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通史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国史 > 西夏通史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年
ISBN:9787227029748
作者:李范文(主编)
页数:725页

作者简介

全书目录

序一 /马启智
序二 /王钟翰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西夏文献资料
第三节 西夏考古资料
第四节 西夏资料的整理与研究
第五节 西夏史研究中的主要学术问题
第二章 党项的兴起与迁徙(4世纪-859年)
第一节 党项的族源及早期社会组织
第二节 隋唐时期的党项
第三节 党项的迁徙及分布
第四节 唐朝统治下的党项
第三章 夏州拓跋割据势力的形成和壮大(859-1032年)
第一节 唐末党项拓跋氏的崛起
第二节 五代时期拓跋氏割据势力的发展
第三节 宋初党项割据势力的削弱与复兴
第四节 西夏建国基础的奠定
第四章 西夏王朝的建立(1032-1048年)
第一节 元昊称帝立国
第二节 西夏立国与夏宋关系的演变
第三节 西夏与宋、辽的战争
第四节元 昊后期西夏的外交与内政
第五章 西夏王朝的巩固(1049-1086年)
第一节 没藏氏专权及谅祚亲政
第二节 秉常朝梁氏专权时期的内政
第三节 梁氏专权时期的夏宋关系
第六章 西夏王朝的鼎盛(1087-1193年)
第一节 母党再度专权与乾顺亲政后的统治措施
第二节 联辽抗宋扩大疆域
第三节 仁孝初期的自然灾害与阶级矛盾
第四节 仁孝的治国方针
第五节 粉碎任得敬的篡权分国
第六节 仁孝附金和宋的外交政策
第七节 乾顺、仁孝的功与过
第七章 西夏王朝的衰落与灭亡(1194-1227年)
第一节 纯韦占秉政与蒙古的崛起
第二节 安全篡权与蒙古征夏
第三节 遵顼即位及附蒙攻金
第四节 德旺执政与联金抗蒙
第五节 西夏的灭亡
第八章 亡国后的西夏遗民
第一节 西夏故地的遗民
第二节 移居内地的西夏遗民
第三节 青藏高原的西夏遗民
第四节 移居中亚的西夏遗民
第九章 西夏的政治制度
第一节 中央行政制度
第二节 地方行政体制
第三节 法律制度
第四节 军事制度
第十章 西夏的社会经济
第一节 畜牧业与狩猎业
第二节 农业
第三节 手工业
第四节 商业与贸易
第五节 货币与高利贷
第六节 生产关系与经济制度
第十一章 西夏的文化
第一节 宗教信仰
第二节 语言文字
第三节 物质文化与风俗习惯
第四节 文学与艺术
第十二章 西夏的教育与科技
第一节 教育与精神文化
第二节 天文历法
第三节 医药卫生
第十三章 西夏的地理
第一节 疆域
第二节 交通
附录 党项西夏世系表
附录 西夏纪年表
附录 西夏与主要朝代纪年对照表
附录 西夏大事年表

书籍目录

序一序二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引言第二节 西夏文献资料第三节 西夏考古资料第四节 西夏资料的整理与研究第五节 西夏史研究中的主要学术问题第二章 党项的兴起与迁徒第一节 党项的族源及早期社会组织第二节 隋唐时期的党项第三节 党项的迁徒及分布第四节 唐朝统治下的党项第三章 夏州拓跋割据势力的形成和壮大第一节 唐末党项拓跋氏的崛起第二节 五代时期拓跋氏割据势力的发展第三节 宋初党项割据势力的削弱与复兴第四节 西夏建国基础的奠定第四章 西夏王朝的建立第一节 元昊称帝立国第二节 西夏立国与夏宋关系的演变第三节 西夏与宋、辽的战争第四节 元昊后期西夏的外交与内政第五章 西夏王朝的巩固第一节 没藏氏专权及谅祚亲政第二节 秉常朝梁氏专权时期的内政第三节 梁氏专权时期的夏宋关系第六章 西夏王朝的鼎盛第一节 母党再度专权与乾顺亲政后的统治措施第二节 联辽抗宋 扩大疆域第三节 仁孝初斯的自然灾害与阶级矛盾第四节 仁孝的治国方针第五节 粉碎任得敬的篡权分国第六节 仁孝附金和宋的外交政策第七节 乾顺、仁孝的功与过第七章 西夏王朝的衰落与灭亡第一节 纯祐秉政与蒙古的崛起第二节 安全篡权与蒙古征夏第三节 遵顼即位及附蒙攻金第四节 徳旺执政与联金抗蒙第五节 西夏的灭亡第八章 亡国后的西夏遗民第一节 西夏故地的遗民第二节 移居内地的西夏遗民第三节 青藏高源的西夏遗民第四节 移居中亚的西夏遗民第九章 西夏的政治制度第一节 中央行政制度第二节 地方行政体制第三节 法律制度第四节 军事制度第十章 西夏的社会经济第一节 畜牧业与狩猎业第二节 农业第三节 手工业第四节 商业与贸易第五节 货币与高利贷第六节 生产关系与经济制度第十一章 西夏的文化第一节 宗教信仰第二节 语言文字第三节 物质文化与风俗习惯第四节 文学与艺术第十二章 西夏的教育与科技第一节 教育与精神文化第二节 天文历法第三节 医药卫生第十三章 西夏的地理第一节 疆域第二节 交通附录1 党项西夏世系表附录2 西夏纪年表附录3 西夏与主要朝代纪年对照表附录4 西夏大事年表跋

编辑推荐

  公元11~13世纪,中国的北方,群雄并立,民族融合。  一个神奇的民族——党项人,崛起于中国的西北。在血与火的争战中生存、发展、进退。  公元1038年,一代枭雄李元吴建立了大夏国,史称西夏。  西夏立国近200年(1038~1227),先后与宋、辽、金、蒙抗争、并立。西夏极盛时疆域达80多万平方公里。  党项人积极吸收先进的汉族文明,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西夏文化。神秘的西夏文字,寒光闪闪的西夏剑……  公元1227年,西夏国在强悍的蒙古军队的攻击下灭亡。从此,西夏被历史的烟尘所覆盖……

前言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多民族国家。史载,历史上曾先后出现过160多个民族的名称。现在的56个民族,是由古代众多的民族发展而来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时代的局限和各民族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有许多少数民族曾建立过政权,如秦汉之际的匈奴政权,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五胡十六国”、北魏、北齐、北周,唐代的渤海、南诏、吐蕃,五代时期的后唐、后晋、后周,以及以后的辽、西夏、金、大理、元、清等等,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这些民族政权中,有的曾统一全国,有的与其他政权并立,有的偏居于边疆。他们统治的范围或大或小,存在的时间或长或短,有时候相互间还进行争战、兼并,但总体上分裂割据是暂时的,而发展的趋势和主流是统一。这些民族政权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所说:“各个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历史都作过贡献。”因此,研究历史上各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对于全面阐述中国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西夏是11~13世纪党项羌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它曾先后与宋、辽、金鼎足而立,为时190年(1038~1227年)。如果按《宋史》所载“虽未立国而王其土”的夏州政权算起,党项西夏政权历时长达347年,其最盛时,疆域包括今宁夏大部和甘肃、陕西、青海、新疆和内蒙古的部分地区。然而,西夏灭亡后,元朝在为前朝所修的专史中,有宋、辽、金诸史,唯独没有西夏专史。其中原因是,蒙古灭夏时,将其文书档案全部化为灰烬,致使元人修史时无资料可寻;另一方面是由于西夏为党项族所建,被封建史学家视为异端而不予列入“正史”之列,从而使其成为“丝绸之路”上的神秘王国。

内容概要

主编者李范文系宁夏社会科学院教授,参与编纂者也都是国内西夏学、民族学、历史学著名学者。

章节摘录

  其二是党项羌拓跋说。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1)西夏统治者自认为是元魏鲜卑拓跋氏的后裔,主要是想证明西夏立国的合法性。在宋宝元二年(1039年)元昊上宋朝书中说:“况元昊为众所推,盖循拓跋之远裔,为帝图皇,又何不可?”①宋庆历元年(1041年),范仲淹答元昊书中也说:“……大王又以拓跋旧姓之后……若大王之国,有强族称单于,鲜卑之后,俱思自立,大王能久安乎?”②这两段话表明西夏统治者高攀元魏拓跋氏无非是想证明自己血统高贵,借此抬高身价而已。(2)《元和姓纂》一书早已亡佚,现存此书是孙星衍、洪莹从《永乐大典》和其他文献中钩沉补辑而成,舛误甚多;且“拓跋”之名并非鲜卑族所独有,在唐代初期,今西藏地区就居住着自称“达布”的民族。(3)文献称党项为“东北番”、“胡人”,系因党项后迁至今甘肃、宁夏及陕北一带,与西北少数民族(胡人)杂居数百年之久,深染胡风,况且“番”一名,在唐、宋文献中,不过是内地汉族对西北少数民族的泛称,有时指党项本身,有时指吐蕃,有时泛指羌。至于宋琪称“俗谓平夏拓跋,盖蕃姓也”,“谓之南山野利,盖羌族之号也”,仅是作者用词不相雷同而有所差异,绝非是将两者视为不同民族的概念。唐宣宗《洗雪平夏党项德音》开首就说“平夏、南山虽云有异,源流风俗本贯不殊”就是明证。(4)西夏统治者将自己与其统治的羌人(包括其他党项羌人)对立起来,这并非民族之间的对立和矛盾,而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对立与矛盾。西夏统治者自称元魏拓跋氏之后,在其颁布的诏书或使用的语言上,将统治区域内包括党项羌在内的部落,与自认为的“皇族后裔”对立起来,完全是正常的。(5)《辽史》《金史》中关于西夏源于元魏拓跋氏的记载,是由于辽、金统治者“相信”了西夏统治者自己的说法。他们与西夏统治者一样,建立的是以非汉族为主体的地方割据政权。出于同样的心理,他们宁愿相信西夏统治者追溯的祖先,承认这种政权的合法性。③

图书封面


 西夏通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研究历史,特别是研究西夏这样的文献资料相对匮乏的王朝的历史,首先需要搞清楚相关的文献资料。近几十年出版的西夏历史著作大致如下:西夏史稿,吴天墀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1983;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再版。 西夏通史,李范文主编,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西夏简史,钟侃等著,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 西夏志略校证,胡玉冰校注,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 西夏纪事本末,(清)张鉴撰;龚世俊等校点,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 简明西夏史,李蔚著,人民出版社,1997。 西夏书事校证,吴广成等,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 西夏史,林瑞翰,宁夏人民出版社,1984。西夏记,戴锡章,台湾华文书局,1969。其中,有一些是整理清人的著作,还有西夏史的论文集。在寥寥几本真正由今人撰写的西夏历史中,这本《西夏通史》显得格外突出。事实上,它是第一部按照现代史学体例撰写的大型西夏断代史。这部书集众人合力完成,每一章节都是由相关领域的专家撰成,吸收了近几十年来对西夏文文献的研究成果,虽然本书还有少许瑕疵,但是不掩其在西夏史学史上的里程碑意义。读这本书,我的兴趣主要集中在三处:西夏王朝崛起之谜;西夏亡国的原因;党项族后裔的下落。1.我一直有一个疑惑:在相对中原和东北都可谓是贫瘠的西北高原,党项人如何得以崛起,并竟然搞得宋辽两个大国都焦头烂额?更加不可思议的是他们不是小打小闹,而是自立门户,先后与宋辽、宋金鼎足而三、分庭抗礼,并发展出一个璀璨的西夏文明。这一切如何可以做到的呢?读完本书,我得出一个结论——这一切,关键得归功于李继迁和李元昊的雄才伟略,而这种雄才伟略具体地说就是坚定的意志、明确的方向和灵活的策略,其核心就是战略思维能力。下面我就一边概述党项崛起的历史,一边简析一下党项崛起中的战略问题吧:党项拓跋部最早兴起应该从拓跋思恭在唐末黄巢起义时助兵勤王算起。这一次助兵勤王为党项拓跋部挣得了崛起的政治资本,成为名正言顺的唐朝所封的一方藩镇,奠定了拓跋部在党项族人中的优势地位,为后来经营西北、统一党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到李继迁这一代,拓跋部已经经营夏州地区长达五代之久。可是,尽管这时党项拓跋部已经精心经营了百年,但由于夏州地处偏僻、土地浇薄,和中原王朝相比,其实力仍然难以与之抗衡。拓跋部在此之前能够割据百年的原因,在于他们有效地利用了五代十国时期中原的内乱与各地军阀的相互牵制,外加一点好运气。所以等到中原内乱结束的此时,宋朝挟刚刚统一的国势,利用党项内争,便一举收服党项,削平了这股分裂势力。事情发展到这里,还没有脱离地区性割据势力的宿命。然而,李继迁却打破了这一宿命——李继迁在党项已经基本为宋朝廷收服的情况下,几乎是孤身一人站出来发动了他的割据战争。而纵观宋朝在李继迁时期的应对,我们发现,宋朝犯了几个致命的战略性错误:一、隳毁夏州城,显示了朝廷并无经营西北边疆的雄心,给李继迁提供了战略活动空间;二、实行青白盐禁令,不仅没有达到在经济上困死李继迁的目的,反而为渊驱鱼,使得原本臣服于宋朝的党项人纷纷叛归李继迁,大大加强了党项的民族凝聚力;三、宋朝廷一直对李继迁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寄希望于招抚,应战均为被迫,在战略上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四、对灵州这一战略要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放弃和坚守两种选择面前举棋不定,浪费了很多良机;五、军事上缺乏人才,屡屡犯下兵家大忌,例如分兵冒进这一错误,在此时与之后的宋夏战争史上反复出现,令人惊诧。而这些战略错误背后的根源就在于——宋朝自宋太宗收复幽云十六州失败以来,就失去了经营边疆的兴趣。放弃那些劳民伤财、看上去毫无经济利益的边疆重镇成为朝野的普遍呼声,最终导致绥靖主义成为宋朝处理边疆事务的宗旨。除此之外,我们必须注意辽朝此时对李继迁的支持。辽朝出于牵制宋朝的目的,大力支持李继迁,这是李继迁对抗宋朝的靠山。——历史反复地证明了这么一个规律:小国如果能成功对抗大国,其背后一定有其他大国的支持。党项崛起的历史再次证明了这一点。党项割据政权经李德明一代的休养生息,已经具备了立国的基础。到了李继迁之孙、李德明之子李元昊时,终于打出夏的旗号,独立建国。李元昊的建国措施有:建立完整的政治制度、大力发展经济与文化教育事业、改革军事制度。这些措施,使西夏真正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国家。在这期间,李元昊命野利仁荣发明西夏文字,是西夏文明脱离华夏文明主体独立发展的关键性事件,换句话说,西夏文明自此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我们不妨假想一下,如果没有发生女真和蒙古南下入侵的事件,宋、辽、西夏、大理等会不会像后来的朝鲜与越南那样各自发展成为独立的民族国家?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李元昊要独立,宋朝是头号敌人,辽朝是二号敌人。李元昊柿子捡软的欺,先拿战争意志薄弱的宋朝开刀。历经三川口、好水川、麟府丰、定川寨四大战役,除麟府丰一战失利外,其余的西夏都获得了胜利。然而,伤人者亦自伤,西夏国力不足,就算军事上连连胜利,也不能解决与宋绝交带来的经济困难,因此李元昊转而求和。宋朝自然求之不得。议和的结果是宋朝事实上承认了西夏的独立地位。就整个过程来看,李元昊达到了最初发动战争的目的,宋朝损兵折将也未能压服李元昊,因此就战争目的看宋朝实际上是失败了。而宋朝在这场战争中暴露出了巨大的问题,这已不仅仅是缺乏战争意志、缺少战略思维的问题了,而是涉及整个国家运行体制的问题。宋夏战争暴露出来的这些问题,正是激起庆历革新以至王安石变法的根由。至于夏辽战争,情况则大同小异。不同的是,辽朝军队的战斗力更强,没让李元昊占到太多便宜罢了。要言之,西夏能够崛起,不是天意,而是人事;不是必然,而是各方博弈的结果。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宋朝缺乏汉唐那种经营边疆的兴趣。尽管宋朝国力远强于西夏,可是对西夏却不断地绥靖和妥协,终于给了西夏成功立国的可能。2.西夏亡国的原因,书中有专节讨论,我觉得探讨得还比较靠谱,录之于下:一、西夏社会晚期内部矛盾的激化,为蒙古灭夏提供了契机。从蒙夏战争爆发至夏国灭亡的二十多年里,西夏先后更换了五位皇帝。(按,安全阴谋篡位、遵顼宫廷政变、德旺受禅即位、末主非子承袭,都是非正常权力转移,反映出党项统治集团内部斗争的剧烈程度。统治集团不团结,使蒙古入侵的阻力大大减小。)二、安全、遵顼两代对金的长期战争,极大地削弱了西夏的国力。三、西夏在受到蒙古大军的第一次打击之前,没有充分的战争准备,社会承平已久,上层儒风流习,将帅人才匮乏,军队戒备松懈,兵不习战,军事素质下降。四、大战略上犯下严重错误,错误吸取了金朝南侵时附金攻宋而得到好处的经验,附蒙攻金,不仅失去了外援和潜在的同盟,陷入孤立的境地,而且严重消耗了财力、军力,最终饮恨亡国。(按,就是当了蒙古的打手,结果不仅没得好处,反而受了重伤。夏金战争削弱了双方的实力,让蒙古坐收渔人之利。战略之蠢,莫过于此。相较后来南宋犯下的类似错误,西夏的战略失误更遭人诟病。因为南宋与金世仇,在情感的力量面前难以理智,还能为人谅解;而西夏纯粹只是想借蒙古侵金之际捞一把而已。)五、军事战略上也犯下严重错误,以城为营,分散兵力,闭关自守,不能互救,失去了战争主动权,给蒙古以各个击破的机会。(按,从历史经验来看,蒙古骑兵善于平地野战,而不擅长攻城,对付蒙古采取守城战术是正确的,但是不应该消极防守,更不应该每城必守、分散兵力。)3.至于一般人感兴趣的西夏遗民的去向问题,书中第八章作了专门讨论:西夏亡国以后,其国民惨遭蒙古屠戮,所剩无几,但还是有少数逃过了这场灭顶之灾。西夏遗民少数留在原地,分别融入汉族、藏族、蒙古族、回族、维族等民族中;有的移居内地,基本融入汉族;有的逃往青藏高原,来到后藏的昂仁或者康藏地区,被称之为木雅人,基本融入了藏族中;有的逃往中亚,与当地民族融合。唯一保持相对独立的族群是逃往尼泊尔的夏尔巴人,成为藏族的一个独立的支系。(按,唐宋时期的许多少数民族建立的地区性王朝,在王朝灭亡后其主体民族都消亡了,例如渤海、辽、金、西夏等等均是如此。这是为什么呢?呵呵)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感觉本书就是西夏简史的扩充本,同理西夏简史是本书的缩减本。用马列主义视角、“方法论”来完整叙述西夏这个政权的来龙去脉,并且号称填补“二十四史”无西夏史的“遗憾”,明显的夸张了。
  •     从写作论述而言,四星,但由于完成之不易,且为国内通晓西夏文的专家集全力,可以给五星的著作了,非常难得
  •     非常不错的书了
  •     封面没有了,巨著呀,可以看http://www.soku.com/search_video/q_%E8%B4%BA%E5%85%B0%E9%9B%AA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