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舞蹈志

出版社: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 学林出版社 (1999-09出版)
出版日期:1999-9
ISBN:9787806167366
作者: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 编
页数:238页

作者简介

灿烂的中华舞蹈文化,源远流长。它从源头的点点滴滴,终于汇成了今天的汪洋大海。在漫长的时空历程中,有清波潋滟,也有急流回旋但它始终奔腾不息,纵横恣肆于神州大地上,奔向前方,奔向未来。,舞蹈是我国古代所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认为:"所谓诗表述思想感情,歌唱出它的声音,舞蹈表现它的外在形象。三者都根源于人的内心,然后乐器随之演奏。"乐就包含着诗歌舞乐这些基素。这门古老的艺术在它诞生之初,原是浑然一体,混沌不可分的。今人所称之诗歌、音乐、舞蹈,只是在经历了相当长一段发展过程后,才逐步演化形成的。《中华舞蹈史浙江卷》作为中华舞蹈史系列丛书中其中之一,详细叙述了浙江民间舞蹈的历史、现状、内容形式、风格流派、演变特色以及有关的各种风俗。在舞蹈中蕴含着民族精神的深层意识。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和文化传统,不平衡的历史发展进程,为我国乐舞文化渲染出一幅色彩斑斓、内容繁富的壮丽画卷。本书可称得上是充分体现中国舞蹈作为中华民族全体智慧和心灵结晶的宏伟成果。

书籍目录

综述志略汉族舞蹈  奉化布龙  大岙布龙  百叶龙  断头龙  坎门花龙  拼字龙  脱节龙  卷地龙  仰义档龙  香龙  风车龙  打结龙  板龙  板船龙  鞠龙  滚花龙  啶步龙  双龙戏珠  双狮抢灯  硬头狮子  桥川青狮  红毛狮子  貔貅  双狮喜庆畲族舞蹈文物史迹史料钩沉人物史记图表后记  ……

编辑推荐

  灿烂的中华舞蹈文化,源远流长。它从源头的点点滴滴,终于汇成了今天的汪洋大海。在漫长的时空历程中,有清波潋滟,也有急流回旋但它始终奔腾不息,纵横恣肆于神州大地上,奔向前方,奔向未来。,舞蹈是我国古代所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认为:"所谓诗表述思想感情,歌唱出它的声音,舞蹈表现它的外在形象。三者都根源于人的内心,然后乐器随之演奏。"乐就包含着诗歌舞乐这些基素。这门古老的艺术在它诞生之初,原是浑然一体,混沌不可分的。今人所称之诗歌、音乐、舞蹈,只是在经历了相当长一段发展过程后,才逐步演化形成的。《中华舞蹈史浙江卷》作为中华舞蹈史系列丛书中其中之一,详细叙述了浙江民间舞蹈的历史、现状、内容形式、风格流派、演变特色以及有关的各种风俗。在舞蹈中蕴含着民族精神的深层意识。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和文化传统,不平衡的历史发展进程,为我国乐舞文化渲染出一幅色彩斑斓、内容繁富的壮丽画卷。本书可称得上是充分体现中国舞蹈作为中华民族全体智慧和心灵结晶的宏伟成果。

前言

  21世纪的世界是高科技的世界,亦是平民文化的世界,即是传统意义上所指的高雅文化。当跨人21世纪后也将融汇社会而不断向平民靠拢。  人类创造的以人体运动构成的艺术——舞蹈,可说是各种艺术品种中最平民化的艺术样式之一。其它将人类的社会生存状态和感情累积投射于举手投足之间,反映出人类社会的文化深度和广度;而中国舞蹈是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更是体现了舞蹈的这一特殊功能。这不仅仅是人类有了社会活动便有了舞蹈这门艺术这一基本命题,更主要的是,它构成了人类另一层面最活生生的、充满生机的文化体系和思想体系。长期以来,孑L孟儒家一直被认为是中华传统文明的代名词。自西汉以来,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是以儒家为主流,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为支流的统一物。但却一直忽视了中国民间存在的另一思想体系,即以历代劳动人民创  作和活动其间的大量诗歌、小说、戏曲,包括舞蹈所形成的思想体系,这种民间思想体系较之于儒家思想更富于创造精神和生命活力。所以,我们说,中国老百姓的宇宙观、人生观、生死观、道德观、幸福观等,主要便是得益于民间广泛流传的包括《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在内的这些口授身传的民间文艺作品,而在民间最为广泛流传的中国民间舞蹈则更是成为老百姓喜怒哀乐、是非评判的宅要载体之一。换句话说,它以人体活动的角度折射出了整个民族的心理流程,标示了这一流程发展的轨迹。  然而,与其他文学艺术门类不同的是,中国的民间舞蹈由于它自身的艺术特点和活动形式具有民俗的特性——杂糅于婚丧喜庆的民间百事中,形式灵活,随意性强,歌舞说唱并重而不拘一格,衣着装扮的简陋和活动场所的流动性大。等等,不仅如此,由于历史的原因,宗教迷信的色彩又常常杂糅其间,凡此种种,都使得数千年来的文人学士对这种“雕虫小技”不屑一顾,因而既上不了所谓的正史,就连野史杂记也少有记载。这种状态的存在当然是历史累积的结果。  新中国建立后,这种状况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改革开放带来的文化事业的繁荣,使我们有了为中国的宝贵文化遗产——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立志”的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不仅如此,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作为一种人类活动行为,由于社会文化的原因,在今天,如以往那样在民间中自由繁殖又迅速在民间扩散和传播并深深地融入百性的一切民俗百事中的情况,基本上是被舞蹈的专业和非专业的创作所替代而中止了。因此,通过立志的方式,详尽地整理和归纳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全部的生存、发展和活动情况,对于了解一种文化形态与社会的关系,并在科学的总结上开辟今天的舞蹈发展途径和与老百姓水乳交融的通道,都会产生非常积极的意义。  本书分为综述、志略、文物史迹、人物传记、图表几大部分,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分卷出版,以实际调查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系统汜述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民族民间舞蹈的历史,现状、内容形式、风格流派、衍变特色以及有关的节令风俗、信仰礼仪。各省(市、自治区)的舞蹈收录不考虑相互之间的交叉和重叠问题,以期资料的翔实和地方特色的保存。  本书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编写而成的,参加编写工作的有方方面面的专家学者和舞蹈工作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的领导下,得到了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文化厅、局的大力支持,作为承办单位,上海市文化局付出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学林出版社在本书的出版上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我们一并谨致衷心的谢意,                                 《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

媒体关注与评论

前言  21世纪的世界是高科技的世界,亦是平民文化的世界,即是传统意义上所指的高雅文化。当跨人21世纪后也将融汇社会而不断向平民靠拢。  人类创造的以人体运动构成的艺术——舞蹈,可说是各种艺术品种中最平民化的艺术样式之一。其它将人类的社会生存状态和感情累积投射于举手投足之间,反映出人类社会的文化深度和广度;而中国舞蹈是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更是体现了舞蹈的这一特殊功能。这不仅仅是人类有了社会活动便有了舞蹈这门艺术这一基本命题,更主要的是,它构成了人类另一层面最活生生的、充满生机的文化体系和思想体系。长期以来,孑L孟儒家一直被认为是中华传统文明的代名词。自西汉以来,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是以儒家为主流,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为支流的统一物。但却一直忽视了中国民间存在的另一思想体系,即以历代劳动人民创作和活动其间的大量诗歌、小说、戏曲,包括舞蹈所形成的思想体系,这种民间思想体系较之于儒家思想更富于创造精神和生命活力。所以,我们说,中国老百姓的宇宙观、人生观、生死观、道德观、幸福观等,主要便是得益于民间广泛流传的包括《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在内的这些口授身传的民间文艺作品,而在民间最为广泛流传的中国民间舞蹈则更是成为老百姓喜怒哀乐、是非评判的宅要载体之一。换句话说,它以人体活动的角度折射出了整个民族的心理流程,标示了这一流程发展的轨迹。  然而,与其他文学艺术门类不同的是,中国的民间舞蹈由于它自身的艺术特点和活动形式具有民俗的特性——杂糅于婚丧喜庆的民间百事中,形式灵活,随意性强,歌舞说唱并重而不拘一格,衣着装扮的简陋和活动场所的流动性大。等等,不仅如此,由于历史的原因,宗教迷信的色彩又常常杂糅其间,凡此种种,都使得数千年来的文人学士对这种“雕虫小技”不屑一顾,因而既上不了所谓的正史,就连野史杂记也少有记载。这种状态的存在当然是历史累积的结果。  新中国建立后,这种状况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改革开放带来的文化事业的繁荣,使我们有了为中国的宝贵文化遗产——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立志”的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不仅如此,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作为一种人类活动行为,由于社会文化的原因,在今天,如以往那样在民间中自由繁殖又迅速在民间扩散和传播并深深地融入百性的一切民俗百事中的情况,基本上是被舞蹈的专业和非专业的创作所替代而中止了。因此,通过立志的方式,详尽地整理和归纳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全部的生存、发展和活动情况,对于了解一种文化形态与社会的关系,并在科学的总结上开辟今天的舞蹈发展途径和与老百姓水乳交融的通道,都会产生非常积极的意义。  本书分为综述、志略、文物史迹、人物传记、图表几大部分,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分卷出版,以实际调查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系统汜述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民族民间舞蹈的历史,现状、内容形式、风格流派、衍变特色以及有关的节令风俗、信仰礼仪。各省(市、自治区)的舞蹈收录不考虑相互之间的交叉和重叠问题,以期资料的翔实和地方特色的保存。  本书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编写而成的,参加编写工作的有方方面面的专家学者和舞蹈工作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的领导下,得到了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文化厅、局的大力支持,作为承办单位,上海市文化局付出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学林出版社在本书的出版上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我们一并谨致衷心的谢意,                                   《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

章节摘录

书摘  [双龙戏珠]  流传于浙江长兴县弁山乡一带。据说:建国前弁山龙华寺出会,湖州白雀乡一舞龙队赶会,途经青草坞村时,当地村民要求他们舞—下,可龙队扬长而去。为此激发了大家要创造龙舞的决心,便自筹大米作经费,由陈秀明先生根据其父传授技艺,结合当地乡土风情创作出“双龙戏珠”舞蹈,并以当地地形特征而命名。该舞逢年过节走村串户表演,表演时按习俗,要龙头先进院屋,演毕龙尾先退出,常用的套路有“半边月”、“龙喷水”、“二三珠”、“锁”、“蝴蝶采花”、“龙展威”等二十八种。舞时舞者脚步不能有误,否则龙身要打结,如用刀割断龙身,视为不祥之兆。老艺人陈秀明舞龙技艺惊人,他可将龙珠抛出墙外,随即追接手中,使龙紧跟龙珠腾空飞跃。[双狮抢灯]  宁海狮舞(俗称“打狮子”、又称“狮子灯”)流行地域广,盛行时全县共有四百多个班,几乎村村都有它的踪迹;沿袭历史长,有史可考的可追溯到南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宁海在我省有“狮舞之乡”的美称。  宁海县始建于晋太康元年,是一个文明的古县。晋地理志载:宁海人“气躁性轻,好佛信鬼”。全县各地寺院庙殿尤多。历史上不少高僧都到过宁海,天台国清寺开山祖智者大师、僧一行、鉴真都有足迹留存在宁海。在佛教节日里(如庙会、开光)往往要舞狮。光绪《宁海县志·风俗》载:“元宵燔桑柴,谓之蝉址界,市庙里社结彩张灯演剧敬神至二十乃止(城中演到十四起,乡间十三起)。”敬神演剧不仅仅是演剧,它包括龙舞、狮舞、采茶、马灯等民间舞蹈,其中以狮舞最为突出普遍。隆重举行接待仪式。民间流传有:南宋丞相叶梦鼎回乡时,百姓要抬出草龙,舞狮来迎接,由此可见南宋的宁海已流行狮舞了。宁海各地区流传着不少关于狮子的故事。《双狮抢灯》是南岙村老艺人们在传统狮舞表演基础上,依据当地流传的民间传说发展而成。相传远古时,南岙村后的冒峰山上出了一群妖怪,吞云吐雾,喷毒吐瘴,残害牲畜。一日文殊菩萨骑着金狮路过,见状惨不忍睹,便命金狮下凡治妖。金狮至冒峰山轻声一吼,妖怪便慑服了。百姓见金狮能除妖灭灾,便敬之为神。不知过了多少时候,妖怪作法变了一只盖天灯到洞口引诱狮子,狮子见天灯室盏便追着玩,狮子贪玩忘了归程。狮子不在,妖怪又出来残害人畜,有个小伙子决心为民除害,制做了一盏精致的室灯,出门寻找狮子,小伙子过了六六三十六条大河,爬了七七四十九座山头,找了八八六十四个县府,走了九九八十一天,终于在海南见到狮子。狮子见小伙子手中室灯精美,就紧迫小伙子。小伙子用灯把狮子诱回冒峰山,并把灯放在洞里,让狮子永远在那里嬉戏玩耍,从此狮子就再也没有离开过。  宁海人认为,狮子是吉祥的象征,各地以狮子为命的地名不计其数,什么狮子洞,狮子岙,狮子头,狮子脚,狮子背等等,名目繁多,不胜枚举。  据老艺人们回忆统计,本世纪三十年代,宁海有四百多个狮子班,两乡岔路狮舞最普遍,村村都有狮子班,有的一村几个班。在众多的狮子班中,以西乡的于坑,东乡的下弯,城郊的南岙舞的最好。南岙是宁海狮舞的集中代表。  建国后,南岙的艺人们大胆创新,把传统的一只狮子演变为三只狮子,一只雄狮,一只雌狮,一只仔狮(由一人扮)。如“抢五灯”,即在中间与四角各放一盏灯,狮子在中间逛舞,嬉灯、咬灯。排演出的《双狮抢灯》以精彩的表演赢得赞誉。1982年赴宁波奉化“四明之春”汇演中,荣获一等奖,挖掘整理一等奖。1984年参加市国庆游行活动,誉满甬城。  宁海狮子班,组织形式基本相同,一般都是由村里出钱添置服装道具,由艺人们推选负责人组织活动。狮子班人数不等,多的有五十多人,少也有二十多人。狮子班除在传统节日、佛教节日进行活动外,如遇火灾、水灾、瘟疫等也有狮子班活动。狮子班都有专人到各村报讯,俗称“放帖”,凡正月放的帖子,主人是不能拒绝的,如拒绝了,就认为对全村不利。)  狮子班进村表演时,要吹号,敲锣打鼓,放鞭炮,以示吉祥降临。舞狮时,先要去祠堂庙宇舞,俗称“窜祠”、“窜庙”。“窜祠”是拜祖之意,“窜庙”是为了求得当方土地菩萨的保佑。然后再到各村表演。每次舞狮,收取一定的报酬,多少由主人随意,但赏钱是不能轻易而得,往往要压在几百斤重石臼下,让狮子在舞动时偷偷地拿走,如果在取赏钱时被主人发现,或是翻倒了石臼,或是由于石臼重而取不出,就被认为这个舞狮班水平低而不受欢迎。  狮舞有文武之分,武狮以西乡的于坑为代表,表演狮子的勇猛性格,如跳跃、跌打、登高、腾转、翻滚等等。文狮以城郊南岙为代表,表演狮子的温驯神态,动作斯文,如搔痒、舔毛、抖毛、望月、翻滚等等。而文武狮则把文狮的温驯与武狮的勇猛有机地融化为一体。《双狮抢灯》即属于文武狮型。其表演套路是“舞灯”、“引狮”、“咬灯”、“舞狮”、“嬉狮”、“叠狮”、“倒挂”、“捉狮”等。“舞灯”是舞蹈的引子。表演两个小伙子上山,在山上晃动室灯,寻找,招引狮子;“引狮”是狮子出场,见室灯后,直扑小伙子,表现了狮子的勇敢和威武形象。“咬灯”、“嬉灯”刻画了狮子喜悦、兴奋的心态。“舞狮”、“嬉狮”是舞蹈的高潮,“捉狮”是舞蹈的结尾。  《双狮抢灯》的音乐伴奏以粗犷为其特点。大锣的音色低沉,余音长,大鼓不用鼓槌而是用拳头或手掌敲击。特别是大锣大鼓的闷击能形象地表现雄狮凶猛、笨拙的性格。狮子出场时先锋号低沉的长音,似雄狮的怒吼。在舞蹈精彩的热烈场面,先锋号急促激昂的高音骤起,又能增添高潮的气氛。  [硬头狮子]  流传于浙西龙游县湖镇一带。因其狮头用木雕戎,群众又称之为《硬壳狮子》。狮头造型与众不同,血盆大口,驴耳斜竖,身材奇短,狮皮用麻绳编织成狮毛。当狮子出动时,双锣齐鸣开道,火铳、爆竹连声。起舞时,镗锣伴奏声大噪,狮子按套路夹动大嘴,发出“啪、啪”响声,舞至高潮时,观众高喊“嗅噢”助威,显示出狮子的威严壮观气势。  千百年来,湖镇群众对《硬头狮子》膜拜到了神化的地步,每年正月的“迎神赛会”中《硬头狮子)都是打头阵;灾荒年景,驱邪消灾,它显神威;和平年景,人们用以作乐自娱。它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寄托着人们的美好信念。  关于湖镇《硬头狮子》的由来,当地老人有这样的传说。唐朝,安史之乱后,湖镇来了一个讨饭人,把一只竹篮套在头上,在门口舞狮,讨饭充饥。一连几年,人们都已认识他。后来,这人突然不见,谁也不知他的去向,觉得此人有些奇怪。以为是神仙、活佛现世,于是,人们用木头睡成狮子,仿其样舞了起来。开始时也是一只,后来说要“好事凑双”,又加了一只,成了双狮。而且《硬头狮子》逐渐成了湖镇“迎神赛会”节目中“冲锋陷阵”的主要民间舞蹈,群众作为《清洁灯》出舞。  龙游县湖镇区历史上有过十对《硬头狮子》。其中,湖镇镇上有八对,其余两对在镇郊毗邻的七都乡,分布较为集中。方圆仅二十五华里。但在1966年“文革”破“四旧”时,湖镇的“狮子”全部被烧毁。在被烧毁的四对半中狮头内壳刻有文字记载。后陈村的狮头内刻有“道光丁亥”(1827年);上街,包括黄口)狮子是“同治四年”,下街的是“同治己丑”年(即同治四年),都是1865年。由此可见,《硬头狮子》据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一百六十年。  在湖镇1949年后留有的狮子中,最早的是下童村的三只狮子,两只“服役”,一只“退役”。这只“退役”的狮子头已烧焦半边,内刻有“康熙丁巳”字样,即公元1677年,距今已三百一十年。康熙十三年(1674年)“甲寅之乱”,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举兵反清,乱兵曾进入浙西,围攻龙游,骚扰乡村。甲寅乱后,下童村人雕刻《硬头狮子》用来消灾。该村还有把这只狮子神化了的传说。说“道光”年间,藏放狮子的房屋失火。烧着了狮子,一只烧毁,另一只自己跳到池塘里,灭了身上蛇火,才得以幸存。为此,人们还将烧焦的狮头奉供着。为之消灾。  [十二月花名]  原名《顺采茶》,是《采茶灯》舞之一,流行于衢州龙游县一带。舞蹈由十二个少女,手持十二种花篮,载歌载舞,为客宴请茶礼节中助兴的表演节目。  《采茶灯》历史悠久。据载,龙游县每年城乡有“迎神赛会。自正月十三日至二十一日城中各社于城隍庙轮值演剧祀神,街市悉张灯彩。人夜,燃爆竹,达旦不休。村童并骑马,唱采茶歌以为乐。……”(民国《龙游县志》原引自1612年编《万历壬子志》)  关于《采茶》的兴起,徐樟林(1904年生)老艺人讲,这与民俗相连。宋明间,地人讲究礼节,逢年过节,排场礼节盛兴。正月必相互拜年,富贵家庭则要请客请茶,就在招待时演出一些民间歌舞,以助雅兴,演出场地在堂前。这些演出的歌舞就称《采茶》。意为请客请茶,并非上山采茶。随着时间推移,不断演变逐渐成为具有一定形式和内容的《采茶》歌舞。  为上溪头《采茶灯》全舞五曲,即《串阵》、《顺采茶》(又名“十二月花名”)、《时采茶》、《倒采茶》、《牧灯歌》带小戏《大补缸》、《卖棉纱》、《王妈妈骂鸡》、《摇荡湖船》、《十八摸》等。其他地方《采茶》也有五曲不带小戏的,还有六曲的,有和“车马灯”、“花鼓”相结合组成的艺术群体,连演三个晚上的。但他们的共同点是都保留了“顺采”、“对采”、“倒采”茶的段子。  《顺采茶》和《倒采茶》的内容,因地区不同而各异。龙游的《采茶灯》各为十二段唱词,由十二位旦角演唱;下孟圹的《采茶》是各为六段唱词,一至六月是《顺采茶》,七至十二月为《倒采茶》,也由十二位旦角演唱,但前者是十二人唱完《顺采茶》再唱《倒采茶》,后者是六人唱完《顺采茶》,另六人唱《倒采茶》。凡是《采茶》演出过程中,都有一小丑角色在队中打岔逗情。  《十二月花名》的唱词中,按月记叙了十二种花的名称,即一月瑞花,二月茶花,三月桃花,四月蔷薇,五月石榴,六月荷花,七月兰花,八月桂花,九月菊花,十月芙蓉,十一月梅花,十二月腊梅。  演出时十二名少女左手提花篮,右手执纸扇,扇柄下挂一块香罗帕。先“串阵”,后小丑上场,双腿半蹲,上身板直,手做转扇动作随口唱《倒采茶》转述板,接着张开手中纸扇邀请众少女。第一个被邀请的唱一月花名的少女,少女把花篮与纸扇平举,作答礼,于是两人边唱边舞,其中小丑有时用纸扇在少女下巴作调情动作,少女作惊羞状,舞毕退回原位。接着再请二月花名者,依次将十二位全请完。最后小丑打岔结束。打岔内容,既有师承规定唱段,也有因环境、对象不同而即兴发挥,看见什么唱什么,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因此,小丑不仅是该舞的灵魂,更是民间口头文学的创造者。  小丑的服饰同戏曲中的小丑,但其帽子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第一代头上戴个稻草箍,一支草辫向前翘起;第二代戴个红帽顶;第三代戴个奴帽。帽饰的演变,记下了时代的特征和历史演变的过程。  该舞每年五月初二即在本村挨家逐户舞。唱前发大红帖,帖上写“茶灯吉庆”四字,各家灯烛辉煌迎接。唱完,主人送红包回礼。出村,由对方族长、社长发帖来请,舞队应邀而去。路上奏起《路调》放鞭炮,以壮声势。外村来请的一般是富户、店主、庙社、祠厅。演出场地大多在堂前,也有在台上的。主人要摆筵席,请点心,赏红包。收入由管帐者入帐。二月初二散灯,队员们除吃一餐外,每人分点红,多余经费留下作来年活动用。  小演员三年培养一批,九至十岁入队,先去庙中拜佛下愿,进队后不能半途而废,认真学艺。就这样世代传承,年圻唱、年年跳,既庆丰收又祈吉祥。  ……

图书封面


 中华舞蹈志下载



发布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