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513309042
作者:(罗马尼亚)诺曼·马内阿
页数:340页

作者简介

当今世界最负盛名、最值得阅读的文学大师诺曼·马内阿的最新力作
海因利希·伯尔、魏斐德相见恨晚的作家
一部极具马内阿自传色彩的小说
“我不知道如今在西方,有哪位作家比诺曼·马内阿更值得翻译和了解。”——海因利希·伯尔
奥古斯丁·戈拉离开了社会主义的罗马尼亚,定居纽约,独自 一人生活,为书籍所包围。在与现实隔绝的巢穴深处,他全身心地关注他喜爱的活动:为同代人撰写讽刺性悼文。戈拉常常想起他的罗马尼亚往昔,尤其是他的前妻露。这个美人儿当时拒绝随他来美国流亡,后来却陪同她的表弟兼情人彼得·加什帕尔在美国露面,彼得的父亲是当年被纳粹遣送到集中营的犹太人,自己也总是与世格格不入。
当彼得收到一张匿名的死亡威胁明信片时,时间加速了。智者戈拉接到了求救电话,他能不能提供逃出迷宫之线团?一个迷宫,在其中人们找到大师的形象,一个伟大的博学者,闻名全世界,但同时又因对极右派的妥协而在过去备受争议。

内容概要

诺曼·马内阿(Norman Manea),1936年生于罗马尼亚的布科维纳,像当时该地的所有犹太人那样,五岁时就随家被遣送到特兰西瓦尼亚。完成工程师学业后,他决定投身于文学创作。1986年,他选择离开罗马尼亚,前往西柏林,后定居于美国纽约,直至今日。他是当今世界上被翻译得最多的罗马尼亚作家,其作品获得过不少文学奖,如:意大利诺尼诺(Nonino)文学奖、西班牙《前卫报》最佳外文著作奖、美国全国犹太图书奖、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等。其中回忆录《流氓的归来》赢得2006年法国美第奇外国作品奖、2011年德国奈莉·萨克斯文学奖。
译者简介:
余中先,《世界文学》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北京大学,曾留学法国,在巴黎第四大学(Paris-Sorbonne)获得文学博士学位。长年从事法国文学作品译介工作,翻译介绍了奈瓦尔、克洛代尔、阿波利奈尔、贝克特、克洛德·西蒙、阿兰·罗布格里耶、米兰·昆德拉等人的小说、戏剧作品三十多部。获法国政府授予的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巢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1986年,罗马尼亚作家诺曼·马内阿(Norman Manea)被迫离开祖国,在柏林暂居一年后,最终去了美国,长居纽约。而此时,另一位罗马尼亚作家赫塔·米勒(Herta Müller)也因为不堪秘密警察的骚扰,决心远离祖国,和丈夫移居到了柏林,此后加入了德国国籍。当然,马内阿与米勒之间的共通性显而易见,他们都是来自同一国度的流亡者,流亡成为了他们挥之不去的内在身份:无论在哪个国家定居,他们都是外国人。米勒曾经琢磨过这个既中立又有倾向性的词汇:外国人。她说:“它是个集合词,指的是那些从别处来到这个国家的单个的人。他们之中的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故事,尽管他们在自己国家所受到的威胁和所遭受的贫困是千篇一律的。如果他离开了自己的国家,他的生平经历就是他最稳固同时又是最脆弱的财富。”他的记忆,他的口音,他的语言都有过往的痕迹,无法抹去,只能带着过去的耻辱与恐惧,重新适应新的环境,开始新生活——如何概括马内阿的小说《巢》的主题,我想没有比这样的说辞更合适了。读马内阿的作品,很难不联系到米勒。也许是因为我们对罗马尼亚的作家知之甚少,也许是他们两人有着受迫害和流亡的相似经历,但是我觉得更为重要和隐秘的关联是,在马内阿的小说《巢》中,我从那些几乎断裂的句子中,从那些破碎的呓语中,从那些掺杂着梦与恐惧的书写中察觉到一种来自黑暗世界的诗意。这种源自黑暗的诗意文字也正是弥漫在米勒作品中的底色。阅读《巢》的体验有点五味杂陈。首先,这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借助于连贯的故事与情节串联起来的现实主义作品——我们不缺乏来自独裁国度的苦难叙事——我们的苦难已经因为抒情言辞的匮乏变得无味。这也不是一本能够顺利解读,容易阐释的作品。当然,马内阿会写到一批人,他们来自那个恐惧的国度,携带着难以磨灭的记忆,以为可以在梦想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但是过往的记忆如影随形,时刻吞噬着内心。源自这种恐惧的写作很大程度上会让一个简单的故事变得扭曲变形。新生活并非如此容易,一个流亡者在陌生的国度开始时,他很难融入当地的社群、语言与文化。正如马内阿与严搏非的对谈中所言:“我离开罗马尼亚时已经五十多了,只带了一个行李箱,什么都没有……只会说罗马尼亚语。”阿拉伯诗人阿多尼斯论及流亡时说,流亡首先是人对自我的背离,对思想自由的放弃,它遮蔽理智,约束疑问,消解焦虑彷徨,接受俯首听命,而不再畅所欲言,大胆质疑。流亡之后的生活再也不是单一的视角,生活变得混乱而复杂。尤其对一个说着外国语言的作家而言,除了写作,别无他法。只有从内在流亡的角度,母语流亡的角度解读《巢》,你才能从中找寻到蛛丝马迹:为何马内阿会用一种如此大胆,背离常规的方式写作。他的小说先天性拒绝了一部分读者,即那些渴望轻松娱乐获得享受的读者;其后,又拒绝了另外一部分读者,即渴望从他的小说中寻找他者的经验,寻找猎奇的东欧之旅,具有萨义德意义上的东方主义视野的读者。他的小说寻找着那些精神的同类,渴求的是一小部分有着共同的生活经验的理想读者,即那些总是陷入各种困境,无法应对正常的生活,总是纠结于过去,具有深深的负罪感,仿佛自我的逃离是一种背叛。这就是,一个外来者被抛弃在完全陌生的国度中如何煎熬,找寻归属感的故事。当然,故事已经断裂了。因为故事本来就不是完整的,当你携带着一段支离破碎的记忆,寻找新的定居地,渴望重新开始生活时,你才明白,过去从未离去,它就在你的记忆里,随时浮现在你的面前,打乱你的生活。所以《巢》给人的感觉显得混乱,断裂,无序,随时抽离日常生活。但是,这个明显被多重的叙事节奏打乱的故事,又裹挟着一种莫名的诗意。它的语言充满了各种不确定,跳跃如诗,描述如诗。马内阿是一位小说的诗人,如他东欧许多作家的同类,也如他的同辈赫塔·米勒。米勒曾经解释为何逃离残酷与恐惧的生活时还能滋生出诗意的文字,正是因为这种对抒情诗的热爱是从恐惧中产生的,恐惧是最可靠的标准:“恐惧完全能够感觉到每个词是如何被说出来的。”恐惧滋生的诗意就是为了对抗恐惧,对抗死感,对抗绝望与虚无。顺便说一句,中文版的《巢》的后封皮上简短的介绍文字完全不知所云。这个其实不能怪编者,这本书本来就难以概述其中的缘由。译者余中先特意写了一篇后记来梳理其中的人物关系,但是对于这样一本小说而言,这样的概述其实没有任何意义。它的意义在于,我们阅读时能否体会到一个个来自外国的流亡者恢复到正常的秩序,在新的世界里找寻到自己的位置的一种渴望。大部分来自东欧的流亡者都会陷入一种困窘,生活的困境也许随着机会的降临有所改变,而精神的困境,则是永恒的存在。就如同对此有着深刻体会的爱德华·萨义德概括的那样,对于过去难以忘怀,对于现在和未来满怀悲苦;永远无法完全抵达,永远无法与新家合而为一。对于作家而言,流亡唯一的乐趣只有知识与自由。从此不难解读《巢》的含义,几代移民到美国的外国人,他们有的用书籍建构了自己的新家;有的永远找不到家,从此消失,或被谋杀;有的依然在路上,不断地尝试,调整自己的心态,渴望与新的环境融合。不同的命运,不同的象征,正是作者本人马内阿真实与隐喻互相指涉的写照。这是一份写给流亡者的悼书:有人类以来,流亡就是最悲惨的命运。记忆的阴影缠绕不散,语言在匮乏中失声,孤独是他者的常态,死亡才是最终的“巢”。思郁2013-3-10书巢,【罗马尼亚】诺曼·马内阿著,余中先译,新星出版社2013年1月第一版,定价:38.00元
  •     我不知道如今在西方,有哪位作家比诺曼·马内阿更值得翻译和了解。”——海因利希·伯尔奥古斯丁·戈拉离开了社会主义的罗马尼亚,定居纽约,独自 一人生活,为书籍所包围。在与现实隔绝的巢穴深处,他全身心地关注他喜爱的活动:为同代人撰写讽刺性悼文。戈拉常常想起他的罗马尼亚往昔,尤其是他的前妻露。这个美人儿当时拒绝随他来美国流亡,后来却陪同她的表弟兼情人彼得·加什帕尔在美国露面,彼得的父亲是当年被纳粹遣送到集中营的犹太人,自己也总是与世格格不入。
  •     在博尔赫斯的小说《死亡与罗盘》(浙江文艺版译为《死亡与指南针》)中,侦探伦罗特自以为智力超群,却不幸中了凶手夏拉赫的圈套而落为猎物,他在临死前责怪凶手给他设计的迷宫不太高明。在罗马尼亚作家诺曼·马内阿的小说《巢》中,多次提到博尔赫斯的小说特别是《死亡与罗盘》,并且《死亡与罗盘》充当了小说中无数个线索之一,我觉得这没什么也了不起,最可怕的是,诺曼·马内阿正是按博尔赫斯的迷宫来构建他的小说的,不过用的不是直线,而是用的“小径交叉的花园”,这本小说有无数个入口与出口,你仿佛从哪里都可以出入,但进入之后何时能够出来,就不是你能说了算的了,而且他的入口来从来没有树一个“请进”的牌子,只是看着那些无数个出入口,就够读者头晕目眩了,这也正是我开始阅读《巢》一开始时“读不懂”的原因。因为诺曼·马内阿及他的小说《巢》中人物的流亡者身份,《巢》大概可以归为流亡者小说,但与昆德拉等的流亡小说不同,《巢》中的主人公只是间接到受到过极权主义的伤害,他们中没有一个有过痛彻心扉的直接体验,在他的小说中,我们看不到对极权主义的强烈的控诉,有的只是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不同的社会生态下不一样的迷茫与挣扎,以及由此导致的对生与死等终极问题的思考。因为《巢》不是一本以反极权为主题的小说,这本小说以及小说中的人物反倒复杂、丰富得多。表面上小说中的主人公戈拉、彼得、伊齐、帕拉德、路、迪马大师看起来都只是换个地方活活而已,我们看不到他们强烈的“出走”动机,但因为他们曾经在极权社会生活的经历,一旦迈入自由社会,我们还是看出他们的不适应来,仿佛他们原来只是生活有一个黑屋子里,他们一下自由了,不过想做什么、想怎么活,也由不得他们,因为他们走进了一个有无数入口与出口的迷宫,对于他们在自由社会面对的迷茫,戈拉在出走以前通过阅读博尔赫斯的小说仿佛就有了先知先觉,他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自由到底是迷宫的出口,还是迷宫本身的延伸?”。这样一本以流亡者为主人公的小说,小说的主人公们又没有明确的政治理想、政治倾向,按理说,只有精彩的故事才能支撑起小说的脉络,但诺曼·马内阿的《巢》偏偏不是这样,小说中的人物先后到美国后,根本没有象样的“故事”发生,发生的只是生活中的寻常事件,就是这些寻常的事件,我们见到的也只是它们的碎片,小说中充满了大段的对话,就是从这些对话里,我们知道了这些人物的前生今世,而将这些人物“串”起来的,却是那个在小说中几乎没有露面的“迪玛大师”,可见这个人物的重要。关于“迪玛大师”,《巢》中借彼得与戈马的争论,这样概括道:“他只相信他自己,相信他至高的才能,他至高的荣耀。一个天才,只可比那些罕有的天才,实在不可比!不可触及,慷慨大方,在一切之上,在太虚中。……虚荣的陶醉,不道德,高踞于世俗人之上!在一个玄奥的平流层上,在一个虚幻的奥林匹斯山上。”你很难想象这样一个战争(二战)中的逃亡者是一个真正的逃亡者,与其说他是一个逃亡者,不如说是一个趋利避害者,所以彼得说他是一个“冒充者”,冒充者不止迪玛大师,也包括先后逃亡到美国的每一个人,包括戈拉、彼得、伊齐、帕拉德、路。但这个“冒充者”的复杂在于,他虽然能抛下自己苦难中的情人独自一人远走高飞,却向每一个逃往美国的同胞伸出了援助之手,无论是戈拉、彼得、伊齐、帕拉德、还是路都直接、间接地沐浴过他的恩泽,条件是不能怀疑、挑战他的权威,不能遮挡他发出的灿烂的光辉。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迪玛大师其实和他逃离的那个战争淫魔希特勒骨子里是一回事,在对自己的狂妄的崇拜中,他们其实爱的只是他们自己,正是因为看清了这一点帕拉德、彼得先后走上了寻找真相之路,而他们的命运就也真的象真正的流亡者与独裁者斗争的结局一样,帕拉德被暗杀,彼得不知所终,尽管这一切都发生在迪玛大师死后,他的不散的阴魂一样可以置他们于死地,小说中并没有明确说帕拉德死于何人之手,只是说“这可是一种联姻,一方面是逃亡在美国的极右派,一方面是原先在本国无处不在的共产主义秘密警察,对这两个阵营,帕拉德都是一种妨碍性的声音。”其实,只要是威权存在,这两者是一回事。《巢》中的主人公戈拉,虽然享受过迪玛的恩泽,他也许是早早看透迪玛本质和真相的人,但他选择了一条与帕拉德、彼得完全不同的路,他钻在故纸堆里“独善其身”,他既不与迪玛同流合污,也不对他进行揭露,也许这才是一个世俗而又聪明的人最可能的选择,另外一个可能是他看透了太多的东西,成了一个生命虚无主义者,因为在他即将走向生命的尽头时他这样说:“那些留存下来的人不会永恒不死,他们生活在暂时中。当他们将来消失时,人们还会在一段时间里怀念他们,家人。朋友、书籍、相片。真到最后一丝痕迹被抹除。至于什么时候,那并不重要。是的,当人们想起那些珍爱的生命存在时,不免会有些眩晕,即便人们好长时间没见到他们了。人们知道他们就在那里,还在那里,某个地方。我们疲惫的星球也将消失吗?真可怕,不是吗?”正是有了这样的感悟,所以他交待自己的后事时说:“我既不想要痕迹,也不想要回忆。”所以,也许戈拉才真正称得上大师,因为他知道,人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除了死亡。=========发表于2013年4月2日《法治周末》

精彩短评 (总计16条)

  •     不明所以。
  •     样书 1306看
  •     东欧的一切我啥也不知道,喜欢一切妙语。
  •     推荐
  •     看到9,10页的时候总有一种我去看病那时的情景复现哈哈哈
  •     2013年看得最晕的一本书。
  •     啊!没看懂……
  •     无论是在专制主义的地狱还是自由主义的沙漠,生活似乎永远是无解的陷阱。
  •     因看到余中先先生翻译的这本书,所以买回来。说是小说,更是一本自传,一群才华的流亡者从中央集权的社会主义国家前往资本主义的美国。从一种精神枷锁中释放到一种无序自由中,彼得的去向还跟911有所关联,于是精神层面的问题又触动了民族恐怖主义的根须。迪玛,戈拉,彼得,他们代表着循序渐进的年代,所处的问题还是依旧摆在那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但不得不逃离,错综复杂的情感,结尾只给出了露与叙述者在一起,而未再提及其他人,依然是让读者顺应自然生死规律,不计较生命,而被斡旋在巢中无法自拔出来。
  •     过于私人化了。
  •     断句严重,语感较差,阅读既没有快感也没有舒适度,译者是拿谷歌翻译翻的吗?!
  •     感觉读完这种书的人里我年纪肯定算最小的一个呵呵还有本流氓的归来等我。加油马内阿全集补全计划。
  •     我尽力了
  •     吸引人的故事,一口气读完,同时很有阅读挑战性
  •     当然糟糕可能是一种深刻,至少可以被解释成深刻。
  •     读完就是挑战!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