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如此不安》书评

出版社: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807638469
作者:【日】加藤谛三
页数:209页

找回自己的一本书

买到这本书是无意的,以为它就是一般的励志的书籍,阅读后才觉得实在是一本非常好的书。这本书读到中间的时候我就哭了,像有些书友说的是一层一层剥开自己内心也许你自己都不知道的地方,你会发现原来自己有很多地方是情有可原的,你会发现其实善良的自己在被指责、在逃避、在恐慌的时候,其实是有原因的。尤其是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理解,被压抑长大的孩子,很需要这本书,它可以让你更好的了解自己、理解自己、改变自己,不必那么在意别人,更不必为别人而活,好好珍爱自己。力荐~

给不安的自己

很多年前就知道自己心里有问题,一次次地写满糟糕的心情再一次次删除清空,假装回忆可以在抹灭之后从头来过。可人生能够重来吗,大概是无论逃到哪都躲不掉心底的那块阴云。深夜读地这本书,抱着试试看地态度,直到在凌晨三点再也抑不住地流泪。憋了有多久了呢?仿佛长大的岁月里就再也不能像孩子般痛哭流涕,总是强忍着,把泪水圈在眼眶,把心里的嘶喊扼杀在心底。于是,从某一天起,眼泪只能偷偷地流,再也发不了声音。就像张柏芝在《忘不了》中的那句“糟了,哭不出来“。明明失去爱人痛得不行,却全不理会,只顾拼了老命把爱人失事的大巴修好,在一群男人的嘲讽中将大巴开回香港的巷道。以为痛也跟身体一起,在巴士的反复循环里能变得干瘪和麻木。然而,那是不行的。工作之后,脱离的宿舍和学校的大环境,开始一个人的社会征程。渐渐意识到自己对他人的厌恶,对离开独处世界的不安。曾经的学生生涯里,只知道自己会莫名地心情不好,知道自己不那么合群,却不知道自己会抑郁地躲在出租屋里看剧看到恶心,会关机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假装人间蒸发。人生怎么走到了这样一个地步?守着一肚子倾诉的话语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没有可以说话的人,没有要说的话。似乎自己活在与他人的平行世界,不曾交集。遇到过很多善良的人,却小心翼翼在面前罩起屏障,害怕任何人触及。交过几个对象,总是把对方当救命稻草一样拽在手里,最终逼得对方逃之夭夭。朋友说,你有什么事宁愿写在本子上,也不跟人说。是啊,怎么说呢?像《犬夜叉》里的树妖一样哭喊着,寂寞啊我好寂寞啊,快来跟我玩,快来成为我身体的一部分再也不分开?开不了口。于是绷起神经,佯装理智佯装性情凉薄。作者问:你究竟在隐藏什么?你究竟在害怕什么?我在害怕什么呢?脆弱吧。害怕成绩不好不被家人喜欢,害怕不做正确的事被小伙伴遗弃,害怕在丢手绢游戏里死活追赶不上人家要站在圆圈里手足无措,害怕承认自己是平庸的普通的无聊的一只。童年时期跟着奶奶一个人过,胆小到上小学一年级还要奶奶站在门口,一旦看不见她身影就得跟着跑出教室。还有害怕独自去遥远漆黑的公厕,憋着一肚子汤汤水水回家解决,偏巧家里没人又不敢就地正法,结果翻墙的时候一使劲全出来了。可笑的是,翻墙进去后一个人躲在厕所里嚎啕大哭,等家里人来了也堵着门不想被人看见。还有期末考试没考好,拿着成绩单回家边走边哭,等到家门口了擦干眼泪,装作没心没肺。等家人看出泪痕问起来,还狡辩是刚刚被石头绊倒了。为什么石头绊倒了可以哭,成绩差了不能哭?因为不能让对方发现自己在意的事情。原来,自己隐藏的恰恰是最真实的自己。

为什么我们总觉得难与人相处

为什么与人相处的时候,总会觉得不安,总会有隐隐地担忧?你有没有想过,当你在担忧的时候,你担忧的是什么?是担心自己不够好而被别人看低,还是担心自己会在无意中说错话、做错事而让人讨厌自己,觉得自己是个"不怎么样的人"?那些因为人际关系而担惊压抑的人,总是可以找到各种各样具体的令自己不安的理由,但无论何种理由,最终的归因往往都会落到自己身上———怕自己不够好,而不遭人待见。你可以说这样的人很没自信,或者说他们统统都是胆小鬼,但若是往深了想,这其实正是心理不成熟的一种表现。心理上不够成熟的人,就总是会对周围的人产生依赖心理,他们会借助对他人的依赖去获取对自己的认同。也正是出于这种依赖心理,他们会把自己看作是他人的负担,甚至会因此而产生自责和罪恶感。带着这样的自责与罪恶感与人相处,他们就会显得唯唯诺诺诚惶诚恐,小心翼翼地与人接触。一旦周围有人表现出不快,他们就会条件反射般地焦躁不安,认为别人的不快是自己造成的。对于这样的人而言,与人交往恐怕真的是最艰难的工作了。即便是平日与人交往并不费力的人,偶尔也难逃这种困扰。也许你与我一样,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人多的时候就觉得无所适从,仿佛自己的一颦一笑都会惹来身边人的注意和非议(然而实际上根本没人注意你),恨不得立即飞身离开这个随时可能让自己窒息的地方;突然很想找个人聊一聊,但拿起电话却不知可以打给谁,把手机里的通讯录翻了一遍然后放下悻悻地一个人闷着;突然间就觉得和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只想一个人躲起来,每喝身边的人说一句话挤一个笑脸都觉得心力交瘁••••••为什么会觉得自己特别难与人相处?为什么正常的人际交往变成了负担?≪我们为何如此不安≫一书里,明确地解释了这一问题发生的根源。书中写到,有些人永远都在担心别人会不会误解自己,就算对方早就把自己说的话忘得一干二净了,可他们还是会一直在意。这种人是极度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的一颗心完全放在自己身上,一言以蔽之,他们是完全不懂得关心别人的人。越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就越是容易误解别人,越是在内心筑起防御的高墙,越是失去理解他人的能力。从这种意义上说,防御性的人非常想要得到他人地爱,可实际上却没办法得到人心。这样的人,他们永远都在考虑怎么保护自己,否则就会感到不安,不知不觉就会防备起来。而之所以会产生防备心理,还是因为担心自己被人伤害,也就是没能戒掉依赖。书中提到,只要自己的内心还存有依赖性,他人对自己来说,就是威胁性的存在。因此,一旦感觉到这种隐隐而来的威胁,人就会立即紧张起来,惴惴不安,无所适从。而只有不再在心理上依赖他人,人才能够感觉到他人是自发地、自愿地对自己抱有好感,而并非是自己要求对方喜欢自己。所以说,只有戒掉这种依赖心理,人才能渐渐成熟起来。成熟的人不会担心别人拥有伤害自己的力量,不会将他人当作是一种威胁,更不会将自己看作人他人的负担。书中也提出,心理成熟的人,他们可以轻松惬意地和人相处,不讨厌和其他人在一起,反而很享受和他人在一起的时光。每个成年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正是我们心中所存有的幼稚性的那一面。所以,当你因为与人相处而觉得压抑不安时,不妨告诉自己———这不过是那个调皮的孩子又跑出来了而已。放松自己,轻声提醒自己,任何人都不会拥有伤害到你的力量,你可以完完全全做你自己,做最真实的自己,想做什么就去做,不必为了刻意讨好别人而隐藏自己或是扮演什么角色。只要做真实的自己,就会有人喜欢你。如此一来,即便无法让你从此彻底告别与人相处时的压抑和恐慌,但至少能让你暂时性的放松下来,让心里好过一点。

我们为何如此看不透自己

刚拿起这本书读了几节,我的想法是把这本书砸到刘玉洁(化名)头上然后说:我们分手吧,至于为什么,你自己去看这本书吧!那些童年在父母身上没有得到宠溺的人,很容易压抑自己的撒娇欲,尤其到了成年,更因为其撒娇的欲望无法满足而习惯去用类似于正义、道德、礼貌等外在表象来填补自己内心的空虚,或者说是掩盖自己的原始欲望。看到这里,那个在外人面前表现得过分礼貌懂事的刘玉洁触发了我的怒点。一直以来,他总是在一些在我看来属于人之常情的事上和我较真,而且弄来弄去,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哪根筋出了差错。我似乎发现了真理一般,得出了一个结论:刘玉洁是病态的,只因为他从小没有得到亲人的关爱,撒娇欲被抑制,这样的人是不健全的。接着,我继续一边看一边把刘玉洁对号入座进书上描述的那种人上去,心里似乎又找到了一个离开他的理由。但是,慢慢看着,我沉默了,我迷茫了,书上说的人,似乎和我更像。这是为什么?(说累了,未完待续)

认清自己,接受自己

这本书没有讲解决方法,讲了为什么不安归根到底,就是放不下,放不下别人,希望自己完美。掩饰真正的需求,也许是需求,也许仅仅是撒娇的欲望。1. 接受别人不喜欢你,不喜欢你也没关系。我喜欢自己和你喜欢我一样重要2.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然后坦然处之即可。

好书,内心探索

对于处女座的我来说,真的是一本讲到心里的书,因为我活的就经常不安,经常惶恐,过的很辛苦又不知道这种辛苦和疲惫从何而来~~~~~~此书真的是本好书,不仅仅是内心治愈,更是自我探索。书中关于撒娇欲的探索,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很多时候我们都忽视了自己内心的撒娇欲,一直压抑着自己,或者病态的企图在自己讨厌的人身上得到满足。

仔细一想有所偏颇

看了三分之一的时候把这本书搁置了,再次拿起这本书仔细阅读确实有所收获。一开始只是知道自己的撒娇于没有被满足,但是仅此而已。再次好好读,发现好多问题,但是其实质不过是万变不离其宗的跟小的时候受到的教育和对待有关。读完以后突然有所感慨,就算是心理学家认为心里很正常的人,在读了任何心理书籍后还是会觉得自己心里有问题的,因为小时候被父母的对待谁还会记得如此清晰,很多都已经隐藏在了前意识中。就算是写心理著作的作者有多少可以站出来说,我的孩子是在少儿的时候心里最正常的。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是有任务的,如果依靠父母小时候完美无缺的教育就可以完成所有的任务。。。可能吗?当然这本书还是让我正视了很多问题,父母其实是在不允许撒娇的情况下成长的,我也是。但是几乎所有的在中国文化,儒家文化下成长的都是这样,不能说,灭人欲,存天理。这么的激进,但是事实就是如此残酷。但是本书让我收获颇多的是,知道自己没有办法和别人亲近的原因。因为自己始终觉得自己不够好,也从来没有感受到过真正的被喜欢和爱的感情,父母和自己都是共生关系。如果按照书立说的,不要掩饰自己的撒娇欲,真的很难想象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的,准确地说,认为别人满足自己的需求是应该的,满足不了是错误的。。。。可能我是根深地固的不能满足,或者否认它。很多文字我都拍了下来,以后会经常阅读这样的文字。但是有一点要否认的,书里所说对任何人都很好只是隐藏自己的撒娇等,那难道就没有存在那种真心就是对大家都很好的人吗?这一点我是绝对否认的!

特别推荐给每个准父母看看

今年看过的最好的书了,非常简单直白地解释了心里学,身边每个人包括自己都或多或少地有书里描述的一些心理问题,看完不但找到症结还能找到解决办法,心理成熟和年龄并没有直接关系,每人都有天生的依赖症,撒娇欲,对爱的渴望。如果小时候并没有从那个父母身上满足,就会跟随自己的一生, 还会引起其他的性格清晰问题,所以特别推荐给每个准父母看看。

剖析心灵的书籍

偶尔经过书店翻了两页,就决定把它买回家了在这本书里,会看到自己和周围人的影子。一直以来,为自己是个认真负责的人而自豪,却原来是自己缺少爱和关心。最近又因为自己做了很多努力而未被理解,伤心了一阵。自己处处防御的处事方式,是伤害自己的一大原因。过度地关注自己,过度地抑制自己,都是错误的方式。理解他人,关注内心,才是最好的方式。就象作者在序言里所说的:成熟的表现是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禁得起夸,也扛得住骂。学会爱和被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给父母买礼物是直接的爱,陪伴和为他们关心的事花心思是间接的爱,间接的爱更深厚更温暖。唯一遗憾的是,书中对各种现象进行了剖析,却没有指出多少可供修练的方法。

爱上幼稚的自己

作为心理自助类书,我还是相当推荐这本的。尤其对有习惯施恩并以恩人自居的父母、要努力让自己完美以取悦别人(自己也许意识不到)的人。本书原名直译为《发现自己的心理学》。也就是说,书里会帮人认真地找到自己,发现自己到底是谁,或者说,首先发现自己是个戴着面具的、硬要让自己表现得完美、爱人的人,然后,接受这样原原本本的自己,爱上原原本本的自己,做回原原本本的自己。很多人,需要勉强自己做个“成功的”成年人“,需要勉强自己完美,假装自己是被爱的,其实,是因为曾经是小孩的自己没有得到满足。孩子就应该幼稚,就应该可以撒娇。可是很多人,在孩子的时候,不被允许撒娇,不被允许幼稚。所以长大成人之后,直到长大成人之后,内心的渴望仍然没被满足。可是自己又否认那个渴望幼稚渴望撒娇的自己。所以会不安,会为了一点小事抓狂,会伤害身边真正爱自己的人。解决之路,唯有认识到那个幼稚的自己,发现真正的自己,接纳自己,活得像个自己。愿每个人都活得像自己,真正地爱自己。

感受自己,理解自己,保护自己。

读这本书纯属意外,因为亚马逊的活动送的,我就挑中了这本,事实上它带给我很多的意外。很多时候不堪重负,内心焦灼不安,还有那连爱都无法填满的孤独感让人觉得生活很累。为什么会如此不安呢?在这个物质和功利导向的社会,会逼迫人以为积极向上,升职加薪,努力创造自身价值才是真正的自我,其实这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并且忽视了大部分的自我,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工作上有所得的时候我还是会不快乐,会选择离开。忽视生活中每一个很小的细节,甚至不去用心的感受当下的生活,经常跟朋友说我是一个活在未来十年的人,可是这样在意识层次的自我和当下的我产生的巨大落差会让我感到非常的失望,沮丧,甚至是自我怀疑,我不浪费前进的每一段时间,希望生活再快一点。却还没来得及确认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每一个成功,每一个自己鼓励和肯定,从而使人倦态。对人对事都没失去了兴趣,有时候连情绪也影响不了这种倦怠感。倦怠也会带来压抑,感觉不被人理解,并且内心一直在强调这种不被理解,这与小时候没有得到身边的人理解,于是现在就会有“不被理解”来思考事情。人总是以自己的行为模式来理解他人和B住在一起有两年了,有一件事情一直困扰着我们,那就是她每次不开心的时候,我们会吵架。为什么呢?按理来说我去安慰一下B不就好了吗?可是安慰这件事对我来说整整努力改变自己了两年,一开始我们住在一起,时常会因为小事偶有摩擦,我们都是很要强的人,绝对不会向对方示弱去和解,因为我们共同觉得这样就输了。一开始我们越吵越凶,需要隔一天才能和解,时间长了就不计较了。这样的相处方式让我时常觉得很累,可是后来想想其实只是很小的一件事情,为什么不能对自己喜欢的人示弱呢,不要因为双方的一点小情绪就造成一整天的不快乐。于是后来我们一吵架我就会主动的去和解,这样我们吵架和解的时间就会在当天解决。但是遇到一个问题,双方气都还没消,于是我们会纠结是谁对谁错的问题,我们总觉得对方不够理解自己,言外之意是对方的错。我就会问她不开心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吵架的原因是什么,是谁对谁错。这样问下去我发现B越发不高兴了。因为她觉得不被理解,吵架很多时候不是因为语言,而是语气。两个相爱的人很会说出让对方难过的话,其实都是语气,不耐烦,失望,沉默……于是我学着在她不开心的时候不被她的情绪所影响,或者在吵架之后独自待一段时间,好好整理好情绪然后再去她面前心平气和的去安慰她,并且和她一起探讨下次应该怎么去理解对方比较好,而不是去计较谁对谁错的问题。吵架永远是两个人的错,将对方的行为作为借口去惩罚对方。越亲近,越受伤B是一个很毒舌的人,对我也好不例外毫不留情面。因为一个三明治也会升级为吵架事件。 事情的缘由是某一个早晨我起来做三明治,按照她给我的菜谱来做的。在烹饪这件事上我一直都很用心,于是除了用心做好三明治我还准备了水果。可是端到B的面前,B却说怎么只有两层?三明治不是有三层面包么?一层蔬菜一层火腿。为什么不是三角形的?你没看菜谱吗?我听到这些的时候心里就好生气,抑制不住的,因为我的内心告诉我我做得很用心,按照菜谱一一做来,买的面包不适合做三角形的。但是因为情绪所致我就回了一句:“能吃就行要求那么多”。我也觉得对方对我很苛刻,我的内心是希望你先夸赞一下然后平静的告诉我夹片面包就可以了。但是因为这些我觉得自己不被理解,我们就吵起来了,甚至不愿意承认三明治应该有三层(其实到现在我还搞不清是几层,因为汉堡吃太多)。很多时候会对自己不怎么熟悉的人客客气气的,可是对于自己亲近的人就很随便,对方是基于对你的信任感, 所以两个人在一起,多说一句谢谢都会增进感情。让我想起了爱在三部曲,每当吵架的时候,试着像陌生人那样去和对方相处,找回当初那种珍爱对方的感觉。以恩人自居的父亲是最差的父亲对于这句话我不能够完全同意,但是却能感同身受。虽说养育之恩应当回馈,但是时时刻刻强调这种回馈会产生示反心理,觉得父母对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是要求回报的,你的一生都以回馈父母而活。这样会让人觉得自己的存在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有些父母更甚,在孩子面前强调自己给予的爱是不要求回报的,只为孩子好。可是背地里和每一个身边的人说自己的孩子是怎样对自己要求的,是怎么要自己付出的,是怎么没有回馈自己的。完全没有丝毫的信任感而言,连爱都会减少吧。所以作为孩子,一定要为自己而活,回馈父母的基础是你有能力去回馈,适当的忽略。而社会规则可能会定义你这样的行为不够符合社会道德,但是规则少一点,压力也会随着少一点。内心的不安从何而来和一个人相处的时间越久,一方面会相互依赖,另一方面也会使对方产生不安。因为两个人无论从心理还是距离上,两个人都太过靠近,或多或少会影响双方独立的个人世界。而人也总是因为自己脆弱的内心世界被人窥视了,被人攻击了,才会过度防御,急着向他人展示自己的优点。人若是能发自内心的依赖自己,就不需要总是勉强别人展现忠诚,示爱。也不需要时时刻刻的盼着别人对自己表达爱。正是打心底里对自己失望,才会自我怀疑。所谓被爱的意义所谓被爱,意味着你不需要时时刻刻的去为对方做什么,因为对方会因为自己而感到满足。而我在恋爱上总是会时时刻刻都想去为对方做些什么以取悦对方,这种不自觉的取悦对方是我自认为的对方会因此喜欢我的方式。这是完全错误的。因为我是一个内心深处对自己不满意的人,才会不因此想为对方做些什么帮上对方的忙,才能够得到满足。所以不要试图时时刻刻去取悦他人。好好的爱自己,接受自己和理解自己。不需要有成就感,负罪感,放轻松深呼吸,感受真实的自己,不要被无意识的自己所强迫。接纳自己内心的幼稚,他人没有伤害自己的能力,承认自己的价值,自己并不是别人的负担,别人是期待与自己交往的。学会坦然的接触被爱和理解。感受自己,理解自己,保护自己。

看的时候很安静,应该算疗效不错吧

科学其实也是一种迷信。只是让人们更容易接受而已。本书直指内心,那些不安的因素分析的很透彻。如果你真的不安,不妨看看,应该会了解自己的不安出自何方如果你像我一样很安~不妨也看看,这样当别人不安时可以帮助他找到原因,解决心病。我可以用善良来评论它吗?我不知道,但是这种书的存在,应该会帮助很多人。看看吧,没坏处不管是不是真理至少可以简单的了解一下心理。


 我们为何如此不安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