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柏杨白话版)(全九辑三十六册)(双盒装)

出版社:北岳文艺
出版日期:2007-03-01
ISBN:9787600600397
作者:司马光
页数:1776页

作者简介

资治通鉴(柏杨白话版)共九辑,为双盒精装。
《资治通鉴》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是一部浓缩了中国古代政治运动、权力游戏的历史巨著,是古代帝王鉴于往事、资于治道的必读史书。
九百年后的今天,柏杨先生耗时十年(一九八三至一九九三)将其译成现代语言,亲手增绘地图,并注入自己的观点,谈论历史成败因果,使一部原本只供帝王将相阅读的史书在今天的读者面前竟然如此之亲切。
《柏杨版资治通鉴》获选一九八三年度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书”。

内容概要

柏杨,台湾著名作家、人文大师,1920年生于河南,1949年去台湾,1951年开始创作;一生传奇经历,一世著述颇丰。代表作品:《柏杨版资治通鉴》、《丑陋的中国人》、《中国人史纲》、《酱缸,千年难醒的噩梦》等。


 资治通鉴-(柏杨白话版)(全九辑三十六册)(双盒装)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2002年底,南京新华书店入手。750大洋。读了很多年,也随我走了很多地方。适合晚上躺在床上读的。读的心寒。既是白话版,当然是大白话。不过,也真的太白了,失去了文字之美。如果是文白夹杂,可能更对胃口些。
  •     毛泽东晚年曾对人讲,他将《资治通鉴》这部300多万字的史书读过“一十七遍”。这真是一件令人惊讶的事!1956年,由当时的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点校本《资治通鉴》(包括随文加入的胡三省注),就是根据毛泽东提议,组成标点委员会,由顾颉刚等21位专家通力合作,重新点校后排印出来的。这个点校本一印再印,发行量很大。毛泽东的藏书中,既有《资治通鉴》的线装本,又有1956年初版的这个点校本。这两种不同版本的同一史书里,都留有他圈点批画的笔迹和记号。《资治通鉴》这部编年体通史,论其地位,可用清人王鸣盛的一句话来概括:“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1019~1086年),立志要写出一部内容有“善可为法,恶可为戒”之用,形式有简明扼要之长的通史。他于北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将自己编成的从战国到秦亡这一段历史的编年体《通志》八卷进呈英宗,得到英宗的赞赏和支持。英宗鼓励他继续编下去,给他配备了几名得力助手,专门设置了书局,并赐书名为《历代君臣事迹》。第二年(1067年),神宗继位,以其所编具有“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之意,又新赐书名曰《资治通鉴》。司马光前后用了19年的时间,终于在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即司马光去世前两年,将编好的《资治通鉴》全书呈报宋神宗。元佑元年(1086年)九月,司马光病逝;同年十月,宋神宗敕命将校定的《资治通鉴》书稿予以刻印。可以说,司马光倾其毕生精力,一丝不苟地完成了这部巨著。他在《进书表》中称“臣之精力,尽于此书”,实属记实之辞。《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逐年记载了自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这1362年间发生的大事。除采用正史资料外,还博采杂史222种以上。书中记事,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详而不乱。因此,这部编年体史书,体大思精,不但史料充实,而且文笔生动,特别是它的时间概念极为明确具体,让人爱看,看了还想看,又很耐看,其魅力是经久不衰的。1912年,年方19岁的毛泽东在一连投考实业、法政、商业几个专门学校都不满意而自动退学后,报考湖南省立高等中学,以第一名的优秀成绩被教育家符定一录取。符定一对毛泽东十分器重,特地借给他一部《通鉴辑览》。毛泽东反复阅读,由此开始奠定了解中国历史的基础,也激发了他对《资治通鉴》的浓厚的兴趣。据毛泽东的护士孟锦云(毛泽东生前戏称她为“孟夫子”)回忆,毛泽东的床头总是放着一部《资治通鉴》,这是一部被他读破了的书。有不少页都用透明胶贴住,这部书上不知留下了他多少次阅读的印迹。有一段时间,毛泽东读《资治通鉴》,真是入了迷。他一读就是半天,累了,翻个身,又读好几个小时,这样持续了好长时间。毛泽东读书的那种全神贯注的神态,让孟锦云终生难忘。毛泽东还劝孟锦云读一读《资治通鉴》,并且送给他一本介绍《资治通鉴》的小册子作为入门读物。在读了这本小册子后,孟锦云请教毛泽东说:“这部书叫《资治通鉴》,是让统治者把历史当作一面镜子,照照自己,可为什么不从有史以来就写,而是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呢?”听到这个提问,毛泽东的眼睛一亮,显出异常高兴的神情,笑着对小孟说:“这个问题提得好,孟夫子真是动了脑筋。看来,你是嫌这面镜子不够大,怕照得不够全面。其实,这面镜子已经不小了,统治者如果认真照一下的话,恐怕不会一点益处没有。如书里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清朝的雍正皇帝看了很赞赏,并据此得出了结论,治国就是治吏。如果臣下个个寡廉鲜耻,贪得无厌,那非天下大乱不可。”孟锦云说:“主席,您讲的这个意思我明白,历史确实是一面镜子,可是为什么不从头写起呢?从头写不是更完整吗?”毛泽东说:“司马光之所以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是因为这一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或者说是司马光认为发生了一件大事。”孟锦云说:“这一年有什么大事?我学过的历史书上,怎么没讲到?”毛泽东说:“这年,周天子命韩、赵、魏三家为诸侯,这一承认不要紧,使原先不合法的三家分晋变成合法的了,司马光认为这是周室衰落的关键。‘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也’。选择这一年的这件事为《通鉴》的首篇,这是开宗明义,与《资治通鉴》的书名完全切题。下面做得不合法,上面还承认,看来这个周天子没有原则,没有是非。无是无非,当然非乱不可。这叫上梁不正下梁歪嘛。任何国家都是一样,你上面敢胡来,下面凭什么老老实实,这叫事有必至,理有固然。”孟锦云说:“为什么从这年开头我明白了,可为什么只写到五代就停止了呢?”毛泽东说:“有人说,这是由于宋代自有国史,不依据国史,另编一本有困难。我看这不是主要的。本朝人编本朝史,有些事不好说,也可以叫做不敢说,不好说的事大抵是不敢说的事。所以历代编写史书,本朝写本朝的大抵不实,往往要由后一代人去写。”孟锦云又说:“《资治通鉴》里写了不少皇帝,有些皇帝糊涂得很,可他还当皇帝,真让人不可思议。”毛泽东说:“中国的皇帝很有意思,有的皇帝很有作为,有的皇帝简直就是糊涂虫,可那是没有办法的事。皇帝是世袭呀,只要老子是皇帝,儿子再糊涂也得当皇帝,这也怪不得他,生下来就是皇帝嘛。还有两三岁就当皇帝,当然要闹笑话。他那个皇帝好当得很,什么事都有人替他办噢。”孟锦云说:“那种皇帝当然好当,谁都能当。三岁就当皇帝,真是荒唐。”毛泽东说:“中国历史上有三岁的皇帝,但没见过三岁的娃娃拉着车满街跑,六岁也不行。你说当皇帝与拉车哪个更难啊?皇帝糊涂,当然大臣们就胡来,就拼命地搜刮老百姓。老百姓不服就要镇压,那方法残酷得很,《通鉴》上就有这样的记载。当时有一种刑罚,把人的肚子打开,拖着犯人的肠子走。暴政到了这种程度,老百姓忍无可忍了,就造反,镇压不下去,就完蛋。”孟锦云又向毛泽东请教了一个问题:“王安石与司马光既是对手,又是朋友,这是怎么回事儿?”毛泽东说:“这两个人在政治上是对手,王安石要变法,而司马光反对。但在学问上,他俩还是好朋友,是相互尊重的。他们尊重的是对方的学问,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不能因政见不同,连人家的学问也不认帐了。”孟锦云说:“以前总认为《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一人编写的,现在才知道是几个人合写的。”毛泽东说:“一个人,就是有三头六臂,也编写不了这么一部大书。写上名字的是五个人,没写上名字的还不少呢。这个写作班子互相配合,各施所长,一干就是19年,这里还有皇帝的支持。当然,主要是靠司马光,没有他主持,一切都不会有。”孟锦云听了毛泽东的介绍,情不自禁地说:“这部书真是一项大工程!”毛泽东也感叹道:“说得对,大工程。司马光可说是有毅力,有决心噢,他在48岁到60多岁的黄金时代完成了这项大工程。当然,这段时期他政治上不得志,被贬斥,这也是他能完成这部书编写的原因呢。”孟锦云说:“听说司马迁也是这样,受宫刑之后完成了《史记》。”毛泽东说:“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编写的。看来,人受点打击,遇点困难,未尝不是好事。当然,这是指那些有才气、又有志向的人说的。没有这两条,打击一来,不是消沉,便是胡来,甚至会去自杀。那便是另当别论。司马光晚年还做了三个月的宰相,过了一年左右的时间,他便死了。死了之后,还接着倒霉,真是人事无常啊。”孟锦云说:“人一辈子谁知会碰上什么事,很难预料。我看书里面还讲到,宋朝有了刻版印刷,对出《资治通鉴》起了很大的作用。”毛泽东说:“自宋朝才有了刻版印刷,以前的书都是靠手抄。要是没有刻版印刷,这书出得来出不来,我看还是大有问题的。看来,成就一件事,要八方努力;而坏一件事,只要一方拆台就够了,建设可比破坏难得多噢。”孟锦云转了个话题:“为什么那么一部大书,写政治军事的那么多,写经济文化的那么少呢?”毛泽东说:“中国的军事家不一定是政治家,但杰出的政治家大多数是军事家。在中国,尤其是改朝换代的时代,不懂得军事,你那个政治怎么个搞法?政治,特别是关键时刻的政治,往往靠军事实力来说话。没有天下打天下,有了天下守天下。有人给《左传》起了个名字,叫做‘相砍书’,可它比《通鉴》里写战争少多了,没有《通鉴》砍得有意思,《通鉴》是一部大的‘相砍书’。”孟锦云:“‘相砍书’?可真有意思,‘砍’就是战争吧?”毛泽东说:“《通鉴》里写战争,真是写得神采飞扬,传神得很,充满了辩证法。它要帮助统治阶级统治,靠什么?能靠文化?靠作诗写文章吗?古人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我看古人是说少了,光靠秀才,三十年,三百年也不行噢。”孟锦云请教道:“古人这么说,现代人也这么说,为什么秀才就不行呢?”毛泽东说:“因为秀才有个通病,一是说得多,做得少,向来是君子动口不动手;二是秀才谁也看不起谁,文人相轻嘛!秦始皇怕秀才造反,就焚书坑儒,以为烧了书,杀了秀才,就可以一劳永逸了,可以二世三世地传下去,天下永远姓秦。结果是‘坑灰末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是陈胜、吴广、刘邦、项羽这些文化不高的人,带头造反了。”但毛泽东又说:“没有秀才也不行,秀才读书多,见识广,可以出谋划策,帮助取天下,治理国家,历代的明君都不离开秀才啊!”最后,毛泽东总结性地说:“《通鉴》是一部值得再读的好书。有人说,搞政治。离不开历史知识。还有人说,离不开权术,离不开阴谋。甚至还有人说,抗政治就是捣鬼。我想送给这些人鲁迅先生说的一句话:‘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现在,一部线装本《资治通鉴》仍静静地放在中南海毛泽东故居里。可以说,《资治通鉴》伴随毛泽东走过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     不知道是翻译成简体字过程中做了修改,还是本身柏杨就这么写的,有些很别扭的说法,比如官职,还不如用原称+注释.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现在发生的一切不过是历史的重复罢了
  •     私货有点多
  •     for this summer
  •     #2015年读过的书# 买来新世界版本的资治通鉴差不多两年了,一直连第一本都没看完。几百页后的大部头,翻译不白不古,阅读起来还是会有一些障碍,或者提不起兴趣。柏杨版的更白话一些,所以读起来更加顺畅。终于把第一本看完了,也算是完成了自己的一个承诺。接下来继续攻读,争取今年都看完!
  •     最惊心动魄的莫过于历史
  •     超级好书
  •     在这套书上,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每天清晨醒来第一件事,就是读书两小时,从秋天读到冬天,再读到新春。一本本从图书馆借出,一本本地做完笔记,又一本本还回去,丝毫不觉得厌烦。如今,三十六本都读完了,字字珠玑,意犹未尽。我认为,这是我大婚前做过的最美好的事。
  •     小人只见,一家之言
  •     粗略读过,个人感觉不如文言文深。
  •     非常好的一套书,国学的新手就可以读柏杨老先生的,而且我觉得理工科的人想看《资质通鉴》就看这个吧,好懂。
  •     只读了4本,但感觉挺好
  •     在读中 打个卡 不知什么时候读完
  •     一声长叹
  •     都看完的话。。。很伟大,柏杨的观点太左了,缺乏学术研究应有的客观性和严密性。
  •     读了一部分
  •     断断续续地翻完了。对比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看这本书别有一番趣味。
  •     刚看完战国,话说无非你杀我我杀你,杀得多的英雄………
  •     读过?估计3%都不到……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三家分晋
  •     43官逼民反-唐史
  •     生活的一部分,always
  •     这个版本真的非常浅显易懂而且有趣,一定要去买一套。
  •     看《资治通鉴》,才能了解鲁迅为什么会说那些人满口仁义道德,实际上“吃人!吃人!吃人!” 吃人的不是仁义道德,而是他们无尽的权力欲。仁义道德只是他们粉饰自己乃至安慰自己的手段。你方唱罢我登场,中国历史几千年相似度太高,数不尽的人前赴后继地扑向权力、财富,又死在别人的刀下,数不尽的人不断犯着极其愚蠢的错误,说着极其可笑的话,包括司马光自己说的蠢话!究竟是他们被权力冲昏了头脑,还是司马光因为本身就是正统的儒家所以就戴上了仁义道德的有色眼镜?中国历史果真没有人道,真正的强者是曹操、武则天这种既挑战了规则,又寿终正寝的人;大多数有能力却愚蠢的人,循规蹈矩,死得很惨;有智慧而没能力的人只能归隐;既没能力,又没智慧的人,呆在社会底层任人宰割。但是无论是谁,我没见到任何人的独白,我怀疑,他们可曾有灵魂?!
  •     文字流畅,译文准确,很痛快!
  •     读过汉朝
  •     花了9年级的一个寒假,每天看6个小时才读完的,虽然一直不太感兴趣历史方面的书,总觉得太过沉重,但是,这个版本让我看到的是一种厚重,和责任还有对历史的尊重。
  •     一句话我就不想看了:诸葛亮在刘表身边,他却不能发现,这个人好蠢。。。什么人才是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历史这种解读,真是醉了。还有那么高的分,可见一斑。
  •     这本书花费了我整个初中时代 字字珠玑 可惜我收益不大
  •     对中国历史的又一轮品读,2012-2014
  •     经典之作
  •     还没看完。
  •     以史为鉴
  •     适合我们这个不爱读书,没有文化的名族。我真的不是在黑
  •     大概花了一两年时间断断续续才看完,一千多万字,72本。看完觉得中国人太苦难了,基本都是乱世,所谓的盛世也动不动饿死人,统治者基本没几个正常的人,放在那个位置上,坑害的人太多了。
  •     在读
  •     仅仅是读完第一本吞并六国,有一些作者柏杨特有的观点,与自己脑海中的想法发生碰撞,简直觉得欣喜。读书这件事,高兴之处就在于你可以不分时间不分空间的和名家进行灵魂上的沟通。
  •     蛋蛋的悲伤。今后必以更严的标准要求自己。
  •     全方位展示中国历史,感谢柏杨大师的解析与牢骚
  •     知兴衰,看国事
  •     第一本马上看完,还是不错的。定个目标3年看完。
  •     值得阅读,但有些成语、典故我认为没必要一一进行解释,如果这样,就失去了原文的语言魅力及原文的美感,有些段落读来像是流水账。(
  •     柏杨的译文并不是很喜欢,读起来不够爽口,有时候还发挥太过。但是柏杨为这本书所做的考据、史实前后呼应说明很了不起。当然,还有配图,赞!辅助读原文很好。
  •     柏杨的评论是重点。
  •     两次都只读到了三国,呸,对了,柏杨曰一定要跳过,嗯
  •     三十六本现在读到十二本,真要耐心毅力
  •     读史者必读,并且必须是这套柏杨译批的,一是翻译的易读并贴近原著,二是对很多历史事件的批注入木三分。
  •     历史总在重演,重演
  •     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以史为镜,可知兴替。对比上千年的历史,我们还太短暂渺小。有些事情可以发展得很快,有些道理却也是亘古不变。
  •     通读过四遍,非常经典。意义大于史记左转。
  •     大学时候读的,虽然没读完,但确实有亮点,很棒。
  •     柏杨先生的思想不敢苟同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