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钟情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地图 > 旅游随笔 > 一路钟情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0-4-1
ISBN:9787505729896
作者:聂作平
页数:259页

作者简介

《一路钟情:走出来的人生美景》内容简介:秉承《中国国家地理》的雍容大气,彰显人文中国的壮丽深沉。《中国国家地理》“十周年文章贡献奖”得主聂作平,用文字引领你,一起领略大地的细节,一起一路钟情。《一路钟情:走出来的人生美景》分为名川秀水、雄山奇峰、旧物新缘、古迹重寻、优雅之旅、边城风光六个部分,讲述了聂作平10年以来游历祖国山河大地的钟情之旅。聂作平在钟情的路上,横跨古今,纵览历史,于祖国之风光,既能从大处欣赏其雄奇壮丽,又能从小处领略其优雅灵秀;既能从古迹中挖掘出尘封故事,又能从新城中发现些生活奇趣……
领略大地细节之美,自然一路钟情!

海报:

书籍目录

名川秀水
呼伦湖:北方第一大泽
逝者如斯:一条河的灿烂与落寞
图们江:一水两岸三邻邦
黑龙江:从内河到界河
雄山奇峰
太行山,把最美的一段留给了河南
横山,隐者的高地
盘旋在云端的隐秘通道
旧物新缘
追寻杨贵妃的荔枝
洋浦盐田:阳光与海水的千古传奇
构皮纸:唐朝工艺的时尚再生
干窑:京砖是这样炼成的
腌菜:弥漫中国的古老滋味
冬虫夏草:一只昆虫创造的奇迹
古迹重寻
大中国的海上走廊
江,生者对死者的访问
湖州:丝绸之路零公里
蜀道:那条深入四川血脉的路
锡林郭勒,从皇家牧场到肉篮子
优雅之旅
成都:优雅的市井
建水:追忆似水年华
故乡赵化古镇的几个片断
莫干山:中国第一度假地
三多寨:细雨中的梨花古堡
时光之上的华安土楼
边地风光
漠河,北极光下的边城
呼中:落叶松抒写的秋色赋
遮蔽的福地
玉树:离唐朝最近的地方
一个石渠,两个关键词

编辑推荐

《一路钟情:走出来的人生美景》编辑推荐:《中国国家地理》是最具文化气质和历史厚度的地理读物,以其具有卓尔不群的地位和无与伦比的气质,被中国“驴友”奉为“旅行圣经”。《中国国家地理》的执行总编单之蔷;百万级畅销书《风声》《风语》的作者麦家;新浪5000万人气旅游博主风同学联袂推荐随波逐流的浏览毕竟浮浅,深沉细致的行走才显雍容。万千浮夸的脚步背后,还有聂作平,带你领略真正的中国,带你领略大地深沉的细节——历史的千般模样,风物的万种风情,陌生人群的新鲜故事,旧物新缘的深情交汇,边城远地的无限旖旎……慢下来,用心行走,途经美好的遇见,途经盛放的钟情……《一路钟情:走出来的人生美景》是《中国国家地理》谱系继《选美中国》《中国景色》之后又一精心之作。作者聂作平是《中国国家地理》的资深撰稿人,以对大地最深沉的爱,写下这些充满深情的文字。一路风景,一路钟情,一路写作,一路引领读者欣赏最美的“国家地理”。

前言

我已经忘记是哪位老先生曾经说过,他说人的一生应当活九十岁,前三十年读万卷书,中三十年行万里路,后三十年坐在书斋里,潜心著述。这位忘了姓名的老先生的话,是我困居川南时支撑我的信念之一。我还年轻,我应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机会,它必将在以后如期而来。事实上,直到三十五岁以后,行万里路才成为鲜活生动的现实。数年之间,每一年都有多次长短不一的远行。只有当我四处奔走,人在旅途,我才明白中国的国土有多么广阔,而960万平方公里又是一个何等辽远、何等宏大的空间。有人戏言:所谓旅行,就是从自己活腻了的地方到别人活腻了的地方去。我以为,这一戏言有着真实的哲理:一个永远囿于小地方的人,尽管他可以从书本,从影视和网络中了解远方,但这种了解毕竟是肤浅的,平面的。与真实的远行相比,便如同造型逼真的塑料花与怒放摇动的野花摆在一起。只有当你亲身出现在那些陌生的远方,你才可能感悟到另一种迥然不同的生存与呈现:别人活腻了的地方,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你因为没有见过,你因为没有感受过,神奇与诱惑便油然而生。诸种出行方式中,我最喜欢的是火车和自驾。漫长的铁轨,笔直地伸向远方,喷着烟雾的机车,拖动着我行进在未知的路途。而我,长时间地呆望着车窗外面,那些一闪即逝的路人、村庄、稼禾、城市,它们会让我在一瞬之间有一种似曾相识的错觉。或许,旅行就是沿路检验自己的前世或来生。至于驱车自驾,我喜欢那种随遇而安的闲适:不需要一环扣一环的时间计划和景区计划,需要的是兴之所至,随时停下车来。或许是爱枫林的晚景,或许是爱奔涌的晨雾,或许只是想面对一川烟草满山翠竹打个盹。景区不应该是旅行的目的地,旅行的目的地应该是心灵——让心灵在陌生而又似曾相识的他乡,享受幸福也享受落寞,享受狂欢也享受孤寂,享受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的伤感,也享受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的幸运。从某种意义上讲,旅行就是通过出走的方式,让我们体验更多元的人生。一个人独自在异乡游荡,迥异于故乡的风景、火车上的一次邂逅、街头寻找到的一餐美味、偶然间误打误撞走进的某个历史名人的故居,以及异乡的日出日落与晨晨昏昏,这些寻常而又亲切的事物都长久地感动着我。它们让我明白,这方难以穷尽的大地,它其实由诸多可以信手拈来的细节构成。在这些细节里奔走、寻找、聆听、观望,或许,我们会发现生命的另一重意义:灵魂在高处。灵魂在远方。灵魂需要流浪。我想,我会长久地行走下去,因为还有那么多异地他乡,还有那么多美景殊风,等待着我走近它们。大地给予我的,我将用文字和脚印表达感激。对我三十五岁以后行万里路起过重要推动作用的,除了我自身想要满足青少年时的梦想外,还有另一个外在因素,那就是著名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自从2003年为该刊的四川专辑撰稿以来,我便成为该刊长期撰稿人。于是乎,出于经常为该刊撰稿的原因,我得以游走四方。事实上,本书中一大半的篇章,都曾在该刊发表过。当然,由于可以理解的原因,该刊在发表这些文字时,有的篇章按刊物的整体设计作了删节或修改。本书采用的绝大多数图片,都由我在旅途中拍摄。唯因年代久远,有少许当年拍下的照片难以寻觅。故此,我在爱卡论坛上向网友们征集到一些。感谢提供了部分图片的网友,他们是:王洪平,杨智勇,会飞的鱼,或跃于渊,风中游影,唐宋雅韵,叶湛,以及我的朋友徐献。尤其要特别感谢的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执行总编单之蔷先生、著名作家麦家先生,感谢他们以精短的文字将此书推荐给广大读者。

内容概要

聂作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资深撰稿人,2008年《中国国家地理》改版10周年之际,与马丽华、王旭峰、范晓等人同获“中国国家地理10周年文章贡献奖”。已出版作品30余部,主要有《历史的B面》《1644:帝国的疼痛》《天朝1793-1901:中西文明交锋下的乌合之众》等。部分作品被译为外文。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走马观花的旅游书,是一本大气而细节、深度而深情、人文而私我的体验式随笔集。——《人民日报》民生周刊本书文字具有深度和细节的双重特点,是目前国内能够把自然科学、人文历史、文学情感融会贯通的少数精品之作。——《竞报》大气纵横,是这本书的特点。当小资们在旅游杂志上,一遍又一遍地抒写某个咖啡馆的时候,聂作平已经站在了高山之巅,百万河山都在胸中。——《新快报》如果游记只是对风景的描摹,那不如看风光片。只有在游记里注入强大的人文气息,游记才会变得丰满,才会变得有血有肉,才能让读者从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中看到作者的情怀与思想。——《图书馆报》

名人推荐

灵魂在远方梦想大概有两种,一种在未来,一种在远方。未来常常不可知,而远方总在那里若有若无地招手。因此,一个人自测是否还有梦想,是否激情已逝心如死灰,最好的办法,就是夜深人静的时候扪心自问:“想不想去陌生的地方走一趟?是不是还有离家出走的冲动?”    但是,大部分的人,一生只能囿于10公里的圆圈生活,现在有了公共汽车,也总是不出200公里以外。很多人,只能依靠地图册,还有肤浅的旅游杂志,来磨平对于远方的痴心妄想。是的,大多人都是如此。那么,如果选择在纸上一圆去远方的梦想,四川作家聂作平的新作,《一路钟情:走出来的人生美景》一书,当是目前的好选择。    当年呆在川南僻壤之地,聂作平也曾是“地图旅行家”,对着一本24开的地图,痴狂地想要远走高飞。最终,他从自贡赵化出发来到成都,并在最近十年里开始一次次远行,记录在笔下。这正是《一路钟情:走出来的人生美景》一书值得一读的可取之处。一般旅游者,走马观花,不求甚解;小资漫游者,又过于自我和专注细节;而那些旅游杂志,常常是肤浅的图片堆积,并且总有广告的嫌疑……而聂作平的这本书,因为积聚了多年的痴狂,一旦喷涌,便是另一种呈现。    一路钟情,作者对他所到之处,自然充满热情和人文关怀。一个情字,注定了这本书的每一行文字,都充盈着深情。比如在《太行山,把最美的一段留给了河南》一文,旅行者如此有耐性,深入到土著生活中,将他们几十年的艰辛和梦想一一道来。这在旅行作家中是少见的。当读到郭亮村的隧道打通,村支书用卡车把村里70岁以上老人送到郑州开眼界一节时,你就会知道,聂作平对远方的向往,与这座村子的感情是相通的。因此,他才有耐性,用深情细腻的笔调来精心刻画。    大气纵横,是这本书的另一个特点。当小资们在旅游杂志上,一遍又一遍地抒写某个咖啡馆的时候,聂作平已经站在了高山之颠,具有了广阔的视野,一眼望去,百万河山都在胸中。《盘旋在云端的隐秘通道》《大中国的海上走廊》《蜀道:那条深入四川血脉的路》,能让“地图旅行家”们地图上生硬的符号,一瞬间生动具象起来。这种既有大局眼光,又不失人文细节的文字,使聂作平的这本书与众不同,捧之难弃。那么,那些旅行中最打动人的细节呢?“冬天里难得的好阳光如同金子一样洒在起伏的楼阁上,那些古老或新生的窗棂也便染上了一层不真实的暖意。”“下午,阳光稍微柔和了一些,光线从柏树的枝蔓间透过来,小心翼翼地射在‘太和元气’4个墨意淋漓的大字上……”在文字上,是聂作平特色的随笔风格,细腻而饱满,充满个人的体验和感触。所以,你会知道,这不是一本普通的走马观花的旅游书,是一本大气而细节,深度而深情,人文而私我的体验式随笔集。    《一路钟情:走出来的人生美景》,大多是聂作平十年来刊发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上的篇章,他也因此与马丽华、王旭峰、范晓等一起获得“中国国家地理10周年文章贡献奖”。可以说,这本书既是聂作平十年中旅行随笔的精华,也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十年来的精华文字。   “灵魂在高处。灵魂在远方。灵魂需要流浪。”这是聂作平十年远足的感悟。读过此书,于我心有戚戚焉。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成都:优雅的市井如果成都距离汶川再远一些;如果成都所处的扬子地块不和活动频繁的龙门山板块比邻;或者,再干脆一点,如果“5•12大地震”推迟50年;那么,至少于我们这一代人而言,我们将缺少一个更加精准地认识成都的机会。但这些如果都只是事后的假设,事实上是,成都距离汶川实在太近,近到只有几十公里;而成都所处的扬子地块和龙门山板块,它们已经做了亿万年邻居;而天崩地裂的“5•12大地震”,它选择了2008年这个微风吹拂的初夏。如同登临平原尽头的山峰眺望这片熟悉的土地——当薄雾轻轻散去,平原上那些绿树环绕的村庄和溪流,就小心翼翼地浮现在大地深处。当时间开始慢慢医治大地震带来的创伤,成都的生活在继续——和以往不同的是,人们更加认识到这样一种客观存在:这座距离震中最近的大都市,因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它的生活依然生动而鲜活。我以为,成都生活的特质是市井,倘若要给市井加个定语,那就是:优雅。宽巷子:历史深处的人间气息慵懒的雨水有气无力地打在梧桐上,间或有风,摇动着梧桐树下那盆孤苦无依的雏菊。一张古旧的茶几,上面摆着一只青瓷茶碗,茶碗里,热气袅袅。远景则是悠长寂寞的老巷,两侧的房屋,高耸着飞檐和风火墙,院落深深。在街的那一头,一条大黄狗吐出长长的舌头,忧郁地看着越来越密集的雨,两个窃窃私语的老人,他们的两颗头碰到一起,那些铺天盖地的白发,比一个世纪还要惊心——这是我记忆中的宽巷子景象。或者说,每当想起宽巷子,我的脑海里就不由自主地浮现出这一幅已然过去了好些年的画面。尽管人们常爱说成都几千年城名未变,城址未变,但可怜得紧,成都其实已经很难找到哪怕一百年以上的成片建筑了。动荡的世事和功利的商业正在给传统一记记劈头盖脸的重拳,它把先人的遗留更改得面目全非。幸运的是,宽巷子——宽巷子其实是一个广义的地名,它往往还包括与它比邻的窄巷子和井巷子——则是不可多得的老建筑。具体地说,它们都是曾经的少城的残留。少城是清代的满城,那是作为清朝统治民族的满人的聚居地。如果从空中俯瞰少城,它的主要街道布局极像一条巨大的蜈蚣:将军衙门是蜈蚣头,长顺街是蜈蚣身子,东西向密集的街道和胡同则如同蜈蚣身上众多的脚。这是一条精美典雅的蜈蚣。自从满清覆亡,越来越多的权贵和有钱人进入了这座原本不许汉人居住的城中之城,一座接一座的公馆拔地而起。那时候,高大的黄桷和银杏遮掩的街道两旁,不时有高大威严的石狮怒目而视,不用说,石狮身后一定是一座气派的公馆。正像我从前在一篇短文里说过的那样,这样的公馆往往会有一些相同的细节:总是有青砖砌成的围墙,墙头牵延着金银花或是爬山虎之类的植物丝蔓,若是春夏,一些淡淡的小花便漫不经心地开在墙头,让墙外行人也有机会领略什么叫做“满园春色关不住”。若是经过后花园外的幽深小巷,或许还能听到从里面传来的女子的娇笑,让人想起“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的宋词。世事变幻如同白云苍狗,很多年过去了,那些公馆大多被拆被毁,惟独宽巷子里那些朴实的普通民居还留存了下来。虽然风火墙已经破败,旧梧桐已经衰老。但身处成都市最中心地区的宽巷子,还保存了几分老成都的市井姿态。就在不久之前的漫长岁月里,这几条宽不盈丈的小街,集合了众多“最成都”的茶馆、旅店和小吃,节奏缓慢的宽巷子仿佛被时代故意遗忘,下午到宽巷子喝茶便成为一种写意的生活方式。那时候我常去的那家小茶馆,迎街的老墙上,挂着一帧格瓦拉的黑白肖像,很多人都不清楚这个遥远的古巴人和成都这条破落小街有什么关系。我也不清楚。我只是坐在他的目光下喝茶,谈天,或者有一眼无一眼地看闲书。更多时候,我愿意把目光送给那些从街上款款走过的女子。至于龙堂,那是宽巷子里一个著名的去处。那里,常常聚合了来自五湖四海的驴友。我的一个同窗来成都,五星级宾馆不住,偏偏指名去龙堂。其实,龙堂的设施很普通,普通到粗糙。当然,我知道,这位同窗看中的是那份潜藏在深巷中的古意与质朴,那是一种离成都民间最近的稀有之物。无疑,宽巷子那些古旧门宅里的生活是细屑的,琐碎的。但正如历史记录看起来平淡如水的年代才是幸福年代一样,真正的幸福生活也一定是细屑的,琐碎的。后来,宽巷子就因地处市中心而面临拆迁的危险。好在,主事者最终没有把这片有历史有生命的老建筑拆掉,另建一些冰冷的水泥盒子,而是把它改造成了如今的宽巷子——大地震之后刚刚一个月,当许多地方还处在草木皆兵的余震中时,宽巷子就紧锣密鼓地开街了。那天有雨,我没去看热闹。不过,从电视上看,来来往往的人流,把那几条小小的街道挤得水泄不通。我选择了另一个夏夜前往宽巷子,曾经有过的那家小茶铺不见了,更多的,是时尚的酒吧和咖啡馆。在恋旧的人看来,这未免是一种遗憾,但我却从那些怡然漂浮于店堂深处的脸上感觉得到,其实,生活更需要的是一份淡定与悠闲,至于这份淡定与悠闲,到底是用小茶铺的青花茶碗还是用咖啡馆的咖啡杯来表达,那是另一个层面上的问题了。既然天底下最忙碌的小蚂蚁,也总是有时间参加每一次野餐,那么,到宽巷子喝一杯茶,饮一瓶酒,品一壶咖啡,都是人生这篇漫长文章中必需的几个小逗号。生活像美女,就是用来泡的我的朋友何小竹写过一本关于成都茶馆的书,书的名字就叫《成都茶馆》。我还记得,我和何小竹最初的几次见面,其中有至少两次,都是在一座茶馆里不期而遇。那座茶馆位于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在一个叫大慈寺的古老庙宇里。外面是肃穆的红墙和森严的大门,但只要穿过了那几间面容严谨的大殿,你就会发现里面别有洞天:春夏时分,头上是密密麻麻的葡萄架,下面是石头方桌,间或还有几棵开着黄色小花的桂树。方桌四面,随意排放着最多只值10块钱一把的竹椅子,屁股刚挪上去,椅子就会吱吱呀呀地唱歌。茶是花茶,全都用流行于四川民间已经几百年的茶碗盛装,送茶的伙计一盏接一盏地甩到桌子上。茶客们就坐在随时可能飘落下一片葡萄叶、一阵蝉鸣声或是一颗鸟粪蛋的园子里,消磨着似乎永远也消磨不完的光阴。即便走遍全世界,你也难以找到第二个城市,拥有成都这么多茶馆。以前的一个统计数据说,仅仅三环路以内的不到100平方公里的主城区,就有大大小小几千家茶馆。这些茶馆,高中低各个档次都有,它们与荡漾着民间呼吸的居民区和威严矜持的政府衙门,以及熙来攘往的商业场所相生共处,就像一支交响曲的各个乐章,必须有起承转合才能和谐动听。何小竹在《成都茶馆》里说,朋友们去找杨黎,就是把他从楼上喊下来,到附近的茶馆里泡上半天。对成都人而言,茶馆很多时候具备了客厅的功能。朋友,甚至生意上的合作伙伴见面,首选一般都是茶馆。成都人似乎特别喜欢茶馆的那种喧哗与热闹,一个例证是,生意越是火爆的茶馆,它的客人往往也越多,而那些冷清的茶馆,生意会越来越冷清。说到底,我有点搞不明白的是,到底是成都的悠闲生活催生了遍地茶馆,还是遍地茶馆催生了成都的悠闲生活?曾经有沿海的朋友对成都这种以茶馆为核心的散漫颇为不解,我就给他讲那个古老的故事:一个大企业家到海边晒太阳度假,遇到一个当地的穷小子也在那儿晒太阳。大企业家就教育穷小子,你为什么不去努力工作,挣更多的钱,开很多公司?穷小子反问,做了这些,接下来干什么?大企业家说,那时,你就可以像我现在一样,到海边晒太阳度假。穷小子笑了笑说,我现在不已经在晒太阳度假了吗?除了客厅功能,成都茶馆也是不少人的工作场所。尽管茶馆的近亲——比如咖啡馆,在成都也渐有燎原之势,提着笔记本到咖啡馆工作的人也越来越多,但到茶馆工作的人也没有减少的势头。于我,我的许多文章——包括您正在读的这一篇,都是在茶馆里完成的。因此,成都本土或从成都走出去的文化人,他们的著作,几乎无一例外地会写到给他们的生活打下了深重烙印的茶馆,从李人到巴金,从沙汀到流沙河,概莫能外。在家里泡一壶茶,那叫解渴;到茶馆要一杯茶,那才叫生活。成都人在说到茶馆时,爱用一个词,叫做泡茶馆。一杯茶,坐上那么几个时辰,这就叫泡,否则只是牛饮。从某种意义上讲,茶馆和生活都像美女,都是用来泡的。神经般遍布全城的茶馆,它对成都人性格的影响无疑潜移默化,它使这座城市的人健谈、风趣、和善,同时也带有程度不同的狡黠。当然,更本质的可能是,这种缓慢的节奏,使他们对生活总是抱有常人难以理解的通达和乐观。必须说到近几年声名在外的几家很文化的茶馆,比如悦来茶馆。我以为,它们已经从原初的那种属于市民阶层的悠闲与淡定,被商业化成了供外地人观看的模具,它与真正意义上的老成都茶馆和老成都生活方式已经产生了遥远的距离,就好比一朵精致完美的塑料花和一朵被风雨吹打得有点憔悴的野花之间的距离。因此,最成都的茶馆其实不需要那种业已沦为江湖杂耍的变脸或吐火之类的表演,它只需要清清的茶和闲闲的心。以我为例,我常去的是一家叫柳浪湾的茶馆,巨大的落地窗户铺向府南河,垂柳的垂发一直垂到茶桌旁,庭院里,树木荫郁,小鸟闲鸣。别人打牌,我打字——无论打牌还是打字,一旦搬进同一座茶馆,生活的面容都同样亲切得一塌糊涂。

图书封面


 一路钟情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4条)

  •     国内旅行类的书中算是很好的了。但却不似游记、,更像历史书。文笔很好,比起浅薄无知的小青年们(也包括一对老年)写的泛滥成灾的各种游记要不止高出几个层次。但作者太偏重于历史典故了。也许这是作者擅长,如涉及其它太多大概要错误频出:,如讲虫草那段,写成了"蝙蝠蛾昆虫"。昆虫一生就是昆虫,不是没长翅膀时叫昆虫长了就不叫昆虫了。应该是"幼虫"。
  •     热爱旅行的人是越来越多,每一本旅游作品都会带给我们无尽的视觉与心灵上的享受,当然读这类书多了,鉴赏力也在逐步提高,每个人的文化底蕴不同,关注角度不同,文笔才思不同,在世间的路上走来走去,同样的山水同样的人文,遇到的却是不一样的心情不一样的美景,就如同我们不可能两次站在同样的河流里,即使站在同一处的阳光下,因视野的不同,也不会留下同样的思索。相较与以往读到的旅游作品不同,很多作者关注的当下美景与当下心情,而聂作平的《一路钟情》则显出另一种风范,大气磅礴内蕴深厚,视角并不局限于当时的脚下,而是直接延伸到这片土地更久远的过去,每一个人都是有历史的每一片土地更是如此,如果你不知晓一块土地的过去,那么你就等于根本不认识它。作者到达的每一处风光,都更注重的是寻找那方水土的源头,这不单纯是为了游览,而是我们寻常所闻更钟情于写作本身的人,秉承严谨与真实的态度,怀着对文字的敬畏,用严肃的态度来描写自己的行程。这人生在每个人的眼中,自是千般风光千般滋味,不知是山水从我们的生命中穿行,还是我们的生命在山水中流淌,寄情于山水的人,胸襟便会多了一道道开阔的情怀。在《一路钟情》中,作者的脚印遍布祖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名川秀水”中的呼伦河、图们江、黑龙江,无不让我们于江河往事中读出一种远远的悲伤,每一条河都在向我们倾诉着它内心的屈辱与苦难,读江,便是读史。“雄山奇峰”中的太行山、横山、川藏路上的座座高山则略显轻松,山川人物交相辉映,却又不失学者的特有严谨。“旧物新缘”中提到了杨贵妃的荔枝,构皮纸,唐朝工艺的时尚再生,干窑,腌菜,冬虫夏草种种,莫不让我们以现在的目光审视中国古老的技艺与传统。“古迹重寻”、“优雅之旅”、“边地风光”,作者的分类都别有趣味,我想作者可能并不是拘泥于一段时间的旅行,而是以旅行视为内心的需求,每一次的远游都不是单纯消遣,而是致力于祖国文化中博大精深处,寻根觅源,上路却并不单纯为了游玩,而是带着沉重的思索,这是学者的风范。这本书需要精读,正如作者自己本身的文字,也是精益求精而作,或许会有稍许枯燥之感,但是时光总会沉淀那些真正值得记忆的东西,有些文字如风般掠过了,有些文字却会成为你生命中的一道轧痕。
  •     我们常常说“出去走走,长长见识”,那个被我们随口说出的一个词语“见识”,其实包含了两个独立的含义:见与识。然而,很多的旅行特别是那种随团的便捷式旅行只算得上“见”,并不是“识”。见,许多时候也只是走马观花式的见。因此,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背包客穷游的方式来旅行,就是为了能够收获一份真真正正的“见识”。读过书后我才发现,其实我和作者早就“相识”。虽然不记得是哪一期了,但我清楚地记得我曾在国家地理杂志上读过那篇《蜀道:那条深入四川血脉的路》。这篇文章将大量的地理和历史知识糅合在一起,以现实的地理条件重现了历史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这样的文章很有见识。今天有幸阅读这么一大本的中国国家地理文章,算得上见识的“饕餮盛宴”了。这本《一路钟情》,分6大主题,共计29篇文章。每一篇文章既可以看做是游记也可以看做是史志。无论是名川秀水、雄山奇峰、边地风光还是旧物新缘、古迹重寻,只要是有风景的地方,就会有文化,有历史。读过这本书,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对于风光景物的喜爱以及对于风光景物所承载的文化讯息的捕捉,从他家乡的盐井就开始了,或许这份兴趣与执爱从他的童年时期就已经萌芽了。旅游时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几乎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听到导游天花乱坠、言过其实的宣传。我曾经碰到一个宣传草原旅游的导游,说她的家乡有成吉思汗的陵墓。⊙﹏⊙b汗!像那种好几个地方争故居的就更不值得一提了。孰不知,这样的宣传不仅混淆了视听,也淹没自己本来的地方特色。真正想通过旅游来长见识的人们,也只能自己私下了多做功课了。然而,并不是任何人都有这样的时间和条件的。比如,想要了解一个陌生地方的史志资料就不是一件很便捷的事情。更何况,对于历史和地理知识的融会贯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者奉献读者的也是一部优秀的见识文集了。我们常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有制造了一方独特的文化。徜徉于山水和文化中间,已经不再是“文人骚客”的特权,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追求这种潇洒快活,我相信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会用文字记录下这些身心的历程。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文字的力量和山川人文都很木有人性么,被引诱得在上海快坐不住了。慢慢看,看得太多会陷进去然后就出走了呢。。先计划明年夏天的出游。。每处古迹风景都是有生命有故事的,用心体会。喜欢这种深度游。
  •     严肃型游记,有国家地理的考据影子
  •     想看看成都是如何被称为“优雅的市井”的。
  •     作为《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读者已经十多年了。知道聂作平,是从《中国国国家地理》四川专辑那次开始,后来听说他和马丽华、范晓等人一起获得了该杂志的十周年文章贡献奖。实力之作,没有说的,期待!
  •     我一向钟情于旅游,也就与生俱来地情有独钟于相关的书籍。以往读过不少同类题材的作品,总结而言个人很是满意《中国国家地理》作者的相关作品。因为里面的内容不仅真实引人,而且图文配合相辅相成,给人心旷神怡之外又领略无限风光的的阅读收获。
  •     地理与历史的完美结合,在自然景观中领略山川的峻秀,于人文景观中聆听历史的叹息。
  •     每一篇都是如此流连忘返。
  •     原本以为是一本单纯的旅行心得,没想到作者以自己的阅历与孜孜不倦的好学精神写出了一本旅行路上关于历史的饕餮盛宴。推荐!
  •     没有照片的旅游书籍都是耍流氓!另外,我非常讨厌作者多次使用的众所周知这个词,不一定你知道的东西就是众所周知的。
  •     感兴趣的部分就很有意思,反之就不知道他在讲什么
  •     游记中难得的佳作。
  •     本书文字经典,为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御用文章,铜版纸图片部分非常精美。
    如果爱旅游,非常值得买
    如果爱好摄影,非常值得买
    如果想学习地理和景点的人文历史,一样值得买
  •     单看装帧和印刷我会觉得这本书不值35元,但是作者的文字还是不错的。
  •     旅行因为深情而美好,感情因为旅行而升华。最好的时光因为行走,最美的过程因为深情。
    一路行走,商遍大好河山。
  •     总的来说,作者是一位能把个人情感和人文历史、自然科学融会贯通的渊博之士。第一部分名川秀水,写了呼伦湖图们江黑龙江,作者说“从遥远的鲜卑人到成吉思汗,再到今天,这片被呼伦湖水滋润的土地一直就是中国北部最美丽最动人的风景,当那些激动人心的历史成为悠悠往事,呼伦湖也就此展开了新的命运”“无论是发源了上千条河的兴安岭,还是清流如斯的海拉尔,抑或是极光在黄昏游动的北极村,都是造化给予黑龙江这条源远流长的大河的恩赐。在不动声色的星空下,逝者如斯,不舍昼夜”这样的人文情怀,在时下诸多小文艺范儿的旅游书中实属罕见,是《中国国家地理》孕育了如此优秀的获奖作者,而作者反过来使这份口碑杂志熠熠生辉。真的很感谢这场文字和图片的饕餮盛宴。第二部分是雄山奇峰。第三部分旧物新缘,写到杨贵妃的荔枝弥漫中国的古老滋味腌菜。第四部分估计冲寻,包括了附件四大纲湖州的丝绸以及锡林郭勒皇家的肉篮子。第五部分优雅之旅包括成都莫干山等效滋生地。最后一个部分则是边地风光,包括漠河玉树散落的西部福地等。作者在自序中说:我想,我会长久地行走下去,因为还有那么多异地他乡,还有那么多美景殊风,等待着我走近它们。大地给予我的,我将用文字和脚印表达感激!
  •     断断续续的看完…它不是一本旅行的书…是一本结合史料和自然景观的书…
  •     喜欢聂作平的作品,曾看过他的《历史的B面》,这本书也很不错
  •     行走不止,钟情无限
    这是一个宅居动物的时代,也是一个驴友的时代!
    宅居动物们在网络上看遍了世界的风景;驴友们则为宅居动物们走出了最好的风景。有人深闺赏景,有人身体力行。这是一个和谐共处的美好时代。
    众多的旅游书,是驴友们对这个时代的贡献,也是很多向往旅游却从未出行的宅居动物们的精神慰藉。供求关系很平衡,供得丰富充足,求得猛烈热情;造就了一个旅游书热卖的市场氛围。
    市场上有众多的旅游书品种,美景加美文,是大多数旅游书畅销的保证。美丽的景色都是一样的,但美好的文字却各有各的美好。有人喜欢小文艺小清新那样的文字,有人喜欢很欢乐很放肆的那种文字,有人喜欢那种很人文很大气的文字——聂作平的《一路钟情:走出来的人生美景》便属于后者。
    聂作平是个才华横溢的作者,蜀地自古多奇才,聂作平便是当今蜀地的奇才之一。10年前他便因一部《历史的耻部》而与吴思一起斩获新浪、当当联合评定的“最有价值图书奖”;2010年又与众多作家一起荣获《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十周年文章贡献奖”。聂作平博古通今,文笔恣意磅礴,其文深度、力度、锐度三者兼备;于用情处至深至真,于下笔处至谨至慎;这是他独一无二的文化特质,这是他卓尔不群的才情完美体现。
    《一路钟情:走出来的人生美景》这本书分为名川秀水、雄山奇峰、旧物新缘、古迹重寻、优雅之旅、边城风光六个部分,讲述了聂作平10年以来游历祖国山河大地的钟情之旅。在钟情的路上,横跨古今,纵览历史,于祖国之风光,既能从大处欣赏其雄奇壮丽,又能从小处领略其优雅灵秀;既能从古迹中挖掘出尘封故事,又能从新城中发现些生活奇趣……聂作平人生经历足够丰富,其路上的经历也足够丰富,其写作经历依旧足够丰富;这三种丰富组成了他的这本书,使得这本《一路钟情:走出来的人生美景》成为内容丰富、内涵丰富、感情丰富的一部精品之作。
    聂作平这部书中的很多文章曾在《中国国家地理》刊载过,其人更是《中国国家地理》的资深撰稿人。《中国国家地理》的执行总编单之蔷对聂作平也是极为欣赏,并推荐说聂作平的“作品涉猎广泛,从山川到风物,从民俗到历史,从青春的漂流记忆到有目的观察打量,无不紧紧围绕人文地理这个核心来展开。优美的文笔与充满细节的布局,使聂作平的这些人文地理随笔具有一种动人的力量。”此外,畅销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也推荐道:“蜀国多仙山,蜀国亦多才子。当仙山与才子相遇,会是什么样的结果?聂作平的《大地的细节》就是仙山与才子激情碰撞的产物。只不过,聂作平的这部人文地理随笔所涉及和触摸的,已经不仅仅是他老家蜀国的仙山,而是从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选取了一些不为人知或鲜为人知的景观――或者说就是大地的细节,以细腻而深情的文笔娓娓道来。阅读这样的文字,相当于古人所谓的“卧游”。咫尺之间,判天地之大美,悟自然之大道,这是一种愉快而又深刻的体验。”而新浪旅游博客拥有5000万人气的博主风同学则说:“远方是一本未知的书,只有精读,才算真正地走过”。
    几位名家的认可,无疑更增加了《一路钟情:走出来的人生美景》的分量。《一路钟情:走出来的人生美景》,正在钟情的路上,等待你的钟情。
  •     走出来的精彩 行在路上,希望在路上
  •     聂作平的这本书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历史的侃侃而谈让人对其才华和学识啧啧称赞。尤其是对行万里路的深刻诠释,让人对旅行有了超出寻常的崭新的认知。
  •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推荐的,名符其实,值得一读一思一游……
  •     很像去走走看看书里面的地方
  •     在当当网看见是国家地理的作者,就觉得不错买了。我喜欢“优雅之旅”那个部分,优雅市井成都、莫干山的旅游什么的。昨晚扔桌上,被我爸抓去看了,说是更喜欢里面的雄山奇峰文字及图片~~~
  •     适合旅途阅读
  •     聂作平,第一次接触是读了他的《历史的B面》,这次读他的《一路钟情》算是第二次接触了。对一个作家的了解,对于我们普通大众来说就是多读他的书。我才读两本,所以对作家了解的当然不全面,不过,也能从作家的作品中了解一些的。

    《一路钟情》与众多的游记是不同的。有些游记只是单纯地记录自己的行程,并用大量图片佐证。而聂作平的此书中,随是他一路走出来的风景,但并没有停留在浅层次的“走”上。你读他的文字,能从中领悟到,学习到很多知识。从而了解到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下面就把自己读后的感受写出来。

    一、作者是一位对历史情有独钟之人
    出去旅游,大多数人走的都是风景名胜,为大众所熟知的,聂作平所走的路线除了一些大众所知之处,还有一些是鲜为人知的值得一游之地。我去旅游,走走看看也就罢了,可聂作平所到之处,真是不虚此行。他不仅游,而且还在考察,每一处地方,追根寻源,他都能讲出此地从古至今的历史,一处地方,因为有了故事,因为有其历史渊源,那么此地也便有了不同的灵性。读着这些引经据典的历史故事,流芳千古的人物,你不得不佩服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不得不佩服作者浓厚的历史知识。

    二、读此书能增长很多知识
    自贡,对我来说仅仅是一个城市的名字,读完《一路钟情》后,我知道了井盐的开采,知道了盐对于自贡的意义;也了解到了海盐、湖盐的一些相关知识;我懂了,青海崇山峻岭间的垭口,面对它们,人类是何等的渺小;我了解了冬虫夏草的价格飙升原因;我重新感悟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含义;港口对于国家开放的意义,让我重新审视……那一处处值得一游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它们存在,就有存在的价值。

    三、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的执着
    一个青年时代就有着梦想的人,一个在中年时候实现梦想的人,一个用文字记录生活的人。走过千山万水,让自己的脚步在踏上这个地方后,就留有一行深深的足迹,身体的芳香能在码成文字后,依然萦绕在周身,同时能萦绕在读者心田,这就是一本好书。

    文字的快感不是所有书都能带给你的,但读这本书,的的确确让我感到快乐。作者所选择地点的独特,作者运用文字的习惯,作者适当引用古典诗词的恰如其分,都让我感觉快乐。带着这样的书去游历世界吧,它能为你导航。它能让你在看似普通的地方发现世界的精华。
  •     在国家地理上多次看见过聂作平老师的文字,没想到这次居然以个人名义出版了,真过瘾~
  •     作者写本乡本土的文字要比其他篇章好许多,尤其是几个破落小城的游记,读完了很有兴趣去逛逛。 再有就是南太行山,读来很是神往。
  •     《一路钟情》秉承中国国家地理的风格,打破了游记的一贯模式,不是常规化地带着读者游一方山水,讲风土人情,谈路遇知音;而是对所到之处都深挖了历史的根源,道出地方的灵气,触动了山水中的灵魂。
  •     很喜欢《中国国家地理》,更加喜欢那一篇篇精美的文字和图片,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人只要活着,就应该欣赏这路上所有的风景,为景钟情,为路而爱!
  •     人生美景
    一路钟情
  •     视角特别
  •     文笔太一般了,语言功力底子比较差
  •     不知道是这本书太浮躁,还是我太过浮躁。笔者如何用10+张页叙述一个地方又一个地方?同为游记,彼得梅尔的普罗旺斯的一年更得我心,那是用一本,两本,三本书叙述普罗旺斯的一年,两年,三年,春天,夏天,秋天,冬天,让人心驰神往。有生之年要去的地方。
  •     这是一本比较有分量的旅游书籍,不同于搭车去柏林的个人情怀,更不同于走吧,张小砚的长篇叙事,内容博古通今,文字大气从容,是一本很不错的有关旅行的作品。
  •     好笔头!
  •     对一个行者来说,重要的不是参加什么节日,而是自己的双脚曾经亲自行走过,自己的双眼曾经亲自看见过!
  •     不是游记,因为大部分文章没看出作者自己的旅行,只是各地风物的介绍,没有作者旅途上的故事和很少自己的感悟体会。某个角度,像是解说词,甚至有各地旅游局提供素材的影子似的
  •     记得05年10月,中国国家地理推出了 “选美中国”特刊,部分地区的书报亭出现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的现象。这又是一本国家地理的精华,不知会怎样了…
  •     开篇就亮明”成都生活的特质是市井,倘若要给市井加个定语,那就是:优雅。“接着,用工笔的手法勾勒出《宽巷子:历史深处的人间气息》:”慵懒的雨水有气无力地打在梧桐上,间或有风,摇动着梧桐树下那盆孤苦无依的雏菊。一张古旧的茶几,上面摆着一只青瓷茶碗,茶碗里,热气袅袅。远景则是悠长寂寞的老巷,两侧的房屋,高耸着飞檐和风火墙,院落深深。“接下来,静中跳出一抹跃动——《生活像美女,就是用来泡的》。而作为人文书籍的爱好者,谁也不会放过《那些为滋味折腰的文化人》:”尽管川菜很底层、很草根,但与其它菜系相比,川菜可能也是与文化人关系最亲密的。年代久远一些的,像杨慎、曾懿、李调元、傅崇榘等,他们都有与饮食相关的著作。至于老成都李劼人,他既是一个因多种原因一直没得到真正认可的大作家,同时也是一个川菜美食家和精明的餐馆经营者。在当代,成都仍然是文化人涉猎餐饮业最频繁的城市。李亚伟是著名的莽汉派诗人代表,想当年,他以一首《中文系》震动诗坛时,不过二十多岁。后来,李亚伟漂流北京,做了独立出版人,出版过不少精彩的或者不那么精彩的书。在做出版人的同时,圈子里的朋友都知道,他还有另一个身份,那就是位于华西医院背后的香积厨的老板。那是一个有池塘、假山和小树林的所在,经营菜品以川东菜为主。前来这里的客人,有相当一部分是成都或外地的诗人、艺术家。如果把这些人的名字排列出来,很可能就是一部诗坛加艺坛点将录。“
      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的文字,吾心甚往。
  •     看过聂作平的历史随笔《1644:帝国的疼痛》,很厉害!原来还是国家地理的文章贡献奖获得者,牛人就是牛人,干什么斗牛!
  •     太建议现在的大学生读一读了 戒一戒浮躁 顺带温习一下文综知识 好好注视一下我们脚下的土地 其实我们的国家 很绮丽~
  •     无法激发人的兴趣啊
  •     我们国家就是美〜
  •     阅读《一路钟情》的过程,总有不断的感动涌出,令我心神向往:当我看到《成都•优雅的市井》,与窃窃私语的老者和吐着长长舌头的大黄狗一样,呼吸着宽巷子历史深处的人文气息,我俨然也就成了这幅优雅之美景中的一个细节;看到为了开通天路,郭亮村全村几代人为之付出的努力以及生与死的考量,令我几度流下泪来,为那些铁骨铮铮的乡民,也为作者的文字葆有,他不仅让他我们这些对郭亮村闻所未闻的他乡人因阅读他们的故事而受到心灵洗礼,更让他们自强自立的故事以及他们生生不息的精神得到葆有。此书的功力在于,让凡是看到这本游记的人,亦看到那些让人感动的生生不息的风景。
  •     行走,是对大地最深的爱,如果生命可以延长,只因为行走在路上……让我心动的语言
  •     在聂作平老师的微博上看见了大海报,很漂亮,就过来下单了
  •     早先听说有美国的国家地理,后来才有中国人编的中国国家地理,这本书是用情写出来的。读了感觉很好,值得推荐。
  •     我终于读完了.........对我来说这本书的知识点太多鸟,涵盖了地质地貌历史人文...真心给我补了不少知识...所以啃的很慢,需要时间慢慢消化,虽然整本书就几页图片,就这内容也没枯燥到让我停止啃它......
  •     顿时感到之前所有的出行都没有领略到每个地方的精髓。边看边脑补山川河海的画面,配上作者纪录片般的文字,很完整。
  •     CNG曾经的水准。
  •     是作者发表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中的一些文章,文笔不错,写的很有意境。
  •     初识聂作平,是他的《历史的B面》和《历史的耻部》。在他以往的书籍中,给人的印象是深沉的是严肃的,在这本《一路钟情》中可以认识一个不一样的聂作平,后者更是我喜欢的。这本《一路钟情》是聂作平10年以来游历祖国山河大地并悉心成文的大作,在这本书里的聂作平,是细腻和人情味十足的,他对自然的欣赏和体悟让我忘记了他善言历史,而也是这本书,我才知道,这位作者并不是一心只扎在书本堆里思考历史,他的双足走过了名川秀水、雄山奇峰、旧物新缘、古寻和边城,更是《中国国家地理》资深撰稿人。历史和现在两不误,既思索历史也游历现在,而基于现在的行走,更是他文字中的精粹。
    从老聂的游记中可以看出,他的积累的深厚。他的游记并不拘泥与他自我行走的本身,更多的,在自我的体验之上,他给大家介绍了风景名胜的前世今生,在这点上可以看出老聂历史学的功底,凡事无法不求甚解不溯渊源,当然也普及一些风景的地理知识。总的来说,他的游记,比起以往看的游记要厚重很多,知识含量更大,毕竟,不是每一个游记作者都可以给《国家地理》写写专栏的。
    看了这本多的《中国国家地理》丛书,基本每一本都是精品,大多数游记都是图文并茂装帧华丽的。老聂的这本书,就寥寥几张照片,看来还是文字功底深厚不得不服啊。每晚临睡读上一段,和草根历史学家游大川,甚是惬意。
  •     我们都有一个固定的生活圈子和环境,而旅行是我们认识远方世界,欣赏自然人文美景,体验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的方式。拿到这本书,就喜欢上了这句话-- “行走,是对大地最深的爱,如果生命可以延长,只因为行走在路上“。虽然不一定有机会去书中描写的那些地方,但是通过阅读也不失为一种旅行。本书中作者有意的隐去了自己的身影,更客观的描述各地的风景。读完全书也有几点遗憾:1、书中少了各地的美食,而美食恰恰是当地悠久历史形成的人文积淀之一;2、全书的结构似有点乱,时空跨度一下子从东北跳到川康,又从云滇跳跃至江南,然后又转回东北,如果可以分地区来写或许会有不同的观感;3、书中仅在开始附了几张图片,实际上如果在文中能够附加相应的图片,也许效果会更好。掩卷而思,每个人都有一颗爱好旅行的心,行万里路也许比读万卷书更重要。
  •     每个人的心中的都有行万里路的梦,但行走和行走却有着质的不同——我们大多是将自己置身于某种繁华,随着涌动的脚步走马观花的浏览风景。这样的行走或许会释放压力收获愉悦,但很少会澎湃内心,触动灵魂。而聂作平无论走在哪里总能挖掘出每片看似乎平凡的土地上神奇的色彩,总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最值得探究的内涵。跟着聂作平一路钟情的行走,收获的不仅是难得一见的美景疏风,更多的是厚重的人文历史下的豪情和感动。
  •     其实,这本书应该给三星半(可惜豆瓣没有这个评分)。作为《中国国家地理》的长期撰稿人,聂作平的地理文章有典型的单之蔷风格:理性与人文纵合,使得旅行感悟脱俗而不单调。但不如单主编的是,他走过的风景还不够多,看过的世界还不够大,因此还没写出更有高度的全球视野。作者身为自贡人,写自贡和四川的几篇文章让我颇有共鸣。至于其它,我越发觉得自己不喜欢散文合成的册子,看来这方面的阅读要停下了。
  •     还没看,可是信得过中国国家地理
  •     聂作平的人生感悟智慧很吸引人,文笔很好!
  •     我一向钟情于旅游,也就与生俱来地情有独钟于相关的游记和旅行书籍。以往读过不少同类题材的作品,总结而言个人很是满意《中国国家地理》出版的相关作品。因为里面的内容不仅真实引人,而且图文配合相辅相成,给人一宗心旷神怡之外又领略无限风光的一举多得的阅读收获。

    作为一本由《中国国家地理》资深撰稿人聂作平推出的《一路钟情:走出来的人生美景》绝对又是带给读者们一次非常精彩的视觉大餐。光看书名,我就感受到了来自于作者那份情不自禁地关于美丽风景的喜爱,钟情,以及感触。一路的风景吸引着知音人的品鉴;一段美好的人生铺陈于这一路的收获之上。

    尽管自己没有亲身踏访这些名川秀水,我却在读着这本书的同时感受其中的美丽无限。描述细微,饱含感情的文字让原本平面的图片风景瞬间充满了灵动的生机;色彩斑斓,秀色可餐的大好风光让原本单调的文字辞藻瞬间谱写出了灵性的乐章。这就是来自于大自然给予人们的真实感受;这就是来自于作者在一路寻访之中发掘出的人间仙境;这就是来自于读者们对于美好景致的最为由衷的赞叹。

    很是佩服作者可以用如此深沉的感情以文字为笔墨,以景致图片为华章,一一将自己的所观,所享,所闻展现于书中的角角落落。是啊,于他而言是一路风景,一路钟情,一路写作,一路引领读者欣赏最美丽的“国家地理”.于读者而言是一路欣赏,一路领略,一路品味,一路琢磨,一路跟随着作者的见闻见证这世间的美好。全书的内容并不是仅仅对中国的某处风景进行相关的表述和展示。相反地,其中更是包罗了我们很多渴望着的,希望探访的名胜宝地。从山川,到河流;从古迹,到新城----一切的一切在看书的时候让我们尽收眼底。在这其中,我们不仅欣赏到的是自然风光。我们更可以领略到由此而来的相关自然科学,人文历史等等多方面,多角度的描述和勾勒。

    走出来的人生美景让我们观赏到了最令人震撼心灵的一路风景。情有独钟地爱着这片山河;情有独钟地爱着这片多姿多彩的神奇世间。因为拥抱着一颗热爱美景的朴实心境,你我一路走来一路观摩。道不尽的人间美景;叙不完的人生靓丽。唯有在这本《一路钟情:走出来的人生美景》书中,让我们原本浮躁的心情可以得到最为宁静地放松和小歇。
  •     非常喜欢。这不是一本普通的走马观花的旅游书,是一本大气而细节、深度而深情、人文而私我的体验式随笔集。尤其是第一篇,介绍家乡的达赉湖,既亲切又自豪。
  •     旅游的书乱七八糟有很多,但这本是好书。
  •     2013年3月13-14日读。2013-58。
  •     偶然在另一本有关旅行的书的评论里看到,觉得名字很特别,于是就买回来收藏了,“我用文字和脚印感谢大地”,喜欢这样的书!
  •     是冲着国家地理的名气下单的,但这书给了我额外的惊喜。
    内容里的名川秀水、雄山奇峰、古迹重寻,倒也在料想当中,
    但居然还有写《杨贵妃的荔枝》《冬虫夏草:一只昆虫创造的奇迹》等类似国粹的“旧物新缘”
    有写《成都:优雅的市井》《时光之上的安华土楼》的“优雅之旅”
    还有写《漠河,北极光下的边城》《玉树:离唐朝最近的地方》的“边地风光”
    让我看到了一些偏僻之地的更美的中国,像作者所说:“如同幽谷山居的佳人,虽然拥有无边的生机与美丽,却一向鲜为人知。”
    而书籍的意义,不就是为人类打开一扇未知的门么??
  •     德国文学大师荷尔德林说:“若是大师使你怯步,不妨请教大自然。”当一个人独自与自然对话时,你就会发现所谓的理想追求、爱情事业等只不过是一些小伎俩。感谢《一路钟情》作者广博的胸襟和丰厚的知识储备,如果说有一种我喜欢的文风,这本书是,它传递了大气与经典的品位。
  •     有句话说得好,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跟着聂作平的书走遍天下也不失为一件美事!
  •     果然钟情
  •     无配图是个缺憾
  •     读过一些游记,但聂作平的这本《一路钟情走出来的人生美景》让我印象颇深。他的书非同一般,打破了以往游记的一贯模式,不是常规化的带着读者游一方山水,讲风土人情,谈路遇知音,而是对所到之处都深挖了历史的根源,道出了地方的灵气,触动了山水中的灵魂。聂作平的这本书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作者对历史的侃侃而谈让人对作者的才华和学识啧啧称赞,作者对行万里路的深刻的诠释让人对旅行有了超出寻常的崭新的认知。作者才情出众的文笔汇集着奔走中的所思所想,让我们的心灵收获不仅仅是自然的灵动中寻得的那份难得宁静,更多的跟随着作者对辽阔土地的人文历史的深挖和追忆中泛起的思索和涌动的激情。

    能够读到这样一部有着深刻内涵的游记我的心中充满欣喜,一个怀揣着执着梦想的行者用文字和脚印抒发着对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豪情,向我们诉说每一处山水背后鲜为人知的历史,这一片风土文化之上彰显的独特价值。读过聂作平的书,感受的不仅仅是行走的生动,它会让你一刻不停的思索,每一片风景的都会让你获得思想深处的顿悟。跟着作者进行的绝不是一次平常的旅行,绝不是一次肤浅的行走,正如作者在序中所言“景区不应该是旅行的目的地,旅行的目的地应该是心灵。”
    作者深厚的才学和严谨的态度让这本游记彩头不断,作者所选的地点都是很独特的地方,全书共分为名川秀水、雄山奇峰、旧物新缘、古迹重寻、优雅之旅、边地风光六个部分。分不出哪一部分是高潮,因为每个部分都是一个华丽的乐章。呼伦湖上追述着成吉思汗的统一大业,釜溪河边道出了自贡井盐的辉煌历史,太行山郭亮洞背后的移山愚公,合江与陪陵暗香浮动的古道追忆着杨贵妃如何品到心爱的荔枝。一首蒲松龄为冬虫夏草所赋的小诗引出青藏高原蝙蝠创造的奇迹,而玉树竟让我们追忆起大唐文成公主的历史。

    自然科学、文学艺术、历史人文在聂作平的《一路钟情走出来的人生美景》中被以灵动的文字融会贯通,虽没有过多的图片眼前却早已是五彩斑斓。每个人的心中的都有行万里路的梦,但行走和行走却有着质的不同。我们大多是将自己置身于某种繁华,随着涌动的脚步走马观花的浏览风景。这样的行走或者会释放压力收获愉悦,但很少会澎湃内心,触动灵魂。而聂作平无论走在哪里总能挖掘出每一片看似乎平凡的土地上神奇的色彩,总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最值得探究的内涵。跟着聂作平一路钟情的行走,收获的不仅是难得一见的美景疏风,更多的是厚重的人文历史下的豪情和感动。
  •     书拿到手,让我期待,也有些意外:作者是以历史、文化的大视野边走边看边感受,这就让他笔下的风景人物都带上了厚重味。这不是一般的旅行游记式走马观花,也不是异国他乡的初体验记录,更不是各种新奇旅行方式(沙发游,背包游,居游,打工游,背着饭锅游等等)的大比拼。聂作平的行游似乎不带多少个人色彩,而是站在人类的某种高度之上。读这样的书不会让人太high,却可以让人宁静,慢慢思考,学着用不同的眼光观察我们所见的风土人情,学着触摸自己的心灵。
  •     作者结合历史,把纵横千万里的中国自然、文化和科学理念化为流畅的文字娓娓道来,令人眼见遐思,神游天外。
  •     一页一页翻过来,大气,又有细节,和书店里大多数小文艺青年的旅游书不太一样。
  •     作者自己的感悟太少,多得是关于地域的历史人文。
  •     13年读的,那会买了好多游记,结果伐啦,没意思。
  •     对风景客官的描述比带着个人情感的游记更具有阅读的吸引力
  •     有些游记只是单纯地记录自己的行程,并用大量图片佐证。而聂作平的此书中,虽是他一路走出来的风景,但并没有停留在浅层次的“走”上。你读他的文字,能从中领悟到,学习到很多知识,了解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
  •     读聂作平的旅游散文集《一路钟情》是因为以前看过他写的《历史的B面》,喜欢他这样的文笔和对历史的研究,所以断定其走过的地方也一定会有历史的影子跟随在晃动,而我正是喜欢在山水之中看到这样的人文融合和思绪的漫舞,终究在这样的山山水水之中包含的还是人类的难以割舍的感情。

    作者书中所踏足的地方大多数并非当下十分火爆和热门的景点,却都是充满了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地方,比如开篇写的呼伦湖,太行山的郭亮村,川西的横山,福建沿海的泉州、漳州等地,湖州的辑里,莫干山的万国丛林别墅,四川的赵化古镇,北疆的漠河边城……总之,这些地方之中,有些对于读者来说还是首次听说,却被其背后的深深故事所吸引了;有些则是只闻其名未知其形,那么就当跟随作者的视角去神游一番吧;至于那些自己也曾去过的地方,一方面可以重温一下过去的记忆,同时也在丰富的史料和联想之中有所新的收获。

    很多时候,我们都希望自己也有机会走出去多看看与自己呆惯的驻地不一样的风情,既有不一样的环境风光,也有不一样的人文生活,看看先人留下的遗迹中有多少值得我们敬佩和效仿的思想。我想读这样的文字便是为了丰富自己的心灵和感受。这些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自己读过他人的攻略和游记多都记不清了,但是这本书却能让自己静静地思索一些东西。这些东西不是旅游的攻略,的确,我们去一个陌生的地方需要作那些行程的精心安排,需要为预算而进行努力的控制,也需要有足够的体力和坚强的心,然而我们为出行所作的一切准备难道不是为了去体会一种别样心灵的感受吗?

    也曾经像作者一样,把地图摊在眼前,然后看着那些向往的地名去作想象的旅行,等到自己真正有机会踏上那片土地的时候,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心动、喜悦、惊讶、迷惘、失望还是满足?我想到了最后这些都不重要了,当你再回首的时候,自己也与脚下走过的路已经有了这样的一种默契和深深情感,因为你的心灵已经触摸到了那种自然、历史和人文的感觉,是天地的沧桑,四季的轮回,还有人情的冷暖。
  •     看烦了城市的钢筋水泥,就想去森林湖海逛一逛。
  •     文字不错,但信息量太少,而且作者让人一看就知道是那儿的,基本只会介绍家乡。这种局限不好……三星。
  •     一向不喜欢已经被商业炒作得烂熟的“风景名胜”,我更喜欢一些没有被俗气沾染的边地、小地方,或是民风淳朴的地方。这本书的“遍地风光”“优雅之旅”等板块满足了我的愿望,看看这些文章的题目《三多寨:细雨中的梨花古堡》《玉树:里唐朝最近的地方》《腌菜:弥漫中国的古老滋味》……不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都给读者留有极大的想象空间和美感分享,这是一部区别于大多数走马观花的旅游文字的厚重之作。
  •     历史的厚重和土地的辽阔
  •     以旅游为乐,以文字为生,只属于他
  •     人文风土与历史遗迹的追踪记录,文字细腻灵动,真切自然,文化底蕴很深。
  •     写了书评,从驴到候鸟
  •     很不错的一本书,山河美景,历史兴衰
  •     是和一般想象中的旅行游记不同,他不与装逼为伍,单纯讲述人文地理,看得我很惭愧,什么都不懂,看得我心痒痒,哪儿都想去
  •     如果生命可以延长,只因为行走在路上……
    好深情的话啊。
  •     这本封面漂亮的书,里面原来分成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铜板纸印刷的彩图,有贡嘎山、横山、华安土楼、图们江、漠河、怒江峡谷、太行山、等或奇绝或优美的风景图片;另一部分是作者十周年来在《中国国家地理》上发表的文字,分为“优雅之旅”“边地风光”“古迹重寻”等六个部分,涵盖了颇具特色的中国美景。其品位、文笔、装帧堪称一流,无不值得长久珍藏!
  •     当初买这类旅行书 都是身未动心已远 (当然现在仍是身未动) 这本是畅销前几名的 买回一翻 是干货 除了前几页照片 且是业余手机级的 正文全无配图 立马就失了兴趣 现在读完倒也真是干货 书中的景点如都能去到 也算是跑遍大江南北 只是当读文字时的想象变成现实 会不会有些许失望 或景点已不再原汁原味而铜臭醺醺
  •     封面和书名易让人误以为是走马观花式游记而忽略掉的一本华夏人文地理文集,内容优于《最好的时光在路上》
  •     很一般吧
  •     自然科学、文学艺术、历史人文在聂作平的《一路钟情走出来的人生美景》中被以灵动的文字融会贯通,虽没有过多的图片眼前却早已是五彩斑斓。
  •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一路钟情,走出来的人生美景》
      
      徜徉在一望无垠的碧绿的大草原上,品尝着羊肉的芬芳,感受着不一样的草原风情;遨游在广阔的人文知识的海洋中,品味着荔枝的香甜,回味一下历史的怅惘。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或许我们不曾知道曾经获取食盐的艰难,也不曾理解官盐与私盐的区别,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作者的笔,感受着五湖四海流过的痕迹,感受着经济文明所带来的失落感。
      
      读完此书,记忆似与《舌尖上的中国》重叠,虽然它介绍的不是美食,而是作者一路走过来的美景,一路品味的文化痕迹,然而那种遗落的文明,那种因为经济的发展而迅速失去原本依存的环境,都不知不觉的敲击着作者的心脏,无声的诉说着他的心痛,这种痛经过文字的感染,竟与纪录片渲染过的画面别无二致。
      
      虽然聂卫平在中国的土地上留下了大半的足迹,然而他所有的情感似乎只融汇在几种事物中,这些事物或许能够更容易引发一个游子的归思之情,更容易在朴实的文字中散发着人文地理的魅力,从而取代图片所带来的视觉感官的快感,但是这种情感却充满着沧桑,充满着面对无尽美景的绵绵失落之感。
      
      荔枝美味,可是它体现出来的是一个朝代的没落,是一段君王不能够承受的情。那个喜爱荔枝的女子,能够让君王从此不早朝的女子,又怎能想得到荔枝运送的艰难,那些个漫长的路途,那些运送荔枝的人们,仅仅为了满足一个人的口腹之欲,历尽艰难,而这个女子更加不曾想到的是,这段恩宠,这段盛情,最终在马嵬坡上结束,徒留下历史的感叹!
      
      民以食为天,盐的存在,似乎是再一次证明这句话的真实,在作者的文字中,不止一次的提到过食盐的用途,制盐的分类,甚至在不同的版块中,都动情的介绍着食盐的一次又一次的历史,在那些充满咸香的回忆中,食盐的制作工艺竟有了传奇的色彩,那些白花花的食品犹如银子般让人垂涎,只是当我们一步步走过时,这种古老的工艺是否还会一步步的传下去呢,当传人的后代已搬入城中,那些古老的记忆是否会失传,这时,我才真正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空荡,正如他走在蜀地上,面对茫茫高山的渺小孤独感一般。成都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蜀地的山,高的“难于上青天”,蜀地的土地下,埋葬着自古以来的贤人。虽然经历过地震,虽然它的气候一如既往的阴冷,可是正如张艺谋所说,成都是一座动与静结合的城市,大大小小的古镇,大大小小的古街(gai),大大小小的茶馆,午后闲时,大街小巷一片悠闲场景,大戏一唱,变脸一演,充满着时尚与古老历史氛围的古都才慢慢展现出它那迷人的风情。
      
      走在埋藏着费祎的竹林中,我们或许不会想象得到呼伦贝尔草原上黄羊的悲剧,也不会想象得到大兴安岭那惨绝人寰的火灾,可是这一切都是人为留下的后果,我们或许钟情于冬虫夏草的神秘,却永远没有意识到我们对于那种原始生态的破坏。
      
      我们循着作者的足迹一步步的走着,背后留下的是一种名为反思与茫然的东西……
  •     像是评论性游记
  •     清单上又多了长长的一列
  •     用文字和脚印感谢大地。
  •     很美的风景,照片的质量也很不错
  •     很好的床头书,感受大好河山厚重的历史与文化!
  •     文笔雄奇,山河壮丽。大气之选。
  •     应该说,像读者这样具有复合知识体系和独立思想的人,在国外不少。
    但在国内,这是一本真正意义上可以和单之蔷先生的《中国景色》和国家地理精选的《选美中国》一起购买的书。它们的共同点是:让我受到为数不多到的震撼。
    我觉得中国的读者我们很需要这样的书,不是应景的“最该去的50个地方”、“全中国最美的100个地方”,而是——散发着作者智慧的光辉与带着体温的情感的经典之作!
  •     才情出众的文笔汇集着奔走中的所思所想,让心灵收获不仅是自然灵动中寻得的那份难得宁静,更多跟随作者对辽阔土地的人文历史深挖和追忆。
  •     在网上翻相关地图资料和照片的时间比看书要长,在行走中感悟文化和历史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