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科学!

当前位置:首页 > 教材 > 教师用书 > 科学 、科学!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0
ISBN:9787504155924
作者:吕春玲
页数:272页

作者简介

这本《科学,科学!》就是有心之人做了用心之事,让我们感受到了“智者不惑”、“勤者不荒”!
从《科学,科学!》99篇日记中我们读出了吕春玲老帅的用心,用心记录课堂中的学生和自己;用心琢磨和解读学生的内心;用心剖析和理解自己的行为;用心抓住研讨和学习的机会,“视思明”,“听思聪”,“疑思问”;用心发掘和建立自己教育行为与教育理论之间的联系……清晰再现了吕老师坚持从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思考,在反思中批判、继承和发展的用心做教育!

书籍目录

序1享受“科学”课堂内外的精彩许培军
 序2我认识的吕春玲老师王思锦
 序3用心做事,勤者不荒彭 香
 2006年12月—2007年06月日记节选
 2006年12月01日 一箭多雕
 2006年12月15日 活学活用教材
 2006年12月21日 能够吊起学生胃口的提问才够好
 2006年12月22日 “老师,咱们再试试吧!”
 2006年12月26日 一学期快要结束了……
 2007年03月07日 新学期开始了……
 2007年03月16日 第一次试讲
 2007年03月27日 第二次试讲
 2007年03月30日 认真对待每一次试讲
 2007年04月02日 第三次试讲
 2007年04月06日 不要忽略细节
 2007年04月09日 评优课终于结束了
 2007年04月12日 《空气的热胀冷缩》课后反思
 2007年04月20日 巧用多媒体,服务教学
 2007年04月29日 一封没有想到的来信
 2007年06月04日 “老师您等会儿,我这有份剪报您看看……”
 2007年06月07日 听北大附小石润芳老师的课有感
 2007年06月13日 我们的家长真好!
2007年07月
 07月17日读《科学究竟是什么》有悟
 ……
2007年08月
2007年09月
2007年10月
2007年11月
2007年12月
2008年01月
2008年02月
2008年03月
2008年04月
2008年05月
2008年06月
2008年08月-2009年08月日记节选
后记

前言

  写作,对于教育的意义早已被人们所承认——通过文字,可以表达自己对教育的见解,或公开自己的教育思想;但写作对于教师的意义,尤其是对教师成长的意义。则未必被每一位教育者所认识。  20多年的教育成长经历告诉我,教师的写作,对于教师的成长实在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也许许多老师是因为《爱心与教育》而记住了我的名字,我也因这本书而赢得了许多读者的尊敬,并渐渐被人称作“教育专家”。但其实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并不比千千万万的一线普通老师高明多少。常常在外面向同行们作汇报时,我总是说:“其实,我和大家是一样的——对学生的爱是一样,对教育的执著是一样,所遇到的困惑是一样,所感受到的幸福也是一样。甚至包括许多教育教学方法或者说技巧都是一样的!如果硬要说我和大家有什么不一样的话,那就是我对体现教育的爱、执著、困惑、幸福、方法、技巧的故事进行了些思考,并把它们一点一滴地记载了下来,还写成了书。仅此而已!”  这是我的心里话。的确,在同样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前提下,也许恰恰是写作使我现在拥有了许多老师所羡慕的所谓“成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写作为我的教育事业插上了翅膀。不能设想,如果我的教育事业离开了写作会是什么样子。  但许多老师听r我的话却摇头:“哪有那么简单呀!你是专家嘛,有写作的水平,而对于普通老师来说,书可不是那么容易写的。”  于是,我给他们讲网友红袖(陈晓华)老师的故事:2001年7月,我在网上偶然结识了红袖,当时他很真诚地说他读过我的《爱心与教育》等许多书,“很受影响”云云。我在网上对他说:“我这些书,你都可以写的。只要你把你的故事你的情感你的思考坚持不懈地记录下来,就是一本你自己的《爱心与教育》!”  四年过去了,红袖老师出版了《追寻教育的诗意》《守望高三的日子》等著作。前不久,我和他通电话时,他还在说:“当时你那句话对我影响真的很大,你说我也可以写出《爱心与教育》,于是我便开始拿起笔了。”现在,红袖又推出了他的第三本日记体教育著作《怀揣着希望上路》。  当然不只是红袖,还有这套丛书的其他作者:铁皮鼓(魏智渊)、二刘(刘国营)……他们都用自己的写作证明着自己的成长,更证明着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  实践、思考并记录,这正是一个普通的教师成长为一名教育专家的关键所在!  完全可以这样说,就日常工作而言,绝大多数教师的敬业精神都是令人敬佩的;而且,所有教师的工作都是一样的琐碎而辛苦;但最后,为什么只有少数教师成为了教育专家或专家型的教育者呢?区别就在于是否思考并记录。  教师成长为什么需要写作?  加拿大学者马克斯·范梅南在其《生活体验研究》一书中有着非常精辟的论述:“写作即思考和行动的调和。”“写作是将思维成果跃然于纸上。写作是将内在的东两进行外化,它使我们离开自己直接面对的世界。如果我们审视纸张,审视我们所写的东西,我们客观化了的思维也在审视我们,于是,写作就建立了某种思考的认识状态,这种状态通常是社会科学理论所具有的特征。”“写作是颇具创造性的活动。写作者写出r文章,写出的又不仅仅是文章,而是作者自己。正如萨特或许会说的:作者是他自己产品的产物。写作是某种自我制造或自我塑造。写作是为了检验事物的深度,也是为了了解自身的深度。”“写作使思想脱离实践,又让思想回归实践当中。”…实践’的意思就是‘思考活动’:充满思考的活动和充满活动的思考。”  近年来,“行动研究”“叙事研究”成为比较时尚的教育科研词汇。其实,这里的“研究”首先是教育者自己对自己的研究。也就是说,教师既是研究者,同时也把自己当作研究对象。怎么研究?做一个反思型教师,以写作为载体,反思自己的实践。这里的“写作”实际上是搜集积累自己的教育矿藏的过程,也是总结提炼自己的教育智慧教育艺术的过程。和有些教师仅仅是应付职称评定的“写作”不同,反思型教师的写作有两个特点:第一是“日常性”,把写作当作自己的需要并养成习惯,通过每一天的写作点点滴滴地积累教育心得,而不是到期末为了应付校长才写一篇总结;第二是“叙事性”,就是写原汁原味的教育案例,不必煞费苦心地“构建”什么理论框架,也不借时髦的“理论”和晦涩的名词来进行学术包装,就让自己的教育故事保留着鲜活的气息,让心灵的泉水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新教师成长日记”丛书的作者,都是没有什么“知名度”(至少现在还没有)的普通老师。我们推出他们的教育日记,不是把他们当作已经被公认的“优秀教师”来树立“榜样”,他们现在所带的班级可能也还谈不上是通常意义上的“优秀班集体”。我们要展示的是这些老师成长的艰辛而富有探索意义的“过程”,而不是“功成名就”的“结果”。正在成长并渴望成功的读者,可能会从他们的日常教育叙事中,“亲临”他们实践的现场,感受他们的情感和思想,把握他们成长的轨迹,进而恍然大悟:原来“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并情不自禁地想到自己:其实我也可以这样做呀!  我们就是希望这套丛书能够给广大的教师展示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  写作不仅仅是单纯的写作,它必然伴随着实践、阅读与思考。它与实践相随,与阅读同行,与思考为伴。实践是它的源泉,阅读是它的基础,思考是它的灵魂。因此,写作的确是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教育专家的有效途径。  无数优秀教师的成长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坚信,更多正在成长的教师将继续证明这一点。  2005年11月20日

章节摘录

  “新新杯”评优课结束了。我参加的是科学学科的教学技能评比,授课内容为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空气的热胀冷缩》一课。需要好好反思一下,以便日后再教这一课时查漏补缺,使学生能够向40分钟要更大收获。  本课教学按照教材编写意图,应该在讲解完液体热胀冷缩以后再学习,这样学生可以借鉴液体热胀冷缩实验设计的要求。但是根据活动安排,只能选择4月10号以后的课程,所以确定了选讲这一内容后,我内心很清楚的一点是,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到液体热胀冷缩学生还没有学过。此外,由于三年级学生年龄小,设计实验的训练刚刚处于起步阶段,所以本课教学难点,就在于怎样启发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怎样突破这一难点是我必须解决的问题(教材编写者大概后来也注意到了这一课内容对于三年级小学生来说有点难,现已放在了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的第四课)。学生只有切身通过自己设计并亲眼看到实验结果,才能真正印象深刻,并且初步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否则的话,很可能出现学生课堂上热热闹闹,课堂下一知半解的局面。 具体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人环节,我利用导入吊足了学生的胃口。 一节好的科学课,导入环节的重要不言而喻,一切科学探究活动都源自问题,学生被教师创设的情境吊足了胃口,就能主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这将有利于所有探究活动的展开。  在这一课的导人中,我遵循了三个原则:①从学生的兴趣人手;②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③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处理短短五六分钟的导人环节时,我将其分成了三个递进的层次:  ①让所有学生吹泡泡,抓住他们爱玩儿的天性,学生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这是他们喜欢做又极易做到的。②增加难度,,提出:“不用嘴你还能吹泡泡吗?”学生先是一愣,接着便表现出不示弱,纷纷举手支招儿:甩鼻子吹;用气球吹;让风吹;让电扇吹,等等。此时我所做的就是表扬,表扬,再表扬,这样不仅激发了他们继续探究的热情,还为下一层次的情境展开埋下伏笔。③面对他们的得意,我故作不相让,提出:“我不用嘴就能让泡泡听我的话,让它大就大,让它小就小,你们信吗?”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脱口而出“不信”。可当他们亲眼看到烧瓶口吹出的泡泡确实听我口令时,教室里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此时学生要找到答案的欲望之火已经不点自燃。他们立即提_出假设:是不是因为烧瓶里的空气热胀冷缩形成的?这·假设正是我想要的,,至此,后面的探究活动就顺利展开了。  接着,根据三年级小学生年龄特征及科学实验能力的现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为学生搭建脚手架。以学生为主体,绝不是教师把自己置于局外,好像这节课跟自己没关系一样,任由学生“自由探索”。所以,接下来我对学生设计实验进行了有效引导:“你有什么办法能够让大家确实看到空气受热膨胀受冷收缩?”学生表现出了一脸的茫然,这是很正常的j此时就是教师应该教、应该导的地方。我并没有急于要答案,而是让学生先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独立思考两分钟,目的是让学生先有一个初步设想。接着,我请学生来前面展示自己的设计。在该生谈自己的设计时,我不时反问该生同时也反问其他学生:你为什么这样做?他这样设计行吗?就在这样的交流、补充、修正的过程中,我以课件的形式为学生抽取了设计实验时要注意的四个问题:用什么装空气?怎样密封?怎样让空气受热受冷?怎么发现空气体积发生了变化?这一步实际上是在有的放矢地“教”,教给他们设计实验的方法。以后逐步地由“扶”到“放”,在教、扶、放的训练过程中,学生独立设计的能力会越来越高,从而也在情理之中突破了难点。进行到“放”的环节时,我让各小组先讨论方案,在小组内口头说说;然后动手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试试。再次交流设计研究方案时,学生设计出了10种左右的办法。  第三,组织学生亲身经历,自主探究、实践,交流,得出结论。  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全员参与,每组选择一种实验方法,,然后分工合作,认真观察,细心记录,实验完毕,让孩子们表述自己的发现和得出的结论。  第四,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向孩子们展示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从微观视角验证他们的结论。此处我对于空气分子所作的布朗运动仅仅点到为止,不求学生认识多么深刻,只求学生能够亲眼见到气体内部膨胀与收缩的样子,变不可见为可见,学生印象很深刻,就可以了。  第五,在探究方法和联系生活实际上进一步拓展,让学生的思维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看似完成的探究活动并没有终止,此时我依据板书帮助学生对实验方法进行梳理、归类,使学生明确自己的设计原来是遵从自然规律的,是科学的。由于借助液体热胀冷缩装置观察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这种方法学生很难想到,所以我直接给学生出示该装置,但要求学生自己来设计实验。由于有了前面的实验设计基础,学生处理起来轻而易举,实验装置一出现,马上就有学生举起手来,提出用红水密封住烧瓶中的气体,再放入热水和冷水,看水柱的移动情况。这样做,既有对该探究实验设计原理理解的巩固,又有对探究结论的又一次加深认识,同时使学生明确同一个问题可以由多种方案来证实,可谓一举三得。  不仅如此,学生还要从课堂走向生活,所以,我出示踩瘪的乒乓球怎样恢复原状等生活问题要求学生回答。最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去生活中寻找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或者这一科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把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  第六,将评价自然地穿插在整堂课的每一个环节中。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因此,每当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想出又一种新办法或者敢于展示自己的方案时,我都会用最富有激情的语言给孩子以鼓励。例如,当孩子们看到泡泡真的昕我的话,立刻提出自己的假设,认为是空气热胀冷缩现象,我马上激励他们:敢于猜想就等于迈出了科学发现的第一步,你们的第一步迈得真精彩!孩子们的眼睛立刻亮了,我想他们一定想再迈第二步、第三步……  ……

图书封面


 科学 、科学!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谢谢吕老师,我多希望您这样的老师在我女儿的学校,在我的身边。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