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国史 > 三国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6-9
ISBN:9787101052978
作者:[晉] 陈寿 (撰),[宋] 裴松之 (注)
页数:867页

作者简介

《三国志》(精)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四史”。作者陈寿,以其史识及叙事能力,在当时已有“良史之才”的称誉。 《三国志》在二十四史中,有它自己的特点,它既不像《史记》那样的通史,也不像《汉书》一类史书那样的断代史,它平行地叙述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鼎峙的史实。虽然名之为“志”,但是书里面只有纪和传,没有志。 本书是裴松之的注释本。从现代人的角度论,裴注不单单是陈书的助读 “功臣”,甚至可以将之和陈书视为反映魏蜀吴三国六十年鼎立历史的“双璧”;两著合刊,才算得上是记载中国古代这段辉煌历史的完整充实的巨著。《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四史”。作者陈寿,以其史识及叙事能力,在当时已有“良史之才”的称誉。《三国志》在二十四史中,有它自己的特点,它既不像《史记》那样的通史,也不像《汉书》一类史书那样的断代史,它平行地叙述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鼎峙的史实。虽然名之为“志”,但是书里面只有纪和传,没有志。本书兼具普及性和学术性,其文字,以中华书局1959年点校本《三国志》为底本,参校了清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清同治六年金陵书局活字印本、清光绪十三年江南书局刻本等旧刻本和以中华书局标点本为代表的多种新版本。书中所选图片资料,遵循忠实于历史的原则,力求选取富含历史文化价值的图片,配入《三国志》相应的文字部分,以图辅文,以图证史,图文结合,内容涉及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风俗等方方面面,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真实反映三国时期的历史原貌,方便读者对这一时期丰富的历史文化有一个较为形象的、直观的认识。

书籍目录

卷一魏书一
卷二魏书二
卷三魏书三
卷四魏书四三少帝
卷五魏书五后妃
卷六魏书六
卷七魏书七
卷八魏书八
卷九魏书九
卷十魏书十
卷十一魏书十一
卷十二魏书十二
卷十三魏书十三
卷?四魏书十四
卷十五魏书十五
卷十六魏书十六
卷十七魏书十七
卷十八魏书十八
卷十九魏书十九
卷二十魏书二十武文世王公
卷二十一魏书二十一
卷二十二魏书二十二
卷二十三魏书二十三
卷二十四魏书二十四
卷二十五魏书二十五
卷二十六魏书二十六
卷二十七魏书二十七
卷二十?魏书二十八
卷二十九魏书二十九方技
卷三十魏书三十
卷三十一蜀书一二牧
卷三十二蜀书二
卷三十三蜀书三
卷三十四蜀书四二主妃子
卷三十五蜀书五
卷三十六蜀书六
卷三十七蜀书七
卷三十八蜀书八
卷三十九蜀书九
卷四十蜀书十
卷四十一蜀书十一
卷四十二蜀书?二
卷四十三蜀书十三
卷四十四蜀书十四
卷四十五蜀书十五
卷四十六吴书一
卷四十七吴书二
卷四十八吴书三三嗣主
卷四十九吴书四
卷五十吴书五妃嫔
卷五十一吴书六宗室
卷五十二吴书七
卷五十三吴书八
卷五十四吴书九
卷五十五吴书十
卷五十六吴书十一
卷五十七吴书十二
卷五十八吴书十三
卷五十九吴书十四吴主五子
卷六十吴书十五
卷六十一吴书十六
卷六十二吴书十七
卷六十三吴书十八
卷六十四吴书十九
卷六十五吴书二十

编辑推荐

  本书兼具普及性和学术性,其文字,以中华书局1959年点校本《三国志》为底本,参校了清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清同治六年金陵书局活字印本、清光绪十三年江南书局刻本等旧刻本和以中华书局标点本为代表的多种新版本。书中所选图片资料,遵循忠实于历史的原则,力求选取富含历史文化价值的图片,配入《三国志》相应的文字部分,以图辅文,以图证史,图文结合,内容涉及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风俗等方方面面,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真实反映三国时期的历史原貌,方便读者对这一时期丰富的历史文化有一个较为形象的、直观的认识。

前言

《三国志》是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寿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后代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周瑜等都有记载。陈寿(233—297),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曾在蜀汉为官,蜀汉灭亡后,入晋担任过晋平令、著作郎。陈寿是史学家谯周的学生,他在蜀未亡时即注意收集资料。《魏书》、《吴书》的史料来源主要是官修的王沈《魏书》、韦昭《吴书》,私撰的鱼豢《魏略》,《蜀书》因为蜀无史书,主要由他自己采集。《三国志》得名于魏、蜀、吴的三足鼎立。全书共65卷,其中《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虽然陈寿是由蜀汉入晋的,但晋是继承魏统一全国的,所以,只能以《魏书》列前,以“本纪”来记述魏国的帝王,而蜀、吴的帝王只能用“传”这种形式。但叙事手法却与本纪一样。《三国志》长于叙事,文笔简洁,剪截得当,深受赞许。时人夏侯湛也在写《魏书》,看到陈寿的《三国志》后,就把自己的作品毁掉了。而后人更是推崇,认为它可以与《史记》、《汉书》媲美,因此,其他各家三国史相继消失,只有这部《三国志》流传至今,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由于陈寿写书的时间靠近三国,可以利用的前人成果不多,所以失之简略。在他死后130多年,裴松之受南朝宋文帝的指派,为《三国志》作注。书成后,被文帝赞为“不朽”之作。裴松之的注与原来注史书主要在训诂上下功夫不同,他的注主要是增补史实。据裴松之在《上三国志注表》中介绍,他的注着重4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二是“同说一事而辞有乖离,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纳以备异闻”;三是“纰谬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四是“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简单概括起来,就是补缺、备异、纠谬、评论。据不完全统计,在裴注中,列举引用魏晋人的著作就有200多种,而且这些书大部分已经失传。因此,从史料价值来说,裴注不亚于《三国志》,这也是后人读《三国志》必读裴注的原因。陈寿《三国志》和裴注不仅在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突出贡献。作为记载三国时代最原始的资料,它为后代有关三国的文学作品,特别是《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历史框架和第一手素材。本书以中华书局1959年点校本《三国志》为底本,并参考了点校本出版后学界关于《三国志》的研究成果,订正了原书中的一些错误,从而保证了其学术可靠性、文字准确性。另外,本书保持了陈寿《三国志》加裴松之注的做法,以帮助读者更加全面的了解三国这段历史。而对于广大读者来说,本书最大的特点是阅读方便。众所周知,《三国志》中涉及大量古代的人名、地名、书名,即便是研究历史的专业人士,也不是很容易识别的。因此本书保留了原点校本人名、地名下加专名线(——),书名下加波浪线(——)的做法,使读者一目了然,不会因为不熟悉这些专有名词而误读、错读。因此,可以说,本书是方便现代读者阅读这部巨著的较好的白文普及本。中华书局编辑部二00六年九月

内容概要

合著者:(晋代)陈寿 (宋代)裴松之

章节摘录

书摘                 武帝纪第一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①。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②。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③。嵩生太祖。  ①太祖一名吉利,小字阿瞒。王沈《魏书》日:其先出于黄帝,当高阳世;陆终之子曰安,是为曹姓。周武王克殷,存先世之后,封曹快于邾。春秋之世,与于盟会,逮至战国,为楚所灭。子孙分流,或家于沛。汉高祖之起,曹参以功封平阳侯,世袭爵土,绝而复绍,至今适嗣国于容城。  ②司马彪《续汉书》曰:腾父节,字元伟,素以仁厚称。邻人有亡豕者,与节豕相类,诣门认之,节不与争;后所亡豕自还其家,豕主人大惭,送所认豕,并辞谢节,节笑而受之。由是乡党贵叹焉。长子伯兴.次子仲兴,次子叔兴。腾字季兴,少除黄门从官。永宁元年,邓太后诏黄门令选中黄门从官年少温谨者配皇太子书,腾应其选。太子特亲爱腾,饮食赏赐与众有异。顺帝即位,为小黄门,迁至中常侍大长秋。在省闼三十余年,历事四帝,未尝有过。好进达贤能,终无所毁伤。其所称荐,若陈留虞放、边韶、南阳延固、张温、弘农张奂、颍川堂豁典等,皆致位公卿,而不伐其善。蜀郡太守因计吏修敬于腾,益州刺史种嵩于函谷关搜得其笺,上太守,并奏腾内臣外交,所不当为,请免官治罪。帝日:“笺自外来,腾书不出,非其罪也。”乃寝?奏。腾不以介意,常称叹?,以为?得事上之节。?后为司徒,语人曰:“今日为公,乃曹常侍恩也。”腾之行事,皆此类也。桓帝即位,以腾先帝旧臣,忠孝彰著,封费亭侯,加位特进。太和三年,追尊腾曰高皇帝。  《续汉书》曰:嵩字巨高,质性敦慎,所在忠孝。为司隶校尉,灵帝擢拜大司农、大鸿胪,代崔烈为太尉。黄初元年,追尊嵩曰太皇帝。  吴人作《曹瞒传》及郭颁《世语》并云: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悖之叔父。太祖于悖为从父兄弟。  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①;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顒异焉。玄谓太祖日:“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②!”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③,征拜议郎④。  ①《曹瞒传》云: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于嵩。太祖患之,后逢叔父于路,乃阳败面喁口;叔父怪而问其故,太祖曰:“卒中恶风。”叔父以告嵩。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问日:“叔父言汝中风,已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复信,太祖于是益得肆意矣。  ②《魏书》日:太尉桥玄,世名知人,睹太祖而异之,曰:“吾见天下名士多矣,未有若君者也!君善自持。吾老矣!愿以妻子为托。”由是声名益重。《续汉书》曰:玄字公祖,严明有才略,长于人物。张瑶《汉纪》曰:玄历位中外,以刚断称,谦俭下士,不以王爵私亲。光和中为太尉,以久病策罢,拜太中大夫,卒,家贫乏产业,柩无所殡。当世以此称为名臣。《世语》日:玄谓太祖曰:“君未有名,可交许子将。”太祖乃造子将,子将纳焉,由是知名。孙盛《异同杂语》云:太祖尝私入中常侍张让室,让觉之;乃舞手戟于庭,逾垣而出。才武绝人,莫之能害。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抄集诸家兵法,名日《接要》,又注《孙武》十三篇,皆传于世。尝问许子将:“我何如人?”子将不答。固问之,子将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太祖大笑。  ③《曹瞒传》曰:太祖初入尉廨,缮治四门。造五色棒,县门左右各十余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后数月,灵帝爱幸小黄门蹇硕叔父夜行,即杀之。京师敛迹,莫敢犯者。近习宠臣成疾之,然不能伤,于是共称荐之,故迁为顿丘令。  ④《魏书》曰:太祖从妹夫稳强侯宋奇被诛,从坐免官。后以能明古学,复征拜议郎。先是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谋诛阉官,反为所害。太祖上书陈武等正直而见陷害,奸邪盈朝,善人壅塞,其言甚切;灵帝不能用。是后诏书敕三府:举奏州县政理无效,民为作谣言者免罢之。三公倾邪,皆希世见用,货赂并行,强者为怨,不见举奏,弱者守道,多被陷毁。太祖疾之。是岁以灾异博问得失,因此复上书切谏,说三公所举奏专回避贵戚之意。奏上,天子感悟,以示三府,责让之,诸以谣言征者皆拜议郎。是后政教日乱,豪猾益炽,多所摧毁;太祖知不可匡正,遂不复献言。  P1-2

图书封面


 三国志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0条)

  •     《三国志》西晋时期陈寿编写的一部记录魏、蜀、吴三国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它与《三国演义》有所不同,比如在刻画曹操这里,《三国演义》里把曹操写成了一个“奸雄”,比较侧重于负面,而在《三国志》里面,陈寿的刻画相对来说比较客观公正了。这告诉我们研究历史要客观严谨,不能只凭一个人的说法就来断定。
  •     真“大人”,伪君子在当今厚黑横行的时代,堪称厚黑“第二”的曹孟德或许更能受到现今人们的推崇吧!而刘备的哭哭啼啼和他满嘴的仁义道德、推崇正统,太不“应承”当今社会。曹丞相一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我想在现今是多少人的心声。刘皇叔面对赵云就出阿斗,竟说“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虎毒尚且不食子,人都救出来了,还演这一出,明显是验证了歇后语。是孟德心狠,还是编草织席者歹毒,不言而喻。若说刘备的仁义道德,与丞相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曹操在郭嘉死后,一直对他念念不忘,在赤壁败北后,大哭,若奉孝在,不至败如是。宛城损典韦,典韦于曹操救命之恩,而典韦当时从琴声听出张绣要反,曹操没听他劝告,最后害的英雄陨命,贵为丞相的曹操过宛城时亲自为其扫墓,切夜不入城,陪英雄魂魄!再看刘备,篡陶谦、弃刘表、逼刘璋。赵云千军中救主,且一直忠心耿耿,却一直只像个刘备的一个近卫,从未自己带兵独当一面,镇东、镇西、镇南、镇北将军没有他的栖身之地,为何?只因赵云是庶人,赵云的功劳,我想是在曹操手下不至于到死才追谥为顺平侯。赵云是庶人,刘备不用,而马超当时来投靠刘备时官级上,比刘备高,而马超又是被曹操点评“在世吕布”,刘备小人之心,不敢贸然用马超,至马超郁郁寡欢,英年早逝。论到推崇正统,曹操至死都没称帝,他的魏武帝还是曹丕给追谥的。而刘备一看孙权称帝,变急不可耐的称帝,真如曹操所说“若没有我曹孟德,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说曹操奸雄,但程昱、荀攸家族皆是士人,且在朝廷威望如斯,鬼才郭嘉,毒士贾诩,皆是天下之智,即是奸雄,为何对其忠心耿耿。
  •     亮自至,数挑战。宣王亦表固请战。使卫尉辛毗持节以制之。姜维谓亮曰:“辛佐治仗节而到,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於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汉晋春秋》——指建兴十二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与司马懿对峙于渭南(时曹真已死),诸葛亮考虑到劳师远征,因此“数挑战”,而司马懿也上表请战,史载帝使辛毗持节让司马懿坚守勿战。此处姜维的评论只看到一点,预见到辛毗带着皇帝的旨意让司马懿坚守勿战,但诸葛亮却看到了更深一层,即:这根本就是司马懿和魏明帝唱的双簧,司马懿根本就不想打,他所以请战的原因在于“示武於其众”,就是说他不想表现得怯战。诸葛亮高明之处就是他懂得:他司马懿也不是傻瓜,如果有战机能够打败诸葛亮,他不会“千里请战”,俗语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一点他司马懿也不是不懂。。。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看到这一段也觉得那个时代真是英雄辈出的年代,特别是诸葛亮与司马懿,我想他们那个时候也有点英雄相惜的感觉吧(个人认为虽然司马懿在政治操守上远逊于诸葛亮,但司马在那个年代的确是个很有手段的人物)。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英雄的一生波澜壮阔,无比宏伟,最终都将如竖子一样死亡。
  •     这版几乎是最好的版本了
  •     时无英雄啊
  •     本着想了解三国时期的知识的心态,有一直想看三国志的想法,而买了这本书,虽然还没有看完啦,书还不错,对于我们这种业余者想学习的,这种书的排版模式很有帮助,但是因为是原文,还是要很有耐心才能看得下去
  •     我偏爱三国故事,因此也在前四史中偏爱《三国志》。这本书详细不如《汉书》,生动不如《史记》,但其简约的风格,也颇令我入迷。再加上我又是三国迷,就更没有理由不喜欢《三国志》了。本书是中华书局整理出版的,值得信任和收藏。
    绝对经典,绝对好书!
  •     原来还以为,只有《三国志》的原文,没有注释呢,没想到竟然还有裴松之的注释,价格还很便宜,真的是很划算那,比中华书局出的那套五册本《三国志》便宜多了,只不过这个是简体字,推荐
  •     毫无疑问
  •     国学经典必藏书目之一---三国志
  •     我买的这本,这一系列中华书局的排版恨的我牙根痒痒啊( ̄ε(# ̄)
  •     小学沉迷三国史……后来发现三国在历史洪流中实在太不起眼,感谢罗贯中
  •     24史打卡
  •     纸张很好,喜欢微黄的纸。有注解,这个很重要啊。总觉得看三国演义就要看三国志,才能准确感受历史。
  •     心太浮躁,大部分只看翻译的文。都看次要人物,钟会,姜维,吕蒙。基本和其他人解析的差不多。完了心愿。
  •     这个《三国志》我倒是第一次看到全本,纯古文的书看着很干净的样子啊……虽然读起来可能会吃力一点,不过还是更喜欢这种类型的书,不像那些带翻译的,总觉得会被干扰……
  •     中华普及文库版的这本绿皮三国志是二十四史里面最超值的。一是中华普及文库的史书为了降低成本,都删了原先的表,而三国志本身就没有表,所以无影响;二也是这个版本为了降低成本,把注都删掉了,要知道,史记、汉书、后汉书都有一些很知名的注,有的时候离开注很难读懂,而三国志的裴松之注是个例外,因为三国志原书记事简略,裴松之的注更是成了有机组成部分。简单来说,中华经典普及文库的这本绿皮三国志:简体横排,三国志本身无表,带裴松之注,定价本身就低
  •     三国志,史书之优者,裴注版,三国志之优者
  •     三国志(中华经典普及文库很好
  •     《三国志》是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寿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包括《魏书》三十卷,《吴书》二十卷,《蜀书》十五卷,共计六十五卷。 本书以中华书局1959年点校本《三国志》为底本,并参考了点校本出版后学界关于《三国志》的研究成果,订正了原书中的一些错误,从而保证了其学术可靠性、文字准确性。另外,本书保持了陈寿《三国志》加裴松之注的做法,以帮助读者更加全面的了解三国这段历史。
  •     我读过的史书里对男性外貌描写最多的一本,作者对江表传的凶残引用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心理阴影
  •     三国志(中华经典普及文库),经典书籍,人生必读。
  •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群雄逐鹿中原。经过一系列激烈的权术,计谋,武力、人心的争斗,最终如卧龙诸葛亮所说,形成了天下三分,三足鼎立的局势:东汉后裔刘备所建的蜀、江东霸主孙权所建的吴和些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所建的魏。然而争斗并没有停止,魏蜀吴三方仍在在保存自己实力的同时企图消灭其他两方,统一天下。乱世出英雄,而英雄最终被浪花淘尽,是非成败转头空。只留下了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为后人凭吊。该剧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     太长了陆陆续续看了大半年...脑容量有限的我越看越懵.
  •     看过三国演义,一直想看三国志
  •     多少风流人物啊!
  •     三国志为正史,三国演义为小说,中华书局的书,精典。
  •     读了三国,想看看三国志,这个版不错!
  •     经典中的经典..看译文和裴注就得了..读史真正靠的是脑补全部细节..贵设身处地!时常觉得如果是我,上场三分钟就得被干掉
  •     《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自然有其独到之处。陈寿三国志文笔极其精炼流畅名单因此内容匮乏,裴松之引注不足了这一点,因此建议买三国志的盆友一定要买有裴引的
  •     一直以为,三国志是一本薄薄的纪传体断代史书,没想到裴松之的住本这么厚。
    自从《三国演义》之后,就一直想看看这本正史。书到手后就匆匆翻了一下,纸张略薄,但是相对于古籍来说,这样的厚度可以接受了。
    书才拿到不久,看的也不多,就有一点疑问,第十四页,建安七年这里,“邵自军破后,发病欧血,夏五月死。”这个“欧”字有点疑问。不知是不是“呕血”的误写,如果有人帮忙指点,不甚感激。
  •     我还是比较喜欢正史的 所以选择三国志 没有选择三国演义
  •     立场是倾向曹操那边的
  •     正史是要读的
  •     武帝纪,明略最优也。
  •     买了这么多年,还没有完整的读完过,主要是生僻字太多,读着有些吃力,我愿花一辈子的时间来读这本书。
  •     想知道三国,还是看这本书比较靠谱。
  •     8分给陈寿,10分给裴松之
  •     读完三国演义之后,读三国志,不失为人生一大快事。。。
  •     暑假看的三国志是上下本也很厚,没想中华书局出一本就包含了,书还没有看,总之外观是很好的
  •     当当网的书质量一直都挺好的。书是中午收到的,表示很喜欢,已经开始在阅读了。这本三国志最大的特点是人名,地名之类的都加了下划线,这点做得很好。前些天在晓风书屋看到的这个版本的三国志,觉得很喜欢,回来就在当当网上买了,挺不错的。
  •     历史类书籍,我喜欢,我历史学的很好,三国早读过了,就是看看《三国志》的内容,正在看,不错
  •     看的是网络上的一篇白话版,似乎没有成书。第一章是《东汉的衰败》。作者参考多方史料筛选出符合逻辑的史实主线。具体事件一笔带过,着重分析人物性格对命运的影响以及国家政策对国力的改变。挺有趣的,mark一下。
  •     使天下无孤,正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     这才是三国的故事吧?
  •     二十四史是爱好古代文学者必读数目,而其中前四史(其中包括《三国志》),更是二十四史的精华,支持中华书局的出版书
  •     书是买对了,也是正版,但回来一看都是文言文。这我就有点头痛了。想买近代人翻译的三国志。郁闷
  •     看了三国演义必须要看看三国志,不然不知道里面的任务真正的所作所为。
  •     看了几遍三国演义,想看看三国志,写的角度不同呢。感觉很赞,需慢慢品味
  •     不知道他人如何读史。本计划下半年读完资治通鉴,后多少感觉不可能完成。恰逢重看三国演义,就边看,看到感兴趣的人物,翻书来读他。读过就标记,慢慢就把这本三国志读完。
  •     相较于三国演义,三国志略正统,也就略乏味。这也就是小说与正史的区别。《史记》文学性可读性强,但也主要集中在一些最精彩的篇章上。
  •     裴註字小。 辦公室消時系列。
  •     早就想买一本三国志看看了。但一直找不到价格和质量适中的。而这本中华书局的三国志完全符合我的要求。这是一本用来给读书人看的书,而不是给装高雅的人摆的书。所以如果你是真的想读书的话,这本绝对是最佳选择。
  •     这是一本好书,又是一本好书!
    必须对它下面积极地评价,没有书,我们知识是无法得到延续的。
    《三国志》是西晋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受到后人推崇。
    《三国志》全书一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曹丕、曹睿分别写了武帝纪、文帝纪、明帝纪,而《蜀书》则记刘备、刘禅为先主传、后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记孙亮、孙休、孙皓为三嗣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 三国志
    《三国志》位列中国古代二十四史记载时间顺序第四位,与《史记》(司马迁)、《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并称前四史。
    这是很全的三国志,并且有裴松之的注在其间,读三国志如果不了解裴松之,估计也是刚入门。
    陈寿写《三国志》以前,已出现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王沈(?-266)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主要取材于这些史书。当时蜀政权没有设置史官,无专人负责搜集材料,编写蜀史。《蜀书》的材料是由陈寿采集和编次的。   陈寿写书的时代靠近三国,可资利用的他人成果并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没有条件获得大量的文献档案。阅读《三国志》时,就会发现陈寿有史料不足的困难,内容显得不够充实。陈寿没有编写志,了解三国时代的典章制度,只好借助于《晋书》。陈寿还著有《益部耆旧传》、《古国志》等书,整理编辑过《诸葛亮集》,可惜这些书后来都失传了。
    《三国志》主要善于叙事,文笔也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与陈寿同时的夏侯湛写作《魏书》,看到《三国志》,认为也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就毁弃了自己本来的著作。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一些史书中,独有陈寿的《三国志》可以同《史记》、《汉书》等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国史相继泯灭无闻,只有《三国志》还一直流传到现在。南朝人刘勰在《文心雕龙·史传》篇中讲:“魏代三雄,记传互出,《阳秋》、《魏略》之属,《江表》、《吴录》之类,或激抗难征,或疏阔寡要。唯陈寿《三国志》,文质辨洽,荀(勖)、张(华)比之(司马)迁、(班)固,非妄誉也。”这就是说,那些同类史书不是立论偏激,根据不足,就是文笔疏阔,不得要领。只有陈寿的作品达到了内容与文字表述的统一。
    《三国志》取材精审。裴松之《三国志注》记汉魏交替之际的表奏册诏有20篇之多,陈寿在《三国志·文帝纪》中,只用一篇173字的册命就把这件大事写出来。对孙策之死,舍弃《搜神记》等书上的妄诞传说,只记孙策为许贡的刺客以至重伤而死。这些都反映了他对史实认真考订,慎重选择的态度。陈寿还能在叙事中做到隐讳而不失实录,扬善而不隐蔽缺点。陈寿所处时代,各种政治关系复杂,历史与现实问题纠缠在一起,陈寿在用曲折方式反映历史真实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三国志》对汉魏关系有所隐讳,但措词微而不诬,并于别处透露出来一些真实情况。如建安元年(196)汉献帝迁都许昌,本是曹操企图挟天子以令不臣之举。陈寿在这里不用明文写曹操的政 《三国志》
    治企图,这是隐讳。但写迁都而不称天子,却说董昭等劝太祖都许,这就是微词了。另外,他在《荀彧传》、《董昭传》和《周瑜鲁肃吕蒙传·评》中都揭露了当时的真实情况。陈寿对蜀汉虽怀故国之情,却不隐讳刘备、诸葛亮的过失,记下了刘备以私怨杀张裕和诸葛亮错用马谡等事。这也是良史之才的一个表现。
    好了,好书就要好看,剩下的交给你自己去品尝吧!
  •     没有三国演义烘托的人物,连翻阅的兴趣都没有。故事性极强的史书
  •     以前都是看三国演义,超喜欢看,看了以后,就想知道真正的历史是什么样的,所以三国志就是不二选择!尤其中华书局出的,很严谨!如果喜欢看三国演义那么这本书值得看!
  •     裴松之的注很给力,以前在贴吧撕逼必备干货。。。
  •     儿子看过三国演义后要看三国志,给他买了,还真喜欢。
  •     三国志对照着三国演义看的,可惜是硬皮的,拿着不舒服。
  •     陈寿三国志,无需过多评论。买这本书是为了补补三国正史的知识,因为看三国的游戏,三国的影视看得太多,让我们都忘了什么才是历史。当然,历史也是需要明辨的。
  •     这几本书不错,孩子很喜欢看,只是《三国志》印的密了一些,怕孩子成为近视眼。
  •     三国志或三国演义,一个人只能选一本打五星。
  •     对我这来说看得有点费劲了……
  •     三国志裴注,闲读可以不适合搞学术,简体横版。
  •     我现在正在看三国演义,但是要真正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还得看三国志,所以就买了
  •     《三国演义》写三国,虽然精彩,但始终是小说,夸张、渲染之处较多,且不难看出作者对蜀国的偏爱。而《三国志》是实录,加上经典的裴注,这本书还是值得一看的。其实有很多人认为,裴注的价值已经超过了《三国志》本身~
  •     这本三国志我是当收藏用的,因为孩子很着迷三国演义,陪上这本,可以更好的对人物进行真实的解读
  •     首先说一下这版三国志的外形,硬质封面,厚厚一本,简体中文,纸张淡黄(很保护眼睛,阅读起来也很舒服,买了两版三国志,一对比这个优点就明显了,另外那一本的三国志页面是纯白,白晃晃的阅读时好刺眼。。。)
    内容呢,人名和地名都有下划线标明出来,非常便捷阅读。
    这本书买到手后,真心觉得物有超值,木有买亏。
    买三国志的,若不需要白话译本的,强烈推荐这一部中华书库出版的。
  •     只想起“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     恒经典的收藏书籍,《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动,可读性极高。
  •     中华经典普及文库的三国志对于刚上初中的孩子可能很难理解
  •     最为一个学生,三国志是必读经典书目,超级棒
  •     给先生买的,他很喜欢,呵呵。好几年前他在新华书店买了同版本的《四书五经》,但是这次在当当买的《三国志》是正品却优惠很多,先生很满意~
  •     还是喜欢演义,每个人物都有血有肉
  •     大三买的书,如今毕业了才读完,惭愧矣!
  •     年龄尚小,读此书还有问题
  •     三国志(中华经典普及文库)
  •     这本《三国志》包括了陈寿原作与裴松之注,对了解三国历史太又帮助。毕竟我们不能只通过明代的小说《三国演义》来了解三国历史,原汁原味的古籍才能增强我们的历史感。总之,推荐。
  •     重读三国志,只觉着这才是历史,曹公荡平天下之志,不可略也
  •     最喜欢荀彧荀攸贾诩列传,哈哈,还是高三时看的,时间真的过得很快,很想念高三时住在严奶奶家。
  •     小孩对三国演义很感兴趣,所以再买本三国志给他看看
  •     经裴松之作过注的《三国志》确实要比陈寿原著更加好读,而且裴松之也分析了这些材料的可靠性,大大提升了这本书的分量,很不错
  •     宜学问以自开益。15天,读完感觉半条命没了,要调整读书方法。
  •     “君其茂昭明德,修乃懿绩,承服王命,绥靖四方”—— 出将入相陆伯言
  •     这本书比三国演义更写实。
  •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     曾经认为会读起来很困难,现在发现居然可以流畅阅读了,毕竟是前四史的文笔好,带动了我这种古文弱者。 陈寿可以说吸取了前人著书的精华,对史料取舍的态度相当严苛,所以也导致了书的内容相对单薄了。结合裴松之的注,阅读效果更加。
  •     作为前四史之一的三国志的确文风可观,值得反复捧读,古今多少事不付笑谈中
  •     此书与《汉书》《后汉书》《史记》并称为前四史、、、、、、、、、、、、《三国演义》是演义小说,三分真七分假。而这本《三国志》是正史、、、、、而且还是中华书局出版的,价钱不贵,值得收藏。哈哈哈,爱不释手啊
  •     惜字如金的陈寿
  •     六年级暑假最迷恋的书
  •     两个星期多才读完……
  •     看过《三国演义》后萌生的想法看看《三国志》,相比演义小说的白话文,古文会更晦涩难懂一些,但是认真读收获无疑更多。此外书的质量挺好,也挺便宜,因此显得性价比蛮高。总之是还不错的。
  •     那些天天天看三国演义电视剧,想起来买的三国志,书的质量不错
  •     读史
  •     裴注比陈撰好看多了。
  •     以前买的三国志,总不是很全,看起来很厚,其实大多都是翻译。这本书是全本无疑,更有裴松之的注解,读起来事半功倍,我十分满意!
  •     最近在重读。以前上学看那会儿,会有偏激的观点,觉得《三国志》比相对虚假的《三国演义》逼格高多了,不过毕竟史书和文学还是要划分开,划分开来,两者皆是经典。《英雄记》也看过一些,印象最深的还是吕布完全是颠覆的,《英雄记》和《三国志》,《三国演义》对吕布的阐述都不同,《英雄记》是完全刻画了吕布是个勇谋兼备的帅才,并且还是个理想主义者
  •     看完演义后对三国历史的重新认识
  •     我认为三国志里最值得一看的就是方技传!里面记载了很多牛人奇事奇本领,对我这样的外星人理论爱好者再好不过了!
  •     三国志我已有其他版本的一套,对比起来,总觉得这套看起来舒服,翻起来的感觉的确很好,总之,书非常精美,值得一买
  •     二十四史中最值得研究的就是三国志了,动乱的年代,所以就是史书也得动乱起来
  •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辍?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自古以来就是大奸似忠、大伪似真,忠义和奸恶都不是从表面就能看出来的。也许你昨天看错了我曹操,可是今天你又看错了,但是我仍然是我,我从来都不怕别人看错我--曹操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