消息。几个月之前,她的QQ动了,互相问好之后,她告诉我前半年她在治疗抑郁症。我死活都不明白这样一个什么都说的人会抑郁。她说那段时间看到什么都不对劲,一个劲的说胡话,然后是幻听,幻觉,饭桌上父母实在受不了她喋喋不休,把她送院治疗。服药,电击,谈话。。。什么都做了,目前还在恢复阶段。她就这样轻描淡写地披露这段让我大跌眼镜的经历,唯一在意的是因为药物治疗而导致的发胖。她并没有说起病因,只说自己想太多。我慢慢回想前几年的那几次见面,她确实说了很多话,但没有几句是有意义的,也就是说:都是废话。有一次在酒吧,我很生气的打断了她,然后我们俩都沉默不语,但也只维持了半分钟。我带她出去见我的朋友,出席各种聚会和party,她作为一个新人,会不断的找机会说话,结识新朋友。原本我以为她开朗有自信,她其实只是不能闲着。她不断的说话,看上去是想别人进入她的世界,实际上她只想霸占自己的世界,只有一直在那里,才最安全。而我认为,她所表现的是一种强迫症。这种强迫症会最终把自己逼到死角,出不来,也不愿意出来。这本书里也讲到强迫症,基本上人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强迫症,带来的不安,焦虑,痛苦也是诱发抑郁症的原因之一。李兰妮认为她家三代女人都抑郁,她的家族带有抑郁基因。她可以毫不犹豫的把病因推到父母身上,以受害者自居。而她的母亲,曾经也是一名受害者,外婆则是苦了一辈子。如果照这个逻辑,一代一代的上溯,再横向扩张,难道不是人人受害么,这个社会,难道不是人人都有病么?李兰妮得救了,不仅仅是因为她投靠了主,更是因为她承认自己有病。我们周围不知道还深藏着多少在挣扎的人啊,他们中的一部分没有勇气自救,最后只能选择自我了结。网上有种心理测评,一些认知题,通过回答题目给出你的心理状况,隔一段时间我都会测一次。有段时间我测出的结果超标了:严重焦虑,强迫症,怀疑症,被害妄想,孤独。。。。。。物理表现是失眠,多梦,恐惧,差不多该送院治疗了。当时我在读一本书,叫《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讲的是一群精神病人的故事。我读的入了迷,结果是一旦进入了他们的世界,自己就错乱了,我的整个情绪都被感染了,可明知道是编撰出来的,还是像失心疯似的选择相信。大概人在情感脆弱的时候情绪的抵抗力也跟着变弱,而碰巧那段时间生活,工作诸多不顺,给情绪病毒可趁之机。这个应该叫做“关联”我想说的是,没有平白无故的疯子。最后,治疗是关键。李兰妮读圣经,养狗,写日记。我觉得要想变好,就要把身上那根最柔软的筋抽出来,狠狠抽打自己,要跟那些不愉快拼个鱼死网破,爱别人,也爱自己,然后,相信时间。

精彩短评 (总计70条)

  •     书本一开始就不断加重自身的黑色氛围,贯穿整本书的暗示都会让你感觉到那就是自己……看到无法自拔~~~
  •     在错误的时间选了一本错误的书 现在我整个人都不好了
  •     旷野无人 往光亮处看啊 你将走过死萌的幽谷
  •     看了央视节目<开讲啦>,知道了有李兰妮这个人和她的书,想买这本书,初衷是想在心情不好时,排解一下烦恼,但看了这些评论,似乎这本书不是心理自救,而是作者抑郁症的描述,看后会让人情绪更低落
  •     这是我在亚马逊买的第一本书,这样一本书,不但拿着厚厚的,而且内容非常饱满,这是作者蘸着自己生命的血写的。以前不知道这个作家,也没看过她写的电视剧。所以书中“链接”的过去的作品,使描写立体。作者对自己、对母亲、外婆的描述,对自己成长的回顾、反思,回忆这些事情非常痛苦,但是对于梳理我们的今天之所以为现在的我,对于今后如何活都意义非凡。非常感谢李兰妮!
  •     只有抑郁症病人会懂
  •     这书,容易把一个健康的人看抑郁了,我生理期看的,本来只是稍稍有点闹心,看了两天简直快崩溃了。但我觉得还是应该看,抑郁几乎是现代人的通病,看看有备无患。
  •     看完打卡。很沉重很真实的一本书,不仅是了解病痛更是审视自我,尊重每一个生命的选择真的很重要。感谢作者的坚强让此书得以成文,希望作者能够平安喜乐。
  •     可是我没有朋友,没有有故事的亲戚,自己也没有什么能力,什么也没有。
  •     这书觉得值得,先买下收藏,日后再看。
  •     一个抑郁症患者的日常!有些痛苦能理解!战胜自己就战胜了一切,因为活着就很欣慰。
  •     这本书的出发点很好,其中有些片段也很有意思,但记叙太多消息思想和不愉快的个人经历。正如题目所写: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读者应该是治疗该症的医师和心理学家们或想了解抑郁症的正常人们,【而并非抑郁症患者】,患者本人看后只能是更加抑郁!切忌蠢蠢欲动!
  •     我已经不知道是看她还是看我了。
  •     已经好多次了,只是看了开头就进行不下去了。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所以作者的描述能引起我太多的感受。社会越来越关注抑郁症,那么,作者几乎是用性命写出的作品非常值得细细阅读!!
  •     只要想起来她也本是一个正常乐观(表面)的人,就头皮发麻,一切都映照在自己身上。
  •     作家李兰妮是癌症和抑郁症患者,她写出了生命中的经历,非常令人感动。
  •     我觉得提前写遗书真的挺有必要的...
  •     李兰妮是个诚实的作家,欣赏她的才华,佩服她的勇气。很喜欢这本书,这本书很适合抑郁症患者去读,相信你也会在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生活的勇气。学会感恩,学会反省,学着自我治疗,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拼命活下去。
  •     到目前为止,这是唯一一本让我从一开始就在哭的一本书。类似的感受和经历,让我意识到原来离抑郁症那么近。
  •     整本书的氛围很压抑,心情不好的时候建议不要看、
  •     每个人来到世上,看似热热闹闹,其实都孤独无比,心如旷野,没有人陪伴是常态。
  •     抑郁症比癌症可拍。他无法描述,你又无法见到他承受的东西。
  •     非常适合忧郁症患者读。
  •     通篇都在抱怨,充满了负能量。
  •     看得不是很认真 哎也不是不认真吧 就是往下看了以后会慢慢开始抵触这种情感 对作者的文字也并没有很强欲望 唉 千万别抑郁惹………
  •     已经很久没有很快乐的感觉了,甚至已经开始不太清楚纯粹的快乐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开始读这本书,开始感叹或许自己确实多多少少有些焦虑和抑郁,但还好没有像作者那么严重,虽然觉得活着辛苦,但还好我在试图让自己放松,试着让自己安静和平和下来。
  •     竭尽全力的在活啊。读来字字皆是杜鹃啼血。
  •     如身受,挺容易抑郁的
  •     书已经收到,内容好在阅读过程中。书的质量还不错
  •     没看完~
  •     很难得的一本书,同样的题材国外已有,国内这个应属第一本
  •     起先看是为了检验自己到底有没有抑郁症,最后证明,在精神方面自己的确是健康的,之所以自己不快乐仅仅是自己对生活有所求,未达愿而已
  •     看这本书很压抑,我懂得每个责备自杀的抑郁病人自私的人才是真正的自私,让我看见真正的抑郁
  •     看过后触动很大,原来抑郁是那样一种求救而发不出声的无助
  •     如果你真的抑郁了,千万别看。
  •     文学性不高,但语言朴素,蕴含极大痛苦。
  •     这本书的重要意义我不想评论,已有很多介绍,我想说一说我的读后感:我不建议抑郁症患者尤其是轻度抑郁症患者看这本书。原因为:1、会加重抑郁症状;2、书中描述大部分很压抑,李兰妮的童年经历、他的认知和癌症是导致她抑郁的原因,3、李兰妮的内心是灰暗的,她总是看到事情的灰暗面而且记忆深刻,不善于发现事情的积极阳光的一面。4、书中描述只能对抑郁症进一步了解,不能代替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     看得有些烦躁,因为里面琐碎的自我认知记录太多。抑郁症患者就是这样每天每天被这样的思维折磨,觉得活着比死更难。觉得作者真的厉害,经历癌症和抑郁症,劫后余生。书里的关于考试拔牙寻找出口无止境的梦我以前也时不时做过,原来是潜意识发出的警告信号。
  •     对于了解抑郁症患者的内心 成长史 很有好处 只不过看多了心情也会受影响 看几页就晒晒太阳吧
  •     警告 抑郁症 神经衰弱患者慎看,易加重病情
  •     这本书是我在自己很抑郁时自暴自弃特地挑的,差不多看完的时候就想不开了,那时现实生活也很不如意,和前面那位相似入院了后来总算没事,劝抑郁症严重的要谨慎选择看不看啊,也不要挑在心情不好时看!虽然会令人更抑郁,现在还不能坦然的翻来看看,可是我还是很珍惜这本书,很难得的强烈同感,有种相惜相怜的感觉,很真实,怎么说我还是挺庆幸能看到这本书的。
  •     “抑郁所以十分恐怖,就因为人们看不到它有什么外部标志,看不到伤口,看不到伤疤,看不到肿瘤,就因为他们的内心在流血,内心在燃烧,直至死亡。”
  •     喜欢这本书
  •     了解了很常识性的东东,放下一些偏见。
  •     没事别看 非要看也尽量避免三四月份看。。
  •     我曾经也陷入过抑郁的困境,现在终于摆脱了。这本书我看了才20几页就看不动了,因为我不断的想到我过去的情况,心里挺难受的。如果曾经体验过那种痛,最好不要看;如果没有,那么这本书确实能够让你了解到那种伤有多痛……
  •     作家和抑郁症是天生的伴侣
  •     写的很真实。我不敢说我有过抑郁症,但是我的确有段时间的抑郁倾向,作者的描述一度让我无法再看下去,会让人又会想起自己曾经的那些状态。但是我觉得对于抑郁症患者的朋友或者家属或者只是想了解或者帮助抑郁症患者的人,这是一本很好的书。
  •     见长评
  •     因为是作者患抑郁症的详实记录,所以要内心很强大再阅读,否则很容易走火入魔。
  •     此书在去年已经买过一本,当时读的过程中简直就是在挣扎中度过,完全是抑郁症的内心独白,读完此书是09年4月中,4月19日我彻底绝望,服药自杀未遂。家人在警察手机定位搜寻的结果下,把我找到,当时距离服药已经过去4个小时。在医院重症监护室里抢救一个礼拜。后来家人把书收走!奉劝有抑郁症的朋友,读此书要慎重。很难受!
  •     不知道为什么,看不下去。可能是因为打心底是无神论者吧。
  •     了解关于别人的抑郁症
  •     自杀之人何其多。
  •     国内少有的描述抑郁症患者感受的书。总体来说偏散,但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可能抑郁也是有代沟的
  •     还没读,先看看
  •     小瑕不掩大瑜。小吐槽:信仰、中医、一曲忠诚的赞歌。不过作为一个旧病复发的抑郁症患者 还是感谢她真实写出了我们这个病的病状 希望社会能多对此有一些了解。还有就是我发现看了她这么惨以后我自己好像真的好一点了囧……
  •     读起来有些压抑,但是合不上的一本书!
  •     给孩子买的,孩子看后说写的非常好,挺触动人心的
  •     其实读完这本书我还是很迷茫、很焦虑,但我已不敢再细细地读,不敢再细细地想。掩卷,我只能长叹一声。希望作者可以好起来,希望我可以快乐。
  •     难过到心痛。
  •     共鸣
  •     有点不敢看下去,怕自己进去。
  •     比较虐的一本书 推荐给不了解抑郁症的人看
  •     嘛找个信仰就是作弊
  •     假如我一个人,在深夜,失眠,选择读《旷野无人》。我可能也会得抑郁症。 但我没有。我不敢感同身受,我不敢体验死亡。我没有选择认真读完全本。 给别人分享的总是有所保留,自己内心的压力总是高出百倍千倍。 慢慢的负能量的一本。我不敢。我怕回到那些个难熬的日子。
  •     终于煎熬地读完了这本抑郁症者的自述,在那个精神世界里,他们被置于不愉快又无法控制的境况中,他们对别人造成了精神的困扰,但他们又无能为力。我想我对沙桐君又多了一分理解和认同。
  •     已经在读,读了三分之二,曾经三次中断,其感觉过于强烈。
  •     让我更加了解你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