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夏先后说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国史 > 夷夏先后说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2
ISBN:9787105118625
作者:易华
页数:280页

作者简介

人类是一种喜爱迁徙的动物,人类史就是迁徙的历史。每一个民族或国家都是由不同的移民构成的。所谓土著,相对于新来者而言,是早到的移民。美洲土著印第安人,相对于欧洲殖民者而言,是先到的亚洲移民。相对于夏而言,夷是东亚土著。受傅斯年《夷夏东西说》和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启发,参考布罗代尔长时段(long duree)和华伦斯坦世界体系(world system)概念,特提出“夷夏先后说”如下:
历史记载或传说表明夏朝建立之前东亚为夷蛮之地,大禹父子在夷之中建立了夏朝之后才有东夷西夷之分。考古学发掘和研究表明夏朝建立之前东亚尚未有游牧与农耕之分,正是夷创造了东亚新石器时代定居农业文化,夏或戎狄引进了青铜时代游牧文化。体质人类学研究表明夷属蒙古人种,可能来自南亚,部分夏或戎狄属印欧人种,来自中亚。语言学研究表明汉语、韩语、日语是典型的混合语:夷语或华澳语是底层,夏言或印欧语是表层。夷夏结合与转换才开创了中国的历史,形成独特东亚文化传统。
夷夏不仅有东西之分,而且有先后之别。夷为东亚土著,创造了东亚新石器时代定居农业文化;夏人西来,传播了青铜时代游牧文化。汉族的历史是夷夏结合的历史,汉人、汉语、汉文化均是夷夏混合的结果,韩、日、匈奴或蒙古亦然。夷夏转换是东亚上古史上的关键。在人类历史上,喧宾夺主的事时有发生,而数典忘祖亦是常事。正本清源,夷夏先后说化解了东亚文明本土起源说与外来传播说的矛盾,对理解东亚民族与文化的形成和东亚历史不无小补。

书籍目录

目录
英文内容提要
中文内容提要
他序
自序
第一章 导 言:演化论、传播论与互动论
一、本土起源说与演化论
二、外来传播说与传播论
三、东西二元说与互动
第二章 从夷到夏:历史人类学论证
一、夷蛮与夏
1、尧舜禅让:夷人的事故
2、夷人建立夏朝,群众基础是众夷
3、商朝是夷人王朝,夏人无足轻重
4、周朝是西夷王朝,东夷是群众基础
5、子为夷礼,诸子为夷
6、夷为东亚土
二、夏与戎狄
1、炎黄之战:夏人的传说
2、夏与戎:羌方、月氏、吐火罗、大夏
3、夏与狄:土方、鬼方、匈奴、大夏
4、夏与杞、鄫
5、周代夏崇拜
第三章 从新石器到青铜:考古人类学论证
一、夷与新石器时代定居农业文化
1、粟、稻与菽
2、猪、狗与鸡
3、陶瓷
4、桑、蚕与丝绸
5、半地穴式与干栏式住房
6、耒与耜
7、舟与船
8、土坑墓与瓮棺葬
9、玉器
10、祭祀与礼
11、东亚文化底层夷文化
二、夏与青铜时代游牧文化
1、青铜器与青铜技术
2、绵羊与羊毛制品
3、黄牛与牛奶
4、马与马车
5、小麦
6、砖
7、支石墓、墓道与火葬
8、金器
9、战争与戎
10、天与帝
11、中国文化表层夏文化
第四章 蒙古人种与印欧人种:体质人类学论证
一、夷与东亚蒙古人
二、夏与印欧人在东亚
三、夷夏混血:汉族及其他
第五章 从语系到语海:语言人类学论证
一、汉藏语系假说
二、汉语的底层:夷语与汉语南岛语系或华澳语系假说
三、汉语的表层;夏言与汉印欧语系或汉高语系假说
四、汉语混合语:从语系到语海
第六章 讨论与结语:夷夏先后说
一、文化起源
二、民族形成
三、民族认同
四、结 语
附录一 中国的民族主义
附录二 青铜时代世界体系中的中国
关键词索引
后记

编辑推荐

《夷夏先后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

内容概要

易 华 博 士
任职于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所

名人推荐

《夷夏先后说》一书,对理解当今东亚文明本土起源与外来传播论争的问题,是最重要的著述。据我个人识见所及,在国内以至东亚的学术圈子里,尚未见过可与此书匹敌的著作。很多人可能好奇,究竟是甚么样知识结构的人,才会写出这样专博兼顾的学术论著。读其书想见其为人。 ——邓聪 香港中文大学 观古今于一瞬,视地球为小村,从人类迁徙的大背景透视夷夏关系,漏洞甚至错误在所难免。《晏子春秋》云:“星之昭昭,不如月之曀曀,小事之成,不如大事之废;君子之非,贤于小人之是也。”海洋深信易华《夷夏先后说》堪当此段评价。 ——张海洋 中央民族大学 尽管易华提出的早期东亚文明演变动态概念这一新观点有争议性,但极有说服力。总体论证充分有力,并将在此后的很多年内推动该领域的研究。这是迄今为止研究早期中国与其他欧亚文明互动的最重要的论著之一,可谓成就非凡。 ——梅维恒 宾夕法尼亚大学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庄子·齐物论》借南郭子綦之口讲过一句关于“认同”的玄妙话:“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它仅用三个实词,就揭示出“认同”这个吊诡概念的结构起源和“缘起性空”的精义。关注民族文化和民族关系的中国读者自能体验:这里的“彼”是他者,“我”是主体,“取”是主体的行动选择。人是喜欢分类和认同的动物。根据克罗齐“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的论断,认同中的“我”作为共时此在总有两层含意:一是个体小我;二是小我要认同的大我。这个大我包括家园、家乡、本民族、中华民族和作为文化江山的中国。“彼”作为他者则是有着共时和历时两个维度的存在,因而含义更多:概有空间上的异地异邦异国,结构上的异族、异文化和时间上的古人、古文化,如此等等。如果这里的“我”对“彼”即他者再怀有一些“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或“实事求是将心比心”的互主性(Inter—subjectivity)意识,就更能符合仁人之心,使自己言寡尤而行寡悔。就本书而论,记住“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这句话,能使读者把中国文化“二元合成说”理解得更好。 今日国人理解中国文化“二元合成说”能有什么用?答曰:能在大变革时代凝聚改革创新的共识,推动中国人把对中华文化的认知范式从“社会发展史”转换成“文化生态学”。具体讲,就是通过把社会发展史年表还原成文化生态学地图来解构大汉族主义和少数民族消亡同化论,使大家更加自觉地维护中国生态环境、文化多样性、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个人修行上,它能预防我们因为自身处境或心境欠佳而打着爱国爱民族旗号到处亮剑,对他人他方或他国任意地掌掴、毁碑、宣战或喊杀,给个人、家庭、民族和国家留些尊严,给祖先神明和子孙后代保一些福田。由于人类学是魏公村共识和《夷夏先后说》的共同学科基础,所以本文再对本学科要旨做些阐释: 人类学是通过研究文化来理解人性和民族特点,推动各国各民族相互理解、平等团结和互敬互惠的学科。它的目标体系是人性、文化和民族。它的工具体系是用实地调查方法收集资料,用比较研究方法分析和解释资料,用生物文化整体论和文化相对论来指导资料的收集和分析解释。

图书封面


 夷夏先后说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此书据说是作者博士论文的前三章扩写而成. 博士论文因为体系过于庞大,漏洞太多而没有正式出版.从全篇体系来看,作者是先有了"夏族是印欧游牧人西来,取代原有"夷人"的农耕民族,建立夏朝"的结论,然后从历史人类学\考古人类学\体质人类学\语言学等四个方面来一一论述. 作者用了十年写此书, 应该心血不少.但从全书论证来看, 大部分是引用前人的研究成果综合, 比较少自己的独创深入分析研究. 有大而无当的感觉.缺乏严格的论证过程和缜密的论据支持,其结论基本还停留在"假说"的阶段.
  •     2012文化年鉴 ·南都网梁文道 2012年我读过觉得最好的书,是易华的《夷夏先后说》。我特别喜欢读一些关于上古时期的史书,因为这就牵涉到中国古代文明究竟是什么,所谓的中国文化基因又是什么的问题。在我们的历史教育里,往往特别强调中国文化是如何本土原生,强调最早的文化基因都是在我们自己的本土之内、特别是黄河流域一带自发发展起来的。但是这20年来的考古学、语言学、人类学告诉我们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尤其是很多海外汉学学家、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做的研究表明,上古时代的中国没有我们想得那么简单、纯粹,无论在人种还是文化上。易华先生这本书,牵涉到语言、考古、历史和人类学的背景,今天的中国学术界在这方面具有如此强大背景的人其实并不多见,尤其是牵涉到很多科技史的东西。这本书有新的开拓路线、达到国际水平的研究,而且它也让我们了解到中国古代,比如马车、青铜器等等各个方面都不可能是中土原生的东西。讲到商朝青铜,这本书做了很多考证,让我们了解到青铜文化是如何一路从欧亚大平原传入中土。而且这本书提出了一些很有趣的、比较有总结性的观念。他提出了“青铜之路”的讲法,也提到了青铜时代就已经存在一个世界体系。这对我的启发很大。在我看来文化是没有纯种的,文化总是人与人交流碰撞的结果,甚至可以大胆地说,所有的文化都是“杂种”,没有所谓“纯种”的文化。这本书就是特别有力地证明了古代的中国是怎样开放地接收世界各地的交流与影响。那个时候今天所谓的“中国”观念还不存在。这本书采用了全球各地学者构建的资料,用一个很大胆“青铜时代的世界体系”框架将它们框了起来,这是非常重要的,虽然比较专业,但我还是觉得很值得让今天的国人好好看一看。2012这些书值得谈一谈类别:其他新闻 浏览量: 28版次:RB08 版名:2012文化年鉴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3-01-13作者:王晶 颜亮 赵大伟 李昶伟 邵聪 原创 手机看新闻 全国订报编辑此文
  •     水涛《从周原出土蚌雕人头像看塞人东进诸问题》,《远望集》或《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论集》。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查小英《20世纪末关于中国考古学走向的争论--以俞伟超和张忠培的观点为中心》第一:看看什么是欧亚草原的文化,然后看看什么是西北诸文化,再看看中原诸文化。第二:看看考古学史,知道曾经有什么错误的观点,又是怎么被证明为错误的。第三:看看考古学中的多学科研究中所面临的诸多困境,知道各学科的长处和缺点,了解各学科研究的边界。第四:不要引用被证明为错误的观点,或者断章取义,或者囫囵吞枣。第五:罗列材料不是证明。第六:多学科研究中有诸多的悖论,知道什么是严谨和谨慎。不客气的说,这是伪考古。

精彩短评 (总计25条)

  •     结论未必错(当然,也未必对),所谓的论证跟结论之间没有线性因果关系。作者似乎很喜欢在豆瓣回复每一条差评。好吧,冲着王婆卖瓜的习惯,我先否定了瓜。
  •     老公非常喜欢,印刷也不错,发货速度也很快给个好评,就是快递费有些小贵十一大元呀!
  •     看在海洋为作者背书的份上,再加一星。有想象力是不错的,但要对自己负责。用当代学术的新术语包裹一些似是而非的陈谷烂芝麻就是民科的典型表现。
  •     最大的价值在于整合资料。
  •     得到Victor Mair盛赞的一本跨界学术书,集合了考古学、人类学、史料研究……多学科交叉互动成册。算是中华文明“西来说”部分肯定的拥护者,值得一看,但个中举证部分有待商榷。
  •     推荐一下。该书提供了两个猜测,一是东亚和古欧洲同是以西亚为中心的青铜世界体系边缘组成部分。二是商周时期统治者和群众可能来自不同的族裔。
  •     通篇就是不愿意提及水稻、大豆和小米是什么时候被驯化的。小麦在中华文明早期还不算是一种多么主流的粮食。体质人类学?蒙古人种?作者真的不知道“蒙古人种”与黄祸论的关联吗。如果按肤色划分人种,该怎么看待现代人类基因组研究?
  •     可见儒学精义压根儿靠不住哈哈四星半
  •     12年春
  •     读过三遍,可以打开你的世界观。
  •     微博上有很多人推荐此书,颇为好奇。讀完前言,頗感無語,閱讀的熱情突然消失殆盡,我要檢討
  •     不管是什么主义,考古的内容还是不错的
  •     很好玩,有很多有趣的材料,对我这种不求正确但求好玩的读者正合适。
  •     关于在考古人类学一章有关动物与人种方面其专业性如果不是他本科学农学硕士学生物是不可能达到的
  •     第三第四章是最好的部分,p.147开始写“夏与印欧人”这段的资料丰富,可以继续跟进相关的研究
  •     极好的著作!!!某些看不起作者读理科的小白,醒醒吧。考古人类学,也是你一个学文科的菜鸟能黑的?搞笑吗不是
  •     外行读着玩
  •     不太行
  •     失望了……
  •     首先很有趣,其次论证稍嫌薄弱。但整体思路我看不错
  •     挺有意思的,以考古学和人类学资料解构传统,其实当年傅斯年他们试图运用考古、地理等资料反对文字,本身就是“理科反动”的一部分。聊备一格,最近看到梅维恒说很喜欢这本书,国外学者的门户眼界还是要淡一些。
  •     有点头大
  •     作为外行,反正我是被说服了。
  •     汪亭存赠
  •     有趣好玩八卦,差不多也是一口气看完了,可以bagua的东西非常多,由傅斯年的“东夷西夏说”和史语所的研究为底本,比如李济的很多成果,再加上现在的分子生物学的人种研究。五星推荐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