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野无人》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 > 旷野无人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6月
ISBN:9787020067022
作者:李兰妮
页数:374页页

怎么敢?怎么不敢!

慢下来,静下来,一次只做一件事,练习只坐在阳光下的艺术,别人不敢,我敢~~~好鳗鳗,你一定会陪我的,对不对~

拥抱失衡与失控

这个世界不如想象中的美好,也没有想象中的残酷与黑暗。美好与黑暗并存,何不把眼光、精力、有限的生命放在那些带给我们愉悦、能产生回报的事情上。其他的,何必时时必在掌控。失衡失控又如何?一.一个最不可能抑郁的人抑郁了李兰妮, 一个报社的女记者也是一个作家,她写小说、散文,剧本;她写的剧本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斩获各种奖项;她的老公是一位大学老师,夫妻感情融洽,两人选择性不要小孩;她也没有养育老人的家庭负担;对于这样一位事业有成、家庭和谐、个性开朗的女性而言,怎么会被抑郁症纠缠上,甚至会在重度抑郁的时候,多次想要自杀呢。 从作者认知日记中的自我剖析来看,患抑郁症患者的几个特征:(1)相信或者企图让自己全知全能。这表现在,哪怕他们已经获取一定让外界羡慕的财富和地位,他们仍然害怕被高速发展的社会抛弃,总是希望吸取更多的信息和知识,以有能力应对各种不确定性。更深层次的来说,害怕失控。(2)对自己全知全能渴求的背后,暗示着他们对他人对外界的不信任以及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这表现在,作者在记录自己初次去看精神病科的医生时,对自己选择的坚信不疑,以及对医生对她病症判断的质疑与抗拒。她既不相信医生;也不相信自己可能出问题了。(3)由于对这个世界不信任,没有安全感,害怕无序与失控;因此她总是处在紧张的状态下,会给自己过多的压力。压力的堆积过多,又导致她丧失最基本面对现实、面对问题的能力。她会害怕接电话、害怕与人接触交流、害怕与他人发生联系。在恐惧中,又失去了放松的能力。归根到底,抑郁症患者面临的是所有人类面对不确定性、与不安全感衍生出来的两大弱点:贪婪与恐惧。渴望多任务工作、渴望吸收更多的知识、信息,应付不断变化的世界;恐惧失衡、恐惧失控。认识到这一点,其实抑郁症并没有那么恐怖,抑郁症患者面临的问题和所有人类面临的都是一样的问题。只是一部分还没来得学会调整和应对,而陷入了“自困的黑暗”。所以,要冲破“自困的黑暗”,最终还是要靠:信、望、爱。要相信、要希望、要充满爱。要知道,1)学会减压和信任。你不必什么都会,你只要去做你能做的就好,其余的,你要相信其他人能够给你提供不会伤害你的专业化服务,何况,你一个人也给不了全世界你能给的;合作才是生存之道;2)不要因为现实困难,就拒绝面对现实。你最终想要得到的东西,还是只能依靠现实给你,如果现实实在太难了,从最最基本最最简单的做起,学会面对。二.总是梦到考试李兰妮的书中,有很多次都描绘了自己做梦梦到考试的情境;面对考试,压力倍增,考试取消,压力解除。虽然现在已经在读研究生,马上踏入职场,已经无需考试两年了,但长期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形成的考试思维还是没有解除。就比如现在的我,马上就要参加一家企业的面试了,实际上,我有一定程度的焦虑,像等待一场考试,怕失败。但另一方面,我又明白一个正常的积极的心态,应该是把考试看做一个机会,拿到offer自然最好;拿不到offer,通过面试实战学习到一些面试技巧,也挺好。如果一味焦虑,却不做任何准备,则只会加深焦虑和不自信而已。面对一个考验,自己所需要做的是,把它看做一个机遇,做好最充分的准备,抱最低的期待,等待事情结果的发生。三.钻牛角尖看李兰妮的认知日记分析,她每天记录自己高兴与不高兴的事,期望通过梳理自己的负面情绪,进行正面积极的思考,以获取更多正面的情绪。但可以发现,李兰妮也有一个过度分析的毛病,对很多事情一定要弄透原委;看得越深,理解得越深,会让人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自信;但它的一个副作用是可能过度消耗人的精力;何况对于一些不开心的事,即使知道与我们无关,可是真的弄清楚了,真的能完全情绪不被牵涉其中吗?所以,古人说得,“难得糊涂”其实真的是大智慧。只要与自己利益不是特别相关的事情,干吗在乎这么多,人的精力那么有限,干吗要浪费在那些难得弄懂、懂了也不开心的事上面。这个世界不如想象中的美好,但也没有想象中的残酷与黑暗。美好与黑暗并存,何不把眼光、精力、有限的生命放在那些带给我们愉悦、能产生回报,让我们开心的事情上呢。其他的,何必时时必在掌控。失衡失控又如何?人生很短,每天很长。你我一辈子,不可避免地被困于各种各样的自作和他作的蚕茧,别害怕,慢慢来,生命自会找到它的出口。最后,祝你我都能享受生命的丰盈与美好。

人人有病

抑郁症患者的心理,应该没有一条明确的线索,就像书里拼凑起来的篇章,杂,乱,想到哪儿说哪儿;抑郁症患者的记忆,应该是各种坏事件,坏天气,坏人物的组合,就像书里的母亲,小玉子的妈,虐待动物勒索钱财之流。作者相信其抑郁症的根结在于童年阴影,而癌症只是催化剂,所以她不害怕癌症,只害怕孤独。作者猛烈的扒开自己的疮疤,给每个人看,也是为了证明,不管生活,肉体,精神有多惨,该活还是要活,该原谅的总归要原谅,这世界不是你一个人的。几年前有个朋友,比我小2,3岁,小姑娘长的挺好看,名牌大学毕业,常找我出来吃饭玩乐。但跟她聊天并不愉快,她的第一句话总是问我:最近还好吗?我就说:还行吧。然后她就开始了:那个我最近...我觉得....办公室有个人.....看了那个电影没有....我男朋友......期间我试图插入自己的生活,她一概听而不闻,即使我对她的事情发表看法,她仍旧按照自己的思路高谈阔论。我坐在边上,喝着已经差不多见底的饮料,眼神慢慢游离。而就在这时,她会停下来,拨一拨我,说:哎,你最近怎么样?她会把两个人的聊天变成一个人的演讲,我感到自己是她的垃圾桶。后来她实习结束,回到成都老家,渐渐的我不再有她的消息。几个月之前,她的QQ动了,互相问好之后,她告诉我前半年她在治疗抑郁症。我死活都不明白这样一个什么都说的人会抑郁。她说那段时间看到什么都不对劲,一个劲的说胡话,然后是幻听,幻觉,饭桌上父母实在受不了她喋喋不休,把她送院治疗。服药,电击,谈话。。。什么都做了,目前还在恢复阶段。她就这样轻描淡写地披露这段让我大跌眼镜的经历,唯一在意的是因为药物治疗而导致的发胖。她并没有说起病因,只说自己想太多。我慢慢回想前几年的那几次见面,她确实说了很多话,但没有几句是有意义的,也就是说:都是废话。有一次在酒吧,我很生气的打断了她,然后我们俩都沉默不语,但也只维持了半分钟。我带她出去见我的朋友,出席各种聚会和party,她作为一个新人,会不断的找机会说话,结识新朋友。原本我以为她开朗有自信,她其实只是不能闲着。她不断的说话,看上去是想别人进入她的世界,实际上她只想霸占自己的世界,只有一直在那里,才最安全。而我认为,她所表现的是一种强迫症。这种强迫症会最终把自己逼到死角,出不来,也不愿意出来。这本书里也讲到强迫症,基本上人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强迫症,带来的不安,焦虑,痛苦也是诱发抑郁症的原因之一。李兰妮认为她家三代女人都抑郁,她的家族带有抑郁基因。她可以毫不犹豫的把病因推到父母身上,以受害者自居。而她的母亲,曾经也是一名受害者,外婆则是苦了一辈子。如果照这个逻辑,一代一代的上溯,再横向扩张,难道不是人人受害么,这个社会,难道不是人人都有病么?李兰妮得救了,不仅仅是因为她投靠了主,更是因为她承认自己有病。我们周围不知道还深藏着多少在挣扎的人啊,他们中的一部分没有勇气自救,最后只能选择自我了结。网上有种心理测评,一些认知题,通过回答题目给出你的心理状况,隔一段时间我都会测一次。有段时间我测出的结果超标了:严重焦虑,强迫症,怀疑症,被害妄想,孤独。。。。。。物理表现是失眠,多梦,恐惧,差不多该送院治疗了。当时我在读一本书,叫《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讲的是一群精神病人的故事。我读的入了迷,结果是一旦进入了他们的世界,自己就错乱了,我的整个情绪都被感染了,可明知道是编撰出来的,还是像失心疯似的选择相信。大概人在情感脆弱的时候情绪的抵抗力也跟着变弱,而碰巧那段时间生活,工作诸多不顺,给情绪病毒可趁之机。这个应该叫做“关联”我想说的是,没有平白无故的疯子。最后,治疗是关键。李兰妮读圣经,养狗,写日记。我觉得要想变好,就要把身上那根最柔软的筋抽出来,狠狠抽打自己,要跟那些不愉快拼个鱼死网破,爱别人,也爱自己,然后,相信时间。

怎么说好

如果没有得抑郁症的话,建议不要看这本书。如果得了抑郁症建议及早就医。越晚越会浪费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也许当你得了抑郁症之后,有些不知该怎么形容的状态或行为在此书中能找到答案,也许一些得抑郁症的根源能让你得到共鸣。

我眼中的曠野無人

很久之前看到一本書了,翻到了很久之前寫的讀書筆記。姑且作為複習。而前不久哥哥的忌日,又讓我愈加感受到,當下此問題的現實性。我斷想沒有幾個人會有這樣的體驗。四周一片黑暗,沒有光線,沒有盡頭。能聽到的只有自己的心跳。腳下踩的是草又或是什麽別的扎著腳的東西。萬籟俱靜,了無生氣。如同曠野無人。一本書,《曠野無人》。李蘭妮著。想說的,是一種名叫抑鬱症的東西。所有的人都覺得這種病和自己一輩子都沾不上邊。我自己也一直這麼覺得。其實不然。原來它近在咫尺。全球抑鬱症的發病率為10.4%。抑鬱症患者一半以上有自殺的想法。其中有15%的人以自殺結束生命。當我看到一下這個列表時,我倒吸了一口氣。若你符合下列五項或五項以上,會被診斷為抑鬱症。在持續的兩周以內,1.情緒抑鬱2.喪失興趣和快樂3.胃口紊亂4.睡眠和活動發生變化5.疲倦6.不應有的負疚感7.集中精力有困難8.有自殺的念頭和計畫毫不避諱的說,文章一開頭的情景是我自己親身體驗的。自己作為一個學習心理學的學生,有此經歷,或許對於自己的學習也有深刻的意義。有心理問題不是什麽丟臉的事。把它寫出來是爲了自省。也是爲了和我年紀相仿的你們。我們這一代背負的太多。其實不想說的很沉重,但我越發覺得這不是僅發生在個體身上的問題。因為在我的周圍,就已經聽說到很多。所以,才想把這些寫下來。我不知道會有人會看這些,也不知道有多少人會把它當回事。又或者會有更多人在嘲諷這些字。不過,我知道我需要把它們下寫下來,爲了更好的生活。抑鬱症患者往往企圖把自己盡可能長地躲藏在“一切正常”的表象背後。而內心卻有著極為強烈的求死慾望。在自殺行動以前,不會表現出任何與平常不同的行為舉止。前一分鐘還在與你說笑,后一分鐘就把結束生命付諸于行動。他們心裡早已無數次周密計畫著自殺,赴死的決定冷靜地像個阻擊手,一觸即發。在他們死後,人們往往只有一句話:真是一點也看不出來。這便是抑鬱症的可怕之處。所以,如果有人一直同你說有自殺的念頭。請暫且放心,短時間內TA不會放棄生命。記得有幾周我整個人處於抽離狀態。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或者說似乎沒有活在這個世界。忘記了要考試,忘記要有世博志願者的面試,忘記要去吃飯,忘記會有很多人擔心瘋狂打我電話。然而現在想來,又是覺得記憶極為模糊,對于自己又極為可笑的。過了很多的日子,理智分析自己,也真是頗具典型性。慶倖畢竟也只是短時抑鬱。幾個月後恢復正常,依舊嬉笑怒駡。抑鬱并不是生性脆弱或者無法釋懷。不過是封閉了自己,求以解脫。很多患者,對著陽臺,唯一的念頭是:我想飛。縱身一躍,再難回頭。此時,最關鍵的是個人的意志水平。鑒定者自贖,薄弱者自棄。就是這麼簡單,沒有世俗想得那麼複雜曲折。摘自《積極思考就是力量》的一段話。不管你信不信,這就是那個處方:他的病人需要從每個工作日中拿出兩個小時去散步,然後在唉一周中拿出半天時間花費在公墓里。病人很吃驚,追問道:“幹嘛要花半天時間呆在公墓里?”“因為,”醫生回答:“我希望你四處走走,看看那些長眠在那裡的人們的墓碑。我希望你默想一下這個事實,他們中間許多人在那兒是因為他們跟您想法一樣,認為整個世界時被他們扛在肩上。默想一下這個事實,當你長眠于地時,世界照樣遠轉不誤。就像現在,你這樣重要,其他人也將能做你現在所做的事,我建議記坐在其中的一塊碑石上,重複這句話:在你看來,千年如已過的昨日,又如夜間的一更。”病人明白了這些話的意思。放慢了步伐,學會了去放下,他對自己的重要性有了恰當的定義。——[美]諾曼 文森特 皮爾在中國所謂的精英式教育下,我們習慣了加快步伐,只爭朝夕。有沒有想過在無形中,已經失去的僅僅是時間嗎?

给一篇豆瓣写得评论

我很庆幸自己能够及早的发觉自己的抑郁症,当时我正上高中,是高三毕业班。   当我看到你的“抑郁症者对着阳台想要结束自己生命”这一段时,我想到了自己当时的感受。   确切的说,当时的我想过很多,想过要离家出走想过要自杀,离家出走是想要逃避当前的压力,自杀是因为活着更痛苦。我曾经冒着雨站在高速路口的入口想了很久,也曾经为结束自己的生命做过很多次“精心”的策划。可是,我最终却放弃了这两个念头。我觉得,这是因为在我做出那两个行为之前有两个更加让我无法忽视的感觉蹂躏着我的心脏。    第一,如果我不辞而别,所有人一定会把责任归咎于那个“诱发”我抑郁的女孩儿身上,我于心不忍,因为我觉得这不是她的错,而且,我也会心疼这个让我放在心上的女孩儿。    第二,每当我在脑海里设想我已经死了,就会有一个非常清楚的画面浮现脑海,就是——我的灵堂。我看见我的父母瘫死在我的照片前,有时泣不成声,有时神情恍惚,于是,我再次于心不忍。    我想,当初的我最终没有选择这两条不归路的原因是源自自己的良知。对父母的,对他人的,以及对真相对正义对公平的。同时,一部分原因也在于当时的我虽然病的不清,但还算是有感觉,有感情,并没有发展到抑郁的极限——没有了感情,感觉也只剩下悲伤。我想,如果不是及时治疗的话,我迟早也会发展到那个地步,迟早也会踏上那条不归路。    现在的我,处于慢慢恢复阶段,我把它称为“后抑郁时代”。如今的我已经不再悲伤,虽然还没有完全恢复到生活中充满乐趣,自己有目标有希望,做着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但是,相比从前,我真的变得好多了。    其实今天,在写下这段文字的过程中,我突然对抑郁又有了一个新的感受,我觉得,抑郁是一个炼狱般奇妙的经历,即便此间充满了无数麻木的痛苦(病友会共鸣)。我不敢说,经历一次抑郁你会变得更好,会从中得到什么,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抑郁,本身就是一次奇妙的旅程。    最后,给所有的抑郁者(包括我自己在内)几个提醒:首先,抑郁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它就是一场心灵的慢性感冒,在国外这都是非常常见的病症,所以,接受它。其次,如果你进入了抑郁症的治疗阶段,我给你的建议仅有一条,就是听话,按时吃药,我相信你会很快就会有奇妙的感觉。最后,我要告诉和我一样处于“后抑郁时代”的朋友们,请我们保持耐心,对自己保持耐心,不要因为一次在与病魔斗争中获取的胜利而一下子把期望值拔高。抑郁是个慢性病,过犹不及,欲速不达。给自己些时间,顺其自然。

想来想去还是值得看的,虽然看得很压抑

心情不好时莫看,神经不够坚强的莫看,心里有创伤的莫看。虽然我拿了心理咨询师的证,但我并不真正了解抑郁症,对于抑郁症病人究竟有多痛苦导致想以死结束苦难完全没有概念。带着满肚子的疑问一点点翻看,心情渐渐灰暗起来,情绪随着书页的翻动愈加低落,胸口好像憋着一口气怎么也不得劲。所幸我都是在地铁上看书,往往会不得已地停下来。不得不说,作者不愧是一位作家,哪怕是病情描述也很抓人,让人有一气读下去的感觉。然而我真的非常需要时不时地停顿下来,喘一口气,把胸口积压的郁结舒缓一下。同念心理咨询的同学说,他只接触实例而不会去看这本书。但凡出版的作品都会被润笔渲染,会脱离真实。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同是抑郁症病人的认知日记,一个作家和一个普通人笔下,定是不同的事物。也许作家笔下更煽情,而普通人所写的才是真实。要成为一名出色的作家,势必要比他人敏感千万倍。记得有个作家朋友跟我说,他们是一群没有皮肤的人,一条条神经直接裸露在外,把常人的感受放大了百倍。确实如书中所说,于写作好,于人却不利。以前我也很疑惑,抑郁症病人只需要有自己的兴趣爱好,逐渐转移关注点,就不会抑郁了呗。其实不然,抑郁症病人并非只是心情问题,很多症状往往是反映在躯体上,他们头晕恶心失眠,他们没有办法去娱乐,没有办法拿起自己爱读的书,没有办法去旅游散心。所有所有常人用来开解的方法统统不适合他们,他们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与解脱的念头斗争,所有的体力都用在缓解全身的不舒适,他们不是吃饱了撑的胡思乱想,不是悲观主义者,他们只是无助到了极点。正象作者所说:我们在努力地活啊!在如今这个充斥着浮躁和贪婪的年代,集体潜意识积累下来的症结在一点一点的爆发,人们不得不面对那黑白分明的自杀率。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停下来脚步来关注自己身上的精神问题。虽然这本书并不能给人带来愉悦和欢乐,虽然这本书的作者有着作为一个作家的习惯也许或多或少会对文字做一定的润色,也许会让大家当作文学作品来看,但想来想去,还是应该推荐给更多的人。让大家更多地了解抑郁症,也能及早地反观自己,莫要把自己逼得太急关得太紧,让自己喘口气吧。

勇气,坚强和爱

  偶然从同学那里借到的。  刚开始看,的确像很多人说的,会有一种压抑的感觉,也可能是受副标题的影响,心里会有一些暗示吧。作者细腻的文字,把她内心对生活的绝望一点一点诉说出来,让读者感同身受。或许她真的只表达了十分之一的感受,我们或许又只接受这其中十分之一的绝望,但也足以让我们心里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忧郁了。  但是越往下读,我感受到越多的却是书中的勇气、坚强和爱。  勇气。癌症和抑郁症足以将一个人的身心摧毁的一丝不剩,而死似乎是唯一的解脱了。梦境中作者的潜意识一次又一次的诱惑她走向死亡,走向解脱;现实中各种折磨挥之不去。而活下去,到底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坚强。作者是一个及其敏感的人,或者说是敏锐。生活中的点滴琐事她都能感受到其中的爱恨情仇。对这样一个人,癌症和抑郁症会产生多大的反映很难想象。但她坚持下来了,靠着信仰。经常跟同学讨论宗教的合理性,结论往往是否定的。不过这可能只是对于正常人,对于丰衣足食的我们而言。当生活已经比死还艰难的时候,可能只有信仰才能解决内心的挣扎。  爱。坚强和勇气也许是作者坚持下去的原因,而爱,则是上帝给予她的回报。敏感会放大生活中的悲伤绝望,也能让人更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尽管兰妮的生活已经支离破碎,但她仍然能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感受到来自世界的爱。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她和小狗乐乐,两个人有点相依为命的感觉,经常透露出点点滴滴的美好。还有她的朋友。尽管她的家庭没有给予她应有的温暖,但现在的兰妮对家的感觉也许更多的也是爱。  读到后面,感受到的抑郁少了很多,对生活的美好倒是越读越有体会。从书中走出来更觉得自己生活的美好,觉得应该学会感恩。读完最后一页的时候,不像有的人那样焕然新生,却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压抑时开始看,最近罢看

很难根据豆瓣评价标准选择“很差”还是“推荐”,也不好说是“还行”。医者尚不能自医,未经医学训练的人最容易“听风是雨”给自己对号入座。 情绪上的抑郁和病理性抑郁有天壤之别,如果出去旅游一趟就能心情大好,欢乐不已,这书就可以抛在一边了。若自觉有抑郁症就应该赶紧寻医,寻求改善的方法,在刚有端倪时即时的治疗。这本书字里行间都是压抑,对读者的心理有强烈的暗示作用,我刚读时也许原本就有些心情不畅快,读几页这书后就觉得自己也是抑郁症了,无形把自己的心理波动放大数倍;可换个城市,换个环境,离开工作环境,立马阳光灿烂。如果是研究抑郁症的人,这书倒不失为难得的资料,非研究人员还是少读为上,有一定的awareness即可。毕竟这本书不是诗歌,不是志怪,不是悬疑,不是什么小说,也不是学术文章,更不是休闲读物,的确就像作者自己讲的那样:这书没有什么文学艺术性,不是用来欣赏的,思绪混乱,好多话重复说,但这正是作者的记录目的,让它成为作者的病历本,见证作者的病情,让研究人员有最直观的研究资料。不过,书里有几句话我觉得很重要,1.“每个抑郁症患者都可能走上绝路” ;2. 抑郁症与个人的意志力、品质无关; 3.抑郁症是一种心理疾病,有的甚至需要药物治疗,并且需要周围亲人、朋友的理解。这本书我浅尝辄止,匆匆读了前半本,暂停阅读。

没事儿别老看这种书

这是心理暗示,你越看,越觉得自己像。而且书中人没解决,你也会觉得自己解决不了,就越发糟心。有一个能让人快乐和坚强的身边人影响着,会很有用。你所需要的不是找他诉苦,而是让他用他的快乐感染你,与你分享。作者始终没描写他与丈夫的关系,我想这点还是在逃避什么。一个母亲对女儿的影响是很大的,但若想康复,一定要扭转母亲的思维,不能怕她。我现在就在逐渐改变我妈,因为每次和她谈话,她的神情都令我焦虑,哪怕是关怀。别因为别人的一举一动影响自己,这个世界就会开始给你轻松和快乐了。作家么,常年写作是一种内耗,不写的时候没事儿闲的其实令人发慌,就会滋生这种通病。文字很真实也很沉重,但我觉得观者不应该过多地表示同情和痛苦,应该有种其他的力量。人生在跌至低谷的时候总要反弹。尽管作者的人生不那么顺畅,但是也没必要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表现得很坚强的样子。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人,是造成她心里问题的最大原因(我认为)。让我们向积极、健康的方向生活,每过一天都觉得是有意义的。在谁身上系的结,就在谁身上解开吧。

非身处旷野需往之

会发现这本书,其实是一个契机,说来也巧合,备考研究生的时候无意中在微博上看到了一期锵锵三人行,恰好请的就是李兰妮和另一个人,荧幕上的女子消瘦却还算精神,也许说话中气不足,但却俨然是个健康人的模样。在主持人介绍下惊叹于此女“病例”的丰富,也好奇于其意志的何其强大,再加上彼时变态心理学正看到抑郁症相关,便入手了这本书。其实新版的书的封面我很喜欢,书名倘若没有副标的“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的话,看起来倒也有种悠然空谷的超脱,可是加上这个副标,一切便也不一样了。可以想象得到作者在撰稿时的“垂死挣扎”和自我矛盾,正常人尚且无法坦然面对自己内心深处的阴暗面,更何况是这样一个正饱受抑郁症煎熬的,来自自己,家庭,工作三重重压下的作者。每一篇都由认知日记,随笔,链接和补白四个部分组成,从发病时在认知日记里的苦苦挣扎到随笔中的自我剖析,再到链接里与作者精神世界想通的作品的一览无遗,直到补白里各种各样事实的佐证,我很佩服这个叫李兰妮的女人。她用一种近乎直白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抑郁症患者发病时,治疗时的精神世界,这是种对她来说近乎残忍的“凌迟”。且不说一个作者会不愿意一遍一遍去校对自己笔下诞生的一切,要一个病人,本着怎样的勇气才能将那些年的自己抽丝剥茧般搬到大众的面前,我很佩服,也深感谢意。也许在现今,不是深陷抑郁症痛苦或者对此抱有兴趣的人不会发现和注意到这本书,但其实,这本书却真的不适合那些已身临“旷野”的人,因为彼时”旷野“已成,一片黑暗只会吞噬另一片黑暗,而拯救,请允许我怀疑它的功效性。起码之于我,假使正挣扎于自身的泥潭中不可自拔之时,要冷眼旁观另一个深陷泥潭中的人如何自救的过程再来思考自救,这个过程里,我恐怕就已经被淹死了。相反,我们这些还算正常的人,甚至已经到了泥潭边上,或者自觉正在走近泥潭的人,实在应该好好看看这本书,兴许你会跟我一样,获益匪浅。私以为,这也便是这个名叫李兰妮的女人倾尽力气,想要告诉我们的罢。

其实一切还好

我读这本书是六七年前甚至更久。当时还是小学生(或者已经刚上初中。。记不清了),书是妈妈买的,大家都有点神经质。那时自以为是知道这种病的,现在看来就是如今我也不是很了解它。可能就是因为如此,并且我看书有个通病——很少从头到尾看下来,总是断断续续地前后颠倒地看。没像大多数一样看完后有不良反应。我当它是纪实,事实上按小说的方式看。记忆深处,更多的是作者李兰妮从曾外祖母,外婆,母亲到自己的家族史。作为一个好奇心很强的人,我对这更感兴趣。直到五六年后,我开始体会人事关系带来的压力甚至学业的压力,李兰妮关于她自身抑郁症病况的记录,又开始浮现在我脑海中。自然,大部分人包括我在内,是没有罹患抑郁症,但更轻于轻度抑郁症的抑郁情绪,每个人都经历过。李兰妮陷入抑郁症时会通过抽血的方式减缓病况,那时我只是知道,现在才理解这样的用处。每个人处理压力的方式不同,但抑郁时的确是无法向他人诉苦,更不会在他人“你要笑一笑”诸如此类的安慰中解脱,只会更加痛苦。有人会选择握拳——拼命在手心留下红色的半月状的指甲印,借轻微的疼痛纾解。但即使经历这些,也只是正常的暂时的抑郁情绪,不必即刻看做抑郁症。说这些,这是想在熬过那一段时间后说出我的心得:真的,没什么大不了。

旷野还可以有篝火

忘记了从哪里发现这本书, 买了研读一番.从四星给到了三星. 确切地将本书更像一份病历, 如实地记录了作者的行为,想法,治疗等等细节.让作者一次次剖析自己, 揭开伤口,勇气可嘉. 但是借鉴意义不大, 其实旷野真的是无人吗?这本书如同摇曳的蜡烛,给出了一点点光亮, 其实旷野还可以有篝火, 只要不要带着心灵的枷锁, 尤其是没有抑郁的"患者"们.你们加水生火热之中的患者, 可以一起在旷野点燃篝火, 照亮周围那怕不大的地方. 

上帝的意思原是好的

"有的笑容背后是咬紧牙关的灵魂"看书的时候,脑子里不断重复着柴静的这句话。想要知道癌症抑郁症病人在想些什么想要给自己找条出路直至看完这本书 我的这两个"想要"依旧不能实现。文字永远都是最苍白浅薄的表达方式。这本书是李兰妮写给自己的,只有她自己透彻明白每个字背后的悲凉与挣扎,以及要活下去的迫切。这世上没有感同身受,没有经历过,就不要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懂得.人生苦短,太多的未知与意想不到,而活着是比死亡更要艰难的选择.所以要咬紧牙关的活着,这就是自己给自己的出路.要知足要享受要简单要相信,上帝的意思原是好的。

旷野无人:莫大的安慰

癌症和抑郁症哪个更痛苦?让我说,我只想到了马克思的“物质与意识”的辩证法。记得大学时一个教授说的话,如果,物质决定意识,那刑讯逼供的时候,身体一定会把秘密说出去。因为,身体是物质的,身体受不了这种痛苦,物质决定意识,意志到最后一定会屈服。假想一下,你在害怕,不知道害怕什么,你在恐慌,睡觉都不安稳,一闭上眼睛,就看到了牛鬼蛇神。每时每刻牛鬼蛇神都在你眼前晃。你想把它们驱逐出脑海,但却毫无作用。你以为你有办法,把头蒙上,把眼睛遮上,把耳朵堵住,但牛鬼蛇神还在那里。牛鬼蛇神出现一次,是恐怖片,出现两次,是双重惊吓,出现三次,你甚至已经淡定了,但一直出现,就是完完全全的噩梦。甚至,比噩梦都不如,噩梦会因特定条件诱发,有缓和的时候,有清醒的时候,但,它,却一直在,你完全没有办法驱逐出去。最最恐怖的是,你以为自己只是心情不好,郁结没法发出,周围的人都在劝你,没什么大不了的,撑撑就过去了。你自己也认为是自己意志不够坚定,却怎么坚持都没有结果,你很伤心,很无奈。你想跟别人诉说,一开始大家都认可,安慰两句,你一直说,一直说,因为它一直在困扰你,结果一不小心就成了祥林嫂。尤其那些自认为成功的人士,他们饱经沧桑,失败过,重新站起来过,喝过闷酒,也被背叛过,他们固执的认定,坚持一定能胜利,若还不能成功,那便是自己不够努力。其实,你真的一直很努力,很努力,却根本没办法控制自己。窗外有阳光在召唤,跳下去吧,跳下去就不必再受苦。看了很多书,到头来记住的却只有三毛,旷野无人,还有虹影。她们是安慰,用别人痛苦的经历来安慰自己悲喜的人生。其实,我只是想说,世间有很多事情你自己做不到。就像没有向父亲求救的小男孩一样,有些事情你一个人的力量是完成不了的。想想看,用药可以明显缓轻或者治愈的疾病,却因为心理执念耽误了好多年,如果早发现,早干预,鲜活的生命依然会蹦蹦跳跳,这是不是一个绝大的讽刺。

旷野无人

《旷野无人》,本以为该是小说的名字。黑色的封面上一行小标题“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注定了是本厚重的作品。或许是逃避的细胞再临近考试期间再次发作。过完春节后反而会在晚上花很多时间去读《旷》。到了考试周的时候就会在睡前读2-3篇。也许是因为书中作者描写的梦境占了很多篇幅,每天都会做些乱七八糟的梦,更重要的是总会在醒来时记得。而平时只是偶尔才会记得梦境中的片段,直到看完第一遍。作为癌症和抑郁症劫后余生的幸存者,面对那些伤痛,不像大多数的你我,作者并没有选择继续逃避,而是将它用文字展现出来。描写抑郁症发病期间的自己;回忆数次患病住院、癌症手术前后的自己;剖析自己的童年、过去;就好似“不把‘苦’解剖,难以找出解药。”合上书有着太多也太过复杂的感触。写道儿女对父母的怨结。“时代不同,怨的内容也不同。可每一代人都把深怨埋藏在心底。”不是吗?即便多么深爱父母,不得不承认“从小到大,我在心里跟父母是疏远的。”叙述那些年代。作为军人的后代,儿时经历“文革”;后又在深圳生活、工作、经历改革开放;还有如今这个信息爆棚的时代。或许能见证这些特殊的年代可以说是有幸。但这些时代转换中的巨变以及对精神基因造成的遗传和突变会否是诱因之一?有时会想,科技、经济的高度发展到底对于我们本身有何益处?当然,还有在抑郁症期间的生活描写。有些细节不是不熟悉的,在上一本《忧郁》中也有过这些描述,还有那句无比熟悉的“活着比死要艰难”。在读这些的时候,感受很复杂,不知如何形容;更何况作者说这些充其量只有她经历的十分之一,那十分之九的焦虑、痛苦……我无从知晓,或许就可以理解后记中这样的一段“如果有一天,你想走,就走吧,只要那是为了你自己,为了一份生命的美丽,那是生命终于可以快乐而绽放的美丽!”关于死亡。在这样的一本书中这个话题不再是忌讳。未知死,焉知生!作者患病时在医院看到各式各样的死亡、祖辈的去世、癌症对于生命的威胁还有重度抑郁时强烈的自杀意欲。或许如此,作者才有资格坦然地谈论死亡。非常认同同样是后记中的一段“第一次警觉到自己有一个可能的错误:以为对生命的尊重就是对生命存在的尊重。……”这并非一本“黑色”的书,不要忘记黑色的封面下方还有一片春意盎然的绿草和花朵!“忧郁也许是人类无可逃避的恶魔,但爱与智慧的伟大力量,可以帮你走出绝望之域,那永远是神奇的一刻,美丽的不可思议。”

关于《旷野无人》

这本书写得很好。文字表达很清晰。作者是个写了不少东西的人。所以,读起上来,挺顺的。不过,对打算读这本书的朋友提醒一下。当初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挺压抑的,作者的写作功夫很到家,或者我又看的颇投入,所以,有感同身受的感觉。那时候自己觉得很难受,像是病了一样,可是,又想继续看下去。从书中能初步了解有关忧郁症这种病。我也开始关心身边的朋友,在现时这个社会中,有不少人或多或少有些许类似忧郁症的症状。他们可能不会怎么释放压力,对很多事都没有从积极地一面去看。有活得很累的感觉。我是一个乐观的人,读完此书之后,有种涅槃的感觉,有一种大病一场然后康复的感受。作者是一个坚强勇敢的人,仿佛我也能从作者身上获得勇气,去面对人生中的种种困难。书中作者有记录自己梦境的习惯。我也从此书中获得灵感,后来,我就开始记录自己的梦,和分析自己的梦。哈,挺有意思的。

旷野有人无声

没有看完,快到2/3的样子。大体懂了作者的经历和心情,不能再细读了。抑郁症,一种病,抑郁症病人,一种病人。平等的对待。生病时的无助,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对它的了解之前所有的人都太少,不理解和悲剧更甚。多一些这样的发声,更多的人更深入的了解,必要。

站在“无人旷野”中心点的脑残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群,他们是天使与恶魔的组合体他们有着一颗最不愿伤害别人的心他们有着最细腻的感情却会在毫无防备之时突然变得不可理喻,变得危险可怕如果运气不佳,周围的人也许会被他们锋利的爪牙刺伤、刺痛他们找不到任何贴切的语汇形容自己的痛苦和无奈也找不到真正深入骨髓的理解和感同身受更加找不到自己会变成这般模样的理由然而,这只是他们宿命的开头,渐渐地,他们会逐渐体会各种诡异的感受他们会“健康地”感觉到各种不适会失控到不敢回家宁可找一个安静的地方一个人发作会在说不出的难受时开始向往各种带尖或锋利的工具会想象自己被利器割伤时鲜血直流的释放会在脑海中出现各种对自己死后的臆想但如果够幸运,他们会立刻用理智召唤自己停止这种可怕的追求然后逼迫自己回到现实再然后,突然有一天他们会发现有时自己的思维不再灵敏会发现记忆力也不再那么让自己引以为傲甚至对许多过往的记忆会变得模糊,会怀疑它们是否真的存在过会在思考些什么时不知不觉走神,然后停滞甚至记不得几秒钟前曾想用心记住的东西不得不一遍又一遍来回翻看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让他们无法正常工作和学习于是他们会恐惧往后的生活会因此无法继续下去再于是他们会认为躲在自己一个人的世界里是多么安全的一件事,并对所有一切利器产生新一轮的向往和迷恋突然,这一切又好像同时消失不见,他们觉得自己好了医学上对这样的人群有一个统一的称谓而我则更喜欢李兰妮对这种状态的总结:旷野无人这是一种站在旷野中心点,四下无人却又百般缠绕的折磨他们对世间许多道理都懂得比任何人透彻这也是他们最悲哀之处:明知道一朝被蛇咬的后果,却阻挡不了自己被毒液侵蚀的力量他们是一群自相矛盾的人也是一群被许多人会称作“脑残”的人他们不愿意楚楚可怜地向示人亮明自己的身份因为这就好似一个乞丐在祈求人们的可怜和同情他们已经失去了自我只想留住残存的自尊又或许他们仅仅害怕听到那一句不咸不淡的:“别那么矫情,想开点”是啊,在所有人眼中,他们只是一群任性、不懂事闲得没事无病呻吟一番的脑残他们或许会花很长一段时间来接受自己承认自己是怎样一个人然后让自己在世人面前更加游刃有余既然不愿成为别人眼中的脑残那就用尽一切来粉饰自己的光鲜因为如此,每到痛苦难熬之时,他们流露出来的哀伤更加显得如此可笑人们有时偏偏就是这样一种自以为是的动物“究竟有什么可忧郁的?”“别不知足了,想想你已经够幸福的了”恩,是的,你们说的都对祝你们永远幸福!不,祝你们永远“健康”⋯⋯如果有一瞬间他们觉得自己不再有兴趣做脑残,世界这么大,生活如此美好,还有这么多想做的事没有开头,突然间豁然开朗,觉得自己真的好了,他们会用尽全力抓住这一瞬间不用再倚仗什么印记和牵绊,尽全力让这一刻的感受在以后的日子里越来越清晰,让这一刻的自己开出最美的烟火,照亮前方的路,直到周而复始,直到又一次陷入这片无人的旷野⋯⋯

抑郁与人的品质和意志无关

知道这本书是在《青年心理》上看到的,我没有去买实书,在搜狐网看完,搜狐网的连载也许没有完全把书本的内容载全。在看的过程中心里感同身受,但我没有严重到那种程度。人为什么会有抑郁症,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与支持,父母也许是爱你的,但有时候他们的行为却在不知不觉中不断地伤害你,而最受伤害的也往往是最听话的孩子。作者以自己的亲生经历说明抑郁症与原生家庭密不可分的联系。感叹于作者自己面对生理上的重大疾病,而在抑郁的过程中从拒绝到接受到理解。家庭系统排列大师说过:人得到抑郁症与原生家庭父母对孩子的支持不够有很大的关系。但愿人们能对抑郁症有多一些的了解和对病人多些理解。我认为父母的行为和思想不是你能扭转的。虽然抑郁症与父母和家庭有巨大的关系,想要康复,还是要从自己入手,推荐看看武志红,海灵格,萨提亚的书。

今天你抑郁了么?

挺沉重的一本书。会让你认识到抑郁症的可怕。抑郁症遇上抑郁症,谁拯救谁?如果产生连锁反应如何收场?正视这个疾病,不要忽视它,不要蔑视得抑郁症的病人。他们正在遭受着成倍的痛苦,而,不能言说。。。

不能被理解的痛苦

我终于还是没能看完这本书,每次读过都会感到无比的压抑。我以为可以看到结局是李兰妮终于战胜了抑郁症,但我忘记了这是生活的笔记,不是文学的产物。这本书没有结局,那些我可以感受到的痛苦不及病人感受的十万分之一。我曾不以为然的一种疾病。。。

原来这么近

没看过这本书,不过刚刚看了作者在凤凰卫视的访谈。听了作者的讲述,才惊觉原来自己身边一个朋友也有类似的症状,可惜帮不上什么忙。因为那个朋友现在已经把自己封闭起来了,谁都不见,谁都不联系。想到自己的朋友可能也在承受着类似的痛苦,真的很难受。一直以为很遥远的抑郁症原来就在我们身边。在这里只有默默祝福那个朋友早点好起来。

抑郁无罪。

抑郁症归根到底还得自救,最好的药物和朋友也都是外力。只要有一点希望,都要试图好起来。别给自己太大的心理压力,抑郁无罪,可以医治。太阳还会照常升起。本书作者的文笔很不错。

对书自照

我也有一个较为强势的妈妈,当然跟李兰妮的妈妈没法比,我依旧是我妈妈的心肝宝贝,并且在青春期之后,更为强势的我打败了妈妈,我爸说一物降一物。我觉得我可能有抑郁症的此种怀疑,追溯到五六年前。对照着李兰妮记述的症状,我觉得我08年是有抑郁症的,此后只能算异常严重的情绪化。其中提到:"抑郁症的检测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个是时间因素,也就是说病人至少在两周里,而且在白天大部分时间内情绪抑郁,或者丧失对生活的兴趣。 第二个方面是一份身心症状的检查表。只有当你符合下列五项或五项以上时,你才会被诊断为抑郁症。这些症状如下: ·情绪抑郁 ·丧失兴趣和快乐 ·胃口紊乱 ·睡眠和活动发生变化 ·疲倦 ·不应有的负疚感 ·集中精力有困难 ·有自杀的念头或计划。“李兰妮对于童年生活的描述是残酷没有爱意的。我觉得我童年肯定无疑是得到很多很多的爱的,从照片、从记忆、从别人的口述都是。但不知道为什么,在回忆童年的时候,总是先回忆起父母的严厉、学业的无趣压抑。我的家教很严格,我妈也一直以此为荣。我妈说小时候(三四岁)邻居听见我哭,跟我妈说,还好知道你们家yezzi是亲生的,不然光看你们待她严格,真以为是抱养的。我从来不像别人会怀念童年、中学、大学,我一直认为我毕业之后到现在都比以前要快乐。因为更加独立自由。李兰妮会常常做考试的梦,我也会,只是频率不及她,数学是我的恶梦。大学不用学数学简直有种从此恣意妄为、天上人间的快感。非常欣赏李兰妮的坚强和勇气。但她的坚韧旁人大概学不会,因为她是打童年带的,刻在成长的骨骼里了。这两年看的一些精神科、心理学书目,让我对这个世界少了一点神秘。微博上有著名心理学家讲不要自己乱学心理学,门派林立,很容易照着自己喜欢的学派一路催眠自己。如果将来生病要死,就把这本书每天翻翻,想来要坦然不少。那条路,李兰妮已经走过、写下,虽没点一盏明灯,至少也留下了影影绰绰的脚印,给人宽慰。


 旷野无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