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膳札记》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烹饪美食 > 家常菜谱 > 饮膳札记章节试读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5
ISBN:9787563374236
作者:林文月
页数:137页

《饮膳札记》的笔记-第1页 - 1

想说说林文月《饮膳杞记》里的一个字
祝大同
林文月是连战的表姐,她的随笔集《饮膳札记》,副题用了《女教授的19道私房佳肴》,想是出版社要找个卖点。正文前附有10帧照片,有孔德成,台静农,林海音,董桥,杨牧,胡耀恒等名流影像,都是林文月家宴的常客。虽然只是记述了19道私房佳肴,却露出了举重若轻文学笔记的味道。读过这19道私房佳肴以后,感慨林文月这等上得厅堂下得厨房优雅贤淑的女性,除了其家世的悠远,自身的天赋和学养,还得赶上多少年平和温润的岁月蕴养得成。
不过,我看此书也有一点点瑕疵。
《葱烤鲫鱼》一篇开头写了:“上海人在饮食方面的用词用字,有时候与其他地方有别。……而‘烤’字用于菜肴之形容时,往往非指‘以火炙物’之烤,乃是用慢火烧之之谓。故所谓‘烤菜心’、‘咸烤笋’、‘熏烤肉’以及‘葱烤鲫鱼’等,都是将蔬菜或鱼肉以某种方法慢烧而成,却不是以火炙烤的烹调方式。”下面她又写:“‘葱烤鲫鱼’,为上海人式的称呼,其实依其烹调方法,称作‘葱烧鲫鱼’,也许更通行易晓;你若听见有人称‘葱烤鲫鱼’,那人必然是上海人,或是在上海住过的人了。我在上海住过的童年,虽然尚未及分辨‘烧’、‘烤’之别,而懂得制作这一道菜肴时,已是到台湾很久以后的事情了。不过,基于一种怀念的情愫,我喜欢保留这种比较特殊的称法。”
其实,林文月错了。我不知道上海人怎样发音,但是这里的‘烤’,应该是一个火字旁加一个靠,可惜电脑打不出来。烤上声,焅去声。商务的《现代汉语词典》2006年版768页上有,“火靠”,“火靠”:“用微火使鱼、肉等菜肴的汤汁变浓或耗干。”而林文中的烹饪过程中,先行焖烧开,再改为小火慢慢烧,须在文火的炉上加紧锅盖焖烧约一小时,“慢慢烧,调味渐渐浸入鱼与葱内……”慢火烧之即为“火靠”。
我冒昧地揣测上海方言里上声与去声是不是分得不大清晰,让林文月混沌了这许多年。另外,我家里商务版的《辞源》和上海辞书版的《辞海》都没有“火靠”,自然可以原谅这位会烹饪私房佳肴的书斋学者。可是,在我生活的北方,这个“火靠”的的确确存在在日常语言之中,百姓并不在意《辞源》或者《辞海》收不收录,就是焖个米饭,饭软了,欠点儿火候,也会说一句:“不急,再‘火靠’‘火靠’。”
(文中的“火靠”字电脑打不出来,应为火字旁加一个靠字)

《饮膳札记》的笔记-第44页 - 香酥鸭子

做这类费时间的菜肴时,若一心等待蒸熟煮烂,往往感觉漫漫难度,或则不免于时时掀开锅盖以探究竟,不仅无助其事,反而有碍加热。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同时进行另一件较不必全神贯注之事。例如在厨房一隅(或附近)给远方朋友书写积欠良久的明信片,或阅读平时无暇浏览的杂志等。我自己时常在这些零星捡取的时间内,做一些平时难以匀出整段时间来完成的事情,因而感到双倍的欣尉。轻微的分神,使我暂忘等待的焦虑,两个钟头似乎很容易打发过去;而有时则又短暂的专注因为蒸锅中溢出香味而忽焉中断,也是十分有趣的经验。
蒸鸭等待的闲暇安排一些不必全神贯注的事情去做,在阅读、交友……的过程中,品味着友情的味道,在蒸锅溢出的香味中飘忽着书香的气味,这种小生活的精致捕捉与利用,何尝不是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饮膳札记》的笔记-第77页 - 扣三丝汤

然而多年之后,我仍没有去过那个城隍庙。离开上海那一年我十一岁,我随着父母家人回到从未来过的故乡台湾。日月飞逝,我从年少而成长而渐老,上海始终是我记忆中的故乡。也曾有过几多次可以回去的理由和机会,但我心中有一种担忧与惧怕,不敢贸然面对我童年许多珍贵的记忆所系的那个地方。韦庄说:“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日本的一位近世诗人说:“故乡,合当于遥远处思之。”
城隍庙的“扣三丝汤”果真如我烹调出来的色香味吗?如是我闻,但我不敢去求证。
何等的文字功底,优雅地乡思!

《饮膳札记》的笔记-第13页 - 红烧蹄参

很多年以前,台大的后辈同事黄启方特在他的新屋宴请台先生和孔先生二位老师,邀约我们前期后期的学生辈作陪。那晚女主人美和挥汗在厨房中忙进忙出,做了许多佳肴,但因酒兴浓,一座客人竟饮食谈笑至九时半都未离席,而主人又添酒留客。美和终于有些羞赧地端出一碗红烧蹄髈来,一面忙着解释:“这一道菜本来是不想拿出来的,因为不小心烧糊了。真是不好意思。”那个蹄髈,盛放在一个蓝白瓷碗内,油亮鲜香,只是底下靠锅的部分焦糊脱皮,却另有一种焦香诱人。于是,以那软腻的蹄髈佐酒,十箸齐下,酒兴与谈兴更浓,不一会儿,竟也碗底朝天。那时候,两位教师都还健壮,常参与我们的宴会,他们智慧而隽永的言谈,有如今版《世说新语》,令人百闻不餍。而今,台先生离去已经五载余,孔先生深居不甚参与饮宴之事。美和那一晚到底做了多少佳肴呢?我反而只记得她那一道不小心烧糊了的蹄髈的美味,以及那一晚师生不醉无归的情谊兴致。
饮膳间情谊的丝丝流露,羡慕那精致的生活。烧糊的蹄髈宛如生活中的小残缺,小失意,反衬出了生活的美好!

《饮膳札记》的笔记-第40页 - 水晶卤蛋

这样浸泡出来的卤蛋,要对半剖开,才能显现其特色。但因为蛋心未凝固(与溏心皮蛋类似),所以剖切之际宜取棉线而不宜用刀,否则蛋黄容易沾黏于刀背上,致形体损坏。用棉线剖分水晶卤蛋的方法,颇饶原始趣味。记得小时候看过每到农历年前,就有年纪稍大的妇人到家里来给母亲和姆妈绞脸。那妇人带着一个小箱子,里面装着镜子、粉盒及棉线等物。母亲坐在她的对面,脸上洗尽脂粉。她便 在母亲光洁的脸上扑些白粉,用一根稍长的棉线,一头咬在齿间,剩余的部分缠绕在左手指间,另一部分则控制在右手指上;就那么熟练地一紧一松,把眉际、唇上和额前的寒毛连根拔起。那样子被排除寒毛是挺受罪的吧?可是,母亲似乎一点也不觉得疼痛,往往还会打盹儿小睡;等她睡醒时,脸上使整齐光洁,好漂漂亮亮地过年了。用棉线剖开蛋的动作,有些像记忆中妇人为母亲绞脸的手势。也是取一根较韧的棉线,一头咬在齿间,左手小心捧取仍然颇软的卤蛋,右手捉住线的另一头,瞄准 蛋的中央部位,将线在那位置上面环绕一圈,轻轻一拉,蛋就在左手掌上整齐完好地分为两半了。每回我做这个动作的时候,脑际总是一次又一次地浮现童年观察母亲绞脸的景象,遂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的感觉荡漾着。
剖切鸡蛋原是个简单的动作,但作者与母亲绞脸结合在一起,把切蛋幻化出了一层温暖。作者的文笔果然了得,画面感极强。现在每次的切蛋,不但回味追忆母亲时那种内心的甜蜜,更蕴藏着手捧卤蛋似手捧妈妈的脸颊一般的感觉……

《饮膳札记》的笔记-扉页 - 扉页

我于烹饪,从未正式学习过,往往是道听途说,或与人交换心得,甚而自我摸索,从未正式的琢磨之中活得经验与乐趣。有时,一道用心调制的菜肴能够赢得家人或友辈赞赏,便觉得欣然安慰。我们喜欢在家宴请朋友小聚叙谈,而为了避免重复以同样的菜式款待同样的客人,不记得是何时起始,我有卡片记录每回宴请的日期、菜单、以及客人的名字。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方面避免让客人吃到相同的菜肴,另一方面则可以从旧菜单中得到新灵感。
——林文月 扉页
想必林教授的客厅和林徽因他们家一样,哈哈,每天都是高朋满座。但佩服这种把生活当成课题研究的人,细细记录每次宴请的不同菜系,啊。。。这也太学术了吧。。。


 饮膳札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