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中国人的演讲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民族学 > 致中国人的演讲

出版社:华夏
出版日期:2008-1
ISBN:9787508045290
作者:梁漱溟、钱穆等 著;张宝明 选编
页数:323页

作者简介

《致中国人的演讲3》为《伟大传统》的第三卷,从心性的角度研究探讨了中国人的精神、理想及其人生观,深入分析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所扮演的角色和承载的使命,探寻了我们伟大祖先最宝贵的精神遗产,为现代人心灵家园的建设指出了明确的道路。

书籍目录

一  东西异同论
二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三 论中西文化的差异
四 儒家哲学
五 中国哲学
六 中国哲学之特色
七 文化与哲学
八 原始的儒、儒家与儒教
九 传统的价值
十 孔子的哲学思想
十一 儒家的伦理思想在现社会是否还有宣扬之价值
十二 现代的中国怎样要孔子
十三 中国文化传统之演进
十四 从儒家的当前使命说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
十五 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
十六 中华民族文化之过去与今后之发展
十七 论中国文化和道德在形势变化条件下的保存
十八 儒家精神的基本性格及其限定与新生(节选)
十九 儒家思想的新开展
二十 全球化与本土化冲击下的儒家人文精神

图书封面


 致中国人的演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因为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伟大的传统》之第3卷承接着前2卷的丰富,它继续述说着中华大地上超越时空的智慧。“伟大的传统”以儒家的思想和智慧作为中枢,现代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阐发由此而衍生的意义,守护着这一具有元典意义的精神家园。必须看到,以儒家传统为核心的文化心灵和思想智慧里并不都是具有普适意义的价值。究竟以儒家为龙头的思想操守能为我们孜孜追求的自由、民主以及法治的理念提供多少可资借鉴的资源?对此,我们的确没有足够的信心。但有一点不容否认,文化的厚重绝对不是以打倒自己的传统为前提的。文化的元典以及思想的渊源需要后学精心的呵护,不然我们文明古国的辉煌和灿烂就会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失去其应有的地位。以本卷文化怪杰辜鸿铭的《东西异同论》作为开篇,可以说拥有别具一格的意义。在辜鸿似不经意的漫谈中,我们的确能领略中西方文化的内涵的基本面相。他说:“欧洲有的是基督教,基督教叫人们怎样做一个好人。而孔子的学说则教人怎样成为一个良好的国民,努力做一个好人当然是好事,但这并不是一件什么难事。比如登山拜神可成为一个好人,而想作好一个良民,则须知‘五伦’之道,这却是一件相当难的事。”固然,“登山拜神”并一定就能够成为好人,但做良民是一件难事的确是个问题。从中国近代思想家、哲学家对中国伟大的之阐释看来,他们共同称道的“传统”就是其“五伦”、“纲常”在人类文明中的智慧。尽管他们的概括和提炼不一定完全一样,但就其思想的基本内核而言,具有大同小异的特点。在梁启超看来,中西哲学的不同即是“求知”与“求人”差异。这个差异的具体表现就是西方治学的“爱智”特点鲜明,中国传统的更注重人伦关系的协调:“中国学问则不然,与其说是知识的学问,毋宁说是行为的学问。中国先哲虽不看轻知识,但不以求知识为出发点,亦不以求知识为归宿点。直译的Philosopy,其涵义实不适于中国。若勉强借用,只能在上头加个形容词,称为人生哲学。中国哲学以研究人类为出发点,最主要的是人之所以为人之道:怎样才算一个人?人与人相互有什么关系?”(《儒家哲学》)在这一点上,梁启超抓住了要害,中国传统的发现和发明之所以在世界文明史上能够独树一帜,可能就在于其与众不同的伦常观念。针对这个文明的特点,在梁启超将文明的传统说成是“内圣外王”的“行为”模式后,杜亚泉给出了《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所以然的答案:“文明者,社会之发生文明,犹土地之发生草木,其草木之种类,常随土地之性质而别。西洋文明与吾国文明之差异,即由于西洋社会与吾国社会之差异。”“静”的文明看似与梁启超所说的西方哲学是“知识的学问”,中国是“行为的学问”有不同,其实不然。他们是在把一个的两个侧面对中国现象做出了最恰当的解释。“西洋人之生活为向外的, 社会内之各个人皆向自己以外求生活,常对于他人,为不绝的活动,而社会上一切文明,皆由人与人之关系而发生。”这个“静的文明”就是注重那人与人行为的“静”,是一种内向的“静”、“内倾”的“静”。恰恰因为中国人具有这样天真、博大、深沉的智慧,章太炎的这样的国粹大师才力倡“国故”,发扬“国粹“,且大说特说“读经”的好处:“余以为救之(‘一切顽固之弊’)之道,舍读经末由。盖即前者所举《论语》三事,已可陶熔百千万人。夫如是,则可以处社会,可以理国家,民族于以立,风气于以正。一切顽固之弊,不革而自怯,此余所以谓有千利无一弊也。”在太炎先生看来,无论时代怎样发展,时代如何改变,“修己”、“治人”的路数不能失去(《论读经有利而无比弊》)。在此,我们所说的“传统”、“儒家”抑或“经学”都离不开一个人:那就是《论语》的作者孔子。孔子的学说简称“孔学”。所以叙说千年以来积淀的伟大传统就离不开孔子。那么,孔子的学说到底是怎样的人伦格局呢?陈伯达在1939年的《解放》上道出了孔子与孔教的本质之不同。在看来,尽管孔子的学说必须创造性的转化才能等为现代的我们所用,但同时必须把这个学说与统治阶级几千年来拿孔子的学说作为“教条”,“变成麻醉人民的鸦片”使用的孔教区别开来。他赞赏孔子倡扬的人类的三大德性:“仁者不曼,知者不惑,勇者不惧。”陈氏的评价是:“孔子认为知、仁、勇三种德性,才是完全的人格,而事实上这三种德性的养成,就在于人能对于一定的历史事业,一定的历史真性,完全是有其历史上的大限制的。”为此,他说:“为人民大众服役的唯物论的合理历史立场,知、仁、勇才能成为人类最优美的德性。”的确,孔子倡导的“知、仁、勇”成为了近现代中乃至当代中国与世界,无论何种党派和个人共识的“优美德性”。撇开历史上孔子学说历经的沧桑、扭曲以及被利用的雪上加霜,至少它在元典或说源头意义上潜存着优美、伟大的基因,只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挖掘、升华、发扬而已。康有为,戊戌变法时祺的著名知识和精神领袖。后来的“保守”让他的人生和思想变得灰暗起来。然而,不容忽视的是,他与1923年在陕西孔教会的演讲却振聋发聩,尤其是他强调的“人之生世,不能无教”更是独具慧眼。他说:“人之道莫大于人伦,古时草昧初开,人伦未明。”他道出了孔教的意义,事实上,直到今天,在人们呼唤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伦理道德重建的当口,这些传统卫士对元典精神的传承仍在彰显着非凡的意义。也正因为如此,金岳霖、钱穆、贺麟、牟宗三、徐复观、梁漱溟、熊十力、郑子瑜等一批又一批以守护传统的文化之仁人志士向我们走来,郑子瑜在新加坡宣讲传统的开头便发问:“儒家的伦理思想在现社会是否还有宣扬之价值?”其实,这是无疑而问。他给新加坡青年人鼓劲道:“马来亚是各民族杂居地方,各民族人民一向和睦共处,谊诺一家,这种互助互爱的精神是值得我们珍惜的。在这里,我觉得以爱人为本义的儒家伦理思想‘仁’,还是值得宣扬的。马来亚是一个新兴的国家――一个刚自殖民主义者手中摆脱过来的国家,我们希望这个新兴国家能繁荣和进步,我们才能过着幸福的生活;因此,我们便得联合各族人民,效忠马来亚,共同为建设这新兴的国家做应做的事。在这里,我以为以凡是能得其宜为本义的儒家伦理思想‘义’,也还是值得宣扬的。”不过,他也指出,传统的“伟大”不等于没有“落后的因素”,只是在“扬弃”的基础上进行转化和创造并不影响其“伟大”的性质(《儒家的伦理思想在现社会是否还有宣扬之价值》)。与“新儒家”和所谓的“保守主义”不同,张君劢、张东荪、殷海光、李石岑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学者也纷纷从自由的立场阐发了传统的伟大和重要。《中华民族文化过去与今后之发展》、《现代的中国怎样要孔子》、《传统的价值》等不约而同地给出了一致性的回答。针对社会上“传统至上”或“传统吃人”的两种态度,殷海光客观地分析之后语重心长的告诫国人:“社群生活多少是有前后相承的连续性的。因此,有历史的社群都是有传统的的。传统并不是别的东西,只是社群生活之经验的积累。经验的积累,对于后来的生活而言,是一指引或借鉴。我们不容易想象,有不靠传统而生存的社群。传统对于社群生活既然有这样的力量,所以它又成为维系社群生活稳定的一项重要力量。显而易见,传统坚强的社群常常趋向于稳定。稳定,对于维系社群生活而言,也是一个必要的条件,社群若不稳定,便无以承受进步的果实。一个社群社群若无以承受进步的果实,则一切创造力会随时发散掉。这样的社群是不容易长期存在下去的。从这一类的意义或事实意义(factual meaning)着想,传统不仅无害,而且是我们所需要的东西。”(《传统的价值》)“五四”时期“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说法至今我们中国人记忆犹新。彻底反传统、打倒传统、完全推翻传统的做法也都轮番上演过。我们的传统便得愈来愈单薄,愈来愈猥琐甚至狼狈不堪。既然“万里长城不是一天造成的”,那么我们就有理由坚守:厚重坚实的传统只有靠悠久历史的积淀才能形成,不是靠打倒就能创新的。“破坏传统,只有制造新问题”、新难题,而不是带动这个民族在文化上,包括经济上、政治上腾飞。20世纪80年代以来,走出国门的中国人因为看到了亚洲四小龙以及崛起的日本对传统毕恭毕敬的态度而顿生悔意:人家的发展、发达、腾飞不是 以亵渎传统为前提的。同样,现代化的国家诸如英国等欧洲国家的女皇、亚洲日本等国家的天皇也还堂堂皇皇地“威严”着,于是我们也沉静下来看看自己面对列祖列宗干了些什么。在我们这里,对传统的糟蹋痕迹构成了我们永远的痛。对此,现代的大师们诸如闻一多、张荫麟、柳诒徵、冯友兰、萧騫父、冯契、朱维铮、余英时门的警告和劝解并没有能及时、完全地得到响应。因此当我们回眸元典、再度圣哲之际,深感愧对传统,我们不仅要问:悠久厚重,奔腾不息,滋育后裔的伟大传统,我们那什么奉献给您?最后请允许我借用韦桌民先生在《论中国文化和道德在形势变化条件下的保存》中的一段话作为本卷导读的结束语:“就我个人而言,p440…人们是不愿它就此消亡的。”
  •     靠!找上一堆大师,搜罗下他们的经典之辞就可以出书了···不过我们应该感谢编者——省下我们好多时间啊···关于我们的传统我们真的懂吗?关于我们的文化我们真的懂吗?关于我们的自身我们真的懂吗?我是真不太懂。于是选了这本书,听大师来告诉我们什么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为何会这样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国家。不虚此看啊!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恕我才疏学浅不能领略其中风骚~惭愧啊~关于这本书告诉我的传统文化,说实话,我只看出了俩字:良知!我们的传统文化就是在给我们树立起良知,让我们能够自己约束自己。我想这是最人文的教化!这种教化下、几千年中,逐渐形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性格,我们这个社会的规则,我们这个国家的精神!但是,现在这个社会,良知这东西随着传统文化的不断搁浅也在逐渐的消逝。我们的传统给我们自重的机会,可是我们如果不珍惜,我们是否会逐渐迷失呢?我不知道,我太笨···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不知道此书的编辑是怎么想的,是弘扬中国儒家文化吗?还是那辜鸿铭、钱穆等所谓名家出来献丑。不看不知道,看了才知道辜鸿铭何谓封建遗老。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